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inherent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between the one-dimensional poroelastic model and the layered White model
1
作者 Li-Ming Zhao Cai-Ping Lu +1 位作者 Yang Liu Chao-Chao L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383-2392,共10页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inherent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between the onedimensional(1D)poroelastic model and the layered White model were investigated.This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under ...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inherent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between the onedimensional(1D)poroelastic model and the layered White model were investigated.This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rock was homogenous and isotropic at the mesoscopic scale.For the inherent mechanism,both models resulted from quasi-static flow in a slow P-wave diffusion mode,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originated from saturated fluid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On the other hand,for the characteristic frequencies of the models,the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of the 1D poroelastic model was first modified because the elastic constant and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it were misused and then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layered White model.Both of them moved towards higher frequencies with increasing permeability and decreasing viscosity and diffusion length.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ere due to the diffusion length.The diffusion length for the 1D poroelastic model was determined by the sample length,whereas that for the layered White model was determined by the length of the 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REV).Subsequently,a numerical example wa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dels.Finally,published experimental data were interpreted using the 1D poroelastic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Cole-Cole model.The prediction of the combined model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thereby valid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1D poroelastic model.Furthermore,the modified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in our study was much closer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an the previous prediction,valid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mod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of the 1D poroelastic model.The investigation provided insight into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ave-induced fluid flow(WIFF)models at macroscopic and mesoscopic scales and can aid 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lastic modulus dispersion and attenuation caused by the WIFF at different 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D poroelastic model layered White model Quasi-static flow Slow P-wave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Diffusion length
下载PDF
深中沉管隧道火灾烟气流动与控制数值研究
2
作者 王亮 张海宁 刘松林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1-1099,共9页
