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medium-and large-sized marine carbonate gas fields i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MA Xinhua YANG Yu +1 位作者 WEN Long LUO B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1-15,共15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edium-and large-sized marine gas fields in Sichuan Basin, combined with the division of major reservoir forming geological units in the marine craton stage and t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edium-and large-sized marine gas fields in Sichuan Basin, combined with the division of major reservoir forming geological units in the marine craton stage and their control on key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factors,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medium-and large-sized marine carbonate gas fields in the basin was examined and the exploration direction was pointed ou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eriodic stretching-uplifting background, it is concluded that five large scale paleo-rifts, three large scale paleo-uplifts, five large scale paleo erosion surfaces were formed in the marine craton stage of Sichuan Basin, and these geological units control the key reservoir forming factors of medium and large sized gas fields:(1) Large-scale paleo-rifts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enters.(2) The margin of large-scale paleo-rifts, high position of paleo-uplifts and paleo erosion surfaces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3) Large-scale paleo-rifts, paleo-uplifts, paleo erosion surfaces and present tectonic setting jointly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many types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traps.(4)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is controlled by the inheritance evolution of traps in large geological unit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dium-and large-sized gas fields and large geological unit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uperimpos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le or multiple geological units and the present structure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um-and large-sized gas fields, and the "three paleo" superimposed area is the most advantageou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ules, the main exploration fields and directions of medium-and large-sized marine carbonate gas fields in Sichuan Basin include periphery of Deyang-Anyue paleo-rift, eastern margin of Longmenshan paleo-rift, margins of Kaijiang-Liangping oceanic trough and Chengkou-western Hubei oceanic trough, the high part of the subaqueous paleo-uplifts around Central Sichuan, paleo erosion surfaces of the top boundary of Maokou Formation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Sichuan Basin, paleo erosion surfaces of the top boundary of the Leikoupo Formation in central and western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marine CARBONATES medium-and large-sized gas fields GEOLOGIC unit reservoir forming factors paleo-rifts paleo-uplifts paleo erosion surfaces
下载PDF
North slope transition zone of Songnan-Baodao sag in Qiongdongnan Basin and its control on medium and large gas fields,South China Sea
2
作者 XU Changgui YOU L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229-1242,共14页
Based on analysis of newly collected 3D seismic and drilled well data,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fault system of Baodao sag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to figure 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fault ter... Based on analysis of newly collected 3D seismic and drilled well data,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fault system of Baodao sag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to figure o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ition fault terrace belt and its control on the formation of natural gas reservoir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odao sag has the northern fault terrace belt,central depression belt and southern slope belt developed,among them,the northern fault terrace belt consists of multiple transition fault terrace belts such as Baodao B,A and C from west to east which control the source rocks,traps,reservoirs,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in