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droughts on remote villages in the karst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 China: Causes and control
1
作者 TANG Yi-qun YANG Qi ZHOU Jie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2期91-103,共13页
Even though the precipitation is abundant in the Karst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 remote villages in this area frequently suffer severe drought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auses of droughts in this region through field... Even though the precipitation is abundant in the Karst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 remote villages in this area frequently suffer severe drought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auses of droughts in this regio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ferences collection. Based on the cause analysi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rom an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Besides occasional extreme weathers, the drought in this area is primarily caused by its unique geological structures of Karst plateau and underdeveloped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Meanwhile, the vicious cycle between drought and poverty, which causes the deficiency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hazard prevention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agri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drought. Consider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remote villages, the long-term control of drought can only be realized if current measures are capable of bring immediate effects and benefits.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planned and designed water conservancy system based on each village's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are the priority for current hazard prevention. Generally, the exploitation of subterranean river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first choice to stabilize the water supply for remote villages. Meanwhile,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icro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such as small water tank, small pond and so on,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water providence during droughts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karst Remote village Hazard prevention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System management
下载PDF
贵州省饱和水汽压差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2
作者 高江波 黄奉献 刘路路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6,共8页
饱和水汽压差(VPD)是表示区域大气干燥程度的重要指标,分析贵州省VPD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明晰气候变化规律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CN05.1格点化观测数据集,量化并分析了1961—2022年贵州省喀斯特区域... 饱和水汽压差(VPD)是表示区域大气干燥程度的重要指标,分析贵州省VPD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明晰气候变化规律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提供的CN05.1格点化观测数据集,量化并分析了1961—2022年贵州省喀斯特区域和非喀斯特区域VPD及其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识别了影响VPD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并分析了基于VPD的干旱危险性。结果发现:贵州省年际和季节尺度VPD存在显著的升高趋势,其中喀斯特区域和非喀斯特区域春季和夏季VPD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均呈现相反的格局;以VPD为指标的贵州省干旱危险性显著升高,非喀斯特区域速率更快;气温和相对湿度是贵州省年际和季节尺度上VPD变化的主导气象要素,不同区域年和季节尺度上不同气象要素的贡献率稍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水汽压差 贵州省 喀斯特 干旱 危险性
