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4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被引量:1
1
作者 Tianhui Liu Jianmin Cui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Nursing Research》 2021年第2期38-41,共4页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Methods:36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20 were ...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Methods:36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odel.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nterior internal fixation,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The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the study group had more advantages(P<0.05);The postoperative kyphosis Cobb angle,height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vertebral body,wedge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P<0.05),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is significant,and the body damage is slight,which is worthy of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acolumbar fracture of spine The back road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下载PD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treated by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n subsection and autograft fusion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建华 刘鹏 李起鸿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7年第4期209-215,共7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 novel surgical method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Methods: Totally 21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SM undergoing a novel surgical procedure from April 2001 to Janu...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 novel surgical method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Methods: Totally 21 patients with multilevel CSM undergoing a novel surgical procedure from April 2001 to January 200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experienced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surgery in subsection, auto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Preoperativ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and follow-up image data, X-rays and semi-quantitative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 (JOA) scor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toration of lordosis (Cobb's angle), intervertebral heights, the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Results: Preoperative symptoms were markedly alleviated or disappeared in most of the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JOA scores, the ratio of improvement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72. 2%, including excellent in 9 cases (42.9%), good in 7 cases (33.3%), fair in 3 cases (14.3%) and poor in 2 cases (9.5%).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X-rays showed obvious improvements in lordosis and in the intervertebral height of the cervical spine (P〈0. 01).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instrument failure during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14. 2 months (9-24 months, P〉0. 01). Conclusion: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in subsection, auto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s a rational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ULTILEVEL anterior decompression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下载PDF
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 Ⅲ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路 程才 +1 位作者 李书奎 李凌霞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5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对于Ⅲ型齿突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8例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进行改良颈后路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随访7—26(10.1±1.4)个月,18例齿突骨折均愈合,临床... 目的探讨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对于Ⅲ型齿突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8例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进行改良颈后路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随访7—26(10.1±1.4)个月,18例齿突骨折均愈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5例,明显改善3例,无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术后颈椎活动度良好,颈椎JOA评分明显改善,术后效果优良率为88.9%。结论改良颈后路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Ⅲ型齿突骨折手术创伤较小,恢复快。并保留了寰枢椎的生理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突骨折 非融合 内固定 寰枢椎 改良
下载PDF
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Ⅱ型齿突骨折临床观察
4
作者 王路 程才 +1 位作者 李书奎 李凌霞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年第7期32-33,35,共3页
目的观察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Ⅱ型齿突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20例行改良颈后路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20例患者均愈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7例,明显改善3例,无脊髓神经损... 目的观察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Ⅱ型齿突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20例行改良颈后路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20例患者均愈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7例,明显改善3例,无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术后颈椎活动度良好。患者术后JOA评分为(14.2±3.1)分高于术前的(5.7±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P<0.01);术后Epstein标准优良率为80.0%(16/20)。结论改良颈后路非融合寰枢准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Ⅱ型齿突骨折手术创伤较小,恢复快,并保留了寰枢椎的生理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突骨折 非融合 内固定 寰枢椎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
