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Yanliao Biota: Chronology,Taphonomy,Paleontology and Paleoecology 被引量:7
1
作者 XU Xing ZHOU Zhonghe +2 位作者 Corwin SULLIVAN WANG Yuan REN D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229-2243,共15页
The northeastern Chinese Yanliao Biota (sometimes called the Daohugou Biota) comprises numerous, frequently spectacular fossils of non-marine organisms, occurring in Middle-Upper Jurassic strata in western Liaoning,... The northeastern Chinese Yanliao Biota (sometimes called the Daohugou Biota) comprises numerous, frequently spectacular fossils of non-marine organisms, occurring in Middle-Upper Jurassic strata in western Liaoning, northern Hebei, and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The biota lasted for about 10 million year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Bathonian-Callovian Daohugou phase (about 168-164 million years ago) and the Oxfordian Linglongta phase (164-159 million years ago). The Yanliao fossils are often taphonomically exceptional (many vertebrate skeletons, for example, are complete and accompanied by preserved integumentary features), and not only are taxonomically diverse but also include the oldest known representatives of many groups of plants,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These fossils have provided significant new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origins and early evolution of such clades as fleas, birds, and mammals, in addi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some major biological structures such as feathers, and have demonstrated the existence of a complex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northeast China around the time of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liao Biota Daohugou phase Linglongta phase middle-late jurassic Yanliao area
下载PDF
New Jurassic Fossil True Bugs of the Pachymeridiidae(Hemiptera:Pentatomomorpha)from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9
2
作者 YAO Yunzhi CAI Wanzhi REN D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5-47,共13页
Four new fossil genera and species of true bugs from the family Pachymeridiidae, Beipiaocoris multifurcus, Bellicoris mirabilis, Nitoculus regiUus, and Viriosinervis stolidus, are described. New specimens were collect... Four new fossil genera and species of true bugs from the family Pachymeridiidae, Beipiaocoris multifurcus, Bellicoris mirabilis, Nitoculus regiUus, and Viriosinervis stolidus, are described. New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iddle and Upper Jurassic non-marine sedimentary strata from the Jiulongshan and Yixian Formations of northeast China. The species Karatavocoris asiatica Becker-Migdisova, 1963, 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a member of the family Coreidae is transferred to the Pachymeridiidae. A new map of all known and newly discovered fossil pachymeridiid localities is given. The diagnosis of the family is mod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IPTERA Pachymeridiidae new genera FOSSIL late jurassic Yixian Formation middle jurassic Jiulongshan Formation China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期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以永浅1井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余文强 杨田 +2 位作者 蔡来星 李晓芳 何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1228,共18页
