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BACK-ARC BASIN TO BACK-ARC FORELAND BASIN—THE SEDIMENTARY BASI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ATE CALEDONIAN—EARLY HERCYNIAN STAGES IN CORRIDOR AND NORTH QILIAN MTS 被引量:1
1
作者 Du Yuansheng, Gong Shuyun, Han Xin, Wang Jiasheng, Hou Guangjiu(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52-253,共2页
Qilian orogenic belt is a typical orogenic belt formed by polycyclic collision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Qaidam microplate. Qilian ocean originated from the rift of the late Proterozoic Rodinia continent(Pang... Qilian orogenic belt is a typical orogenic belt formed by polycyclic collisions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Qaidam microplate. Qilian ocean originated from the rift of the late Proterozoic Rodinia continent(Pangea\|850), evolved through rift basin and became an archipelagic ocean in the Caledonian stage. The Lower Proterozoic strata in Qilian area are mid\|high\|rank metamorphic rocks that constitute the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area. The “Huangyuan Movement" (in South Qilian and Central Qilian) and "Alashan Movement" (in North Qilian) in the latest Late Proterozoic formed a regional unconformity. The middle Proterozoic in the area are mudstones and carbonate rocks with stromatolites and ooids. The Qingbaikou System of the upper Proterozoic in the North Qilian and Corridor region is also mudstone and carbonate rock with stromatolites. The Qingbaikou System in Central Qilian is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There are alkaline and tholeiite in the Sinian System in North Qilian and Corridor. The contact between Qingbaikou System and Sinian System is a regional unconformity (Quanji Movement). Qilian ocean began to rift away in Caledonian tectonic stage on the Pre\|Sinian bas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BASIN tectonic evolution late Caledon ian EARLY hercynian North Qilian Mts. CORRIDOR
下载PDF
Trace-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S–O isotopes in the fluorite-barite mineralization of Merguechoum,Moroccan eastern Meseta:insights into ore genesis to the Pangea rifting 被引量:1
2
作者 Mohammed Cherai Larbi Rddad +1 位作者 Fouad Talbi Benjamin F.Walter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35-452,共18页
The Merguechoum fluorite-barite mineralization,located in the Eastern Meseta of Morocco,is hosted in the Late Hercynian granite.The ore consists of fine crystals of fluorite 1,massive barite 1,euhedral crystals of flu... The Merguechoum fluorite-barite mineralization,located in the Eastern Meseta of Morocco,is hosted in the Late Hercynian granite.The ore consists of fine crystals of fluorite 1,massive barite 1,euhedral crystals of fluorite 2,and barite 2 with calcite and minor quartz and sulfides.The Merguechoum ore deposits have never been investigated.This study was the first contribution that studied the genesis of fluorite and