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inwater in karst rural areas,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Pin Lü Guilin Han Qixin Wu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572-576,共5页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ainwater has been studied in a karst rural area from September 2012 to August 2013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 Chin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VWM value of p H was 5.4,varied from 4...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rainwater has been studied in a karst rural area from September 2012 to August 2013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 Chin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VWM value of p H was 5.4,varied from 4.6 to 6.9.Ca^(2+)and NH_4^+were the major cations,and SO_4^(2-)was the dominant anion.Neutralization factors show that the acid was mainly neutralized by Ca^(2+),NH_4^+and Mg^(2+).Investigations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enrichment factors revealed that Ca^(2+)and Mg^(2+)were mainly crust origins,and NH_4^+was from agriculture and livestock manure.SO_4^(2-)and NO_3^-were mainly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composition RAINWATER karst rural area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岩溶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2
作者 耿秘 刘艳 +2 位作者 吴冉 覃文艺 郑朋飞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4-70,共7页
研究选取岩溶山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分析其2017年、2019年和2021年三个时间段的耕地非粮化情况.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冷热点分析,揭示了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的演化,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威宁... 研究选取岩溶山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分析其2017年、2019年和2021年三个时间段的耕地非粮化情况.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冷热点分析,揭示了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的演化,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耕地非粮化整体呈增强趋势,但最大非粮化率下降了4.71%,空间上表现为西北—中部—西南的聚集特征;2)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的局部聚集差异明显.研究期间全局变化稳定,局部变化显著,热点逐年减少,冷点先减后增;3)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与非粮化正相关,而人口密度、肉类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与非粮化率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区 耕地非粮化 影响因素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作者 李倩 《大众科学》 2024年第4期66-69,共4页
喀斯特是我国乃至世界层面的重要全球性地貌类型,其特殊的地上地下二元结构,极易造成生活污水由“点源”污染发展到“线源、面源”污染。为此,笔者基于我国南方喀斯特环境特点,明确了当前喀斯特农村生活污水量大、为数不多的生活污水处... 喀斯特是我国乃至世界层面的重要全球性地貌类型,其特殊的地上地下二元结构,极易造成生活污水由“点源”污染发展到“线源、面源”污染。为此,笔者基于我国南方喀斯特环境特点,明确了当前喀斯特农村生活污水量大、为数不多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非坏或停”、喀斯特地区排污直接影响下游水体、生活污水直排农田及水体、基层组织思想不到位,更无专门污水监督管理人员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大力发展生物净化、加大已有设备的监管力度、严格喀斯特地区落水洞监管、控制地表污水排放加强监管、强化环保思想,确立专门污水监督管理人员等措施。通过多举措的协调发展,力争在生活污水处理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也建议设置农村生活污水管理监督岗位,并将农村生活污水管理监督人员纳入农村公益性岗位的行列,此举会对完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中国南方喀斯特 落水洞 策略 农村地区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数据的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马丽萍 刘波 +1 位作者 陈正超 张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07,共13页
[目的]剖析高分辨率视角下西南农村居民点大区域分布特征,探讨不同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当前研究中“区域性规律”和“内部精细结构”难以兼顾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农村居民点数... [目的]剖析高分辨率视角下西南农村居民点大区域分布特征,探讨不同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当前研究中“区域性规律”和“内部精细结构”难以兼顾的不足,基于高分辨率农村居民点数据,采用核密度、空间热点探测、可达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全域和斑块尺度研究了广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分布呈显著集聚型,以小规模、低密度、复杂形状为主要分布特征。全省农村居民点平均密度为5.59个/km^(2),规模和形状均呈现显著高值聚集特征。(2)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显著分异性,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增加,以及耕地、道路和水域可达性的减小,农村居民点总面积、规模和密度呈现递减趋势。不同地质背景居民点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喀斯特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总面积少但规模较大,形状更复杂、密度更低。(3)自然、区位和社会经济等不同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总面积具有较强的“决定力”,区位因素特别是耕地与道路对农村居民点分布规模和形状具有主导作用,而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影响最重要的是自然因素。[结论]广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性显著,不同因子对农村居民点产生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格局 高分辨率数据 喀斯特区
下载PDF
农垦农业现代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为例
5
作者 杨丽娟 宋军卫 杨通明 《现代农业》 2024年第5期64-72,81,共10页
农垦农业现代化与乡村产业振兴是“一体两面”,两者融合发展对于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量权重与独立性权重相结合的方式测算农垦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振兴... 农垦农业现代化与乡村产业振兴是“一体两面”,两者融合发展对于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信息量权重与独立性权重相结合的方式测算农垦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估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与相对发展程度,探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农垦农业现代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在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以2018年为节点,农垦农业现代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由磨合发展转变为协调发展;两者的相对发展程度呈现“农垦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均衡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相对滞后”的态势。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垦农业现代化 乡村产业振兴 耦合协调度 喀斯特地貌分布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驱动下喀斯特山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荣萍 周忠发 +3 位作者 朱孟 朱昌丽 黄登红 封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24-2032,共9页
