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冈底斯带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50
1
作者 耿全如 潘桂棠 +3 位作者 金振民 王立全 朱弟成 廖忠礼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7-760,共14页
叶巴组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分布在拉萨、达孜至墨竹工卡之间,岩性为浅变质玄武岩、玄武质熔结凝灰岩、英安岩、酸性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SiO2含量集中在41%~50.4%和64%~69%两个区间,为钙碱性系列的玄武岩和英安岩2类.玄武岩... 叶巴组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分布在拉萨、达孜至墨竹工卡之间,岩性为浅变质玄武岩、玄武质熔结凝灰岩、英安岩、酸性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SiO2含量集中在41%~50.4%和64%~69%两个区间,为钙碱性系列的玄武岩和英安岩2类.玄武岩的显著特征是TiO2含量极低,仅为0.66%~1.01%,远低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玄武岩的稀土总量REE=60.3~135μg/g,英安岩的稀土总量REE=126.4~167.9μg/g.玄武岩和英安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两者均为轻稀土富集型,分布特征相似,轻、重稀土的分馏较明显,Eu异常均不显著;均表现为LILE、LREE富集,HFS、HREE亏损的特点.玄武岩亏损Ti、Ta、Nb、Zr,Nb和Ta仅略负亏损,Nb=0.54~1.17,平均为0.84;英安岩亏损HFS中P、Ti,Ta、Nb略负异常,Nb=0.74~1.06,平均为0.86.玄武岩类的εNd(t)=0.96~10.03、(87Sr/86Sr)i=0.7043~0.7064,英安岩的εNd(t)=-1.42~1.08、(87Sr/86Sr)i=0.7038~0.7049.从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成分看,玄武岩和英安岩浆起源于俯冲带之上的地幔楔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源岩可能是亏损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曾受到具地壳成分特征的流体不均匀交代.后期变质作用对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有影响.叶巴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成熟岛弧后期的短暂拉张环境,是印支期冈底斯岩浆弧演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化学 成因 冈底斯岩浆弧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下载PDF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被引量:322
2
作者 张岳桥 徐先兵 +1 位作者 贾东 舒良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4-247,共14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造的横跨叠加型式,发现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具有南北成带、晚期NNE向褶皱构造具有东西分区的区域展布特征。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早中生代岩浆岩和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统计分析,认为这两组叠加褶皱构造清楚地记录了华南早中生代两期挤压事件,近东西向褶皱是对印支早期华南地块南北边缘碰撞造山事件的远程响应,NNE向褶皱则起源于燕山早期((170±5)Ma)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两者发生转换的时代在中晚侏罗世之交。伴随这两期构造挤压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分别诱发了华夏地块三叠纪和晚侏罗世地壳深熔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华南两组叠加褶皱构造的识别为进一步探讨早中生代从碰撞动力构造体系向俯冲动力构造体系转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叠加褶皱 印支期碰撞褶皱体系 早燕山期俯冲褶皱系统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下载PDF
东昆仑五龙沟金矿矿集区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特点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寇林林 张森 +1 位作者 钟康惠 田承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503,共9页
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五龙沟地区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具有多层次多期构造作用产物叠生特点。可分为早印支期(240 Ma左右)及其以前的韧性变形;晚印支—早燕山期的(235~197 Ma)的脆韧性变形;晚燕山期以来,尤其早-中喜马... 野外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分析表明,五龙沟地区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具有多层次多期构造作用产物叠生特点。可分为早印支期(240 Ma左右)及其以前的韧性变形;晚印支—早燕山期的(235~197 Ma)的脆韧性变形;晚燕山期以来,尤其早-中喜马拉雅期(51~21 Ma)的脆性变形。晚印支期—早燕山期的脆-韧性变形,与造山隆升相伴,表现为先存变质核杂岩构造北东翼构造岩类的褶皱、断裂,奠定了五龙沟地区北西西向的构造主线,即形式上的数条北西西向韧剪带平行展布,从韧性变形、韧-脆性变形到脆性变形的构造运动依次为左行正滑→左行逆冲→右行正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脆韧性变形 构造运动 晚印支期—早燕山期 青海省
下载PDF
黑龙江翠宏山铅锌多金属矿区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1
4
作者 邵军 李秀荣 杨宏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翠宏山铅锌多金属矿床产在花岗岩体与下寒武统西林群铅山组变质岩系的接触带内,是一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岩浆活动强烈,具有脉动活动特点,形成的岩石类型主要有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总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二者分别具有"... 翠宏山铅锌多金属矿床产在花岗岩体与下寒武统西林群铅山组变质岩系的接触带内,是一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岩浆活动强烈,具有脉动活动特点,形成的岩石类型主要有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总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二者分别具有"I"型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特征,花岗岩的形成与造山后伸展作用有关。采用锆石U-Pb方法确定了岩浆岩的形成年龄,获得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92.8±2.5Ma、199.0±3.1Ma。研究认为,铅锌多金属成矿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成矿作用发生在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造山后伸展作用 成矿年龄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翠宏山铅锌多金属矿床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徐德英 朱德献 +2 位作者 段秋梁 皮晓林 净新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4期15-18,30,共5页
