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7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Reciprocal Crosses between Clarias gariepinus (Burchell, 1822) and Clarias jaensis (Boulenger, 1909) in West Cameroon
1
作者 Justin Ntsoli Félix Meutchieye +2 位作者 Algrient Nana Towa Donatien Bishakabalya Lwendje Minette Eyango Tabi Tomed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年第8期848-863,共16页
Establishing intraspecific breeding and hybridization programs and determining genetic variability are two important issues for aquaculture. However,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to improve growth and feeding efficienc... Establishing intraspecific breeding and hybridization programs and determining genetic variability are two important issues for aquaculture. However,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to improve growth and feeding efficiency is limited. For this purpose, the embryonic and larval development of reciprocal crosses of Clarias gariepinus (Burchell, 1822) and Clarias jaensis (Boulenger, 1909) were studi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fertilization rate varied from 63.33% to 92%, while the hatching rate ranged from 55.68% to 76% with the highest value in hybrids ♀Cg × ♂Cj. Crosses between ♀Cj × ♂Cj, ♀Cg × ♂Cj and ♀Cj × ♂Cg had embryonic stage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pure sib ♀Cg x ♂Cg. All crosses, however, had different timing for the various embryological stages. Hatching occurred at 32 h 15 min and 38 h for ♀Cj × ♂Cj and ♀Cj × ♂Cg, and 23 h and 23 h 30 min, respectively, for ♀Cg × ♂Cg and ♀Cg × ♂Cj. However, both crosses produced viable larvae until the first external feeding. The external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larvae were completely formed by the 10th day after hatching. The body forms of the crosses at this time we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pure sib. This study thus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further comparative studies on hybrid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bryonic Development larval Development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Clarias gariepinus Clarias jaensis
下载PDF
Screening of Environmental Bacterial Strains for Wild Aedes Mosquito Larval Biocontrol
2
作者 Alexandre Paulo Machado Liliana Alves Correa +4 位作者 Gabriel de Paula Albuquerque Ana Lúcia Maria Ribeiro Rosina Djunko Miyazaki Jéssica da Silva Gava Dyego Bichofre Cruz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4年第9期2431-2442,共12页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Aedes mosquitoes remains low, resulting in persistent epidemics in urban areas. The emergence of resistant mosquito populations to chemical insecticides highlights...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ent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Aedes mosquitoes remains low, resulting in persistent epidemics in urban areas. The emergence of resistant mosquito populations to chemical insecticides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novel,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st-effective control strategie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otential of environmental bacterial isolates to biocontrol wild Aedes larvae. Initially, we collected bacterial samples from infectious masses of Aedes fluviatilis larvae. The isolated bacteria were identified using biochemical, enzymatic, and