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rainfall-underground outflow responses of a karstic watershed in Southwest China with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3
1
作者 Chen Xi Chen Cai Hao Qingqing Zhang Zhicai Shi Pe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08年第2期1-9,共9页
Karstic aquifers in Southwest China are largely located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groundwater level observation data are usually absent. Therefore, numerical groundwater models are inappropriate for simulation of groun... Karstic aquifers in Southwest China are largely located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groundwater level observation data are usually absent. Therefore, numerical groundwater models are inappropriate for simulation of groundwater flow and rainfall-underground outflow responses. In this study,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underground stream discharge. The ANN model was applied to the Houzhai subterranean drainage in Guizhou Province of Southwest China, which is representative of karstic geomorphology in the humid areas of China.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daily rainfall and the outflow serie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odel inputs and time lags. The ANN model was trained using an error 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 and validated at three hydrological stations with different karstic features.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 model performs well in the modeling of highly non-linear karstic aquif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underground channel correlation analysi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下载PDF
Karst地区明渠伏流交替河道水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2
作者 李松萍 陶铭 +1 位作者 金中武 胡德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15,共7页
基于圣维南方程组,根据测压管水头在明渠、承压水流中具有相同的表达形式,实现了自由水面水流、承压水流的统一描述。提出采用三角形子断面法描述伏流非规则封闭断面,进而建立了适用于真实Karst地区明渠伏流交替河道的统一型混合流模型... 基于圣维南方程组,根据测压管水头在明渠、承压水流中具有相同的表达形式,实现了自由水面水流、承压水流的统一描述。提出采用三角形子断面法描述伏流非规则封闭断面,进而建立了适用于真实Karst地区明渠伏流交替河道的统一型混合流模型。采用半隐方法离散压力梯度项,使用欧拉-拉格朗日法求解对流项,并使用预测-校正法实现了枝状、环状河网各支汊的耦合求解。以夹岩水库工程为背景,采用2000年水文过程对模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流量计算误差在1.6%以内。进一步研究了明渠伏流交替河道纵向沿程的流速变化规律以及伏流河段前布置人工隧洞的分流规律。在入流洪峰流量、坝前正常蓄水位的水流条件下,明渠段流速一般在0.25 m/s以下,相比之下,伏流段流速可达1.0~3.0 m/s,有利于伏流过流通道的保持。通过1971—1990年水文过程的模拟,得出大中天桥伏流前的人工隧洞的分流比为40.3%~42.8%,小天桥伏流前的人工隧洞的分流比为76.8%~78.6%。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建设提供设计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 伏流 混合流 水动力学模型 karst地区 夹岩水库
