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life-form and growth-form of plant species in an alpine ecosystem of North-West Himalaya 被引量:4
1
作者 R. K. Vashistha Neelam Rawat +3 位作者 A. K. Chaturvedi B. P. Nautiyal P. Prasad M. C. Nautiyal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501-506,共6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alpine pastures of Tungnath (30° 14' N and 79° 13' E) to observe life-form and growth-form patterns of alpine plant species under grazed and ungrazed conditions and...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alpine pastures of Tungnath (30° 14' N and 79° 13' E) to observe life-form and growth-form patterns of alpine plant species under grazed and ungrazed conditions and to work out the plant life form spectrum. Species were categorized as plant habit, height and length of growth-cycle and life-form classes according to Raunkiaer's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otal of 68 species at grazed site, hemicryptophytes (He) accounted for 50.00% species, followed by cryptophytes (26.47%), chamaephytes (16.18%), phanemphytes (4.41%) and therophytes (2.94%). At the ungrazed site in 65 plant species, hemicryptophytes (He) accounted fo'r 49.23% species, cryptophytes (26.15%), chamaephytes (15.38%), phanerophytes (6.15%) and ther6phytes (3.08 % species). In general, hemicrptophyte are dominant^in both sites i.e. graged and ungrazed. Growth form categories were classified as forbs, shrubs, grasses and sedges'and undershrubs, according to plant habit and height. On the basis of length of the growth cycle, species were categorized as plant species of short growth cycle, intermediate growth cycle and long growth cycle. The short forbs of plant habit and height, had the highest emergence, and grasses and sedges had the lowest emergence in representative species. Percentage of species with long growth cycle was highest in both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biological spectrum growth form HIMALAYA life
下载PDF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植物的生活型组成 被引量:40
2
作者 郭柯 郑度 李渤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1-59,共9页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植物生活型组成以地面芽植物为主,约占45.1%。其次是隐芽植物(包括地下芽植物、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约占19.6%。一年生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分别占15.8%、10.5%、9.1%。然...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植物生活型组成以地面芽植物为主,约占45.1%。其次是隐芽植物(包括地下芽植物、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约占19.6%。一年生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分别占15.8%、10.5%、9.1%。然而,不同地段的植物生活型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昆仑北翼山地的3个地段(Ⅰ2、Ⅰ3和Ⅰ4)俯瞰着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又有海拔3000m以下的山地荒漠带和山地荒漠草原带,其生活型谱比较相似,表现在一年生植物所占比例均在15%以上,高于其余5个地段的约10%;这3个地段地面芽植物的比例约为40%,低于其余5个地段的约52%。植物生活型谱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是,高位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和隐芽植物在生活型谱中所占比例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地面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所占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这个结果说明一年生植物比较适应荒漠气候条件下降水量少、年变率大的特点,而不适应高寒地区低温、生长季短的气候特点。与此相反,地面芽植物和垫状、匍匐状地上芽植物比较适应寒冷地区气温低、生长季短的气候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山 昆仑山 植物 生活型
下载PDF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适应策略 被引量:8
3
作者 隆庆之 杜虎 +5 位作者 苏樑 曾馥平 连子文 彭晚霞 刘坤平 谭卫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875-8883,共9页
叶片功能性状能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和复杂生境下的自我调控能力,同时也能反映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144种优势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厚(LT)、叶面积(LA)、... 叶片功能性状能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和复杂生境下的自我调控能力,同时也能反映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144种优势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厚(LT)、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长宽比(L/W)、叶组织密度(LTD)叶片形态性状和12种叶元素性状特征及变异程度,并探讨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7个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33.31%,叶片碳变异系数最小,为7.73%,叶元素变异程度普遍高于叶形态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叶习性物种间叶厚、比叶面积、叶长宽比、叶氮含量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部分叶性状呈显著相关,得到一系列最佳功能性状组合,体现植物对喀斯特地区特殊生境的适应性。沿着性状贡献率较高的PC1轴,能够定义出叶经济谱,大部分常绿植物采取经济保守策略,而大部分落叶植物则聚集在资源获取的一侧。相较于邻近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植物有较小的LA、SLA。这些结果体现了喀斯特地区植物叶片形成的不同叶性状特征,以及分布于经济谱两端的常绿和落叶植物的不同资源获取策略,揭示了植物对生境的适应策略,可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性状 生活型 种间变异 叶经济谱 喀斯特生态系统
下载PDF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锐齿槲栎群落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苗苗 邓正斌 +3 位作者 李怀祥 任帅 祝文龙 汪正祥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3期53-58,213,共7页