the Baodao sag.The activity of the main fault of the transition belt in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Yacheng Formation in the Early Oligocene controlle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kitche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From west to east,getting closer to the provenance,the transition belt increased in activity strength,thickness of source rock and scale of delta,and had multipl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depressions developed.The main fault had local compres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nsion and torsion,giving rise to composite trap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rge nose structure,and the Baodao A and Baodao C traps to the east are larger than Baodao B trap.Multiple fault terraces controlled the material source input from the uplift area to form large delta sand bodies,and the synthetic transition belt of the west and middle sections and the gentle slope of the east section of the F12 fault in the Baodao A transition belt controlled the input of two major material sources,giving rise to a number of delta lobes in the west and east branches.The large structural ridge form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main fault close to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enter allows efficient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The combination mode and active time of the main faults matched well with the natural gas charging period,resulting in the hydrocarbon gas enrichment.Baodao A transition belt is adjacent to Baodao 27,25 and 21 lows,where large braided river delta deposits supplied by Shenhu uplift provenance develop,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structural ridges allowing high efficien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parallel combination of main faults and early cessation of faulting activity,so it is a favorable area for hydrocarbon gas accumulation.Thick high-quality gas reservoirs have been revealed through drilling,leading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large-scale gas field in Baodo 21-1 of Baodao sag.This discovery also confirms that the north transition zone of Songnan-Baodao sag has good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and the transition fault terrace belt has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east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ongdongnan Basin Songnan-Baodao sag fault transition zone PaleogeneBaodo 21-1 medium and large gas fields large structural ridge composite trap hydrocarbon gas
下载PDF
四川超级含气盆地古生界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3
作者 邓宾 刘树根 +12 位作者 姚根顺 廖芸 张本健 张航 孙玮 吴娟 刘文平 吴伟 李文正 鲁鹏达 王恒 刘重江 张智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4-76,共23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天然气资源最为富集的超级含气盆地,但天然气探明程度目前仍然偏低。为了给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基于该盆地典型气田勘探历程,结合多期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分析,探讨了四川盆地古生界大中型气田富集分布规律及... 四川盆地是中国天然气资源最为富集的超级含气盆地,但天然气探明程度目前仍然偏低。为了给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基于该盆地典型气田勘探历程,结合多期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分析,探讨了四川盆地古生界大中型气田富集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揭示了该盆地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古生界蕴含3个超级含油气系统,即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探明储量占该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7.55%)、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探明储量占该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41.30%)、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探明储量占该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2.53%);②该盆地古生界已发现20个超大型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1000×10^(8)m^(3)),14个大型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介于300×10^(8)~1000×10^(8)m^(3))以及20个中型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介于100×10^(8)~300×10^(8)m^(3)),超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该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85.5%;③古生界大型隆—坳格局构造沉积分异作用控制影响着该盆地内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和龙潭组/吴家坪组3套优质烃源岩层系的形成与分布。结论认为,晚三叠世以来的陆相盆地演化过程使得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成为上述3个超级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成藏期,形成了3个气田群(绵阳—长宁拉张槽周缘带震旦系—下古生界、开江—梁平与蓬溪—武胜拉张槽周缘带二叠系—三叠系、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其合计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10^(12)m^(3),是该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超级含气盆地 超级含油气系统 超大型气田 大中型气田 海相天然气 页岩气