下载PDF
重度干旱条件下典型岩溶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水分利用来源和效率研究
3
作者 陈燕 杨慧 +7 位作者 宁静 朱德根 吴夏 黄芬 马洋 陈伟 Mitja Prelovšek Nataša Ravbar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34-1543,共10页
水分条件是限制西南岩溶地区植物恢复的重要生态因子。目前缺少季节性干旱过程中岩溶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主要植被群落水分利用特征差异的系统分析,限制了对岩溶区季节性干旱过程中植物的抗旱机制的理解。为了揭示重度干旱条件下典型岩溶... 水分条件是限制西南岩溶地区植物恢复的重要生态因子。目前缺少季节性干旱过程中岩溶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主要植被群落水分利用特征差异的系统分析,限制了对岩溶区季节性干旱过程中植物的抗旱机制的理解。为了揭示重度干旱条件下典型岩溶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水分利用来源和效率,在桂林毛村岩溶生态试验场农田、草地、灌丛和林地等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中采集了主要的优势物种附近的0-100 cm深度土壤样品和8种植物茎杆、叶片样品,测定土壤水、植物茎秆水中氢氧同位素与植物叶片的碳同位素,利用贝叶斯同位素混合(MixSIAR)模型确定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主要植物群落水分来源比例,分析水分利用来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重度干旱条件下,研究区除岩溶区灌丛阶段主要利用土壤水外,其他各植被恢复阶段的优势植物均主要利用地下河水。岩溶区农田、草丛、乔木和非岩溶区乔木林的优势物种对地下河水的利用率分别为61.7%±5.3%、70.0%±9.0%、61.5%±10.6%、57.9%±4.8%。而且除岩溶区灌丛阶段优势植物利用0-10 cm深度的土壤水的比例最大外,其他各植被恢复阶段和非岩溶区乔木林的优势植物利用60-100 cm深度的土壤水的比例最大,这与长期干旱表层土壤含水率较低有关。2)除灌丛阶段外,研究区岩溶区各植被恢复阶段优势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非岩溶区,其中,草丛阶段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56.5μmol·mol^(-1)。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重度干旱气候下岩溶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对环境变化的水文调控提供科学数据,为脆弱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干旱 岩溶 稳定同位素 植物水分来源和效率 MixSIAR模型
下载PDF
隧洞施工和持续干旱对岩溶地下水影响的定量评价
4
作者 秦蜂 詹双桥 +3 位作者 郑小康 陈运财 杜兴武 杨志兵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146,共10页
隧洞施工和持续干旱导致岩溶地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因此,定量评估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响应有助于施工单位和居民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研究采用离散管道-连续介质耦合模型方法,建立了考虑动态... 隧洞施工和持续干旱导致岩溶地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因此,定量评估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响应有助于施工单位和居民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研究采用离散管道-连续介质耦合模型方法,建立了考虑动态施工条件下的九龙岭长隧洞工程区岩溶地下水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工程区水文地质资料和监测钻孔水位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用控制单一影响因素方法分别评价了在2022年8月至2022年10月隧洞施工和极端干旱两种因素对区域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均衡期内地下水位受干旱影响范围占研究区域面积的55.43%(约649.72 km2),是隧洞施工影响的35.1倍,持续干旱是造成研究区域大面积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干旱持续,隧洞沿线整体地下水位下降受干旱影响较大,但在少量局部洞段隧洞轴线上方(如距隧洞入口14~15 km、18~19 km段)水位下降是受隧洞突涌水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域地下水水量平衡分析发现,在均衡期内干旱影响的补给减量约为824.5万m^(3),明显多于隧洞涌水造成的地下水流失量,持续干旱对研究区域地下水的影响最大。本文阐明了在隧洞施工和干旱共同影响下岩溶地下水系统扰动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岩溶区地下工程影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数值模拟 隧洞施工 持续干旱 定量评价
下载PDF
弄拉典型峰丛岩溶区青冈栎叶片形态特征及对环境的适应 被引量:45
5
作者 邓艳 蒋忠诚 +2 位作者 曹建华 李强 蓝芙宁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7-322,331,共7页