四川盆地中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期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对揭示该时期盆内的沉积格局、重建古地理及油气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中部永浅1井的47件泥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恢复研究区... 四川盆地中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期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对揭示该时期盆内的沉积格局、重建古地理及油气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中部永浅1井的47件泥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恢复研究区沙溪庙组沉积期的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Sr/Ba比值、Rb/K_(2)O比值、Ca/Mg比值和Ca/(Ca+Fe)比值指示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期整体为淡水环境,但在沙溪庙组一段沉积中、晚期出现了短暂的水体盐度升高;V/(V+Ni)比值、U/Th值、V/Cr比值与Ni/Co比值指示沙溪庙组沉积期整体为间歇暴露的浅水氧化环境,局部为弱氧化或还原环境;C值、CIA值和Rb/Sr比值等指标显示,沙溪庙组沉积期古气候总体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但期间发生波动性干旱,在温暖湿润和半干旱—半湿润之间频繁波动。多元地球化学参数为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期的古气候演化和区域性古气候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中侏罗世中晚期 沙溪庙组 古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滇中禄丰川街盆地中-晚侏罗世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及其对生物埋藏的影响
4
作者 王万能 李锁明 +3 位作者 张耀堂 袁永盛 庞占基 赵见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0-1543,共14页
滇中禄丰地区川街盆地记录了上扬子地区中—上侏罗统陆相沉积和生物演化的重要信息,为侏罗纪温室地球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良好载体。本文通过对川街盆地中—晚侏罗世陆相红层进行沉积学、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系统研究,恢复其... 滇中禄丰地区川街盆地记录了上扬子地区中—上侏罗统陆相沉积和生物演化的重要信息,为侏罗纪温室地球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良好载体。本文通过对川街盆地中—晚侏罗世陆相红层进行沉积学、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系统研究,恢复其古气候环境特征。研究认为:禄丰地区侏罗纪巴通期—卡洛夫早期湖泊为封闭性较好、盐度逐渐升高的咸水湖,该时期气候由相对湿润转为干燥,气温总体较高,从早期到晚期表现为温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卡洛夫中—晚期湖泊封闭性减弱,由咸水湖转为半咸水湖,该阶段气候由干燥向相对湿润气候转变,温度回升,但气候波动剧烈,干湿交替频繁;牛津期—提塘期湖泊封闭性进一步减弱,为半咸水湖泊,气候总体趋于稳定,为湿润型气候。本次工作在禄丰地区陆相红层中识别出中—晚侏罗世过渡期寒冷事件(即MLJT事件),为中生代温室地球气候环境研究和西南地区陆相红层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中侏罗世晚期急剧变化的气候使得生物快速死亡,加之暴雨期河流的搬运、沉积和快速埋藏,造成了川街盆地如今的生物埋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丰地区 中—晚侏罗世 陆相红层 温室地球 古气候 古环境 川街盆地
下载PDF
Late Mesozoic Chresmodids with Forewing from Inner Mongolia, China (Polyneoptera: Archaeorthoptera) 被引量:10
5
作者 ZHANG Xinwen REN Dong +1 位作者 PANG Hong SHIH Chungk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38-46,共9页
Three new species of Chresmodidae are described. They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genera: Chresmoda multinervis sp. nov., Chresmoda shihi sp. nov. and Jurachresmoda sanyica sp. nov.. A study of the forewing venation is p... Three new species of Chresmodidae are described. They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genera: Chresmoda multinervis sp. nov., Chresmoda shihi sp. nov. and Jurachresmoda sanyica sp. nov.. A study of the forewing venation is provided. Longitudinal veins are mostly parallel; costal area is broad at the basal and narrowing distally; ScP is probably extending close to the wing apex; R is parallel at length to ScP; MA is running close to R, with two long parallel branches; MA branched-off basally; while MP is not branched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wing. However, the important basal part of MP and CuP is poorly preserved. In addition, unique fringing hairs on the mid legs of C. shihi sp. nov. and J. sanyica sp. nov. a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Jurachresmoda gaskelli Zhang, Ren and Shih, 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ssil insect Chresmodidae Yixian Formation Jiulongshan Formation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he middle jurassic China
下载PDF
The Late Mesozoic Orogenic Processes of Mongolia-Okhotsk Orogen: Evidence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s into Deformation of the Mohe Area, NE China 被引量:25
6
