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idence of the oldest extant vascular plant(horsetails)from the Indian Cenozoic
1
作者 Sampa Kundu Taposhi Hazra +2 位作者 Tapan Chakraborty Subir Bera Mahasin Ali Khan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69-589,共21页
Equisetum(Equisetaceae)has long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for botanists and palaeontologists because,given its extensive and well-documented fossil record,it is considered the oldest extant vascular plant and a key el... Equisetum(Equisetaceae)has long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for botanists and palaeontologists because,given its extensive and well-documented fossil record,it is considered the oldest extant vascular plant and a key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vascular plant evolution.However,to date,no authentic fossil evidence of Equisetum has been found from the Indian Cenozoic.Here,we describe a new fossil species,namely,E.siwalikum sp.nov.,recovered from the middle Siwalik(Late Miocene)sediments of Himachal Pradesh,western Himalaya.We identified fossil specimen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epidermal characters.In addition,X-Ray diffraction(XRD)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of compressed stems of Equisetum.The close affinity of our recovered Siwalik fossils to Equisetum is supported by the presence of both macromorphological and epidermal characters.Because Equisetum generally grows in wet conditions around water reservoirs,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fossil locality was humid and surrounded by swamp and lowland regions during deposition.Ample fossi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is sphenopsid once existed in the western Himalaya during the Siwalik period.However,at present Equisetum is confined to a particular area of our fossil locality,probably a consequence of severe environmental changes coupled with competition from opportunistic angiosperms.Our discovery of Equisetum fossils in appreciable numbers from the Siwalik sediments of the Himachal Himalayas is unique and constitutes the first reliable recognition of Equisetum from the Indian Cenozo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QUISETUM Fossil stem and leaf sheaths Late Miocene PALEOECOLOGY Siwalik Western India
下载PDF
源库比改变对玉米生育后期茎鞘贮存物质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满意 薛吉全 +2 位作者 梁宗锁 路海东 马国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072-1076,共5页
通过对吐丝授粉期两种密度条件下的两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剪1/2叶、剪1/2穗和断1/2根的研究发现:剪叶、断根减源后植株体内可溶性糖浓度下降2.19%~38.6%,剪穗缩库后可溶性糖浓度上升23.17%~38.5%,而单株生产力降低4.1%~40.94%.试验表... 通过对吐丝授粉期两种密度条件下的两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剪1/2叶、剪1/2穗和断1/2根的研究发现:剪叶、断根减源后植株体内可溶性糖浓度下降2.19%~38.6%,剪穗缩库后可溶性糖浓度上升23.17%~38.5%,而单株生产力降低4.1%~40.94%.试验表明:玉米产量的形成与源库关系的协调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剪叶 剪穗 断根 茎鞘贮存物质 产量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结实期茎鞘物质转运特性及其对籽粒灌浆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木英 潘晓华 +2 位作者 石庆华 张荣珍 谭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96-302,共7页
选用3个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结实期研究茎鞘物质转运特性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组合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两优培特和汕优10号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转运强度大,其转运率高,结实率较高,表明早期... 选用3个不同类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结实期研究茎鞘物质转运特性及其与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组合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两优培特和汕优10号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转运强度大,其转运率高,结实率较高,表明早期转运对籽粒灌浆充实的重要性;茎鞘物质转运高峰较籽粒灌浆高峰滞后1~2d,表明茎鞘物质转运与籽粒灌浆活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茎鞘物质转运 结实率 籽粒灌浆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玉米全氮含量估测模型 被引量:15