以贵州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水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易地扶贫搬迁驱动下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自然发展较缓慢的聚落... 以贵州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水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易地扶贫搬迁驱动下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自然发展较缓慢的聚落变化较为剧烈,小规模聚落数量急剧增长,聚落规模两极分化;时间上表现出较显著的时序特征,聚落规模从8802.9 hm2增长至8913.827 hm2再减少至8001.887 hm2,斑块数量从26148个增长至30987个,聚落的演变速率是搬迁前的8.119倍;空间上则表现为沿河谷、丘陵地带呈小规模低密度与高密度并存的多带状分布和以镇区为中心的多核心分布特征。聚落的演变主要受经济活动、政策、地形坡度和城镇化综合作用的影响,2015—2020年乡村聚落出现强烈的变化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促使喀斯特山区乡村聚落复杂化。因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聚落的优化应根据聚落的多元化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乡村聚落 易地扶贫搬迁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生态恢复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基于酉阳和沿河的农户调查数据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雨珊 周洪 +1 位作者 刘秀华 向道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395-5405,共11页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对于促进国土空间的生态修复、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酉阳县和沿河县的383份农户调查数据,从微观的农户尺度运用Tobit模型分析喀斯特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生态恢复的影响,并关注其对酉阳县和沿河县生...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对于促进国土空间的生态修复、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酉阳县和沿河县的383份农户调查数据,从微观的农户尺度运用Tobit模型分析喀斯特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生态恢复的影响,并关注其对酉阳县和沿河县生态恢复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劳动力转移现象明显,47.67%的农村劳动力发生了转移;②研究区生态恢复情况总体较好,酉阳县的生态恢复好于沿河县;③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业劳动力的流失效应和非农收入的替代效应促进了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④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同,对生态恢复的作用强度也不同。沿河相对滞后的劳动力转移程度,使得其生态恢复稍弱于酉阳。为促进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政府应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提高转移农户的非农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生态恢复 区域差异 TOBIT模型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农户适应能力研究
8
作者 季天妮 周忠发 +2 位作者 朱昌丽 牛子浩 张家硕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89-896,共8页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该区域农户生计适应能力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更影响其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以贵州省安顺市花江示范区为例,通过引入农户适应感知及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农户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该区域农户生计适应能力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更影响其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以贵州省安顺市花江示范区为例,通过引入农户适应感知及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农户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09户农户适应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及对比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结果表明:石漠化治理下花江农户对治理变化的感知能力表现为纯农户>农兼户>非农户>兼农户;花江农户适应能力整体呈现较低水平,兼农户和农兼户比纯农户和非农户适应能力强;影响花江农户适应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物质和经济能力、人力和自然能力、石漠化治理考虑感知能力和生计多样化程度。通过改善农户的生计资本,增强其物质经济能力,提升受教育程度等措施,可提高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农户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农村 石漠化治理 农户 适应能力 花江示范区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佳伊 张盼 鲁莎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5-53,共9页
基于喀斯特地区2019—2021年6219份农户样本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失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产生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呈显著负... 基于喀斯特地区2019—2021年6219份农户样本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剖析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直接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失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产生的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呈显著负向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种植结构调整在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中发挥了间接效应,其中复种指数下降和“非粮化”分别会强化和弱化农村劳动力流失对耕地绿色利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失 耕地绿色利用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0
