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国控制鄂东铜矿时间考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继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88-92,共5页
鄂东铜矿是指位于长江中游的大冶-九江地区的古铜矿。西周中晚期楚国未涉足鄂东铜矿。按文献记载:早期的楚国几代国王虽然励精图治,但其国力依然弱小,无力染指鄂东铜矿;同时,考古发现表明:西周中晚期鄂东铜矿的主人是古越人。《史记》... 鄂东铜矿是指位于长江中游的大冶-九江地区的古铜矿。西周中晚期楚国未涉足鄂东铜矿。按文献记载:早期的楚国几代国王虽然励精图治,但其国力依然弱小,无力染指鄂东铜矿;同时,考古发现表明:西周中晚期鄂东铜矿的主人是古越人。《史记》记载的熊渠所伐之"鄂"应为南阳盆地的"西鄂"。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表明楚国控制鄂东铜矿的时间应该是春秋中期楚成王熊恽东下淮夷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晚期 春秋中期 楚国 鄂东铜矿
下载PDF
论西周至春秋中晚期“士”的社会身份之发展演变——兼论《诗经》中士的生存状态
2
作者 佘红云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97-99,共3页
 早期"士"首先由殷周之际较有权势的上层贵族,一变而成为周代礼乐制度规定下的低级贵族。同时,随着作为礼乐制度核心的宗法世袭制的动摇和封建制的逐渐崩溃,这一阶层在春秋中叶以后再次发生蜕变,并渐与庶人合流,形成一个新...  早期"士"首先由殷周之际较有权势的上层贵族,一变而成为周代礼乐制度规定下的低级贵族。同时,随着作为礼乐制度核心的宗法世袭制的动摇和封建制的逐渐崩溃,这一阶层在春秋中叶以后再次发生蜕变,并渐与庶人合流,形成一个新兴阶层。并在更为深远的意义上最终促进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春秋中晚期 社会身份 发展演变
下载PDF
西周铭文中的“■”族为“妘”姓考
3
作者 刘晓晖 张振林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5-108,共4页
见于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中的族徽符号"■(周)",根据周人不用族徽的通例,可知铸器者必不为姬姓周族人。铭文末尾署''■(周)"的铜铭,根据其铭文内容可知,其作器者都为周氏,器主之氏与器铭末所署的徽识如此契合,应... 见于西周中晚期铜器铭文中的族徽符号"■(周)",根据周人不用族徽的通例,可知铸器者必不为姬姓周族人。铭文末尾署''■(周)"的铜铭,根据其铭文内容可知,其作器者都为周氏,器主之氏与器铭末所署的徽识如此契合,应该不是巧合。通过考察分析所有的■器铭文内容及与其相关的其他铭文,此"周"氏族当属妘姓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晚期 铜器铭文 族徽
下载PDF
襄樊邓城黄家村遗址2005年东区周代遗存发掘简报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先福 范文强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44,共12页
2005年12月,襄樊邓城城址东侧的黄家村遗址东区发掘9个10×10米探方,清理出周代灰坑10座,水井1口,出土较多的陶器,器类主要有鬲、甗、盆、盂、豆、罐等,其时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属邓国文化遗存。
关键词 黄家村遗址 邓国村落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下载PDF
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 被引量:22
5
作者 徐良高 王巍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27-35,共9页
对于在云塘发现的西周建筑基址(A组),结合相关文献,可以认为F1及F4两组基址可能是西周晚期宗庙,其形制与前人依据文献对周代宗庙的复原研究相符;云塘F1组建筑还与秦雍城马家庄一号宗庙建筑有相似之处,这也从宗庙礼仪建筑上证明周文化是... 对于在云塘发现的西周建筑基址(A组),结合相关文献,可以认为F1及F4两组基址可能是西周晚期宗庙,其形制与前人依据文献对周代宗庙的复原研究相符;云塘F1组建筑还与秦雍城马家庄一号宗庙建筑有相似之处,这也从宗庙礼仪建筑上证明周文化是秦文化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扶风县 西周时期 建筑基址 中国 文物考古 齐镇村 云塘村 比较研究 建筑性质 建筑功用
原文传递
江苏金坛县薛埠镇上水土墩墓群二号墩发掘简报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奇志 赵东升 盛之瀚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36,98,100,101,104,共18页
200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金坛县薛埠镇上水村发掘了4座土墩墓,其中二号墩发现的遗迹包括器物群、墓葬、土台和房址。墓葬和其中3个器物群出土有硬陶坛、瓿、碗、施釉硬陶豆和夹砂陶鼎、泥质陶瓿等,年代为西周晚期,其他5个器物群含... 200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金坛县薛埠镇上水村发掘了4座土墩墓,其中二号墩发现的遗迹包括器物群、墓葬、土台和房址。墓葬和其中3个器物群出土有硬陶坛、瓿、碗、施釉硬陶豆和夹砂陶鼎、泥质陶瓿等,年代为西周晚期,其他5个器物群含商代早期陶器,推测为修筑土墩墓时有意放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金坛县 上水土墩墓群 二号墩 西周晚期
原文传递
山东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2008年的发掘 被引量:44
7
作者 燕生东 党浩 +2 位作者 王守功 李水城 王德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36,I0004-I0010,共26页
2008年的发掘2008年对寿光市双王城07、014、SS8三处制盐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全面揭露了014A遗址。揭露出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完整制盐作坊单元,其结构和布局较为清楚,卤水坑井、盐灶、灶棚以及附属于盐灶的工作间、储卤坑等位于地势最... 2008年的发掘2008年对寿光市双王城07、014、SS8三处制盐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全面揭露了014A遗址。揭露出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完整制盐作坊单元,其结构和布局较为清楚,卤水坑井、盐灶、灶棚以及附属于盐灶的工作间、储卤坑等位于地势最高的中部,以之为中轴线,卤水沟和成组的沉淀池、蒸发池对称分布于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双王城遗址 制盐作坊 制盐工艺流程 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