下载PDF
南海东部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与启示——以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为例
4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4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刘培 熊万林 宋朋霖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7,共14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实践,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测定、储集体发育形貌恢复及镜下岩矿表征、圈闭封盖指标实测比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取、凝析气成因判别及成藏条件解剖,系统分析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油气资源潜力、大... 基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油气勘探实践,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测定、储集体发育形貌恢复及镜下岩矿表征、圈闭封盖指标实测比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提取、凝析气成因判别及成藏条件解剖,系统分析惠州26洼古近系恩平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型砂砾岩优质储集层发育特性、断裂圈闭有效性及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总结南海东部古近系富砂砾型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研究表明:(1)洼内古近系文昌组发育“面积广、厚度大”的半深湖—深湖亚相优质烃源岩,具有“早期大量生油、晚期大量排气”的典型倾油型烃源岩排烃特征,为恩平组油气成藏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洼内断裂陡坡带与转换带联合控制下近源规模性砂砾岩体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具有“有利相带-颗粒组分-微裂缝”三元分级控储特性,等粒、低泥质(含量小于5%)、高含量长石组分及近断裂组合的(水下)分流河道有利于甜点储集层发育;(3)稳定湖泛泥岩封盖下的走滑增压型圈闭是油气保存的必备条件,斜交主应力的北东及近东西向断裂控圈效果最优;(4)优质烃源岩-断裂输导/封堵-砂砾岩储集层时空配置共同控制油气富集程度,自上而下划分为低充满带、过渡带和高充满带3个油气聚集单元,且近增压型通源断裂带河道主体区利于规模性油气富集。研究成果为珠江口盆地恩平组规模性富砂砾型油气藏勘探指明了新方向,并实现了油气勘探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惠州26洼 古近系 恩平组 砂砾岩 大中型油气田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东南部构造转换带分级及其差异控藏作用
5
作者 高雁飞 王德英 +2 位作者 杨海风 宿雯 赵弟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4,共12页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 渤海东南部地区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受张家口—蓬莱、郯庐两组走滑断裂体系相互叠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该区油气成藏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为弄清不同级别、不同类型构造转换带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差异控制作用,依托24个油田200余口钻井资料,结合连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对渤海海域东南部的构造转换带进行了分级、分类,并探讨了其差异控藏作用。首先依据构造转换带规模及其形成动力机制,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为4个级别,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为中生界先存构造被后期走滑改造而成的Ⅰ级转换带,Ⅰ级转换带内部进一步识别出Ⅱ级共轭型构造转换带、Ⅲ级叠覆型构造转换带、Ⅳ级S型构造转换带与断梢型构造转换带;分析总结了不同级次构造转换带对烃源岩、圈闭、运移与保存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差异控制作用及其差异控藏模式,Ⅱ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烃源岩和油气深层优势汇聚方向,决定规模性有利富集区;Ⅲ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规模性圈闭形成,决定油气优势富集场所;Ⅳ级构造转换带主要控制油气运移和保存,决定油气优势富集断块。该研究成果对海域同类型地区油气勘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分级 分类 差异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渤海海域东南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172
6
作者 马永生 蔡勋育 +2 位作者 赵培荣 罗毅 张学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4,共8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地区。经过50多年的工业性勘探开发,发现了27个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超100×108m3产能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勘探及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主要集中分布在二叠系和三叠系...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地区。经过50多年的工业性勘探开发,发现了27个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超100×108m3产能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勘探及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主要集中分布在二叠系和三叠系,以孔隙型、裂缝—孔隙型气藏为主,并已形成了几个大型气田群。认识创新、思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四川盆地勘探发展的关键。通过总结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盆地勘探发展的方向,指出川东及川西的深层超深层、川东及川中陆相中浅层、山前带、嘉陵江组鲕滩和大型区域不整合等是下步勘探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中型气田 深层超深层 山前带 区域性不整合 勘探领域
下载PDF
中国大中型气田盖层特征 被引量:37
7
作者 胡国艺 汪晓波 +3 位作者 王义凤 陶小晚 倪云燕 杨春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166,共5页
在对我国主要大中型气田盖层的岩性、厚度等宏观参数统计分析与排替压力、扩散系数等微观参数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认为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具有以泥岩为主、盖层厚度大(大部分分布在50~35... 在对我国主要大中型气田盖层的岩性、厚度等宏观参数统计分析与排替压力、扩散系数等微观参数的实验分析基础上,对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认为我国大中型气田盖层分布具有以泥岩为主、盖层厚度大(大部分分布在50~350 m之间)、排替压力较高(主要分布在10~30 MPa之间)、大中型气田扩散系数普遍较低(主要小于10-6cm2/s)和岩性大中型气田相对其他类型大中型气田在盖层厚度和排替压力等方面要求相对较低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气田 盖层 排替压力 扩散系数 岩性气田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46
