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罚的报应结构
1
作者 徐歌旋(译) 姚远(校) 《南海法学》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犯罪—刑罚的发生次序类似于个体本能反应中的刺激—反射,但又与之存在根本差异。符合群体伦理信念的刑罚能得到强化,反之则会被削弱。刑罚的设定应遵循该当性原则,符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观念。犯罪与刑罚应跟随群体伦理信念调整。现代社... 犯罪—刑罚的发生次序类似于个体本能反应中的刺激—反射,但又与之存在根本差异。符合群体伦理信念的刑罚能得到强化,反之则会被削弱。刑罚的设定应遵循该当性原则,符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观念。犯罪与刑罚应跟随群体伦理信念调整。现代社会刑罚结构的制定权常由专门机构、社会精英行使。虽不应倒退回刑罚制定的原初阶段,但亦不能忽视刑罚的社会文化基础,否则难以取得预想的实施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刑罚 报应结构 群体伦理信念 刺激—反射
下载PDF
Moral Perspective as Depicted in the Archetypes on Divine-Human Perspective of Dianshizhai Pictorial
2
作者 REN Siying LIAO Chenxi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4年第5期324-327,共4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rchetypes related to the divine-human perspective in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 and uses the basic theory of“Myth-Archetype Criticism”to analyze the concepts of moral perspective and the vi...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rchetypes related to the divine-human perspective in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 and uses the basic theory of“Myth-Archetype Criticism”to analyze the concepts of moral perspective and the view of cause and effect reflected in the text.It summarizes the interactive modes and various archetypes of cause and effect in three contexts:gods to humans,humans to gods,and humans to humans,explores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 relevant views of moral perspective and causality reflected in the illustrated magazine,and reveals the archetype foundation of the narrative of moral perspective retribution in Dianshizhai Pictorial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psychology,literature,and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nshizhai Pictorial divine-human perspective archetype study cause and effect retribution view of moral perspective
下载PDF
强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的否定
3
作者 任彦君 聂冉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在是否应当赋予强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的论战中,否定论具有逻辑严密性与结论正当性。首先,从实证角度出发,在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路中,存在大量科技、哲学难题,强人工智能时代难以来临。其次,假设强人工智能存在,其所具备的辨认与... 在是否应当赋予强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的论战中,否定论具有逻辑严密性与结论正当性。首先,从实证角度出发,在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路中,存在大量科技、哲学难题,强人工智能时代难以来临。其次,假设强人工智能存在,其所具备的辨认与控制能力也并无刑法意义,因此无法被认定为刑事责任主体。再次,对强人工智能施加刑罚,难以实现报应目的与预防目的。最后,基于刑法人类中心主义,理应排除强人工智能的刑事责任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人工智能 责任非难 报应 特殊预防 一般预防
下载PDF
微罪附随后果的检视与出路
4
作者 段蓓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6,共8页
犯罪附随后果的规范化、体系性建构的现实困境为传统犯罪中的报应性附随后果是否具有适当性的问题。微罪的立法初衷及目的在于预防而非报应,故与报应性犯罪附随后果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基于社会法制文化认知所形成的“隐性附随后果”... 犯罪附随后果的规范化、体系性建构的现实困境为传统犯罪中的报应性附随后果是否具有适当性的问题。微罪的立法初衷及目的在于预防而非报应,故与报应性犯罪附随后果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基于社会法制文化认知所形成的“隐性附随后果”在微罪中并不存在。微罪应确定为法定最高刑为1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犯罪。微罪附随后果原则上不具有适当性,微罪记录原则上不应当被披露。微罪记录封存制度是解决目前微罪附随后果问题的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附随后果 报应性附随后果 隐性附随后果 微罪 微罪记录封存
下载PDF
Kind-hearted by Nature——On the Anti-hero Yossarian
5
