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in Zhengzhou City of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HE Jianjian ZHANG Pengyan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Studies on 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ar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regional sustainability.In this study,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 Studies on 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ar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regional sustainability.In this study,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LUCC for production,living,and ecological spaces in Zhengzhou City of China.Landsat remote sensing images were used to classify th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types in Zhengzhou City in 1988,2001,2009,and 2015.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LUCC were evaluated using a spatial gradient model and the niche mechanism.It was found that during 1988-2015,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LUCC in Zhengzhou City increased by 17.1×10^(6) t,while the carbon sink resulted from cultivated land,forests,water bodies,and unused l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Most of the increase in 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LUCC occurr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The peak carbon emissions were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southeastern,northwestern,and southwestern regions of Zhengzhou City,and carbon emissions varied considerably in the different spatial gradient rings over time.Among the three spaces,carbon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LUCC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living space.The population size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cological space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spaces.Our results highlight that Zhengzhou City should take the new urbanization path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omise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emissions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Spatial gradient model Niche mechanism Zhengzhou city
下载PDF
Evaluation,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Zhengzhou city,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ZHU Wenchao JIANG Zhimeng +1 位作者 CEN Luyu WU Ha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66-288,共23页
High-intensity land use and resource overloaded-induced regional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LUSP)are essential and challenging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empir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scientific land uses sp... High-intensity land use and resource overloaded-induced regional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LUSP)are essential and challenging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empir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 scientific land uses spatial layout,and the supporting system should be based o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require better considering the double influence between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dynamics.This study proposes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that integrates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RECC)and land use change(LUC)to investigate 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China’s Zhengzhou city was the subject of a case study whose datasets include remote sensing,spatial monitoring,statistics,and open sources.Three significant results emerged from the analysis:(1)The RECC has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but does not follow a specific spatial law,and regions with relatively perfect ecosystems may not necessarily have better RECC.(2)From 2020 to 2030,the construction land and farmland will fluctuate wildly,with the former increasing by 346.21 km^(2) and the latter decreasing by 295.98 km^(2).(3)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five zones,including resource conservation,ecological carrying,living core,suitable construction,and grain supply zones,and each one has its LUSP optimization orientation.Thi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CC reflects functional defect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USP.In addition,the increase in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sharp decline of farmland pose potential threat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area.Hence,these two elements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fut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oces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LUSP optimization based on dual dimensions of RECC and LUC is more realistic than a single-dimension solution,exhibiting the LUSP optimization’s effectiveness and applic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 resource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land use change spatial optimization high-quality land development Zhengzhou city
原文传递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被引量:52
3
作者 Long Hualou Li Tingt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548-562,共15页
