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on simulation of land-surface process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
1
作者 Rui Chen MeiXue Yang +1 位作者 XueJia Wang GuoNing Wa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9年第2期93-115,共23页
The Tibetan Plateau(TP) has powerful dynamics and thermal effects, which mak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ts land and atmosphere significantly affect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al or global area. By retrospect... The Tibetan Plateau(TP) has powerful dynamics and thermal effects, which mak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ts land and atmosphere significantly affect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al or global area. By retrospecting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simulation of land-surface processes(LSP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is study discusses both the simulation ability of land-surface models(LSMs)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models' applicability and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ur review suggests that different LSMs can well captur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physical quantities of LSPs; but none of them can be fully applied to the plateau, meaning that all need to be revis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specific to the TP. Avoiding the unstable iterative computation and determining the freeze-thaw critical temp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equation, the unreasonable freeze-thaw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can be improved. Due to the complex underlying surface of the TP, no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of roughness length can well simulate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rbulent flux over the TP at different temporal scales. The uniform soil thermodynamic and hydraulic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s unreasonable when it is applied to the plateau, as a result of the strong soil heterogeneity.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snow-cover process so far,and the improved scheme has no advantage over the original one due to the lack of some related physical processes. The constant interaction among subprocesses of LSPs makes the improvement of a multiparameterization scheme yield better simulation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re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 adding high-quality observation stations, developing a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suitable for the special LSPs of the TP, and adjusting the model structures can be helpful to the simulation of LSPs on the 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land - ATMOSPHERE interaction land-SURFACE models model APPLICABILITY parameterized modification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2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华文剑 况雪源 陈国森 马红云 韩婷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45,共23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新特征、关键过程和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重大极端事件的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升。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的基本情况。项目拟在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新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多尺度海-陆-气耦合过程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理,挖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季节-季节预测的前兆信号;发展动力与物理统计相结合的极端事件预测新方法,研制针对中国极端事件的新一代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与检测归因系统。文章重点总结了自2022年12月项目立项至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海陆气耦合 机理 预测 归因
下载PDF
耦合模式FGOALS-s2海洋同化试验模拟的西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江洁 周天军 +1 位作者 吴波 邹立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7-482,共16页
观测发现,西北太平洋区域夏季降水-SST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主要是由于El Ni?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持续至夏季,该过程是检验耦合模式性能的重要参照标准。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期气候预测系统IAP-DecPreS,通过海洋同... 观测发现,西北太平洋区域夏季降水-SST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主要是由于El Ni?o衰减年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持续至夏季,该过程是检验耦合模式性能的重要参照标准。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近期气候预测系统IAP-DecPreS,通过海洋同化试验、大气模式AMIP试验与观测结果的比较,评估海洋同化试验对西北太平洋夏季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的模拟影响。结果表明,海洋同化试验能够模拟出西北太平洋区域夏季降水-SST负相关,但负相关区域范围偏小。其与观测之间的最大差异出现在8月,西北太平洋负降水异常及异常反气旋位置偏东,强度偏弱。这是由于其模拟的El Ni?o衰减年夏季赤道东印度洋正降水异常偏弱且移动至赤道南侧,对流层增温偏弱,对西太平洋的遥相关作用偏弱。AMIP试验未考虑大气对海洋的反馈作用,不能再现西北太平洋降水-SST负相关,无法模拟出El Ni?o衰减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研究表明,海洋同化试验对西北太平洋区域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特征的模拟能力较AMIP试验有所提升,其对8月西北太平洋降水与环流场的模拟偏差与东赤道印度洋降水模拟偏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OALS模式 西北太平洋 海洋同化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Role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quasi-4-year oscillation of atmosphere-land-ocean interaction 被引量:7
