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IFITM1、LRG1检测对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1
作者 齐丽 吴堡 +1 位作者 陈巍 姜家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134-136,共3页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IFITM1)、富含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检测对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疑似子宫肌瘤患者98例,根据病理活检结果或其他诊断方式将患者...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血清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IFITM1)、富含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检测对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疑似子宫肌瘤患者98例,根据病理活检结果或其他诊断方式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均进行M RI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FITM1、LRG17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IFITM1、LRG1对子宫肌瘤的临界诊断点;四格表分析M RI联合血清IFITM1、 LRG1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根据病理结果和影像学等诊断确诊阳性63例,阴性35例。阳性组血清IFITM1、LRG1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根据ROC曲线得知,血清IFITM1诊断子宫肌瘤的AUC为0.889,血清LRG1诊断子宫肌瘤的AUC为0.873,二者联合诊断子宫肌瘤的AUC为0.946。MRI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准确度为89.80%,灵敏度为93.65%,特异度为82.86%;IFITM1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准确度为82.65%,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71.43%;LR61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准确度为82.65%,灵敏度为87.30%,特异度为74.29%;三者联合检测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准确度为9 2.86%,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为88.57%。结论IFITM1、LRG1在子宫肌瘤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MRI联合血清IFITM1、LR61检测能提高对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1 富含亮氨酸α-2糖蛋白1 子宫肌瘤 诊断
下载PDF
胃癌患者癌组织LDOC1、GNL3L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毛建娜 沈裕厚 +1 位作者 段花玲 高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1期3904-3908,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亮氨酸拉链下调因子1(LDOC1)、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样3-样蛋白(GNL3L)表达水平及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胃癌组)及对应癌...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亮氨酸拉链下调因子1(LDOC1)、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样3-样蛋白(GNL3L)表达水平及与患者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胃癌患者癌组织标本(胃癌组)及对应癌旁组织标本(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LDOC1、GNL3L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LDOC1、GNL3L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胃癌组LDOC1阳性表达率(30.76%)低于癌旁组(61.52%),GNL3L阳性表达率(72.31%)高于癌旁组(43.07%)(χ^(2)=12.381、11.377,P<0.05)。低分化、肿瘤直径>3 cm、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LDOC1阴性率、GNL3L阳性率高于中/高分化、肿瘤直径≤3 cm、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LDOC1阳性表达患者3 a生存率(85.00%)高于LDOC1阴性表达患者(37.77%),GNL3L阳性表达患者3 a生存率(36.17%)低于GNL3L阴性表达患者(94.44%)(P<0.05)。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3 a生存率低于中/高分化、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HR=2.113,95%CI:1.425~3.133)、淋巴结转移(HR=2.625,95%CI:1.564~4.404)、LDOC1阴性表达(HR=5.607,95%CI:3.408~9.224)、GNL3L阳性表达(HR=2.930,95%CI:1.716~5.003)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DOC1在胃癌患者中呈低表达,GNL3L在胃癌患者中呈高表达,二者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预后 亮氨酸拉链下调因子1 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样3-样蛋白
下载PDF
中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情况与术前LETM1、TIMP-1表达的关系研究
3
作者 万云杰 夏甘树 +1 位作者 王子铭 张志忠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中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情况与术前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的中期胃癌患者102例,术前行LETM1、TIMP-1检查,以术后3年内胃癌是否复发... 目的探讨中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情况与术前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的中期胃癌患者102例,术前行LETM1、TIMP-1检查,以术后3年内胃癌是否复发为评估标准,经ROC曲线分析术后3年,术前LETM1、TIMP-1及联合检测在评估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状况中的预测效能(敏感度、特异度);比较生存时间≥3年及<3年患者术前LETM1、TIMP-1表达情况。结果术后3年内胃癌复发57例(55.88%),未复发45例(44.12%)。其中65例LETM1阳性患者中,共有48例(73.85%)复发,17例(26.15%)未复发;37例LETM1阴性患者中共有9例(24.32%)复发,28例未复发(75.68%);TIMP-1阳性共63例,有46例(73.02%)复发,17例未复发(26.98%);TIMP-1阴性共有39例,其中有11例(28.21%)复发,28例未复发(71.79%)。联合检测预测3年内复发71例(69.61%),无复发31例(30.39%)。LETM1高表达共54例,其中43例(79.63%)生存时间<3年,11例(20.37%)生存时间≥3年;LETM1低表达共48例,其中10例(20.83%)生存时间<3年,38例(79.17%)生存时间≥3年;TIMP-1阳性共有62例,其中46例(74.19%)生存时间<3年,16例(25.81%)生存时间≥3年;TIMP-1阴性共有40例,其中共有7例(17.50%)生存时间<3年,33例(82.50%)生存时间≥3年。结论中期胃癌根治术后是否复发与LETM1、TIMP-1表达关系密切,同时LETM1、TIMP-1检测亦可用于预测中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存状况,且准确率较高,具备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根治术 胃癌 复发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