选取广西弄拉典型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中不同地貌类型的青冈栎 (Cyclobalanopsisglauca)叶片进行形态解剖特征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 1 )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中不同地貌青冈栎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差异显著。山顶青冈栎叶片部分表皮结构 (角质膜... 选取广西弄拉典型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中不同地貌类型的青冈栎 (Cyclobalanopsisglauca)叶片进行形态解剖特征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 1 )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中不同地貌青冈栎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差异显著。山顶青冈栎叶片部分表皮结构 (角质膜、表皮毛、表皮细胞、气孔 )趋向旱化。山顶青冈栎下表皮毛比山腰青冈栎的浓密且长。两者叶片的厚度和宽度、上表皮细胞个数、气孔指数、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位于山顶的青冈栎受到水分的胁迫 ,在形态解剖上呈现出中生偏旱的结构。 ( 2 )青冈栎的各种形态解剖指标说明在岩溶区青冈栎的抗旱性主要是通过抵御干旱来适应水分的胁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冈栎 叶片 形态特征 干旱 抗旱性 水分胁迫 适应 广西
下载PDF
广西中部喀斯特干旱农业区的干旱程度及干旱成因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周游游 蒋忠诚 韦珍莲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4-149,共6页
作为广西的重要粮食基地的喀斯特平原区,是气候干旱和喀斯特干旱迭加的地区,干旱问题已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障碍。本文主要通过以往的研究资料的分析、计算,从造成干旱的气候、喀斯特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3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分析干旱形成... 作为广西的重要粮食基地的喀斯特平原区,是气候干旱和喀斯特干旱迭加的地区,干旱问题已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障碍。本文主要通过以往的研究资料的分析、计算,从造成干旱的气候、喀斯特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3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分析干旱形成原因和量化干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素是产生干旱的基本原因;可溶岩地质基础是干旱形成的重要原因;人类不合理活动则加重了旱灾的程度。其干旱程度,在峰丛谷地农业区最为严重,峰林谷地农业区和峰林平原区中等,孤峰平原区最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农业区 干旱程度 广西 成因 气候因素 可溶岩地质基础 人类不合理活动
下载PDF
不同岩溶干旱胁迫下青冈栎水分生理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邓艳 蒋忠诚 +2 位作者 罗为群 陆瑞群 邓新辉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8-240,共3页
通过对广西弄拉典型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中不同地貌类型的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山顶青冈栎的含水量比山中部的高,但水分饱和亏和需水程度比山中部的低。山顶的小气候环境相对恶劣,青冈栎受... 通过对广西弄拉典型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中不同地貌类型的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山顶青冈栎的含水量比山中部的高,但水分饱和亏和需水程度比山中部的低。山顶的小气候环境相对恶劣,青冈栎受到的水分胁迫比较严重,相反,山中部的青冈栎的需水程度比山顶高。山顶青冈栎为适应干旱的环境形成各种结构,如缩小的叶面积、加厚的角质层、凹陷的气孔等,以降低它的蒸腾速度,能有效地控制水分的损失,而对水分供应不足的适应同时也降低了光合作用,因此,岩溶山顶青冈栎的径向生长速度要比山腰的慢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旱 青冈栎 水分生理 水分胁迫
下载PDF
不同土壤厚度、水分和种植方式对喀斯特两种草本凋落物分解质量损失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赵雅洁 张静 +4 位作者 宋海燕 李周 李素慧 陶建平 刘锦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6549-6558,共10页
为了探究生长期间不同土壤厚度、水分及种植方式处理对草本植物凋落物分解质量损失和化学计量特征的的影响,采用分解袋法,在露天分解床上分解经过生长期间2种土壤厚度(对照土壤厚度和浅土处理)、2种水分(正常灌水处理和干旱处理)和2种... 为了探究生长期间不同土壤厚度、水分及种植方式处理对草本植物凋落物分解质量损失和化学计量特征的的影响,采用分解袋法,在露天分解床上分解经过生长期间2种土壤厚度(对照土壤厚度和浅土处理)、2种水分(正常灌水处理和干旱处理)和2种种植方式(单种和混种)处理的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凋落物,研究生长期间土壤厚度和水分减少及不同的种植方式是否通过改变两物种初始凋落物质量、产量和组分来影响自身凋落物分解。