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s of four isolates of 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from citrus in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LI Ping LI Min +4 位作者 ZHANG Song WANG Jun YANG Fang-yun CAO Meng-ji LI Zhong-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712-715,共4页
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 is a member of the genus Citrivirus, in the family Betaflexiviridae. It has been reported CLBV could infect kiwi, citrus and sweet cherry in China. Of 289 citrus samples from six regi... 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 is a member of the genus Citrivirus, in the family Betaflexiviridae. It has been reported CLBV could infect kiwi, citrus and sweet cherry in China. Of 289 citrus samples from six regions of China, 15 were detected to be infected with CLBV in this study. The complete genome of four isolates of CLBV was obtained from Reikou in Sichuan (CLBV-LH), Yura Wase in Zhejiang (CLBV-YL), Bingtangcheng in Hunan (CLBV-BT), Fengjie 72-1 in Chongqing (CLBV- F J), respectively. While they all represented 8 747 nucleotides in monopartite size, excluding the poly(A) tail, each of the isolates coded three open reading frames (ORFs). Identity of the four isolates ranged from 98.9 to 99.8% to each other and from 96.8 to 98.1% to the citrus references in GenBank by multiple alignment of genomes. A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the genome sequences of available CLBV isolates indicated that the four isolates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suggesting that CLBV isolates from citrus in China did not have obvious variatio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CLBV isolates infecting citru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 genome sequence Citrivirus
下载PDF
新的柑橘叶斑驳病毒桑树分离株的基因组克隆及传播方式分析
2
作者 唐佳璇 方苗 +5 位作者 张健 尹珍妮 韩沛羽 韩涛涛 张朋 卢全有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可侵染多种植物。2018年,通过对叶片表现为皱缩、变窄症状的桑叶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后发现,桑树中存在CLBV的侵染。通过RT-PCR、5′-和3′-RACE等方法确定了CLBV桑树分离株(CLBV-MA)的全... 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CLBV)可侵染多种植物。2018年,通过对叶片表现为皱缩、变窄症状的桑叶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后发现,桑树中存在CLBV的侵染。通过RT-PCR、5′-和3′-RACE等方法确定了CLBV桑树分离株(CLBV-MA)的全基因组序列。CLBV-MA基因组全长8617 nt(不包含3′polyA尾),共包含3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复制酶蛋白、运动蛋白和外壳蛋白。CLBV-MA与其他CLBV分离株编码的复制酶蛋白以及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9.0%~89.1%、87.6%~94.7%,是一个新分离株。基于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CLBV-MA与CLBV-Actinidia、CLBV-HZ、CLBV-XL、CLBV-Actinidia-V20以及CLBV-ML聚类到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并且CLBV-MA更为原始。根据桑树的繁殖方式、修剪管理方式、树龄以及CLBV-MA在桑园中的分布情况分析,CLBV-MA主要通过嫁接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刀具传播,但传播效率低下。CLBV-MA全基因组序列及其传播方式的确定,为建立CLBV-MA分子检测方法及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柑橘叶斑驳病毒 全基因组序列 传播方式
下载PDF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的防效试验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付嵘 《果树资源学报》 2023年第1期23-24,40,共3页
【目的】为了打破防治苹果褐斑病药剂较单一的局面,筛选出好的轮换药剂并提升防效,进行了10%苯醚甲环唑分散粒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效试验,探讨其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为今后推广使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 【目的】为了打破防治苹果褐斑病药剂较单一的局面,筛选出好的轮换药剂并提升防效,进行了10%苯醚甲环唑分散粒剂对苹果褐斑病的防效试验,探讨其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为今后推广使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1500倍液以及倍量式波尔多液240倍液对红富士苹果褐斑病进行防效试验,3种药剂分别在2022年7月15日、7月23日各喷施1次,在喷药后第4 d、第14 d进行防治效果调查;分别在8月28日、9月15日进行落叶率的调查。【结果】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苹果褐斑病试验结果表明,与波尔多液相比较,喷药14 d后1000倍的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效是18.92%,1500倍的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效是8.11%。采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和1500倍液防治苹果褐斑病,8月28日落叶率分别低于对照69.3%、15.81%;9月15日落叶率分别低于对照63.88%、-20.67%。【结论】受7、8月份高温多雨气候因素的影响,建议生产上推广应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防治苹果褐斑病,可以与其他药剂如波尔多液轮换交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褐斑病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防效
