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morphologic Model of Gunungsewu Karst, Gunung Kidul Regency, Yogyakarta Special Territory, Indonesia: The Role of Lithologic Variation and Geologic Structure
1
作者 Sari Bahagiarti Kusumayudha Jatmiko Setiawan Ayu N. Ciptahening Prabawa Dwi Septianta 《Journal of Geological Resource and Engineering》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Gunungsewu is a karst terrain that shows unique geomorphologic phenomena. The area is mainly composed of limestone of Wonosari Formation. Interaction of tectonic, erosion, denudation, and deposition occurred since Mio... Gunungsewu is a karst terrain that shows unique geomorphologic phenomena. The area is mainly composed of limestone of Wonosari Formation. Interaction of tectonic, erosion, denudation, and deposition occurred since Miocene period brings about diversity of landforms that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as a natural laboratory, specific interest,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tourisms. In general the geomorphology of Gunungsewu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of landforms, the first is positive relief and the second is negative relief. The positive relief includes hills of conical, dome, convex-cone, convex and ridge. The negative relief involves cave, shaft, doline, uvala, locva and polje. This diversity is influenced by varia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 composing the landforms, such as hardness,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geologic structures including thickness and position of bedding plane as well as joint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orphology karst rock properties geologic structures.
下载PDF
APPROACH OF DETERMINISTIC GEOMORPH OLOGIC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 TO HYDROLOGICAL PROCESSES' SIMULATION IN KARST AREA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La-chun ZHANGJian-xin +2 位作者 ZHOUYin-kang CHENXiao-ling DUJin-k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2年第4期354-358,共5页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ndition of s pecial landform and regularity of sp ecial hydrological movement in karst area,the method of Geomorphologic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GIUH)has been used to divide the river 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ndition of s pecial landform and regularity of sp ecial hydrological movement in karst area,the method of Geomorphologic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GIUH)has been used to divide the river net-works into three grades in the research area and the karst hydrologic processes were simulated with Nash insta ntaneous u-nit hydrograph(NIUH).The combination of the GIUH and NIUH fully considers the moving path of wa ter particles in drainage and the regional composition of runoff at the end of the drainage,resulting in a rational combinatio n of probabili-ty of GIUH and NIUH and geomorphologic parameters which could reflect the complexity of the landform structur e of karst drainage.The results showed t hat the combined method of GIUH and NI UH has clear physical concept and acc ept-able precision,which can be widely a pplied on hydrological studies of kars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area geomorphological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 nash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
下载PDF
Karst and Pseudokarst of the West Kazakhstan (Republic of Kazakhstan)
3
