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立足陶渊明哲学研究,优化《归去来兮辞》思想主旨教学 |
于之也
李冬捷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2
|
辑补楚石佚赋《和〈归去来兮辞〉》《和〈闲情赋〉》——兼论《西斋和陶集》 |
齐胜利
|
《陇东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汉语动相补语“来”、“去”的形成过程 |
梁银峰
|
《语言科学》
|
2005 |
31
|
|
4
|
汉语时间表达中的“前后式”与“来去式” |
史佩信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2
|
|
5
|
“来”和come“去”和go对比研究 |
姜玲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6
|
“看起来”与“看上去”、“看来”差异浅析——兼论趋向短语的语法化 |
刘楚群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15
|
|
7
|
“来/去”语义泛化的过程及诱因 |
左双菊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8
|
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来”“去”选择的约束条件 |
张言军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9
|
“来/去”带宾能力的优先序列考察 |
左双菊
|
《汉语学报》
|
2007 |
8
|
|
10
|
“OV”式固定短语“家来”、“家去”的成因与方言遗留 |
张莹莹
刘晓兴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5 |
1
|
|
11
|
“A来B去”共时与历时研究 |
胡伟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12 |
4
|
|
12
|
用“来”舍“去”、多“回”少“过”——兼论语言表义的明确原则 |
郭攀
夏凤梅
|
《长江学术》
|
2014 |
1
|
|
13
|
普通话助词“了”在梅州客家话中的对应形式及相关问题 |
黄映琼
温昌衍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4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字考辨 |
王小敏
代振宇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5
|
晚清首批留德军事学生再考——以《李星使来去信》为中心的考察 |
吉辰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6
|
“VO来/去”与“V来/去O”的语序选择及其制约因素 |
张言军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17
|
训诂论证的有效与结论的可靠——再论《论语》“植其杖而芸”与《归去来兮辞》“植杖” |
颜春峰
汪少华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0 |
2
|
|
18
|
“V来V去”构式多义性的认知理据 |
张秀芳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4 |
4
|
|
19
|
《归去来兮辞》的佛教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
李小荣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7
|
|
20
|
《归去来兮辞》隐逸情结的文图置换 |
王怀平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