molecular methods, including 16S rRNA sequencing and MALDI-TOF. Previously, 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olated from these infectious masses showed limited Aedes larval inhibition. Consequently, we screened additional environmental isolates from the bacteriotheque. Six isolates previously identified were tested: 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Enterobacter cloacae, Bacillus cereus, Bacillus sphaericus, and two strain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raelensis. Among these strains, B. thuringiensis and C. violaceum exhibited significant inhibitory activities against wild Aedes larva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ultures grown under daylight conditions showed a slight ability to inhibit Aedes larvae. The potential of B. thuringiensis and C. violaceum strains studied, along with optimized culture growth conditions, will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to develop bioinsecticide products to provide safer and more sustainable alternatives for controlling larvae of Aedes mosquito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Aedes Biocontrol larval Inhibition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种群定殖与种群重建及延续能力研究
3
作者 张桂芬 万坤 +9 位作者 潘梦妮 王龙 黄聪 王玉生 张毅波 冼晓青 杨念婉 桂富荣 刘万学 万方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4-524,共11页
【背景】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一种对番茄等作物最具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检疫性害虫,2017年首次在我国西北新疆伊犁的露地番茄发现,2018年又在我国西南云南临沧的保护地番茄发生,目前已快速传播至我国20余个省级区域。【目的】以成... 【背景】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一种对番茄等作物最具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检疫性害虫,2017年首次在我国西北新疆伊犁的露地番茄发现,2018年又在我国西南云南临沧的保护地番茄发生,目前已快速传播至我国20余个省级区域。【目的】以成虫为对象在室内笼罩条件下,研究明确番茄潜叶蛾的种群定殖、种群重建及延续能力。【方法】每笼接入不同数量(2、4、6、8、10头)的番茄潜叶蛾成虫(性比1:1),通过评价其产卵量和幼虫孵化率,研究繁殖体数量对番茄潜叶蛾种群定殖能力的影响;以1对成虫(2头,性比1:1)为起始繁殖体数量,通过种群数量动态监测、虫态(龄期)个体数量占比及丰富度指数R评价,研究番茄潜叶蛾的种群重建和延续能力。【结果】以5个繁殖体数量(2、4、6、8、10头,性比1:1)接入番茄潜叶蛾成虫,各繁殖体数量的总计产卵量分别为93.1、194.9、271.3、311.5和400.2粒,差异显著;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93.1、97.4、90.4、77.9和80.0粒,差异显著,且繁殖体数量为1♀:1♂、2♀:2♂和3♀:3♂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明显高于4♀:4♂和5♀:5♂;此外,在5个繁殖体起始数量处理中,卵孵化为幼虫的比率均比较高,为91.3%—92.7%;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种群定殖能力大小依次为5♀:5♂>3♀:3♂>4♀:4♂>2♀:2♂>1♀:1♂。1对(2头,性比1:1)番茄潜叶蛾成虫即可重新建立种群,约90 d(3个世代)后种群即可达到稳定状态。在168 d(约5个世代)的种群重建和种群延续过程中,仅在最初的0—91 d范围观察到3个较为明显的种群发生高峰(世代),高峰日总计虫量(蛹未予计入)较起始繁殖体数量分别增加77.8、60.5和60.1倍,其中,成虫数量分别增加6.4、4.1和7.7倍;之后,各虫态(卵、1—4龄幼虫、成虫)同时发生,世代重叠现象明显,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并波动增长,总计种群数量持续稳定在96.6—140.6头,不同虫态(龄期)个体数量占比在16.67%上下波动,丰富度指数R稳定在1.011—1.094。【结论】番茄潜叶蛾1对成虫即具有较高的生殖与存活能力,传入的起始繁殖体数量越大,番茄潜叶蛾成功定殖的可能性越大;1头雌虫和1头雄虫即可重新建立种群并使种群得以稳定延续。1对成虫的传入即具有较大的入侵风险并产生足够多的后代以满足种群延续和扩张,因此,在番茄潜叶蛾防控工作中,应加强对该虫的监测预警,并力争在其点片发生期予以灭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繁殖体数量 种群定殖 种群重建 种群延续 虫态(龄期)丰富度
下载PDF
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聚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黄中家 田佳丽 +2 位作者 王银平 黎加胜 刘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7-545,共9页