4
作者 贺婷 李建东 +2 位作者 刘桂鹏 王国骄 李丹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7-265,共9页
采用高光谱近地遥感技术,获取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玉米冠层高光谱数据,通过相关性、线性和非线性的分析方法,探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各营养器官的全氮含量与多种高光谱参数的相关关系,建立全氮含量的定量估测模型,并利用第2年的数据进行精度... 采用高光谱近地遥感技术,获取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玉米冠层高光谱数据,通过相关性、线性和非线性的分析方法,探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各营养器官的全氮含量与多种高光谱参数的相关关系,建立全氮含量的定量估测模型,并利用第2年的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玉米冠层高光谱数据经过微分、倒数、对数处理后与玉米全氮含量的相关性均有所提高,所选波段基本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变化,其中微分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数据间相关性;在10种植被指数中,玉米叶片全氮含量与植被指数RDVI(811,743)、DVI(811,754)、MSAVI(811,754)相关性都达0.92**以上,玉米叶鞘、茎秆全氮含量分别与RDVI(952,751)、RVI(948,692)相关性达到最大r=0.7867**,r=0.8444**(n=360);植被指数RVI、NDVI与玉米各营养器官叶鞘茎的全氮含量相关性普遍较好,相关系数都在0.75**以上,适合建立玉米植株全氮含量的高光谱估测模型;经过精度检验后,选择均方根误差RMSE小,拟合优度R2大,观测值与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大的回归方程作为估测模型,得出以DVI(811,754)为自变量,估算玉米叶片全氮含量的指数模型y=2.3035e3.6854x(R2=0.859,RMSE=0.0504,r2=0.8772);以RVI(952,743)为自变量,估算玉米鞘全氮含量的二次模型y=1.5964x2-3.5464x+2.8995(R2=0.758,RMSE=0.0261,r2=0.8005);以410nm处的二阶微分为自变量,模拟玉米茎秆全氮含量的二次模型y=7454.8x2+55.335x+0.6496(R2=0.78,RMSE=0.1376,r2=0.8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全氮含量 高光谱参数 叶鞘茎 估测模型
下载PDF
冬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穗和叶茎鞘对粒重的贡献 被引量:5
5
作者 吴金芝 黄明 +3 位作者 李友军 王志敏 田文仲 高海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32-939,共8页
为了揭示冬小麦穗和叶茎鞘在不同灌浆时期对粒重的贡献,于2011-2012年度,在大田条件下,选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6个冬小麦品种,进行穗遮光和去叶+茎鞘遮光处理,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的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和粒重,分析了穗和叶茎鞘对粒... 为了揭示冬小麦穗和叶茎鞘在不同灌浆时期对粒重的贡献,于2011-2012年度,在大田条件下,选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6个冬小麦品种,进行穗遮光和去叶+茎鞘遮光处理,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的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和粒重,分析了穗和叶茎鞘对粒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穗遮光和去叶+茎鞘遮光显著影响冬小麦茎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其对穗粒重的贡献率。穗和叶茎鞘对冬小麦粒重的贡献率总体表现为灌浆前期低、中后期高;在灌浆中期穗对粒重的贡献优于叶茎鞘,而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呈相反规律,且其影响效应因品种而异;整个灌浆期穗对单粒重和穗粒重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0.31%和34.64%,叶茎鞘分别为32.87%和35.95%。穗对粒重贡献的关键时期为灌浆中期,筛选和培育灌浆中期穗对粒重贡献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叶茎鞘 粒重 贡献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发生与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钟旭华 黄农荣 +2 位作者 彭少兵 Roland J.Buresh 田卡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1-907,共7页
2005-2007年晚季,以杂交稻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ShBI)与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ShBI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施氮量越高,纹枯病发生越严重的趋势。同一... 2005-2007年晚季,以杂交稻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ShBI)与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ShBI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施氮量越高,纹枯病发生越严重的趋势。同一氮肥水平下,两个供试品种的ShBI也存在显著差异,汕优63的ShBI显著高于博优998。在分蘖中期、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ShBI都与单位面积茎数、单位面积的叶重、茎鞘重和地上部干重呈正相关趋势,而与茎粗及茎叶比呈负相关趋势,其中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同一生育期,ShBI与叶重的相关系数都高于ShBI与茎鞘重的相关系数,表明与茎鞘重相比,叶重与ShBI的关系更密切。ShBI与稻谷产量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博优998的相关系数3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高产与防病存在一定矛盾。ShBI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呈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培育茎秆粗壮、茎叶比高的品种,采取栽培措施增加茎粗、提高茎叶比,适当控制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是控病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枯病 茎粗 茎叶比 产量形成 水稻
下载PDF