通过分析黄骅坳陷内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分布特征,并与穿越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的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内中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卷入地层集中、发育规模小,总体呈"薄... 通过分析黄骅坳陷内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分布特征,并与穿越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的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内中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卷入地层集中、发育规模小,总体呈"薄皮"构造的特点。黄骅坳陷内部的这种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与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所显示的坳陷两侧强烈相互对冲的构造格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沧东断裂、盐山—大洼断裂大规模的走滑作用调节有关。在逆冲推覆构造类型的分布上,西部以逆冲堆叠背形构造和逆冲叠瓦扇构造为主,而东部以高角度板状逆冲叠瓦构造为主。形成这种构造类型分布的主要动力来源可能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间碰撞挤压作用所形成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逆冲推覆构造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Geochemistry and Petrogenesis of Volcanic Rocks in the Yeba Formation on the Gangdise Magmatic Arc, Tibet 被引量:4
6
作者 Geng Quanru Pan Guitang +2 位作者 Jin Zhenmin Wang Liquan Liao Zhongli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4期283-296,共14页
The Early Jurassic bimodal volcanic rocks in the Yeba Formation, situated between Lhasa, Dagze and Maizhokunggar, composed of metabasalt, basaltic ignimbrite, dacite, silicic tuff and volcanic breccia, are an importan... The Early Jurassic bimodal volcanic rocks in the Yeba Formation, situated between Lhasa, Dagze and Maizhokunggar, composed of metabasalt, basaltic ignimbrite, dacite, silicic tuff and volcanic breccia, are an important volcanic suite for the study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Gangdise magmatic arc and the Mesozoic Tethys. Based on systematic field investigations, we carried out geochemical studies on representative rock samples.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were analyzed for these rock samples by XRF and ICP-MS respectively, and an isotope analysis of Rb-Sr and Sm-Nd was carried out by a MAT 262 mass spectrograp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O2 contents in lava rocks are 41 %-50.4% and 64 % -69 %, belonging to calc-alkaline basalt and dacite. One notable feature of the basalt is its low TiO2 content, 0.66%-1.01%,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inental tholeiite. The ∑REE contents of basalt and dacite are 60.3-135 μg/g and 126, 4--167.9μg/ g respectively. Both rocks have similar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enriched LREE and LILE relative to HREE and HFS, similar REE patterns without Eu anomaly. The basalts have depleted Ti, Ta and Nb and slightly negative Nb and Ta anomalies, with Nb = 0.54--1.17 averaging 0. 84. The dacites have depleted P and Ti and also slightly negative Nb and Ta anomalies, with Nb= 0. 74 -1. 06 averaging 0. 86. Major and trace elemental and isotopic studies suggest that both basalt and dacite origina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 wedge at different degrees above the subduction zone. The spinal Iherzolite in the upper mantle is likely to be their source rocks, which might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e selective metasomatism of fluids with crustal geochemistry. The LILE contents of both rocks were affected by metamorphism at later stages. The Yeba bimodal volcanic rocks formed in a temporal extensional situation in a mature island arc resulting from the Indosinian Gangdise magmatic a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odal volcanic rock GEOCHEMISTRY PETROGENESIS Gangdise magmatic arc late indosinian to early yanshannian.
