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oning of Bile Salt Hydrolase Gene and Its Expression in Lactic Acid Bacteria 被引量:3
1
作者 LI Bin JIANG Yuju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1年第2期48-53,共6页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of the bile salt hydrolase (BSH) gene of Bifidobacterium and the restriction enzyme cutting sites of expression vector pNZ8148,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the bile salt hydrolase (BSH) gen...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of the bile salt hydrolase (BSH) gene of Bifidobacterium and the restriction enzyme cutting sites of expression vector pNZ8148, primers were designed and the bile salt hydrolase (BSH) gene was gotten from Bacillus bifidus ATCC 29521 by PCR. BSH gene was inserted into lactic acid bacteria expression vector pNZ8148 to construct the recombinant pNZ8148-BSH. The recombinant pNZ8148-BSH was transferred into lactic acid bacteria NZ9000 with electrotransformation method. And the recombinant which could express BSH protein was obtained. It was identified by SDS-PAGE electrophoresis and activity verification. The result could provide a rationale reference for expressing BSH in lactic acid 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e salt hydrolase lactic acid bacteria gene cloning IDENTIFICATION recombinant expression
下载PDF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gainst Multi-Drug Resistant Uropathogenic <i>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i>Isolated from Symptomatic Women in Lagos, Nigeria 被引量:1
2
作者 Tajudeen Akanji Bamidele Felix Oluwasegun Alao +2 位作者 Victorious Chisom Ekeh Muinah Adenike Fowora Bolanle Alake Adeniyi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2020年第8期375-382,共8页
<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uropathogenic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taphylococ... <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uropathogenic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taphylococcus</span></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i><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aprophytic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s reported severally to be resistant to the drugs often used empirically for treatment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UTIs). Their ability to exhibit resistance to multiple drugs is a great d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l of threat to successes recorded in the management of UTIs caus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d by this pathogen.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exhibit 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imicrobial activities but studies about their prospect against multi</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drug resistant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span></i> <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aprophytic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re quite few. This study therefore investigated acti</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vities of LAB against the multi-drug resistant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aprophytic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recover</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d fro</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 urine samples of symptomatic women. The three