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榆林火石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胡松梅 张鹏程 袁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248,共17页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羊、牛、马、兔等食草动物,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其间有虎、猫等食肉动物和各种鹿类动物及羚羊的出没。动物中虎、梅花鹿、马鹿、狍、羚羊、岩羊现已在此绝迹,其余为现仍生活在该地区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 火石梁遗址 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诗·豳风·七月》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7-25,共9页
《诗豳风七月》作于早周公刘之世,其时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叶,约当夏桀之世。这在《七月》的礼俗、社会状况、名物、艺术形式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七月》作为早期周族诗历,通篇皆用周历记事。周历的“七月流火”正是夏代才有的天象,成为... 《诗豳风七月》作于早周公刘之世,其时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中叶,约当夏桀之世。这在《七月》的礼俗、社会状况、名物、艺术形式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七月》作为早期周族诗历,通篇皆用周历记事。周历的“七月流火”正是夏代才有的天象,成为判断此诗作年的坚强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月> 上古文献年代学 周族历法 公刘之世 夏代晚期
下载PDF
榆林地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先民的作物选择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生膨菲 尚雪 张鹏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21,共8页
已有的考古研究显示,榆林地区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址数量激增,聚落等级差异显著,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但其文明化过程中,不同等级聚落的先民对作物的选择情况如何,作物选择与社会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仍不明确。本文公布了榆林新... 已有的考古研究显示,榆林地区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址数量激增,聚落等级差异显著,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但其文明化过程中,不同等级聚落的先民对作物的选择情况如何,作物选择与社会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仍不明确。本文公布了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的植物浮选结果,搜集该地区已有的大植物遗存资料,根据古人农作物计量的习惯,优化分析植物遗存所代表的作物产量信息,揭示不同聚落规模下先民对作物的选择利用情况。研究结果揭示,榆林地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小型聚落居民延续以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但大型聚落—石峁遗址的先民则有了更多的选择,如强化对粟的开发,其作物选择的多样化可能与资源调动能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地区 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 聚落等级 作物选择 旱作农业
下载PDF
2012~2013年度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55
4
作者 胡松梅 杨苗苗 +1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羊、绵羊和黄牛。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是一个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小片树林,草原和树林间有一定的水域,周围有沙漠的环境。经济类型是半农半牧形式,家养动物是石峁人的主要肉食来源,野生动物仅起着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 石峁遗址 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江西萍乡市禁山下遗址的发掘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上海 余江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5-49,I001,共16页
The Jinshanxia site was first excavated in April-June 1998 by the Jiang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the Pingxiang Municipal Museum. The stratigraphic deposits and their contents show ... The Jinshanxia site was first excavated in April-June 1998 by the Jiang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the Pingxiang Municipal Museum. The stratigraphic deposits and their contents show the site to consist of three phases of remains. The first phase corresponds to the Longshan period in Jiangxi and features distinctly the dish-shaped ding, the conic ding-leg with pierced oval mark pattern and the flat ding-leg. The phase Ⅱ goes back to the time from the Xia to early Shang period; the unearthed dish-shaped ding, ring-foot gu cup and other objects reflect that it was influenced by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but still maintained a lot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its own. The third phase dates from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the popularity of the yan steamer shape object, the stamped geometrical pattern and glazed pottery fired at a high temperature suggests that this phase shared roughly the same cultural aspect with the contemporary sites and tombs around Jinshanx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萍乡市 culture first 发掘 遗址 江西 and with from that The other STILL SHOW MARK time high this of to CUP BUT its 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