作者 洪晓洋 杨意志 宋青峰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78,147,共11页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实施区域主要位于我国民族地区,与当前国家层面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通过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把握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真实...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实施区域主要位于我国民族地区,与当前国家层面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通过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把握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真实全貌,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的维度出发,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作用机理,构建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性,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实践为例,建议从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发展、优化已经实施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与维护力度等层面,促进民族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喀斯特 石漠化治理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城乡人类活动强度及其效应时空演变研究
11
作者 贺祥 林佳卉 张新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4-393,共10页
[目的]探究城镇与乡村人类活动强度,以及城镇与乡村地区人类活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的时空演变,为全面定量评估城乡人类活动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和决策指引。[方法]通过构建城镇与乡村地区的人类活动... [目的]探究城镇与乡村人类活动强度,以及城镇与乡村地区人类活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的时空演变,为全面定量评估城乡人类活动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和决策指引。[方法]通过构建城镇与乡村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人类活动强度阈值及人类活动效应等模型方法,对贵州省各地市城乡人类活动强度及阈值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2010—2018年,贵州省各地市乡村人类活动强度减弱(降低7.57%~28.57%),城镇人类活动强度增强(增加22.72%~124.83%),城镇人类活动强度大于乡村人类活动强度。各地市乡村人类活动强度最低与最高阈值总体呈降低变化,但多数地市超过最高阈值(1.02~1.62倍),山区土地系统承受较高乡村人类活动强度影响。各地市城镇人类活动强度阈值呈增加变化,2018年城镇人类活动强度趋近最高阈值(0.940~0.997倍),城镇人地系统承受着较大压力。各地市单位城镇人类活动经济效应与单位乡村人类活动生态效应均呈增长变化(年均增长率8.60%~13.53%),单位乡村人类活动生态效应比城镇人类活动经济效应更显著(2.24~14.84倍)。[结论]尽管贵州省乡村人类活动强度呈减弱变化,城镇人类强度及阈值均呈增加变化,但其土地系统承受人类活动强度均较高,单位乡村和城镇人类活动经济与生态效应均增长变化,未来应该继续深入探究城镇与乡村人类活动强度测算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人类活动 区域效应 喀斯特山区 贵州省
下载PDF
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燕 孙德亮 +1 位作者 张军以 周秋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1-225,共5页
为进一步促进贵州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对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的必要性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贵州乡村生态环境特点、旅游资源特色提出了乡村农业景观开发型、古村落开发型、民族风情开发型、社区参与开发型发展模... 为进一步促进贵州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对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的必要性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贵州乡村生态环境特点、旅游资源特色提出了乡村农业景观开发型、古村落开发型、民族风情开发型、社区参与开发型发展模式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打造原生态旅游精品,注重社区参与,提高相关服务人员的素质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乡村生态旅游 旅游模式 贵州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生态优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凤太 邵技新 苏维词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8-422,共5页
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特点,指出贵州喀斯特乡村景观优化的意义,提出喀斯特地区乡村景观优化的"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尺度性、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和持续性原则",并将景观优化与... 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特点,指出贵州喀斯特乡村景观优化的意义,提出喀斯特地区乡村景观优化的"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尺度性、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和持续性原则",并将景观优化与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山地开发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设计出了城郊旅游农业模式、丘陵山地农业旅游优化模式、水域渔业旅游模式和小流域石漠化治理生态农业模式4种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优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乡村景观 生态优化 模式 贵州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军以 苏维词 +1 位作者 王腊春 李学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8,共8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及难点地区。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该文探讨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发展关系、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应在已有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小城市、...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及难点地区。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该文探讨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发展关系、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应在已有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小城市、小城镇、重点镇及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完善城乡城镇体系,在提高城镇化率,减少乡村人口及乡村数量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2)以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和农业现代化转型为核心,促进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乡村振兴的"内源"驱动发展机制。3)乡村振兴路径,应结合西南喀斯特山地特色,实施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城镇的辐射带动,促进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实施以"劳动+技术+资本"多重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保障农户收入持续增加;实施山地特色农业的纵向、横向延伸产业化工程建设,实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内源驱动发展。4)乡村振兴政策,应着力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强智力、人才支持,创新农村土地利用管理体制机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保障乡村发展转型与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乡村振兴 农业转型 发展路径 西南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及对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秀美 荣建国 任晓冬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6-168,172,共4页