结果发现:(1)与对照组(CK)相比,在干旱组(D)和浅土+干旱组(SD),两物种地上、根系和总的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初始N和P含量均显著增加,凋落物产量、C/N和C/P显著降低,凋落物地上组分比大体上无显著变化;而不同的种植方式处理对各组分质量损失率、元素含量、计量比、凋落物产量和组分比大体上无显著影响;(2)两物种地上、根系和总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分别与地上、根系和总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N呈显著负相关,与凋落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总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地上凋落物组分比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生长期间干旱和浅土+干旱处理能够通过影响苇状羊茅和黑麦草的初始凋落物质量、产量和组分比来加快地上、根系和总凋落物分解,其中凋落物N含量和C/N是影响两物种凋落物分解快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浅薄 岩溶干旱 种植方式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质量和产量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土壤厚度降低和水分减少对两种草本植物混种后光合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雅洁 李周 +3 位作者 宋海燕 张静 梁千慧 刘锦春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75-1486,共12页
土壤"厚薄不均"和"岩溶干旱"是影响喀斯特地区植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深根植物和浅根植物由于根系生态位的互补可能会缓解资源减少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以盆栽深根植物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土壤"厚薄不均"和"岩溶干旱"是影响喀斯特地区植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深根植物和浅根植物由于根系生态位的互补可能会缓解资源减少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以盆栽深根植物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浅根植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对象,研究土壤厚度降低、水分减少及土壤厚度和水分双重资源减少对两种草本植物混种下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高资源水平下,混种后苇状羊茅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单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黑麦草的Pn、Gs和Tr低于单种,WUE显著高于单种(P<0.05)。2)随着资源的减少,不管是单种还是混种,苇状羊茅和黑麦草的P_n、G_s和Tr大体上均呈降低的趋势,黑麦草的WUE呈上升趋势,且混种后降低或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单种;而苇状羊茅的WUE由单种时升高变为混种时降低。3)在低资源水平下,混种后苇状羊茅的P_n、G_s和T_r高于单种,WUE低于单种;黑麦草的P_n、G_s和T_r与单种无显著差异,WUE低于单种。研究表明,在干旱和土壤贫瘠日趋严重的喀斯特地区,通过深浅不同根系的植物混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分和土壤资源缺乏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干旱 土壤异质性 光合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生态位互补 深根植物 浅根植物
下载PDF
喀斯特枯水、干旱、灾害初探——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戴洪刚 梁虹 黄法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28-33,共6页
由于喀斯特流域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其枯水、干旱、灾害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较非喀斯特的地区不同,以贵州省为例,从喀斯特水文地貌学的角度,系统定义了喀斯特枯水、喀斯特干旱、喀斯特灾害的概念,并分析喀斯特流域枯水、干旱、灾害... 由于喀斯特流域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其枯水、干旱、灾害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较非喀斯特的地区不同,以贵州省为例,从喀斯特水文地貌学的角度,系统定义了喀斯特枯水、喀斯特干旱、喀斯特灾害的概念,并分析喀斯特流域枯水、干旱、灾害发生的时间、地区,进而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彼此增强的正反馈关系,为贵州防旱防灾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枯水 干旱 灾害 喀斯特流域 贵州省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貌学 可持续发展 反馈关系
下载PDF
岩溶木本植物对干旱的生理生态适应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甫昭 李健星 +4 位作者 李冬兴 陈婷 王斌 陆树华 李先琨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44-1653,共10页
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季风气候影响,西南岩溶区年降水量及其在季节间的分配发生明显变化,无雨期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且基岩风化严重,基质储水能力差,致使岩溶木本植物面临的季节性和地质性干旱加剧。该文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分析结构性状和生... 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季风气候影响,西南岩溶区年降水量及其在季节间的分配发生明显变化,无雨期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且基岩风化严重,基质储水能力差,致使岩溶木本植物面临的季节性和地质性干旱加剧。该文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分析结构性状和生理调节探讨岩溶木本植物如何适应地质性和季节性干旱。