diffe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nt species of LAB </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Lactobacillus</span></i></span></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i><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ermentum</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BTA 62,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Lactobacillus</span></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i><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johnsoni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BTA 86 and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eis</span></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ella</span></i><i><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i><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nfus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BTA 40) previously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by 16S rRNA 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quencing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history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Thei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m</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tabolites were employed in the antagonistic assays against six (6) mu</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lti-drug resist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nt test pathogens recovered fro</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 urine samples of symptomatic, non-pregnant women attending clinics in Lagos, Nigeria and the control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aprophytic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ubs bovis strain DSM 18669) following standard procedures.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pathogens showed resistances to almost all the antibiotics excep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levofloxaci</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n, ciprofloxacin, imipenem while the control showed resistance to th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e. The LAB,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L.</span></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i><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ermentum</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nhibited five (83.3%) of the pathogens with zone diameter of 12 - 17 mm, followed by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W</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nfus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nhibiting three (50%) with 15 - 17 mm.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Lactobacillus</span></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i><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johnsoni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on the other hand, inhibited a pathogen and the control with zones of 13 mm and 14 mm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the extracted metabolites of LAB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multi-drug resistant clinical isolates of uropathogenic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aprophyticu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d may therefore be potent alternatives to antibiotics.</span></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HIBITORY lactic acid bacteria Resistant Uropathogenic SYMPTOMATIC
