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对虾触角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晓云 徐卫 包振民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54-860,共7页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触角腺的组织结构和细胞超微结构 ,并对其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光镜观察显示 :触角腺由体腔囊、迷路和原肾管 3部分组成。开放的血窦和动脉小血管分布在体腔囊和迷路小管之间。...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触角腺的组织结构和细胞超微结构 ,并对其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光镜观察显示 :触角腺由体腔囊、迷路和原肾管 3部分组成。开放的血窦和动脉小血管分布在体腔囊和迷路小管之间。电镜观察研究表明 :1体腔囊壁由足细胞和基膜组成 ,足细胞以足状突起连接于基膜上 ,血窦和动脉小血管中的血淋巴液滤入体腔囊形成原尿。足细胞吸收原尿中的大分子物质 ,并行细胞内消化与解毒作用。 2迷路小管上皮细胞游离面具发达的微绒毛 ,细胞基部质膜形成大量内褶。迷路具有对原尿中的大分子物质、水及无机离子进行重吸收的功能 ,并能排泄机体代谢废物 ,参与渗透压调节。 3原肾管上皮细胞基部质膜和侧膜向细胞内形成更深更多的质膜内褶 ,细胞进一步重吸收管腔中的水及无机离子 ,并通过活跃的无机离子代谢作用 ,在形成中国对虾高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对虾 触角腺 体腔囊 迷路 原肾管 质膜内褶
下载PDF
探讨MR内耳水成像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良卿 郑建刚 +4 位作者 梅莉 许建兴 周鸿雁 顾勇坚 吴刘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8期1287-1289,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35例怀疑内耳病变患者的内耳MRI水成像特点,探讨磁共振内耳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西门子公司1.5T超导型扫描机,采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TSE),对35例疑有内耳疾病患者作内耳水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均先行常... 目的回顾性分析35例怀疑内耳病变患者的内耳MRI水成像特点,探讨磁共振内耳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西门子公司1.5T超导型扫描机,采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TSE),对35例疑有内耳疾病患者作内耳水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MR扫描,并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MPR后处理。结果均能满意显示两侧内耳的解剖结构:前庭、耳蜗、半规管、内听道。结论内耳水成像是一种有效且无创的显示双侧内耳膜迷路及内听道精细解剖结构的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显示内耳膜迷路、内听道的立体解剖结构,而且能够清晰显示其通畅程度,这样就可以帮助临床分析病情,同时为内耳外科手术,尤其是电子耳蜗植入等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排除一些绝对或相对禁忌症,大大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内耳 膜迷路 内听道
下载PDF
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杭军 廖建春 +2 位作者 丁学华 秦时强 王志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 ,对可操作范围进...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 ,对可操作范围进行评估 ,对内镜的导入角度进行研究。并就如何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距离为(9 .5 3± 2 .64 )mm ,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距离为 (13 .89± 2 .3 4)mm ,至内淋巴管距离为 (10 .62± 2 .0 9)mm ;由该三条线构成的上底为 13 .89mm ,下底为 10 .62mm ,高为 9.5 3mm的梯形为内镜操作范围。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 )为 (5 .2 7± 1.60 )mm ,乙状窦宽度为 (11.97± 2 .10 )mm ,上下膝长度为 (2 4.78± 4.2 1)mm ,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 (13 .5 9± 3 .0 3 )mm ,岩骨后骨板至后半规管后缘、总骨脚后缘距离分别为 (4 .0 7± 1.2 6)mm和 (5 .5 8± 1.49)mm ,内镜的导入角度应力争与岩部上嵴平行 ,这样的角度最便于观察和操作 ,且不易损伤内部重要结构。我们测得的岩部上嵴与矢状线之间角度为 (63 .87± 9.3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内镜 脑桥小脑三角区 半规管 乙状窦 手术 解剖
下载PDF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骨迷路与面神经管保护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江涛 王忠诚 +2 位作者 于春江 陈菲 王风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提供解剖与临床研究。方法①用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②选择临床适当病例应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45例。结果①面神经管岩骨段分为3段:迷路段(前庭段... 目的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提供解剖与临床研究。方法①用20例成人汉族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②选择临床适当病例应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45例。结果①面神经管岩骨段分为3段:迷路段(前庭段),鼓室段(水平段),乳突段(垂直段),迷路段最短,乳突段最长;②骨性标志可大体判断骨性半规管和面神经管的相关位置;③岩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断层扫描可准确判定面神经管、骨迷路解剖标志,及乳突气化程度。结论术前岩骨CT断层扫描与骨性标志联合应用可指导保护骨迷路和面神经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前入路 保护 骨迷路 面神经管
下载PDF
