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河岸植物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var. depauperata Keng)茎通气组织发生对水淹的响应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小萍 曾波 +3 位作者 陈婷 叶小齐 罗芳丽 刘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64-1871,共8页
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var. depauperata Keng)在三峡库区长江及其支流江(河)岸有广泛分布,对水淹有很好的耐受能力。有研究表明许多植物在水淹时通气组织发生增强,通气组织的产生改善了植株通气状况,提高了植物对水淹的抵御能力... 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var. depauperata Keng)在三峡库区长江及其支流江(河)岸有广泛分布,对水淹有很好的耐受能力。有研究表明许多植物在水淹时通气组织发生增强,通气组织的产生改善了植株通气状况,提高了植物对水淹的抵御能力。为了研究水淹是否会影响野古草的通气组织发生以及野古草通气组织发生对水淹的反应,考察了不同水淹深度、不同水淹时间和不同水淹方式处理时野古草茎中通气组织的发生情况。实验中共设置3个水淹深度:不进行水淹(对照)、植株地下部分淹没、植株完全淹没于水下2m深处;5个淹没时间:植株被淹没的时间长度分别为5、10、20、30d和60d;2种水淹方式:连续水淹和间歇水淹。实验结果表明:(1)在无水淹情况下野古草茎中可以产生通气组织,通气组织产生随植株的生长而增强;水淹加快了野古草通气组织发生的进程,促进了野古草通气组织的提前发生。(2)野古草茎中通气组织并不会因为水淹的时间越长而产生越多,植株通气组织的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因水淹时间的增长而继续增大。(3)淹没深度对通气组织发生有一定影响,总的看来,地下部分淹没野古草植株的通气组织发生要强于完全淹没植株。(4)不同水淹方式对野古草通气组织发生的影响因水淹深度不同而有差异。在完全淹没情况下,连续水淹植株的通气组织比间歇水淹植株的通气组织发达;在地下部分淹没情况下,除水淹初期外,随水淹时间的延长,连续水淹植株通气组织发生与间歇水淹植株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VAR. depauperata keng) 通气组织 水淹
下载PDF
Molecular Mapping of a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YrH9020a Transferred from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on Wheat Chromosome 6D 被引量:4
2
作者 LIU Ze-guang YAO Wei-yuan +6 位作者 SHEN Xue-xue CHAO Kai-xiang FAN Yu LI Min-zhou WANG Bao-tong LI Qiang JING Jin-xu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2577-2583,共7页
Stripe rust (yellow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diseases of wheat throughout the world. H9020-1-6-8-3 is a translocation line originally developed fro... Stripe rust (yellow rust), caused by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diseases of wheat throughout the world. H9020-1-6-8-3 is a translocation line originally developed from interspeciifc hybridization between wheat line 7182 and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and is resistant to most Pst races in China. To identify the resistance gene(s) in the translocation line, H9020-1-6-8-3 was crossed with susceptible cultivar Mingxian 169, and seedlings of the parents, F1, F2, F3, and BC1 generations were tested with prevalent Chinese Pst race CYR32 under controlled greenhous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single dominant gene, temporarily designated as YrH9020a,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CYR32. The resistance gene was mapped by the F2 population from Mingxian 169/H9020-1-6-8-3. It was linked to six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cluding Xbarc196, Xbarc202, Xbarc96, Xgpw4372, Xbarc21, and Xgdm141, lfanked by Xbarc96 and Xbarc202 with at 4.5 and 8.3 cM,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chromosomal locations of these markers and the test of Chinese Spring (CS) nullitetrasomic and ditelosomic lines, the gene was assigned to chromosome 6D. According to the origin and the chromosomal location, YrH9020a might be a new resistance gene to stripe rust. The lfanking markers linked to YrH9020a could be useful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breeding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resistance gene genetic analysis SSR markers
下载PDF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Using Microsatellite (SSR) Markers 被引量:2
3