8
作者 马新华 杨雨 +1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大中型气田基本特征分析,结合海相克拉通阶段主要成藏地质单元划分及其对关键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探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指出勘探方向。通过周期性拉张-隆升背景的分析,提出四川海相克拉通阶段... 基于四川盆地海相大中型气田基本特征分析,结合海相克拉通阶段主要成藏地质单元划分及其对关键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研究,探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分布规律,指出勘探方向。通过周期性拉张-隆升背景的分析,提出四川海相克拉通阶段发育形成了5个大型古裂陷、3个大型古隆起、5个大型古侵蚀面等大型地质单元,这些地质单元控制了大中型气田的关键成藏要素:(1)大型古裂陷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生烃中心展布;(2)大型古裂陷边缘、古隆起高部位、古侵蚀面控制了优质储集层的展布;(3)大型古裂陷、古隆起、古侵蚀面和现今构造背景联合控制了多类大中型圈闭的形成;(4)大型地质单元内圈闭继承性演化控制天然气规模聚集。通过大中型气田展布特征与大型成藏地质单元的对比分析,提出单个或多个成藏地质单元与现今构造的叠合关系控制了大中型气田的分布,"三古"叠合区最为有利。德阳—安岳古裂陷周缘、龙门山古裂陷东缘、开江—梁平海槽及城口—鄂西海槽边缘带、环川中水下古隆起高部位、川东—蜀南地区茅口组顶界古侵蚀面、川中—川西雷口坡组顶界古侵蚀面等,是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气田勘探主要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大中型气田 地质单元 成藏要素 古裂陷 古隆起 古侵蚀面
下载PDF
跨国油气勘探形势与启示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小兵 温志新 +4 位作者 宋成鹏 陈瑞银 刘祚冬 边海光 汪永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共12页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中低油价的持续影响,2021年全球勘探投资继续低位运行、勘探工作量有所回落,但石油公司聚焦前沿勘探领域和勘探开发重点地区,通过加深地质认识、提升圈闭识别能力,勘探成功率持续获得提升。海域勘探尤其是深水—超...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中低油价的持续影响,2021年全球勘探投资继续低位运行、勘探工作量有所回落,但石油公司聚焦前沿勘探领域和勘探开发重点地区,通过加深地质认识、提升圈闭识别能力,勘探成功率持续获得提升。海域勘探尤其是深水—超深水大发现不断涌现,国际石油公司包揽的跨国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主要位于“一洋一湾一海”(大西洋两岸、墨西哥湾、南里海)。通过分析深水—超深水典型油气田,总结出三方面特点:一是深耕富油气盆地,巴西盐下时隔8年再获系列油气发现;二是积累认识、战略重返,埃尼公司在科特迪瓦盆地连获油田发现;三是开发为先、拓展周边,bp在南里海再获大气田发现。针对国际石油公司开展跨国深水—超深水勘探的做法,总结出三点启示:一是超前布局,抢占有利勘探领域,灵活进退区块;二是战略跟随,不断积累经验技术,稳步提升实力;三是自主勘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勘探创效。建议中国石油公司仍需把握一切机会,积极获取有利勘探区块,形成资源有效储备,通过“一个转变、三个加强”逐步实现“走出去”向“走上去”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气勘探 大—中型油气田 跨国勘探 埃克森美孚公司 埃尼公司 “双勘探”
下载PDF
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付广 王有功 +1 位作者 吕延防 付晓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1-344,共4页
根据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理论,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输导通道是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方式,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一个主控因素。盖层和储层压力配置类型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另... 根据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理论,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输导通道是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方式,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一个主控因素。盖层和储层压力配置类型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另一个主控因素,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盖层和储层压力配置类型有5种,以高压盖层和高压储层配置类型最多,其次是高压盖层和常压储层配置类型,再次是高压盖层和低压储层配置类型和常压盖层和高压储层配置类型,常压盖层和常压储层配置类型最少。高、中储量丰度的大中型气田盖储层压力配置类型主要为高压盖层和常压储层配置类型和高压盖层和高压储层配置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气田 主控因素 断裂输导通道 盖层 储层 压力配置类型 储量丰度
下载PDF
中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的运聚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魏永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90-495,共6页
中国重点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的运聚具有多种途径和方式,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点:区域构造运动是造成天然气运移的决定性控制因素;流体势决定天然气运移的方向和聚集的场所。在断陷盆地中,天然气以垂向和阶梯状运移为主;在克拉通、前陆... 中国重点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的运聚具有多种途径和方式,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点:区域构造运动是造成天然气运移的决定性控制因素;流体势决定天然气运移的方向和聚集的场所。在断陷盆地中,天然气以垂向和阶梯状运移为主;在克拉通、前陆斜坡和大型坳陷盆地中,天然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也起重要作用。断裂和不整合面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异常压力是高压盆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地热对热盆天然气的运移具有一定的影响;盆地的上倾方向和古隆起是天然气运移的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中型气田 天然气 特征 运移 聚集
下载PDF
我国不同类型盆地形成大中型气田的输导条件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广 于丹 吕延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276,共4页