作者 Kazhmurat M. Akhmedenov Dinmuhammed Zh. Iskaliev Vladim P. Petrishe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A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karst and karst-suffosion forms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West Kazakhstan reg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Numerous literary sources were used as the information database for the analys... An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karst and karst-suffosion forms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West Kazakhstan region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Numerous literary sources were used as the information databas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lief features of the West Kazakhstan region. Evaluation of the morphometric features of the collapsed new formations on the basis of materials of our own field research is present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here were defined localization places of the karst-collapsed phenomena where the reconnaissance field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Survey points’ localiz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GPS system with the help of 12-channel GPS-receiver of Garmin eTrex model. Geoinformational technology, based on MapInfo 9.5 and ArcGIS 9.2 packages was used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artographic database. Original thematic maps compil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nalysi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is research. The features of the Caspian Basin’s karst landscapes, formed as a result of salt-dome tectonic manifestations (Inder Mountains, Malaya Bogdo Mountain, Bish-Chokho hill)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important elements of the Caspian Basin salt-dome landscapes are landforms of the karst origin from large karst depressions of the karst-tectonic origin to modern forms of the sulfate karst: sinkholes, wells, polje, knobs (“Kurgantau”), arches, caves and grottoes. Some karst formations have a non-salt-dome origin. Three areas with the collapsed forms that have the karst-suffosion origin have been identified (near Konyr village, Berezovka village and Zhanatalap village). The mechanism of the sinkholes formation is due to the changes of the groundwater regime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limestone eluvium as a result of active anthropogenic impacts. The sinkholes occurence near Zhanatalap village, which is located near the Karachaganak oil and gas field, is probably due to the anthropogenic initiation of karst-suffosion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y geomorphology Relief karst Pseudokarst Collapses Suffusion Denudation-karst karst-Collapsing FUNNEL Ponor Well TROUGH Keprok Inder Kazakhstan
下载PDF
贵州兴义马岭河流域典型沉积地貌发育与演化
4
作者 杨巍 秦媛媛 毛凯楠 《贵州地质》 2024年第2期202-211,共10页
兴义马岭河流域位于贵州三叠纪“S”型沉积相变露头区,沉积地貌类型多样,具有优质的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潜力,但是关于区域地质遗迹成景主控因素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基于实地调查,试图分析区内不同岩相结构与溶蚀速率的关联,探讨主要的地表... 兴义马岭河流域位于贵州三叠纪“S”型沉积相变露头区,沉积地貌类型多样,具有优质的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潜力,但是关于区域地质遗迹成景主控因素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基于实地调查,试图分析区内不同岩相结构与溶蚀速率的关联,探讨主要的地表-地下岩溶-侵蚀地貌的发育与演化过程。受控于不同的溶蚀速率,碳酸盐台地及台地边缘相露头区分别形成三类锥状岩溶石峰与两类塔状岩溶石峰,深水陆棚-斜坡带地表地貌则表现为浅-中切割山地。马岭河峡谷具典型地下洞穴伏流-地表岩溶峡谷演化特征,峡谷演化进程受溶蚀-侵蚀-崩塌-钙华堆积等多种地质作用综合影响,空间上箱型谷-嶂谷-宽缓谷依次分布。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台地边缘-碎屑斜坡-陆棚沉积分异是区内地貌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差异溶蚀是地质遗迹成景及成片分布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变带 溶蚀-侵蚀地貌 岩溶石峰 马岭河峡谷 贵州兴义
下载PDF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5
5
作者 赵宽志 淡永 +3 位作者 郑多明 梁彬 张庆玉 李景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1-178,共8页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潜山岩溶缝洞型储层是哈拉哈塘油田的主力产层。通过对岩溶地质背景、区域构造分析,利用本区钻录井、薄片、岩芯等资料研究岩溶型储层特征,探讨储层分布规律及岩溶作用对储层的控制。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潜山...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潜山岩溶缝洞型储层是哈拉哈塘油田的主力产层。通过对岩溶地质背景、区域构造分析,利用本区钻录井、薄片、岩芯等资料研究岩溶型储层特征,探讨储层分布规律及岩溶作用对储层的控制。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的主体发育于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垂向上潜山区存在两套储层:上部表层岩溶带储层及下部径流溶蚀带储层。表层岩溶带储集类型主要为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主要受一间房组沉积末期的岩溶作用及桑塔木组沉积末期岩溶作用共同控制;径流溶蚀带储层类型主要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储层,岩溶缝洞系统以岩溶管道系统为主,储层形成受良里塔格期及桑塔木组沉积末期岩溶作用等多期岩溶作用控制。岩溶层组、岩溶作用期次、古地貌、古水系及断裂等控制了岩溶储层的分布发育,形成了复杂的缝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貌 表层岩溶带 径流溶蚀带 岩溶储层 哈拉哈塘地区 奥陶系潜山