淹涝胁迫对水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陆魁东 宁金花 +2 位作者 解娜 黄晚华 宋忠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3,共6页
为探明水稻关键生育期形态特征对淹涝胁迫环境的敏感性,以常规稻湘早籼45为供试材料,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等4个生育期,设计不同淹水深度及淹水持续时间的淹涝胁迫试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淹涝胁迫对湘早籼45的茎、... 为探明水稻关键生育期形态特征对淹涝胁迫环境的敏感性,以常规稻湘早籼45为供试材料,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等4个生育期,设计不同淹水深度及淹水持续时间的淹涝胁迫试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淹涝胁迫对湘早籼45的茎、叶等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淹前相比,淹涝处理后0 d时,2/3淹处理在乳熟期的绿叶数减少最明显,3/3淹处理在分蘖期的减少最不明显,4个生育期均是2/3淹处理较3/3淹处理减少明显;淹后2 d时,各生育期绿叶数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2)除乳熟期外的其余3个生育期均存在高位分蘖情况,在拔节期最明显,其次是在抽穗期,且3/3淹处理的高位分蘖率高于2/3淹处理的。3)除乳熟期外的其余3个生育期均有增茎发生,且在分蘖期增茎最明显。4)根倒伏主要发生在乳熟期,其余3个生育期在淹涝3 d以后均出现根倒伏、茎倒伏或根茎倒伏并存的现象;气生根仅出现在抽穗期;卷叶现象出现在分蘖期和拔节期。5)在分蘖期和拔节期,淹水处理时间越长,叶鞘越长,且3/3淹处理较2/3淹处理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淹涝胁迫 绿叶数 高位分蘖 增茎 根茎倒伏 叶鞘长度
下载PDF
规模化稻鸭生产对早稻病虫害变化规律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沈建凯 黄璜 +8 位作者 傅志强 张亚 陈灿 金小马 廖晓兰 龙攀 高文娟 李建安 陈玉艳 《作物研究》 2009年第3期161-166,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病虫害的消长变化规律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I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平均虫量较水稻单一种植(CK)分别下降54.4%,48.8%,73.6%和96.1%,纹枯病和稻瘟...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病虫害的消长变化规律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I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平均虫量较水稻单一种植(CK)分别下降54.4%,48.8%,73.6%和96.1%,纹枯病和稻瘟病病株率分别降低78.9%和48.5%;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CF)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量分别下降18.2%,9.5%,7.0%和0.82%,纹枯病病株率降低35.5%,稻瘟病病株率升高8.0%。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稻飞虱和二化螟对水稻危害株率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分别降低52.9%和6.9%。试验还表明,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中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虫峰迟现,持续危害时间短;纹枯病蔓延危害期缩短10~14 d;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空壳率降低,产量最高。规模稻鸭生态种养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和水稻单一种植分别增收1 024.32,1 370.61元/hm2,增幅44.47%和70.03%。因此,规模稻鸭生态种养可以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生态控制,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于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生态种养 水稻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纹枯病 稻瘟病 经济效益 生态农业
下载PDF
温度对芦苇不同部位分解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柳新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42-1044,共3页
研究温度对芦苇不同部位分解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促进了各部分分解速度,在5、15和25℃下,7个月后叶片干物质剩余率为75%、64%和55%,茎秆为80%、68%和61%,茎鞘为83%、80%和74%。从5℃到25℃,叶片、叶鞘和茎秆分别多分解了20%、19%和... 研究温度对芦苇不同部位分解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促进了各部分分解速度,在5、15和25℃下,7个月后叶片干物质剩余率为75%、64%和55%,茎秆为80%、68%和61%,茎鞘为83%、80%和74%。从5℃到25℃,叶片、叶鞘和茎秆分别多分解了20%、19%和9%,表明温度对各部分分解的影响存在差异。进一步由Q10可以看出,从5℃到15℃再到25℃,叶片、茎鞘和茎秆的Q10分别为1.3860和1.3059,1.5582和1.2602,1.1412和1.2746。成分不同可能是引起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此结果对于预测未来生态系统中C循环等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叶片 茎秆 叶鞘 分解速度 温度
下载PDF
黄芪茎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雷石标 李一君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38-41,共4页
为研究不同水平的黄芪茎叶对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用43周龄体重相近的海兰褐蛋鸡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3、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 为研究不同水平的黄芪茎叶对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用43周龄体重相近的海兰褐蛋鸡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3、4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干燥粉碎后黄芪茎叶粉,预饲期7 d,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试验3、4组平均蛋重较1组比分别提高10.7%、9.7%(P<0.05),料蛋比较1组比分别降低12.2%、10.9%(P<0.05),试验2、3、4组的产蛋率、平均采食量均高于1组(P>0.05);(2)试验3、4组的蛋质量、蛋壳厚度较1组比分别提高10.7%、9.2%、7.3%、7.1%(P<0.05),试验2、3、4组的哈夫单位、蛋形指数、蛋黄颜色、蛋黄比例均高于1组(P>0.05);(3)试验3、4组经济效益较1组相比分别增长13.3%、12.3%。综上所述,添加1.0%黄芪茎叶粉可以提高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茎叶 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杂交水稻产量形成与冠层叶、鞘、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仙祥 周丛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2期6-11,共6页