作者 Li Jinyi, He Zhengjun, Mo Shenguo and (Institute of Geology, CAGS, Beijing 100037, China) Zheng Qingdao (Heilongjiang Bureau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Geology and M ineral Resources, Ha’erbin 150036, China) 《Global Geology》 1999年第2期172-178,共7页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in 1999, two deformational domains with d ifferent dynamic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from the Jurassic geological outcrops in the Mohe area of NE China, i.e. northern ductile and southern p...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in 1999, two deformational domains with d ifferent dynamic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from the Jurassic geological outcrops in the Mohe area of NE China, i.e. northern ductile and southern plastic-brittl e ones. Their deformational features are stat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three st ages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area relative to the late Mesozoic orogeni c processes of Mongolian-Okhotsk orogen are reconstructed as follows, (1) south w ards thrusting in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2) eastwards thrusting and strike -s lipping parallel to the orogen in the late Jurassic, and (3) southeastwards thru sting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ROGENY of Mongolia-Okhotsk OROGEN MOHE area middle-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玛尼吐组火山岩形成时代及其大地构造环境 被引量:4
7
作者 柳永正 张海平 +3 位作者 张永清 贺宏云 徐铭池 焦建刚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60,共15页
玛尼吐组广泛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与满克头鄂博组和白音高老组的地质时代被定为晚侏罗世,然而前人在玛尼吐组中发现Nestoriapissovi化石,并认为是早白垩世冀北阶的带化石,同位素年代学结果差异也较大,而且形成的大地构造环... 玛尼吐组广泛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与满克头鄂博组和白音高老组的地质时代被定为晚侏罗世,然而前人在玛尼吐组中发现Nestoriapissovi化石,并认为是早白垩世冀北阶的带化石,同位素年代学结果差异也较大,而且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仍然存在争论。因此,笔者对玛尼吐组火山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并利用全岩成分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玛尼吐组采集的3个安山岩和粗安岩的锆石U–Pb(LA–ICP–MS)测年结果分别为(142.4±1.4)Ma、(130.0±1.4)Ma和(145.0±1.5)Ma,显示该地区玛尼吐组形成于早白垩世。样品SiO2含量为59.43%~64.73%,Al_(2)O_(3)含量为15.66%~17.19%,K_(2)O含量为2.56%~5.03%,Na_(2)O含量为3.59%~4.53%,全碱含量为6.36%~9.56%;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Sr、P和Ti为特征;稀土元素ΣREE=118.71×10^(–6)~189.99×10^(–6),轻重稀土分馏系数(La/Yb)N为8.88~9.58,δEu值为0.66~0.95,Eu负异常,与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对比大兴安岭西部玛尼吐组西部、中部(~140 Ma)和东部火山岩年龄,笔者认为其玛尼图组火山岩类最老形成于晚侏罗世(~158 Ma),向东逐渐变新为早白垩世(140~130 Ma),这一变化与蒙古–鄂霍次克洋自西向东的闭合及陆块的后碰撞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 玛尼吐组 锆石U–Pb年龄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下载PDF
兴安地块南段哈达地区中晚侏罗世侵入岩成因及对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志强 李娟 +1 位作者 王丽娟 李猛兴 《华东地质》 CAS 2023年第4期386-401,共16页
中晚侏罗世是东北地区构造演化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但该时期岩浆岩出露相对少,研究程度低。文章对兴安地块南段的中晚侏罗世侵入岩首次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岩石成因与地质意义,进一步限定蒙古-鄂霍... 中晚侏罗世是东北地区构造演化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但该时期岩浆岩出露相对少,研究程度低。文章对兴安地块南段的中晚侏罗世侵入岩首次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岩石成因与地质意义,进一步限定蒙古-鄂霍茨克洋在兴安地块南段的闭合时限。研究表明:侵入岩包括花岗斑岩、闪长玢岩2种岩性,成岩年龄分别为(167.0±0.5)Ma、(160.0±0.7)Ma,为中晚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具有富钠(Na 2O含量分别为4.57%~4.97%、3.21%~3.98%)、准(弱)铝质(A/CNK分别为1.00~1.07、0.93~1.10)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具有富集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和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中等(ΣREE分别为(90.5~153.1)×10^(-6)、(111.6~128.8)×10^(-6)),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值分别为6.74~10.26、5.14~8.84,(La/Yb)N分别为5.61~9.58、4.92~10.38),中低负铕异常(δEu分别为0.58~0.68、0.83~1.02)的微量元素特征。推断侵入岩成因很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有关,形成于加厚陆壳坍塌或拆沉作用下的构造背景,即挤压向伸展构造转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地块 蒙古-鄂霍茨克洋 I型花岗岩 中晚侏罗世
下载PDF
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 被引量:253
