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被引量:36
1
作者 董剑 赵万春 +4 位作者 陈其皎 李哲清 刘俊 庞红喜 高翔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69,共4页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播 高产 播期 密度
下载PDF
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乔玉强 曹承富 +4 位作者 杜世州 赵竹 蔡海涛 李玮 陈欢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4-207,共4页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近年来淮北地区主导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晚播小麦... 为给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近年来淮北地区主导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下晚播小麦群体的总茎数变化一致,呈明显的单峰变化趋势,除返青期外,总茎数均以基本苗525万/hm2(以D525表示,下同)处理最大;晚播小麦的籽粒产量以D450最高,为8 823.3 kg/hm2,但不同密度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穗数升高,穗粒数降低,千粒质量变化不明显;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的变化与不同密度处理表现趋同,即亦呈单峰变化趋势,同时适当延迟氮肥追施时间有助于稳定晚播小麦生育后期的群体总茎数;不同氮肥运筹间晚播小麦的穗粒数、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籽粒产量以基追比为4∶6(孕穗期)处理最高,为8 618.0 kg/hm2,除与10∶0(基施)处理间差异显著外,与其他施肥处理间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氮肥运筹 密度 总茎数 产量
下载PDF
晚播小麦灌浆期光合物质同化、分配及群体调节的效应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振林 贺明荣 +1 位作者 尹燕枰 曹鸿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7-262,共6页
晚播小麦灌浆期叶片光合同化量最高、约占60%以上,穗的光合同化量约占15%,叶鞘及茎的光合同化量均在11%左右。群体调节对植株上部器官(穗、旗叶)、茎和叶鞘的光合同化影响较小,而主要影响倒二叶及以下叶片的光合同化。增加密度使植... 晚播小麦灌浆期叶片光合同化量最高、约占60%以上,穗的光合同化量约占15%,叶鞘及茎的光合同化量均在11%左右。群体调节对植株上部器官(穗、旗叶)、茎和叶鞘的光合同化影响较小,而主要影响倒二叶及以下叶片的光合同化。增加密度使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及光合同化量显著降低。灌浆期籽粒是植株光合物质的主要输入部位。光合物质向茎的分配取决于种植密度。在较低密度条件下,茎是光合物质的输入部位,而在高密度条件下则是光合物质的输出部位。在较低密度下植株光合物质向根系分配比例增多。研究初步认为,种植密度高易使晚播小麦植株中下部器官较早地降低或丧失功能,加快衰老进程,影响结实、灌浆和籽粒产量。适当较低的种植密度利于延长中下部器官的功能期,延缓衰老,增加籽粒灌浆物质来源,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晚播 光合作用 同化物分析
下载PDF
晚播冬小麦高产吸肥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勇 郭文善 +2 位作者 朱新开 封超年 彭永欣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6-60,共5页
在晚播条件下 ,对扬麦 1 0号吸肥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产量 7771 .2 0~ 93 1 1 .2 5 kg· hm- 2 范围内 ,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为 1 88.2 5~ 2 40 .45、48.1 5~ 5 4.1 5、86.70~ 1 69.5 0 kg· hm- 2 ,且氮、钾... 在晚播条件下 ,对扬麦 1 0号吸肥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产量 7771 .2 0~ 93 1 1 .2 5 kg· hm- 2 范围内 ,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为 1 88.2 5~ 2 40 .45、48.1 5~ 5 4.1 5、86.70~ 1 69.5 0 kg· hm- 2 ,且氮、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增加群体吸氮量 ,重点应增加开花至成熟阶段的积累量 ;增加吸钾量 ,应在增加花前积累量的基础上重点减少花后的钾素渗漏量 ;各阶段磷积累量与产量间的关系均未达显著水平。在晚播小麦适宜密度基础上提高中、后期追氮比例可提高成熟期群体氮、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冬小麦 高产吸肥特性 养分吸收 产量
下载PDF
稻茬晚播小麦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的粒位差异 被引量:8
5
作者 闫素辉 杨兵兵 +3 位作者 许峰 邵庆勤 张从宇 李文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1-807,共7页
为研究稻茬晚播小麦胚乳淀粉粒分布的粒位差异,以小麦品种山农1391和藁城8901为材料,设适期播种和晚播2种播期处理,研究小麦强势、弱势籽粒胚乳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麦强、弱势籽粒中均具有A、B型淀粉粒,但淀粉粒的分布因不... 为研究稻茬晚播小麦胚乳淀粉粒分布的粒位差异,以小麦品种山农1391和藁城8901为材料,设适期播种和晚播2种播期处理,研究小麦强势、弱势籽粒胚乳淀粉粒粒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麦强、弱势籽粒中均具有A、B型淀粉粒,但淀粉粒的分布因不同处理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小麦品种、播期和粒位下,淀粉粒的体积分布均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为4.878-6.453μm和21.7-23.82μm;淀粉粒数目分布呈单峰分布,峰值为0.520-0.571μm。藁城8901的B型淀粉粒的体积、数目、表面积占比均显著高于山农1391;山农1391的A型淀粉粒的体积、数目、表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藁城8901。晚播处理使小麦B型淀粉粒占比显著升高,A型淀粉粒占比显著降低;弱势粒中B型淀粉粒占比降低,A型淀粉粒占比显著上升。晚播处理对山农1391的影响大于藁城8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淀粉粒 强势粒 弱势粒