下载PDF
贵州省碧云湖岩溶渗漏水文地质条件与渗漏管道位置识别
3
作者 曾洁 潘晓东 +3 位作者 任坤 刘伟 彭聪 郑智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08,共8页
查找岩溶区湖泊水库渗漏通道是岩溶区湖库建设和渗漏灾害治理的“卡脖子”问题。文章以碧云湖为例,分析湖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示踪试验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确定了碧云湖渗漏水文地质条件和渗漏主管道位置,并通过钻探验证。结果表明... 查找岩溶区湖泊水库渗漏通道是岩溶区湖库建设和渗漏灾害治理的“卡脖子”问题。文章以碧云湖为例,分析湖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示踪试验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确定了碧云湖渗漏水文地质条件和渗漏主管道位置,并通过钻探验证。结果表明,碧云湖渗漏主要为岩溶管道型,渗漏点和地下河管道主要发育在靠近八步复式向斜轴的部位,位于物探测线测点540 m处,管道深约40 m,渗漏段相对较窄,灌浆堵漏可行。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地形地貌条件和地球物理探测结果,建议在水库下游方向的物探测线开展帷幕灌浆,以测点540 m为中心向两边灌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云湖 岩溶渗漏 水文地质 渗漏管道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下载PDF
岩溶凹陷式露天矿山大流量涌水治理技术
4
作者 李海燕 夏茂哲 +6 位作者 张锟 张波 孙怀凤 赵国东 韩俊飞 刘功杰 贺恩磊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7-279,共13页
我国岩溶地质分布广泛,岩溶突涌水已成为石灰石矿山安全生产的巨大灾害与挑战。以广西某岩溶凹陷式露天矿山大流量涌水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山地质条件复杂、集中涌水量大、流速高等特点,利用岩溶发育特征、资料分析与地球物理探查等方... 我国岩溶地质分布广泛,岩溶突涌水已成为石灰石矿山安全生产的巨大灾害与挑战。以广西某岩溶凹陷式露天矿山大流量涌水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山地质条件复杂、集中涌水量大、流速高等特点,利用岩溶发育特征、资料分析与地球物理探查等方法初步圈定矿山径流带区域;进一步通过钻探、跨孔CT和示踪联通试验等精准查找到矿山Y01特大涌水点岩溶管道的具体位置,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实施了矿山涌水治理技术与工艺。研究表明:(1)针对复杂岩溶凹陷式露天矿山大流量、高流速的涌水特征,提出并实施了“非连续帷幕截流+关键通道探查与封堵+止浆垫控流降速”的岩溶矿山涌水综合治理体系。依据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提出了非连续帷幕封堵裂隙型涌水区域的思想;对大流量岩溶管道型集中涌水设计采用止浆垫控流装置,通过控流能有效降低关键过水通道内水流速度,为注浆材料的有效留存沉积和工程的成功封堵提供了重要条件。(2)关键孔联合注浆工艺是岩溶管道型涌水成功封堵的保证,关键孔是指直接揭露岩溶涌水管道或与涌水管道联通性极强并对注浆堵水起主要作用的钻孔。针对矿山Y01岩溶管道型特大涌水精准查找到2个关键孔,均在矿坑南部:一个是距涌水点直线距离约50 m的近距离钻孔(以下简称“近孔”),另一个是距涌水点直线距离约150 m的远距离钻孔(以下简称“远孔”)。现场采用近孔、远孔2个关键孔联合注浆工艺:近孔以粗骨料和自主研发的可控凝结新型材料进行注浆,远孔仅注水泥浆液;近孔粗骨料和新型材料既能降低管道内的水流速度为远孔浆液起到更好的留存沉积作用,又能作为封堵材料起到增强的功能,远孔因其离涌水点距离长、辐射范围广、浆液扩散充分而能确保封堵长度和效果。近孔、远孔协同配合同步注浆是封堵管道型大流量涌水的有效组合工艺。(3)涌水口止浆垫控流降速装置的合理有效调控,配合关键孔联合注浆工艺的同步实施,进一步确保了注浆浆液的有效快速留存和沉积,是岩溶地区封堵管道型大流量涌水的创新性技术和方法。项目实施后,彻底封堵矿坑内集中涌水量达7.12万m^(3)/d的Y01特大涌水点,实现总减水量8.43万m3/d(含非连续帷幕注浆封堵),保证了矿山的正常安全开采,大幅降低了抽排水费用,同时保护了周边环境和地下水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矿山涌水灾害治理提供理论价值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涌水治理 关键通道 非连续帷幕 控流降速
下载PDF
断溶体油藏井洞垂向窜流试井解释模型
5
作者 陶杉 万小勇 +3 位作者 邹宁 何辉 刘艳红 袁鸿飞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4-690,共7页