4
作者 ZHAO Ping & CHEN Longxun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3期241-245,共5页
Using 1961-1995 monthly atmospheric apparent heat source/sink 【Q1】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and reanalysis data of NCEP/NCAR, and 1961 ?1994 monthly SST of UK/GISST2, the statistical study is undertaken ... Using 1961-1995 monthly atmospheric apparent heat source/sink 【Q1】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and reanalysis data of NCEP/NCAR, and 1961 ?1994 monthly SST of UK/GISST2, the statistical study is undertaken on the QXP heat source/sink in relation to bo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Asia and El Nino/La Nina events.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re exists noticeable interaction in aquasi-4-year period among the 【Q1】 of the QXP, low-levelmeridional winds east of the QXP, low-level zonal wind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ST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and the circulation at mid and high latitudes north of the QXP. They have difference in phase. The cold source intensity of the QXP in winter favours a low-level meridional wind anomaly to prevail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its coast east of the QXP and to last until the subsequent autumn. The wind anomaly can induce a low-level zonal wind anomaly of the tropic Pacific that finally affects an El Nino/La Nina event in the autumn and subsequent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thermal effect INTERANNUAL variation atmosphere-land-ocean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Land-ocean interaction in modern delt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China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春初 雷亚平 +1 位作者 何为 戴志军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1年第S1期63-71,共9页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Pearl River delt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divided phases, diversity and imbalance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The delta was moving seaward gradually in a long period af...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Pearl River delt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divided phases, diversity and imbalance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The delta was moving seaward gradually in a long period after the last Holocene glacial stage and the ancient drowned Pearl River estuary was predominated by tide. The delta was expanding quickly since fluvial force was turned to be leading status about 2500 years ago. The sediment grain size was changing longitudinally from coarser to finer. As well as the finer sediment may be reworked and redistributed shoreward by tidal current nearby the river mouth. And the fluvial-dominated delta is developed by the mutual deposition reflected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land-ocean interaction, the main bo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which is the fluvial-dominated and protruding seaward is coupled with or concomitant with the estuaries and tide-dominated deltas which are adjoined to both sides of the main part like tw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vial-dominated DELTA tide-dominated DELTA wave-dominated DELTA land-ocean interaction in the COASTAL Zone (LOICZ).
原文传递
天津南部地区末次盛冰期以来下切河谷及沉积相序特征研究
6
作者 鲁庆伟 江胜国 +4 位作者 片磊 付方建 王西玉 姜昕沛 李小玉 《矿产勘查》 2023年第7期1043-1050,共8页
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发育末次盛冰期(LGM=Last Glacial Maximum)下切河谷,为研究天津南部海陆交互作用平原区LGM下切河谷,本文通过钻孔、陡坎剖面调查、遥感解译和高密度电法剖面测量等工作手段,结合AMS14C测年、微体化石(有孔虫和介形类... 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发育末次盛冰期(LGM=Last Glacial Maximum)下切河谷,为研究天津南部海陆交互作用平原区LGM下切河谷,本文通过钻孔、陡坎剖面调查、遥感解译和高密度电法剖面测量等工作手段,结合AMS14C测年、微体化石(有孔虫和介形类)和孢粉鉴定等测试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LGM以来发育3种沉积相序类型:类型Ⅰ(FS-Ⅰ):由下切河道相—湖相—滨海相—海陆交互相(滨海湖沼/潟湖相)—河漫滩相构成;类型Ⅱ(FS-Ⅱ):由下切河道相—湖相—滨海相—河道相—河漫滩相构成;成为下切河谷内不同时期河流序列的叠置;类型Ⅲ(FS-Ⅲ):由LGM硬黏土—湖相—滨海相—海陆交互相(滨海湖沼/潟湖相)—河漫滩相构成。LGM时期古植被以云杉、松、蒿、藜等干冷植物为主,气候干冷;古河道空间格局和古流向受控于基底构造;汊道古河流发育且摆幅较大。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比,该区下切河谷深度(宽约几百米、深20~30 m)及规模远不及前者(宽数十千米、深40~90 m)且不发育强潮河口湾相,原因在于没有开放海和统一的大河口。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古微地貌低洼处受到海侵或地下水位上升湖相或湖沼发育形成全新世海侵基底泥炭,最大海泛面之后,不同微地貌处先后随着河流进积增强成陆,末次盛冰期以来沉积相序地层受控于全球海面变化和区域构造的影响,河海进退和河流摆动是沉积层序形成的直接原因。因研究区缺乏末次盛冰期以来下切河谷及沉积相序特征研究,故本文研究可为该区域末次盛冰期以来地层结构厘定、古环境恢复与演化以及水工环勘察、地下空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下切河谷 末次盛冰期 陆海相互作用 沉积层序