barite.The ore occurs as dissemination within granite intrusion and also fills the NE-SWtrending meter-sized fractures and faults.The values of the total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Yttrium(REY)and the ratios of LREY/HREY,Y/Ho,Tb/Ca,and Tb/La indicate that the Merguechoum fluorite precipitated from hydrothermal fluids,likely basinal brines,which interacted with the Hercynian granite.The REY data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of the early stage have intensely interacted with the Hercynian granite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late ore stage.The gradual decrease in the europium(Eu/Eu^(*)),yttrium(Y/Y^(*)),and cerium(Ce/Ce^(*))anomalies and a low concentration ofΣREY observed in the second ore stage compared to the first ore stage suggest an increase in p H and fO_(2)and by inference a decrease in temperature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hydrothermal system.This evolution could be explained by fluid mixing between the ascending basinal hydrothermal fluids and the diluted sulfate-rich meteoric water barite separates from selected samples reveal that the dissolved sulfates(SO_(4)^(2-))were derived from Permian–Triassic sulfates and/or coeval poreseawater sulfates.The proposed fluid mixing triggered the precipitation of an early-stage F-Ba assemblage followed by the second-stage F-Ba mineralization.Geologic fieldwork,REY inventories,and isotope data point to the ore genesis during the Permian–Triassic extensional tectonic activity concerning the Pangea rifting.This extensional tectonic environment is likely the driving force that mobilized a large amount of the ore-forming basinal brines along the available faults and fractures to the loci of ore de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orite-barite veins Geochemistry of REY and trace elements O–S isotopes late hercynian granite Pangea rifting Merguechoum Eastern Meseta of Moroccan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与富集成藏研究 被引量:144
3
作者 朱光有 杨海军 +5 位作者 朱永峰 顾礼敬 卢玉红 苏劲 张宝收 范秋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7-844,共18页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由于现今构造位置低,埋深在6500~8000m,长期以来一直将其作为塔北隆起的一个次级凹陷单元,并认为是一个海相油气的生烃凹陷,制约了哈拉哈塘的油气勘探。本文通过对哈拉哈塘构造解析和沉降演化过...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由于现今构造位置低,埋深在6500~8000m,长期以来一直将其作为塔北隆起的一个次级凹陷单元,并认为是一个海相油气的生烃凹陷,制约了哈拉哈塘的油气勘探。本文通过对哈拉哈塘构造解析和沉降演化过程恢复,发现哈拉哈塘地区是从石炭纪才开始转为负向构造单元,加里东-早海西期,它属于轮南大型古潜山的西斜坡部位;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碳酸盐岩经历了多期岩溶的叠加改造,风化岩溶缝洞体储层发育。通过最新钻井资料及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证实哈拉哈塘奥陶系沉积时期不是生烃凹陷,不发育烃源岩,哈拉哈塘及其以北地区的油气是来自南部满西地区的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油气藏解剖表明,哈拉哈塘地区在晚海西期成藏;三叠系沉积前北部构造抬升,导致奥陶系油藏遭受局部破坏和降解。自三叠纪沉积以来,奥陶系油藏一直处于持续深埋过程,盖层不断加厚,油藏基本保持了晚海西期成藏时的形态,因此,哈拉哈塘地区是一个古老的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表明,哈拉哈塘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生储盖条件配置良好,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广泛分布,并处在油气向古隆起高部位运移的有利路径上,具有大面积、准层状富集油气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晚海西期成藏 岩溶储层 奥陶系 哈拉哈塘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黑龙江宝山一带海西晚期强过铝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22