断溶体油气藏储层类型多样,非均质性极强,常规多重孔隙介质模型以及简单溶洞等势体模型难以广泛应用。文中针对断溶体油藏复杂的地质特征,考虑大溶洞向井筒的垂向窜流以及小尺度缝洞储集体分别向井筒和大溶洞的径向供给作用,建立了双层... 断溶体油气藏储层类型多样,非均质性极强,常规多重孔隙介质模型以及简单溶洞等势体模型难以广泛应用。文中针对断溶体油藏复杂的地质特征,考虑大溶洞向井筒的垂向窜流以及小尺度缝洞储集体分别向井筒和大溶洞的径向供给作用,建立了双层双重孔隙介质井洞垂向窜流试井解释模型;利用Laplace变换方法获得井底压力解,绘制井底压力典型曲线并划分流动段,对窜流通道传导率、大溶洞半径、裂缝传导系数比等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窜流通道传导率主要影响早期窜流“下凹”特征,数值过大或过小均会导致早期窜流“下凹”特征减弱甚至消失;大溶洞半径与大溶洞储容比也主要影响早期窜流“下凹”特征,数值越大,“下凹”特征越明显;裂缝系统传导系数比和裂缝储容比主要影响中、晚期的窜流“下凹”特征。该研究结果对复杂断溶体油藏储集体参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油藏 传导率 大溶洞 窜流 试井解释
下载PDF
深圳市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底部涌水治理技术探析
6
作者 朱兰萍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0期94-96,168,共4页
在灰岩富水岩溶区、褶皱破碎断裂带进行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要面临许多施工不确定,尤其是深大基坑开挖至邻近垫层标高坑底涌水是工程施工中的重大事故隐患,迅速、精准查找出涌水通道和涌水原因是处置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以深圳某地铁... 在灰岩富水岩溶区、褶皱破碎断裂带进行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要面临许多施工不确定,尤其是深大基坑开挖至邻近垫层标高坑底涌水是工程施工中的重大事故隐患,迅速、精准查找出涌水通道和涌水原因是处置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以深圳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涌水为背景,全面、系统分析了形成涌水的原因,针对深基坑底部水力劈裂型涌水具体工况,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涌水得以治理,保证了基坑后续施工正常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护结构 基坑突水 溶洞裂隙 渗水通道 水力劈裂型 高压旋喷桩
下载PDF
岩溶区钻孔桩泥浆漏失引起土体变形机制与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7
作者 姜明映 陈娥梅 +3 位作者 刘永成 朱亚东 蒋文奎 谢瑞庭 《中外公路》 2024年第5期59-64,共6页
岩溶区桩孔常常钻穿溶洞诱发泥浆漏失,引起孔壁失稳、地面塌陷、设备陷落,阻碍施工顺利进行。掌握钻孔因泥浆漏失而塌陷机制对优化、确定桩孔的施工工艺非常重要。该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岩溶区覆盖层为上部黏土、下部砂土条件下桩... 岩溶区桩孔常常钻穿溶洞诱发泥浆漏失,引起孔壁失稳、地面塌陷、设备陷落,阻碍施工顺利进行。掌握钻孔因泥浆漏失而塌陷机制对优化、确定桩孔的施工工艺非常重要。该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岩溶区覆盖层为上部黏土、下部砂土条件下桩孔钻穿溶洞、泥浆漏失引起土体变形机制与破坏模式,为岩溶区桩基施工方案决策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桩孔钻穿溶洞顶板引起上部黏土、下部砂土覆盖层塌陷的力学原理是桩孔钻穿溶洞顶板后,泥浆快速下窜导致孔壁应力失去平衡,砂土因单粒结构而率先移动、充填桩孔,进而引起的上层黏土失稳下沉。当砂土顶面与水平面形成的夹角约等于内摩擦角时,砂土滑动停止;砂土滑动停止后,上层黏土下沉持续而形成土拱;土拱形成以后,地面趋于稳定;钻孔泥浆下窜诱发地面沉降的历程分为快速下沉、缓慢下沉、稳定3个阶段,整个过程历时约1 min,地面形成下沉盆。工程中,建议对溶洞顶板上部砂土采用注浆法加固,防止桩孔钻穿溶洞顶板引起地面塌陷,确保设备人员安全、施工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工程 岩溶 桩孔垮塌 地面塌陷 泥浆下窜 模型试验
下载PDF
马坑铁矿70-71线18、65分段采准工程黄泥水涌出原因分析及其治理
8
作者 张金龙 《福建冶金》 2024年第6期5-7,共3页
为解决马坑铁矿70-71线18、65分段掘进过程中黄泥水涌出的问题,本文对其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黄泥水的涌出主要是由于F_(2)断层破碎带与周围灰岩岩溶通道的连通,地下水通过这些通道携带泥砂类物质进入工作面。本文提出了注浆... 为解决马坑铁矿70-71线18、65分段掘进过程中黄泥水涌出的问题,本文对其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黄泥水的涌出主要是由于F_(2)断层破碎带与周围灰岩岩溶通道的连通,地下水通过这些通道携带泥砂类物质进入工作面。本文提出了注浆封堵治理方案,旨在通过在该区域形成注浆帷幕隔水体来阻断水体渗流,并对F_(2)断层岩溶带进行充填加固。治理效果表明,该措施成功封堵治理了黄泥水,充填体饱满密实,显著提高了矿区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通道 黄泥水 断层岩溶带 注浆帷幕隔水体 充填加固