下载PDF
地质与地貌条件对岩溶系统的控制与指示 被引量:22
6
作者 陈宏峰 张发旺 +4 位作者 何愿 夏日元 邹胜章 苏春田 罗书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47,共6页
岩溶系统的发育与分布在很大程度受地层、构造、地形和地貌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控制与影响,地层因素包括可溶岩的矿物组分、结构及其与其他岩性地层的组合关系,矿物组分和结构决定了岩石的可溶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并影响岩溶发育的进程;根... 岩溶系统的发育与分布在很大程度受地层、构造、地形和地貌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控制与影响,地层因素包括可溶岩的矿物组分、结构及其与其他岩性地层的组合关系,矿物组分和结构决定了岩石的可溶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并影响岩溶发育的进程;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将同一地层划分,或将不同地层合并为含水层、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构造因素包括褶皱、断裂和裂隙,褶皱和断裂控制了岩溶水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边界特征,而层面、节理和小型裂隙组成的三维裂隙网络是岩溶水流入渗的优先通道,也是岩溶发育的先导。尽管大型岩溶地下河系统的发育与分布与地形无关,但地形控制了区域水文基准面,进而控制了岩溶发育的深度以及地下水的排泄模式,而且根据地形调查可确定外源水的边界范围。岩溶地貌和岩溶形态发育既是地质条件的集中反映,同时又可为地下岩溶空间发育和岩溶水流分布提供指示,但有些岩溶地貌和形态是古岩溶作用的产物,与现代岩溶水文系统并不发生直接联系,因此,岩溶地质调查还应综合分析区域地质和地貌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与地貌 岩溶系统 控制 指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特征嬗变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7
作者 魏新善 任军峰 +4 位作者 赵俊兴 张道锋 罗顺社 魏柳斌 陈娟萍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99-1009,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的发育与前石炭纪古地貌格局密切相关,目前主要认为发育西高东低的古地貌格局,自西向东依次发育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及岩溶盆地的古地貌单元。但随着勘探的深入,在盆地东部地区奥陶系早期认为的岩溶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的发育与前石炭纪古地貌格局密切相关,目前主要认为发育西高东低的古地貌格局,自西向东依次发育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及岩溶盆地的古地貌单元。但随着勘探的深入,在盆地东部地区奥陶系早期认为的岩溶盆地区已经发现了大量代表了较强岩溶作用的岩溶角砾岩等地质现象,因此有必要从古地貌动态演化角度重新认识影响岩溶古地貌发育的内外因素,研究地质历史中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的性质嬗变,指导对区域储集空间发育规律的进一步研究与预测。以盆地东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地貌恢复为目的,综合研究了古地理背景、残留地层厚度、古岩溶特征等因素。认为早期在盆地中东部存在一个大范围的岩溶古高地,形成了岩溶型储集空间,但后期盆地东部逐渐演变为古岩溶盆地,形成了现今的前石炭纪古地貌格局,并造成早期形成的溶蚀类储集空间被大量充填,整体储层较致密,但由于溶洞塌陷形成的裂缝网络沟通了白云岩晶间孔储集空间,局部仍然可以保留有较好的储层,是值得重视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风化壳 岩溶储层 古地貌演化
下载PDF
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分区的名称商榷与环境特点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世杰 张信宝 白晓永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4,共7页
阐明了锥、塔峰等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适宜的气候和地质地貌条件,论述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貌空间分布与气候和地质地貌条件的关系。针对现行《石漠化分区》命名存在的科学系统性问题,对石漠化分区的命名系统提出了修改意见:... 阐明了锥、塔峰等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适宜的气候和地质地貌条件,论述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貌空间分布与气候和地质地貌条件的关系。针对现行《石漠化分区》命名存在的科学系统性问题,对石漠化分区的命名系统提出了修改意见:将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分为锥、塔峰喀斯特地貌区和非锥、塔峰喀斯特地貌区2个区。锥、塔峰喀斯特地貌区,根据喀斯特地貌类型分为浅碟型峰丛洼地,漏斗型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等3个亚区,分别对应原《石漠化分区》的岩溶高原区,峰丛洼地区和峰林平原区。非锥、塔峰喀斯特地貌区,根据区域地貌类型分为高原盆谷,高原峡谷,高原和中低山槽谷,中高山和中低山等5个亚区,分别对应原石漠化分区的岩溶断陷盆地区,岩溶峡谷区,岩溶槽谷区,中高山区和溶丘洼地(槽谷)区。鉴于热带喀斯特地貌区裸露性喀斯特坡地分布广,石漠化严重,特别是漏斗型峰丛洼地亚区裸露性喀斯特坡地面积比例高,是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集中连片的国家级贫困区,建议南方石漠化治理向黔桂滇接壤的漏斗型峰丛洼地亚区倾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地貌 区域分异 石漠化
下载PDF
轮古西地区前石炭纪古岩溶微地貌特征及刻画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庆玉 陈利新 +2 位作者 梁彬 陈宏峰 曹建文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26,共4页