下载PDF
BZW1高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基于调控Wnt//β-catenin通路和促进上皮间质转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文静 张诺 +7 位作者 杨子 张小凤 孙奥飞 王炼 宋雪 耿志军 李静 胡建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2,共9页
目的明确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1(BZW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TIMER、UALCAN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BZW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分级、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及对... 目的明确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1(BZW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TIMER、UALCAN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BZW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分级、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02例患者,分析BZW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胃癌疾病进展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体外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式构建上调和下调BZW1表达的胃癌细胞系(MGC803),分析BZW1对MGC803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采用KEGG富集分析预测BZW1在胃癌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实验进行体外验证。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ZW1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和RT-qPCR结果显示,BZW1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癌旁组织的3.30倍和6.54倍(P<0.01);胃癌组织中BZW1的表达水平与外周血CEA和CA199水平呈正相关(P<0.01);单因素结合Cox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证实BZW1高表达(P<0.05,HR=2.070,95%CI:1.021~4.196)是影响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以BZW1相对表达量3.61为截点值,预判术后5年死亡的敏感性为75.56%,特异性为71.93%(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上调BZW1可促进MGC80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下调则相反(P<0.05)。Western blot实验发现,上调BZW1可促进MGC803细胞N-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P<0.05),并抑制E-cadherin的表达(P<0.05),下调则反之(P<0.05)。富集分析显示,BZW1生物功能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相关。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证实,上调BZW1可促进Wnt3a、β-Catenin及C-myc的表达(P<0.05),而下调则相反(P<0.05);使用Wnt通路抑制剂XAV-939可显著削弱上调BZW1对MGC803细胞中EMT关键分子的蛋白N-cadherin、Vimentin及E-cadherin的调控作用(P<0.05)。结论BZW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影响患者预后,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促进胃癌细胞EMT进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1 预后 上皮-间质转化 WNT/Β-CATENIN
下载PDF
LETM1对骨肉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其机制
5
作者 石雨鹭 康权 +1 位作者 岳小涵 罗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3-1173,共11页
目的 探讨亮氨酸拉链-EF-hand跨膜蛋白1(LETM1)对人骨肉瘤MG63及143B细胞增殖、迁移、凋亡、成骨分化及体内成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骨肉瘤MG63及143B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未加入腺病毒感染)、阴性对照组(sh-NC组,用RNAi阴性对照病... 目的 探讨亮氨酸拉链-EF-hand跨膜蛋白1(LETM1)对人骨肉瘤MG63及143B细胞增殖、迁移、凋亡、成骨分化及体内成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骨肉瘤MG63及143B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未加入腺病毒感染)、阴性对照组(sh-NC组,用RNAi阴性对照病毒感染)及LETM1敲低组(sh-LETM1组,用sh-LETM1腺病毒感染)。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LETM1蛋白在健康人成骨细胞hFOB1.19及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以验证腺病毒敲低效果;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划痕愈合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DAPI染色法及Annexin V-APC/7-AAD流式细胞术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检测细胞的早期及晚期成骨分化情况。将10只裸鼠分为sh-NC组(n=5,以RNAi阴性对照病毒感染的143B细胞注入裸鼠皮下)与sh-LETM1组(n=5,以sh-LETM1腺病毒感染的143B细胞注入裸鼠皮下),并采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结果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LETM1蛋白在骨肉瘤MG63及143B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成骨细胞hFOB1.19(P<0.05),sh-LETM1腺病毒感染MG63及143B细胞后明显降低了LETM1蛋白的表达。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在MG63及143B骨肉瘤细胞中,sh-LETM1组较sh-NC组及空白对照组的克隆形成能力及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1)。Wound-healing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在MG63及143B骨肉瘤细胞中,sh-LETM1组较sh-NC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1)。DAPI染色及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在MG63及143B骨肉瘤细胞中,sh-LETM1组较sh-NC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在MG63及143B骨肉瘤细胞中,sh-LETM1组较sh-NC组及空白对照组染色区域及钙盐结节增多。裸鼠皮下成瘤实验结果显示,143B sh-LETM1组较143B sh-NC组细胞的皮下成瘤能力降低。结论 LETM1可促进MG63和143B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体内成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及成骨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细胞 亮氨酸拉链-EF-hand跨膜蛋白1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凋亡 细胞分化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pathogenicity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PPL1 gene mutations in diabetic patients