作者 FENG Xia(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Panzhihua Institute,Panzhihua 617000,China)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4期170-171,共2页
Yossarian,the protagonist of Catch-22,lives in a marginal position and in the dilemma,and he has done many ridiculous things to keep alive.But basically Yossarian is still kind-hearted.He is an upright man and very co... Yossarian,the protagonist of Catch-22,lives in a marginal position and in the dilemma,and he has done many ridiculous things to keep alive.But basically Yossarian is still kind-hearted.He is an upright man and very compassionate to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E kind-hearted brave
下载PDF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M1·1460考
6
作者 杨浣 魏雨萌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82,共9页
中国藏黑水城文献M1·1460版画图文并茂:上部是“金刚索菩萨尊像”,中间及左下方为“隋文策持诵《金刚经》还生记”,右下角为“隋文策持诵《金刚经》还生记”感应故事画。此画上部当为“阎王查审文策善恶图”,下部则是“二僧导引文... 中国藏黑水城文献M1·1460版画图文并茂:上部是“金刚索菩萨尊像”,中间及左下方为“隋文策持诵《金刚经》还生记”,右下角为“隋文策持诵《金刚经》还生记”感应故事画。此画上部当为“阎王查审文策善恶图”,下部则是“二僧导引文策返生图”。中间“隋文策奉持《金刚经》还生记”的文本风格接近于晚唐卢求《金刚经报应记》。整体来看,M1·1460与傅增湘藏《宋刊〈金刚经〉》中的“八金刚四菩萨”系列尊像插图高度同源。这种套中套、字包文的版式插图深刻影响了后世图绘《〈金刚经〉灵验记》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经》 黑水城文献 慕容文策 感应故事
下载PDF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之理性分析——报应刑刑事政策视角的观察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守芬 韩永初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8-105,共8页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是现代刑法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但是,关于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合理性问题仍需进一步加以研究。过去,学者们往往从某些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角度,来论证使这些行为非犯罪化的合理性问题。本文认为,使一些行为非...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是现代刑法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但是,关于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合理性问题仍需进一步加以研究。过去,学者们往往从某些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角度,来论证使这些行为非犯罪化的合理性问题。本文认为,使一些行为非犯罪化的主要不是因为这些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而是因为刑法能否对这些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另外,有些学者认为报应刑理念是与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相冲突的,要实现犯罪化、非刑罚化必须放弃报应性理念。本文认为,非犯罪化、非刑罚化与报应刑理念并不冲突,用报应刑理念完全可以解释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合理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犯罪化 非刑罚化 报应刑理念 犯罪行为 刑事政策
下载PDF
不同社会情境对儿童奖惩分配公平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野 张珊珊 刘兰馨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51-1157,共7页
研究采用个体-偶然排斥范式和第三方奖惩分配范式,从行为与判断两方面考察不同社会情境下8~9岁儿童奖惩分配公平性。结果发现:(1)被排斥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判断显著多于被接纳组。(2)9岁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判断显... 研究采用个体-偶然排斥范式和第三方奖惩分配范式,从行为与判断两方面考察不同社会情境下8~9岁儿童奖惩分配公平性。结果发现:(1)被排斥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判断显著多于被接纳组。(2)9岁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判断显著多于8岁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行为、判断显著少于8岁组。结论:社会情境影响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在排斥情境下,8~9岁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明显提升;8~9岁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奖惩分配公平性 分配公平性行为 分配公平性判断
下载PDF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 被引量:210
9
作者 马静华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88,共8页