5
作者 刘晓印 张建群 +5 位作者 陈振 梁思敏 王志强 马宗军 马荣 戈朝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37,共7页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应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41-72岁,平均(58.6±9.9)岁;腰椎滑脱症(Ⅰ度)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7例,腰椎管狭窄症16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及双下肢放射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测量并观察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34例患者随访14-36个月,平均(21.3±5.2)个月;(2)手术时间50-92 min,平均(68.5±11.1)min;术中出血量50-170 mL,平均(71.6±25.3)mL;(3)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最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近50%;(4)术后半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1%(7/34),其中钢板移位1例、融合器下沉3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2例;(5)提示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短期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提供一定稳定支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脊柱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侧方钢板 内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置入微创椎间融合器高度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6
作者 张若帆 关欢欢 +8 位作者 何卓群 张云凤 金凤 王志强 王建忠 李筱贺 祝勇 王海燕 张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421-4429,共9页
背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青少年腰疼的主要病因,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干预,而当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尝试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充分缓解或者当患者出现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时,手术可能是防止进一步损伤的必要手段... 背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青少年腰疼的主要病因,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干预,而当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尝试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充分缓解或者当患者出现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时,手术可能是防止进一步损伤的必要手段,而选择合适的椎间融合器至关重要。目的:探究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置入不同高度微创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采集一名17岁男性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节段突出)的CT扫描资料,MIMICS三维重建后,选择用与实验对象椎间隙等高和高于椎间隙3 mm椎间融合器进行分析,设计重建两种可膨胀混合材料椎间融合器:融合器L前高11 mm、后高9 mm、宽9 mm、长28 mm;融合器H前高14 mm、后高11 mm、宽11 mm、长28 mm,并对腰椎融合器进行建模。将融合器与腰椎模型经过优化处理,逆向建模后导入ABAQUS并最终得到腰椎融合三维模型。模拟人体腰椎后伸、前屈、右侧弯、左侧弯等生理活动,得到相应应力云图,观察L4-5椎体在7种不同工况下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与结论;(1)两种融合器终板最大应力均在前屈和后伸工况,前屈工况H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18.27±3.80)MPa和(15.02±3.24)MPa;L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9.16±0.05)MPa和(9.17±1.83)MPa;后伸工况H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19.11±4.03)MPa和(16.32±3.72)MPa;L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9.13±0.01)MPa和(4.92±1.01)MPa;(2)除中立位L5上终板,其余不同工况下H型融合器终板应力值均大于L型融合器终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同一椎间隙中选择高度超过椎间隙高度3 mm的椎间融合器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融合器 内固定 融合器高度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Posterior Selective Thoracic Fusion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a Comparison of All Pedicle Screws versus Hybrid Instrumentation 被引量:9
7
作者 Bin Yu Jian-guo Zhang Gui-xing Qiu Yi-peng Wang Yu Zhao Jian-xiong Shen Hong Zhao Xin-yu Ya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0-35,共6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egmental pedicle screws versus hybrid instrumentation on the correction results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 undergoing posterior selective thoracic fusion. Metho...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egmental pedicle screws versus hybrid instrumentation on the correction results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 undergoing posterior selective thoracic fusion. Methods By reviewing the medical records and roentgenograms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elective thoracic fusion from February 2000 to January 2007 in our hospita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strumentation fashions: Group A was hook-screw-rod (hybrid) internal fixation type, Group B was screw-rod (all pedicle screws) internal fixation type, and the screws were used in every segment on the concave side of the thoracic curve. The parameters of the scoliosis were measured and the correction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otally, 48 patients (7 males, 41 females) were included, with an average age of 14.4 years old and a mean follow-up time of 12.3 months. Thirty and 18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group A and group B, respectively. The mean preoperative coronal Cobb angles of the thoracic curve were 48.8° and 47.4°, respectively. After surgery, they were corrected to 13.7° and 6.8°, respectively. At final follow-up, they were 17.0° and 9.5°, with an average correction rate of 64.6% and 79.0%,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ction rat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0.003). The mean preoperative coronal Cobb angles of the lumbar curve were 32.6° and 35.2°, respectively. After surgery, they were corrected to 8.6° and 8.3°, respectively. At final follow-up, they were 10.3° and 11.1°, with an average correction rate of 66.8% and 69.9%,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ction rat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0.003). The correction loss of the thoracic curve and lumbar curve in the 2 groups were 3.1° and 1.8°, 2.4° and 2.4°, respective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both P〉0.05). The decompensation rate at final follow-up in these 2 groups were 4% (1/25) and 7.1% (1/14) respectively,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selective thoracic fusion internal fixator pedicle screw DECOMPENSATION