6
作者 Ping Shi Yang Tian +7 位作者 Feng Xu Lu-Na Liu Wan-Hong Wu Ying-Zhou Shi An-Qi Dai Hang-Yu Fang Kun-Xia Li Chao Xu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2024年第2期275-286,共12页
BACKGROUND Adaptor protein,phosphotyrosine interacting with PH domain and leucine zipper 1(APPL1)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insulin signaling and glucose metabolism.Mutations in the APPL1 gene have been associ... BACKGROUND Adaptor protein,phosphotyrosine interacting with PH domain and leucine zipper 1(APPL1)plays a crucial role in regulating insulin signaling and glucose metabolism.Mutations in the APPL1 gene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type 14(MODY14).Currently,only two mutations[c.1655T>A(p.Leu552*)and c.281G>A p.(Asp94Asn)]have been identifi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is disease.Given th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MODY14,it is imperative to identify additional cases and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MODY14 and APPL1 mutations.AIM To assess the pathogenicity of APPL1 gene mutations in diabetic patients and to characterize the functional role of the APPL1 domain.METHODS Patients exhibiting clinical signs and a medical history suggestive of MODY were screened for the study.Whole exome sequencing was performed on the patients as well as their family members.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identified APPL1 variants was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bioinformatics analysis.In addition,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novel APPL1 variant was preliminarily evaluated through in vitro functional experiments.Finally,the impact of these variants on APPL1 protein expression and the insulin pathway were assessed,and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PPL1 protein and the insulin receptor was further explored.RESULTS A total of five novel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including four missense mutations(Asp632Tyr,Arg633His,Arg532Gln,and Ile642Met)and one intronic mutation(1153-16A>T).Pathogenicity predic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rg532Gln was pathogenic across all predictions.The Asp632Tyr and Arg633His variants also had pathogenicity based on MutationTaster.In addition,multiple alignment of amino acid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 Arg532Gln,Asp632Tyr,and Arg633His variants were conserved across different species.Moreover,in in vitro functional experiments,both the c.1894G>T(at Asp632Tyr)and c.1595G>A(at Arg532Gln)mutations were found to down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APPL1 on both protein and mRNA levels,indicating their pathogenic nature.Therefore,based on the patient’s clinical and family history,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from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experiment,the c.1894G>T(at Asp632Tyr)and c.1595G>A(at Arg532Gln)mutations were classified as pathogenic mutations.Importantly,all these mutations were located within the phosphotyrosinebinding domain of APPL1,whic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insulin sensitization effect.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d new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icity of APPL1 gene mutations in diabetes and revealed a potential target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or protein phosphotyrosine interacting with PH domain and leucine zipper 1 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Gene mutation DOMAIN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EPAS1、LETM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7