 平衡理论、叙说理论和恢复正义理论是当今西方刑事和解理论中流行的三种解说,其中恢复正义是刑事和解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刑事和解制度。基于刑事和解在被害恢复与加害恢复方面的双重价值,应...  平衡理论、叙说理论和恢复正义理论是当今西方刑事和解理论中流行的三种解说,其中恢复正义是刑事和解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刑事和解制度。基于刑事和解在被害恢复与加害恢复方面的双重价值,应当对此制度进行合理化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理论 刑事和解制度 平衡理论 刑事诉讼 叙说理论 公诉程序
下载PDF
恢复性正义:当代刑事政策的新理念 被引量:15
10
作者 吕欣 韩宁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4-20,共7页
整个刑事政策的历史以及现代各国刑事政策的主流,都是以报应性正义为指导的,而现代各国犯罪率特别是再犯率居高不下,使人不能不对报应性正义指导下的刑事政策产生怀疑,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一种新的正义目标:恢复性正义,并以... 整个刑事政策的历史以及现代各国刑事政策的主流,都是以报应性正义为指导的,而现代各国犯罪率特别是再犯率居高不下,使人不能不对报应性正义指导下的刑事政策产生怀疑,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一种新的正义目标:恢复性正义,并以各种方式去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应性正义 恢复性正义 刑事政策
下载PDF
刑事和解制度论纲 被引量:128
11
作者 马静华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平衡理论、叙说理论和恢复正义理论是当今西方刑事和解理论中流行的三种解说,其中恢复正义是刑事和解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刑事和解制度。基于刑事和解在被害恢复与加害恢复方面的双重价值,应当... 平衡理论、叙说理论和恢复正义理论是当今西方刑事和解理论中流行的三种解说,其中恢复正义是刑事和解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的刑事和解制度。基于刑事和解在被害恢复与加害恢复方面的双重价值,应当对此制度进行合理化的借鉴,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制度 被害人 扣苫人 恢复正义理论 叙说理论 平衡理论 刑罚制度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下载PDF
死刑的德性 被引量:46
12
作者 邱兴隆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1-54,共4页
死刑在道德上是一种不能证明其正当性的刑罚。既然如此 ,在中国 ,废除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 ,中国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人文基础与信仰理念 ,而且 ,在威慑主义刑罚理念的支撑下 ,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倚重死刑的适用。这就决定... 死刑在道德上是一种不能证明其正当性的刑罚。既然如此 ,在中国 ,废除死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 ,中国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人文基础与信仰理念 ,而且 ,在威慑主义刑罚理念的支撑下 ,中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倚重死刑的适用。这就决定了中国要废除死刑困难重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 废除 威慑 刑事司法 刑罚理念 正当性 适用 刑事立法 道德 主义
下载PDF
中国古代死刑观念论要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秉志 王东阳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1期91-100,共10页
中国古代的死刑观念可以概括为复仇观念、刑罚报应观念、威慑观念、慎刑恤刑观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纵观中国古代死刑观念的发展,虽然其总体上向着宽缓、人道的方向发展,但在根本上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关键词 死刑观念 复仇 报应 威慑 慎刑恤刑
下载PDF
刑事立法:在目的和手段之间——以《刑法修正案(九)》为中心 被引量:30
14
作者 于改之 蒋太珂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刑法修正案(九)》在立法目的上重视刑法的秩序维持功能,在立法手段上重视预防型立法。这种立法目的和立法模式导致部分行为犯罪化过度,对某些犯罪类型,忽视了刑罚减免的积极意义。同时,这种预防型的立法对于以报应型立法发展起来的传... 《刑法修正案(九)》在立法目的上重视刑法的秩序维持功能,在立法手段上重视预防型立法。这种立法目的和立法模式导致部分行为犯罪化过度,对某些犯罪类型,忽视了刑罚减免的积极意义。同时,这种预防型的立法对于以报应型立法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刑法教义学的基础理论和具体解释论提出了新的课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刑法和刑法理论的二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 手段 报应型立法 预防型立法 刑法教义学
下载PDF
真的是“冤有头债有主”吗?基于群体冲突的替代性报复 被引量:4
15
作者 艾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64-1971,共8页
群际替代性报复是指群体内成员受到外群体成员的伤害后,内群体的其他成员对外群体的其他成员进行报复的现象。这种基于群体水平上的替代性报复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原本的侵犯者和受害者,而涉及到群体双方更大范围的其他人。替代性报复... 群际替代性报复是指群体内成员受到外群体成员的伤害后,内群体的其他成员对外群体的其他成员进行报复的现象。这种基于群体水平上的替代性报复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原本的侵犯者和受害者,而涉及到群体双方更大范围的其他人。替代性报复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产生和程度受到伤害感知、群体认同、外群体实体性、群体情绪以及内群观众效应的影响。内群体在实施替代性报复后也往往存在较为一致的"正面"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未来还需要继续在学术层面上整合和完善替代性报复的心理机制,探讨不同文化观念下替代性报复的特点,最重要的是结合社会现实提出减少替代性报复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冲突 替代性报复 群体报复 群际关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意识形态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再复 林岗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0-62,共13页