结果表明岩溶木本植物应对干旱的策略与其他干旱、半干旱区的植物大体一致,主要有抗旱和避旱两种策略:抗旱性植物一般具有比叶面积小、叶肉多汁、储水组织发达、细胞液浓度高等适应干旱的特征,可通过增加木材密度、增强木质部导管的抗栓塞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以适应干旱;避旱植物则可通过小而密的气孔和叶脉、发达的表皮毛、栅栏组织和维管束鞘等结构特征减少水分丧失,并可通过落叶、深根吸收深层水源和脱落酸(ABA)介导提早关闭气孔以适应干旱。虽然关于岩溶植物形态结构和生理调节对干旱适应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深入研究岩溶地区基岩水分状况及其对植物的贡献;加强岩溶木本植物根系结构和生物量分配、树木构型及根际微生物与木本植物干旱适应的协同关系研究;同时探索如何将岩溶植物生态适应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科学指导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木本植物 干旱 形态结构 生理调节
下载PDF
石漠化树种圆叶乌桕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珊 何茜 +2 位作者 李吉跃 苏艳 吴俊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讨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为深入研究圆叶乌桕的抗旱性能提供基础依据,并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及造林树种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年生圆叶乌桕幼苗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连续监测... 【目的】探讨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为深入研究圆叶乌桕的抗旱性能提供基础依据,并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及造林树种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年生圆叶乌桕幼苗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连续监测其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各项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圆叶乌桕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上升,干旱末期分别达到峰值37.42%和197.18μg·g-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活性、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分别在干旱第18、21和21天达到峰值159.19 U、31.89 nmol·g-1和2.31 mg·g-1。【结论】在不同干旱胁迫时期圆叶乌桕的生理响应机制不同,在轻度与中度干旱时期,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积极防御与渗透调节能力的提高协同作用,以增强抗旱能力,在重度干旱时期,主要以渗透调节为主。总体而言,圆叶乌桕幼苗具有一定的耐旱潜能,是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理想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 干旱胁迫 圆叶乌桕 生理特性
下载PDF
热带喀斯特森林常绿和落叶榕树的水力特征和水分关系与抗旱策略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金玉 付培立 +1 位作者 王玉杰 曹坤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4-493,共10页
以热带喀斯特地区的直脉榕(Ficus orthoneura)和豆果榕(F.pisocarp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常绿和落叶树木枝条和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光合水分特征和耐旱性的差异,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生活型榕树适应干旱生境的策略。直脉榕和豆果榕的叶片都... 以热带喀斯特地区的直脉榕(Ficus orthoneura)和豆果榕(F.pisocarp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常绿和落叶树木枝条和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光合水分特征和耐旱性的差异,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生活型榕树适应干旱生境的策略。直脉榕和豆果榕的叶片都有两层栅栏组织、游离状的海绵组织和钟乳体等旱生结构,同时叶片角质层蒸腾速率(gmin)和气孔导度(gs)相对较低。但与落叶的豆果榕相比,常绿的直脉榕的枝条木质部失去50%传导率的水势(P50)和gmin更低,表现出更保守的水分利用策略。总体上,两种榕树都表现出了对喀斯特干旱生境的良好适应,但是它们的适应策略表现出一定的差别。豆果榕通过落叶度过旱期,而直脉榕在结构和功能上比豆果榕更耐旱。抗旱策略和水分利用策略的不同导致两种榕树的生态位分异,减少了彼此间的水分竞争,有利于它们在喀斯特生境中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喀斯特森林 榕树 抗旱性 解剖结构特征 生理生态特征
下载PDF
2009—2010年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情分析与减灾对策——以广西岩溶区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纯青 潘林艳 +1 位作者 周蕊 符秋菊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5-499,共5页