为了研究采用横向联络排烟道结合侧壁排烟口新型排烟方式对沉管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的控制效果,以深圳-中山隧道为例,采用理论分析与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临界风速、烟气逆流长度和烟气分岔低温区域来研究烟气的流动特性。提... 为了研究采用横向联络排烟道结合侧壁排烟口新型排烟方式对沉管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的控制效果,以深圳-中山隧道为例,采用理论分析与计算流体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临界风速、烟气逆流长度和烟气分岔低温区域来研究烟气的流动特性。提出了沉管隧道火灾临界风速和烟气逆流长度的修正模型,同时还建立了烟气分岔流动低温区域长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当无量纲热释放率小于0.139时,临界风速与无量纲火源热释放速率的1/3次方成正比。当纵向风速从1.5 m/s增加到4.0 m/s时,10、20、30、50 MW火灾时的峰值温度分别降低了35%、48%、46%和43%。在强纵向风速的作用下会发生烟气分岔现象,对隧道中心线和侧壁温度进行分析,得到了分岔流动低温区域长度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误差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火灾 数值模拟 临界风速 烟气逆流长度 烟气分岔
下载PDF
隧道纵向风及列车侧门开启方式对车厢内火灾温度场影响研究
3
作者 徐志胜 程昕菲 +3 位作者 陈俊伟 赵家明 刘邱林 谢宝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72-3683,共12页
为了探究隧道纵向通风、列车侧门开启方式对车厢内部火灾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1∶15缩尺寸“车-隧”耦合试验模型,以及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时“车-隧”耦合区间车厢内部考虑无量纲纵向风速、无量纲侧门开口因子、无量纲火源热... 为了探究隧道纵向通风、列车侧门开启方式对车厢内部火灾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1∶15缩尺寸“车-隧”耦合试验模型,以及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时“车-隧”耦合区间车厢内部考虑无量纲纵向风速、无量纲侧门开口因子、无量纲火源热释放速率的无量纲烟气回流长度分段函数关系式。定性分析车厢顶部烟气温度分布规律,定量分析车厢内烟气回流长度数据,从而揭示烟气回流长度随纵向风速、侧门开启方式和火源热释放速率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纵向风速下,火源上游烟气温度分布在贯通门位置处发生明显降低。不同侧门开启方式下,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工况的火源上游温度衰减速率大于侧门单侧开启的工况;随着车厢每侧侧门开启数量增加,着火车厢侧门单侧开启工况与双侧开启工况的火源上游温度衰减速率差距随之增大。着火车厢、非着火车厢侧门均单侧开启时,烟气回流长度变化规律受贯通门停滞影响较大,当火源热释放速率增大至5.7 kW,纵向风速大于0.8 m/s后,烟气回流长度不再随纵向风速的增大而变化。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非着火车厢侧门单侧开启时,烟气回流长度符合加速衰减区、停滞区、缓慢衰减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列车火灾烟气防治效果,加强区间隧道烟气控制及运营安全提供经验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隧”耦合区间 车厢火灾 侧门开启方式 纵向通风 温度分布 烟气回流长度
下载PDF
自然通风倾斜隧道火灾烟气最大逆流长度研究
4
作者 吴双良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6-1271,共6页
为探讨纵坡隧道利用烟囱效应诱导气流进行火灾烟气控制的可行性,系统开展了烟囱效应作用下倾斜隧道火灾烟气流动规律研究。揭示了倾斜隧道中由坡度产生的烟囱效应作用对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的影响,分析了自然通风条件下的倾斜隧道火灾烟气... 为探讨纵坡隧道利用烟囱效应诱导气流进行火灾烟气控制的可行性,系统开展了烟囱效应作用下倾斜隧道火灾烟气流动规律研究。揭示了倾斜隧道中由坡度产生的烟囱效应作用对火灾烟气蔓延规律的影响,分析了自然通风条件下的倾斜隧道火灾烟气非对称流动效应。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差的增大,正向流动的烟气、空气质量流量从50%增加至约100%;而负向流动的烟气、空气质量流量从50%衰减至约0%。利用高程差作为特征参数进行定量表征,提出了火灾烟气与新鲜空气的质量流量经验公式,并推导出了烟气最大逆流长度预测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隧道 非对称流动 质量流量 逆流长度
下载PDF
热镀锌沉没辊系粘滞阻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钱胜 曹建华 +2 位作者 刘格非 顾清 王孝建 《铜陵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4-109,共6页
针对沉没辊系所受锌液粘滞阻力无法获取的问题,首先分析粘滞阻力影响机理和影响因素,根据辊及带钢的运动特性划分边界层,构建沉没辊系粘滞阻力新模型,通过改变辊插入量调控辊转动状态来反求边界层粘滞阻力,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某镀锌机... 针对沉没辊系所受锌液粘滞阻力无法获取的问题,首先分析粘滞阻力影响机理和影响因素,根据辊及带钢的运动特性划分边界层,构建沉没辊系粘滞阻力新模型,通过改变辊插入量调控辊转动状态来反求边界层粘滞阻力,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某镀锌机组。结果表明,两种规格带钢在锌锅内各分区粘滞阻力计算误差都在15%范围内满足机组要求;在实际工况下,带钢与锌液速度差对锌液粘滞阻力影响呈现非线性递增规律,锌液粘滞阻力随带钢表面镀锌量增加而呈现非线性递减趋势但其波动幅度不同,而锌液粘滞阻力随带钢与锌液的温差递增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镀锌 带钢区段 粘滞阻力新模型 边界层厚度 过流长度
下载PDF