原文传递
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娟 杨玉璋 +3 位作者 张义中 程至杰 张钟云 张居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3-405,共13页
通过对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2014~2015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及西周春秋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水稻(Oryza sativa)、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 通过对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2014~2015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及西周春秋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水稻(Oryza sativa)、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豆(Glycine max)5种农作物以及其他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酸模属(Rumex)等植物种子,此外还发现了少量来自栎属(Quercus)、菱属(Trapa)和枣属(Ziziphus)等植物的硬果核壳.实验结果显示,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农作物有水稻和粟两种,并可能开始种植大豆.量化统计结果表明,水稻是遗址最主要的农作物,粟的比重相对较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农作物除水稻和粟外,还发现了小麦、大豆和黍,从而形成新的"五谷俱全"的作物结构,其中水稻仍然是最主要的农作物,但小麦异军突起,其地位仅次于水稻,粟类作物和大豆处于从属地位.综合分析本地区同时期其他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该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和西周春秋时期,淮河干流南北的农业结构有明显差异,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上水稻与旱地作物在农业结构中的比例相近,而在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占据明显的优势.同时,不同纬度位置考古遗址的农作物结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水稻的比重自纬度较高的皖北地区到纬度较低的淮河以南不断上升,而粟、黍和小麦这些作物的比重则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应与不同纬度地区水热条件不同直接相关.此外,从该地区目前发现的小麦遗存来看,龙山时代晚期,小麦已在鲁南山地以南的山前地带分布,至岳石文化时期,传播至黄淮平原北部,且最迟不晚于西周早中期,小麦的分布已跨过淮河干流,传播至江淮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鱼台遗址 龙山时代晚期 西周至春秋时期 炭化植物遗存 稻-旱兼作农业
原文传递
湖北大悟夏家河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辉 张君 +6 位作者 田志明 查逢志 程通 陈凯 朱奎 陈秋红 李想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33,共20页
夏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大悟县高店乡夏河村,2008年11月~12月,为配合郑(州)武(汉)高速铁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西周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 夏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大悟县高店乡夏河村,2008年11月~12月,为配合郑(州)武(汉)高速铁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西周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和房址,出土器物有鼎、钵、高领罐、缸、擂钵等。西周时期遗迹多为灰坑、烧土堆积和房址,从鬲、罐、盂、豆等器物组合和形态来看,相当于西周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家河遗址 石家河文化晚期 西周晚期
原文传递
浙江德清县独仓山及南王山土墩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0
作者 田正标 陈元甫 +1 位作者 孙荣华 许慈波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46-58,共13页
These tombs lie in the center and north of Deqing County on the southern shore of the Taihu Lake, and altogether 11 mounds were excavated on Ducang and Nanwang hills. The mounds are made oval or round in plan, arrange... These tombs lie in the center and north of Deqing County on the southern shore of the Taihu Lake, and altogether 11 mounds were excavated on Ducang and Nanwang hills. The mounds are made oval or round in plan, arranged in lines along the hill ridges, and raised distinctly on the surface.They contain burials in stone chambers or those without such