Land use transition refers to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morphology (both dominant morphology and recessive morphology) of a certain region ove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innovation, ... Land use transition refers to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morphology (both dominant morphology and recessive morphology) of a certain region ove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innovation, and it usually corresponds to the transition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 In China,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are the two major sources of land use trans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using high-resolution Landsat TM (Thematic Mapper) data in 2000 and 2008, and the data from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China. The outcomes indicated that: (1) during 2000-2008,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farmland vs. rural housing land change is -0.921, and it shows that the change pattern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is uncoordinated; (2) the result of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rural housing land change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and (3) it shows a high-degree spatial coupling between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change in southeast China during 2000-2008. In general,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is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bio-physical and managerial three-dimensional driving factor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s among rural population,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However, the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phenomenon and mechanism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are largely due to the "dual-track" structure of rural-urba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transition FaRMland rural housing land coupling mechanism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China
原文传递
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以广东清远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灿 吴顺辉 +3 位作者 孙传谆 丁华祥 张池 王玉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94,共8页
基于微观尺度观测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对于深入理解城市地域空间增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理国情普查高清遥感数据,借助GIS等手段,从微观视角对广东清远经济开发区2005-2013年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 基于微观尺度观测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对于深入理解城市地域空间增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地理国情普查高清遥感数据,借助GIS等手段,从微观视角对广东清远经济开发区2005-2013年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开发区土地开发活跃,耕地减少明显,道路、构筑物、房屋建筑用地年均增长速度突出,人工堆掘地、草地、耕地等类型土地的空间变化较为剧烈,而从土地空间扩展来看,2009-2011年间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推进特征,土地开发堆掘过程明显;2开发区建设用地空间微观形态日趋规整,但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剧,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性不断提升;3开发区土地空间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建设与开发的空间转换过程,土地空间体系进程以"退一进二"为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土地空间利用集约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开发区土地利用受产业发展和规划控制的影响显著,房屋建设空间扩展和生态类型地块空间变化表现突出,存在土地开发与土地建设失衡的问题,未来需要减少开发地块的闲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开发区 微尺度 驱动机制 清远市
下载PDF
城市空间扩散增长模型与模拟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妙龙 陈鹏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11,共6页
城市模型模拟是上世纪 90年代上半期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地学计算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的最重要领域 ,国外以M .Batty为代表的规划与地理学家们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取得了很多有用成果。本文借鉴这些学者的研究思路 ,从城市土地利用与开... 城市模型模拟是上世纪 90年代上半期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地学计算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的最重要领域 ,国外以M .Batty为代表的规划与地理学家们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取得了很多有用成果。本文借鉴这些学者的研究思路 ,从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的视角 ,利用疾病感染、传播机理的模拟方法 ,研究城市空间扩展、演化动力学过程的模型模拟问题 ;为模拟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与特征 ,研究了基本模型的不同变换形式 ;讨论了基于细胞自动机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型的计算结构 ,依据模拟结果 ,探讨了以城市形态扩展特征为指标进行城市分类的可行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散增长 疾病感染传播模型 土地开发模拟 地学计算
下载PDF
基于土地发展权的增减挂钩中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雪欣 郑福云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6年第2期53-55,共3页
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保障农民权益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土地发展权理论,从农民权益保障的角度,首先阐述了土地发展权在增减挂钩中的实践,分析了增减挂钩中农民权益损失路径,据此提出了保护农民权益的保障机制。... 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保障农民权益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土地发展权理论,从农民权益保障的角度,首先阐述了土地发展权在增减挂钩中的实践,分析了增减挂钩中农民权益损失路径,据此提出了保护农民权益的保障机制。以期为区域平衡发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保障机制 土地发展权 农民权益
下载PDF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马晓龙 金远亮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4期87-96,共10页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城市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张家界建市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分析的结果显示:24年来,张家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模格局并未发生较大变化,林草地比重均在78%以上,且从趋势上不会有较大...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城市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张家界建市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分析的结果显示:24年来,张家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模格局并未发生较大变化,林草地比重均在78%以上,且从趋势上不会有较大改变。从速度上看,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成为增长幅度和变化幅度最快的用地类型。从变化率的标准差来看,武陵源区土地利用变化最活跃。而在类型上则以林草地和农用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的转化为主。研究认为,张家界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旅游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时间对应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旅游发展通过强化城市发展目标和性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所形成的反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 作用与反作用机 张家界市
下载PDF
主城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土地政策耦合机制创新 被引量:8
8
作者 戴垠澍 黄贤金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0-37,43,共9页
我国城市总体上面临主城区用地指标不足、用地功能紊乱、土地生态格局失衡等问题,同时外围小城镇发展薄弱,加剧了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分立的形势。文章针对当前我国主城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选取重庆"地票"制度... 我国城市总体上面临主城区用地指标不足、用地功能紊乱、土地生态格局失衡等问题,同时外围小城镇发展薄弱,加剧了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分立的形势。文章针对当前我国主城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选取重庆"地票"制度、上海"198"区域建设用地减量化政策、无锡太湖流域土地退生态化机制作为案例,通过构建耦合机制模型为我国城市制定土地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创新依据;同时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基于融合发展视角从土地综合开发模式角度探索特色小镇的土地政策耦合创新,将南京江北新区主要街镇耦含为3种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分别是城乡融合型、产城融含型和乡村融合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土地综合开发模式下的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土地政策建议,为我国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城发展 特色小镇 土地政策 耦合机制 土地综合开发模式 南京江北新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发展权优化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目标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6