下载PDF
黄淮麦区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花后氮素代谢和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金宝 秦霞 +2 位作者 孙佩贤 胡根海 曹银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116,122,共6页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晚播冬小麦的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麦18"为材料,研究了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分配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为黄河流域晚播冬小麦的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麦18"为材料,研究了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对适度晚播(10-26)冬小麦花后氮素代谢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与正常播期(10-15)冬小麦相比,晚播冬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但因生育期缩短,其全株氮素积累量、籽粒含氮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所降低。晚播冬小麦中、高密度处理旗叶的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且中密度处理叶片含氮量、籽粒和全株氮素积累量较高。最终,中、高密度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高于低密度处理。【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新麦18"在适度晚播条件下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播种密度为225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晚播冬小麦 种植密度 氮素代谢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冀东晚播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旭银 吴贺平 +2 位作者 李彦生 周印富 张淑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0-534,共5页
为给冀东地区晚播冬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冀东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晚播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特性。结果表明,籽粒产量在8111.5kg/ha水平下,平均每生产100kg籽粒植株需吸收N2.780kg、P2O5 1.45... 为给冀东地区晚播冬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冀东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晚播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特性。结果表明,籽粒产量在8111.5kg/ha水平下,平均每生产100kg籽粒植株需吸收N2.780kg、P2O5 1.458kg、K2O 4.833kg。拔节期~挑旗期是植株对N吸收强度最大的时期,占总吸收量的41.01%;挑旗期~开花期是植株对P2O5和K2O吸收强度最大的时期,分别占总吸收量的31.77%和35.49%。成熟时植株吸收的N和P205主要贮存在籽粒中,分别占植株总吸收量的58.49%和57.02%;K2O主要贮存在茎秆中,占植株总吸收量的60.30%。不同时期各器官中N、P2O5、K2O的含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播 吸收特性
下载PDF
晚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途径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龙俊 陈维新 +1 位作者 郭文善 朱新开 《江苏农业研究》 CSCD 1999年第2期44-48,共5页
针对晚茬麦面积扩大、产量较低的现状和生育特点,研究得出“两争两补”共 4 种高产栽培途径,即通过稻田套播、板茬直播、晚茬密播、地膜覆盖等配套技术的应用,实现晚茬小麦高产。
关键词 小麦 晚茬 栽培
下载PDF
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东旭 胡丹珠 +5 位作者 闫金龙 冯丽云 邬志远 杨斌 李岩华 张俊灵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57-1466,共10页
为探究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以长6990为供试小麦品种、娄彻氏链霉菌(D74)为供试菌剂,在大田设置T1(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T2(种子包衣+拔节期喷施D74菌剂,灌浆期喷施清水)、T3(种子包衣+... 为探究放线菌剂使用方法对晚播冬小麦生长及光合性状的影响,以长6990为供试小麦品种、娄彻氏链霉菌(D74)为供试菌剂,在大田设置T1(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T2(种子包衣+拔节期喷施D74菌剂,灌浆期喷施清水)、T3(种子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T4(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D74菌剂)和CK(种子不包衣+拔节期、灌浆期喷施清水)5个处理(包衣中含有菌剂D74),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表型性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放线菌剂处理下晚播小麦的产量较CK均不同程度提高,增产幅度为7.35%~25.00%,且不同处理的产量表现为T4>T1>T2>T3>CK,其中T1、T4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间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T1和T4处理的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CK,T2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在光合性状中,放线菌剂处理主要影响晚播小麦灌浆后期的光合效率。