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特征
1
作者 张艳琳 鲁国艳 +2 位作者 向宇涛 杨斌 李宗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3,共11页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 【目的】探究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头部感器的适应性及其功能,旨在为短毛切梢小蠹幼虫取食和运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对比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触角和口器上感器的类型、分布与数量。【结果】短毛切梢小蠹幼虫的头式为下口式,有咀嚼式口器和头部感觉附肢,包括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共15种感器。触角仅由1节组成,分布有锥形感器Ⅰ~Ⅱ型和末梢锥形感器Ⅰ~Ⅳ型。口器附肢上共有12种感器,包括刺形感器Ⅰ~Ⅴ型、毛形感器Ⅰ~Ⅱ型、锥形感器Ⅱ型、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Ⅱ型、Ⅳ型、Ⅴ型。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表面光滑无孔,广泛分布于头壳及口器各部分,应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的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是典型的化学感器。指形感器特立于下颚须端部,每一侧仅有1个,可能具有感知声音震动的功能。随着幼虫龄数增加,头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保持不变,但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长。【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短毛切梢小蠹头部形态及其感器类型、分布、数量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性变化情况。化学感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顶端处,这一分布模式有助于幼虫在树皮下的坑道内取食和运动。研究还对化学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探讨,将为下一步研究短毛切梢小蠹坑道内的信息感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毛切梢小蠹 幼虫头部 感受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团花绢野螟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2
作者 陶瑜 董祥 +4 位作者 邓创创 罗艳玲 冯莹 温秀军 马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9-195,210,共8页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团花绢野螟Diaphania glauculalis(Guenée),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种类、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团花绢野螟幼虫头部呈椭圆形,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幼虫头部有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团花绢野螟Diaphania glauculalis(Guenée),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种类、分布和数量。结果表明,团花绢野螟幼虫头部呈椭圆形,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幼虫头部有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板形感器;触角上分布1个毛形感器、1个刺形感器、5个锥形感器、1个栓锥形感器;上唇分布6对刺形感器;下唇须上分布1个栓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上分布1对刺形感器;上颚上分布2个毛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上分布3个刺形感器、10个锥形感器、2个栓锥形感器、1个指形感器和1个板形感器。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幼虫头部感器的功能及探究幼虫取食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花绢野螟 幼虫头部 感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larval instars of artemisia weevil,Adosomus sp. 被引量:4
3
作者 WANG Jian-wei LUO You-qing +2 位作者 ZONG Shi-xiang GAO Bi-qiang LI Yue-hua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CAS 2009年第1期20-23,共4页
The artemisia weevil, Adosomus s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ormwood (Artemisa ordosoca and A. sphaerocephala) pest in recent years in Ningxia Province, China. The number of larval instars should be determined befor... The artemisia weevil, Adosomus sp.,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ormwood (Artemisa ordosoca and A. sphaerocephala) pest in recent years in Ningxia Province, China. The number of larval instars should be determined before further studies on its life history, biology and integrate management of pest (IMP). In this study, we measured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head capsule, based on frequency histograms and Dyar's law, from which we concluded that the larvae ofAdosomus sp. have four instars. Of the two variables measured, the width of head capsule provided the best division of instars. The average width of head capsule of the 1st instar larvae was 1.348±0.152 mm, the 2nd 2.109±0.199 mm, the 3rd 3.563±0.492 mm and the 4th 5.974±0.58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osomus sp. larval instars head capsule Dyar's law regression equation