作者 LIU Wen-xian LIU Wei-hua +2 位作者 WU Jun GAO Ai-nong LI Li-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63-471,共9页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is endemic to China and only distributed in Huashan Mountain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In this study, 15 P. huashanica populations consisting of 450 individuals sampled across their m...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is endemic to China and only distributed in Huashan Mountain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In this study, 15 P. huashanica populations consisting of 450 individuals sampled across their main distribu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s) markers. A total of 184 alleles were detected on 24 SSR loci, and the number of alleles on each locus ranged from 2 to15, with an average of 7.667. The total gene diversity (HT= 0.683) and the coefficient of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GST = 0.125) showed that P. huashanica had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the genetic variatio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within the populations. The gene flow among the populations of P. huashanica (Nm = 1.750) was much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mmon anemophytes (Nm = 5.24). Corre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number of alleles as well as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five populations of Huangpu valley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s, but the correl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for future P. huashanica collection, evaluation and conservation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SSR genetic diversity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locus with resistance to take-all in the wheat-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introgression line H148
4
作者 BAI Sheng-sheng ZHANG Han-bing +10 位作者 HAN Jing WU Jian-hui LI Jia-chuang GENG Xing-xia LU Bo-ya XIE Song-feng HAN De-jun ZHAO Ji-xin YANG Qun-hui WU Jun CHEN Xin-h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3101-3113,共13页
Take-all is a devastating soil-borne disease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Cultivating resistant lin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ntrol this disease.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is a valuable germplasm resource w... Take-all is a devastating soil-borne disease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Cultivating resistant lin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ntrol this disease.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is a valuable germplasm resource with high resistance to take-all.This study reported on a wheat-/R huashanica introgression line H148 with improved take-all resistance compared with its susceptible parent 7182.To elucidate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in H148,the F_(2)genetic segregating population of H148×XN585 was constructed.The mixed genetic mode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ake-all resistance was controlled by two major genes with additive,dominant and epistasis effects.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combined with wheat axiom 660K genotyping array analysis showed the polymorphic SNPs with take-all resistance from P.huashanica alien introgression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chromosome 2A.Genotyping of the F_(2)population using the KASP marker mapped a major QTL in an interval of 68.8-70.1 Mb on 2AS.Sixty-two genes were found in the target interval of the Chinese Spring 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al annotation of genes,two protein genes that can improve the systematic resistance of plant roots were predicted as candidate genes.The development of wheat-P.huashanica introgression line H148 and the resistant QTL mapping information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fine mapping of disease-resistance gene and development of take-all resistant varieties through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 TAKE-ALL genetic analysi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下载PDF
