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下层士子对书院改制的认知与反应--基于《退想斋日记》的微观考察
1
作者 郭三娟 陈浩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6-187,共12页
晚清山西士子刘大鹏的日记记录了书院改制前后一个下层士子的观察和体验。书院改制之前,刘大鹏经历了由书院求学者向书院管理者的身份转化,他在认可书院教育价值的同时,也十分敏感地意识到晚清书院滋生的诸多问题,如治学风气的败坏、膏... 晚清山西士子刘大鹏的日记记录了书院改制前后一个下层士子的观察和体验。书院改制之前,刘大鹏经历了由书院求学者向书院管理者的身份转化,他在认可书院教育价值的同时,也十分敏感地意识到晚清书院滋生的诸多问题,如治学风气的败坏、膏奖制度的流弊、师生关系的畸变等。书院改制初期,刘氏的主要反应是:对裁减膏奖的强烈抗议,对引进西学的矛盾心态,对人才理念更新的漠视。书院制度转向学堂制度之时,刘氏又表现出明显的不适与不满:担忧书院改制后的“士子失业”,批判书院改制的“名实不副”,指责书院改制中的“与民争利”,指出书院改制可能带来的伦理危机与统治危机。这些历史意见并不完全出自个人利益的考量,同时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下层士子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改制 书院 学堂 下层士子 清末教育变革
下载PDF
精英流动与中国引入近代教育的首次尝试--兼论科举制度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阻碍
2
作者 柯任达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8-75,共8页
在19世纪,中国饱受了外来侵略,国内的行政和社会处于崩溃边缘。知识分子与执政精英之间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为了挽救国家,他们必须考虑前所未有的改革。鉴于儒家政治传统的重负和人才是有效性管理的关键,改革所采取的方式是建立能够培养... 在19世纪,中国饱受了外来侵略,国内的行政和社会处于崩溃边缘。知识分子与执政精英之间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为了挽救国家,他们必须考虑前所未有的改革。鉴于儒家政治传统的重负和人才是有效性管理的关键,改革所采取的方式是建立能够培养出更好地应付一套新型问题的人才和系统。由于中国已经具有一个漫长而古老的传统的教育和招募官吏的机制,这使得问题变得复杂化。传统系统实际上是学生与资源的一种竞争,它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服务大部分中国人的需要。改革家很快发现,建设新系统不容易,建设新系统必须在传统系统这一特定背景和领域内发展。所以,中国的第一次实施教育和官吏招募的改革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中国的传统教育和科举制度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巨大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清末教育改革 精英流动 社会流动
下载PDF
横看成岭侧成峰:乡村士人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他们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对新式教育极力攻击。士人们不同的体验和表现既与他们生活的区域等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心态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体验是他们主观构建的结果。这种建构与乡村士人的个性、原有知识结构、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末教育大变革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提供有益的视角,而且也应当成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想斋日记》 《朱峙三日记》 士人心态 晚清教育变革
下载PDF
端方与清末教育现代化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建华 翟海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14-118,共5页
端方是清末新政时期的重要官员 ,赴欧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之一 ,具有革新思想。他对清末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在任地方督抚期间 ,他大力兴办新式学校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女子教育 教育行政体系 学前教育 教育改革 清朝末年 高等教育 科举制度 教育史 留学教育
下载PDF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加文 曾绍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9-23,共5页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因其废旧 (科举 )而终止了一个施行了 1 0 0 0多年的教育制度 ,又因其倡新(学 )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地位特殊。从介绍近代以来至“新政”前的教育概况入手 ,通过对清末“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因其废旧 (科举 )而终止了一个施行了 1 0 0 0多年的教育制度 ,又因其倡新(学 )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地位特殊。从介绍近代以来至“新政”前的教育概况入手 ,通过对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特征、局限性及其原因的分析 ,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 ,为近代教育和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发展扫清了最严重的一道障碍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 ,促进了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 ,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官派出国留学和鼓励自费留学 ,培养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人才 ;新式学堂开设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 ,推动了“新学”的传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近代化 清朝末年 新政 留学教育 人才培养 《奏定学堂章程》 课程 教育史 局限性