furniture; the latter can further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classes, such as the stone-framed, stone-bedded and on-the-ground types. No human skeleton and coffin were found in the tombs. The funeral objects include proto-porcelain, hard pottory with impressed pattern and a small amount of plain hard pottery and clay one. In date the tombs can be roughly assigned to the time from the early Western Zhou to the late Spring-and-Autumn period. With the variety of burial forms, the importance of some remains and the exquisiteness of numerous grave goods, the discovery provides valuable material for studying in depth the regionalization, periodization and burial custom of mounded tombs,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proto-porcel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土墩墓群 出土器物 历史文化 丧葬习俗
原文传递
湖北襄阳周家岗遗址周代文化遗存2008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华平 杨一 +3 位作者 王先福 符德明(绘图) 詹世清(绘图) 杨力(摄/图)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7,共15页
200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襄阳邓城遗址东南侧的周家岗遗址部分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灰坑6座、灰沟1条、房址1座、水井1口,出土了大量陶质生活用器。遗存分为三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及春秋早期,属周代南土邓国文化遗存... 200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襄阳邓城遗址东南侧的周家岗遗址部分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灰坑6座、灰沟1条、房址1座、水井1口,出土了大量陶质生活用器。遗存分为三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及春秋早期,属周代南土邓国文化遗存,为研究古邓国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家岗遗址 西周中期 西周晚期 春秋早期 古邓国
原文传递
吉林双辽市后太平青铜时代墓地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会丽 赵殿坤 +4 位作者 隽成军 李丹 宫运学 邵海波 孙殿文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48,I0008-I0010,共16页
2007年,在吉林双辽市后太平墓地清理了37座竖穴土坑墓,均未见葬具,个别墓内有生土二层台。小墓长仅2米余,大墓长达5米以上。多数墓葬为多人二次葬。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青铜器、骨角器等1000余件,以陶器最具特色。这批墓葬的年代为... 2007年,在吉林双辽市后太平墓地清理了37座竖穴土坑墓,均未见葬具,个别墓内有生土二层台。小墓长仅2米余,大墓长达5米以上。多数墓葬为多人二次葬。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青铜器、骨角器等1000余件,以陶器最具特色。这批墓葬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晚期,为研究辽河流域青铜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双辽市 后太平墓地 青铜时代 白金宝文化 西周至春秋晚期
原文传递
论商周之际的乳钉夔纹盆形簋——关中地区先周时期铜器群探索之三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宏飞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56,共11页
乳钉夔纹盆形簋主要出土于关中地区,是探索先周文化铜器群的重要研究对象。根据乳钉、夔纹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可判断乳钉夔纹盆形簋的年代上限为殷墟文化第四期。根据纹饰特征可将关中地区商周之际的乳钉夔纹盆形簋分为三式,Ⅰ式的年代上... 乳钉夔纹盆形簋主要出土于关中地区,是探索先周文化铜器群的重要研究对象。根据乳钉、夔纹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可判断乳钉夔纹盆形簋的年代上限为殷墟文化第四期。根据纹饰特征可将关中地区商周之际的乳钉夔纹盆形簋分为三式,Ⅰ式的年代上限相当于殷墟文化第四期早段,Ⅱ式的年代跨先周晚期至西周初年,Ⅲ式的年代为西周早期。Ⅱ式簋主要出自关中地区商周之际的中小型墓葬,其背后反映的是关中地区在先周晚期的社会复杂化,中小贵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为西土集团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礼制基础。乳钉夔纹圆鼎也是探索先周文化铜器群的重要对象,与乳钉夔纹盆形簋的关系密切,两者以一鼎一簋方式构成的随葬铜器组合有可能早至先周晚期。随着西土集团的东进灭商,乳钉夔纹盆形簋和乳钉夔纹圆鼎在东方地区的出现已晚至西周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钉夔纹 盆形簋 先周文化 商末周初
原文传递
牺首鼎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爱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0-91,共12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江淮和皖南沿长江地区,一种造型独特且形态基本一致的铜牺首鼎在多个地点出土,令人瞩目。因此,在讨论江淮等地区的青铜文化发展进程中,牺首鼎及其所标志的族群与文化自不能为我们所忽略。