4
作者 高阳 张招崇 杨铁铮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3-449,共17页
黑龙江宝山地区在构造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部的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伊春-延寿花岗岩带北段,区内分布大面积的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其中海西晚期花岗岩,岩性主要为碱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锆石U-Pb法LA-ICPMS测年... 黑龙江宝山地区在构造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部的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之间的伊春-延寿花岗岩带北段,区内分布大面积的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其中海西晚期花岗岩,岩性主要为碱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锆石U-Pb法LA-ICPMS测年结果为252.6±3Ma。其主量元素表现出富Si、略富Al、富碱质和低Mg、低Ca的特点;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Rb、Nd、K、Pb、U和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并且Sr、Ba呈明显的负异常;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岩石总体上属于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是岩浆经历了高度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特征类似于S型花岗岩,源岩物质来自于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石成因 海西晚期 黑龙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海西晚期火山岩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1
5
作者 汤良杰 黄太柱 +4 位作者 邱海峻 崔泽宏 万桂梅 金仙梅 杨素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88-1197,共10页
通过地震剖面解释,根据断裂的切割层位将研究区火山岩断裂分为3类,即深层断裂、浅层断裂、火山岩内部微断裂。通过编制这3类断裂的平面展布图,对塔河地区火山岩断裂的性质、形成期次、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深层断裂形成... 通过地震剖面解释,根据断裂的切割层位将研究区火山岩断裂分为3类,即深层断裂、浅层断裂、火山岩内部微断裂。通过编制这3类断裂的平面展布图,对塔河地区火山岩断裂的性质、形成期次、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深层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海西期,以逆冲断层为主,走向呈NNE、NE、NNW3组,断裂主要分布于塔河火山岩发育区北部、西北部。浅层断裂形成于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以正断层为主,断裂走向呈NE、NNE向,主要分布于盐边地带和东南部盐上火山岩分布区。火山岩内部的微断裂在顶部较底部发育,主要分布于塔河地区西部的火山岩中。根据火山岩储层和构造成因类型,将塔河地区火山岩划分为3种圈闭类型,即:构造裂缝和淋滤风化共同控制的圈闭、古凸起不整合遮挡和抬升淋滤风化共同控制的圈闭、埋藏溶蚀和构造裂缝共同控制的圈闭。分析了火山岩圈闭顶部的盖层条件和火山岩的油气成藏条件,认为三叠系底部柯吐尔组泥岩可形成有效的区域性封盖,塔河地区火山岩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构造特征 油气成藏 海西晚期 塔河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内蒙古霍各乞海西期侵入岩形成时代、成因及其与铜矿体的关系 被引量:22
6
作者 皮桥辉 刘长征 +2 位作者 陈岳龙 李泳泉 李大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7-451,共15页
文章通过对狼山霍各乞矿区侵入岩中锆石U-Pb年代学和铪同位素组成、岩石化学及空间上毗邻铜矿体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及与铜矿体的关系。结果表明,岩体岩性为辉长-闪长岩,岩体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具明显的振荡环带结构,Th/U... 文章通过对狼山霍各乞矿区侵入岩中锆石U-Pb年代学和铪同位素组成、岩石化学及空间上毗邻铜矿体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及与铜矿体的关系。