为掌握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落特征及其变化,于2021年4月18日至8月14日开展长江安庆段仔稚鱼逐日采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采集鉴定仔稚鱼338922尾,鉴定出鱼类39种,隶属于6目9科31属,鲤科鱼类的物种数和数量占据优势,占比分别为7... 为掌握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落特征及其变化,于2021年4月18日至8月14日开展长江安庆段仔稚鱼逐日采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采集鉴定仔稚鱼338922尾,鉴定出鱼类39种,隶属于6目9科31属,鲤科鱼类的物种数和数量占据优势,占比分别为79.48%和96.59%。在生态类型上,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数量和物种数占比分别为92.27%和48.71%。在产卵类型上,产漂流性卵鱼类占绝对优势,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46.15%和92.27%。在群落结构上,贝氏䱗(Hemiculter bleekeri)为第一优势种,数量占比44.53%,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为主要优势种。在资源丰度时间分布上,5—7月仔稚鱼丰度最高,均值为1093 ind./100 m^(3),峰值出现在7月6日,为4097 ind./100 m^(3)。同往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物种数方面,2016—2020年的物种数变幅为37至49种,2021年为39种;仔稚鱼丰度方面,2016—2020年的平均丰度变幅为355—1185 ind./100 m^(3),2021年为916 ind./100 m^(3);2016—2020年的丰度峰值变幅为823—8081 ind./100 m^(3),2021年为4097 ind./100 m^(3)。冗余分析(RDA)表明,仔稚鱼丰度与调查期间的流量、水位、水温和浊度呈正相关(P<0.05)。研究探明了禁捕初期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的资源现状,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过程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捕首年 长江安庆段 仔稚鱼 物种组成 丰度变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南亚果实蝇对不同品种西葫芦的产卵选择及生长适应性
5
作者 李貌 陈婷 +4 位作者 张金龙 李娟 韦晓曼 陈国华 张晓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0,175,共8页
为明确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对不同品种西葫芦的产卵选择及生长适应性,以便为西葫芦上南亚果实蝇的防治提供参考,本研究选择4个西葫芦品种,‘新一代早青’‘新翡翠早生’‘圣峰’‘抗病早青一代’,在田间调查了南亚果实蝇的产卵情况... 为明确南亚果实蝇Zeugodacus tau对不同品种西葫芦的产卵选择及生长适应性,以便为西葫芦上南亚果实蝇的防治提供参考,本研究选择4个西葫芦品种,‘新一代早青’‘新翡翠早生’‘圣峰’‘抗病早青一代’,在田间调查了南亚果实蝇的产卵情况,在室内观察了其生长发育,并对西葫芦果实硬度、糖度和含水量与南亚果实蝇产卵、生长发育参数等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西葫芦品种受南亚果实蝇为害从轻到重依次为‘抗病早青一代’‘新一代早青’‘新翡翠早生’和‘圣峰’。幼虫历期和蛹历期为取食‘圣峰’时最短,取食‘抗病早青一代’时最长。蛹重、羽化率和存活率为取食‘圣峰’时最高,取食‘抗病早青一代’时最低。其中,取食‘圣峰’的幼虫历期和存活率分别为8.26 d和64.95%,取食‘抗病早青一代’的幼虫历期和存活率分别为12.67 d和41.69%。果实糖度与产卵孔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蛹重和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硬度与单孔产卵数呈显著负相关,与产卵孔数和百克果肉虫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南亚果实蝇在不同品种西葫芦上的成虫产卵偏好性和幼虫生长适应性符合“偏好-表现”假说。南亚果实蝇偏好在果实硬度低、糖度高的西葫芦品种上产卵,‘抗病早青一代’对南亚果实蝇表现为抗,‘圣峰’对南亚果实蝇表现为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果实蝇 西葫芦 产卵选择性 幼虫适生性 抗虫性
下载PDF
厚壳贻贝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基因McERK的克隆及其在附着变态中的作用
6
作者 刘甜甜 侯金杞 +2 位作者 马蕃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461,共8页
为解析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基因(McERK)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附着变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RACE技术、系统进化分析和Real-time PCR等方法,对McERK基因分子特点和表达情况进行了... 为解析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基因(McERK)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附着变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RACE技术、系统进化分析和Real-time PCR等方法,对McERK基因分子特点和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cERK基因序列全长为1236 bp,开放阅读框为846 bp,可编码281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结构域S_TKc;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厚壳贻贝与加州贻贝(M.californianus)、地中海贻贝(M.galloprovincialis)和欧洲贻贝(M.edulis)的ERK聚为一支,且与欧洲贻贝序列的一致性最高(74.27%);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McERK基因在厚壳贻贝成贝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在外套膜、唇瓣、鳃和血细胞中均有较高的表达量,其在担轮幼虫到稚贝的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且在眼点幼虫阶段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稚贝阶段(P<0.05);利用RNA干扰技术敲降眼点幼虫McERK基因后,幼虫变态率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McERK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究McERK调控厚壳贻贝的发育过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ERK基因 幼虫变态 基因克隆
下载PDF
大鼻吻鮈胚胎发育特征和初孵仔鱼形态观察
7