9
作者 谭迎辉 王伟 吕迪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14,共8页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是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层级,既体现地方事权,又关系着实施落地,而在两者交集之下,土地发展权成为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核心。研究立足对新时期土地发展权的再认识,对其内涵给予深化拓展,提出基于...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是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层级,既体现地方事权,又关系着实施落地,而在两者交集之下,土地发展权成为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核心。研究立足对新时期土地发展权的再认识,对其内涵给予深化拓展,提出基于土地发展权优化的市县国土空间治理目标与实现路径,并建构三条创新路径:基于政策区、政策边界与发展权挂钩的路径创新,基于规划实施创新+政策工具统筹的路径创新,基于规划管理创新+权力责任清单的路径创新,以期为新时期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深化提供有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发展权 规划实施机制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 空间治理
下载PDF
关于城市经营土地的实践和思考
10
作者 郝勇劳 朱玉曙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9-13,共5页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正处于一个从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使用转化的阶段 ,问题较多。必须防止认识上的三个偏差 ,全面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增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能力 ,配套熟化土地 ,实行土地...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正处于一个从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使用转化的阶段 ,问题较多。必须防止认识上的三个偏差 ,全面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增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能力 ,配套熟化土地 ,实行土地招标拍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城市 土地置换 有偿机制 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优化地理模拟的长沙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考 黄春华 +2 位作者 王志远 伍随意 丁志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0461-10471,共11页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研究对未来国家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研究缺乏对建设用地驱动因子的模拟和探讨。通过1990—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合理性、科学性研究对未来国家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研究缺乏对建设用地驱动因子的模拟和探讨。通过1990—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深入探讨长沙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成因,并从建设用地驱动机制视角下优化混合元胞自动机模型(mixed-cell cellular automata,MCCA),预测多情景下的长沙市203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终结合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划定多情景下的城镇开发边界。结果表明:①优化后的地理模拟比未优化的模拟结果相比,Kappa系数提高了1.44%,总体精度提高了3.00%,相对熵降低了1.11%;②长沙市刚性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为7028.20 km^(2),占全域土地总量的59.31%,主要分布在长沙市中心城区;③常规情景和一体化情景下长沙市2030年弹性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分别为1021.23 km^(2)和1158.60 km^(2),且其边界差异主要分布在长沙县。基于建设用地驱动机制优化后的模拟将有助于真实的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为城镇开发边界的科学划定与土地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开发边界 地理探测器 混合元胞自动机(MCCa)模型 用地变化 驱动机制 情景模拟 用地适宜性评价 长沙市
下载PDF
耦合FLUS和Markov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方法 被引量:28
12
作者 王旭东 姚尧 +1 位作者 任书良 史绪国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13,共14页
模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格局的研究,对未来区域规划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往基于FLUS的研究栅格尺度较大,如何模拟快速发展中城市的复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挖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构建了耦合... 模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格局的研究,对未来区域规划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以往基于FLUS的研究栅格尺度较大,如何模拟快速发展中城市的复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挖掘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构建了耦合FLUS和Markov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拟合框架,创新性地引入房价指标表征社会经济属性,以深圳为研究区,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小栅格尺度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和基础地理、路网河网、感兴趣点等多源空间变量,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通过随机森林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耦合FLUS和Markov方法相较于传统CA模型(RFA-CA和Logistic-CA)精度更高(FoM=0.22),能更准确地模拟快速发展中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多情景土地利用格局制图结果验证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控制线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明本文拟合框架在未来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参考价值;医院、娱乐场所等的基础设施和公交、路网密度等的基础交通比自然因素(高程、坡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更大,到海岸线距离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深圳内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本研究所构建模型及精细制图结果,可为城市区域规划和空间格局模拟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快速发展中城市 土地利用格局 马尔可夫模型 未来土地利用模型 情景设置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跨江城市建设空间生长过程及动力机制——以南昌市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巍 陈敏 +2 位作者 赵晓杰 张福梅 钟业喜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77-85,共9页
跨江发展是滨江城市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布局的有效措施。文章以南昌市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17年共4期遥感影像,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其建设空间生长过程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城市跨江战略实施下研究区建设空间演化的... 跨江发展是滨江城市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布局的有效措施。文章以南昌市为例,选取1990、2000、2010、2017年共4期遥感影像,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其建设空间生长过程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探索城市跨江战略实施下研究区建设空间演化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①1990年代以来,南昌市建成区建设空间生长总体经历了低速生长阶段(1990—2000年)、加速生长阶段(2000—2010年)、稳定生长阶段(2010—2017年),分别对应城市跨江发展的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②空间生长模式可划分为填充式、外延式、飞地式3类,不同阶段其生长模式呈现差异,其中低速生长阶段3类模式占比相差不大,加速生长阶段以外延式扩展为主导,稳定生长阶段则以填充式扩展为主导。③不同阶段对应的主导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低速生长阶段主要受滨江沿岸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及跨江交通设施的制约,城市跨江发展缓慢,两岸相对独立发展;加速生长阶段,由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的内生推力以及地方政府发展意愿、跨江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的外生拉力共同驱动城市空间生长,加速城市跨江发展;稳定生长阶段,科技进步带动交通工程技术的提升及市场驱动下的产业结构转型是促进空间生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该阶段滨江新区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城市"一江两岸"格局得到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江城市 跨江发展 建设空间 交通设施 建设用地 动力机制 南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