Remarks on two theorems of Qi-Keng Lu
5
作者 CHEUNG Wing-Sum WONG Bun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2008年第4期773-776,共4页
Two alternate arguments in the framework of intrinsic metrics and measures respectively of part of the proof of a famous theorem due to Qi-Keng Lu on Bergman metric with constant negative holomorphic sectional curvatu... Two alternate arguments in the framework of intrinsic metrics and measures respectively of part of the proof of a famous theorem due to Qi-Keng Lu on Bergman metric with constant negative holomorphic sectional curvature are presented.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u constant and the holo- morphic sectional curvature of the Bergman metric is given.Some recent progress of the Yau’s porblem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omain of holomorphy on which the Bergman metric is K(?)hler-Einstein is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gman metric holomorphic sectional curvature intrinsic metrics and measures Qi-keng Lu theorem 32F45 32Q05 32W20
原文传递
蒙古冰草脱水素基因生物信息学识别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翟永青 马艳红 +7 位作者 范菠菠 房永雨 张学峰 于卓 李坤 吴婧 闫秀秀 赵彦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4-692,共9页
为挖掘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干旱胁迫响应的脱水素基因,本研究在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蒙古冰草脱水素基因进行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不同干旱处理的脱水素基因进... 为挖掘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干旱胁迫响应的脱水素基因,本研究在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蒙古冰草脱水素基因进行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保守基序、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不同干旱处理的脱水素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到6个具有脱水素蛋白保守结构域的蒙古冰草脱水素基因,蛋白大小在81~275个氨基酸残基之间;分子量在0.83~2.75 kD之间;理论等电点在5.14~10.00之间;6个脱水素基因预测均位于细胞核;AmDHNs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包括motif1和motif2;系统进化树发现DN14936_c0_g6,DN18948_c1_g4与已知具有抗旱功能的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qRT-PCR分析与对照(CK)相比5个基因在干旱处理下显著差异表达,1个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转录组测序数据和qRT-PCR分析表明6个基因的表达量随干旱处理时间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本研究可为蒙古冰草抗旱相关脱水素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验证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冰草 脱水素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干旱胁迫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蒙古冰草抗旱相关基因
7
作者 樊璐 唐俊 +6 位作者 马琳 张志鹏 蒋庆雪 李俄仁措 马巧玲 王学敏 赵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44-3357,共14页
为挖掘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抗旱相关基因并探究蒙古冰草响应干旱胁迫分子机制,本研究以蒙古冰草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首先将不同生长期及干旱胁迫处理后的盆栽蒙古冰草组织按照根、茎、叶、花(穗)4类分别进行混样并... 为挖掘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抗旱相关基因并探究蒙古冰草响应干旱胁迫分子机制,本研究以蒙古冰草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首先将不同生长期及干旱胁迫处理后的盆栽蒙古冰草组织按照根、茎、叶、花(穗)4类分别进行混样并利用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技术建立蒙古冰草转录本参考序列数据库,共获得26027条转录本,包含25578个基因,利用BlastX在KEGG,KOG,Nr,Swissprot等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注释,共有25453个转录本得到注释。其次利用二代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干旱胁迫处理前后水培蒙古冰草幼苗进行测序,发现干旱胁迫处理2 h,6 h后与处理前相比分别有2669个,3668个差异表达基因。此外,根据转录组及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发现基因ERF053,ERF055,NAC100,bZIP23,ERF5和NAM-B1在干旱处理后表达量较高且均上调可能是抗旱调控关键基因,为后续蒙古冰草抗旱相关候选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冰草 干旱 三代全长转录组 二代转录组测序 转录因子
下载PDF
苦竹中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卢辛甜 刘颖新 +1 位作者 杨惠 易丽娟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37-42,共6页