下载PDF
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 被引量:16
4
作者 董向丽 高月娥 +4 位作者 李保华 雍道敬 王彩霞 李桂舫 李宝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9-487,共9页
【目的】褐斑病是中国苹果叶部的重要病害,主要导致苹果树早期大量落叶。研究旨在明确褐斑病的周年发生动态,确定病害的关键防治时期,为病害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09和2010年3—7月份,每隔15 d自山东莱阳和青岛两地的苹... 【目的】褐斑病是中国苹果叶部的重要病害,主要导致苹果树早期大量落叶。研究旨在明确褐斑病的周年发生动态,确定病害的关键防治时期,为病害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09和2010年3—7月份,每隔15 d自山东莱阳和青岛两地的苹果园内定期采集落地病叶,随机挑取病叶正面的子实体,镜检已形成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子实体,依据拟分生孢子盘和子囊盘在子实体中所占百分率,分析越冬病菌的发育动态。2008—2010年6—10月份,在山东莱阳和青岛的果园内,每隔15 d定树定枝系统调查同一批枝条上所有叶片的发病率和落叶率,将系统调查数据拟合逻辑斯蒂模型,获得能描述褐斑病发病动态的模型参数。2010和2012年9—11月份,每隔10 d从苹果树上随机摘取具有典型症状的苹果褐斑病叶,切取分生孢子盘,镜检分生孢子盘上小型孢子和分生孢子各占的比率,根据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的相对比率的变化,分析褐斑病菌的发育动态。【结果】苹果褐斑病菌在越冬病叶上能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两种类型的孢子。拟分生孢子于3月初至6月底形成,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自苹果树萌芽期开始,拟分生孢子就可以随雨水溅散传播,侵染树体下部叶片。拟分生孢子侵染的叶片,大部分于6月底之前脱落,对褐斑病后期流行作用不大。子囊孢子于5月中旬至6月底成熟,可以随气流传播侵染树体上部叶片,是导致苹果褐斑病后期流行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子囊孢子侵染的叶片自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初侵染形成的病叶率低于2%。7月份,初侵染病斑大量产孢,并进行再侵染,病原菌不断积累,7月底病叶率可增长至5%左右。8月份,初侵染病斑和再侵染病斑大量发病,并产孢侵染,导致病叶率迅速增加。8月下旬褐斑病发病达高峰期,12 d后形成落叶高峰。6—9月份苹果褐斑病的累积病叶率和累积落叶率随时间的变化动态可用逻辑斯蒂模型描述。进入9月份,褐斑病菌开始产生小型孢子(性孢子),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比率呈直线增长。10月份褐斑病菌逐渐停止产生分生孢子,进入越冬预备期。【结论】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可划分为4个阶段:自苹果萌芽至6月底为褐斑病菌的初侵染期。其中5月下旬到6月底是子囊孢子的初侵染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1个关键时期。7月份为褐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2个关键时期。8—9月份是褐斑病的逻辑斯蒂增长期,也是褐斑病的盛发期。10月份褐斑病菌进入越冬预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褐斑病 子囊孢子侵染期 指数增长期 逻辑斯蒂期 性孢子发育期
下载PDF
五味子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关天舒 朱茂山 +1 位作者 李柏宏 张子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5-438,共4页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 分离纯化了五味子叶枯病的病原菌细极链格孢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在PDA,PSA,JB培养液中最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影响显著,30℃菌丝生长最快,25℃孢子萌发率最高。病菌在pH值2~12之间均能生长,pH值8最适合菌丝生长,pH值6~7孢子萌发率最高。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麦芽糖和果糖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碳源,蛋白胨是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氮源。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Ca2+、Zn2+有利于病菌菌丝生长,Na+促进病菌孢子萌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五味子叶枯病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叶枯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系)叶枯病田间发病情况及抗性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邢小萍 汪敏 +3 位作者 宋爽 袁虹霞 孙炳剑 李洪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106,共5页
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系统调查了河南省主栽小麦叶枯病在2005年-2007年的田间发病情况,并采用自然病圃法鉴定了49个小麦品种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叶枯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多数供试品种田间发病相对较轻,但在不同年份... 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系统调查了河南省主栽小麦叶枯病在2005年-2007年的田间发病情况,并采用自然病圃法鉴定了49个小麦品种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叶枯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多数供试品种田间发病相对较轻,但在不同年份间,发病程度存在差异,2006年度所有供试品种均发病轻,而2005年和2007年则发病较重.抗性评价结果表明,49个小麦品种(系)中,没有对叶枯病的免疫品种;表现抗病的品种有40个,占供试品种的81.63%,其中高度抗病品种11个,中度抗病品种29个;表现感病的品种有9个,占供试品种的18.37%,其中,中度感病品种6个,高度感病品种3个.综合3年试验数据表明,河南主栽或新选育小麦品种(系)中,多数品种对叶枯病表现抗病,但也有少数品种表现高度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系) 叶枯病 抗性评价