花后28~35 d,T1、T4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T1~T4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氮含量,T1、T2和T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CK。放线菌剂使用后晚播小麦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有所降低,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T1、T2和T4处理的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较CK增加了37.93%、29.42%和50.92%;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也有所提高,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放线菌剂能够有效增加晚播小麦的光合持续能力,延缓叶片衰老,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穗部发育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放线菌剂种子包衣效果不明显,叶面喷施放线菌剂效果较突出,拔节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放线菌剂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使用方法 晚播冬小麦 生长 光合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分析及抗晚播品种筛选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乔玉强 曹承富 +4 位作者 杜世州 赵竹 李玮 陈欢 张向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5期17-21,共5页
为筛选适合安徽淮北地区种植的晚播小麦品种,以20份淮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晚播(11月14日)条件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并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的抗晚播能力特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变幅为6939.30~8112.75 kg/hm2,... 为筛选适合安徽淮北地区种植的晚播小麦品种,以20份淮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晚播(11月14日)条件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并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的抗晚播能力特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变幅为6939.30~8112.75 kg/hm2,产量构成间的变异表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在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中,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穗粒数与产量间的相关极显著(r=0.578),千粒重与产量间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X1)、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对单位面积产量的形成具有真实的回归关系,所构建的回归方程为Y=71.964+3.483X1+5.327X2+2.533X3;聚类分析表明,20个主栽品种在遗传距离为1.206处被划分为4类,同时根据聚类结果,筛选了一批抗晚播能力较强的品种,如‘皖科06290’、‘许科1号’、‘宿553’和‘周麦27’等,这些品种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地区 晚播小麦 产量构成 抗晚播指数 聚类分析 品种筛选
下载PDF
江苏晚播冬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勇 郭文善 +1 位作者 王少锋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9-45,共7页
1998~2000年对江苏晚播冬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穴播栽培起到了提高生育前期积温及保墒蓄水的作用,使晚播小麦的出苗提前,加快了生育前期的出叶速度。与露地高产群体相比,其表现为茎蘖数急增速减、叶面积... 1998~2000年对江苏晚播冬小麦覆膜穴播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穴播栽培起到了提高生育前期积温及保墒蓄水的作用,使晚播小麦的出苗提前,加快了生育前期的出叶速度。与露地高产群体相比,其表现为茎蘖数急增速减、叶面积指数前高后低、干物质积累前多后少、籽粒灌浆强度前低后高、植株氮素吸收前多后少的趋势;花后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较低,产量潜力大,但籽粒蛋白质、干湿面筋含量、容重、降落值、沉淀值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短,评价值低。因此,在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而在淮南多雨地区,推广应用需慎重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 冬小麦 覆膜穴播 栽培技术 可行性分析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浇水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井瑞 韩必荣 +6 位作者 张明 张洪树 陈雪梅 刘海红 刘红 王伟中 杜小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0期12-18,共7页