下载PDF
晚清实业教育制度述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洪成 张媛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41,共9页
晚清时期(1840-1911年)来自西方的坚船利炮促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军事技术与机器制造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遂产生学习其先进技术的要求与动力,进而出现学习"西艺"的热潮,促成实业教育制度的萌芽,经由维新运动实业教育机构... 晚清时期(1840-1911年)来自西方的坚船利炮促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军事技术与机器制造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遂产生学习其先进技术的要求与动力,进而出现学习"西艺"的热潮,促成实业教育制度的萌芽,经由维新运动实业教育机构的演绎,到清末"新政"时期实业教育制度建立,基本构成了此期实业教育制度化脉络或线索,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现代职业教育之前奏或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实业教育 洋务派 维新派 “新学制”
下载PDF
从书院到学堂的三重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谢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7,共6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书院改制,使以书院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被近代学堂所取代。从书院到学堂,这不仅仅有教育机构名称的更替,也包括以学习西方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育内部各要素的近代转化,还包括了从传统松散的、与...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书院改制,使以书院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被近代学堂所取代。从书院到学堂,这不仅仅有教育机构名称的更替,也包括以学习西方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育内部各要素的近代转化,还包括了从传统松散的、与科举分途的教育组织机构到建立合科举为一途的近代国家教育系统的三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书院改制 学堂 教育改革
下载PDF
近代重庆书院改制述评——纪念书院改制115周年 被引量:3
8
作者 吴洪成 王培培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106-113,共8页
近代重庆书院改制是一种必然趋势,是整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剧变背景下书院制度自身演变的结果,同时也带有重庆地域社会文化的个性特点。近代重庆书院改制作为中国内陆典型区域样本的教育改革事件,经历了思想宣传、戊戌改制与新政改... 近代重庆书院改制是一种必然趋势,是整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剧变背景下书院制度自身演变的结果,同时也带有重庆地域社会文化的个性特点。近代重庆书院改制作为中国内陆典型区域样本的教育改革事件,经历了思想宣传、戊戌改制与新政改制三个时段。重庆书院改制的结果是有效地将传统教育资源转化为新教育的部分力量,并对区域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书院改制115周年之际,回顾这一重大教育事件,对其中的部分历史事实加以考辨,对当代的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近代重庆 书院教育 书院改制 新教育制度
下载PDF
皮锡瑞与晚清教育变革 被引量:2
9
作者 吴仰湘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7-90,共4页
皮锡瑞较早认识到国家富强的根本 ,不在选拔任用人才 ,而在大兴教育、培植人才 ,因此对八股取士制度十分不满 ,而对兴办新式教育生出浓厚兴趣。戌戊变法期间 ,他极力推动湘赣两省废除八股、改革书院 ;在清末新政中 ,他更积极参加湘中兴... 皮锡瑞较早认识到国家富强的根本 ,不在选拔任用人才 ,而在大兴教育、培植人才 ,因此对八股取士制度十分不满 ,而对兴办新式教育生出浓厚兴趣。戌戊变法期间 ,他极力推动湘赣两省废除八股、改革书院 ;在清末新政中 ,他更积极参加湘中兴办新学 ,为湖南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锡瑞 戌戊变法 教育 清朝末年 改革 新学 教育史 教育近代化
下载PDF
清末庙产兴学政策方针与地方的运作——以清末四川叙永厅为个案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1-139,共9页
叙永厅从光绪二十九年(1902)初开始,按五成计算对境内58座寺观提拨庙产。提取庙产虽然经过办学士绅议定,地方官的批准,实际上,与僧人议定的庙产提成是不大稳定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学堂学董要求把寺庙认提的田产提归学堂,佃户也转学... 叙永厅从光绪二十九年(1902)初开始,按五成计算对境内58座寺观提拨庙产。提取庙产虽然经过办学士绅议定,地方官的批准,实际上,与僧人议定的庙产提成是不大稳定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学堂学董要求把寺庙认提的田产提归学堂,佃户也转学堂投佃。在地方官的干涉下,叙永厅部分租佃寺庙产业的佃户与各区劝学员或学堂的学董建立了新的租佃关系。光绪三十三年(1906)劝学所设立,促进了地方新式教育的推行和发展,使乡村公立小学堂的数目迅速增加,也带来经费筹措方面的难题。为了增加办学经费,学绅对寺院僧人隐匿、漏报和拖欠的庙产进行了调查和清查。而僧人及各类庙会被迫分割出自己的资产以兴学,自未必积极。在这种情况下,学董只能借助官府的权威,派差锁押、拘传僧人,迫使其补缴所应交之学款。结果,叙永厅提拨庙产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地方官、办学绅员与僧人不断对抗和讼争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教育改革 庙产兴学 叙永厅