3D-FIESTA序列在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MR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志刚 李澄 +3 位作者 陈建 何玲 袁红梅 杜先懋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3D-FIESTA序列在内听道和内耳膜迷路的MR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疑有内耳和内听道疾病应用3D-FIESTA序列两侧耳同时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内窥镜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3D-FIESTA序列对内听... 目的探讨3D-FIESTA序列在内听道和内耳膜迷路的MR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疑有内耳和内听道疾病应用3D-FIESTA序列两侧耳同时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内窥镜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3D-FIESTA序列对内听道和内耳膜迷路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结果3D-FIESTA序列扫描结合多种计算机后处理技术对内听道内血管及神经和内耳膜迷路显示清晰,能够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3D-FIESTA序列对内听道和内耳膜迷路的病变显示有其独到之处,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FIESTA 内耳膜迷路 内听道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国人内耳膜迷路高场MR成像 被引量:6
6
作者 叶春涛 嵇鸣 +2 位作者 苗华栋 潘颂华 臧雪如 《上海医学影像》 2005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内耳膜迷路MR成像技术,建立内耳各主要结构的MR测量正常值。方法选择35例无耳部疾病患者(男25例,女10例),使用Siemens1.5T超导MR机(MAGNETONVISION),头颅线圈,3DFT-CISS序列(Three-DimensionalFourierTransfor-mation-Construct... 目的探讨内耳膜迷路MR成像技术,建立内耳各主要结构的MR测量正常值。方法选择35例无耳部疾病患者(男25例,女10例),使用Siemens1.5T超导MR机(MAGNETONVISION),头颅线圈,3DFT-CISS序列(Three-DimensionalFourierTransfor-mation-ConstructiveInterferenceinSteadState),轴位或冠状位扫描,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强度投影(MIP)技术对兴趣区重建。观察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结构。结果全部受试者均能满意显示两侧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的解剖结构,原始图像及MPR能清晰显示第Ⅶ、Ⅷ对颅神经;MIP能三维显示膜迷路,但对颅神经的显示不及MPR。半规管直径约1.00~1.33mm,前庭垂直径约3.07~3.33mm,蜗底直径约6.41~7.02mm,耳蜗高度约4.19~4.64mm。结论3DFT-CISS序列为研究内耳的解剖及病变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内听道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部分迷路切除的迷路后入路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永团 陈瑛 +2 位作者 董频 荣宝刚 张寒冰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3年第4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部分迷路切除手术入路到达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方法对20个成人湿尸头行显微解剖,按部分迷路切除方式分别切除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观察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暴露情况,测量有关数据。结果砧骨窝-耳道后上嵴5.07mm,后半规... 目的探讨部分迷路切除手术入路到达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的应用解剖。方法对20个成人湿尸头行显微解剖,按部分迷路切除方式分别切除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观察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区暴露情况,测量有关数据。结果砧骨窝-耳道后上嵴5.07mm,后半规管-乙状窦前缘9.53±3.04 mm,面神经垂直段-乙状窦8.37±2.90 mm,总脚-岩上窦5.15±1.37 mm,乙状窦宽度10.57±1.78 mm,面神经-颈静脉球外侧壁5.57±3.37 mm。选择性切除上半规管或/和后半规管的迷路部分切除术入路能显露桥小脑角、岩尖和部分内听道,可保留面神经和蜗神经功能,脑组织牵拉轻。结论建立在迷路后入路基础上的部分迷路切除术扩大了暴露范围,兼具迷路入路的一些优点,可单独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应用于桥小脑角、内听道或某些岩尖部占位病变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切除 迷路后入路 应用解剖 研究 半规管
下载PDF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触角腺的超微结构
8
作者 周双林 姜乃澄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利用透射电镜对日本沼虾触角腺的体腔囊、迷路、原肾管和膀胱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体腔囊由足细胞和内皮细胞组成,其中足细胞的三级足状突起分支细而多,并密布于裂隙膜上,足细胞及其足状突起之间可见隔壁连接,内皮细胞与开放式血腔相... 利用透射电镜对日本沼虾触角腺的体腔囊、迷路、原肾管和膀胱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体腔囊由足细胞和内皮细胞组成,其中足细胞的三级足状突起分支细而多,并密布于裂隙膜上,足细胞及其足状突起之间可见隔壁连接,内皮细胞与开放式血腔相临、沿基底膜有许多窗孔.迷路细胞游离端具长而发达的微绒毛,基底及两侧质膜内陷发达,并具丰富的长杆状线粒体.原肾管细胞的微绒毛短少而零乱,基底及两侧质膜内陷更为发达,原肾管细胞之间存在有中间连接和隔壁连接.研究结果证实:日本沼虾触角腺的体腔囊、迷路和原肾管的超微结构与哺乳动物肾单位的肾小球、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超微结构相似,具有肾单位一样的生理功能,而膀胱扁平细胞还兼有肾脏收集管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触角腺 超微结构 体腔囊 迷路 原肾管 膀胱
下载PDF
骨迷路显微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9
作者 王社军 尹都 +3 位作者 王震 封耀辉 邢俭 杜长生 《武警医学》 CAS 2012年第9期741-743,746,共4页
目的对成人颞骨骨迷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成人颞骨骨迷路标本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1)半规管长度以后半规管最长,外半规管次之,前半规管最短;(2)各骨半规管顶点间距分别为:前后(10.86±1.8... 目的对成人颞骨骨迷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侧成人颞骨骨迷路标本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1)半规管长度以后半规管最长,外半规管次之,前半规管最短;(2)各骨半规管顶点间距分别为:前后(10.86±1.87)mm(9.66~11.32 mm),前外(9.37±1.61)mm(8.64~11.02 mm),后外(7.35±0.99)mm(6.36~8.40 mm)。(3)硬脑膜至外半规管后壶后缘水平线、后半规管中点后缘水平线、上半规管前壶腹后缘水平线距离分别为(4.07±1.26)mm(2.1~6.6 mm)、(12.60±2.73)mm(8.2~19.0 mm)、(15.02±3.69)mm(7.8~21.3 mm)。结论颅底入路有助于切除岩尖及岩斜区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迷路 显微解剖 半规管