应用印模法,以石炭系区域标志层双峰灰岩底至奥陶系潜山面填平补齐的沉积厚度为标识,恢复了轮古西地区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自东向西划分了岩溶台地、岩溶缓坡地和岩溶盆地3类二级地貌单元。应用现代岩溶分类方法,根据微地貌组合形态,... 应用印模法,以石炭系区域标志层双峰灰岩底至奥陶系潜山面填平补齐的沉积厚度为标识,恢复了轮古西地区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自东向西划分了岩溶台地、岩溶缓坡地和岩溶盆地3类二级地貌单元。应用现代岩溶分类方法,根据微地貌组合形态,对二级地貌作精细刻画,划分了9种三级地貌单元。认为不同的地貌位置,其水动力条件不同,不同类型岩溶地貌的发育特征、古水系排泄和储层充填特征存在着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古西地区 前石炭纪 岩溶型储层 岩溶地貌 古地貌恢复
下载PDF
岩溶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动态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为 余龙江 +2 位作者 李涛 项俊 吴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0-266,共7页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考察基地,研究了不同地貌部位(洼地、坡地和垭口)土壤酶活性(转化酶、蛋白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貌部位土壤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洼地和垭口土壤水解酶类活性较高,...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考察基地,研究了不同地貌部位(洼地、坡地和垭口)土壤酶活性(转化酶、蛋白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貌部位土壤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洼地和垭口土壤水解酶类活性较高,与这两个地貌部位微生物数量较多的结果相对应。试验场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解酶类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对于不同的酶和不同的地貌部位,酶活性降低的幅度有所差异。各地貌部位各层次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别不大。4种水解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般是春季上升,夏季或秋季为最高。此外,土壤水解酶类活性与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养分水平密切相关,一般与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速效P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这既说明土壤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溶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可作为评价岩溶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也为评价西南岩溶生态系统脆弱程度提供了新的生物学方面的指标,为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重建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生态系统 不同地貌部位 土壤酶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 被引量:53
11
作者 王世杰 张信宝 白晓永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对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任美锷先生提出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理论展开讨论,并遵循地貌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的相似性,提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气候类型,南方喀斯特地区分为... 对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任美锷先生提出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理论展开讨论,并遵循地貌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的相似性,提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气候类型,南方喀斯特地区分为: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和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组合,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黔中高原浅碟型峰丛洼地,黔-桂斜坡带漏斗型峰丛洼地和广西峰林平原等3个亚区。根据区域地貌形态,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川西、滇西北中高山,滇东高原盆谷,北盘江高原峡谷,黔渝川鄂湘接壤的中低山槽谷,湘中、湘南、鄂东中低山丘陵区等5个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喀斯特 地貌分区 纲要
下载PDF
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岩溶水文地貌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源 鲁新便 +3 位作者 王莹莹 张恒 蔡忠贤 李达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4-683,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形成了复杂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系统,其发育规模在塔河油田东部主体区和西部外围区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岩溶水作为岩溶发育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地质背景下表现出的水文学特征及水动力作用与岩溶缝洞系统的发育...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形成了复杂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系统,其发育规模在塔河油田东部主体区和西部外围区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岩溶水作为岩溶发育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地质背景下表现出的水文学特征及水动力作用与岩溶缝洞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为了深入认识和阐述东、西部岩溶储层发育机制,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利用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及地震成像相关技术,对埋深5 000 m以下的古岩溶地貌和古水文网络进行了恢复。通过对东、西部水文地貌特征的精细描述,厘定了岩溶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主体区为岩溶高原区,以峰丛、溶丘等高幅差地貌为主,地表水强烈的垂向侵蚀作用形成了干谷、盲谷、伏流、峡谷、天生桥等地貌组合,同时,发育了完整的地表-地下双重水系网络。该水文地貌特征反映了东部主体区经历了一段长期稳定的岩溶作用阶段。