下载PDF
不同钉棒内固定方式在腰椎侧路融合中的有限元力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唐福波 钟远鸣 李智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293-3298,共6页
背景:考虑到脊柱固定的稳定性,目前临床在进行侧路椎间融合时大多采用后路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手术方式,且多数为两期手术完成。侧卧位的后路单侧、侧方椎体钉棒固定的固定方式,也有可能会提供较好的力学稳定性,所带来的手术时间缩短... 背景:考虑到脊柱固定的稳定性,目前临床在进行侧路椎间融合时大多采用后路双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手术方式,且多数为两期手术完成。侧卧位的后路单侧、侧方椎体钉棒固定的固定方式,也有可能会提供较好的力学稳定性,所带来的手术时间缩短、风险与花费降低等获益考量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比较4种不同侧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4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即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A)、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B)、侧路双侧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C)及侧路单侧螺钉+侧路融合模型(Model D)。分别比较各模型在生理活动范围下的稳定性、螺钉内固定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对所有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4-5)的活动范围均显著下降,Model A的活动范围下降更明显;②在模型的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侧路置钉的峰值应力与后路置钉的峰值应力的差异分别超过67.74 MPa、80.10 MPa和43.95 MPa;③在不同重建模型内固定应力分布方面,Model A和Model B螺钉的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椎弓根螺钉的体部,而Model C和Model D的峰值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的尾部;④提示Model A能够获得最好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cage下沉及移位的风险;而Model B亦能够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在保证稳定和固定的前提下能成为侧路融合的替代选择;⑤此外在选择侧路置钉的内固定时,Model C能获得与Model D相似的效果,但在临床诊疗上面对腰椎后伸不稳定的患者需谨慎选择侧路的单侧内固定,亦应避免过度后伸以降低螺钉松动和疲劳断裂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 侧路融合 内固定 仿真 有限元 生物力学 优化分析
下载PDF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树仁 李卓 +3 位作者 王连波 赵桂松 贾晨光 付琳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1期78-82,共5页
目的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胸腰椎结核手术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胸腰椎结核患者446例,均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发现内固定失败者48例。收集所... 目的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胸腰椎结核手术失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胸腰椎结核患者446例,均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期间发现内固定失败者4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以是否发生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为因变量,建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术前存在并发症、病灶范围、手术方式选择、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手术部位严格制动、合并脊柱外结核、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前术后合并症、术后结核药物耐药,采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作为自变量,以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范围、手术方式选择、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手术部位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范围(多椎体)、手术方式(前路)、术前及术后未正规化疗、手术部位未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风险,病灶范围(多椎体)、手术方式(前路)、术前及术后未正规化疗、手术部位未严格制动、术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结核药物耐药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结核 胸腰椎结核 内固定术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下载PDF
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竑洲 张玙 +3 位作者 肖良 赵泉来 刘晨 吴仲宣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11.04±3.61)个月,随访期未见并发症。RNRs阳性组狭窄节段数(1.71±0.46)个,多于阴性组(1.17±0.38)个(P<0.05)。RNRs阳性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分别为(1.11±0.19)cm、(0.46±0.17)cm^(2)、(5.39±1.00)分、(5.05±1.01)分、(55.74±4.05)%;RNRs阴性组分别为(0.97±0.23)cm、(0.69±0.26)cm^(2)、(4.50±0.77)分、(4.00±0.58)分、(47.33±3.43)%。RNRs阳性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分别为(1.60±0.19)cm、(0.74±0.36)cm^(2)、(3.39±0.72)分、(3.05±1.01)分、(46.74±4.82)%;RNRs阴性组分别为(1.48±0.25)cm、(1.12±0.35)cm^(2)、(3.00±0.82)分、(3.00±0.82)分、(37.67±3.58)%。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值、OD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硬膜囊面积、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差值、术后腰痛VAS、手术前后腰痛VAS差值、手术前后腿痛VAS差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对于伴或不伴RNRs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硬膜囊面积减小可能会导致RNRs的发生,伴RNRs的LSS患者症状更重。伴RNRs的LSS患者较不伴RNRs的患者手术疗效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冗余征 腰椎管狭窄症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经皮内固定术
下载PDF