下载PDF
乳酸菌对添加马铃薯全粉的低盐干发酵香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景鑫 裴绍林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期216-223,共8页
传统的干香肠因其独特的品质特点而在中国备受推崇,但其含盐量很高。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对添加马铃薯全粉的低盐干发酵香肠质量特征的影响,该乳酸菌包括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发酵乳杆... 传统的干香肠因其独特的品质特点而在中国备受推崇,但其含盐量很高。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对添加马铃薯全粉的低盐干发酵香肠质量特征的影响,该乳酸菌包括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LF)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结果表明,与其他香肠相比,LP香肠显示出更高的剪切力值(P<0.05),同时LC、LP和LF香肠组的L*值高于对照香肠组(P<0.05)。干香肠中共检测到54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5种醛、14种醇、8种酮、7种有机酸和20种酯类化合物。干酪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可以作为潜在的发酵剂,以生产具有改善质地、颜色和风味的低盐干发酵香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发酵香肠 乳酸菌 低盐 马铃薯全粉
下载PDF
鱼菜共生系统中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发酵矿化应用
4
作者 蒋金辰 徐琰斐 +2 位作者 单建军 张宇雷 高霞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9-127,共9页
针对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该研究旨在筛选出抗逆性好、矿化功能强的鱼源性乳酸菌,加强鱼粪残饵的发酵矿化性能。试验从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物滤料和鱼体中分离乳酸菌,并通过抗逆性及发酵矿化性能检测,筛选出2... 针对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该研究旨在筛选出抗逆性好、矿化功能强的鱼源性乳酸菌,加强鱼粪残饵的发酵矿化性能。试验从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物滤料和鱼体中分离乳酸菌,并通过抗逆性及发酵矿化性能检测,筛选出2株具有应用潜力的鱼粪残饵矿化菌株,经鉴定分别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1和糊精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xtrinicus)L2。耐温性、耐酸碱性和耐盐性检测结果显示,L1表现出较好的抗逆性。在50℃时,L1存活率为96.60%,显著高于L2的存活率80.35%(P<0.05);在pH值分别为5.0和9.0时,L1的存活率分别为65.43%和71.25%,高于L2的存活率31.10%和52.22%(P<0.05);当盐浓度为60 g/L时,L1的存活率为37.33%,而L2无法存活。通过比较对照组(CK组,未添加乳酸菌)和乳酸乳球菌组(L组,添加乳酸乳球菌)发酵矿化过程中发酵液水质和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L组的有机物降解及矿化效果更好,除硫(S)元素以外,钾(K)、钙(Ca)、镁(Mg)、铁(Fe)、锰(Mn)和锌(Zn)元素的矿化率均在第3天达到最高(27.59%~94.67%)。综上所述,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显著的发酵矿化效果,且其最佳发酵矿化周期为3 d。该研究可为提高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发酵矿化 矿物盐 鱼菜共生 抗逆性
下载PDF
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特性及应用研究
5
作者 姚尚杰 金垚 +2 位作者 黄钧 周荣清 吴重德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20,共9页
大多数乳酸菌作为益生菌被人们熟知并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生物膜是细菌应对不利环境的自然生长状态。而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乳酸菌生物膜的成膜规律和优良特性,也初步探究了乳酸菌生物膜在生产中的应用。为进一步调控和利用乳酸菌... 大多数乳酸菌作为益生菌被人们熟知并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生物膜是细菌应对不利环境的自然生长状态。而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乳酸菌生物膜的成膜规律和优良特性,也初步探究了乳酸菌生物膜在生产中的应用。为进一步调控和利用乳酸菌生物膜,对乳酸菌生物膜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十分必要。文章综述了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细胞黏附胞外聚合物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乳酸菌与酵母菌的混菌生物膜形成和酵母-乳酸菌相互作用,介绍了乳酸菌生物膜在抗逆、抑菌、食品生产、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人们了解乳酸菌生物膜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生物膜 混菌生物膜 抗逆 抗菌 应用
下载PDF
市售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耐药性评估及传播风险研究
6
作者 李宇行 何继玮 +2 位作者 钱敏 韩剑众 曲道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0,共10页