介绍了禾本科苦竹属(Pleioblastus Nakai)多年生常绿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 Keng f.)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苦竹中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类、黄酮类、生物碱、甾体及蒽醌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 介绍了禾本科苦竹属(Pleioblastus Nakai)多年生常绿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 Keng f.)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苦竹中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简单苯丙素类、香豆素类、黄酮类、生物碱、甾体及蒽醌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及降血糖等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竹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下载PDF
蒙古冰草×航道冰草杂种F1代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
9
作者 杨东升 卢倩倩 +2 位作者 丁伟 王志宇 王志鹏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5-140,共6页
以蒙古冰草×航道冰草种间杂种F1代幼穗为外植体,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和生根的激素浓度进行筛选,并建立了完整植株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杂种F1代的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4-二氯苯氧乙酸(2,4-D)1.5 mg/L+6-苄氨基嘌呤(... 以蒙古冰草×航道冰草种间杂种F1代幼穗为外植体,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和生根的激素浓度进行筛选,并建立了完整植株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杂种F1代的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4-二氯苯氧乙酸(2,4-D)1.5 mg/L+6-苄氨基嘌呤(6-BA)0.3 mg/L,出愈率为81.7%;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6-BA 2.5 mg/L+萘乙酸(NAA)0.4 mg/L,分化率为71.7%;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2 mg/L,生根率为88.3%。经炼苗后,各基质移栽成活率大于90%。本研究通过建立蒙古冰草×航道冰草杂种F1代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为有效保存冰草杂种F1代新种质,并为后期秋水仙碱诱导其染色体加倍恢复育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冰草 航道冰草 杂种F1 幼穗 再生体系
下载PDF
超声波提取醉马草中生物碱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富科 闫乾顺 郑志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1010-21012,共3页
[目的]研究醉马草中生物碱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采用40 kHz超声波水处理醉马草草粉,水提去渣得到滤液后,分别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在回收溶剂的情况下用减压蒸馏获取生物碱,经薄层层析和红外鉴定。[结果]正交试验选取各因素... [目的]研究醉马草中生物碱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采用40 kHz超声波水处理醉马草草粉,水提去渣得到滤液后,分别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在回收溶剂的情况下用减压蒸馏获取生物碱,经薄层层析和红外鉴定。[结果]正交试验选取各因素的最佳水平组合为A1B2C2D2,即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料液比1∶7.5(g/ml)、温度60℃、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生物碱的提取率为2.06 mg/g;新草的生物碱的提取率为14.04 mg/g。结构鉴定结果显示,醉马草混合碱中含有苦马豆素。[结论]该方法快速有效,准确度高,可用于醉马草中生物碱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Hance)keng) 苦马豆素 超声波
下载PDF
继承与开创:侨生华人郑大平的领袖之路
11
作者 《八桂侨刊》 2024年第3期73-79,96,共8页
郑大平(1879—1935)是马来亚霹雳华人甲必丹郑景贵(1821—1901)的儿子,其自身是霹雳最后一任华人甲必丹,同时也是英国在马来半岛委任的最后一位甲必丹。跟父亲一样,他在霹雳从事锡矿开采,是20世纪初期霹雳的华人矿家。此外,他也积极参... 郑大平(1879—1935)是马来亚霹雳华人甲必丹郑景贵(1821—1901)的儿子,其自身是霹雳最后一任华人甲必丹,同时也是英国在马来半岛委任的最后一位甲必丹。跟父亲一样,他在霹雳从事锡矿开采,是20世纪初期霹雳的华人矿家。此外,他也积极参与霹雳的政治与华人社会的活动,尤其深受英国当局所重视,社会地位举足轻重。文章一方面梳理他的生平事迹,虽说子承父业,却与父辈走着不同模式的领袖之路;另一方面针对史料所记载之郑大平在霹雳的社会参与和政治活动加以整理与论述,以见他对20世纪初期马来亚华人社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大平 郑景贵 霹雳 华人甲必丹 社会参与
下载PDF
从《自由魂》发现“革命新女性”--秋瑾“本来面目”探源
12
作者 李向南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2-109,共8页
在历史剧《自由魂》中,夏衍打破了“失事”与“求似”之间的均衡,造成秋瑾形象的“失真”。专业批评意见不断质疑秋瑾造像的真实性,挑战夏衍的“真实”标准。夏衍接受并践行了菊池宽的“实在性格”理论,通过鲜明的无产阶级观念、国族意... 在历史剧《自由魂》中,夏衍打破了“失事”与“求似”之间的均衡,造成秋瑾形象的“失真”。专业批评意见不断质疑秋瑾造像的真实性,挑战夏衍的“真实”标准。夏衍接受并践行了菊池宽的“实在性格”理论,通过鲜明的无产阶级观念、国族意识与牺牲意志来凸显秋瑾的雄性气概,使秋瑾戴上了“革命新女性”的面具,同时也消泯了她作为女性的真实生命体验。夏衍从倍倍尔的《妇人与社会》一书获取了“新女性”的模板,将斯巴达女性与左联烈士冯铿作为秋瑾“本来面目”的现实参照,但经过“律法”的剪裁与重塑后,斯巴达女性、冯铿与秋瑾都丧失了“另一副面孔”。“失事”与“求似”之间的失衡,造成了历史人物叙事的内在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瑾 “本来面目” “革命新女性” 斯巴达女性 冯铿
下载PDF
两种珍稀沙生植物草麻黄和沙芦草种子催芽技术研究
13
作者 孙玉洁 张锡唐 +7 位作者 哈琦琦 张逸康 张艳 乔一娜 石孟迪 马雅莉 马存平 石长春 《草学》 2024年第2期13-18,共6页