探索不同生育时期浇水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淮北稻茬晚播小麦浇水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淮麦33’为材料,采取人工浇水的方法,研究在越冬、返青、拔节和灌浆初期浇水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 探索不同生育时期浇水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淮北稻茬晚播小麦浇水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淮麦33’为材料,采取人工浇水的方法,研究在越冬、返青、拔节和灌浆初期浇水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初期、返青初期浇水对个体和群体生长的促进作用好于拔节初期和灌浆初期,随着浇水次数增加小麦的生长明显增强。在返青初期和拔节初期浇水能促进小麦穗分化,增加穗粒数,A2B2B3处理穗粒数比CK多3.76粒/穗。单产并不随着浇水次数增加而提高,越冬初期和拔节初期2次浇水单产最高,比对照增15.85%。因此,对于稻茬晚播麦宜在返青初期和拔节初期浇水,既能促进小麦个体和群体生长,保证有效穗数,又能提高每穗粒数,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稻茬 浇水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晚播条件下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文静 刘业宇 +3 位作者 李东升 朱冬梅 程晓明 韩丽娟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46-50,共5页
试验以扬麦22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密度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施氮量对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得出晚播... 试验以扬麦22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密度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施氮量对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得出晚播条件下扬麦22最佳密度、施氮量组合是密度为300×104株·hm^(-2),全生育期施纯氮180~24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晚播 密度 施氮量 产量潜力
下载PDF
旱地晚茬冬小麦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甘吉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5-32,共8页
播期试验表明,与适期麦相比,早地晚茬麦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缩短,分蘖期短,穗分化阶段前期缩短,从药隔形成期开始,以后各生育阶段同步,分蘖少,主茎叶片数减少;产量要素穗、粒重均下降,穗数、粒数少是减产的主要原因。在基本苗35~40万/亩... 播期试验表明,与适期麦相比,早地晚茬麦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缩短,分蘖期短,穗分化阶段前期缩短,从药隔形成期开始,以后各生育阶段同步,分蘖少,主茎叶片数减少;产量要素穗、粒重均下降,穗数、粒数少是减产的主要原因。在基本苗35~40万/亩时,穗数略高于或等于苗数,适期晚麦主穗籽粒重接近适期麦,是争取高产的潜力所在。高产模式化试验建立了产量与密度、氮、磷肥的回归数学模型,对产量的作用是氮肥>密度>磷肥。晚播高产途径是增肥增密,增磷促壮,氮磷平衡,越冬追肥覆盖,墒情、肥料、密度协调,增穗增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地 高产 栽培 小麦
下载PDF
北京地区晚播小麦高产、高效益综合农艺要素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华 郭蓓 +1 位作者 韩宝平 姜子英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45-51,共7页
本文通过5因素2次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选择施氮量(X1)、基本苗(X2)、春季灌水次数(X3)、施磷量(X4)、春季施氮叶龄(X5) 为决策变量,以小麦产量(Y)、利润(P)为目标函数,建立10月5日和10月18日两个播期的数学模型以及大于450kg及利润为... 本文通过5因素2次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选择施氮量(X1)、基本苗(X2)、春季灌水次数(X3)、施磷量(X4)、春季施氮叶龄(X5) 为决策变量,以小麦产量(Y)、利润(P)为目标函数,建立10月5日和10月18日两个播期的数学模型以及大于450kg及利润为150~200元的优化组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利润 晚播麦 模型 旋转组合设计
下载PDF
晚播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16
作者 吴锡冬 汪保军 高大翔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1996年第1期35-39,共5页
本文研究了在晚播(10月21日播种)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籽粒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小麦灌浆期间籽粒子物质积累以logistic曲线递增,灌浆速度的变化为单峰曲线,籽粒含水量呈直线下降.晚播小麦的... 本文研究了在晚播(10月21日播种)条件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籽粒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小麦灌浆期间籽粒子物质积累以logistic曲线递增,灌浆速度的变化为单峰曲线,籽粒含水量呈直线下降.晚播小麦的灌浆速度上升快、下降早、峰值高、时间短,灌浆中后期的油浆速度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生产中应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提高其灌浆速度,特别是促进中后期的灌浆速度以及注意选用灌浆速度快,尤其是中后期灌浆速度快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晚播 籽粒 灌浆特性
下载PDF
黄淮海区域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实施措施及建议 被引量:23
17
作者 郑天存 戴景瑞 +4 位作者 马志强 邱军 邓士政 谷登斌 王天宇 《农学学报》 2016年第8期1-3,28,共4页