下载PDF
番茄潜叶蛾幼虫的龄数和龄期测定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桂芬 殷惠军 +5 位作者 王玉生 李振江 毕思言 王瑞 刘万学 万方浩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0-345,共6页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源产于南美洲的秘鲁,是世界番茄的毁灭性害虫,2017年8月首次在我国新疆发现,对我国番茄及其他茄科粮蔬作物生产安全构成了潜在巨大威胁。龄期划分是深入研究番茄潜叶蛾生物学习性,明确其种群发生规律...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源产于南美洲的秘鲁,是世界番茄的毁灭性害虫,2017年8月首次在我国新疆发现,对我国番茄及其他茄科粮蔬作物生产安全构成了潜在巨大威胁。龄期划分是深入研究番茄潜叶蛾生物学习性,明确其种群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和防治(如基于幼虫寄生蜂利用的生物防治)效果的基础。头壳宽度是幼虫分龄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逐日测量幼虫的头壳宽度和虫体长度,并运用频次分布、Dyar法则、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归分析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番茄潜叶蛾的幼虫龄期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潜叶蛾幼虫头壳宽度符合Dyar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出明显的指数回归关系,可作为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形态指标。番茄潜叶蛾幼虫划分为4个龄期,各龄期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1375~0.1575 mm、0.2125~0.2725 mm、0.3200~0.4100 mm和0.4975~0.5800 mm。与之对应龄期的幼虫体长分别为0.80~1.52 mm、0.91~3.33 mm、2.42~4.89 mm和4.18~7.32 mm,可作为判定龄期数的辅助指标。于室内27℃温度下饲养幼虫,平均历期约13 d,其中1~4 d为第1龄、3~6 d为第2龄、4~7d为第3龄、6~15d为第4龄。头壳宽度可作为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番茄潜叶蛾幼虫分为4个龄期;同一龄期内幼虫体长变异性较大,各龄期重叠程度较高,可作为幼虫龄期划分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潜叶蛾 幼虫龄期 头壳宽度 回归分析 体长
下载PDF
梨星毛虫虫龄的划分及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和感器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婷 师文丽 +3 位作者 樊楠楠 杨美红 张仙红 郑海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55-1763,共9页
为明确梨星毛虫Illidcris pruni的龄期,了解其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通过测量梨星毛虫的头壳宽度与体长两项指标,根据所得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以及结合Dyar定律明确幼虫虫龄数,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得出的... 为明确梨星毛虫Illidcris pruni的龄期,了解其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通过测量梨星毛虫的头壳宽度与体长两项指标,根据所得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以及结合Dyar定律明确幼虫虫龄数,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得出的结果进行验证;并采用扫描电镜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梨星毛虫体长和头壳宽的频次分布均呈显著的5个峰,因此推断梨星毛虫为5个虫龄。各龄的体长变幅分别为2.96~4.04 mm、5.27~6.27 mm、7.76~8.36 mm、9.47~10.45 mm和11.83~12.11 mm,头壳宽变幅分别为0.316~0.358 mm、0.397~0.459 mm、0.538~0.598 mm、0.687~0.735 mm和0.947~1.011 mm。头壳宽符合戴氏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头壳宽可作为梨星毛虫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体长可作为分龄的辅助指标。梨星毛虫末龄幼虫头部感器共有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3种感器,主要分布于触角、口器、上颚和下颚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星毛虫 虫龄 头壳宽 体长 感器
下载PDF
小地老虎雌蛾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1
6
作者 向玉勇 孔丹丹 +1 位作者 刘同先 张世泽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40-1347,共8页