作者 徐慧 杨晓庆 +1 位作者 张俊 王亚飞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10期1592-1596,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含有内皮PAS结构域的蛋白1(EPAS1)、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EPAS1与LETM1的表达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含有内皮PAS结构域的蛋白1(EPAS1)、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EPAS1与LETM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内EPAS1、LETM1免疫组化表达评分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类型、肿瘤位置、静脉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直径患者之间EPAS1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Lauren's分型患者之间EPAS1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类型、肿瘤位置、静脉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直径、分化程度、组织类型患者之间LETM1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浸润深度、Lauren's分型患者之间LETM1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癌组织中EPAS1、LETM1免疫组化表达评分均高于正常组织,且与多项临床病理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内皮PAS结构域的蛋白1 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LETM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SMMC-772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周宝勇 蒋宁 +2 位作者 廖锐 郑军 杜成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942-1947,共6页
目的探讨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ucine bnzipper/EF-hand-containing transmembrane protein1,LETM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通过RNAi技术靶向LETM1基因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ucine bnzipper/EF-hand-containing transmembrane protein1,LETM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通过RNAi技术靶向LETM1基因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Western blot检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共6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LETM1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Hep G2及人正常肝细胞株LO2中的LETM1蛋白表达情况。将LETM1 siRNA经Lipofectamine 2000TM脂质体转染SMMC-7721(实验组为si-LETM1、对照组为si-NC),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LETM1转染后肝癌SMMC-7721细胞株中LETM1 mRNA及蛋白的表达。CKK-8及流式细胞术检测LETM1低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LETM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33%(44/6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28.33%(17/60,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ETM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对量(2.335±0.221)较癌旁组织(1.386±0.081)明显增高(P<0.01)。2LETM1蛋白表达与肝癌肿瘤直径及门静脉侵犯有关(P<0.05),而与肝癌患者性别、年龄、甲胎蛋白、HBs Ag、Edmondson分级及TNM分期无关(P>0.05)。3LETM1蛋白在SMMC-7721及Hep G2中的表达相对量[(分别为(1.447±0.149)、(1.190±0.113)]均明显高于LO2[(0.918±0.027),P<0.05]。4si-LETM1组与si-NC组和空白组比较,si-LETM1组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P<0.01),尤以72 h及96 h最为显著;si-LETM1早期细胞凋亡数(14.6±2.3)%与si-NC早期细胞的凋亡数(6.3±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LETM1蛋白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基因沉默LETM1后的肝癌细胞其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凋亡能力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RNA干扰 LETM1 细胞增殖 凋亡
下载PDF
LETM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高爱花 金永民 +7 位作者 孙红花 金文彪 崔海 崔现 崔玉珍 沈雄虎 张松男 朴龙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8-723,共6页
目的:观察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ucine zipper/EF-hand-containing transmembrane protein 1,LETM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LETM1蛋白是否能够成为判断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新的生物学指标.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3... 目的:观察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ucine zipper/EF-hand-containing transmembrane protein 1,LETM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LETM1蛋白是否能够成为判断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新的生物学指标.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3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LETM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的丝氨酸473(Ser473)、苏氨酸308(Thr308)两个磷酸化位点及葡萄糖合成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 i n a s e 3β,G S K3β)的磷酸化水平,并根据LETM1蛋白表达水平进行高表达和低表达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组无疾病生存期;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结果:在结肠癌患者中LETM1蛋白高表达率为54.8%,LETM1蛋白在结肠癌浸润深度、分化及淋巴结转移中低表达和高表达率分别为27.3%/72.7%、38.3%/61.7%和22.7%/77.3%,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LETM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可以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A k t信号传导通路.L ETM1高表达患者无疾病生存期显著低于LETM1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LETM1蛋白在结肠癌中高表达,可能参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与复发.LETM1蛋白可以作为预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 结肠癌 蛋白激酶B
下载PDF
LETM1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金燕 王刚 +2 位作者 王若雨 朱金明 姜佳宁 《癌症进展》 2018年第11期1404-1407,共4页