结果表明,岩体岩性为辉长-闪长岩,岩体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具明显的振荡环带结构,Th/U比值均大于0.1(0.20~0.77),指示岩浆成因特征;岩体中锆石加权平均206Pb/328U年龄为(273.9±1.2)Ma,表明岩体形成于海西晚期;锆石的εHf(t)值变化范围为-4.1^-10.0;Hf模式年龄分布于1.56~1.92 Ga之间,其峰值与Nd两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一致,这说明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物质的熔融,并非来自亏损地幔源区;铜矿体钕模式年龄变化比较大,变化范围为1.78~2.37 Ga,反映了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征;野外地质特征和爆裂测温数据表明铜矿体受后期改造,与海西期侵入岩有关。认为海西期辉长-闪长岩体应由太古代结晶基底部分熔融并混入少量幔源组分形成,该岩体对霍各乞铜矿床没有提供大量成矿物质,但岩体的形成对矿体局部有明显的富集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部分熔融 铪同位素 改造 海西晚期 内蒙古霍各乞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海西晚期古岩溶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存革 徐明军 +3 位作者 云露 刘永立 王胜利 罗明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0-285,共6页
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结合现代岩溶学,探讨了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于奇和轮南地区海西晚期古岩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于奇地区主要表现为准平原特征,发育溶沟、洼地等岩溶地貌,明显受断裂的控制,地表水系呈多期特征。于奇地区准平... 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结合现代岩溶学,探讨了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于奇和轮南地区海西晚期古岩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于奇地区主要表现为准平原特征,发育溶沟、洼地等岩溶地貌,明显受断裂的控制,地表水系呈多期特征。于奇地区准平原的形成与构造部位、地层产状、古气候和侵蚀基准面等因素密切相关。轮南地区抬升幅度较高,夷平作用不完全,仍残留部分峰丛地貌。海西早期古岩溶形成的是大型峰丛—洼地岩溶地貌,地表和地下水系较为发育,与海西晚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于奇地区与海西晚期古岩溶作用相关的缝洞储集体主要沿断裂带分布,而轮南地区整体发育,缝洞储集体发育分布受侵蚀基准面、断裂和准平原化程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 准平原 奥陶系 海西晚期 阿克库勒凸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部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与隆升历史--多种古温标与沉积学证据的制约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奎 李宗星 +4 位作者 施小斌 魏小洁 任自强 杨小秋 彭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03-1421,共19页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 柴达木盆地东部周缘造山带内保存有较完整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记录,但盆地内至今仍未发现二叠系-三叠系.为探讨柴东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有无沉积及隆升历史等关键地质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古温标法恢复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随后,通过物源分析法获得印支期柴东北缘隆升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印支运动前,柴东地区残留石炭系顶界面埋深普遍超过2500m,晚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为2100~4300m,剥蚀量从南往北逐渐减小.柴东地区曾沉积了2000~3000m的二叠系-三叠系,随后被整体剥蚀.晚二叠世以来,随着古特提斯洋往北俯冲,盆地周缘开始隆升.早三叠世柴东北缘经历了一次快速隆升,先期的多套沉积地层与结晶基底被迅速剥蚀并为宗务隆南缘的隆务河群砾岩沉积提供物源.中三叠世海水往北和往东退出研究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地体强烈碰撞挤压使得东昆仑-柴达木地体下地壳显著缩短和增厚,柴东地区被整体抬升,并且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古地貌格局,在古气候与水系作用下,二叠系-三叠系与部分石炭系被全部剥蚀并搬运至宗务隆、南祁连及松潘-甘孜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 晚海西-印支期 剥蚀量 隆升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北秦岭灰池子花岗质复式岩体的源岩讨论——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45
9
作者 李伍平 王涛 王晓霞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9-278,共10页