下载PDF
海陆气协同作用对华北地区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
7
作者 杨凯 冯信贤 黄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5-675,共11页
通过统计分析并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进行多组敏感性试验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异常与夏季高温热浪的关系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强度的影响。当西太副高异常偏强时,其西侧南风携带来自热... 通过统计分析并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进行多组敏感性试验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异常与夏季高温热浪的关系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强度的影响。当西太副高异常偏强时,其西侧南风携带来自热带海洋的大量水汽至华北地区南部并增加该区域降水,不利于前期土壤湿度干异常的维持,从而限制了前期土壤湿度异常对高温热浪的贡献。相反,当西太副高偏弱时,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干异常持续能力较强,有利于局地高温热浪的发展。西太副高强度与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温有关。当夏季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处于暖位相时,西太副高强度相对较弱且华北地区南部降水偏少,有利于前期较干土壤条件的维持。此类情况下前期土壤湿度异常可以作为高温热浪的预测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海气相互作用 陆气相互作用 季节预测
下载PDF
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吕永龙 苑晶晶 +3 位作者 李奇锋 张悦清 吕笑天 苏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3-1191,共9页
随着海岸带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增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和与国际专家的研讨,分别从海洋资源开发、海岸带城市化和环境变化等几个方面概述了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陆... 随着海岸带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增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分析和与国际专家的研讨,分别从海洋资源开发、海岸带城市化和环境变化等几个方面概述了陆源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目前陆源人类活动导致近海生态系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海洋生物资源过度捕捞、海岸带富营养化、海洋酸化、珊瑚礁退化、海洋垃圾、以及海岸带矿产开采等高强度开发活动引发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影响水质、降低海洋生物多样性,最终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这些问题的根源多来自陆地,必须将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整合海陆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计划,推进海洋资源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相互作用 近海生态系统 重金属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海岸带——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 被引量:44
9
作者 张永战 朱大奎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9-80,共12页
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系统中人为(?)自然变化过程加剧,产生了一系列当代急需解决、危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恶果。地球系统科学(ESS)因此在世界范围兴起.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为突出代表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相继展开。随IGBP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系统中人为(?)自然变化过程加剧,产生了一系列当代急需解决、危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恶果。地球系统科学(ESS)因此在世界范围兴起.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为突出代表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相继展开。随IGBP研究的个断深入.海岸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与优越性日益突出,以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核心项目的确立为标志,建立起了完整的海岸带研究体系,海岸带成为当代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海岸海洋科学因之在世界范围兴起。由此,亦为我国的海岩带研究提出了众多新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全球变化 海洋 陆地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华南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戴志军 李春初 陈锦辉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6,共7页
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重点应该放在地球系统的重要界面-海岸带。结合国外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对我国华南海岸带历史与现代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评述.并就华南海岸带开展陆海相互作用应研... 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重点应该放在地球系统的重要界面-海岸带。结合国外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对我国华南海岸带历史与现代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评述.并就华南海岸带开展陆海相互作用应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海岸 陆海相互作用研究 环境变化
下载PDF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25
11
作者 伊飞 张训华 胡克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34,共7页