为研究中国西南岩溶区抗旱减灾对策,分析了2009年秋至2010年春广西岩溶区的旱情: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20%~70%;气温除11月和4月偏低外,其余7个月偏高0.7~2.8℃;一些地方持续8个月无有效降雨;岩溶区农作物受旱面积约为... 为研究中国西南岩溶区抗旱减灾对策,分析了2009年秋至2010年春广西岩溶区的旱情: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20%~70%;气温除11月和4月偏低外,其余7个月偏高0.7~2.8℃;一些地方持续8个月无有效降雨;岩溶区农作物受旱面积约为100万hm2,约占岩溶区耕地面积的70%,干旱分布与岩溶发育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极端气候是诱发西南岩溶区大旱灾的主要原因,岩溶区水文地质和地貌条件是旱情加剧的独特因素,人为因素造成的工程性缺水和环境恶化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提出了加强旱情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能力,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水利工程后期管理以及维修养护,重视岩溶生态恢复、重建和保护等抗旱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干旱 成因 减灾对策 广西
下载PDF
基于容器分区处理探究黑麦草生长对喀斯特不同土壤生境和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宋海燕 张静 +4 位作者 李素慧 梁千慧 李若溪 陶建平 刘锦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557-3565,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喀斯特地区分布不均、厚薄不一土壤小生境对禾本科草本植物生长的影响,用3种不同深度的容器(对照深度CK,深土D和浅土S)两两组合为6种复合容器(CK-CK、CK-S、CK-D、D-D、S-D和S-S)以实现容器分区,研究了黑麦草的... 为了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喀斯特地区分布不均、厚薄不一土壤小生境对禾本科草本植物生长的影响,用3种不同深度的容器(对照深度CK,深土D和浅土S)两两组合为6种复合容器(CK-CK、CK-S、CK-D、D-D、S-D和S-S)以实现容器分区,研究了黑麦草的根系生长、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在水分充足(W0)条件下,组合了浅土容器和深土容器的处理中,黑麦草的根系生长(根长、根直径、根表面积和根生物量)均低于对照容器(CK-CK),且有浅土容器的组合处理(S-S,S-D,CK-S)受抑制程度大于有深土容器的组合处理(CK-D,D-D);当水分含量降低后,即中水(W1)和低水(W2)条件下,有深土容器的组合[D-D和(或)CK-D]根系生长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而有浅土容器的组合[S-S和(或)CK-S]根系生长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2)对比同一处理不同容器分区中黑麦草生长指标发现,在水分充足情况下,深土容器和浅土容器均会抑制植物生长,而当水分减少,S区根系生长被严重抑制,但D区根系增长优势明显。3)水分充足条件下,根冠比未受到显著影响;当水分降低时,组合了深土容器的处理根冠比均有升高的趋势,组合了浅土容器的处理根冠比有降低趋势。由此可见,不同土壤生境带来的物理空间限制会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但水分的减少会改变根系生长及生物量积累对不同土壤生境的响应:在水分充足时,土壤物理空间是影响根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主要因子,黑麦草主要发展浅层根系。而当水分减少时,黑麦草根系在浅层土壤中无法获取供给生长代谢活动的足量水分,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有机物分配给根,通过根系伸长、表面积和体积增大、直径增粗等策略加强水分吸收,从而增强对干旱的抗逆性,提高对土壤和水分异质性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生境 干旱 黑麦草 生物量
下载PDF
模拟干旱胁迫下喀斯特地区4种幼苗的生理特征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显芝 刘明靖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5-38,共4页
为了解喀斯特适生树种的抗旱性,以喀斯特地区伞花木、圆果化香、单性木兰和油茶一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10%、20%、30%)聚乙二醇(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的方法造成水分胁迫,比较4种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质膜相对透性... 为了解喀斯特适生树种的抗旱性,以喀斯特地区伞花木、圆果化香、单性木兰和油茶一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10%、20%、30%)聚乙二醇(PEG-6000)人工模拟干旱的方法造成水分胁迫,比较4种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质膜相对透性(RM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干旱胁迫后,各供试树种叶片RWC减少、RMP增大、Pro和MDA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变含量降低,SOD和P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4个树种表现出一定抗旱耐旱潜力,但相比之下,3个喜钙树种的抗旱能力高于油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抗旱性 喜钙植物 油茶
下载PDF
6种喀斯特造林树种苗木叶片水势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丁 姚健 +1 位作者 薛建辉 张丽琴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99-106,共8页