灰池子复式岩体是北秦岭造山带核部规模最大的花岗岩体 ,它由 3个深成岩体组成 .花岗岩具有高SiO2 (6 6 .86 %~ 73 .48% ) ,Al2 O3(14.44 %~ 16 .32 % )和Na2 O (4 .17%~4.78% ) ,低TiO2 (<0 .74% ) ,MgO(<1.18% )和K2 O(<3... 灰池子复式岩体是北秦岭造山带核部规模最大的花岗岩体 ,它由 3个深成岩体组成 .花岗岩具有高SiO2 (6 6 .86 %~ 73 .48% ) ,Al2 O3(14.44 %~ 16 .32 % )和Na2 O (4 .17%~4.78% ) ,低TiO2 (<0 .74% ) ,MgO(<1.18% )和K2 O(<3.33 % )的特征 .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富集 (2 7.45 <w(La) N/w (Yb) N<72 .99) ,Eu为负—弱正异常 ,微量元素Y的质量分数为(3.70~ 9.77)× 10 -6,Yb为 (0 .30~ 1.14)× 10 -6,Sr为 (310~ 775 )× 10 -6,w (Sr) /w(Y)为47.87~ 114.36 ,大离子亲石元素 (Rb ,Ba ,Th ,Sr等 )相对富集 ,高场强元素 (Nb ,Ta ,Ti,Zr)相对亏损 .同位素组成比较均匀 ,0 .5 12 31<w(14 3Nd) /w(14 4Nd) <0 .5 12 38,0 .70 783<w(87Sr) /w(86Sr) <0 .70 880 ,0 .95Ga <tDM<1.0 9Ga ,- 0 .81<ε(Nd ,437Ma) <0 .93 ,且 18<ε(Sr,437Ma) <32 ,这些特征与Adakitic质岩相似 .笔者认为灰池子花岗岩是由深部下地壳新元古代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Adakitic质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kitic质岩 下地壳 花岗质复式岩体 晚加里东-早海西期 北秦岭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彭渊 马寅生 +4 位作者 刘成林 孙娇鹏 程海艳 代昆 郑策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59,共9页
为了更好认识柴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特征与演化过程,在天峻快日玛乡、城墙沟、石灰沟等地区详细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恢复和古构造应力反演技术对柴北缘及邻区石炭系—新生界构造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二叠世—中... 为了更好认识柴北缘晚海西—印支期古构造应力特征与演化过程,在天峻快日玛乡、城墙沟、石灰沟等地区详细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利用地层恢复和古构造应力反演技术对柴北缘及邻区石炭系—新生界构造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柴北缘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下向北俯冲碰撞,盆地内部上二叠—中三叠统缺失。晚三叠世开始,西秦岭斜向碰撞柴达木盆地,柴北缘进入造山阶段,所受挤压作用方向转变为北西—南东向,盆地内大范围缺失上三叠统。晚海西—印支期柴北缘内部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大面积剥蚀加之该期强烈挤压作用造成尕海南山石炭系与白垩系、旺尕秀煤矿石炭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意味着下伏石炭系可能遭受强烈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晚海西—印支期 构造形迹 地层恢复 古构造应力反演 挤压作用方向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玛东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浩武 邬光辉 +2 位作者 史玲玲 汪斌 高力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0-185,共6页
玛东冲断带属典型的后展式叠瓦冲断带,前三排断裂冲断作用形成于桑塔木组沉积之前,第④和第⑤排断层形成于奥陶纪末。冲断带南部位于和田古隆起岩溶斜坡,奥陶系岩溶储层充填程度低,前三排构造在海西晚期内有活化特征,有助于缝洞型储层... 玛东冲断带属典型的后展式叠瓦冲断带,前三排断裂冲断作用形成于桑塔木组沉积之前,第④和第⑤排断层形成于奥陶纪末。冲断带南部位于和田古隆起岩溶斜坡,奥陶系岩溶储层充填程度低,前三排构造在海西晚期内有活化特征,有助于缝洞型储层形成。冲断带南部中寒武统膏盐层厚度比北部小,断裂活化与中下寒武统烃源岩主生烃期配合良好,油气垂向输导能力大于北部,奥陶系风化壳油气丰度大于北部。整个冲断带由于寒武系膏盐层封盖作用,滑脱断层向上输导油气的数量有限,大部分油气仍滞留在中下寒武统中,具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东冲断带 演化序列 海西晚期 中下寒武统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吉林珲春地区大荒沟花岗岩岩基的岩浆演化和构造环境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姜开君 周永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65-475,共11页
大荒沟岩基形成于242—220Ma间,为晚海西—早印支期花岗质岩石系列。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系具有酸度高,富Na、Fe,相对贫Mg、K、Rb和REE的特点,属于铝弱过饱和的钙碱性岩系。岩源物质可能为具拉斑玄武质特... 大荒沟岩基形成于242—220Ma间,为晚海西—早印支期花岗质岩石系列。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系具有酸度高,富Na、Fe,相对贫Mg、K、Rb和REE的特点,属于铝弱过饱和的钙碱性岩系。岩源物质可能为具拉斑玄武质特征的火成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形成于造山运动旋回的早期阶段,而钾长花岗岩属于造山运动晚期阶段的产物,整个岩系的形成反映了一个造山旋回的深成岩浆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造山带 岩浆演化 构造环境