草麻黄和沙芦草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然而由于自身发芽率低和生境被破坏等原因,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为保护并提高两种珍稀植物的数量,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进行了两种珍稀植物的种子繁育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激素对于草麻黄... 草麻黄和沙芦草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然而由于自身发芽率低和生境被破坏等原因,导致种群数量减少,为保护并提高两种珍稀植物的数量,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进行了两种珍稀植物的种子繁育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激素对于草麻黄和沙芦草种子发芽影响不同。30mg/L的IAA处理可以明显促进草麻黄种子发芽;10mg/L浓度以上的6-BA和100mg/L的GA3均会明显抑制草麻黄种子发芽及活力。同样GA3浓度高于100mg/L均会抑制沙芦草种子发芽,20mg/L的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沙芦草种子发芽,40mg/L的IAA可以显著提高沙芦草发芽率。DMSO浸泡10min对种子发芽无影响;浸泡20min时,1%浓度DMSO促进效果最佳;当浸泡30min时,0.5%浓度的效果最佳。因此使用30mg/L和40mg/L的IAA分别有助于草麻黄和沙芦草种子发芽,提高种子活力,同时0.5%的DMSO浸泡30min更适合用于沙芦草种子发芽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麻黄 沙芦草 种子发芽 植物激素 二甲基亚砜
下载PDF
北方粳稻航天诱变后代稻米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14
作者 毛艇 李旭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2832-2834,共3页
3份北方粳稻(Oryza sativa subsp.Keng)品种经过航天诱变处理,得到表型存在差异的后代稳定品系各30个,共90份(产量与原品种差异低于3%),测定其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及淀粉RVA谱值,分析北方粳稻航天诱变后代稻米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垩白... 3份北方粳稻(Oryza sativa subsp.Keng)品种经过航天诱变处理,得到表型存在差异的后代稳定品系各30个,共90份(产量与原品种差异低于3%),测定其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及淀粉RVA谱值,分析北方粳稻航天诱变后代稻米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及崩解值各品种均变化较大,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平均值相比原品种呈负向发展;而崩解值提高有利于改善稻米适口性;其他指标平均值变化较小。诱变后代中有3%个体各项米质指标均优于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Oryza sativa subsp.keng) 航天诱变 稻米品质 RVA特征谱
下载PDF
盐碱地无土草皮卷生产的隔离层选择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禄祺 薛元霞 +2 位作者 陈军霞 孙雪雁 宋丽芬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2585-2588,共4页
通过在滨海盐碱地上生产无土草皮卷过程中比较不同隔离层(砖、河沙、报纸、河沙+地膜)对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Alexeev)草坪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合综合隶属度对草坪品质进行评价,从而为盐碱地无土草皮卷生产提供技术... 通过在滨海盐碱地上生产无土草皮卷过程中比较不同隔离层(砖、河沙、报纸、河沙+地膜)对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Alexeev)草坪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合综合隶属度对草坪品质进行评价,从而为盐碱地无土草皮卷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砖和报纸隔离层上基质含盐量分别为0.27%和0.31%,达到了重度盐碱土的含量水平(0.2%~0.4%);河沙隔离层上基质含盐量为0.16%,达到了中度盐碱土的含量水平(0.1%~0.2%);而河沙+地膜处理只有0.07%。河沙处理的成卷时间、地上部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密度指标也显著低于河沙+地膜处理。综合各项指标,河沙+地膜处理的草皮性状综合隶属度达0.95,因此试验的最佳隔离层为3 cm河沙+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无土草皮卷 隔离层 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 EX E.Alexeev)
下载PDF
栽培稻(Oryza sativa)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Ⅳ.F_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型 被引量:47
16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2 位作者 张华 杨进昌 刘桂富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1期34-41,共8页
栽培稻(O.sativa)品种间杂种的不育性是由F_1花粉不育基因座的等位基因互作引起的。前文报道了S-E3、S-E2和S-E53个花粉不育基因座,本文把这3个基因座分别重新命名为S-a、S-b和S-c。本研究发现了... 栽培稻(O.sativa)品种间杂种的不育性是由F_1花粉不育基因座的等位基因互作引起的。前文报道了S-E3、S-E2和S-E53个花粉不育基因座,本文把这3个基因座分别重新命名为S-a、S-b和S-c。本研究发现了另外3个花粉不育基因座,分别命名为S-d、S-e和S-f。分析了11个品种在这6个花粉不育基因座的基因型。所有被测品种在S-a上均带S ̄i/S ̄i。在其余5个花粉不育基因座上,籼型品种广陆矮4号(D2)均带S ̄i/S ̄i,而粳型品种台中65(E1)和大白芒(K6)均带S ̄i/S ̄i。11个品种在这6个基因座上出现了8种不同的基因型。具有不同花粉不育基因型的品种相互杂交,F_1杂种具有不同的花粉不育基因杂合座位数,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育性。从总体上看,F_1杂种中花粉不育基因杂合对数越多,花粉不育性和小穗不育性就越高。可以设想,通过培育具有籼型花粉不育基因型的粳型品系──“粳型亲籼系”,可以克服籼-粳杂种的不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 不育性 栽培稻 水稻 遗传
下载PDF
华山新麦草光合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李倩 王明 +2 位作者 王雯雯 张瑞昌 岳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4278-4284,共7页