目的探讨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TNBC患者的TNBC组织标本,另选取同期100例导管原位癌患者的导管内原位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标本... 目的探讨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TNBC患者的TNBC组织标本,另选取同期100例导管原位癌患者的导管内原位癌组织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LETM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LETM1蛋白表达与TNB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TNBC组织中LET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导管内原位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导管内原位癌组织中LET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组织学分级为Ⅱ~Ⅲ级、临床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的TNBC患者的LETM1蛋白中等-强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组织学分级为Ⅰ级、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和p53表达情况的TNBC患者的LETM1蛋白中等-强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绝经后、组织学分级为Ⅱ~Ⅲ级、有淋巴结转移、LETM1蛋白表达为中等-强阳性的TNB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均短于年龄﹤50岁、绝经前、组织学分级为Ⅰ级、无淋巴结转移、LETM1蛋白表达为阴性+弱阳性的TNB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和LETM1蛋白强阳性表达是影响TNB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ETM1蛋白可作为临床上判断TNBC恶性程度的指标,是影响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TNBC预后预测的指标,有望成为TNBC潜在的生物学指标及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 TNBC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APPL1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爽 王秋月 《医学综述》 2016年第24期4811-4814,共4页
衔接因子蛋白含p H域蛋白1(APPL1)可作为细胞内衔接蛋白介导胰岛素信号通路、脂联素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转导,并且还可参与炎症反应、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肾病(DKD)相关的血流动力学、肾脏纤维化病变等,所以APPL1可能参与了... 衔接因子蛋白含p H域蛋白1(APPL1)可作为细胞内衔接蛋白介导胰岛素信号通路、脂联素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转导,并且还可参与炎症反应、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肾病(DKD)相关的血流动力学、肾脏纤维化病变等,所以APPL1可能参与了DKD的病理生理反应。另外,胰岛素抵抗与DKD密切相关,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直接损伤肾脏细胞,可导致体内多种炎性因子的增加。因此,阐明APPL1与胰岛素抵抗及DKD的关系,将为DK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胰岛素抵抗 衔接因子蛋白含PH域蛋白1 炎症反应
下载PDF
miR-135b和LZTS1 mRNA HE4 mRNA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章品 冯国琴 +1 位作者 程文凤 章阳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1454-1460,共7页
目的:观察微小RNA-135b(miR-135b)、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基因1(LZTS1)信使核糖核酸(mRNA)、人附睾蛋白4(HE4)mRNA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接收的56例卵巢癌患者,收集手术切除的卵巢癌组织及... 目的:观察微小RNA-135b(miR-135b)、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基因1(LZTS1)信使核糖核酸(mRNA)、人附睾蛋白4(HE4)mRNA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接收的56例卵巢癌患者,收集手术切除的卵巢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卵巢组织中miR-135b、LZTS1 mRNA、HE4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卵巢癌组织中miR-135b、LZTS1 mRNA、HE4 mRNA表达水平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miR-135b、LZTS1 mRNA及HE4 mRNA表达水平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卵巢癌组miR-135b、HE4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P均<0.05),LZTS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P<0.05);卵巢癌组织中miR-135b、LZTS1 mRNA、HE4 mRNA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miR-135b、LZTS1 mRNA、HE4 mRNA对卵巢癌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1、0.755、0.773,对应截断值分别为1.25、0.87、1.20,此时对应灵敏度分别为74.5%、76.4%、72.7%,特异度分别为77.2%、72.9%、77.2%;三者联合诊断卵巢癌的AUC为0.943,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9%、84.2%。结论: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织中miR-135b、HE4 mRNA呈高表达,LZTS1 mRNA呈低表达,miR-135b、LZTS1 mRNA、HE4 mRNA对卵巢癌有一定诊断价值,三者联合可有效提高对卵巢癌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135b 亮氨酸拉链肿瘤抑制基因1 人附睾蛋白4 卵巢癌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LETM1、HIF-1α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伟昌 马秀丽 +1 位作者 刘虎 王洪涛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胃癌患者95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LETM1和HIF-1α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与患者临床...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胃癌患者95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LETM1和HIF-1α表达,并分析二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5年,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LETM1、HIF-1α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LETM1和HIF-1α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胃癌组织中LETM1和HIF-1α表达与浸润深度、临床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及肿瘤直径无关(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LETM1和HIF-1α表达呈正相关(r=0.362,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LETM1和HIF-1α检出结果阴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结果阳性的患者(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中LETM1和HIF-1α表达均升高,二者协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检测二者表达有助于胃癌诊断及病情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 缺氧诱导因子-1Α 预后