通过对我国不同类型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通道特征分析认为,断裂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通过定义和求取气藏天然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我国3种类型盆地以断裂为主要输导通道的46个大中型气田的输导能力进... 通过对我国不同类型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通道特征分析认为,断裂是我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通过定义和求取气藏天然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对我国3种类型盆地以断裂为主要输导通道的46个大中型气田的输导能力进行研究认为,克拉通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能力最强,其次是前陆盆地,最小为裂谷盆地。通过定义和求取气藏天然气聚集效率参数,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进行了研究认为,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最高,其次是裂谷盆地,最低是克拉通盆地。通过对我国46个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其天然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之间关系研究认为,前陆盆地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受输导能力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裂谷盆地,最小是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形成高效大中型气田所需的天然气输导能力综合评价参数的下限值约1.6×10-14 m/s;裂谷盆地约2.0×10-14 m/s;克拉通盆地约5.2×10-14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气田 输导能力 前陆盆地 克拉通盆地 裂谷盆地
下载PDF
中国大中型气田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及其特征
13
作者 徐淑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3,137,共3页
利用气藏输导天然气能力与封气能力特征,对气藏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及与储量丰度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强运强聚配置类型最好,其次是较强运强聚配置类型和强运较强聚配置类型,再次是中运强聚、较强运较强聚和强运中聚配置类型,其他配... 利用气藏输导天然气能力与封气能力特征,对气藏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及与储量丰度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强运强聚配置类型最好,其次是较强运强聚配置类型和强运较强聚配置类型,再次是中运强聚、较强运较强聚和强运中聚配置类型,其他配置类型均较差。中国42个大中型气田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有4种,以差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的大中型气田为主,中等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的大中型气田较少。但中等运聚气能力配置类型是中国形成高储量丰度大中型气田的主要运聚气能力的配置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 聚集 配置类型 天然气 储量丰度 大中型气田
下载PDF
我国早期大中型天然气田攻关研究回顾
14
作者 胡朝元 李景明 +1 位作者 李东旭 郑德文 《天然气技术》 2007年第4期5-8,共4页
大中型气田勘探方向及目标评价研究是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的攻关项目,该项研究历时10年,取得了显著效果。文章系统地回顾了我国早期大中型天然气田重点课题攻关研究的决策过程,总结了天然气研究的特点、经验与体会,展示了天然气研究的显... 大中型气田勘探方向及目标评价研究是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的攻关项目,该项研究历时10年,取得了显著效果。文章系统地回顾了我国早期大中型天然气田重点课题攻关研究的决策过程,总结了天然气研究的特点、经验与体会,展示了天然气研究的显著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气田 天然气工业 天然气研究 成果
下载PDF
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成矿带划分 被引量:33
15
作者 赵丕忠 谢学锦 程志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大兴安岭成矿带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之一,资源潜力巨大,其北段是中国除新疆以外唯一存在地质空白的地区,矿产勘查与研究程度低。笔者通过对其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大中型内生金属矿床分布规律、区域控矿地质条件的研究,初步认... 大兴安岭成矿带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之一,资源潜力巨大,其北段是中国除新疆以外唯一存在地质空白的地区,矿产勘查与研究程度低。笔者通过对其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大中型内生金属矿床分布规律、区域控矿地质条件的研究,初步认为本区优势内生金属矿产是钼矿、银铅锌矿,其次是金矿和铜矿,潜力矿种是铀矿;以得尔布干、鄂伦春-伊尔施两条深断裂为界,其两侧地球化学背景、成矿环境、矿种及成因类型差异很大,并将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划分为:得尔布干Ⅲ1、大兴安岭西坡Ⅲ2、嫩江Ⅲ3等3个Ⅲ级成矿亚带10个Ⅳ级成矿区。元素地球化学场及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特征显示,得尔布干断裂、鄂伦春-伊尔施断裂向北延伸进入了上黑龙江地区,查干敖包-五岔沟-多宝山深断裂带具有铁族元素及亲氧的Ca、P、Mn、Ba、Sr组合,为典型的幔源成分+深海沉积物元素组合特征,断裂NE延伸至多宝山;元素组合表明大兴安岭东坡主要为岛弧-火山沉积建造,而西坡及得尔布干带中南段主要为裂谷-火山沉积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地球化学场 大中型矿床 成矿带 地球化学背景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及勘探对策 被引量:18
16
作者 洪太元 程喆 +1 位作者 许华明 陈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6-414,共9页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区,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经发现了28个工业油气产层,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天然气工业体系。在对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有利领域与方向...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区,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经发现了28个工业油气产层,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天然气工业体系。在对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有利领域与方向。四川盆地具有裂陷槽控烃、古隆起控藏、侵蚀面控储、盖层控保、断裂控储的天然气富集特点。近源供烃、大型古隆起聚集、侵蚀不整合面溶蚀碳酸盐岩有效储集、区域稳定盖层保存、深大断裂输导等是天然气得以富集的主控因素,大中型气田的勘探重点应该围绕三大古隆起、两个裂陷槽以及基底断裂展开,通过优选,认为海相碳酸盐岩领域中震旦系—下古生界、二叠系—三叠系高能相带及三叠系雷口坡组,陆相致密碎屑岩,二叠系火成岩以及页岩气等领域是下步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富集 主控因素 大中型油气田 有利领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渤海海域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钟锴 朱伟林 +3 位作者 薛永安 周心怀 徐长贵 牛成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2-100,共9页