下载PDF
吉辽边界梅河口-开原地段晚海西—早印支期岩浆旋回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娟 彭玉鲸 +3 位作者 丁明广 刘大业 张宁 杨传 《地质与资源》 CAS 2012年第4期371-375,共5页
本区已获晚海西—早印支期花岗岩类6件锆石高精度测年数据和两件继承锆石年龄,确定了其活动时限305~242 Ma,主体分属早中三叠世岩石序列、晚二叠世岩石序列、中二叠世岩石序列相应的岩石单元.小四平岩体的年龄及其被晚三叠世地层不整... 本区已获晚海西—早印支期花岗岩类6件锆石高精度测年数据和两件继承锆石年龄,确定了其活动时限305~242 Ma,主体分属早中三叠世岩石序列、晚二叠世岩石序列、中二叠世岩石序列相应的岩石单元.小四平岩体的年龄及其被晚三叠世地层不整合覆盖,指明古亚洲洋构造域完成在242~228 Ma间.基于上述岩石年龄及形成构造环境和邻近地区磨拉石相发育的层位,揭示古吉黑造山带晚海西—早印支期构造运动或构造-岩浆旋回具有多幕式的递进演化模式,并受显生宙泛大陆旋回所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河口-开原 晚海西—早印支期 岩浆旋回 构造意义 吉林-辽宁
下载PDF
小兴安岭东南段重要铅锌多金属、钼矿床的成矿年龄 被引量:3
8
作者 邵军 杨宏智 +1 位作者 贾斌 彭明生 《地质与资源》 CAS 2014年第3期222-224,共3页
小兴安岭成矿带东南段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铅锌多金属矿化、钼矿化集中区之一,成矿作用与区内花岗质岩浆侵入作用密切相关,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为夕卡岩型,钼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对区内典型矿床进行锆石精确测年研究结果表明,铅... 小兴安岭成矿带东南段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铅锌多金属矿化、钼矿化集中区之一,成矿作用与区内花岗质岩浆侵入作用密切相关,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为夕卡岩型,钼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对区内典型矿床进行锆石精确测年研究结果表明,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集中在175.8-209 Ma,鹿鸣钼矿床成矿年龄为176±4 Ma.认为铅锌多金属矿的(主)成矿期为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钼矿成矿期为燕山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多金属矿 钼矿 岩浆侵入作用 成矿年龄 印支晚期 燕山早期 小兴安岭成矿带
下载PDF
黑龙江翠宏山铅锌多金属矿床岩浆岩特征及成矿年龄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秀荣 杨宏智 邵军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1年第2期114-118,138,共6页
翠宏山铅锌多金属矿床产在花岗岩体与下寒武统西林群铅山组变质岩系的接触带内,是一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岩浆活动强烈,具有脉动活动特点,形成的岩石类型主要有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总结该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翠宏山铅锌多金属矿床产在花岗岩体与下寒武统西林群铅山组变质岩系的接触带内,是一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岩浆活动强烈,具有脉动活动特点,形成的岩石类型主要有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总结该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该花岗岩具有由"I"型向"A"型过渡特点,并采用锆石U-Pb方法确定了地表和深部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92.8±2.5 Ma和194.1±1.6 Ma。研究认为,铅锌多金属成矿与此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成矿作用发生在印支晚期-燕山早期(190-199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演化 成矿年龄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翠宏山铅锌多金属矿床
下载PDF
陕西省汉滨区沈坝-柳坑金矿区岩浆岩与成矿关系探讨
10
作者 杨宏宇 杨兴科 +2 位作者 王新 唐明峰 韩珂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363-364,共2页
南秦岭构造带自元古代开始就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运动,不仅具有重要的造山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内外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区位于南秦岭陆内造山带南部印支-燕山构造变... 南秦岭构造带自元古代开始就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运动,不仅具有重要的造山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内外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区位于南秦岭陆内造山带南部印支-燕山构造变形带内,二级构造单元属于南秦岭-北大巴山多层次韧性滑脱逆冲推覆褶皱带(杨兴科等,2016;高雅宁等,2016;唐永忠等,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花岗岩 早燕山期 晚印支期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渤海西部中新生代多旋回构造演化与潜山形成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述光 李慧勇 +2 位作者 李飞 李俊伟 胡贺伟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6期1-10,共10页