20 0 0~ 2 0 0 1年 ,采用裁剪冠层叶面积的方法研究控制杂交稻产量形成与冠层叶、鞘、茎 ,分析倒1、倒 2、倒 3叶的叶、鞘生长规律及剪叶后对有效库容、源库变化、茎鞘输出率和籽粒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 3个叶、鞘的生长符合 y=c... 20 0 0~ 2 0 0 1年 ,采用裁剪冠层叶面积的方法研究控制杂交稻产量形成与冠层叶、鞘、茎 ,分析倒1、倒 2、倒 3叶的叶、鞘生长规律及剪叶后对有效库容、源库变化、茎鞘输出率和籽粒充实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 3个叶、鞘的生长符合 y=c/ 1+ae-bx曲线规律。抽穗后裁剪冠层叶 ,总库容变化是受千粒重的影响。有效库容随剪叶面积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空秕粒增加明显 ,源不能满足库。 A6B6全部剪去上 3个叶后 ,充实度为0 .3375。水稻高效能叶占 5 4.88% ,低效能叶占 4 5 .12 %。物质生产叶片是倒 1>倒 2 >倒 3;裁剪冠层叶面积各节间茎鞘物质输出率的变化是 :倒 3节 Aj、Bj均为鞘 >茎鞘 >茎 ,倒 2节 Aj为鞘 >茎鞘 >茎 ,Bj为鞘 >茎>茎鞘 ,倒 1节 Aj、Bj均为茎鞘 >鞘 >茎。剪叶面积与充实度、灌浆重呈 y=a-bx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产量形成 库容变化 生长规律
下载PDF
献改优63的库容特点及其与高产栽培途径的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余龙 姚友礼 +2 位作者 何杰升 施景山 蔡建中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21-26,共6页
1988~1989年,在大田和水培条件下,对杂交中籼稻献改优63的颖花分化和退化、单位面积的库容量、结实率、根系活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每穗颖花数多,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产量库容量大,亩适宜颖花量为3336万朵左右;(2) 分化颖花数... 1988~1989年,在大田和水培条件下,对杂交中籼稻献改优63的颖花分化和退化、单位面积的库容量、结实率、根系活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每穗颖花数多,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产量库容量大,亩适宜颖花量为3336万朵左右;(2) 分化颖花数多、退化率高(52.67%)。减少颖花退化是争取大穗的主要途径;(3) 结实率低而不稳,变异幅度大(64.98%~96.08%),是左右产量的首要因素;(4) 抽穗期茎生叶比叶重,茎鞘率与结实率均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1、0.7145,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与结实率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217,灌浆结实期颖花根活量越大,结实率越高。认为减少颖花退化、主攻大穗、使单位面积总颖花量达到适宜颖花量。通过提高茎生叶比叶重、茎鞘率和颖花根活量的途径提高结实率,这是献改优63高产栽培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栽培 中稻
下载PDF
新老水稻品种植株干物质积累变化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开丹 《农业工程》 2012年第7期62-65,共4页
以吉林省8个具有代表性的新老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其单株质量、叶片质量、茎鞘质量和穗质量进行测量,分析不同生育时期单株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老水稻品种的单株质量、叶片质量和茎鞘质量这3个指标的变... 以吉林省8个具有代表性的新老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其单株质量、叶片质量、茎鞘质量和穗质量进行测量,分析不同生育时期单株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老水稻品种的单株质量、叶片质量和茎鞘质量这3个指标的变化规律不同,在整个生育期内,叶片质量与产量一直保持显著正相关,在分蘖期和乳熟期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茎鞘质量与产量相关性波动较大,在拔节期茎鞘质量与产量达显著负相关,在抽穗期达极显著正相关,剩余生育期内则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穗质量与产量的相关性在整个生育期内几乎都为极显著正相关,是产量增加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株质量 叶片质量 茎鞘质量 穗质量 产量
下载PDF
叶鞘对杂交水稻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金文雨 张玉烛 魏中伟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86,共5页
为了明确叶鞘对杂交水稻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选取4个杂交水稻品种,研究了其基部节间包鞘及去鞘的抗折力差异和基部节间叶鞘的包茎层数、包茎厚度、存活数量及其与节间包鞘抗折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部节间包鞘的抗折力是去鞘的1.4~1.9... 为了明确叶鞘对杂交水稻茎秆抗倒能力的影响,选取4个杂交水稻品种,研究了其基部节间包鞘及去鞘的抗折力差异和基部节间叶鞘的包茎层数、包茎厚度、存活数量及其与节间包鞘抗折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部节间包鞘的抗折力是去鞘的1.4~1.9倍,去鞘后的抗折力较包鞘的降幅24.3%~46.8%,叶鞘在齐穗期对抗倒性弱的品种影响大,而在成熟期对抗倒性强的品种影响大。从齐穗期到成熟期,叶鞘包茎层数、厚度及存活数量总体呈现显著或极显著下降,且抗倒性强的品种叶鞘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抗倒性较弱的品种,且下降幅度表现为抗倒性弱的品种大于抗倒性强的品种。叶鞘包茎层数、厚度及存活数量与节间包鞘的抗折力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叶鞘能极显著提高水稻基部节间的抗倒伏能力,主要通过增加叶鞘的包茎层数、包茎厚度、活性等来改善植株形态生理指标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茎秆 叶鞘 倒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