下载PDF
天津市新型月季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冯友仁 刘宝生 白鹏华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25-129,共5页
以天津市某花圃栽培中发现的一种新型病害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测序、比对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简单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4d菌落直径达到34.6-37.2mm... 以天津市某花圃栽培中发现的一种新型病害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测序、比对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简单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4d菌落直径达到34.6-37.2mm,具明显的灰白色轮纹。分生孢子呈梭形,宽度为4.83-9.11μm,由5个细胞组成,细胞间有隔膜,孢子顶端有2-3根附属丝,长度约为5.93-36.23μm,尾胞具附属丝1根,长度为2.85-16.05μm。其rDNA-ITS测序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棒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clavispora的同源性达到99%。基于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测序比对结果,该病原菌被最终鉴定为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Arth.)Stey.,经检索月季病害,属国内首次发现由棒状拟盘多毛孢菌引起月季叶枯病。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适温度是25℃,但20-30℃范围内差异不显著;适宜pH5.0;最佳碳源为乳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 叶枯病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棒状拟盘多毛孢菌
下载PDF
野生二粒小麦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抗病基因遗传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鑫燕 高涛 +4 位作者 王粲 吴立伟 汪昕 周蓉 余春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7,共5页
叶枯病是小麦常见病害,由多种病菌引起。本文通过野生二粒小麦叶片的叶枯病病斑表型,菌落和孢子形态,真菌ITS1、5.8SrDNA和ITS2区域序列的进化分析以及科赫氏法则等试验表明,链格孢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是本研究供试野生二粒小麦叶... 叶枯病是小麦常见病害,由多种病菌引起。本文通过野生二粒小麦叶片的叶枯病病斑表型,菌落和孢子形态,真菌ITS1、5.8SrDNA和ITS2区域序列的进化分析以及科赫氏法则等试验表明,链格孢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是本研究供试野生二粒小麦叶枯病的致病菌。为进一步研究野生二粒小麦中抗病基因的遗传特性,配置了抗感杂交并获得了遗传群体。对F1、F2以及F3株系病情的遗传分析表明,在抗病亲本‘JIC1060003’中存在一对显性抗病基因,同时双亲中可能还存在微效的数量性状抗病位点。本研究为进一步通过遗传作图获得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和抗病基因的进一步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枯病 病原菌 分子进化 抗病遗传
下载PDF
小麦叶枯病内生生防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颖 许玉彬 +1 位作者 王少伟 王刚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3-426,共4页
本研究采用表面消毒后涂布平板的方法,从开封郊区不同品种的45份健康小麦根系内分离获得105株小麦内生细菌.采用种子包衣法,在小麦活体上测定了内生细菌对小麦黄斑叶枯病的生防效果.其中,菌株T-7生防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53.41%.综合利... 本研究采用表面消毒后涂布平板的方法,从开封郊区不同品种的45份健康小麦根系内分离获得105株小麦内生细菌.采用种子包衣法,在小麦活体上测定了内生细菌对小麦黄斑叶枯病的生防效果.其中,菌株T-7生防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53.41%.综合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对T-7进行鉴定,结果表明,T-7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定殖能力测试表明,T-7在小麦根部可以长期定殖.处理30天后,该菌株在小麦根部的菌落形成单位仍达到3.4×104 CFU/g roo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细菌 小麦叶枯病 生物防治
下载PDF
蜘蛛兰的一种新病害——褐斑病的鉴定记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舒心 谭万忠 +2 位作者 王教敏 王利军 周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116,共6页
从观赏花卉蜘蛛兰(Hymenocallis littoralis)上发现一种叶部病害,通过组织分离、纯化获得2种真菌,按照柯赫氏证病律方法确定其均为该病害的病原菌.根据2种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等的形态特征鉴定,它们分别为刺盘孢(Colletotr... 从观赏花卉蜘蛛兰(Hymenocallis littoralis)上发现一种叶部病害,通过组织分离、纯化获得2种真菌,按照柯赫氏证病律方法确定其均为该病害的病原菌.根据2种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等的形态特征鉴定,它们分别为刺盘孢(Colletotrichumsp.)和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sp.).病菌主要侵染植株的叶片,接种试验表明它们可以单独侵染,也可以复合侵染,引起相似的症状,但2种病菌混合接种后发病更快更重.室内接种叶片和田间自然发病叶片上的症状相同,初为水渍状灰褐色的小点,扩展后形成典型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灰色至灰褐色,边缘紫褐色至红色,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带,后期病斑互相连接,导致叶片大面积或全部成灼烧状枯死并萎垂.该文描述了2种病原菌的菌落、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等主要结构的形态特征,但它们的种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兰褐斑病 刺盘孢菌 拟盘多毛孢 症状及病原菌