关键词 江淮地区 牺首鼎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群舒文化
原文传递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东区2015~2016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改伟(绘图) +6 位作者 王云涛(绘图) 刘孟孟(绘图) 胡瑞(绘图) 赵静(绘图) 吴业恒 马占山(照相) 高虎(照相)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40,110,F0003,共20页
徐阳墓地位于洛阳市西南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2015~2016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徐阳墓地东区清理出西周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墓葬和陪葬车马坑等遗迹23处,主体遗存以春秋中晚期墓葬及陪葬车马坑为主,出土了一批西周、东周时期遗物。车... 徐阳墓地位于洛阳市西南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2015~2016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徐阳墓地东区清理出西周中晚期、春秋中晚期墓葬和陪葬车马坑等遗迹23处,主体遗存以春秋中晚期墓葬及陪葬车马坑为主,出土了一批西周、东周时期遗物。车马坑和部分墓葬中均有放置大量的马牛羊头蹄现象。根据墓地位置、出土遗物特征和葬俗分析,徐阳墓地东区春秋中晚期遗存与春秋时期活跃在伊洛河流域的陆浑戎存在关联,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阳墓地 东区 西周中晚期 春秋中晚期 陆浑戎
原文传递
陕西岐山孔头沟遗址铸铜作坊发掘简报 被引量:6
16
作者 种建荣 郭士嘉 雷兴山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8,共10页
岐山孔头沟遗址铸铜作坊从西周中期持续到西周晚期,作坊内发现陶窑、陶范等大量铸铜相关遗存,及以陶器为主的非铸铜遗物。出土陶范种类丰富,包括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几大类,纹饰以窃曲纹、瓦纹、波带纹、重环纹等最为常见... 岐山孔头沟遗址铸铜作坊从西周中期持续到西周晚期,作坊内发现陶窑、陶范等大量铸铜相关遗存,及以陶器为主的非铸铜遗物。出土陶范种类丰富,包括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几大类,纹饰以窃曲纹、瓦纹、波带纹、重环纹等最为常见。作坊产品主要是锡青铜,且以铸造为主,所用铜料包括纯铜、粗铜和废旧铜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头沟遗址 西周中晚期 铸铜作坊
原文传递
荥阳西司马商周墓地再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郝红星 于宏伟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9,共13页
西司马墓地是郑州近来年发现的最为重要的一处商、周墓地,墓地规模大,墓葬排列有序,出土物丰富。通过研究,知其是一处殷人连续使用的墓地,这对郑州地区商、周之际墓葬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对殷人如何向周人转变也具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发掘 晚商 西周 埋藏规律
原文传递
江西萍乡市禁山下遗址的发掘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上海 余江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5-49,I001,共16页
The Jinshanxia site was first excavated in April-June 1998 by the Jiang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the Pingxiang Municipal Museum. The stratigraphic deposits and their contents show ... The Jinshanxia site was first excavated in April-June 1998 by the Jiang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the Pingxiang Municipal Museum. The stratigraphic deposits and their contents show the site to consist of three phases of remains. The first phase corresponds to the Longshan period in Jiangxi and features distinctly the dish-shaped ding, the conic ding-leg with pierced oval mark pattern and the flat ding-leg. The phase Ⅱ goes back to the time from the Xia to early Shang period; the unearthed dish-shaped ding, ring-foot gu cup and other objects reflect that 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but still maintained a lot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its own. The third phase dates from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the popularity of the yan steamer shape object, the stamped geometrical pattern and glazed pottery fired at a high temperature suggests that this phase shared roughly the same cultural aspect with the contemporary sites and tombs around Jinshanx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萍乡市 culture first 发掘 遗址 江西 and with from that The other STILL SHOW MARK time high this of to CUP BUT its 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