9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5 位作者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赵志丹 董国臣 周长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4-546,共13页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冈底斯、中冈底斯、北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基本同期开始于早白垩世(大约120~130 Ma)并可能延续到晚白垩世,以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最大为特征。已有数据显示中冈底斯则弄群火山岩包括部分中钾钙碱性系列的中基性岩石和占优势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不同于传统岛弧火山岩,但与中安第斯厚地壳背景下的岛弧火山岩相似,北冈底斯主要为与传统岛弧火山岩相似的中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中冈底斯则弄群中基性火山岩很可能与来自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和中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即AFC过程),长英质火山岩很可能主要与地壳重熔有关,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镁铁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目前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的成分变化、地壳厚度、与俯冲带的距离以及冈底斯带同期火山岩的分布特点暗示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极性 岛弧火山岩 晚休罗世-早白垩世 冈底斯中北部 西藏
下载PDF
再论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 被引量:22
10
作者 季强 柳永清 +4 位作者 陈文 姬书安 吕君昌 尤海鲁 袁崇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9-612,共4页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的晚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产状平缓,主要为一套产有丰富动、植物化石的凝灰质泥岩和粉砂岩,并夹有数层火山岩。从区域上来看,在西台子一带主要为早白垩世义县组的地层,产有丰富的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常见者有鱼类Lycop...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的晚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产状平缓,主要为一套产有丰富动、植物化石的凝灰质泥岩和粉砂岩,并夹有数层火山岩。从区域上来看,在西台子一带主要为早白垩世义县组的地层,产有丰富的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常见者有鱼类Lycoptera davidi,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longidorsalis,Protopsephurus liui和鸟类Confuciusornis sanctus;但在道虎沟—小西沟一带主要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的地层,产有丰富的道虎沟生物群的化石,常见者有蝾螈Jeholotriton paradoxus和Chunerpeton tianyiensis,翼龙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和Pterorhynchus wellnhoferi,手盗龙类Scansoriopteryx heilmanni和(?)Pedopennadao hugouensis[本文对Xu等(2005)描述的道虎沟足羽龙(Pedopenna daohugouensis)的原始产地存有疑义],昆虫Meso baetis sibirica,Mesone taantiqua,Rhipidoblattina(Cana liblatta)hebeiensis,Brunneus haifanggouensis,Palaeontinodes haifanggouensis等,叶肢介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E.haifanggouensis,E.jingyuanensis和E.luanpingensis,植物Cladophlebis(Osmunda?)sp.,Anomozamites angulatus,A.(Trymia?) sp.,Cycadolepissp.,Ginkgoites sp.,Pityospermus sp.,Pityocladussp.,Zamites gigas,Yanliaoia sinensis和Coniopteris burejensis等。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生物群特征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分析,笔者确信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为中—晚侏罗世(卡洛夫阶—牛津阶),根本不可能将其归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虎沟生物群 中—晚侏罗世 内蒙古 化石 区域地质构造 地层分布
下载PDF
吉林东部大蒲柴河adakite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燊 胡瑞忠 +6 位作者 冯彩霞 冯光英 于晓飞 李才 贾大成 齐有强 王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153-3164,共12页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蒲柴河岩体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来自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本文采用激光等离子质谱对该岩体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为晚侏罗世(165Ma)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的LA-MC-ICPMS 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蒲柴河岩体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来自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本文采用激光等离子质谱对该岩体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该岩体为晚侏罗世(165Ma)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的LA-MC-ICPMS 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ε_(Hf)(165Ma)范围为-5.02~5.43,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范围为965~1622Ma,暗示原始母岩浆为两种不同源区岩浆的混合。另外,Hf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中-新元古代时(965~1304Ma)曾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东部 柴河 锆石 U-Pb年龄 同位素特征 age significance partial melting asthenospheric MANTLE 同位素研究 middle PROTEROZOIC during Jilin Province CRUSTAL growth MANTLE source late jurassic 岩体 岩浆活动 同位素定年
下载PDF
南岭中段郴州一带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浆的混合作用——来自镁铁质微粒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45