隧道长度对烟气分布影响数值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振宇 赵维刚 +1 位作者 张耀 郭庆华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2-216,共5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隧道长度对火灾烟气质量流量及烟气层厚度的影响。隧道长度分别设定为100,200,300,400,500m。结果发现:设定条件下,烟气蔓延距离大于200m时,烟气沉降明显,烟气质量流量和厚度呈现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烟气层下方存...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隧道长度对火灾烟气质量流量及烟气层厚度的影响。隧道长度分别设定为100,200,300,400,500m。结果发现:设定条件下,烟气蔓延距离大于200m时,烟气沉降明显,烟气质量流量和厚度呈现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烟气层下方存在诱导气流,二者之间的剪切作用共同影响烟气质量流量和厚度的变化;200m范围内,诱导气流的速度随着与火源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主要是由于烟气层温度较高,浮力效应较强,从而卷吸下层冷空气,导致烟气质量流量和厚度增大,下方诱导气流空间减小,导致速度增加;200m范围外,烟气层温度大幅降低,浮力效应减弱,诱导气流惯性力在二者剪切作用下占据主要作用,从而卷吸上层烟气,导致烟气质量流量和厚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长度 火灾烟气 烟气层厚度 质量流量 温度
下载PDF
Scaling of interaction lengths for hypersonic shock wave/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 被引量:4
7
作者 Yuting HONG Zhufei LI Jiming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504-509,共6页
The interaction length induced by Shock Wave/Turbulent Boundary-Layer Interactions(SWTBLIs)in the hypersonic flow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scaling analysis,in which the interaction length normalized by the displacemen... The interaction length induced by Shock Wave/Turbulent Boundary-Layer Interactions(SWTBLIs)in the hypersonic flow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scaling analysis,in which the interaction length normalized by the displacement thickness of boundary layer was correlated with a corrected non-dimensional separation criterion across the interaction after accounting for the wall temperature effects.A large number of hypersonic SWTBLIs were compiled to examine the scaling analysis over a wide range of Mach numbers,Reynolds numbers,and wall temperatur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ypersonic SWTBLIs with low Reynolds numbers collapse on the supersonic SWTBLIs,while the hypersonic cases with high Reynolds numbers show a more rapid growth of the interaction length than that with low Reynolds numbers.Thus,two scaling relationships a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ynolds numbers for the hypersonic SWTBLIs.The scaling analysis provides valuable guidelines for engineering prediction of the interaction length,and thus,enriches the knowledge of hypersonic SWTB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sonic flow Interaction length Scaling laws Separation criterion Shock wave/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
原文传递
水平巷道火灾中烟流逆流层长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延 王德明 周福宝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46-448,共3页
为考察水平巷道火灾中烟流逆流层长度随巷道风速及火源放热速率的变化规律 ,在一条长 9m,横断面 30 cm× 30 cm的模拟巷道中进行了燃烧模拟实验 .实验采用一直径为 1 0 cm,以煤油为燃料且燃烧强度可调的油盘为火源 ,测量了巷道走向... 为考察水平巷道火灾中烟流逆流层长度随巷道风速及火源放热速率的变化规律 ,在一条长 9m,横断面 30 cm× 30 cm的模拟巷道中进行了燃烧模拟实验 .实验采用一直径为 1 0 cm,以煤油为燃料且燃烧强度可调的油盘为火源 ,测量了巷道走向垂直中心面上的二维温度分布、风流及烟流速压、烟流组分以及其逆流长度等参数 ,并根据测量结果推算出了巷道风速及火源放热速率 .实验数据的拟合结果表明 ,无量纲逆流长度 L*随火源放热率 Q与巷道风速 u的比值增大近似按指数规律增大 ,即 L* =0 .0 4 0 4 exp( 0 .0 4 1 4Q/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巷道 火灾 烟流逆流层长度 实验
下载PDF
纵向风作用下隧道火灾烟气分岔流动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钟委 端木维可 +1 位作者 李华琳 梁天水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63,共8页