下载PDF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梁斌 王国灿 张克信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51,57,共7页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末期和晚海西期3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的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海西期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末期和晚海西期3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的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海西期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指出东昆中晚海西期的碰撞缝合带是不同陆块间斜向碰撞形成的转换挤压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混杂岩带 韧性剪切带 应变速率 温度环境 压力环境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南盘江坳陷及邻区海西晚期岩浆活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9
14
作者 汪新伟 韩效忠 +1 位作者 侯宇光 周维博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72-78,共7页
南盘江坳陷及邻区海西晚期岩浆岩分布显示有从中、西部大规模玄武岩喷发→中东部中酸性岩浆活动→东南部花岗岩侵入的演化规律。其中, 在十万大山盆地以西地区的偏基性岩浆活动受北东和北西向深断裂控制明显, 尤其以此两组断裂交汇处的... 南盘江坳陷及邻区海西晚期岩浆岩分布显示有从中、西部大规模玄武岩喷发→中东部中酸性岩浆活动→东南部花岗岩侵入的演化规律。其中, 在十万大山盆地以西地区的偏基性岩浆活动受北东和北西向深断裂控制明显, 尤其以此两组断裂交汇处的岩浆活动强烈, 盆地构造背景属大陆伸展裂谷环境; 在十万大山盆地以东地区为偏酸性岩浆活动, 主要受东吴运动形成的钦防造山带的控制,属大陆边缘造山带或岛弧造山带环境。岩浆活动的模式为: 早二叠世末期, 在研究区中、西部地壳强烈拉张应力作用下, 扬子板块向南东仰冲于云开地体之上, 钦防海槽关闭, 沿北东向的博白 岑溪断裂带发生陆 陆碰撞, 其动力来源可能与邻区的“峨嵋山玄武岩省”相关。海西晚期盆地的沉积特征也反映出岩浆活动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 构造背景 海西晚期 南盘江坳陷及邻区
下载PDF
吉辽边界梅河口-开原地段晚海西—早印支期岩浆旋回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娟 彭玉鲸 +3 位作者 丁明广 刘大业 张宁 杨传 《地质与资源》 CAS 2012年第4期371-375,共5页
本区已获晚海西—早印支期花岗岩类6件锆石高精度测年数据和两件继承锆石年龄,确定了其活动时限305~242 Ma,主体分属早中三叠世岩石序列、晚二叠世岩石序列、中二叠世岩石序列相应的岩石单元.小四平岩体的年龄及其被晚三叠世地层不整... 本区已获晚海西—早印支期花岗岩类6件锆石高精度测年数据和两件继承锆石年龄,确定了其活动时限305~242 Ma,主体分属早中三叠世岩石序列、晚二叠世岩石序列、中二叠世岩石序列相应的岩石单元.小四平岩体的年龄及其被晚三叠世地层不整合覆盖,指明古亚洲洋构造域完成在242~228 Ma间.基于上述岩石年龄及形成构造环境和邻近地区磨拉石相发育的层位,揭示古吉黑造山带晚海西—早印支期构造运动或构造-岩浆旋回具有多幕式的递进演化模式,并受显生宙泛大陆旋回所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河口-开原 晚海西—早印支期 岩浆旋回 构造意义 吉林-辽宁
下载PDF
海南岛晚海西-印支期埃达克质岩的构造环境判别及其对比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小卫 吴秀荣 杨振强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4年第3期206-217,共12页
本文采用岩浆岩石地球化学作图软件,处理了海南岛晚海西-印支期埃达克质岩以及钾玄质岩的岩石化学分析数据,目的在于探讨其形成构造环境。根据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海南岛在海西-印支期属于火山-岩浆弧环境,并将其与隔海相望的印... 本文采用岩浆岩石地球化学作图软件,处理了海南岛晚海西-印支期埃达克质岩以及钾玄质岩的岩石化学分析数据,目的在于探讨其形成构造环境。根据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海南岛在海西-印支期属于火山-岩浆弧环境,并将其与隔海相望的印支陆块东侧和华南板块同构造旋回的埃达克质岩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海南岛与长山带晚海西-印支期埃达克质岩具有相似的构造环境,主要为主动大陆汇聚边缘带,其次为碰撞后板内地壳伸展-减薄环境。而华南板块同期的埃达克质岩则为大陆板内陆-陆同碰撞成因,与陆内深大断裂的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晚海西-印支期 地球化学-构造环境 埃达克质岩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小龙 汤良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1-846,共6页