UBE-LIF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贝 柳永明 +5 位作者 赵建栋 杨引君 李依奇 温发延 李岩 李振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F0003,共8页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L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UBE-LIF组(n=15)和开放组(n=17)。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病理HE染色;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和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影像学方法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L)和椎间隙高度(DH),并采用Suk分级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ESR和CRP水平、术前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前LL和DH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01);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氏杆菌病改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两组在术后1周差异较为明显:UBE-LIF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1),两组CRP均较术前升高且UBE-LIF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1),两组ESR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VAS、JOA评分和ODI指数、CRP及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UBE-LIF组椎间植骨总体融合率为93.3%,开放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884);两组LL和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BS均安全有效;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UBE-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LBS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微创 UBE UBE-LIF(ULI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单侧双通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下载PDF
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治疗Lenke1、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早期疗效
12
作者 汪东 谭胜芝 +6 位作者 沙鑫 田天 崔凯 刘涛 李源 郑润龙 谭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5-793,共9页
目的:评估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治疗Lenke1、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3年9月于我科接受Dynesys矫形内固定治疗的15例(男4例,女11例)AIS患者,... 目的:评估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治疗Lenke1、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3年9月于我科接受Dynesys矫形内固定治疗的15例(男4例,女11例)AIS患者,平均年龄15.5±2.2岁(12~21岁),其中Lenke1型5例、Lenke5型10例,以胸腰段畸形为主。通过复习病历,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术前、术后1周内(初次复查)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腰椎活动度等,评估后路Dynesys矫形内固定对脊柱侧凸的矫正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80.8±45.8min,平均出血量194.0±145.5mL,主弯节段数为4.7±1.1,手术节段数为4.7±1.1,随访3~48个月,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40.8°±5.5°,术后5.5°±4.5°,末次随访时7.6°±5.5°。冠状面脊柱侧凸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主弯术后总矫正率为86.9%,Lenke1型为89.8%,Lenke5型为85.4%,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胸腰椎固定节段活动度8.2°±3.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绳索断裂等内置物并发症。结论:Dynesys矫形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矫正Lenke1、Lenke5型AIS,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保留脊柱部分运动功能,术后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Dynesys动态内固定 非融合技术
下载PDF
合并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影像学特征和矫形效果比较
13
作者 夏古尚 赵智 +3 位作者 李韬 王迎松 孔庆利 解京明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73-80,86,共9页
目的 比较合并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和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5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一期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的合并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 目的 比较合并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与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和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5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一期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的合并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22例脊柱侧凸患者资料(研究组),并与年龄、性别、主弯位置、侧凸数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1∶1配对的22例IS患者(IS组)进行比较。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预估出血量、融合节段数、螺钉密度等。在手术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计算冠状面影像学参数(主弯Cobb角、侧曲角、柔韧性、顶椎位置、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后凸角、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垂直轴(SVA)、畸形角度比(DAR)、矫形率及矫形丢失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研究组随访(6.2±1.2)年,IS组随访(6.2±1.1)年。2组患者手术时间、预估出血量、融合节段数、螺钉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年龄、性别、主弯位置、侧凸数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相匹配的情况下,伴发Chiari畸形Ⅰ型和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患者与IS患者具有相似的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和主弯柔韧性,且在一期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后可获得相似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ARNOLD-CHIARI畸形 脊髓空洞症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可影响脊柱矢状面的失衡
14
作者 史浩冉 关海山 +1 位作者 王悦勇 刘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56-1961,共6页
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几年来脊柱矢状面平衡被广泛认为是调节脊柱手术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能够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因素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目的:归纳并总结因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 背景:腰椎减压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最有效的手术方式。近几年来脊柱矢状面平衡被广泛认为是调节脊柱手术患者结局的关键因素,能够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的因素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预后。目的:归纳并总结因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减压融合术时可以影响脊柱矢状面平衡相关危险因素,对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方法:以“腰椎滑脱,脊柱矢状面平衡,手术治疗,危险因素”为中文检索词,以“lumbar spondylolisthesis,sagittal balance,risk factor”为英文检索词,分别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Direct、万方、维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主要为2010年1月至2023年1月,同时纳入少数经典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及内容不相关的文献,最后纳入6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退行性腰椎滑脱是造成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产生下腰痛和间歇性跛行的主要病因。