为评估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耐药性及其传播风险,作者对市售酸奶和泡菜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以纸片扩散法鉴定其耐药表型,分析多重耐药情况,PCR鉴定其耐药基因型。从40份样品中共分离得到包括9种不同种属在内的62株乳酸菌,其中酸奶源... 为评估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耐药性及其传播风险,作者对市售酸奶和泡菜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以纸片扩散法鉴定其耐药表型,分析多重耐药情况,PCR鉴定其耐药基因型。从40份样品中共分离得到包括9种不同种属在内的62株乳酸菌,其中酸奶源乳酸菌均为多重耐药菌,对卡那霉素等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泡菜源菌株,而泡菜源乳酸菌对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均在40%以上。耐药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tetM的检出率最高,为16.12%,酸奶样品分离株中有5种基因的检出率高于泡菜样品。2株酸奶源菌株中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可通过质粒接合作用转移到受体菌EC600中。作者对市售发酵食品乳酸菌进行了耐药性评估与传播风险研究,为保障发酵食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耐药性 发酵食品 传播风险
下载PDF
全株水稻表面优势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7
作者 黄丽娟 孙镕基 +2 位作者 高文婧 张志飞 陈桂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5,共9页
本试验旨在对全株水稻表面的优势乳酸菌进行分离、筛选与鉴定,以期挖掘出青贮优良菌种资源。利用平板涂布法对全株水稻上的乳酸菌进行分离,以生长速度和产酸能力进行初筛,以抗氧化能力(H2O2耐受能力、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 本试验旨在对全株水稻表面的优势乳酸菌进行分离、筛选与鉴定,以期挖掘出青贮优良菌种资源。利用平板涂布法对全株水稻上的乳酸菌进行分离,以生长速度和产酸能力进行初筛,以抗氧化能力(H2O2耐受能力、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进行复筛,对筛选出的优势乳酸菌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水稻植株表面共分离得到154株乳酸菌,培养48 h后,有16株OD_(600nm)值>2且pH值<4的乳酸菌,其中有9株乳酸菌具有抗氧化能力,综合表现最好的菌株是YMA3,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2.23%、72.46%、86.33%。YMA3表现出较强的高温或酸性环境适应性,鉴定为粪肠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附生乳酸菌 筛选 抗氧化能力 生理生化特性 粪肠球菌
下载PDF
耐盐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及其在酱油发酵中的应用
8
作者 李佳莲 王涛 方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8,共10页
食品来源的耐盐乳酸菌(LAB)具有安全性和一定的抗逆特性,研究它们的益生特性和发酵特性对寻找可用于食品发酵的功能菌株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考察了5株来源于酱油发酵酱醪的乳酸菌的抑菌、抗氧化能力和对胃酸、胆盐与溶菌酶的耐受能力,以... 食品来源的耐盐乳酸菌(LAB)具有安全性和一定的抗逆特性,研究它们的益生特性和发酵特性对寻找可用于食品发酵的功能菌株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考察了5株来源于酱油发酵酱醪的乳酸菌的抑菌、抗氧化能力和对胃酸、胆盐与溶菌酶的耐受能力,以及对冻干和高温条件的抗性,并评估了乳酸菌协同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的能力。结果表明,5株乳酸菌可在低盐质量浓度(50 g/L)下生长,且对中高盐质量浓度(100 g/L和150 g/L)有良好的耐受能力。这些耐盐乳酸菌皆具有低疏水性,可抑制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并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ZQ1与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WT1对胃酸、胆盐和溶菌酶的耐受能力高于Pediococcus pentosaceus WT6、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 JL-5、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 LCW-28和对照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JP31。此外,P.acidilactici WT1经冷冻干燥处理后的存活率最高(85%),且该菌株在60℃下的存活率比L.plantarum JP31高2个数量级。利用P.acidilactici WT1协同高盐稀态酱油发酵,可使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和有机酸质量浓度分别提高11.03%和34.42%。该研究初步证实了食品来源的耐盐乳酸菌的益生特性和用于酱油发酵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乳酸菌 益生菌 抗逆特性 酱油 协同发酵
下载PDF
一株具有缓解酒精性肝损伤的发酵粘液乳杆菌及其功效评价研究
9
作者 陈作国 郑志瑶 +4 位作者 陈彩玲 朱珺 孙盛 李理 陈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96,共8页
该研究从新疆奶疙瘩中分离鉴定一株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WHH2438,以商业菌株鼠李糖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GG为对照,从抗氧化特性、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耐受性和黏附性等方面,进行体外功效评... 该研究从新疆奶疙瘩中分离鉴定一株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WHH2438,以商业菌株鼠李糖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GG为对照,从抗氧化特性、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耐受性和黏附性等方面,进行体外功效评价。之后以C57BL/6 J小鼠为实验对象,使用液体酒精饲料建立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验证菌株的缓解酒精性肝损伤功能。结果显示,该发酵粘液乳杆菌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能力显著优于LGG,在保护肠道细胞和肠道屏障方面也有优秀的能力。通过酒精性肝损伤功能动物剂量效价实验,发现菌株WHH2438高剂量组和灭活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比模型组明显下降、肝脏甘油三脂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下降且接近对照,总体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说明该菌株降低酒精对肝脏的氧化损伤,延缓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具有良好的缓解酒精性肝损伤功能。综上,发酵粘液乳杆菌WHH2438具有良好的缓解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功能,且菌株特性优良,能顺利到达肠道,并黏附于肠道上皮细胞,发挥益生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发酵黏液乳杆菌 酒精性肝损伤 抗氧化 耐酸 耐胆盐 黏附性