【目的】为了解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雌蛾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小地老虎雌蛾触角及5龄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受器。【结果】小地老虎雌蛾触角上共分... 【目的】为了解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雌蛾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小地老虎雌蛾触角及5龄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受器。【结果】小地老虎雌蛾触角上共分布有5种类型的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锥形感器。5龄幼虫头部呈椭圆形,口器下口式,为咀嚼式口器,头部可见触角、单眼、蜕裂线、刚毛、唇基、额、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下唇须及吐丝器等结构;触角上着生1个毛形感器和4个锥形感器;上颚分布有1个毛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在下颚及下颚须上共分布有3个毛形感器、3个刺形感器、4个锥形感器和1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上有1个栓锥形感器和1个锥形感器;吐丝器前方两侧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小地老虎雌蛾触角上的感受器比幼虫头部的多,推测雌蛾利用它们来完成寄主植物和产卵环境选择;幼虫口器附肢上的感受器具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幼虫利用它们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老虎 雌蛾触角 幼虫头部 感受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荔枝大造桥虫幼虫龄数的划分 被引量:18
7
作者 董易之 陈炳旭 +1 位作者 徐淑 李鹏燕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2-556,共5页
近年来,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Denis&Schiffermüller)在荔枝上发生严重危害。幼虫龄数的确定是开展害虫生物生态学研究和制定防治措施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大造桥虫幼虫龄数的划分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饲... 近年来,大造桥虫Ascotis selenaria(Denis&Schiffermüller)在荔枝上发生严重危害。幼虫龄数的确定是开展害虫生物生态学研究和制定防治措施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大造桥虫幼虫龄数的划分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饲养,采集大造桥虫各龄幼虫。测定其头壳宽度,并根据头壳宽度的频次分布推测大造桥虫幼虫分6龄。利用Crosby指数和指数曲线拟合进行验证,结果均表明该幼虫分6龄是合理的。1~6龄幼虫的头壳宽度分别为0.301、0.534、0.940、1.544、2.307、3.37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造桥虫 幼虫龄期 头壳宽度 Crosby指数 指数曲线拟合
下载PDF
降香黄檀食叶害虫棕斑澳黄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幼虫虫龄判断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斌 周国英 +4 位作者 杨权 董文统 李小敏 周莎 何苑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53-1261,共9页
【目的】棕斑澳黄毒蛾Orvasca subnotata Walker是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人工林中新发现的一种食叶害虫,其生物学特性描述和龄期判定是虫害预测预报与林间防治的重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定期林间采样的方法,对棕斑... 【目的】棕斑澳黄毒蛾Orvasca subnotata Walker是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人工林中新发现的一种食叶害虫,其生物学特性描述和龄期判定是虫害预测预报与林间防治的重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定期林间采样的方法,对棕斑澳黄毒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和生活习性进行调查;并通过测量头宽、前胸毛瘤宽和体长3项分龄指标,测定棕斑澳黄毒蛾幼虫的龄期。【结果】本文报道了棕斑澳黄毒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研究结果表明,棕斑澳黄毒蛾幼虫随龄期增长,前胸逐渐变黑,腹部背线和翻缩腺颜色逐渐加深,特征逐渐变得明显。通过频次分析统计,测得棕斑澳黄毒蛾幼虫龄数为5龄。头宽和前胸毛瘤宽可作为分龄指标,头宽优于前胸毛瘤宽,且前胸毛瘤宽与头宽呈直线关系(y=0.994x-0.114,R=0.999)。体长经统计检验,符合Dyar氏法则,但区域重叠明显,不宜作为分龄指标。【结论】本研究确定了棕斑澳黄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幼虫虫龄,可为林间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斑澳黄毒蛾 生物学特性 幼虫龄期 头宽 前胸毛瘤宽
下载PDF
辣木瑙螟幼虫虫龄的判定 被引量:5
9
作者 夏涛 李召波 +6 位作者 吴国星 李凡 李强 田洋 马春花 曾千春 高熹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218-2223,共6页
【目的】明确辣木瑙螟幼虫最佳的分龄指标及幼虫虫龄数,为辣木瑙螟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实验室对辣木瑙螟幼虫头壳宽、体长和体宽3个外部形态指标进行测量,通过Dyar定律推断其龄数,并通过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 【目的】明确辣木瑙螟幼虫最佳的分龄指标及幼虫虫龄数,为辣木瑙螟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实验室对辣木瑙螟幼虫头壳宽、体长和体宽3个外部形态指标进行测量,通过Dyar定律推断其龄数,并通过Crosby指数、Brook指数和回归分析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分龄的合理性。【结果】辣木瑙螟幼虫分为5龄,1~5龄幼虫的头壳宽平均值分别为0.25、0.40、0.63、0.92和1.30 mm,体长平均值分别为2.09、3.69、6.10、10.09和12.93 mm,体宽平均值分别为0.34、0.57、0.94、1.33和1.92 mm。各龄幼虫头壳宽平均值的变异系数和Crosby指数最小,头壳宽与虫龄间的三次和二次线性拟合模型的相关系数最大(R2=0.9999),头壳宽与虫龄间指数拟合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955)较高,拟合程度均较好。28℃下辣木瑙螟幼虫历期为10~13 d。【结论】辣木瑙螟幼虫分为5龄,头壳宽为辣木瑙螟幼虫虫龄判定的最佳指标,体长和体宽不适合用于辣木瑙螟幼虫虫龄的判定,其行为、体色和刚毛可为虫龄的判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瑙螟 虫龄 头壳宽 Crosby生长法则
下载PDF