下载PDF
血清APPL1、CTHRC1、胱抑素C水平联合检测诊断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葛晓萍 张会芬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21期100-103,共4页
目的:观察血清磷酸酪氨酸衔接蛋白1(APPL1)、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胱抑素C水平联合检测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36例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患... 目的:观察血清磷酸酪氨酸衔接蛋白1(APPL1)、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胱抑素C水平联合检测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36例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136名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APPL1、CTHRC1、胱抑素C水平;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入院时血清APPL1、CTHRC1、胱抑素C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入院时血清APPL1、CTHRC1、胱抑素C水平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入院时血清APPL1、CTHRC1、胱抑素C水平联合检测诊断Child-Pugh分级的价值。结果:入院时,研究组血清APPL1、CTHRC1、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Child-Pugh分级为C级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患者血清APPL1、CTHRC1、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B级、A级者,且B级者高于A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入院时血清APPL1、CTHRC1、胱抑素C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均呈正相关(r>0,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入院时血清APPL1、CTHRC1、胱抑素C水平联合检测诊断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AUC为0.931,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结论:血清APPL1、CTHRC1、胱抑素C水平联合检测诊断慢性HBV感染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价值高于三者单项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硬化 CHILD-PUGH分级 磷酸酪氨酸衔接蛋白1 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 胱抑素C 相关性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LETM1表达及价值分析
15
作者 柴晓婧 蔡甜甜 邹龙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6期2444-2447,共4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ucine zipper/leucine zipper/EF-hand-containing transmembrane protein 1,LETMI1)表达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ucine zipper/leucine zipper/EF-hand-containing transmembrane protein 1,LETMI1)表达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LETM1表达水平,比较LETM1表达与临床资料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LETM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关系,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LETM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高表达率为57.9%(59/102),癌旁组织为10.8%(11/10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08,P<0.001)。LETM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LETM1蛋白高表达术后总体生存期为(26.74±3.78)月,明显低于低表达(43.76±5.4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LETM1蛋白高表达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蛀牙危险因素(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LETM1呈高表达,LETM1可作为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价值 生存期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PL1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爽 邵滢 +5 位作者 吴灿 任慧雯 杨敏 安丽 于菁 王秋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33-837,共5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磷酸酪氨酸衔接蛋白1(APPL1)水平变化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探讨APPL1在糖尿病肾病(DKD)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将288例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磷酸酪氨酸衔接蛋白1(APPL1)水平变化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探讨APPL1在糖尿病肾病(DKD)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将288例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 n=116)、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 30-300 mg/g, n=95)、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 n=77),选取性别及年龄匹配健康体检者1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PP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脂联素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PL1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随UACR的升高而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PL1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r=-0.246, P〈0.01),与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肌酐、血尿素氮、收缩压、TNF-α、脂联素呈显著正相关(r=0.119、0.167、0.209、0.194、0.273、0.242、0.131、0.144、0.365、0.952, 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PL1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UACR的升高而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DKD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磷酸酪氨酸衔接蛋白1 糖尿病肾病 尿白蛋白排泄率