采用小尺寸模型地铁隧道火灾试验,研究不同纵向风速和不同火源功率下隧道内的烟气层形态特征、烟气温度分布,验证隧道火灾烟气分岔流动机理,分析分岔流动临界风速和临界Richardson数的变化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分岔流动临界风速和... 采用小尺寸模型地铁隧道火灾试验,研究不同纵向风速和不同火源功率下隧道内的烟气层形态特征、烟气温度分布,验证隧道火灾烟气分岔流动机理,分析分岔流动临界风速和临界Richardson数的变化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验证分岔流动临界风速和临界Richardson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纵向风速的增大,羽流撞击区上游的烟气回流逐渐减少,烟气层产生向上的凹陷,当烟气回流完全消失时将发生烟气分岔流动现象;在较大纵向风速下,烟气分岔流动的发生将导致隧道中部烟气量减少,造成火源下游段隧道中心形成低温区;分岔流动无量纲临界风速随无量纲火源热释放速率1/3次方呈线性增长规律;烟气分岔流动临界Richardson数基本不受无量纲火源热释放速率变化的影响,可视为常数0.095。试验得到的烟气分岔流动临界风速和临界Richardson数变化规律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小尺寸模型试验 纵向风 烟气层 烟气温度 分岔流动
下载PDF
挡烟垂壁作用下狭长通道内烟气输运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欢 齐庆杰 +2 位作者 姜海洋 周新华 吴宪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0-156,共7页
为揭示挡烟垂壁对狭长通道火灾烟气特征及温度分布的影响,运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研究了狭长通道内不同高度挡烟垂壁下火灾烟流运动行为,重点探讨了密度跳跃过程及近火源区烟气特征参数变化。结果表明:挡烟垂壁增加了密度跳跃中翻滚区... 为揭示挡烟垂壁对狭长通道火灾烟气特征及温度分布的影响,运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研究了狭长通道内不同高度挡烟垂壁下火灾烟流运动行为,重点探讨了密度跳跃过程及近火源区烟气特征参数变化。结果表明:挡烟垂壁增加了密度跳跃中翻滚区的长度,缩小了卷吸空气范围,造成烟气质量流率相应减少;挡烟垂壁对烟气垂直速度分布的影响主要作用在挡烟区,且与垂壁高度有关;垂高大于0.3 m,受挡烟垂壁高度影响,在垂直高度1.5~2 m位置出现一定速度的烟气逆流,速度分布曲线呈现与无挡烟垂壁不同的凹陷区,非挡烟区烟气垂直速度服从高斯分布;与无挡烟垂壁相比,挡烟垂壁上游顶棚附近温度普遍增高,下游温度衰减速率随挡烟垂壁高度的增加而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烟垂壁 密度跳跃 温度衰减 质量流率 烟气层速度
下载PDF
纵向风对通道火灾烟气竖向分层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阳东 胡隆华 +3 位作者 霍然 蒋亚强 刘帅 祝实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研究了纵向风对通道火灾热分层和烟颗粒分层特性的影响.纵向风可能使通道内的分层流出现Kelvin-Helmholtz流动不稳定性,并导致烟颗粒向下部空间扩散;当纵向风较大时,烟气层的热分层稳定性被破坏,导致烟颗粒与冷空气出现强烈掺混,烟颗粒... 研究了纵向风对通道火灾热分层和烟颗粒分层特性的影响.纵向风可能使通道内的分层流出现Kelvin-Helmholtz流动不稳定性,并导致烟颗粒向下部空间扩散;当纵向风较大时,烟气层的热分层稳定性被破坏,导致烟颗粒与冷空气出现强烈掺混,烟颗粒层显著变厚.通道火灾的热分层和烟颗粒分层特性与Froude数或Richardson数关联紧密.实验初步得到了出现Kelvin-Helmholtz流动不稳定和热分层不稳定的临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通道 纵向风 烟气层 Froude数 激光片光源
下载PDF
铁路隧道火灾烟气逆流的计算模型 被引量:9
12
作者 姜学鹏 胡杰 +2 位作者 徐志胜 赵红莉 刘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837-2842,共6页
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经验公式,构建铁路隧道火灾烟气逆流距离的计算模型。建立长为52.5 m、内径为1.1 m、缩尺寸(1:9)的实验模型隧道。设定了7个隧道坡度、4个纵向风速,用以模拟实际隧道火灾场景,获得不同坡度和不同通风情况下烟气逆流距... 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经验公式,构建铁路隧道火灾烟气逆流距离的计算模型。建立长为52.5 m、内径为1.1 m、缩尺寸(1:9)的实验模型隧道。设定了7个隧道坡度、4个纵向风速,用以模拟实际隧道火灾场景,获得不同坡度和不同通风情况下烟气逆流距离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隧道坡度及通风速度对烟气逆流距离具有明显影响。通过模型隧道火灾实验的测量结果与计算模型的预测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可为铁路隧道防灾通风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模型实验 烟气逆流 计算模型
下载PDF
珠江河口底边界层湍流积分尺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欢 吴超羽 许炜铭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5-131,共7页
介绍湍流积分尺度的几种常用计算方法。基于三组珠江口崖门的湍流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一个潮周期内珠江口底边界层湍流积分尺度的变化,并对比不同计算方法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基于Taylor假定的自相关函数积分法的计算结果稳定可靠... 介绍湍流积分尺度的几种常用计算方法。基于三组珠江口崖门的湍流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一个潮周期内珠江口底边界层湍流积分尺度的变化,并对比不同计算方法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基于Taylor假定的自相关函数积分法的计算结果稳定可靠。湍流积分尺度在一个潮周期内的变化很大,积分尺度的变化与平均流的流速变化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三个测次纵向、横向和垂向积分尺度的平均值分别约为4.9~10.4 cm3、.3~6.2 cm和4.3~5.2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边界层 湍流 积分尺度 珠江河口