作者 杨瑞兰 刘彦斌 +10 位作者 赵红雪 刘凯 杨立强 肖伟 赛清云 田永华 赖章龙 阮超岭 柳婷 刘哲 连总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8,共10页
【目的】为建立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并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生的大鼻吻鮈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记录并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大鼻吻... 【目的】为建立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并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生的大鼻吻鮈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记录并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大鼻吻鮈成熟卵呈圆球形,浅绿色,为漂流性卵,卵径(0.60±0.08)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0.76±0.08)mm。在水温(23.2±1.0)℃,pH 8.71~8.86条件下,受精卵3.67 h发育至囊胚期,5.95 h发育至原肠期,9.55 h胚体形成,13.38 h器官开始形成,19.98 h出现肌肉效应情况,24.05 h心跳出现,40.43 h完成出膜,至仔鱼期。大鼻吻鮈初孵仔鱼全长3.00~4.00 mm,心跳101~132次/min;在水温26℃条件下,仔鱼2 d全部吸收完卵黄,部分泄殖孔已开,3 d全部开口摄食。【结论】利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记录、分析和描述了大鼻吻鮈的胚胎发育过程,并且成功获得了大鼻吻鮈初孵仔鱼,其胚胎发育过程经历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孵化出膜7个阶段,每个发育阶段又有若干个发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鼻吻鮈 胚胎发育 仔鱼 形态特征
下载PDF
柞蚕精子质量与各虫态生命力关系研究
8
作者 陈欣 陈俊山 +4 位作者 徐亮 刘佩锋 刘书禹 刘凤全 谌苗苗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6,共6页
为探索柞蚕精子质量对虫体生命力的影响,以5个二化性品种柞蚕为试材,测定交配期精子质量,并在卵期、幼虫期、成虫期3个变态阶段,对柞蚕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柞蚕有核精子受精能力和无核精子活动能力在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核精子... 为探索柞蚕精子质量对虫体生命力的影响,以5个二化性品种柞蚕为试材,测定交配期精子质量,并在卵期、幼虫期、成虫期3个变态阶段,对柞蚕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柞蚕有核精子受精能力和无核精子活动能力在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核精子受精能力与卵期耐高温胁迫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与低龄幼虫对ApNPV的抗性呈显著正相关;无核精子活动能力与成虫耐高温胁迫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柞蚕精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卵期和幼虫期生命力,且成虫期生命力强的雄蛾产生的精子质量也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选育强健型柞蚕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精子质量 卵期生命力 幼虫期生命力 成虫期生命力
下载PDF
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longipinnis)人工繁殖和早期发育研究
9
作者 王岳松 徐林 +9 位作者 杨洋 程睿 王崇 何大江 黎国樑 马海涛 毕建启 陈锋 万正平 张志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2,共10页
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 longipinnis)是红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也是当地的重要经济物种。为实现长鳍光唇鱼苗种规模化生产,并为其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指导,对人工驯养的长鳍光唇鱼亲鱼进行强化培育和催产,采用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并观察... 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 longipinnis)是红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也是当地的重要经济物种。为实现长鳍光唇鱼苗种规模化生产,并为其增殖放流提供技术指导,对人工驯养的长鳍光唇鱼亲鱼进行强化培育和催产,采用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并观察其胚胎及仔鱼的发育过程。连续进行了4次人工催产,催产率为(68.95±13.26)%、受精率为(68.50±19.82)%、孵化率为(80.00±10.23)%。长鳍光唇鱼受精卵为沉性卵,具弱黏性,呈金黄色,卵径为(2.42±0.06)mm,吸水膨胀后为(3.03±0.08)mm。胚胎发育过程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7个阶段、28个发育时期。水温22~24℃时,经66~74 h孵化出膜,积温为1501.13℃·h。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8.33±0.23)mm,肌节34对,4日龄仔鱼形成5条横斑雏形。卵黄囊期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4.13%·d^(-1);仔鱼期共历时21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2.70%·d^(-1)。研究结果对保护红水河鱼类资源及其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光唇鱼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仔鱼生长 红水河
下载PDF
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特征
10