下载PDF
食盐浓度对乳酸菌接种发酵酸笋的影响
10
作者 张开翼 黄翠姬 +2 位作者 庞凤萍 张子卓 欧睿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为研究食盐浓度对酸笋接种发酵过程的影响,采用柠檬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作为混合发酵剂,在不同食盐浓度(0%、1%、3%、5%)条件下发酵制备酸笋。对发酵过程中的乳酸菌、pH、总酸、乳酸、乙酸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 为研究食盐浓度对酸笋接种发酵过程的影响,采用柠檬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作为混合发酵剂,在不同食盐浓度(0%、1%、3%、5%)条件下发酵制备酸笋。对发酵过程中的乳酸菌、pH、总酸、乳酸、乙酸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1%食盐浓度时乳酸菌数峰值最高(9.65 lg CFU/mL);发酵120 h时,各食盐浓度组的乳酸菌数量稳定在7.00~7.79 lg CFU/mL之间,pH稳定在3.15~3.39之间,总酸稳定在5.3~6.6 g/L之间;发酵结束时,1%食盐浓度的酸笋中乳酸浓度最高(5.23 g/L),乙酸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峰值的食盐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0%>1%>3%>5%,发酵120 h时,最终亚硝酸盐含量为3.45~3.90 mg/L,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限度。因此,添加1%的食盐有利于酸笋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盐 酸笋 乳酸菌 接种发酵
下载PDF
东北传统酱腌菜中耐盐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11
作者 顾娜泥 武文玉 +7 位作者 刘水琳 白凤翎 吕欣然 励建荣 檀茜倩 崔方超 俞张富 沈荣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37,共7页
该研究利用溶钙圈法及耐盐性能分析从东北传统酱腌菜中分离筛选耐盐乳酸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进一步通过测定菌株的产酸、降解亚硝酸盐、抗氧化、抑菌、产香及产β-葡萄糖苷酶等能力... 该研究利用溶钙圈法及耐盐性能分析从东北传统酱腌菜中分离筛选耐盐乳酸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序列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鉴定,并进一步通过测定菌株的产酸、降解亚硝酸盐、抗氧化、抑菌、产香及产β-葡萄糖苷酶等能力,评价耐盐乳酸菌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从7种酱腌菜中分离到6株乳酸菌,其中菌株GNL2和GNL3在16.0%NaCl条件下生长良好,具有良好的耐盐性,经鉴定均为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与菌株GNL2相比,菌株GNL3具有较好的发酵特性,其产酸性能较好,发酵液的pH为3.75,亚硝酸盐降解率为99.80%,β-葡萄糖苷酶活力为0.76 U/mL,完整细胞提取物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0.60%,无细胞提取物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为78.70%,丁二酮和乙醛合成能力分别为11.13 mg/L和16.02 mg/L。结果表明,菌株GNL3可应用于东北传统酱腌菜生产中,为实现传统酱腌菜高品质规模化生产提供优质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筛选 鉴定 耐盐性 发酵性能
下载PDF
毛细管应用于耐热乳酸菌的筛选研究
12
作者 于遥 杨宜笑 +2 位作者 王湘茹 王向前 杨春哲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5期90-92,共3页
文章通过采用毛细管技术对耐热乳酸菌进行筛选,并探讨了不同处理时间对菌株耐热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高温处理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耐热性。针对不同菌株的耐热性表现,可以优化生产工艺,制定合理的加热时间和温度参数,以... 文章通过采用毛细管技术对耐热乳酸菌进行筛选,并探讨了不同处理时间对菌株耐热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高温处理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耐热性。针对不同菌株的耐热性表现,可以优化生产工艺,制定合理的加热时间和温度参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毛细管技术为耐热乳酸菌的筛选提供了一种高效、精准的途径,但其在大规模耐热性测试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处理时间对菌株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研发更具耐热性的乳酸菌菌株,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更多发展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耐热性 毛细管 处理时间 高温杀菌
下载PDF
乳酸菌耐酸耐胆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3
作者 胡爱华 敖晓琳 +3 位作者 陈岑 蒲彪 陈安均 姜欢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80-383,389,共5页