下载PDF
公轨两用过江通道桥隧方案比选
9
作者 翁怡军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4期68-70,86,I0005,共5页
分析了某规划为轨道交通与城市快速路公轨两用过江通道的建设规模和地质条件,重点调查了岩溶发育及特征,提出了具备一定可行性的桥梁和隧道方案.通过对规划用地、交通功能、地质条件适应性、运营安全、经济性,以及对水保区、通航、行洪... 分析了某规划为轨道交通与城市快速路公轨两用过江通道的建设规模和地质条件,重点调查了岩溶发育及特征,提出了具备一定可行性的桥梁和隧道方案.通过对规划用地、交通功能、地质条件适应性、运营安全、经济性,以及对水保区、通航、行洪的影响等方面的比选,最终认为位于岩溶发育区、紧邻一级水源保护区的过江通道采用隧道方案有较高的工程风险和社会风险,而桥梁方案建设费用低,能够满足通航和行洪要求,且设计理论完善,施工经验成熟,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工程可行性.因此,工程可行性阶段推荐采用公轨两用的桥梁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轨两用 过江通道 桥隧方案比选 岩溶发育区
下载PDF
南洞地下河岩溶管道展布及结构特征的示踪试验解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赵一 李衍青 +3 位作者 覃星铭 洪涛 程瑞瑞 蓝芙宁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6-233,共8页
运用高精度的示踪试验研究了南洞地下河流域部分岩溶管道的展布状况,并对暗河管道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一号暗河有一独立的含水系统,补给区为瓦白白一带,二号暗河主管道总体通往永宁和石洞方向,三号暗河通往城红寨方向,... 运用高精度的示踪试验研究了南洞地下河流域部分岩溶管道的展布状况,并对暗河管道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一号暗河有一独立的含水系统,补给区为瓦白白一带,二号暗河主管道总体通往永宁和石洞方向,三号暗河通往城红寨方向,二号暗河和三号暗河在南洞口附近有连通,枯季时二号暗河补给三号暗河。此外,一号暗河和二号暗河分别呈老年期和壮年期地下河形态,较为畅通;三号暗河则发育较晚,出口处有较多的裂隙。最后,结合现有的资料及流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流域内岩溶管道的大体分布位置进行了推断,绘制了岩溶管道的展布图,以期为南洞地下河流域的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试验 南洞地下河 岩溶管道 展布 结构特征
下载PDF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缝洞型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李江龙 黄孝特 张丽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0-633,共4页
塔河油田4区储集体主要分布在奥陶系风化壳,呈不规则网状。储集空间以溶洞、裂缝为主,溶洞高度大多数低于2 m,裂缝平均宽度大于0.1 mm的层段占总层段的58%。储集体的平面分布与古岩溶发育有关,古岩溶水道的地震反射特征呈串珠状强反射,... 塔河油田4区储集体主要分布在奥陶系风化壳,呈不规则网状。储集空间以溶洞、裂缝为主,溶洞高度大多数低于2 m,裂缝平均宽度大于0.1 mm的层段占总层段的58%。储集体的平面分布与古岩溶发育有关,古岩溶水道的地震反射特征呈串珠状强反射,深浅侧向测井异常具有幅度差。利用蒙特卡罗法计算缝洞型油藏储量,一种方法是利用测井解释的结果,统计孔隙度、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的概率分布;另一种方法是假设孔隙度、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为精确值,储集体面积符合某种概率分布,求得每口井的储量分布。塔河油田是块状底水油藏,油藏的水体主要由深部发育的古岩溶水道系统沟通底水。合理开发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应以缝洞单元为基础,以循环注水、钻侧钻井为主要措施,宜采用“一井一策”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单元 古岩溶水道 近地表古岩溶 蒙特卡罗法 开发对策
下载PDF
示踪试验在探查灰岩含水层突水通道中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满才 许光泉 +3 位作者 刘丽红 李之奋 窦春远 金修如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54,共5页