不同寄主植物对梨小食心虫幼虫龄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怡 孔维娜 +4 位作者 郭永福 胡荣山 柴晓晗 李捷 马瑞燕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9期1515-1521,1531,共8页
通过室内恒温饲养的方法,用不同种类和与不同幼虫发生世代对应的成熟度的寄主果实饲喂梨小食心虫幼虫,测定幼虫的头壳宽度,用以明确幼虫的龄数。根据所测数据的频次分布图以及Dyar定律进行初步推测,并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 通过室内恒温饲养的方法,用不同种类和与不同幼虫发生世代对应的成熟度的寄主果实饲喂梨小食心虫幼虫,测定幼虫的头壳宽度,用以明确幼虫的龄数。根据所测数据的频次分布图以及Dyar定律进行初步推测,并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合理性验证,同时对函数的生物学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1代幼虫在桃和苹果上为5龄;第2代幼虫在桃上为4龄,在苹果上5龄和4龄共存;第3代和越冬代幼虫在桃和苹果上为5龄,在梨上为4龄,且Crosby指数均小于10%。幼虫头壳宽度与龄数均呈显著的二次方关系,R2值均大于0.9。头壳宽度的增长速率与幼虫龄数的分布显著相关。说明寄主植物对幼虫龄数的影响除寄主种类外,还明显受寄主成熟度的影响。同一寄主植物既有能力使幼虫龄数变为5龄,也有能力使幼虫龄数变为4龄,成熟度上的影响高于种类的影响。结果为进一步解释梨小食心虫的寄主植物适合度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寄主种类 寄主成熟度 幼虫龄数 头壳宽度 适合度
下载PDF
甜菜夜蛾幼虫龄数和龄期的测定 被引量:6
11
作者 章金明 周书行 +3 位作者 林雅 刘敏 王丽坤 吕要斌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5-1041,共7页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芦笋、番茄、棉花、萝卜、玉米等植物上的重要害虫。明确该虫幼虫的龄数和龄期,可为其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对甜菜夜蛾幼虫各龄期的头壳宽...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芦笋、番茄、棉花、萝卜、玉米等植物上的重要害虫。明确该虫幼虫的龄数和龄期,可为其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对甜菜夜蛾幼虫各龄期的头壳宽度、体长和体重进行测量,并根据频次分布图、戴氏定律、Crosby生长法则和回归分析推断和验证甜菜夜蛾幼虫的虫龄数。结果显示,甜菜夜蛾1~5龄幼虫的头壳宽度范围分别为0.21~0.30、0.40~0.49、0.65~0.75、1.05~1.15、1.65~1.80 mm,频次分布呈现出5个明显的集中区域;1~5龄幼虫的体长范围分别为1.0~3.1、2.5~6.5、4.0~10.0、5.0~15.0、11.0~27.0 mm,各龄期体长出现重叠,频次分布集中区域不明显;1~5龄幼虫的体重范围分别为0.025~0.567、0.200~6.000、1.100~15.200、6.200~65.600、32.900~275.200 mg。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甜菜夜蛾幼虫共5龄,幼虫头壳宽度可作为分龄指标,而幼虫体长和体重在各龄期出现较大程度的重叠,不宜作为分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幼虫龄期 头壳宽度 体长 体重
下载PDF
高温对粘虫未成熟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江幸福 刘悦秋 +1 位作者 罗礼智 胡毅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20-26,共7页
本文报道了粘虫卵、幼虫和蛹在24℃以上4种高温中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表明,卵在相对湿度80%左右,温度为24-33℃范围内均能顺利孵化,孵化率均在87%以上,而35℃中卵不能孵化,幼虫和蛹死亡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本文报道了粘虫卵、幼虫和蛹在24℃以上4种高温中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表明,卵在相对湿度80%左右,温度为24-33℃范围内均能顺利孵化,孵化率均在87%以上,而35℃中卵不能孵化,幼虫和蛹死亡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5℃时所有幼虫均在幼虫期或蛹期死亡,未成熟期(卵、幼虫和蛹)在24-3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3℃时反而有所延长。高温对幼虫虫龄及各龄幼虫头壳宽度也有显著的影响(p<0.05).24、27℃中老熟幼虫均为6龄,而30、33、35℃中7龄老熟幼虫比例分别占4%、24%、100%.各龄幼虫的头壳宽度以27℃的最宽,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35℃的2龄幼虫除外),不论其差异是否显著。33℃以上高温显著不利于幼虫头壳的增长。蛹也是以27℃的最重,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3℃时达到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33℃以上高温不仅不利于粘虫幼虫和蛹的生存,而且导致幼虫蜕皮次数增加,各龄幼虫头壳宽度变小,未成熟期延长及蛹重降低等发育受阻现象,而35℃高温直接对卵和蛹有完全致死作用,这些结果均是粘虫夏天在我国南方地区不能渡夏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生长发育 幼虫龄数 头壳宽度 高温
下载PDF
美国白蛾两种色型的研究及其对我国美国白蛾防控的启示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守慧 孙丽丽 +2 位作者 邓煜 林枫 南俊科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18,共6页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在发源地北美洲分布于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北部,并有黑头型和红头型之分。通过调查美国中东部13个州的美国白蛾发现:美国中东部的湿润大陆性气候区,黑头型分布占优势,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红头型分布占优...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在发源地北美洲分布于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北部,并有黑头型和红头型之分。