作者 张艳琳 鲁国艳 +2 位作者 向宇涛 杨斌 李宗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3,共11页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皮下的坑道内取食和运动。研究还对化学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将为下一步研究短毛切梢小蠹坑道内的信息感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幼虫头部 感受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受精卵离体孵化技术
11
作者 牛雪莹 任志明 +2 位作者 吴佳颖 母昌考 王春琳 《水产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9,共9页
为了探究三疣梭子蟹受精卵的离体孵化技术及效果,本研究先后开展了受精卵块最适分离液种类及作用条件的筛选、分离液处理不同发育期受精卵离体孵化的差异、分离液处理对受精卵卵膜的结构影响,及分离液处理受精卵对孵化后幼体活力的影响... 为了探究三疣梭子蟹受精卵的离体孵化技术及效果,本研究先后开展了受精卵块最适分离液种类及作用条件的筛选、分离液处理不同发育期受精卵离体孵化的差异、分离液处理对受精卵卵膜的结构影响,及分离液处理受精卵对孵化后幼体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离液,在浓度为0.09 g/mL,分离时间30 min时,分离率可达到99%以上;经过分离液处理后的各期受精卵均能孵化出幼体,卵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9.0%±3.3%,未经处理的对照组为70.0%±4.8%;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58.0%±3.9%,对照组为31.0%±2.3%,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孵化率明显提高。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经过分离液处理的受精卵卵膜结构疏松,且厚度降低,符合处理组孵化率增加这一现象,干露、福尔马林溶液胁迫和行为学测试对不同处理组的幼体进行质量评价的结果显示,处理组和对照组幼体活力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实验所获得的分离液可以有效提高三疣梭子蟹受精卵的分离率和孵化率,且不影响幼体质量,可为三疣梭子蟹及其他甲壳动物受精卵的离体孵化提供参考。本研究可为三疣梭子蟹的苗种繁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也将为基因编辑辅助育种等技术的实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离体孵化 孵化率 幼体活力
下载PDF
拟穴青蟹Spfox-1基因及调控其表达的lncRNA的鉴定与分析
12
作者 王晋珺偲 钟照威 +1 位作者 张子平 王艺磊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2-362,共11页
为探究Spfox-1基因及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在拟穴青蟹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从其成熟雌雄性腺转录组中得到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410 bp的Spfox-1序列,该序列编码的蛋白包含1个RRM结构域,进一步预测获得1个可能与Spfox-1基因存在... 为探究Spfox-1基因及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在拟穴青蟹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从其成熟雌雄性腺转录组中得到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410 bp的Spfox-1序列,该序列编码的蛋白包含1个RRM结构域,进一步预测获得1个可能与Spfox-1基因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 HX26820。多重比较和进化树分析表明,Spfox-1的RRM结构域高度保守且与其他节肢动物的fox-1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pfox-1基因在成熟青蟹各组织器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雄性脑神经节中表达量最高。在性腺不同发育阶段,Spfox-1基因在卵黄发生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其他发育阶段,而在精巢发育过程中,则表达量持续下降。在幼体不同发育过程中,Spfox-1基因的表达量从溞状幼体Ⅴ期到仔蟹Ⅰ期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lncRNA HX26820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表达量持续下降,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只在溞状幼体Ⅴ期有较高的表达量。研究表明Spfox-1和lncRNA HX26820可能参与卵巢发育和幼体发育。过表达试验显示,lncRNA HX26820能够抑制Spfox-1基因的表达,推测其可能对Spfox-1在性腺及幼体发育中的功能具有负调控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甲壳动物lncRNA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Spfox-1 长链非编码RNA 性腺发育 幼体发育
下载PDF
Last-instar Larval Descriptions of Three Species of Zygaenidae (Lepidoptera) from Korea 被引量:1
13
作者 朴美花 李燦镛 方志刚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6-131,共6页
The last-instar larval external morphologies of Illiberis tenuis (Butler), Chalcosia remota (Walker) and Pryeria sinica Moore of Zygaenidae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All the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the Insect ... The last-instar larval external morphologies of Illiberis tenuis (Butler), Chalcosia remota (Walker) and Pryeria sinica Moore of Zygaenidae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All the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the Insect Collection of Depart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PIDOPTERA ZYGAENIDAE larval morphology Korea
