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齿突蟾属四个物种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5
- 1
-
-
作者
曹燕
谢锋
江建平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处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4-219,F0003,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770316)
-
文摘
观察了齿突蟾属Scutiger2亚属、4物种[西藏齿突蟾S.(Scutiger)boulengeri、刺胸猫眼蟾S.(Aelu-rophryne)mammatus、木里猫眼蟾S.(A.)muliensis和胸腺猫眼蟾S.(A.)glandulatus]的体背、体腹皮肤及其腺体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表明:4个物种不同部位的皮肤虽厚薄不一,但基本结构相同,由表皮和真皮组成。体背细胞层数比体腹少、表皮比体腹薄,但整体来说体背皮肤比体腹厚。皮肤毛细血管分布于表皮与真皮的相接处,并与表皮平行排列成一排,猫眼蟾亚属中皮肤毛细血管众多且凸入表皮,皮肤在呼吸中占有重要地位。真皮分为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中有大量腺体分布,包括粘液腺和颗粒腺两种。粘液腺周身分布,颗粒腺主要分布在体背部。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浅层,呈不规则分支状或块状,体背色素层发达,体腹色素层也较发达,在齿突蟾属物种对低温、高海拔、强紫外辐射环境的生态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齿突蟾属4个物种的体背、体腹真皮疏松层里发现一种特殊物质,HE染色呈蓝色条带,看不出细胞结构,位于色素层的下方,初步认为是钙化层(lamina calcarea),是继三角枯叶蛙Megophrys nasuta中相似结构报道后,在角蟾科的又一类群中发现这一结构。
-
关键词
齿突蟾属
皮肤
皮肤腺
钙化层
色素层
生态适应
-
Keywords
Scutiger
skin
cutaneous gland
lamina calcarea
pigment layer
ecological adaptation
-
分类号
Q954
[生物学—动物学]
-
-
题名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皮肤腺体及耳后腺体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5
- 2
-
-
作者
吴文英
李丕鹏
陆宇燕
-
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辽宁省生物进化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
出处
《蛇志》
2011年第1期20-25,共6页
-
文摘
目的了解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耳后腺的外部形态及皮肤分泌物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技术、HE和PAS染色方法观察皮肤腺和耳后腺的结构。结果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相比,皮肤黏液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差异有显著性,皮肤颗粒腺结构相似,推测当颗粒腺中的分泌物排出后,腺体外的上皮肌细胞变厚,细胞界限明显。花背蟾蜍皮肤黏液腺有两类分泌细胞相间排列成花环型。根据黏液腺分泌细胞的高矮(即中等高柱状、矮柱状和极矮柱状),中华蟾蜍皮肤黏液腺相应地可见到三种形态,第三种黏液腺的分泌细胞极矮腺腔较大,数量极少,基本上只在前后肢皮肤中观察到。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的耳后腺也有差别:一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内含物明显不同;二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的大导管外侧有不同腺体存在,花背蟾蜍则无;三是,中华蟾蜍耳后腺表皮下大瓶状腺体上有钙化层存在,花背蟾蜍则无。结论两种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形态结构的差异与其生活习性和防御机能密切相关。
-
关键词
花背蟾蜍
中华蟾蜍
皮肤腺
耳后腺
显微结构
钙化层
-
Keywords
Bufo raddei
Bufo gargarizans
cutaneous gland
parotoid macroglands
microstructure
lamina calcarea
-
分类号
Q959.53
[生物学—动物学]
Q955
[生物学—动物学]
-
-
题名角蟾亚科3物种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0
- 3
-
-
作者
雷飞宙
江建平
李成
谢锋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处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7,共8页
-
文摘
应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角蟾亚科3个属的代表物种:短肢异角蟾(Xenophrys brachykolos)、宽头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arinense)和小口拟角蟾(Ophryophryne microstoma)的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参数测量比较。分别取头背、体背和体腹3个部位的皮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3物种的皮肤基本结构相似,均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中有大量腺体分布,包括黏液腺和颗粒腺2种。皮肤厚度、各组织层相对厚度以及腺体密度之间存在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在宽头短腿蟾背部皮肤中,发现了与尖吻山角蟾(Megophrys nasuta)皮肤中一种片层状、H.E染色呈蓝色的皮肤真皮骨化结构(osteoderms)很相似的结构;短肢异角蟾皮肤中有明显的钙化层结构,小口拟角蟾皮肤钙化程度较弱。皮肤的骨化和钙化可能具有防止水分流失,抵御干燥的功能。2种内骨骼在角蟾亚科中同时存在,为探讨两栖动物皮肤内骨骼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
关键词
角蟾亚科
皮肤
钙化层
皮肤骨化
-
Keywords
Megophryinae
Skin
lamina calcarea
Osteoderms
-
分类号
Q954.43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