通过调查美国中东部13个州的美国白蛾发现:美国中东部的湿润大陆性气候区,黑头型分布占优势,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红头型分布占优势,黑头型分布比率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红头型则正好相反;在调查所涉及的5个生态省中,大陆性气候阔叶林较适合黑头型生存,东南部混交林更适合红头型生存。基于美国白蛾黑头型和红头型在幼虫形态、网幕结构、地理分布和寄主偏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对我国美国白蛾防控提出假设:如果美国白蛾黑头型进一步传播到我国南方省区,其危害程度可能要弱于其在我国北方的危害,如果红头型传入我国,尤其在南方地区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应加强检疫,严格控制美国白蛾红头型传入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黑头型 红头型 幼虫形态 美国 分布 寄主树木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幼虫头部感受器种类、分布和数量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葛文超 符成悦 +5 位作者 赵英杰 和淑琪 桂富荣 杜广祖 张立敏 陈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7-953,共7页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和数量,利用FlexSEM-1000型扫描电镜观察了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头部、触角和口器,明确了头部超微形态特征及感受器种类、分布及数量。该虫5龄幼虫头部共有...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和数量,利用FlexSEM-1000型扫描电镜观察了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头部、触角和口器,明确了头部超微形态特征及感受器种类、分布及数量。该虫5龄幼虫头部共有4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ST)、刺形感受器(SC)、锥形感受器(SB)和栓锥形感受器(SS),其中触角上着生2个锥形感受器、1个刺形感受器、1个毛形感受器和1个栓锥形感受器;左上颚和右上颚各分布有1对刺形感受器;下颚及下颚须上共分布有2个毛形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和2个栓锥形感受器;下唇须上有2个刺形感受器;在吐丝器前方两侧有1对刺形感受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幼虫头部 感受器
下载PDF
乌鳢仔鱼生化成分变化与其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熊传喜 谢从新 周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7-131,共5页
研究了1~16d龄乌鳢仔鱼水分、Na+、K+、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及其主要摄食行为.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含水量为50.15%~52.40%,并随发育进展持续上升到86.35%~86.86%,而仔鱼干重则在第6d最低.... 研究了1~16d龄乌鳢仔鱼水分、Na+、K+、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及其主要摄食行为.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含水量为50.15%~52.40%,并随发育进展持续上升到86.35%~86.86%,而仔鱼干重则在第6d最低.Na+、K+在仔鱼前期波动较大,第8d后稳步上升,脂肪食量在孵出后的前4d基本上保持不变,第5d下降15.85%,第6d下降34.38%,此后一直下降.蛋白质含量前8d变化很小,第8d后开始大幅上升.结合行为学观察认为,油球在仔鱼前期主要作为“浮力器官”(buoyancyorgan),在后期则可补偿摄入能量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纲 乌鳢 仔鱼 生化成分 摄食行为
全文增补中
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 被引量:21
16
作者 张方梅 金银利 +4 位作者 张丽丽 尹健 陈俊华 赵琦 潘鹏亮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3-755,共13页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分别是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Ⅳ)、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Ⅰ和Ⅱ)、鳞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蛾触角上,耳形感器、毛形感器(STⅠ-Ⅲ)仅分布在雄虫触角上。5龄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1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着生有3对刺形感器和1对指形感器;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5个刺形感器、9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着生有1个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且雄虫上感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据此推测雄虫感受寄主植物或性信息素的能力较强;幼虫头部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在其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应性等生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蠖 触角 幼虫头部 形态 感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绿豆象幼虫虫龄的划分及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和感器观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崔小林 王宏民 +2 位作者 张静 张仙红 郑海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2-522,共11页