雅克拉断凸长期处于挤压环境,逆断层发育,但在喜马拉雅早期正断层也发育。为了研究雅克拉断凸的断层发育特征,对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西晚期整个研究区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皆为中、低应... 雅克拉断凸长期处于挤压环境,逆断层发育,但在喜马拉雅早期正断层也发育。为了研究雅克拉断凸的断层发育特征,对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海西晚期整个研究区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皆为中、低应力值区,中、东部南侧是低应力值区,往北、往西应力值增加,该应力场导致研究区内部发育了一些规模较小的逆断层。喜马拉雅早期研究区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向上隆起,隆起幅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加,隆起导致地层弯曲,且以边界断裂顶部附近区域弯曲度最大,导致此处的拉张应力也最大,正断层正是从此处开始发育,然后再向内发展;与此同时,研究区下部受到的挤压应力作用较小,导致内部的逆断层几乎没有进一步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西晚期 喜马拉雅早期 数值模拟 构造应力场 雅克拉断凸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苏尼特左旗地区海西末—印支期构造活动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德臻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52-58,共7页
该文对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 NNE向褶皱的形态、褶皱成生时承受的轴向载荷、压缩量乃至断裂及韧性剪切带的形态和变形域进行了对比研究 ,划分了变形序次。在此基础上认为该区存在印支运动的构造形迹 ,且该形迹是在海西末期形成的构造形... 该文对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 NNE向褶皱的形态、褶皱成生时承受的轴向载荷、压缩量乃至断裂及韧性剪切带的形态和变形域进行了对比研究 ,划分了变形序次。在此基础上认为该区存在印支运动的构造形迹 ,且该形迹是在海西末期形成的构造形迹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尼特左旗 海西末-印支期 褶皱形态 构造活动
下载PDF
青海祁漫塔格海西期成矿初探——以牛苦头M1铅锌矿床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加多 王新雨 +5 位作者 祝新友 吴锦荣 蔡亚伟 李岩 郭天军 蒋斌斌 《矿产勘查》 2019年第8期1775-1783,共9页
牛苦头矿床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中西部,目前已探明铅锌资源储量逾100万t,是近年来祁漫塔格地区最具找矿潜力的矿区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祁漫塔格地区多金属矿床主要是三叠纪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然而,随着牛苦头矿区矿产勘查和科研工... 牛苦头矿床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中西部,目前已探明铅锌资源储量逾100万t,是近年来祁漫塔格地区最具找矿潜力的矿区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祁漫塔格地区多金属矿床主要是三叠纪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然而,随着牛苦头矿区矿产勘查和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牛苦头矿区与铅锌成矿有关的成矿岩体年龄为海西期。文章通过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得牛苦头沟西侧与M1、M4矿区(磁异常区)空间关系密切的岩体年龄为394Ma,此年龄与M1、M4底部岩体成矿岩体年龄一致,说明祁漫塔格地区中泥盆世可能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和与之有关的成矿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可知,青海祁漫塔格地区早、中泥盆世处于后碰撞的构造背景,暗示着早、中泥盆世可能是青海祁漫塔格地区另外一个重要的铅锌矽卡岩成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泥盆纪 花岗闪长岩 牛苦头铅锌矿 祁漫塔格地区 海西期成矿
下载PDF
武当山北部南化塘地区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建民 宋子新 郭力宇 《资源环境与工程》 1998年第1期13-21,共9页
本文据1:5万南化塘幅成果,主要论述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指出该区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构造变动.一次是晋宁运动,造成武当山岩群与耀岭河组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另一次是晚海西一印支期的伸展滑晚构造,它包括两个重要的变形阶段... 本文据1:5万南化塘幅成果,主要论述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指出该区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构造变动.一次是晋宁运动,造成武当山岩群与耀岭河组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另一次是晚海西一印支期的伸展滑晚构造,它包括两个重要的变形阶段:早期为伸展滑晚阶段,形成以三个主滑脱面为骨架的滑脱构造系统;晚期为收缩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变形导致武当山的隆起以及兰片岩带的形成,有可能是华北与扬子地块沿该区北测商丹带碰撞的结果,属同碰撞伸展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化塘 构造演化 晋宁运动 晚海西—印支期 不整合 伸展滑晚 收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