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的今天,只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运作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政策、管理和实施3个层面对农村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冲突进行了分析,针对冲突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喀斯特农村 环保与经济发展冲突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山区森林转型路径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赵宇鸾 葛玉娟 +1 位作者 旷成华 张颖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探讨山区森林转型及其路径,为促进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基于1975~2010年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遥感解译数据,选取贵州省森林转型研究案例,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森林转型路径分析框架,探讨贵州省森林... 探讨山区森林转型及其路径,为促进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基于1975~2010年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遥感解译数据,选取贵州省森林转型研究案例,构建乡村振兴战略下森林转型路径分析框架,探讨贵州省森林转型及其路径,分析森林转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1975~2010年,贵州省森林转型呈现出U型曲线的形态,森林转型拐点为1984年;2)贵州经济林种植、人工造林等"森林短缺路径"对森林面积增长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但未来"经济增长路径"作用将越来越大,人口城乡迁移及其造成的农地边际化过程,对森林转型的驱动作用将更为重要;3)森林转型的两条路径对乡村植被恢复、景观优化乃至生态宜居环境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乡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生态宜居、产业发展和收入增加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森林转型将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路径 乡村振兴.岩溶山区
下载PDF
贵州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研究——以清镇红枫区、毕节鸭池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区为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周晓芳 周永章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1年第1期78-85,共8页
为探索贵州喀斯特地貌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清镇红枫区(高原盆地地貌区)、毕节鸭池区(高原山地地貌区)以及关岭—贞丰花江区(高原峡谷地貌区)三个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区域重心分析的方法,以聚集维数和... 为探索贵州喀斯特地貌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清镇红枫区(高原盆地地貌区)、毕节鸭池区(高原山地地貌区)以及关岭—贞丰花江区(高原峡谷地貌区)三个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区域重心分析的方法,以聚集维数和聚集维数图来分析各研究区的聚落在区域重心上的集聚程度,再进一步通过GeoDa软件,使用MoranI和Local Moran'sI系数及相应散点图分析区域聚落整体和局部的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山地区和高原盆地区聚落均存在集聚性,且集聚程度存在内部差异,其中高原山地区聚落向人口重心集聚,高原盆地区聚落向住宅重心集聚,集聚和半集聚聚落在高原盆地区最多。由于喀斯特地形复杂,各个研究区内部聚落在水平空间分布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依照集聚程度不同喀斯特地貌区农村聚落的分布规律为高原盆地区>高原山地区>高原峡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聚落 空间分布 喀斯特地区 贵州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农村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龙从霞 张阳 刘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12045-12047,12068,共4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与信息服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农业信息化及不同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选择了毕节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户的科技信息需求现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与信息服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农业信息化及不同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选择了毕节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户的科技信息需求现状、信息获取的渠道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农村信息需求 信息问卷调查 信息获取渠道 信息化现状分析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山区村域经济发展研究——以贵州省长顺县板床村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龙拥军 陈建庚 +1 位作者 朱富寿 赵翠薇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60-64,共5页
喀斯特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限制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村经济在低效率水平上运行。本文通过对长顺县板床村农村经济的分析研究,探讨喀斯特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村域经济 板床村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耦合机制及对策——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罗昆燕 周国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25-931,共7页
贵州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广、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区之一,喀斯特面积达120 000 km2,近1/3的喀斯特区已经石漠化,有585.38万农村人口处于贫困范围,使贵州生态经济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以生态经济理论及系统耦合理论为基... 贵州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广、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区之一,喀斯特面积达120 000 km2,近1/3的喀斯特区已经石漠化,有585.38万农村人口处于贫困范围,使贵州生态经济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笔者以生态经济理论及系统耦合理论为基础,收集贵州省黔西南州1994~2009年的实际数据,拟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城乡相互作用耦合模型,对喀斯特地区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耦合机制进行探讨,以揭示复合系统的物质基础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黔西南州城乡生态经济综合序参量呈不断增大的趋势,且主要得益于城镇生态经济序参量的快速增长。在复合系统中城镇和乡村的地位发生了重要转变,城镇经济显现出巨大的发展势头。人的能动作用逐渐增强。环境要素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特别是乡村环境要素的改变比较明显。经计算复合系统的耦合度介于0.39~0.49之间,耦合协调度介于0.18~0.42之间,耦合水平不高,但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逐渐增强;乡村生态经济子系统的耦合度介于0.48~0.50之间,耦合协调度介于0.18~0.29之间,显示乡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城镇生态经济子系统的耦合度介于0.15~0.50之间,耦合协调度介于0.05~0.33之间,耦合水平不高,显示城镇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给环境带来难以消化的负面影响。针对系统耦合现状及问题,提出今后应以乡村生态经济为基础,推进城镇生态经济的建设,实现复合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耦合模型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贵州省 黔西南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