海岸带是海陆过渡的一个独立地质环境体系,也是陆海相互作用的发生地。详细介绍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项目下的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LOICZ)国际研究计划的研究对象、科学目标以及研究内容等。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全球海洋通量... 海岸带是海陆过渡的一个独立地质环境体系,也是陆海相互作用的发生地。详细介绍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项目下的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LOICZ)国际研究计划的研究对象、科学目标以及研究内容等。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LOICZ)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长江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等典型河口海岸地区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我国大部分海岸带地区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存在的基础调查资料的不系统、不全面性以及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差距;对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和海岸带地区地质工程演化认识不清,难以为海岸带规划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缺乏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监测资料,难以进行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陆海相互作用 LOICZ
下载PDF
论我国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43
12
作者 沈焕庭 朱建荣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1-17,共7页
阐述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我国陆海相互作用研究的构想,并以长江河口为例,对其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 海岸带 陆海 相互作用 长江河口
下载PDF
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及北半球季节突变的物理机理的诊断分析:I季风爆发的阶段性特征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永生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13-528,共16页
该工作将亚洲季风区作为一个复杂的海-陆-气耦合系统,来深入考察季风区海-气、陆-气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实和物理过程,探讨它们在决定亚洲季风爆发及北半球行星尺度大气环流的季节突变的物理机理。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着重研究... 该工作将亚洲季风区作为一个复杂的海-陆-气耦合系统,来深入考察季风区海-气、陆-气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实和物理过程,探讨它们在决定亚洲季风爆发及北半球行星尺度大气环流的季节突变的物理机理。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着重研究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以及过渡季节热带、副热带地区海-气、陆-气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实,初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热带季风对流于4月底到5月初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首先出现在孟加拉湾东部—中南半岛西南部地区,然后于5月中旬和6月上旬末分别出现在南海和印度半岛地区,呈阶段性爆发的特征。季风对流在孟加拉湾东部—中南半岛西南部地区爆发阶段,在大气环流变化和对流活动中心位置出现区别于南海季风和印度季风爆发的特征。通过对地表感热通量和海表潜热通量的分析,表明热带海洋上海表感热通量甚小于海表潜热通量,南海季风爆发时期印度洋上海表潜热通量显著增大,印度季风爆发后海表潜热通量的高值中心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上建立起来。印度洋上低层增强的过赤道气流引起的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导致海表水汽的大量蒸发,并通过其输送作用,为季风对流的爆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过渡季节在副热带地区(沿27.5~37.5°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季风爆发 季节突变 海洋 大气 相互作用
下载PDF
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艳峰 肖子牛 温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刘征宇教授在EFA(平衡反馈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应用于气候异常因子诊断分析方法,该方法把一元平衡反馈分析方法拓展到多元反馈分析,可以把不同海区对气候异常的各自贡献分离出来... 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刘征宇教授在EFA(平衡反馈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应用于气候异常因子诊断分析方法,该方法把一元平衡反馈分析方法拓展到多元反馈分析,可以把不同海区对气候异常的各自贡献分离出来。此外,GEFA还能用来研究其他类型边界(如陆面)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可系统地分析全球下垫面对大气的反馈特征,GEFA方法在异常气候成因诊断、数值模式分析诊断中具有很好的业务应用前景,它也是研究海-陆-气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统计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 --气相互作用 评估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 被引量:10
15
作者 黄海军 李凡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5期808-816,共9页
根据陆海相互作用的观点,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区的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链,可称为黄河—渤海生态系统。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土壤植被条件使黄河干流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和水资源缺乏的特... 根据陆海相互作用的观点,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区的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链,可称为黄河—渤海生态系统。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土壤植被条件使黄河干流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和水资源缺乏的特征。干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侵蚀、堆积和发育过程。黄河物质入海后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形成了具有高生产力的生态环境和著名的渔场。据此绘出了黄河—渤海生态环境内各环节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式图,并提出了黄河流域大面积水土保持和南水北调工程逐步展开等新环境下,本区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黄河-渤海生态系统 陆海相互作用 物质通量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海洋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平 傅伯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6期723-728,共6页