原文传递
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钠氢交换蛋白1和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健 沈莹 葛卫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2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探讨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钠氢交换蛋白1(NHE-1)和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CAP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门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9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 目的探讨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TM1)、钠氢交换蛋白1(NHE-1)和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CAP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门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9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6例)和未复发组(7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手术切除标本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LETM1、NHE-1和CAP2 mRNA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ETM1、NHE-1和CAP2 mRNA预测复发的效能。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LETM1、NHE-1和CAP2 mRNA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率。结果癌组织LETM1、NHE-1和CAP2 mRNA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41±0.12比0.22±0.07、0.85±0.27比0.49±0.15和0.31±0.10比0.19±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N1期比例明显高于未复发组[9/16比22.37%(1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癌组织LETM1、NHE-1和CAP2 mRNA明显高于未复发组(0.61±0.20比0.37±0.13、1.24±0.38比0.77±0.21和0.60±0.19比0.2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N分期后,LETM1、NHE-1和CAP2 mRNA仍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2、3.11和1.21,95%CI 1.26~1.82、2.36~4.09和1.04~1.41,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ETM1、NHE-1和CAP2 mRNA预测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8、0.802和0.850,各指标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AUC为0.965。以ROC曲线分析获得的截断值为分界,将患者分为LETM1 mRNA高表达(>0.54,30例)与低表达(≤0.54,62例)、NHE-1 mRNA高表达(>1.09,35例)与低表达(≤1.09,57例)、CAP2 mRNA高表达(>0.49,28例)与低表达(≤0.49,64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ETM1、NHE-1和CAP2 mRNA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73.33%比98.39%、80.00%比96.49%和78.57%比9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8、6.95和6.75,P<0.01)。结论LETM1、NHE-1和CAP2 mRNA与早期胃癌术后复发有关,检测三者表达有望为术后复发的预测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复发 局部 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 钠氢交换蛋白1 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
原文传递
艾司氯胺酮调控磷酸酪氨酸衔接蛋白1表达对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唐健文 黄鼎力 唐一帆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423-2428,共6页
目的研究艾司氯胺酮调控磷酸酪氨酸衔接蛋白1(APPL1)表达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影响。方法用1μmol·L(-1)的LPS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炎性模型。将心肌细胞H9c2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给予1μmol·L(-1)LPS处理... 目的研究艾司氯胺酮调控磷酸酪氨酸衔接蛋白1(APPL1)表达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影响。方法用1μmol·L(-1)的LPS处理H9c2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炎性模型。将心肌细胞H9c2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给予1μmol·L(-1)LPS处理)、实验组(给予1μmol·L(-1)LPS和8μg·mL(-1)的艾司氯胺酮处理)、实验组+si-NC组(Lipofectamine 2000转染siRNA control后24 h,给予1μmol·L(-1)LPS和8μg·mL(-1)的艾司氯胺酮处理)和实验组+si-APPL1组(Lipofectamine 2000转染APPL1 siRNA后24 h,给予1μmol·L(-1)LPS和8μg·mL(-1)的艾司氯胺酮处理)。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PPL1蛋白表达情况;用细胞计数试剂-8实验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DCFH-DA法检测活性氧(ROS)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实验组+si-NC组和实验组+si-APPL1组的APPL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44±0.03,0.20±0.02,0.42±0.05,0.41±0.05和0.21±0.03;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00±10.11)%,(50.35±5.35)%,(91.40±7.05)%,(91.10±7.80)%和(61.87±4.32)%;凋亡率分别为(8.24±0.90)%,(28.43±3.56)%,(10.55±1.36)%,(9.91±1.35)%和(16.08±1.63)%;ROS水平分别为1.00±0.11,3.90±0.28,1.50±0.15,1.52±0.14和2.41±0.16;TNF-α含量分别为(18.01±1.30),(61.94±8.09),(28.27±2.26),(27.82±1.73)和(43.59±4.22)pg·mL(-1)^(-1)。上述指标,模型组和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si-APPL1组与实验组+si-N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通过上调APPL1表达改善LPS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磷酸酪氨酸衔接蛋白1 脂多糖 心肌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