下载PDF
大蒜叶斑病(Cladosporium allii)的研究——Ⅱ 病原菌的鉴定及侵染过程 被引量:3
11
作者 秦家忠 姚文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81-84,共4页
1987~1988年通过大蒜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测定其致病性等试验,证实了该病害系由病原真菌Cladosporium allii[Ellis&Martin]所致.分生孢子发芽从寄主气孔侵入,并在寄主维管束周围定殖扩展,潜育期6天,接种后19天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 1987~1988年通过大蒜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测定其致病性等试验,证实了该病害系由病原真菌Cladosporium allii[Ellis&Martin]所致.分生孢子发芽从寄主气孔侵入,并在寄主维管束周围定殖扩展,潜育期6天,接种后19天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叶斑病 病原菌 鉴定 侵染
下载PDF
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海珊 章东方 +2 位作者 严丹侃 顾江涛 张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1945-1945,2014,共2页
[目的]筛选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药剂。[方法]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不同杀菌机制的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毒力。[结果]5种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作用效果差异很大,其中咪鲜胺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 [目的]筛选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药剂。[方法]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不同杀菌机制的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毒力。[结果]5种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作用效果差异很大,其中咪鲜胺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仅为0.067μg/ml;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噻呋酰胺的抑制作用次之,EC50在0.102~0.372μg/ml;多菌灵的抑制作用最小,EC50为30.588μg/ml。[结论]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安徽分离株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剂是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蠕孢菌叶枯病 药剂筛选
下载PDF
大蒜叶斑病(Cladosporirum allii)的研究Ⅲ,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病害田间发生发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秦家忠 姚文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82-86,共5页
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0~30℃,培养6小时发芽率达90%以上的温度为20℃,培养12小时的有5、10、15℃。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0~25℃,生长最快的温度有15、20、10℃,培养在30℃的不生长。空气相对温度100%的和浸没在水滴中的分生孢... 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0~30℃,培养6小时发芽率达90%以上的温度为20℃,培养12小时的有5、10、15℃。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0~25℃,生长最快的温度有15、20、10℃,培养在30℃的不生长。空气相对温度100%的和浸没在水滴中的分生孢子萌发良好,相对湿度在90%以下的不萌发。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很广。植株从苗期到鳞茎膨大期均可发病,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出现两个高峰期,病害衰退期出现在鳞茎膨大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叶斑病 生物学 发生
下载PDF
6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时限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杜晓蕾 刘欣 +3 位作者 胡同乐 王亚南 王树桐 曹克强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9-92,103,共5页
为了解决当前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治中难以把握恰当用药时机及用药间隔问题,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保护作用持效期及治疗作用时限。结果表明,多抗霉素、代森锰锌、异菌脲和戊唑醇的保护作用持效期较长,可达7 ... 为了解决当前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治中难以把握恰当用药时机及用药间隔问题,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保护作用持效期及治疗作用时限。结果表明,多抗霉素、代森锰锌、异菌脲和戊唑醇的保护作用持效期较长,可达7 d以上;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的持效期为3-7 d;苯醚甲环唑的防病效果较差,持效期较短,仅能维持1-3 d。降雨对杀菌剂保护作用持效期有一定的影响,施用杀菌剂后短时间内降雨,防效会有所下降,施药与降雨间隔时间越短,对防效的影响越大。在治疗试验中,接种后24 h施药,多抗霉素、异菌脲、戊唑醇和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治疗效果较好,而苯醚甲环唑效果不佳;接种后48 h施药,5种药剂的治疗效果均显著降低。因此,对于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应以保护为主,建议在降雨前2-3 d喷施多抗霉素、代森锰锌、异菌脲或戊唑醇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苹果斑点落叶病 离体叶片 保护作用 持效期
下载PDF
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褐斑病和网斑病抗性鉴定 被引量:23
15