评述了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河流的水文学、营养元素、悬浮物、沉积物、水生生物的影响 ,进而对海洋产生的重要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陆地—海洋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介绍了当前北海沿岸的英国及其它一些国家实施的陆地和海洋相互... 评述了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河流的水文学、营养元素、悬浮物、沉积物、水生生物的影响 ,进而对海洋产生的重要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陆地—海洋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介绍了当前北海沿岸的英国及其它一些国家实施的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计划的研究内容和进展 ,提出今后应加强海岸带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与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的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陆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 营养元素
下载PDF
冰后期钱塘江河口湾地区的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桂甲 李从先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3-49,共7页
钱塘江强潮型河口湾,在其冰后期发育和演化过程中受到陆地和海洋因素的综合作用.末次冰期时,海面下降,河流下切,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大多“通过”古河谷,部分粗砂砾形成滞留沉积,沉积物的物源为河流腹地,或原地侵蚀,河流因素影响较大;冰后... 钱塘江强潮型河口湾,在其冰后期发育和演化过程中受到陆地和海洋因素的综合作用.末次冰期时,海面下降,河流下切,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大多“通过”古河谷,部分粗砂砾形成滞留沉积,沉积物的物源为河流腹地,或原地侵蚀,河流因素影响较大;冰后期早期海侵过程中,海平面上升,导致河流的回水作用和溯源堆积作用;河口湾形成后,则成巨大的沉积物陷井,沉积物主要来自口外,由涨潮流带入,而河流携沙则占较小的一部分,海洋因素影响较大.这同时也产生了钱塘江河口湾沉积物分布由上游至下游呈现从粗到细的特殊沉积物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湾 海陆相互作用 钱塘江 晚更新世
下载PDF
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8
作者 许炯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5-135,共11页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泥沙通量表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研究表明,入海泥沙通量对于上、中游不同的水沙来源区降水变化的响应方式是不同的.在假定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龙门至三门峡区间的年降水量每减少10mm,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泥沙通量表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研究表明,入海泥沙通量对于上、中游不同的水沙来源区降水变化的响应方式是不同的.在假定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龙门至三门峡区间的年降水量每减少10mm,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275亿t;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年降水量每减少10mm,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143亿t;兰州以上年降水量每减少10mm,入海泥沙通量减小0 174亿t.多沙细砂区降水的减少对于黄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最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入海泥沙通量与年降水、梯田林草面积、淤地坝造地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在其他因素不变时,梯田林草面积每增加104hm2,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0019亿t/a;年降水量每减少10mm,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543亿t,淤地坝造地每增加104hm2,入海泥沙通量将减少0 0205t/a.这些数据可为未来各影响因子进一步变化后入海泥沙通量变化的估算提供依据,为黄河流域和河口的环境规划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入海泥沙通量 陆海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 水土保持
下载PDF
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及我们的策略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李凡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9-23,共5页
介绍了全球变化研究中关于“海岸带”的定义,海岸带在地球系统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我国海岸带地跨三大气候带,海岸类型多种多样,不但有黄河、长江等大河入海,每年有巨大的向海物质通量(包括从大气中的粉尘输入... 介绍了全球变化研究中关于“海岸带”的定义,海岸带在地球系统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我国海岸带地跨三大气候带,海岸类型多种多样,不但有黄河、长江等大河入海,每年有巨大的向海物质通量(包括从大气中的粉尘输入),有宽阔的陆架,有陆架区和近洋之间强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而且沿海人口密集,大河流域经济活动频繁,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冲突集中。近年来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后,在全球变化条件下为使我国的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和制定科学的长期管理政策,亟待通过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提高对其未来变化的预测能力。文中根据国际LOICZ运行计划和我国的特点,提出开展我国LOICZ研究的策略和主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陆海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海陆经济互动效应:对全国及三大海洋经济区的实证 被引量:3
20
作者 伍业锋 肖华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78,共10页
对我国这样一个海陆兼备国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的互动与协调,相互促进,意味整体经济空间更为开阔,更具动力,更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经济成为全国及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与陆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备受关... 对我国这样一个海陆兼备国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的互动与协调,相互促进,意味整体经济空间更为开阔,更具动力,更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经济成为全国及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与陆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备受关注。利用全国及黄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海洋经济区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在控制了劳动力、资本投入等变量的影响之后,计量分析发现: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从三大海洋经济区来看,研究期间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均已形成了显著的良性互动局面,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绝对拉动效果更为明显。但是,期间海陆经济的投资驱动特征明显,尤其是海洋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不容乐观,有待大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 陆域经济 互动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