下载PDF
Larval Descriptions of Three Species of Epipaschiinae(Lepidoptera: Pyralidae) from China 被引量:1
14
作者 朴美花 倪翠侠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3-279,共7页
The last-instar larval external morphologies of Orthaga achatina Butler, Macalla sp. and Locastra muscosalis (Walker) of Epipaschiinae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All specimens examined are deposited in the Colle... The last-instar larval external morphologies of Orthaga achatina Butler, Macalla sp. and Locastra muscosalis (Walker) of Epipaschiinae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All specimens examined are deposited in the Collection of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China. Biolog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living habit also is inclu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PIDOPTERA PYRALIDAE Epipaschiinae larval morphology China
下载PDF
Last-instar Larval Descriptions of Three Species of Pyraustinae (Lepidoptera: Pyralidae) from Korea 被引量:1
15
作者 朴美花 李灿镛 方志刚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7-302,共6页
The last-stage larval external morphologies of Pleuroptya rulalis (Scopoli), Pleuroptya harutai (Inoue) and Botyodes diniasalis (Walker) of Pyraustinae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All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 The last-stage larval external morphologies of Pleuroptya rulalis (Scopoli), Pleuroptya harutai (Inoue) and Botyodes diniasalis (Walker) of Pyraustinae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All specimens are deposited in the Insect Collection of Depart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Protection,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PIDOPTERA PYRALIDAE PYRAUSTINAE larval description Korea
下载PDF
长江口鳗苗定置网多样性调查
16
作者 陈昱颖 王晓东 +6 位作者 施金金 赵度宾 陆天宇 刘企昂 钟俊生 汤建华 熊天舒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5期94-102,共9页
为探明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实施后长江口鳗苗定置网兼捕鱼类种类组成,于2023年2—4月在长江口禁捕区北界外海域(31°42′—31°43′N,122°10′—122°16′E),收集鳗苗定置网内渔获物118网次。共采集到兼捕鱼类5482尾,隶... 为探明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实施后长江口鳗苗定置网兼捕鱼类种类组成,于2023年2—4月在长江口禁捕区北界外海域(31°42′—31°43′N,122°10′—122°16′E),收集鳗苗定置网内渔获物118网次。共采集到兼捕鱼类5482尾,隶属25科47属64种。其中,海洋性鱼类26种,河口性鱼类31种,洄游性鱼类5种,淡水性鱼类2种。发育阶段包括从后弯曲期到成鱼期,其中幼鱼最多,占总兼捕鱼类尾数的52.39%,其次是稚鱼,占23.61%。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结果表明,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重要种为刀鲚(Coilia nasu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安氏新银鱼(Neosalanx anderssoni)、莱氏舌鳎(Cynoglossus lighti)、鲻(Mugil cephalus)、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陈氏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以上11种鱼类占总兼捕鱼类尾数的84.77%,占总兼捕鱼类重量的87.51%。兼捕鱼类数量2月最高,4月最低,渔获物重量也呈相同趋势。渔获物中兼捕经济鱼类共47种,平均每网44.13尾。采集鳗苗1363尾,平均每采集1尾鳗苗,兼捕经济鱼类3.82尾。结果表明,鳗苗定置网对非目标兼捕鱼类以及一些经济性鱼类的早期资源存在严重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鳗苗网 兼捕鱼类 鳗苗 种类组成
下载PDF
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分布模式及其栖息地环境特征
17
作者 陶渝镇 王丽英 +3 位作者 黄青峰 邓楚可 陈凡刚 夏继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16-1723,共8页