2)西部外围区为岩溶盆地区,地形较为平缓,发育低幅度溶丘;地表水以侧向溶蚀、侵蚀为主,展现出蛇曲状网络结构,尚未形成连续的地下水系网络,说明西部外围区岩溶作用时间相对有限。综合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塔河油田东部主体区岩溶发育阶段处于壮年期,西部外围区岩溶发育阶段处于青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地貌 古水系 演化阶段 岩溶储层 海西早期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古水文地貌特征及其对洞穴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源 鲁新便 +1 位作者 蔡忠贤 张恒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11-1020,共10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洞穴系统内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地震属性提取、岩心资料及钻井资料,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水文地貌对洞穴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主体区古地貌处...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洞穴系统内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地震属性提取、岩心资料及钻井资料,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水文地貌对洞穴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主体区古地貌处于岩溶高原、岩溶斜坡区,以峰丛等高幅差地貌为主,地表水系垂向侵蚀作用强烈,大部分转入地下;西部区位于岩溶盆地,以低幅度溶丘为主,地形平缓,水系展现出大量蛇曲特征,以水平溶蚀为主。2东部主体区洞穴网络主要表现为单支状、树枝状,局部发育网络状洞穴,洞穴具有发育规模大、埋藏深、连通性较好的特征;西部地区洞穴主要表现为孤立状,未形成连续的洞穴网络,洞穴具有发育规模小、埋藏浅、连通性较差的特征。3综合水文地貌发育特征,提出塔河地区水文地貌控制下的岩溶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地貌 古水系 洞穴系统 岩溶作用 塔河油田
下载PDF
中国的喀斯特天坑 被引量:29
14
作者 朱学稳 陈伟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8期7-24,共18页
中国有世界上最广大的喀斯特区域,最多样化的喀斯特景观和为数极多的漏斗与洞穴。中国南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在全球锥状和塔状(coneandtower)喀斯特类型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态。而峰丛喀斯特区则是天坑(tiank... 中国有世界上最广大的喀斯特区域,最多样化的喀斯特景观和为数极多的漏斗与洞穴。中国南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在全球锥状和塔状(coneandtower)喀斯特类型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态。而峰丛喀斯特区则是天坑(tiankeng)的重要分布区域。近十几年来,已有近50个天坑在中国南方的峰丛喀斯特区被发现。主要分布在重庆、广西、四川和贵州境内。目前的研究表明,天坑主要发育在特定的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下,并因此区别于常态的喀斯特漏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漏斗 发现 天坑 地貌学
下载PDF
施秉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高聪 熊康宁 +1 位作者 肖时珍 周明忠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2-569,共8页
对施秉喀斯特演化环境、地貌类型及分布、地貌演化史、石灰岩与白云岩地貌差异等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提炼施秉喀斯特的世界遗产地貌价值。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环境;展示了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 对施秉喀斯特演化环境、地貌类型及分布、地貌演化史、石灰岩与白云岩地貌差异等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提炼施秉喀斯特的世界遗产地貌价值。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环境;展示了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而典型的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景观,从分水岭至峡谷区呈现了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逆向回春演替规律,是白云岩峡谷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演化的模式地;记录了古生代以来3次较大的碰撞运动,即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的海西造山运动,及中、新生代以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燕山运动是本区最强烈的造山运动,产生了区内众多褶皱和断裂构造,奠定了施秉地区的地貌构造轮廓。喜马拉雅山运动,尤其是第二、三幕运动,全面塑造了施秉喀斯特峡谷地貌;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展现出与石灰岩封闭型地貌不同的以开放型地貌为主的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自然遗产中有重要地位,具备地貌世界遗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喀斯特地貌 世界遗产价值 施秉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海西早期洞穴系统发育模式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源 鲁新便 +2 位作者 蔡忠贤 张恒 刘显凤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4-372,共9页
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发育大型岩溶洞穴型储集层,勘探效果较好。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洞穴形成机理,进而总结洞穴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峡... 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发育大型岩溶洞穴型储集层,勘探效果较好。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洞穴形成机理,进而总结洞穴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峡谷上游段地表水垂向侵蚀作用强烈,峡谷失去了排水功能演变为干谷,下游段水动力条件减弱。(2)峡谷区岩溶洞穴类型划分为暗河洞穴、峡谷—断裂双控型洞穴。暗河洞穴主要发育在峡谷上游段,与峡谷呈"映射"关系。峡谷—断裂双控洞穴发育于峡谷两侧,垂向上具有多层性特征。(3)综上探讨峡谷区岩溶洞穴形成机理,认为较充足的水源补给条件以及水流强烈的垂向侵蚀溶蚀作用控制了暗河洞穴发育,多期次排泄基面下降以及断裂系统共同控制峡谷—断裂双控洞穴的发育。结合现代恩施地区洞穴系统特征,提出了峡谷地区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洞穴储集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地貌 古水系 洞穴系统 峡谷 岩溶模式 海西期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刻画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32