乳酸菌作为一种优良益生菌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对胃肠道的耐受性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基本前提。乳酸菌耐酸特性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维持胞内外p H平衡,细胞膜组成变化,蛋白质、DNA损伤修复等;耐... 乳酸菌作为一种优良益生菌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对胃肠道的耐受性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基本前提。乳酸菌耐酸特性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维持胞内外p H平衡,细胞膜组成变化,蛋白质、DNA损伤修复等;耐胆盐特性主要与自身的胆盐水解酶、表层蛋白有关。对于乳酸菌耐酸耐胆盐机制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本文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对乳酸菌的耐酸耐胆盐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耐酸 耐胆盐 机制
下载PDF
传统农家大酱中耐盐性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3
14
作者 徐鑫 王茜茜 +2 位作者 王晓蕊 薛亚婷 乌日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3-40,共8页
农家大酱作为东北地区传统的发酵性食品,在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是影响农家大酱香气、滋味、色泽等的重要微生物。所以传统的农家大酱中,乳酸菌资源较为丰富。该实验旨在从农家大酱中筛选出耐盐性优良的乳酸菌菌株,有助于缩短大酱的生产... 农家大酱作为东北地区传统的发酵性食品,在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是影响农家大酱香气、滋味、色泽等的重要微生物。所以传统的农家大酱中,乳酸菌资源较为丰富。该实验旨在从农家大酱中筛选出耐盐性优良的乳酸菌菌株,有助于缩短大酱的生产周期、提高食品安全性和稳定产品质量,为构建东北地区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做出贡献。实验中从传统农家大酱中筛选出耐盐性优良的乳酸菌菌株5株,当Na Cl浓度增加到12%时,菌株SY4-2、DL3-1、DL4-5、FS1-11、FS5-5的OD600值在0.097-0.137之间。对菌株提取DNA,经PCR扩增后,测其16S r DNA序列,并与基因库中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经鉴定2株为屎肠球菌,3株为植物乳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家大酱 乳酸菌 耐盐性 16S RDNA 系统发育树
下载PDF
市售酸奶中乳酸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25
15
作者 于涛 姜晓冰 +5 位作者 李磊 王辉 逯胜哲 张萌萌 祈真平 于明月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1-136,共6页
为探讨酸奶中乳酸菌所携带耐药基因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对市售酸奶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通过药物敏感性实验确定菌株的耐药谱,同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技术调查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和... 为探讨酸奶中乳酸菌所携带耐药基因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对市售酸奶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通过药物敏感性实验确定菌株的耐药谱,同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技术调查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和四环素等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5份市售酸奶样品中共分离得到56株乳酸菌,包括26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3株植物乳杆菌、2株嗜酸乳杆菌以及25株嗜热链球菌。药敏结果显示,31株乳杆菌对链霉素(87.1%)、庆大霉素(80.6%)、环丙沙星(74.2%)和四环素(61.3%)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菌素类则较为敏感;而25株嗜热链球菌同样对链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76.0%;其次分别为万古霉素(32.0%)、环丙沙星(32.0%)和四环素(20.0%)。56株乳酸菌中共检出5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分别为链霉素耐药基因ant(6)(检出率1.8%)、庆大霉素耐药基因aac(6')-aph(2'')(检出率7.1%)、四环素耐药基因tet M(检出率5.4%)以及磺胺类耐药基因sulⅠ(检出率14.3%)和sulⅡ(检出率1.8%)。受试的乳酸菌中共有13株检出耐药基因,其中有4株携带两种不同的耐药基因。长期以来被认为安全并广泛应用于发酵食品领域的乳酸菌可能成为潜在的耐药基因贮存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奶 乳酸菌 耐药 耐药基因
下载PDF
耐酸耐胆盐乳酸菌的鉴定及筛选 被引量:40
16
作者 李利 孔丽 +4 位作者 张宁 赵伟超 肖亦农 李炳学 韩晓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23-128,共6页
从自然发酵的酸奶中分离出2株细菌,经16S rDNA分子鉴定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N1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SN6,并对其生长曲线、产酸速率、耐酸耐胆盐能力进行了研究。L.plantarum SN1和L.rhamnosus SN6在2 h后进入对数期,16 h... 从自然发酵的酸奶中分离出2株细菌,经16S rDNA分子鉴定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N1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SN6,并对其生长曲线、产酸速率、耐酸耐胆盐能力进行了研究。L.plantarum SN1和L.rhamnosus SN6在2 h后进入对数期,16 h后达到稳定期,其OD_(600nm)值分别为8.47、7.43。L plantarum SN1和L.rhamnosus SN6的产酸速率较快,pH值在8 h后就降到了4.2以下,48 h后降到3.3左右。L.plantarum SN1和L.rhamnosus SN6在pH 4的培养基培养16 h后,其相对OD_(600nm)值分别为49.29%、47.14%,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L.plantarum SN1和L.rhamnosus SN6在0.3 g/L胆盐质量浓度下培养16 h后,相对OD_(600nm)值分别为57.7%、69.48%;在0.6 g/L胆盐质量浓度下的相对OD_(600nm)值分别为48.22%、29.56%,具有较强的耐胆盐能力。结果表明:L.plantarum SN1和L rhamnosus SN6是生长性能好、产酸能力强、耐酸耐胆盐的益生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耐酸耐胆盐 16S RDNA序列分析