渤海西部中新生代演化具有频繁的构造体制转换和鲜明的旋回性,从而决定了潜山地质结构和内幕构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以构造变形、构造期次划分和古应力场分析为主线,重建研究区中新生代多... 渤海西部中新生代演化具有频繁的构造体制转换和鲜明的旋回性,从而决定了潜山地质结构和内幕构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以构造变形、构造期次划分和古应力场分析为主线,重建研究区中新生代多旋回构造演化序列。另一方面,从潜山内幕残留地层和断裂特征入手,解剖潜山的地质结构,识别和划分了研究区潜山构造样式和成因类型。研究表明,渤海西部中新生代存在印支、早燕山、中燕山、晚燕山、早喜山、晚喜山6个构造旋回,相应地潜山的形成经历了前印支期潜山物质基础发育、印支—早燕山旋回挤压逆冲与潜山雏形、中燕山—早喜山旋回伸展裂陷与潜山初始格局、晚喜山旋回断-拗沉降与潜山定型定位四大演化阶段。各个旋回构造变形的时空差异以及叠加组合方式的不同导致研究区潜山构造特征呈现明显的分带性,自西向东可划分为西侧内幕残留逆冲型、中部反转块断翘倾型和东部复杂走滑断块型潜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西部 中新生代 印支旋回 早燕山旋回 晚燕山旋回 潜山结构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彭县海窝子须家河组第四段的研究
12
作者 杨季楷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33-38,T001,共7页
描述了四川彭县海窝子乡须家河组第四段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及厚度等。根据在此段地层中采到的植物化石,确定其时代应为早侏罗世。又因其岩石特征明显,建议将此段地层命名为海窝子组。论文还探讨了印支运动在该区的幕次划分... 描述了四川彭县海窝子乡须家河组第四段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及厚度等。根据在此段地层中采到的植物化石,确定其时代应为早侏罗世。又因其岩石特征明显,建议将此段地层命名为海窝子组。论文还探讨了印支运动在该区的幕次划分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第四段 造山运动 构造幕
下载PDF
湖南省印支运动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13
作者 柏道远 李彬 +1 位作者 曾广乾 杨俊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252-269,共18页
长期以来,华南中部湖南印支运动的构造表现暨上古生界盖层褶皱的形成时代备受研究者关注,但至今仍存在显著的认识分歧。鉴此,本文在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省印支运动早、晚两幕褶皱相关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厘定依据进行了系统总... 长期以来,华南中部湖南印支运动的构造表现暨上古生界盖层褶皱的形成时代备受研究者关注,但至今仍存在显著的认识分歧。鉴此,本文在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省印支运动早、晚两幕褶皱相关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厘定依据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释,并探讨了应力场形成的动力机制以及印支运动的其他相关问题,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印支运动早幕发生于中三叠世后期,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变化很大,省境中带,自湘西北往南东至湘中、湘东南东部,总体由NNW向—近SN向→NW向→NWW向弧形偏转;南西带,由湘西南的NW向→湘中南的EW向→湘东南西部的EW向变化;北东带,由湘东北的SN向转为湘东地区的NW向、NWW向。印支运动晚幕发生于晚三叠世,区域最大主应力为SN向,湘中局部地区为NNE向。(2)印支运动早幕区域挤压应力场主要与华北地块向南、思茅-印支地块向北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北西的挤压有关,呈NE向—NNE向展布的各次级块体之间的继发性陆内汇聚、NW向基底隐伏断裂左行走滑以及加里东期越城岭和苗儿山花岗质岩体的阻挡等也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印支运动晚幕SN向区域挤压应力场与华北地块向南的挤压、思茅-印支地块向北的挤压有关,局部NNE向最大主应力与NW向常德-安仁、郴州-邵阳基底隐伏断裂右行走滑有关。(3)古太平洋板块的NW向挤压或许是华南印支期NE向褶皱最好的动力学解释;湘中地区NE向褶皱发育程度远高于EW向褶皱,是前者早于后者的重要证据;湘中高挂山—四明山NE向构造隆起带是印支运动晚幕SN向挤压下,先期NE向构造软弱带横向压扁和垂向拉伸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运动早幕 印支运动晚幕 区域挤压应力场 动力机制 华南地块 湖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