为揭示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仔稚鱼分布模式及其环境驱动因子,从而推测产卵场并为该物种早期资源保护提供研究基础。研究选取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蒲峪河及其支流木拉石沟河作为研究样地,并设定100... 为揭示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仔稚鱼分布模式及其环境驱动因子,从而推测产卵场并为该物种早期资源保护提供研究基础。研究选取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蒲峪河及其支流木拉石沟河作为研究样地,并设定100个样点(2 m×2 m)作为详细抽样调查生境。研究发现:(1)分布在支流的仔稚鱼数量显著多于干流(P<0.05);(2)仔稚鱼种群数量随海拔变化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干流与支流的最适分布海拔分别是1460和1446 m;(3)仔稚鱼分布的环境驱动因子在干流与支流不尽相同,干流仔稚鱼数量与流速和青苔数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石蛾幼虫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支流仔稚鱼数量与流速显著负相关(P<0.05)、与蝌蚪和石蛾幼虫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揭示了秦岭细鳞鲑仔稚鱼分布模式及其栖息地环境特征,并构建了栖息地各类环境驱动因子关系网络热图。研究结果可为秦岭细鳞鲑仔稚鱼种群调研与监测、栖息地适宜性评估、保护及生态修复提供必要且亟需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稚鱼分布模式 海拔 底质 产卵场 秦岭细鳞鲑
下载PDF
龄期、食料和密度对小地老虎幼虫自残的影响
18
作者 韦东顺 官涵杰 +3 位作者 邹晓 杨茂发 杨相 于晓飞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1,共6页
小地老虎是农林作物苗期的重要地下害虫,自残行为影响其种群消长,对理清其种群动态规律和预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室内建立玉米、小白菜、烟草和人工饲料种群小地老虎,测定龄期、食料和密度对幼虫自残的影响,旨在明确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是农林作物苗期的重要地下害虫,自残行为影响其种群消长,对理清其种群动态规律和预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室内建立玉米、小白菜、烟草和人工饲料种群小地老虎,测定龄期、食料和密度对幼虫自残的影响,旨在明确小地老虎的自残特性。结果表明,龄期、食料和密度均对小地老虎幼虫校正自残率有显著影响。其中,4个种群同龄期间的校正自残率最高均为5龄,最低均为2龄;不同种群间的自残程度依次为人工饲料种群>小白菜种群>玉米种群>烟草种群;30头/瓶的饲养密度校正自残率最高。不同龄期混合后各种群均显示2龄幼虫被高龄幼虫残杀概率最高,5龄幼虫最低。不同种群的5龄幼虫混合后玉米种群的被残杀率最高,人工饲料种群的较低。龄期、食料和密度对幼虫校正自残率变异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龄期影响最大(26.80%),食料影响最小(4.40%);龄期对幼虫被残杀率变异具有显著影响,解释11%的变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老虎 自残 食料 密度 幼虫龄期 校正自残率
下载PDF
日粮中添加黑水虻幼虫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叶宝忠 王艺蓓 曾庆广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文章旨在探究日粮添加黑水虻幼虫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将1200只日龄相近,产蛋性能较好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分别用0%,10%,20%和30%的黑水虻幼虫粉替代基础饲粮中的鱼粉。试验... 文章旨在探究日粮添加黑水虻幼虫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将1200只日龄相近,产蛋性能较好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分别用0%,10%,20%和30%的黑水虻幼虫粉替代基础饲粮中的鱼粉。试验为期42d(其中预饲期7d,正试期35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使用20%和30%的黑水虻幼虫粉替代日粮中的鱼粉蛋鸡产蛋率显著提高2.1%和3.3%(P <0.05);料蛋比显著降低5%和6%(P <0.05)。此外,日粮中添加黑水虻幼虫粉对蛋鸡平均蛋重、平均日采食量、软破蛋率和蛋鸡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P> 0.05)。使用20%和30%的黑水虻幼虫粉替代日粮中的鱼粉可显著提高鸡蛋蛋白高度(P <0.05);使用30%的黑水虻幼虫粉替代日粮中的鱼粉可显著提高鸡蛋的哈氏单位(P <0.05);此外,日粮中添加黑水虻幼虫粉对鸡蛋蛋黄颜色、蛋壳厚度、蛋壳强度、蛋形指数、蛋壳比例、蛋黄比例和蛋白比例均无显著影响(P> 0.05)。使用黑水虻幼虫粉替代日粮中的鱼粉后,饲料成本分别降低0.01、0.02和0.03元;鸡蛋收入分别提高0.4、2.19和2.31元;此外,使用20%和30%的黑水虻幼虫粉替代日粮中的鱼粉后蛋鸡养殖毛利润分别显著提高2.21和2.34元(P <0.05)。总之,在本试验条件下,黑水虻幼虫粉最适替代量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幼虫粉 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金沙江中游金沙鲈鲤仔鱼形态发育及生长特性研究
20
作者 左鹏翔 金方彭 +8 位作者 冷云 王志飞 吴俊颉 于虹漫 邓育林 祖学鹏 李明辉 王建波 张星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88-90,94,共4页
为了解金沙鲈鲤仔鱼生长发育的特点,对其仔鱼发育阶段进行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分析其生长发育特性。结果显示,金沙鲈鲤初孵仔鱼全长9.24 mm,体长8.97 mm;8日龄开始摄食,摄食率为10%;9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34日龄鳍条... 为了解金沙鲈鲤仔鱼生长发育的特点,对其仔鱼发育阶段进行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分析其生长发育特性。结果显示,金沙鲈鲤初孵仔鱼全长9.24 mm,体长8.97 mm;8日龄开始摄食,摄食率为10%;9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34日龄鳍条基本分化完毕,进入稚鱼期,此时全长27.04 mm,体长22.13 mm;仔鱼生长模型为y=0.0059x^(2)+0.322x+10.09(R^(2)=0.99),快速生长转为慢速生长的拐点发生在8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鲈鲤 仔鱼 形态发育 生长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