下载PDF
中国官方语言的演变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64-70,共7页
论文梳理了从晚清、民国、新中国政府等不同时期中国官方语言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认为晚清政府开启了管理海外华文教育的先河,使得中国官方语言改革的成果可以通过华文教育更有力地传播到海外。民国时期的国语教育主要是依靠国内语... 论文梳理了从晚清、民国、新中国政府等不同时期中国官方语言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认为晚清政府开启了管理海外华文教育的先河,使得中国官方语言改革的成果可以通过华文教育更有力地传播到海外。民国时期的国语教育主要是依靠国内语言政策和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共同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取消了"双重国籍"政策。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化字主要是由中国国际移民的迁移影响到海外华文教育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汉语国际声望的提高,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化字在海外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民族共同语教育对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政府 华文教育 语言改革 官方语言 侨务政策
下载PDF
清末新政背景下的毁学事件与乡村社会——以宣统元年宜春县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轶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29-135,共7页
宣统元年(1909),江西宜春发生了一场毁坏新式学堂的社会风潮。清廷及地方政府从不同立场对事件做出各种应对,而士绅、乡民以及社会舆论界几乎都对政府的作为不满。这反映出在乡村社会转型期中,社会各阶层对国家新政的不同理解,进而导致... 宣统元年(1909),江西宜春发生了一场毁坏新式学堂的社会风潮。清廷及地方政府从不同立场对事件做出各种应对,而士绅、乡民以及社会舆论界几乎都对政府的作为不满。这反映出在乡村社会转型期中,社会各阶层对国家新政的不同理解,进而导致了各阶层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矛盾不断激化,冲突就在所难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毁学事件 政府应对 新式教育 教育冲突
下载PDF
清末劝学所在地方的运作及其实践特点——以四川省南部县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慧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65-172,共8页
南部县劝学所由学务局改设而来,设立之初乱象丛生,随着劝学所的运作,新学堂逐渐广泛设立并呈现新旧交错的局面。劝学所的职责在南部县的实践中总体呈现界限模糊、权力扩大化的特点。具体而言,劝学所与县视学的职责一体化、劝学员与劝学... 南部县劝学所由学务局改设而来,设立之初乱象丛生,随着劝学所的运作,新学堂逐渐广泛设立并呈现新旧交错的局面。劝学所的职责在南部县的实践中总体呈现界限模糊、权力扩大化的特点。具体而言,劝学所与县视学的职责一体化、劝学员与劝学学董的职责界线不清。而权力扩大化主要体现在筹款权、禀诉权、办学权上。分析其原因,除学部章程规定的粗略性以外,新式学堂的兴办实为地方阶层、各集团利益博弈提供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劝学所 地方运作 四川 学堂 地方教育 教育改革
下载PDF
论清末维新运动下的德育课程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海洋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46,共4页
中国近代专门德育课程的产生是清末维新运动下新价值观的产物,它表明了德育独立身份的确立。新式学堂采用西方学术分科观念进行的教育实践、广泛的社会思潮以及日本模式的影响,都为它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学制颁布后,它在新式学堂... 中国近代专门德育课程的产生是清末维新运动下新价值观的产物,它表明了德育独立身份的确立。新式学堂采用西方学术分科观念进行的教育实践、广泛的社会思潮以及日本模式的影响,都为它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学制颁布后,它在新式学堂的课程体系中获得了首要地位,而围绕课程内容体系所进行的探索则反映了教育者对其价值的不同理解。考察清末维新运动下的德育课程,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维新运动 德育课程
下载PDF
中心与边缘的徘徊:中国教育会与清末教育改革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龙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9-65,共7页
1890年成立的中国教育会,以解决包括基督教教育在内的所有中国教育问题为已任。欧美传教士们特殊的西学背景,自然使其成为清末教育变革的重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引介西方的公共考试制度,探讨中国新式教育变革的具体措施,以及与清政府协商... 1890年成立的中国教育会,以解决包括基督教教育在内的所有中国教育问题为已任。欧美传教士们特殊的西学背景,自然使其成为清末教育变革的重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引介西方的公共考试制度,探讨中国新式教育变革的具体措施,以及与清政府协商基督教教育地位等多项活动,试图协助清廷绘制一个完整的近代中国教育蓝图。然而,受限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传教士们的种种努力终归是一厢情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会 清末教育改革 公共考试 传教士