下载PDF
封闭过程中火区气体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西华 李诚玉 +2 位作者 张丽丽 宋东平 门金龙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5年第2期116-122,共7页
为了研究封闭过程中火区气体运移规律,采用COMSOL软件对火区封闭过程中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入口平均风速分别为1.5 m/s、1 m/s、0.5 m/s、0.25 m/s、0.1 m/s时,巷道中心垂直断面速度场、瓦斯、CO和O2浓度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封闭过程中火区气体运移规律,采用COMSOL软件对火区封闭过程中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入口平均风速分别为1.5 m/s、1 m/s、0.5 m/s、0.25 m/s、0.1 m/s时,巷道中心垂直断面速度场、瓦斯、CO和O2浓度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封闭过程中,最大风速随着入口平均风速的减小逐渐减小,逆流层厚度、逆流长度和最大逆流速度均随着入口平均风速的减小而增大;火区及火源下风侧最高瓦斯浓度均随着入口平均风速的减小而升高;火源下风侧CO浓度及火源上风侧CO浓度均随着入口平均风速的减小升高,火源下风侧巷O2浓度随着入口平均风速减小而降低。根据模拟结果,可判定瓦斯爆炸危险区域,对现场火区封闭有一定的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流逆流层 封闭火区 运移规律 数值模拟 瓦斯爆炸危险性
下载PDF
全高安全门地铁车站火灾时烟气流动特性的模型实验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英霞 陈超 +1 位作者 许磊 康国青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60-1066,共7页
搭建了安装全高安全门系统的双层岛式地铁车站1∶8模型实验台,通过比例模型实验,重点研究了轨道区一端发生火灾,烟气在站台轨道区以及站台公共区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在火灾的增长阶段,如果机械排烟系统不开启,轨道区烟气会通过全高安... 搭建了安装全高安全门系统的双层岛式地铁车站1∶8模型实验台,通过比例模型实验,重点研究了轨道区一端发生火灾,烟气在站台轨道区以及站台公共区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在火灾的增长阶段,如果机械排烟系统不开启,轨道区烟气会通过全高安全门顶端空隙扩散到站台公共区,并阻断距火源较近的楼梯口的疏散通道;当机械排烟系统开启时,烟气向站台公共区的扩散速度得到明显控制,但由于站台轨顶各排烟口排烟特性的不均匀性,远离排烟风机的火源附近,烟气通过全高安全门顶端空隙扩散到了站台公共区.如果能使各排烟口排风量均匀,则将提高控制烟气向站台公共区扩散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岛式地铁车站 全高安全门 站台轨道区火灾 烟气流动 模型实验
下载PDF
侧部双点排烟隧道火灾烟气逆流长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姜学鹏 郭昆 +1 位作者 向勇 吕彦昕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53-1360,共8页
火灾烟气逆流长度是侧部重点排烟模式烟气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判据。为探究相关因素对侧部双点排烟模式下火灾烟气逆流长度的影响,根据π定理,对相关因素进行量纲分析,推导出烟气逆流长度与火灾热释放速率、排烟口排烟速率、排烟口间距、... 火灾烟气逆流长度是侧部重点排烟模式烟气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判据。为探究相关因素对侧部双点排烟模式下火灾烟气逆流长度的影响,根据π定理,对相关因素进行量纲分析,推导出烟气逆流长度与火灾热释放速率、排烟口排烟速率、排烟口间距、排烟口面积、排烟口距隧道顶板高度、排烟口长宽比6个影响参数的无量纲函数关系式;通过数值模拟并对模拟数据拟合,确定烟气逆流长度与这6个影响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侧部排烟模式下,烟气逆流长度随火灾热释放速率增大而增大,随排烟口排烟速率、排烟口间距增大而减小,烟气逆流长度不受排烟口面积、距隧道顶板高度、长宽比的影响。进而建立了考虑侧部双点排烟作用且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的烟气逆流长度无量纲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隧道火灾 侧部排烟 烟气逆流长度 量纲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个新的水平隧道火灾烟气逆流层长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9-572,共4页
对前期实验获得的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烟气逆流层长度的实验数据以及其他研究者所发表的3组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了3条关于烟气逆流层长度随火源释热速率和通风风速变化规律的定性描述.据此构造了不同的回归模型,对上述4组数据进... 对前期实验获得的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烟气逆流层长度的实验数据以及其他研究者所发表的3组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了3条关于烟气逆流层长度随火源释热速率和通风风速变化规律的定性描述.据此构造了不同的回归模型,对上述4组数据进行了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了一个关于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烟气逆流层长度的经验公式,该公式完全满足前述的3条定性规律,并较已知经验公式更好地与实验数据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烟气 逆流层长度 实验模拟 经验公式
下载PDF