叙事无论是建筑在虚构还是建筑在对事实的"照本宣科"的基础上,都有一个开端、发展和结局,因而都显示一定的意义。透过讲故事传递给读者的这种对事件的主观解释按其对故事角色义务、责任的理解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世俗视角与... 叙事无论是建筑在虚构还是建筑在对事实的"照本宣科"的基础上,都有一个开端、发展和结局,因而都显示一定的意义。透过讲故事传递给读者的这种对事件的主观解释按其对故事角色义务、责任的理解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世俗视角与超越视角。中国古代小说的绝大部分属于前者,起源甚早的自然论世界观融合中古时代传入中国的佛教因果报应观念,形成了古代小说的叙事意识形态。对事件因果式的叙述既是简单化、概念化理解现实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也逃避了写作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叙事意识形态 因果报应 责任
下载PDF
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筱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95,共5页
印度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焦点在于生命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差异。为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佛教果报观作出巨大让步,实现了中国化。其显著标志是承认现世报,肯定人世的福寿利禄,接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在保持固有的戒律... 印度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焦点在于生命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差异。为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佛教果报观作出巨大让步,实现了中国化。其显著标志是承认现世报,肯定人世的福寿利禄,接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在保持固有的戒律性、出世性、精神性和个体性的基础上,接受了传统报应观的伦理性、现世性和功利性。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报应观完全合二为一是在民间信仰,二者之所以融合无碍,是因为民间报应信仰本质上是浅薄的实用性的信仰,所关注的是个人和子孙现世的幸福以及来世好报,没有门户的羁绊和学说的顾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报应观 中国化 民间信仰
下载PDF
刑罚目的应该是“一般预防” 被引量:13
18
作者 肖洪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9-175,共7页
刑罚的目的是刑法学界乃至社会学界永恒的话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论、一般预防论和特别预防论,但是,没有哪一个学说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存在究竟意欲何为?刑法的目的等同于刑罚的目的,刑法的目的是保障包... 刑罚的目的是刑法学界乃至社会学界永恒的话题,在刑法学界,对刑罚目的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报应论、一般预防论和特别预防论,但是,没有哪一个学说能够真正告诉我们刑罚的存在究竟意欲何为?刑法的目的等同于刑罚的目的,刑法的目的是保障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减少犯罪。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犯罪可能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要实现最大化的减少犯罪,量刑的基准必须是以犯罪的成本大于收益且刚刚大于收益为足矣。因此,“一般预防论”应该是刑罚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的目的 报应论 一般预防论 特殊预防论
下载PDF
“并合主义”刑罚观对我国刑法立法的推动——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晓明 陈争尧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3-111,共9页
与西方先"报应"后"防卫"的刑罚观进程不同,我国从1979年刑法(以"防卫"为主)到1997年刑法走过的是在"罪刑法定原则"规制下,循序渐进地走上刑罚"并合主义"之路。可以说,《刑法修正案(... 与西方先"报应"后"防卫"的刑罚观进程不同,我国从1979年刑法(以"防卫"为主)到1997年刑法走过的是在"罪刑法定原则"规制下,循序渐进地走上刑罚"并合主义"之路。可以说,《刑法修正案(一至八)》,尤其《刑法修正案(九)》的大量条文都体现的是"并合主义"刑罚观,这在我国的刑法立法史上当然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然而,"并合主义"也并非十全十美,包括《刑法修正案(九)》中对其的运用也非全部到位,尤其在把握"报应"与"防卫"的融合机制上尚未达到精准的地步或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甚至没能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上来有效把握"并合主义"理念在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从而实现在"并合主义"刑罚观的指引下使得罪刑均衡和刑罚个别化的高度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 并合主义 报应论 预防论
下载PDF
刑罚报应目的之辨证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志祥 马聪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15,共11页
刑罚目的应当包括报应。刑罚报应目的是刑罚属性的内在要求,是刑法基本原则的题中之义,是刑罚正义的必然体现,对刑罚预防目的具有补充与制约作用。刑罚报应目的的否定论者所提出的理由均不能成立。
关键词 刑罚目的 报应 正当性 实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