针对黄淮海区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为整体提高该地区粮食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提出了通过晚播小麦10~15天,为玉米机收让出籽粒脱水时间,同时提出配套使用适宜机收籽粒的早熟、脱水快玉米新品... 针对黄淮海区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为整体提高该地区粮食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提出了通过晚播小麦10~15天,为玉米机收让出籽粒脱水时间,同时提出配套使用适宜机收籽粒的早熟、脱水快玉米新品种及栽培管理措施。通过制定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开展全方位协作攻关,进行小麦、玉米双机收品种筛选和培育,改进籽粒收获配套机械,开发配套烘干籽粒设备,并通过政府的农业扶持项目帮助产业升级,促进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玉米 晚播小麦 黄淮海区域 籽粒机收 一年两熟制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锋 孙本普 李秀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18717-18719,共3页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栽培对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露地麦和适时麦的异同点。[方法]对晚播覆膜麦与相同栽培条件下的露地麦和适时麦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产量结构进行比较。[结果]一定晚播条件下的覆膜麦,单株性状次于适时...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栽培对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露地麦和适时麦的异同点。[方法]对晚播覆膜麦与相同栽培条件下的露地麦和适时麦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产量结构进行比较。[结果]一定晚播条件下的覆膜麦,单株性状次于适时麦,而单茎性状则优于适时麦;幼穗分化,不仅比同期播种的露地麦经历时间长,且在决定每穗小花数和穗粒数的穗分化主要时期,还长于适时麦;产量结构,优于晚播露地麦,而与适时麦相当。[结论]晚播覆膜麦比晚播露地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并能获得适时麦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覆膜麦 晚播露地麦 适时麦 生长发育 产量结构
下载PDF
密肥组合对稻茬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杨佳凤 丁锦峰 +4 位作者 顾后文 訾妍 朱新开 彭永欣 郭文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3-506,共4页
为筛选适宜南方晚播稻茬中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密肥组合,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20为材料,研究了江苏淮南地区晚播(11月20日之后播种)条件下密度、施氮量、氮肥基追比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密度与籽粒产量、... 为筛选适宜南方晚播稻茬中筋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密肥组合,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20为材料,研究了江苏淮南地区晚播(11月20日之后播种)条件下密度、施氮量、氮肥基追比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密度与籽粒产量、效益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为315×104株.hm-2时,籽粒产量最高,达6 721.65~7 884.91kg.hm-2,效益达3 783.6~5 111.55元.hm-2;施氮量为270kg.hm-2时籽粒产量极显著高于施氮量210kg.hm-2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基本苗为315×104株.hm-2、总施氮量270kg.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1∶3∶3时,晚播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密度 施氮量 氮肥运筹 籽粒产量 效益
下载PDF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物质积累特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佳凤 丁锦峰 +6 位作者 顾后文 潘婷 訾妍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郭文善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5-59,共5页
以扬麦20为材料,设计晚播条件下基本苗、施氮量以及氮肥试验构建不同产量群体,研究稻茬晚播小麦高产(≥7 500kg·hm-2)群体物质积累特性。结果表明:稻茬晚播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越冬始期、返青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籽... 以扬麦20为材料,设计晚播条件下基本苗、施氮量以及氮肥试验构建不同产量群体,研究稻茬晚播小麦高产(≥7 500kg·hm-2)群体物质积累特性。结果表明:稻茬晚播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越冬始期、返青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相关不显著。籽粒产量与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与孕穗至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也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籽粒产量与开花至成熟期以及开花期叶片和穗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呈线性正相关,稻茬晚播小麦实现高产的关键是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本试验条件下,高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开花期应达12 000~15 400kg·hm-2,其中叶片干物质积累量在5 000kg·hm-2以上,穗干物质积累量在2 500kg·hm-2以上,成熟期应达17 800~22 800kg·h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在5 800kg·h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稻茬 高产群体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