为了解不同树种的水势变化差异,为评价喀斯特地区不同造林树种的耐旱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六种喀斯特造林树种在不同生长季节叶片水势的时间变化的测定,以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1)6个树种苗木叶片水势日变化趋势为:早... 为了解不同树种的水势变化差异,为评价喀斯特地区不同造林树种的耐旱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六种喀斯特造林树种在不同生长季节叶片水势的时间变化的测定,以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1)6个树种苗木叶片水势日变化趋势为:早晨苗木叶片水势最高,随着气温的上升,水势逐渐降低,中午或午后达到最低值,随后又随气温的下降逐渐提高,形成单峰(侧柏、香樟、杜英)或者双峰(滇柏、刺槐、构树)曲线;(2)6个树种苗木在生长初期(4月份)水势最高,随着气温的升高,水势逐渐下降,在生长旺期(8月份)达到最低值,随后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又逐渐升高,不同树种升高幅度不同;(3)6个树种苗木在3个不同生长期内其叶片水势绝对值与大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大气相对湿度之间则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水势 喀斯特 环境因子 抗旱性
下载PDF
喀斯特优势植物种干旱和高钙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8
作者 罗绪强 王程媛 +1 位作者 杨鸿雁 廖昕荣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6期1-5,共5页
喀斯特山区石灰土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上生长的植物种有明显的制约性,石灰土优势植物种对该环境的抗逆性及适生性正日益受到关注。从形态学、生理学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喀斯特优势植物种对石灰土干旱、高钙环境的抗逆性和适生... 喀斯特山区石灰土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上生长的植物种有明显的制约性,石灰土优势植物种对该环境的抗逆性及适生性正日益受到关注。从形态学、生理学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喀斯特优势植物种对石灰土干旱、高钙环境的抗逆性和适生性机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评,最后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优势植物种 干旱 高钙 适生性
下载PDF
西南岩溶地下水开发与干旱应对 被引量:20
19
作者 潘世兵 路京选 《中国水利》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40-42,共3页
2010年发生在西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特大干旱,基本上分布在喀斯特岩溶区,在旱季降水和地表水储蓄严重缺乏背景下,岩溶地下水几乎成为山区居民生活、生产的唯一来源。讨论西南岩溶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开发利用状况、开发利用模式以及... 2010年发生在西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特大干旱,基本上分布在喀斯特岩溶区,在旱季降水和地表水储蓄严重缺乏背景下,岩溶地下水几乎成为山区居民生活、生产的唯一来源。讨论西南岩溶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开发利用状况、开发利用模式以及目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西南大旱所暴露出的本地区工程性缺水这一严峻现实,提出应站在实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与恢复生态环境的区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强岩溶地下水利用的建议,尤其是应考虑建立岩溶地下水备用水源地及其应急供水保障系统,以应对特大干旱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岩溶区 地下水 干旱 开发模式 西南地区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下两种草本营养元素对土壤厚度和水分减少的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雅洁 李周 +4 位作者 宋海燕 张静 梁千慧 李素慧 刘锦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7003-7015,共13页
为了探究不同种植方式下草本植物对喀斯特"土层浅薄"和"岩溶干旱"生境的养分调节响应,选择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研究材料,在盆栽水分控制条件下设置了2种土壤厚度[对照土壤厚度... 为了探究不同种植方式下草本植物对喀斯特"土层浅薄"和"岩溶干旱"生境的养分调节响应,选择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研究材料,在盆栽水分控制条件下设置了2种土壤厚度[对照土壤厚度(T_(CK))和浅土(T_S)]、2种水分处理[对照水分(W_(CK))和干旱(W_D)]和2种种植方式(单种和混种),研究土壤厚度和水分减少对混种下两种草本植物元素含量、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CK:T_(CK)W_(CK))相比,在浅土组(S:T_SW_(CK))、干旱组(D:T_(CK)W_D)和浅土+干旱组(SD:T_SW_D),苇状羊茅和黑麦草的地上和根系C和N含量在单种和混种下(浅土除外)显著增加,P含量和各部分元素积累量显著降低;而苇状羊茅的根系各元素分配比在3种低资源水平下(S、D、SD)由单种时增加转为混种时降低,而黑麦草的根系营养元素分配比在浅土中增加,但在干旱处理下减少。(2)在对照资源水平下(CK),混种后苇状羊茅的地上部分C含量、根系P含量、地上、地下和总的元素积累量和根系元素分配比显著高于单种,而在3种低资源水平下达到各参数在单种和混种下无显著差异。(3)在各资源水平下,混种后黑麦草各部分C、N、P的含量、积累量和根系元素分配比大体上与单种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低资源水平下,苇状羊茅和黑麦草通过增加C和N元素含量表现出较强的资源获取和防御能力。在混种条件下,苇状羊茅能够通过调节自身元素的积累和分配来提高竞争力,而黑麦草保持相对恒定的策略来响应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浅薄化 岩溶干旱 营养元素积累和分配 种植方式 苇状羊茅 黑麦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