【目的】明确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幼虫的龄期,了解其末龄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方法】测量绿豆象幼虫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根据所得数据的频次分布图、关系拟合结果和戴氏法则确定绿豆象最佳分龄指标,明确... 【目的】明确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幼虫的龄期,了解其末龄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方法】测量绿豆象幼虫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根据所得数据的频次分布图、关系拟合结果和戴氏法则确定绿豆象最佳分龄指标,明确幼虫虫龄数,并利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验证;采用扫描电镜对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绿豆象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的频次分布均呈显著的4个峰,因此推断绿豆象幼虫为4个虫龄。各龄的体长变幅分别为1.581~2.556, 2.406~3.381, 3.381~4.281和4.206~4.881 mm,头壳宽度变幅分别为0.444~0.689, 0.654~0.934, 0.934~1.179和1.144~1.389 mm,上颚宽变幅分别为0.080~0.256, 0.234~0.344, 0.322~0.542和0.542~0.652 mm。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均符合戴氏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体长、头壳宽和上颚宽可作为绿豆象幼虫龄期划分的重要指标。头壳宽的Crosby指数均小于体长和上颚宽的Crosby指数,且头壳宽与体长测量值的对数值与幼虫龄期的相关系数要优于上颚宽测量值的对数值与幼虫龄期的相关系数,因此可将头壳宽作为最佳分龄指标。绿豆象末龄幼虫头部感器共有锥形感器、毛形感器、瓶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坛形感器7种感器,主要分布于触角、下颚须、上唇和上颚。【结论】绿豆象幼虫分龄形态指标和头部形态观察为研究其行为活动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象 虫龄 体长 头壳宽 上颚宽 感器
下载PDF
蜂巢奇露尾甲幼虫龄期的划分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明明 高传部 +1 位作者 夏敏 李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490,共6页
为了明确蜂巢奇露尾甲Aethina tumida Murray幼虫的龄期和最佳分龄指标,本研究分别对不同发育阶段幼虫的头壳宽进行测量,根据各指标的频次分布结果初步确定龄期,并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蜂巢奇露尾... 为了明确蜂巢奇露尾甲Aethina tumida Murray幼虫的龄期和最佳分龄指标,本研究分别对不同发育阶段幼虫的头壳宽进行测量,根据各指标的频次分布结果初步确定龄期,并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蜂巢奇露尾甲幼虫可分为4龄,1~4龄头壳宽度平均值分别为0.1842 mm、0.2942 mm、0.4613 mm、0.7280 mm;此外,本文还对蜂巢奇露尾甲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本文为研究蜂巢奇露尾甲的发生规律、生物学特性及制定防治措施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巢奇露尾甲 幼虫龄期 头壳宽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双条杉天牛幼虫龄数的划分(鞘翅目:天牛科)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琦 任利利 骆有庆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0,共6页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是危害我国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圆柏Sabina chinensis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其幼虫龄数及最佳分龄指标的确定是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室内木段饲养法获...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是危害我国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圆柏Sabina chinensis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其幼虫龄数及最佳分龄指标的确定是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室内木段饲养法获取不同发育阶段的双条杉天牛幼虫,分别测量幼虫的前胸背板宽、头壳宽和上颚宽3项形态指标。采用频次分析法确定幼虫龄数,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幼虫有5龄,其前胸背板宽符合Dyar氏法则和Crosby生长法则并呈现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可作为幼虫龄数划分的重要指标。1~5龄幼虫前胸背板宽分别为0.574±0.012 mm、1.162±0.013 mm、1.738±0.027 mm、2.760±0.011 mm和3.492±0.015 mm。前胸背板宽(Y 1)和幼虫龄数(X)的最佳线性回归方程为lgY 1=0.185X-0.340(r=0.9647)。本研究明确了双条杉天牛幼虫龄数及最佳分龄指标,为深入研究该虫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条杉天牛 幼虫龄数 前胸背板 头壳宽 上颚宽
下载PDF
门源草原毛虫幼虫虫龄的判别 被引量:5
20
作者 严林 余英花 兰景华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4年第5期13-15,共3页
连续两年(1990一1991年)在实验室和野外对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meny-uanensisYanetChou)1龄至6龄(雄性)或7龄(雌性)幼虫进行了观测,对头壳宽、体长、体宽、体重和趾钩数分别作... 连续两年(1990一1991年)在实验室和野外对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meny-uanensisYanetChou)1龄至6龄(雄性)或7龄(雌性)幼虫进行了观测,对头壳宽、体长、体宽、体重和趾钩数分别作了测定,统计比较。结果表明:幼虫头壳宽度是用于直接判别幼虫发育期的最有效的参数,并提出根据这一参数估测幼虫虫龄的方法,由头宽X预测虫龄Y公式为:Y=0.2944+2.0314X4(r=0.98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害虫 毛虫 幼虫虫龄 头壳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