12
作者 马铁球 伍光英 +3 位作者 贾宝华 柏道远 王先辉 陈必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6-512,共7页
镁铁质微粒包体在南岭中段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分布十分普遍,其分布规律是,岩体内同阶段较早次形成的岩石单元含量高,较晚次单元中含量少甚至无;与钨、锡、钼、铋等多金属矿有关的花岗岩体中微粒包体的含量高且个体大,而与矿化无关的... 镁铁质微粒包体在南岭中段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分布十分普遍,其分布规律是,岩体内同阶段较早次形成的岩石单元含量高,较晚次单元中含量少甚至无;与钨、锡、钼、铋等多金属矿有关的花岗岩体中微粒包体的含量高且个体大,而与矿化无关的岩体中含量少、个体小。对包体的颜色、形态、结构、成分、岩性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包体为岩浆成因。包体中出现明显的不平衡矿物组合和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晶体,出现嵌晶状石英和碱性长石,显示出岩浆混合的岩相学特征,表明该区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成因为壳-幔岩浆混合而成的。研究还表明,区内岩浆混合作用的强弱、基性物质加入的多少都与锡成矿作用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中、晚侏罗世 南岭中段
下载PDF
辽西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崩塌-滑坡-泥石流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13
作者 胡健民 刘晓文 +2 位作者 徐刚 刘健 张拴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3-464,i0005-i0006,共13页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 燕山板内造山带东部辽西、冀北地区,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期间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沉积和成群的巨大岩块崩塌事件。辽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邓杖子组是一套以碳酸盐岩砾岩为主的崩塌、泥石流、滑坡及深水浊积岩序列,邓杖子组中砾岩的砾石成分自下而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即邓杖子组下部砾岩砾石时代新而上部砾岩砾石时代老。其中最新的砾石成分是来自于邓杖子组之下的晚三叠世水泉沟组的安山岩,砾石时代的倒序显示同构造剥蚀-沉积的特点。同时,邓杖子组沉积组合也反映出伸展盆地的沉积特点。邓杖子组沉积后不久,在辽西—冀北的其他地区,还发育许多早—中侏罗世巨大的崩塌岩块,野外见到的最大岩块延伸长度超过4km。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成群发育的巨大崩塌岩块都是在地壳快速隆升过程中发生的同构造沉积记录,这从构造-沉积学的角度显示燕山地区在早中生代曾经发生过强烈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滑坡-泥石流-浊流沉积 削顶构造 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 燕山板内造山带 沉积特点 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 构造意义 泥石流 崩塌
下载PDF
地球化学记录揭示的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晚侏罗世古环境与古气候 被引量:35
14
作者 胡俊杰 马寅生 +3 位作者 王宗秀 柳永清 高万里 钱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0-490,共11页
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古环境变化良好的示踪剂,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记录了中国西北地区古环境、古气候演化的重要信息。本研究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大煤沟侏罗系标准剖面沉积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尝试恢复了研究区中—晚侏... 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古环境变化良好的示踪剂,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记录了中国西北地区古环境、古气候演化的重要信息。本研究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大煤沟侏罗系标准剖面沉积岩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尝试恢复了研究区中—晚侏罗世的古环境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中—晚侏罗世以富氧的浅水环境为主,仅在短期内出现较深湖相沉积;整体上侏罗纪湖盆水体盐度较低,而部分层段沉积物盐度增大系降雨量相对减小导致。(2)基于多元地球化学参数建立的古气候演化曲线表明,中—晚侏罗世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古气温、古湿度均在一定幅度内频繁变化;自中侏罗世晚期开始,研究区古气候开始由温暖潮湿向炎热干旱转变,至晚侏罗世进入了干热环境主导的阶段。多元地球化学参数剖面的建立为中国西北地区中—晚侏罗世"干热化事件"和区域古气候的研究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晚侏罗世 干热化事件 地球化学 古气候
下载PDF
辽西北票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木化石的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 被引量:16
15
作者 蒋子堃 王永栋 +2 位作者 田宁 张武 郑少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69-1678,共10页
木化石在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保存有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且解剖构造保存完好的木化石。基于北票木化石树木年轮、树桩直径等数据计算了木材早材与晚材的比率(E/L)... 木化石在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保存有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且解剖构造保存完好的木化石。基于北票木化石树木年轮、树桩直径等数据计算了木材早材与晚材的比率(E/L),并推算了松柏类树木古树高。通过已有测量的树木年轮直径,应用Niklas(1994)和Mosbrugger(1994)两种方法恢复了化石森林中松柏类树木的古树高约为25m。推断中晚侏罗世的裸子植物森林树木生长的环境为以火山岩和湖相沉积为主,降水丰富。推断髫髻山组属于温暖、湿润、季节性明显的亚热带到暖温带气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木化石木材组织中呈现的特殊解剖构造包括假轮、创伤树脂道、年轮扭曲、虫孔等,也能够揭示辽西北票中晚侏罗世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状况。表明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古气候虽然有利于植物生长,但生长期间受到了火山喷发、虫害、大风、降温等多种不利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髫髻山组 中晚侏罗世 木化石 古气候 古环境 古生态