下载PDF
晚清新政时期官员的教育培训及其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宗志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42,49,共8页
有清一代,政府比较重视试用、学习行走等形式的对官员的实习培训,但对官员的教育培训有所忽视。新政时期,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清政府开始设立一些专门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对官员进行教育培训,如建立馆、堂,招收官员入学,派遣官员游历... 有清一代,政府比较重视试用、学习行走等形式的对官员的实习培训,但对官员的教育培训有所忽视。新政时期,为了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清政府开始设立一些专门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对官员进行教育培训,如建立馆、堂,招收官员入学,派遣官员游历游学等,并使之经常化和制度化。教育培训官员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对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素质、解决专门人才的缺乏及推动官员的职业化和专门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员 教育培训 晚清新政
下载PDF
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教育述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洪成 宋云青 《保定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92-97,共6页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清末民初 新式学堂 教育改革 复古主义教育逆流
下载PDF
清末中国学制改革的文化价值取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晓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2,共5页
本文以清末中日关系易位为背景,阐述中国借鉴日本近代教育模式,建立近代学制,全面启动教育近代化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国受日本学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办学宗旨以国家主义为旨归,倡导从小学到大学的兴学路线,以军事教育与实业教育为急务。... 本文以清末中日关系易位为背景,阐述中国借鉴日本近代教育模式,建立近代学制,全面启动教育近代化的文化价值取向。中国受日本学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办学宗旨以国家主义为旨归,倡导从小学到大学的兴学路线,以军事教育与实业教育为急务。晚清中国最终运用"行政优先"的策略,在封建统治的摇摇欲坠中,从形式上完成了中国学校教育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教育改革 价值取向 日本学制影响
下载PDF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嬗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阳 《鄂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52-55,共4页
本文研究了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的演变历程。作者认为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热情支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以及先进妇女的积极努力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比清朝末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 ,由于传统的积弊太深 。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女子教育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中华民国 教育发展 社会观念 男女平等观念
下载PDF
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师范教育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洪成 《保定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9-85,共7页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纵横驰骋于中国近代政治、军事、教育、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他在任直隶总督期间,所提出的师范教育思想及进行的实践活动对直隶省近代师范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影响。拟就袁世凯对直隶...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纵横驰骋于中国近代政治、军事、教育、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他在任直隶总督期间,所提出的师范教育思想及进行的实践活动对直隶省近代师范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影响。拟就袁世凯对直隶师范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清末新政 新式学堂 师范教育 新教育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