在回顾渤海海域盆地(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勘探历程及相关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渤海海域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历程,分析了渤海海域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着重指出了与相邻陆区的显著差异。首先,渤海海域盆地两期构造... 在回顾渤海海域盆地(渤海湾盆地海域部分)油气勘探历程及相关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渤海海域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历程,分析了渤海海域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着重指出了与相邻陆区的显著差异。首先,渤海海域盆地两期构造旋回相应发育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两套优质烃源岩,其中东营组烃源岩为海域盆地所特有,且晚期快速沉降有助于其成熟,因此,渤海海域盆地具有更为优越的烃源条件;其次,渤海海域盆地新近系广泛发育浅水-极浅水三角洲,是海域特有的一套勘探层系;最后,郯庐断裂带海域部分的长期持续活动最终形成了渤海海域盆地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的油气富集带,是当前渤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充分认识渤海海域盆地演化的特殊性及其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富集规律,对今后的渤海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差异 浅水三角洲 郯庐断裂带 大中型油气田 渤海海域盆地
下载PDF
“储保耦合”控藏机制与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实践 被引量:25
18
作者 刘金水 邹玮 +2 位作者 李宁 覃军 刘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9,共9页
长期以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存在“大构造、小油气藏”的勘探局面。从中央反转带断裂发育演化特征、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切入点,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物源及成岩作用分析等资料,综合分析研... 长期以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存在“大构造、小油气藏”的勘探局面。从中央反转带断裂发育演化特征、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切入点,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物源及成岩作用分析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中央反转带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控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央反转带具有近源、垂向、大跨度、晚期成藏特征,纵向上发育三套成藏组合,其中中下组合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在油气成藏关键时刻中下组合已进入不稳定充注段。中央反转带油气成藏条件基本类似,油气富集程度主要受控于储层充注临界条件和晚期E—W向断层下倾末端之间的“储保耦合”窗。“储保耦合”窗是已探明大中型油气田发育的主要场所,该窗之上油气成藏规模小而散,该窗之下油气充注困难。受物源、断层活动强度等因素控制,“储保耦合”窗从南往北逐渐变宽导致中央反转带油气聚集规模往北逐渐变大。“十二五”以来,以“储保耦合”窗思想为指导在中央反转带中北部重新部署勘探共发现了近10×108m3油当量的三级地质储量。本文研究成果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和勘探方向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藏机制 储保耦合 成藏组合 不稳定充注 大中型油气田 西湖凹陷
下载PDF
南海西部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新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22
19
作者 徐长贵 范彩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5,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南海西部近海盆地勘探难度增大,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未获大的突破。2020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认识,转向领域勘探,在珠江口盆地西部增压型断裂转换带、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湖底扇、琼东南深水梅山组海底扇...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提高,南海西部近海盆地勘探难度增大,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未获大的突破。2020年,通过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创新认识,转向领域勘探,在珠江口盆地西部增压型断裂转换带、涠西南凹陷流一段湖底扇、琼东南深水梅山组海底扇等多个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通过对南海西部近海盆地主要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阶段及其分布不均衡性的分析,以及对已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分布与生烃强度、构造背景、裂隙(断裂)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南海西部近海仍然具备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广阔前景,提出了必须走领域突破之路,明确了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必须围绕六大富烃凹陷展开,天然气勘探要优先突破莺-琼盆地的高强度生气中心-优势汇聚背景-垂向裂隙带三元耦合区,原油勘探必须紧抓珠江口西部和北部湾断陷盆地的大型增压型断裂转换带和具有隆起背景的近源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近海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突破 断裂转换带 湖底扇 海底扇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新进展与勘探突破方向 被引量:37
20
作者 徐长贵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6,共8页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十四五”以来,中国近海先后在渤海海域垦利地区和辽西凸起斜坡带、文昌凹陷中央断裂带、宝岛凹陷深水区及开平凹陷斜坡带等多个领域获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助力中国海油“油气增... 地质认识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十四五”以来,中国近海先后在渤海海域垦利地区和辽西凸起斜坡带、文昌凹陷中央断裂带、宝岛凹陷深水区及开平凹陷斜坡带等多个领域获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助力中国海油“油气增储上产攻坚工程”行动方案实施,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近海坚持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指导思想。加大岩性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勘探,加快“南海万亿大气区”和“渤海万亿大气区”建设,加强风险领域勘探,是确保中国近海未来储量稳步增长的重要措施,并指出近期年中国近海原油和天然气领域有可能取得勘探突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勘探新进展 大面积岩性油气藏 源-渠-汇控砂模式 增压型构造转换带 转换断阶控藏 大中型油气田 勘探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