下载PDF
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区域对比 被引量:21
16
作者 徐刚 赵越 +1 位作者 吴海 张栓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9-308,共10页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 地层层序 区域地层对比 辽西凌源 牛营子地区 中侏罗世早期 晚三叠世 辽西北 区域对比 盆地
下载PDF
冀北-辽西地区侏罗纪土城子组的时代归属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月娟 陈树旺 +6 位作者 丁秋红 李永飞 张健 王杰 李晓海 苏飞 郜小勇 《地质与资源》 CAS 2010年第4期292-295,305,共5页
土城子组的时代归属存有分歧.目前主要有5种观点:①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②晚侏罗世早期;③晚侏罗世;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⑤早白垩世.根据侏罗纪年代地层学的研究现状,综合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认为土城子... 土城子组的时代归属存有分歧.目前主要有5种观点:①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②晚侏罗世早期;③晚侏罗世;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⑤早白垩世.根据侏罗纪年代地层学的研究现状,综合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及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认为土城子组的时代应为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Callovian-Oxfordian.)土城子组的同位素年龄在147~136 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 辽西 土城子组 同位素测年 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
下载PDF
浙西开化地区桐村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18
作者 邱骏挺 余心起 +3 位作者 张德会 代堰培 李弘珂 陈帅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60-1368,共9页
报道了浙西开化地区桐村含Cu、Mo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2个样品加权平均年龄介于167.6~155.6Ma之间,反映花岗斑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该时期同时又是燕山运动活跃的时期,区域构造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特征,形成走向北东的... 报道了浙西开化地区桐村含Cu、Mo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2个样品加权平均年龄介于167.6~155.6Ma之间,反映花岗斑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该时期同时又是燕山运动活跃的时期,区域构造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特征,形成走向北东的压性断裂和配套的南东向张性断裂。2组断裂交会产生的应力薄弱区为燕山期发生的规模性岩浆活动提供了侵位通道。因此,浙西地区拥有良好的构造和岩浆成矿条件,成矿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村花岗斑岩 LA-ICP-MS锆石U-PB测年 中、晚侏罗世 浙西开化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侏罗世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37
19
作者 李振宏 董树文 +1 位作者 冯胜斌 渠洪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30,共9页
中—晚侏罗世是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构造带记录了强烈的陆内多向挤压变形,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与古太平洋、西伯利亚、特提斯同时向东亚大陆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记录了该期构造... 中—晚侏罗世是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构造带记录了强烈的陆内多向挤压变形,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与古太平洋、西伯利亚、特提斯同时向东亚大陆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记录了该期构造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1)自早侏罗世富县期至晚侏罗世芬芳河期,鄂尔多斯盆地岩相古地理演化经历了河流-冲积扇、湖泊-沼泽、河流-三角洲和冲积扇,中侏罗统直罗组底部砾岩发育时期为湖进序列向湖退序列转换的关键时期;(2)Qm-F-Lt图解中,中侏罗统延安组砂岩投点落入了稳定克拉通范围,中侏罗统直罗组和安定组的投点落入了石英再造山旋回范围内,预示着中侏罗世直罗期,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构造活动性迅速增强;(3)中侏罗统安定组内部发育了一套全区可以稳定对比的泥晶碳酸盐岩,生物化石发育,该套泥晶碳酸盐岩上下地层的颜色由早期的灰绿色突变为紫红色,古盐度突然升高,预示着古气候环境突变,构造活动更为强烈;(4)根据盆地内热流体的记录及相邻区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中晚侏罗世构造事件发生的起始、强烈活动时限分别为168.0 Ma和161.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沉积记录 中—晚侏罗世 Qm-F-Lt图解 泥晶碳酸盐岩
下载PDF
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 被引量:118
20
作者 董树文 马立成 +3 位作者 刘刚 薛怀民 施炜 李建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2-625,共14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境,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向伸展的转换过程;其次,成岩成矿受基底构造和深部作用控制、与特有的基底有关;最后,长江中下游成矿作用贯穿于"燕山运动"的始终,深刻地记录了太平洋板块作用的影响。本文对上述重大问题提出粗浅的见解,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缘 板内 前陆带 构造转换 成矿作用 深部过程 基底构造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晚侏罗纪 早白垩纪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