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切实有效的方法。(2)以往的减压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重点在于彻底神经根探查松解、滑脱椎体复位以及牢靠的内固定,而对于脊柱矢状面平衡关注较少。(3)随着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普及,因脊柱矢状面失衡造成的并发症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患者预后差,甚至二次手术风险增加。(4)以往的研究仅讨论腰椎矢状面参数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相关性,未深入研究造成脊柱矢状面失衡的相关因素。(5)文章结果表明,开放式腰椎固定融合、滑脱椎体完全复位、选用较粗的椎弓根螺钉、选用较大型号融合器以及自体骨移植是维持矢状面平衡的有利因素,而融合节段数越多、融合节段平面越高,是影响矢状面失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矢状面平衡 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 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 融合固定 脊柱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
15
作者 麦威拉呢·木合塔尔 高书涛 +3 位作者 胡宇坤 依力达尔·塞达合买提 盛伟斌 甫拉提·买买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7.5岁。其中2处病灶24例,3处病灶7例。对每例患者明确责任椎,确定手术病灶、融合节段、内固定方式,以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随访29.7±14.7个月(15~85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红细胞沉降(ESR)和C-反应蛋白(CRP);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病灶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骨愈合标准分级以评估术后结核活动性、症状改善、畸形矫正及骨愈合。结果:31例患者中20例(65.4%)只有1处病灶出现临床症状,23例(74.2%)以疼痛为主诉入院,15例(48.4%)在病程中只有疼痛症状,而11例(35.5%)只有1处病灶出现疼痛症状,18例(58.1%)患者初诊时至少有1处病灶漏诊。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80.0±52.2min(165~330min),失血量567.7±332.0mL(150~10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切口感染3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结核病灶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ESR为41.5±26.3mm/h、16.3±13.4mm/h、12.5±6.3mm/h、11.4±5.2mm/h、9.2±3.1mm/h;CRP为32.8±23.2mg/L、7.3±5.6mg/L、6.2±4.1mg/L、5.1±3.7mg/L、2.8±2.3mg/L;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6.4±2.4分、2.4±1.7分、2.3±1.3分、1.6±0.9分、0.9±0.7分、0.4±0.3分。术后各个时间点CRP、ESR、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Cobb角25.7°±4.9°,术后1周15.4°±2.1°,末次随访时17.1°±2.3°,术后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例存在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术前A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术前B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5例术前C级患者2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术后6~12个月42处植骨病灶均获得骨融合,末次随访时34处病灶BridwellⅠ级愈合,8处病灶BridwellⅡ级融合。结论:对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明确责任椎及各处病灶病变特点,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安全且高效,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跳跃性 个体化治疗 植骨融合内固定 手术疗效
下载PDF
椎间融合与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置入后腰椎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柳旭 杨函 +2 位作者 杨剑 杨林雨 康建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15-1822,共8页
背景:腰椎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是一种新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与传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只需1枚螺钉固定1个节段,具有经济微创、操作便捷等优点。但目前探讨应用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联合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tr... 背景:腰椎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是一种新的微创脊柱内固定技术,与传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只需1枚螺钉固定1个节段,具有经济微创、操作便捷等优点。但目前探讨应用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联合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TLIF)术式的研究仍很少见。目的:通过建立改良TLIF无内固定(cage alone)、改良T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age+BPS)和改良TLIF联合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内固定(cage+BTPTDS)3种有限元模型,评估改良TILF联合不同内固定对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椎间盘、下终板的应力分布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采集成人腰椎薄层CT扫描图像,通过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3种有限元模型:cage alone模型、cage+BPS模型和cage+BTPTDS模型。采用ANSYS Workbench模拟施加人体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侧旋转、右侧旋转6种不同运动载荷,计算3种模型cage及内固定、下终板、椎间盘应力分布和腰椎活动度的差异,比较3种不同手术方案对腰椎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成功构建了3种有限元模型:cage alone、cage+BPS和cage+BTPTDS;②cage+BTPTDS模型在前屈、侧弯运动载荷下,其cage最大应力小于cage alone模型,稍大于cage+BPS模型;在后伸运动载荷下,cage+BPS模型的cage最大应力明显小于其余两种模型;在旋转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与cage+BPS模型cage最大应力接近,小于cage alone模型;③在屈伸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明显大于cage+BPS模型;在侧弯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与cage+BPS模型二者内固定最大应力接近;而在旋转载荷下,cage+BTPTDS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则小于cage+BPS模型;④cage+BPS模型的融合节段下终板最大应力介于另外两者之间;⑤cage+BTPTDS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其活动度与cage alone模型差异不大;⑥结果表明,改良TLIF联合双侧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内固定既能够带来良好的稳定性,又能够保证腰椎整体活动度,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 脊柱微创 经椎弓根经椎间盘螺钉 有限元 内固定
下载PDF