下载PDF
成人骨迷路与内耳道解剖学观察及测量
10
作者 王刚 黄海龙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3期4629-4632,4635,共5页
目的对成人颞骨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为积累解剖学数据以及为临床内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支持。方法对30侧(左16,右14)成人干性颞骨标本的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对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标本观察结... 目的对成人颞骨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为积累解剖学数据以及为临床内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支持。方法对30侧(左16,右14)成人干性颞骨标本的骨迷路及内耳道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对相关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标本观察结果:前庭为卵圆锥形腔隙,其长轴与矢状面约呈33°夹角;内耳道底可分为四区,其下部面区与前庭下区相交略呈90°角,蜗区螺旋孔列骨嵴与蜗螺旋管内环相接,同样绕其旋转圈。(2)数据测量结果:各测量项左、右侧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后、外半规管长度均值比较及上、后、外半规管脚间距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半规管分别与上、外半规管管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外半规管管径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右耳骨迷路及内耳道各测量项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半规管长度>上半规管长度>外半规管长度;上半规管脚间距>外半规管脚间距>后半规管脚间距;后半规管管径大于上、外半规管管径,而上、外半规管之间管径却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迷路 内耳道 数据测量 解剖观察
下载PDF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试验分析和物理引擎耳石运动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晓凯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9-704,共6页
目的对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试验进行分析,了解其诊断机制。方法建立标准空间坐标系的膜迷路模型,设定膜迷路不同位置结石,基于物理引擎三维物理仿真,分析Dix-Hallpike试验和仰卧悬挂头位试验耳石运动情况,进而推断... 目的对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断试验进行分析,了解其诊断机制。方法建立标准空间坐标系的膜迷路模型,设定膜迷路不同位置结石,基于物理引擎三维物理仿真,分析Dix-Hallpike试验和仰卧悬挂头位试验耳石运动情况,进而推断所诱发眼震表现。结果Dix-Hallpike试验和仰卧悬挂头位试验所有位置的结石都有一定程度的运动,并能诱发椭圆囊的结石经总管进入半规管。出现下跳眼震的情况,包括结石从椭圆囊进入后半规管,对侧后半规管结石向壶腹运动,上半规管的结石从壶腹嵴帽底部滑动到顶部,后者重复诊断实验仍为下跳眼震。重复10次观察,试验结果一致。结论对于上半规管BPPV的诊断标准,还需要重新评估,观察眼震动态变化是必要的,其诊断方法需要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物理引擎 仿真分析 耳石 膜迷路模型 诊断
下载PDF
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启荣 韩飞 +3 位作者 李国华 刘树伟 王德福 王润华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为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提供解剖资料。方法 :解剖测量 1 0 0块颞骨、2 5具成人头颅。结果 :经迷路下后方开放耳道的后下部分 ,该处血管、神经分界清楚 ,易完整切断前庭神经。乙状窦前缘中点 ,前庭导水管外口为该手术进路的外部解... 目的 :为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提供解剖资料。方法 :解剖测量 1 0 0块颞骨、2 5具成人头颅。结果 :经迷路下后方开放耳道的后下部分 ,该处血管、神经分界清楚 ,易完整切断前庭神经。乙状窦前缘中点 ,前庭导水管外口为该手术进路的外部解剖标志 ,沿后半规管下支向内磨除可将 76%标本的内耳道开放 2 /3。后半规管曲部骨质厚度为 3.1 3± 1 .59mm,后半规管下支末端骨质厚度为 5.83± 1 .59mm,后半规管下支至颈静脉球顶点的距离为 5.47± 3.2 6mm,单孔至后半规管曲部的距离为 1 0 .2 1 + 1 .2 1 mm,单孔前庭的距离为2 .99± 0 .79mm。结论 :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是另一种非破坏迷路开放内耳道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内耳道 解剖学 局部
原文传递
3D-SPACE序列在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玉芬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4期100-101,115,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的3D-SPACE序列在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儿,采用西门子公司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利用3D-SPACE序列对患儿进行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结果 3D-SP... 目的探讨磁共振的3D-SPACE序列在儿童感音神经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儿,采用西门子公司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利用3D-SPACE序列对患儿进行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结果 3D-SPACE序列扫描结合多种三维重建技术对所有患儿的内听道、内耳膜迷路显示清晰,能够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 3D-SPACE序列对感音神性耳聋患儿的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的解剖及病变显示有其独到之处,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SPACE 内耳 内听道 迷路 磁共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