为了查明新庄孜煤矿63301工作面1组煤层底板灰岩含水层的突水通道,分别从太原组灰岩、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投放NaCl示踪剂,寒武系灰岩含水层观测孔投放KI示踪剂,在工作面突水点间隔采集样品。经测试分析其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曲线发现:底板... 为了查明新庄孜煤矿63301工作面1组煤层底板灰岩含水层的突水通道,分别从太原组灰岩、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投放NaCl示踪剂,寒武系灰岩含水层观测孔投放KI示踪剂,在工作面突水点间隔采集样品。经测试分析其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曲线发现:底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中存在多条小通道和一条大通道,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中存在多条小通道,而寒武系灰岩含水层存在2条通道,在不同灰岩含水层通道中,水流速度存在较大差异性,反映了其岩溶裂隙发育非均匀性特点。此外,利用本次突水资料,计算灰岩含水层的参数。为工作面底板太原组灰岩水害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3301工作面 灰岩含水层 示踪试验 岩溶通道
下载PDF
济南泉域岩溶径流通道特征 被引量:30
13
作者 邢立亭 李常锁 +2 位作者 周娟 宋广增 邢学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57-65,共9页
岩溶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对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有重要控制作用。采用示踪试验、泉水位动态观测等方法揭示济南岩溶含水介质特征。试验表明济南泉域岩溶水观测孔中示踪剂运移的浓度历时曲线呈现单峰、双峰、三峰、多峰形态并存,岩溶水径流... 岩溶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对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有重要控制作用。采用示踪试验、泉水位动态观测等方法揭示济南岩溶含水介质特征。试验表明济南泉域岩溶水观测孔中示踪剂运移的浓度历时曲线呈现单峰、双峰、三峰、多峰形态并存,岩溶水径流通道有单一管道和多管道并存;泉水位衰减特征表明含水系统以小型管道、裂隙、溶隙、溶孔、网络状溶隙等共同释水,衰减系数的历时变化反映济南岩溶水系统岩溶发育存在垂直分带性。研究表明,济南泉域岩溶发育不均、有多重性,奥陶纪灰岩比寒武纪灰岩的岩溶更发育。为保持泉水持续喷涌,宜选择奥陶纪灰岩含水层进行人工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介质 衰减系数 示踪试验 岩溶通道 岩溶水
下载PDF
广州市西北区岩溶分布规律浅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永定 张澄博 +4 位作者 李洪艺 梁森荣 邱锦安 陈仲如 林涛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1,共5页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地质环境灾害防治日益重要。近年来,广州市西北区频发的岩溶地面塌陷事故成为影响地区稳定的社会问题。文中通过恢复古流溪河道的流向来探讨古河道对岩溶发育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广州西北地区断裂带的分布和当地的...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地质环境灾害防治日益重要。近年来,广州市西北区频发的岩溶地面塌陷事故成为影响地区稳定的社会问题。文中通过恢复古流溪河道的流向来探讨古河道对岩溶发育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广州西北地区断裂带的分布和当地的钻孔数据资料,探求岩溶在水平面上及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现代塌陷的影响范围区基本上沿古河道的流向分布,古流溪河的走向决定了调查区内岩溶的发育和分布;该区岩溶的发育受断裂带的影响,在断裂密集部位或规模较大的断层附近,灰岩溶蚀率较高,溶洞发育;同时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调查区内形成了三层溶洞分布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古流溪河 断层 新构造运动 广州西北区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遗址岩溶地下水水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2
15