侧部点式排烟模式下烟气分层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姜学鹏 吕彦昕 +1 位作者 李超 万娟 《火灾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1-159,共9页
引入烟气掺混影响长度的概念,针对侧部点式排烟模式下不同火灾热释放速率、排烟流量等变化条件,对烟气层厚度、烟气层温度及水平流动速度随烟气水平蔓延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烟气掺混影响长度与排烟流量成正比例增... 引入烟气掺混影响长度的概念,针对侧部点式排烟模式下不同火灾热释放速率、排烟流量等变化条件,对烟气层厚度、烟气层温度及水平流动速度随烟气水平蔓延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烟气掺混影响长度与排烟流量成正比例增长关系;排烟流量较小时,烟气存在明显分层,随着排烟流量的增大,烟气层与冷空气层剧烈掺混,烟气层变得紊乱,看不到明显的分层现象;同一纵向条件下排烟口附近上层烟气层的流速值随排烟流量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纵向条件下排烟口外侧烟层流速较低,距离排烟口越远时,侧向排烟对烟气蔓延的抑制作用越弱;排烟流量对于烟气层稳定性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排烟口处及排烟口与隧道端部区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部点式排烟 烟气分层 烟气掺混影响长度 烟气层厚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长期吸烟加速肺组织细胞端粒长度缩短诱导衰老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磊 朱朋成 +2 位作者 王月娥 高雨彤 敖启林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观察长期吸烟对肺组织细胞衰老影响和端粒长度的变化。方法:将Wistar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和吸烟组,对照组15只,吸烟组15只,给予被动吸烟刺激6个月,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组织端粒的长度,western blot检测衰老相关的指标,Flow-F... 目的:观察长期吸烟对肺组织细胞衰老影响和端粒长度的变化。方法:将Wistar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和吸烟组,对照组15只,吸烟组15只,给予被动吸烟刺激6个月,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组织端粒的长度,western blot检测衰老相关的指标,Flow-Fish的方法检测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对于HPAEC(HPAEC)端粒长度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P53的表达同时利用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衰老染色进行辅助验证。结果: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吸烟组端粒相对T/S比率平均为(8.99±1.70),正常组端粒的相对T/S比率平均为(17.3±0.65),吸烟组端粒长度明显短于正常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衰老相关蛋白P53,P2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免疫荧光表现可见加入CSE刺激的HPAEC中P53表达升高,Flow-fish检测CSE刺激HPAEC时间0h、12h、24h、48h及72h端粒相对长度为N、0.89N、0.723N、0.51N及0.48N。结论:长期吸烟可以诱导肺组织和HPAEC发生衰老表现为端粒长度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吸烟 衰老 相对端粒长度 流式-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理念的革新——立体酸压技术 被引量:31
20
作者 郭建春 苟波 +4 位作者 秦楠 赵俊生 伍林 王坤杰 任冀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74,共14页
酸化压裂是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不可或缺的手段,对于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由于其工程地质特征的特殊性,通过现有的酸化压裂技术要形成复杂裂缝网络难度大。为了实现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高效立体开发,从我国深层... 酸化压裂是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不可或缺的手段,对于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由于其工程地质特征的特殊性,通过现有的酸化压裂技术要形成复杂裂缝网络难度大。为了实现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高效立体开发,从我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工程地质特征出发,揭示了该类储层酸压改造的难点;然后,以实现该类油气藏高效立体开发为目标,充分借鉴体积酸压、深度酸压等技术,提出了立体酸压的技术理念,阐明了其技术内涵,并且详述了立体酸压所包含的关键技术,进而指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立体酸压技术包括3个基本内涵——根据储层类型选择相应的酸液深穿透技术,实现储层平面上的充分改造;形成在高闭合压力下具有较高导流能力的复杂酸压裂缝体;沿长井段合理部署酸压裂缝体,实现储层在井筒方向上的充分改造。(2)立体酸压包含3项关键技术——多场多尺度多流体耦合作用下酸液有效作用距离预测技术;酸压复杂裂缝体导流能力优化技术;水平井/大斜度井长井段储层精细布酸技术。(3)要推动立体酸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开展3个方面的科研攻关——超深储层破裂压力预测及降低破裂压力技术;强非均质储层酸压裂缝体形态预测技术;深度超过7000 m长井段储层分段动用技术和新型耐高温、缓速、低摩阻系数液体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海相碳酸盐岩 储集层 立体酸压 酸压裂缝体 酸蚀缝长 流动能力 长井段布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