以濒危植物华山新麦草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个水分梯度,研究生长指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光响应特征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的加剧,株高、叶宽和光合色素含量降低,根长和丙二醛(MDA)含量增... 以濒危植物华山新麦草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3个水分梯度,研究生长指标、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光响应特征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的加剧,株高、叶宽和光合色素含量降低,根长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水分胁迫导致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最大荧光(Fm)、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胞间CO2浓度(Ci)、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升高;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不变;干旱胁迫下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干旱胁迫造成最大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下降。综上表明,干旱对光系统Ⅱ的伤害是制约华山新麦草光合作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新麦草 水分胁迫 光合作用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原始型及其是否存在籼粳分化的初探 被引量:29
18
作者 王象坤 才宏伟 +2 位作者 孙传清 王振山 庞汉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05-210,共6页
选用国内7省(自治区)571份,国外27份普通野生稻编号根据10个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同工酶分析与野生稻原产地生态考察将中国普通野生稻划分为多年生和一年生两群共7个类型。提出中国存在一年生普通野生稻及原始型普通... 选用国内7省(自治区)571份,国外27份普通野生稻编号根据10个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同工酶分析与野生稻原产地生态考察将中国普通野生稻划分为多年生和一年生两群共7个类型。提出中国存在一年生普通野生稻及原始型普通野生稻问题,并根据同工酶4个基因位点分析对中国普通野生稻是否存在籼粳分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分化 野生稻 原始型 水稻
下载PDF
温度和水分对醉马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鱼小军 陈本建 +3 位作者 师尚礼 魏国斌 满元荣 马燕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8-221,共4页
为解释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Hance)Keng)种群繁殖扩散机理,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在不同温度和水分条件(PEG6000)下研究醉马草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30℃、25℃和30/20℃(8 h高温/16 h低温)温度条件下醉马草种... 为解释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Hance)Keng)种群繁殖扩散机理,并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在不同温度和水分条件(PEG6000)下研究醉马草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30℃、25℃和30/20℃(8 h高温/16 h低温)温度条件下醉马草种子萌发较快,25/5℃、20/5℃、20/10℃条件下萌发较慢,10℃和15/5℃条件下萌发速率最慢,在5℃条件下无萌发。在供试温度中,发芽率最高的处理为20℃、15℃和25/5℃,在此温度条件下的发芽率分别达96%、94%和94%。结合发芽率和幼苗生长,萌发最佳温度为20℃。醉马草种子的发芽率随着水分渗透势的降低而呈直线下降趋势,当渗透势<-1.5 MPa时,无种子萌发。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供试种胚芽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胚根长呈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在轻度干旱条件下醉马草更多的生物量用于根部生长,从而能够吸收较深土壤的水分,对其在降雨后地表变干的生境中存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马草 种子萌发 温度 水分
下载PDF
华山新麦草自然居群沿海拔梯度的遗传分化 被引量:48
20
作者 赵利锋 李珊 +2 位作者 潘莹 阎桂琴 赵桂仿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91-400,共10页
华山新麦草为我国特有种 ,仅分布于陕西华山 ,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和急需保护的农作物野生亲缘种。应用 RAPD技术 ,选取 8条引物对华山新麦草自然分布区的 3个山峪(种群 ) 1 1个样方 (亚居群 ) 79个华山新麦草个体的总 DNA进行随机扩... 华山新麦草为我国特有种 ,仅分布于陕西华山 ,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植物和急需保护的农作物野生亲缘种。应用 RAPD技术 ,选取 8条引物对华山新麦草自然分布区的 3个山峪(种群 ) 1 1个样方 (亚居群 ) 79个华山新麦草个体的总 DNA进行随机扩增 ,共得到 65个RAPD位点。统计分析表明 ,在华山的 3个山峪 (居群 )中 ,黄埔峪 (居群 )与其它 2个山峪 (居群 )发生较显著的遗传分化 ;华山峪 6个亚居群的个体平均 RAPD位点数有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6个亚居群间的相似性系数也有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 ;华山峪的高海拔亚居群和低海拔亚居群间表现出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黄埔峪居群与华山峪居群和仙峪居群间、以及华山峪的高海拔亚居群与低海拔亚居群间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分化。研究结果暗示海拔差异是导致华山新麦草自然居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 ,海拔差异造成的有限的基因流可能才是影响居群和亚居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新麦草 RAPD 海拔梯度 遗传分化 自然居群 小麦属野生近缘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