作者 覃政教 林玉石 +2 位作者 高明刚 周海 韦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桂林甑皮岩遗址自1973年试掘以来,出土了古人类骨架、火塘、墓葬、石器、蚌器、陶器、动植物化石等大量的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的新石器人类遗址。2001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遗址在1994年汛期遭受洪... 桂林甑皮岩遗址自1973年试掘以来,出土了古人类骨架、火塘、墓葬、石器、蚌器、陶器、动植物化石等大量的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的新石器人类遗址。2001年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遗址在1994年汛期遭受洪水浸泡,致使多个探方隔梁崩塌,探方文化土层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崩塌或下沉现象。为了暂时性抢救探方的文化层,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抢救性加固与保护措施,如建混凝土挡土墙,缓解了探方隔梁崩塌,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丰雨季节地下水快速涨落所带来的隐患。本文在调查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甑皮岩遗址文化堆积土层下部的灰岩中岩溶管道非常发育,地下水位随每年丰枯季涨落所产生的水动力作用导致文化土层软化,土层颗粒冲刷流失、掏空而形成土洞,最终引起文化层崩塌、下沉。根据这一成因,笔者认为:查明遗址下部及其周围地下溶洞、管道、地下河、大的溶隙等较大尺度的导水介质,并对其进行适当封堵,是防止洪水期地下水速涨速落对遗址文化层造成破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甑皮岩遗址 岩溶管道 地下水 水害成因 防治对策
下载PDF
地球物理方法探索隐伏岩溶古河道——以湖南郴州万华岩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杜成亮 甘伏平 +2 位作者 张远海 赵伟 梁东辉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4-631,共8页
为探讨湖南郴州万华岩景区上游岩溶古河道的存在性,丰富景区岩溶洞穴科普知识以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探索性地应用高精度磁法、高密度电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EH4)等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景区上游进行了探测研究,其结果发现几处磁、电... 为探讨湖南郴州万华岩景区上游岩溶古河道的存在性,丰富景区岩溶洞穴科普知识以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探索性地应用高精度磁法、高密度电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EH4)等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景区上游进行了探测研究,其结果发现几处磁、电异常部位,并结合区内岩溶垮塌地貌形态、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及野外地质调查成果,认为景区上游存在岩溶古河道,同时确定出岩溶古河道的剖面位置及平面走向。整个研究思路表明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研究岩溶古河道时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华岩 岩溶古河道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 岩溶垮塌
下载PDF
天开水库渗漏计算及防渗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广平 杨良权 +2 位作者 汪德云 刘殿柱 刘爱友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1期245-249,共5页
以天开水库工程的实际工况为研究平台,对库区渗漏量进行分析计算,结合在'7.21'的21 d时间段内的实际观测数据,得出整个库区渗漏量为110.1万m^3,利用公式算出库区岩溶通道渗漏量为79.08万m^3、古河道渗漏为17.63万m^3、主坝坝基... 以天开水库工程的实际工况为研究平台,对库区渗漏量进行分析计算,结合在'7.21'的21 d时间段内的实际观测数据,得出整个库区渗漏量为110.1万m^3,利用公式算出库区岩溶通道渗漏量为79.08万m^3、古河道渗漏为17.63万m^3、主坝坝基渗漏为0.64万m^3,岩溶区总渗漏量为97.35万m^3。经分析认为库水经古河道和岩溶通道的总渗漏量约占整个库区渗漏量的88.4%。对比局部水平防渗、整体水平防渗、垂直防渗三种防渗处理方案,提出局部水平防渗作为最优防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漏量计算 岩溶渗漏通道 防渗 天开水库
下载PDF
利用多源大功率充电法定位复杂岩溶含水通道的方法 被引量:7
18