腰椎单纯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器沉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常胜 相宏飞 +1 位作者 魏嘉豪 刘勇 《精准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单纯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后椎间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择期行腰椎单纯OLIF患者65例(72个腰椎节段),根据椎间隙高度下降程度将患者手术腰椎节段分为沉降组(19段)和非沉降组(5... 目的探讨腰椎单纯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后椎间融合器沉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择期行腰椎单纯OLIF患者65例(72个腰椎节段),根据椎间隙高度下降程度将患者手术腰椎节段分为沉降组(19段)和非沉降组(53段)。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腰椎节段数、责任椎体终板是否硬化、融合器高度与长度、术前责任椎体及其上下终板CT值、术前责任椎体界面多裂肌面积及多裂肌萎缩程度、术前关节突退变程度等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的术前责任椎体CT值及上终板CT值、术前责任椎体终板硬化患者构成比、术前责任椎体界面多裂肌面积、术前多裂肌重度萎缩患者构成比、融合器高度14 mm患者构成比、融合器长度55 mm患者构成比、术前关节突3度退变患者构成比间比较差异显著(t=2.332~3.097,χ^(2)=4.545~6.24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责任椎体CT值≤100.39 Hu、术前责任椎体上终板CT值≤103.80 Hu、术前多裂肌面积≤791.86 mm 2和融合器高度为14 mm是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P<0.05),融合器长度为55 mm、术前关节突3度退变是融合器沉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拟行腰椎单纯OLIF的患者临床应重点关注术前责任椎体及其上终板CT值、责任椎体界面多裂肌面积、关节突退变等情况,同时选择合适型号的椎间融合器,从而降低术后椎间融合器沉降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有限元法预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螺钉置入位置对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季兴华 魏金政 +1 位作者 郝帅 邢泽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777-4782,共6页
背景: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过程中,螺钉放置角度会影响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目的:有限元分析法预测不同螺钉放置角度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过程中内固定系统应力的影响,寻找螺钉最佳放置角度。方法:采用三维重建法建立颈椎力学模... 背景: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过程中,螺钉放置角度会影响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目的:有限元分析法预测不同螺钉放置角度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过程中内固定系统应力的影响,寻找螺钉最佳放置角度。方法:采用三维重建法建立颈椎力学模型,模拟颈椎侧弯、直立和前屈等3种不同的工况。在SolidWorks 2017软件中,建立颈椎前路钢板和螺钉模型,根据螺钉的不同放置角度建模,a为内侧偏移,b为理想位置,c为外侧偏移,d为向下偏移,e为向上偏移。观察不同螺钉放置角度下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并记录其应力和位移。结果与结论:①构建全颈椎及前路钢板置入后的有限元模型,在相同工况下,钢板上螺钉的不同置入角度对脊柱生物力学改变无明显差别;②但微观数值显示,在侧弯工况下,向外偏移(c)螺钉位置的抗侧弯性能最好;在直立工况下,向下偏移(d)螺钉承载效果最好;在反屈工况下,向外偏移(c)螺钉抗屈效果最好;③在不同的运动工况下,内固定装置的固定效果是相对稳定的;当螺钉向内侧、外侧、向下或向上放置时,3种工况下的内固定效果相差10%,但位移变化较小;这说明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同时满足承重、抗弯、抗屈的最佳螺钉位置是不存在的;④提示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中钢板螺钉的置入方向对颈椎的力学稳定性影响不大;在颈椎侧屈、直立、前屈运动时,不同方向的螺钉角度对颈椎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因此在临床手术中无需刻意追求螺钉的置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椎体融合 生物力学 有限元法 内固定 螺钉放置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19
作者 何庆标 黎玉辉 梁雨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3-93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两个节段以内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65~74岁,BMI 18.5~24.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两个节段以内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65~74岁,BMI 18.5~24.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TEAS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行TEAS,持续至术毕,术后连续2 d行TEAS,每天1次,每次30 min,刺激穴位取双侧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对照组于相同穴位上贴电极片,不进行电刺激。两组于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术毕连接镇痛泵行PCIA。记录穴位刺激前、切皮时的HR、MAP。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次数,并计算追加率。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翻身)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与实际按压次数之比(D_(1)/D_(2))、补救镇痛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切皮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术中舒芬太尼追加率明显降低,术后2、4、8、12、24、4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12、24、48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D_(1)/D_(2)明显升高,补救镇痛率、术后恶心呕吐与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TEAS为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提供较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 竖脊肌平面阻滞 经皮穴位电刺激 老年 镇痛
下载PDF
改良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螺钉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量减少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
20
作者 薛旺东 海恒光 +4 位作者 周建升 周海军 张升 黄伟 陈建 《脊柱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45-151,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LLIF)联合侧方钢板螺钉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量减少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2月—2023年2月,银川国龙骨科医院收治骨量减少的单节段LDD患者39例,其中22例采用mL... 目的探讨改良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LLIF)联合侧方钢板螺钉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量减少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2月—2023年2月,银川国龙骨科医院收治骨量减少的单节段LDD患者39例,其中22例采用mLLIF联合侧方钢板螺钉治疗(LP组),17例采用mL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治疗(BPS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总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状态。在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DH)、椎间孔高度(FH)、节段前凸角(SL)及腰椎前凸角(LL)。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L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口总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优于B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改善,LP组术后3 d腰痛VAS评分优于BPS组,BPS组术后6个月ODI优于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DH、FH、LL、SL较术前改善,且BPS组DH、FH丢失率小于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P组椎间融合率为90.91%(20/22)、融合器沉降率为36.36%,BPS组椎间融合率为94.18%(16/17)、融合器沉降率为41.18%,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LIF联合LP或BPS治疗骨量减少的单节段LDD均可取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mLLIF联合LP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mLLIF联合BPS在促进椎间融合、维持间接减压、预防椎间融合器沉降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骨质疏松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