下载PDF
乳酸菌的抗氧化活性和耐酸耐胆盐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6
17
作者 刘宏宇 汪立平 +2 位作者 艾连中 吴正钧 赵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2-96,99,共6页
以清除DPPH自由基和还原能力为指标,对实验室保藏的25株乳酸菌的菌体和无细胞提取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性研究;将抗氧化性强的10株乳酸菌,进行对模拟胃液酸度和肠道胆盐的耐受性研究,比较不同乳酸菌株的抗氧化和耐酸耐胆盐能力,为开发功能... 以清除DPPH自由基和还原能力为指标,对实验室保藏的25株乳酸菌的菌体和无细胞提取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性研究;将抗氧化性强的10株乳酸菌,进行对模拟胃液酸度和肠道胆盐的耐受性研究,比较不同乳酸菌株的抗氧化和耐酸耐胆盐能力,为开发功能性乳酸菌食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不同属和同属的不同菌株的乳酸菌抗氧化能力和耐酸耐胆盐存在差异,且其抗氧化活性物质存在部位不同。比较发现干酪乳杆菌GL-2抗氧化性高且耐酸耐胆盐。干酪乳杆菌GL-2菌体浓度为109cfu/mL时,菌体和无细胞提取物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7.22%、42.78%,还原活性分别相当于104.84、107.10μmol/L L-半胱氨酸;pH=3.0的酸性缓冲溶液处理2h后存活率均达100%,在改良MRS培养基(胆盐为0.5%(W/V))处理4h存活率为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抗氧化性 耐酸耐胆盐
下载PDF
功能性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抗氧化性能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11
18
作者 侯保朝 陈丽娥 +4 位作者 陈苏 李理 姜毓君 李宝磊 李言郡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45-150,共6页
为开发功能性乳酸菌发酵剂,对成都地区的自然发酵酸菜进行采集,并分离其中的乳酸菌。经革兰氏染色和过氧化氢酶实验初步鉴定64株分离物均为乳酸杆菌。对64株乳杆菌耐酸、耐胆盐和耐H2O2的能力进行检测,筛选到了3株耐受性能较好的菌株。... 为开发功能性乳酸菌发酵剂,对成都地区的自然发酵酸菜进行采集,并分离其中的乳酸菌。经革兰氏染色和过氧化氢酶实验初步鉴定64株分离物均为乳酸杆菌。对64株乳杆菌耐酸、耐胆盐和耐H2O2的能力进行检测,筛选到了3株耐受性能较好的菌株。比较了3株乳酸菌菌体、发酵上清液和胞内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发现发酵上清液的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好,且SC608的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两株(p<0.05)。对SC608的生长性能进行测定,发现该菌株在4 h时进入对数生长期,12 h时进入稳定期。API50并结合16S r DNA测序分析,鉴定菌株SC608为植物乳杆菌。上述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SC608是开发具有抗氧化功能的乳酸菌发酵剂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抗氧化 耐酸 耐胆盐 自由基
下载PDF
马奶及其制品中肠球菌属乳酸菌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5
19
作者 王梦姣 李少英 +5 位作者 李淑芬 贺文英 宋晓敏 马春艳 李贞 骆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04-208,共5页
目的:为使具有民族特色和特殊功效的马奶及其制品中的有益乳酸菌应用于食品发酵工业,确保分离自内蒙古牧区靠自然发酵制作的马奶及其制品中的乳酸菌的安全性,对分离自马奶及其制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吲哚实验、硝酸盐... 目的:为使具有民族特色和特殊功效的马奶及其制品中的有益乳酸菌应用于食品发酵工业,确保分离自内蒙古牧区靠自然发酵制作的马奶及其制品中的乳酸菌的安全性,对分离自马奶及其制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吲哚实验、硝酸盐还原酶实验、氨基脱羧酶实验、溶血实验、D-乳酸检测及质粒提取实验,确定菌株是否含有有害代谢产物及有无耐药性。结果:菌株的吲哚实验、硝酸盐还原酶实验、氨基脱羧酶实验、溶血实验均为阴性,在菌株JHZ9、JHZ15、JHZ25、JNN1中检出了少量的D-乳酸,菌株对实验所选药品无耐药性且未检测到可转移的耐药质粒。结论:7株肠球菌属的乳酸菌在代谢活动中不产生有害代谢产物,不存在可转移的耐药质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安全性 有害代谢产物 耐药性 质粒
下载PDF
降解咸鱼中亚硝酸盐的乳酸菌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法佳 吴燕燕 +4 位作者 李来好 杨贤庆 邓建朝 丁丽丽 张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7,共4页
从腌制咸鱼中分离得到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3株乳酸菌。研究了温度、pH、亚硝酸盐底物浓度、食盐含量对其降解亚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 从腌制咸鱼中分离得到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3株乳酸菌。研究了温度、pH、亚硝酸盐底物浓度、食盐含量对其降解亚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对亚硝酸盐降解的最适温度为35℃左右,降解最适pH为5.5,对食盐、亚硝酸盐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150 mg/L的亚硝酸盐和5%以下的食盐中对亚硝酸盐的降解作用明显,具有应用于腌制食品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鱼 亚硝酸盐 乳酸菌 降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