作者 傅俊范 崔建潮 +2 位作者 周如军 徐喆 何晶晶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1-17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辽宁主栽的1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系)对...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花生主栽品种(系)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辽宁主栽的1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系)对两种叶部病害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对花生褐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阜花17’属抗病类型,‘鲁花11’、‘铁引花2号’、‘良青8号’、‘新花2号’和‘锦花15’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对花生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鲁花11’、‘铁引花2号’和‘白花生’属抗病类型,‘黑花生’、‘新花2号’、‘花育20’、‘锦花14’、‘新花1号’、‘锦花15’和‘良青8号’属中抗类型,其余属高感或感病类型。多数花生品种(系)对花生叶斑病综合抗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品种(系) 叶斑病 褐斑病 网斑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栀子叶斑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防治 被引量:4
16
作者 秦恩华 刘永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353-356,共4页
栀子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分离物经形态观测及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科分属叶点霉属栀子生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gardeniicola).通过7种不同农药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1200的70%甲基托布津,1∶600的50... 栀子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分离物经形态观测及利用柯赫氏法则证实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科分属叶点霉属栀子生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gardeniicola).通过7种不同农药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1200的70%甲基托布津,1∶600的50%代森锰锌等5种农药对病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叶斑病 病原鉴定 药剂筛选
下载PDF
武汉地区保护地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晓东 孙玉宏 +1 位作者 葛米红 李国庆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83-1886,共4页
首次报道了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在武汉地区的发生。从发病部位分离获得致病性细菌菌株HW080925。通过对其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将菌株HW080925鉴定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 axavenae subsp.citru... 首次报道了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在武汉地区的发生。从发病部位分离获得致病性细菌菌株HW080925。通过对其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将菌株HW080925鉴定为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 ax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细菌性斑点病 鉴定 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
下载PDF
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19
18
作者 路兴涛 张成玲 +2 位作者 张田田 孔繁华 张勇 《花生学报》 2013年第3期52-55,共4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 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为品种选育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病圃鉴定法鉴定了花生不同品种对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花生品种中有6个品种对花生褐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花育23、日花1号和四粒红属于高抗病类型,其中花育23相对抗病指数最高为0.87;鲁花8号、青花7号和冀花4号属于抗病类型。13个花生品种中只有2个花生品种对花生网斑病的相对抗病指数在0.6以上,其中花育36属于高抗类型,相对抗病指数为0.81;农大056属于抗病类型,其余花生为敏感性,但是每个花生品种对花生叶斑病的综合抗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褐斑病 网斑病 抗性
下载PDF
大蒜叶斑病(Cladosporium allii)的研究 Ⅳ.产量损失估计及药剂防治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秦家忠 姚文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59-65,共7页
在测定大蒜叶斑病对植株的影响中,确定了以绿色叶片数及枯黄叶面积大小为主的田间病情分级标准。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导出了病情指数与产量的回归方程式y(%)=93.066-0.741x(r=-0.933)。药剂防治试验表明,... 在测定大蒜叶斑病对植株的影响中,确定了以绿色叶片数及枯黄叶面积大小为主的田间病情分级标准。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导出了病情指数与产量的回归方程式y(%)=93.066-0.741x(r=-0.933)。药剂防治试验表明,有11种药剂抑制分生孢子萌发的效果良好,4种抑制菌丝体生长的效果达100%,两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叶斑病 枝孢属 药剂防治
下载PDF
鸭茅直喙孢霉云纹斑病的发现与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商鸿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6,共2页
鸭茅直喙孢霉云纹斑病是在贵州省由国外引种鸭茅上发现的一种叶枯病。发病叶片上产生边缘紫褐色,内部灰白色的长形病斑。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枯死。经鉴定病原菌为直喙孢霉 Rhynchosporwm orthosporum Caldwell,系国内未曾报道的种类。
关键词 鸭茅 直喙孢霉 云纹斑病 病原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