17
作者 张亚 陈双玲 +5 位作者 张晓丽 张玺华 谢忱 陈聪 杨雨然 高兆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55,共12页
四川盆地广泛发育岩溶缝洞型储层。为恢复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并对全盆地茅口组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和对比,通过井震结合、残厚法和印模法精细刻画了茅口组岩溶古地貌特征。结果表明:①茅... 四川盆地广泛发育岩溶缝洞型储层。为恢复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并对全盆地茅口组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和对比,通过井震结合、残厚法和印模法精细刻画了茅口组岩溶古地貌特征。结果表明:①茅口组整体具有“西高东低”的岩溶古地貌形态,由西向东可划分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洼地等3个一级地貌单元,细分为残丘、坡地、洼地和沟谷等二级地貌单元;②广元—元坝—达州—奉节一线为岩溶盆地,茅口组残余厚度小于180 m,是在茅口期裂陷槽基础上继承性演变的地貌形态,裂陷槽内发育深水相孤峰段沉积;③蜀南—川中—川北一带为岩溶斜坡,茅口组岩溶作用较为发育,有效岩溶储层保存好,主要分布于岩溶残丘和坡地,而岩溶沟谷内的溶蚀孔洞大多被龙潭组泥质充填;④茅口期的川北剑阁—元坝—龙岗地区处于裂陷槽边缘,为浅水高能台缘滩沉积,为岩溶储层的重要勘探领域。该研究成果为优质岩溶储层勘探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古地貌 岩溶储层 峨眉地裂运动 茅口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表征技术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吕优良 曹思远 +2 位作者 李永臣 谢晓媛 苗青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共6页
在古岩溶标志识别和成因分析基础上,综合利用残厚法、印模法和趋势面法等技术手段,对轮古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地貌进行了恢复,共划分出4个二级平面岩溶地貌单元和4个垂向岩溶分带,并对细分的古岩溶地貌分区内的岩溶地貌及储层发育特征进行... 在古岩溶标志识别和成因分析基础上,综合利用残厚法、印模法和趋势面法等技术手段,对轮古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地貌进行了恢复,共划分出4个二级平面岩溶地貌单元和4个垂向岩溶分带,并对细分的古岩溶地貌分区内的岩溶地貌及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不同岩溶带普遍发育裂缝、孔洞和洞穴,但在不同岩溶地貌分区内储集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层岩溶带以裂缝孔洞型、裂缝型储层为主,横向叠合连片展布;垂直岩溶带以孔洞型、垂直洞穴型储层为主,纵向连通性较好;径流岩溶带以孔洞型、水平洞穴型储层为主,横向连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古地区 碳酸盐岩储层 古岩溶 地貌
下载PDF
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伏流坍塌型古暗河缝洞系统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长建 吕艳萍 +2 位作者 马海陇 耿甜 张晓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7,共9页
为研究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古岩溶发育特征,通过恢复海西运动早期古地貌和古水系,划分了岩溶峡谷区洞穴类型,构建了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伏流坍塌型缝洞成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海西运动早期古岩溶作用,岩溶古地貌总体北... 为研究塔河油田中—下奥陶统古岩溶发育特征,通过恢复海西运动早期古地貌和古水系,划分了岩溶峡谷区洞穴类型,构建了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伏流坍塌型缝洞成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海西运动早期古岩溶作用,岩溶古地貌总体北东高南西低,微地貌以低幅度溶丘、溶峰和洼地的组合为主,古水系主要为峡谷明流、伏流、暗河与干谷的组合;主干水系具有南段深切曲流峡谷、中段峡谷和北段伏流-天窗的分段结构,分支水系为树枝状暗河网络;伏流坍塌型地下河洞穴可识别,划分为暗河型、伏流型、顺河潜流型和穿洞型4种类型;研究区古暗河系统发育演化可分自由曲流型、伏流-深切曲流型和坍塌天窗伏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海西运动早期 暗河类型 岩溶地貌 岩溶峡谷 缝洞系统
下载PDF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药用植物保育策略 被引量:8
20
作者 梁莹 韦坤华 +5 位作者 张占江 肖冬 乔柱 李明杰 张重义 缪剑华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7年第2期226-231,共6页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作为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组成部分,孕育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然而石漠化和人为过度掠夺加剧了对药用植物的危害,特别是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受到威胁。本文通过分析药用植物对喀斯特地貌独特环境的响应特...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作为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组成部分,孕育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然而石漠化和人为过度掠夺加剧了对药用植物的危害,特别是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受到威胁。本文通过分析药用植物对喀斯特地貌独特环境的响应特点,结合药用植物资源生态学特征,以保护与恢复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药用植物物种和药效为目标,探讨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物种信息提取以及复育技术和方法,为促进中国南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推动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保育学 喀斯特地貌 石漠化 濒危灭绝 保育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