作者 韩凯 郑智杰 +2 位作者 甘伏平 陈贻祥 陈玉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01-1510,共10页
由于地下发育的岩溶形态空间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导致地表地质调查很难确定地下岩溶含水通道的位置;而一般的地球物理方法受地形或地质条件的限制,在对岩溶含水通道进行探测时存在多解性,往往需要几种物探方法综合判断。本文尝试利用大功... 由于地下发育的岩溶形态空间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导致地表地质调查很难确定地下岩溶含水通道的位置;而一般的地球物理方法受地形或地质条件的限制,在对岩溶含水通道进行探测时存在多解性,往往需要几种物探方法综合判断。本文尝试利用大功率充电法对岩溶含水通道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并通过布设多个充电点来验证异常的可靠性;在布设测线的同时布设以充电点为圆心的弧形测线和平行直线测线,分析对比其优缺点;在数据分析之前分别对数据进行正常场改正和Fraser滤波处理。通过利用多源大功率充电法对洛潭水库复杂岩溶含水通道进行探测后发现: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测区内岩溶含水通道的位置及走向,其中弧形测线能够更好地控制整个测区岩溶含水通道的走向,经过正常场改正和Fraser滤波处理后的平行直线测线观测结果也能很好地对异常进行定位;而"多源"观测能更好地甄别有效异常。经钻探及示踪法验证,该方法的探测结果是准确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 大功率充电法 岩溶含水通道 正常场校正 Fraser滤波
下载PDF
基于频域分析法的缝洞型油藏岩溶孔道识别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致学 杨旭刚 +2 位作者 王晓光 谭涛 冯建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3,136,共8页
精准识别注采井间岩溶孔道是缝洞型油藏治理水窜通道、扩大注水波及,进而实现该类强非均质性油藏均衡驱替的关键问题。以古暗河岩溶缝洞型油藏为研究对象,提出针对该类油藏岩溶孔道的识别方法。通过对比时域模拟器与频域模拟器的模拟结... 精准识别注采井间岩溶孔道是缝洞型油藏治理水窜通道、扩大注水波及,进而实现该类强非均质性油藏均衡驱替的关键问题。以古暗河岩溶缝洞型油藏为研究对象,提出针对该类油藏岩溶孔道的识别方法。通过对比时域模拟器与频域模拟器的模拟结果,验证了频域模拟器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得到了岩溶孔道区域内参数变化所反映的地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谐波压力响应分析的方法识别岩溶孔道具有抗干扰、成本低和准确度高的优点。缝洞型油藏内压力传输主要遵循岩溶孔道,不同位置水头响应的振幅和相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削减和偏移,通过综合分析各位置的水头响应对于谐波信号的振幅削减度和相位偏移度,即可识别测试点所处区域。结果显示,幅度几乎为0的响应,其测试点位于基质中;相位偏移度较低的幅度响应,其测试点位于岩溶孔道中;相位偏移度较高的幅度响应,其测试点位于靠近岩溶孔道的基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岩溶孔道 频域 谐波响应 振幅削减度 相位偏移度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电法的城市岩溶地下水通道三维电性成像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道涵 徐俊杰 +1 位作者 齐信 邬健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1-1338,共8页
岩溶地下水通道是隐伏岩溶区常见的地质现象,开展城市隐伏岩溶通道探测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岩溶通道常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常规二维探测难以对其进行较好的表征。基于此,文章采用三维高密度电法对城市隐... 岩溶地下水通道是隐伏岩溶区常见的地质现象,开展城市隐伏岩溶通道探测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岩溶通道常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常规二维探测难以对其进行较好的表征。基于此,文章采用三维高密度电法对城市隐伏岩溶地下通道进行了精细探测,结合地球物理数值模拟和应用实例,分析三维高密度电法对不同充填类型岩溶地下通道的成像效果。结果表明:三维高密度电法较二维探测在数据量和分辨率上均有较大提升,可更直观地表征目标体三维电性结构特征,该探测方法对岩溶地下水通道成像具有优势;通过对武汉市源泉村岩溶地下水通道三维电性成像,揭示了该低温热泉的地下水运移特征,可为城市地热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高密度电法 隐伏岩溶 岩溶地下水通道 三维电性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