锐齿槲栎是广泛分布于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山地中海拔地段的主要优势种,以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锐齿槲栎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种群年龄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生活型谱及生长模型方面的研究,分析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锐齿槲栎群落特... 锐齿槲栎是广泛分布于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山地中海拔地段的主要优势种,以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锐齿槲栎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种群年龄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生活型谱及生长模型方面的研究,分析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锐齿槲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锐齿槲栎龄级结构中,个体数量在Ⅲ~Ⅵ龄级占比最大,种群中低龄个体数量充足;种群数量动态指数显示锐齿槲栎种群呈现增长趋势,但种群稳定性差且抗干扰能力较弱;生活型谱分析发现,占比最高的属于高位芽植物,且呈随海拔升高占比逐渐降低的趋势,植物生活型谱大致呈现“L”型;生长模型的研究表明,三次函数模型的决定系数R 2达到最大值,且经过T检验,表明三次函数模型可以很好地用来拟合锐齿槲栎胸径—树高的关系。建议在原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为种群营造稳定的生存环境,促进种群的长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槲栎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 龄级结构 数量动态 生活型谱 生长模型
下载PDF
植物生活史型的多样性及动态分析 被引量:43
5
作者 祖元刚 王文杰 +3 位作者 杨逢建 于景华 曹建国 赵则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11-1818,共8页
主要阐述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基本定义和基本模式。根据植物的生态幅 (Ecologicalamplitude)、适合度 (Fitness)和能量分配格局将植物生活史型划分出 V生活史型、S生活史型和 C生活史型 3个基本类型以及 VS生活史型、SV生活史型、CS生活史... 主要阐述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基本定义和基本模式。根据植物的生态幅 (Ecologicalamplitude)、适合度 (Fitness)和能量分配格局将植物生活史型划分出 V生活史型、S生活史型和 C生活史型 3个基本类型以及 VS生活史型、SV生活史型、CS生活史型、SC生活史型等 6个具有混合特征的过渡类型。文中分析了权衡 (Trade-off)植物生活史各阶段的能量需求 ,使之合理地进行能量分配 ,进而使植物生活史型获得最佳的繁殖和存活效益以及最大的适合度的重要性 ,指出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与植物生活史型及其生活史型之间相互转换的密切关系。初生代谢物质主要用于营养生长 ,次生代谢物质主要用于促进繁育和拮抗环境胁迫。植物生活史型在特定时空中依生境的连续变化而发生相互转换 ,呈现出具动态特征的植物生活史型谱。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型的形成机制 ,即生境中的资源状况和干扰程度构成了环境筛的径度 ,进而形成选择压力 ,以使植物按需分配能量 ,合成初级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来应对选择压力 ,形成自身的生态幅和适应对策 ,最终与生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适合度来表征相应的生活史型。还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型之间相互转化的机制 ,即每一种植物生活史型均有与该生活史型相对应的生境类型、选择压力、代谢物质和生活史对策 ,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活史型 多样性 动态分析 生态幅 适合度
下载PDF
旅游对北京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0
6
作者 高贤明 马克平 +1 位作者 陈灵芝 李迪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9-195,共7页
在1965、1983、1994和2000年4个时期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北京东灵山区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变化和生活型谱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的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尤其是1983-1994年的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利用重... 在1965、1983、1994和2000年4个时期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北京东灵山区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变化和生活型谱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的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尤其是1983-1994年的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利用重要值作为权重参数对不同时期的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生活型谱进行了比较,所得到的结果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旅游发展而迅速增加的马匹散牧已经对亚高山草甸的群落外貌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群落高度降低、物种组成改变及植被盖度下降等,说明过度放牧是东灵山亚高山草甸退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东灵山风景区亚高山草甸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当地有关部门科学地确定东灵山风景区旅游容量,首先要严格限制风景区马匹的散牧,关闭风景区内的跑马场和牧马帐篷,并通过加强宣传、管理和景区的基本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实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活型谱 旅游 放牧 亚高山草甸 北京东灵山区
下载PDF
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植物生活型谱的数量分类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郭泉水 江洪 +1 位作者 王兵 阎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73-574,共2页
采用 C 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对我国主要森林群落的生活谱资料进行整理,编制了全国划分标准统一的植物生活型谱,并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植物生活型谱进行数量分类,在此基础上,应用生态信息系统( G R E E... 采用 C 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对我国主要森林群落的生活谱资料进行整理,编制了全国划分标准统一的植物生活型谱,并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植物生活型谱进行数量分类,在此基础上,应用生态信息系统( G R E E N)和地理信息系统( I D R I S I)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定义各谱系的生态气候适应参数区间,模拟并图象显示各类植物生活型谱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主要森林群落的植物生活型谱划分了11 种类型,其中 3 类为单独存在的样本。每一类植物生活型谱都有明显的组成特征。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清晰地展示了我国主要植物生活型谱类型在各植被区域的分布格局,为深入研究我国森林的群落学特征和群落分类提供了定量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植物生活型谱 数量分类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全球变化压力下中国东部样带植被与农业生态系统格局的可能性变化 被引量:38
8
作者 彭少麟 赵平 +1 位作者 任海 郑凤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17-226,共10页
在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对热量梯度驱动下自然植被生态系统连续带的生产力变化进行模拟 ,对反映植被组成结构特征的生活型谱的变化 ,以及在全球变化平均温度可能增加的情况下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格局的变化进... 在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对热量梯度驱动下自然植被生态系统连续带的生产力变化进行模拟 ,对反映植被组成结构特征的生活型谱的变化 ,以及在全球变化平均温度可能增加的情况下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在这一样带中 ,从南到北地带性植被有北热带季节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模拟在温度增加 1℃的情况下生产力的变化 ;由南部的北热带季节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增加约 1%到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增加约 5 %~ 6 %,显示出生产力增加强度随纬度增大具一定相关关系。植被的物种结构变化比生产力变化缓慢得多。对样带的森林植被的生活型谱进行分析 ,表明其存在着 8种主要的生活谱结构类型。在平均温度增加的情况下 ,不同生活型谱结构的生态系统分布呈现向北扩展位移的趋势。在农业生态系统的格局中 ,在平均温度增加的情况下 ,南亚热带水稻三熟将不会季节太紧而有可能进行大面积三造生产。中亚热带双季稻连作一年三熟受低温影响减少。北亚热带一年二熟季节上有保证。暖温带许多地方能有二造收成。温带和寒温带的生产面积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中国东部样带 生产力格局 生活型谱结构 农业生产结构
下载PDF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生活型谱比较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雷泞菲 苏智先 +1 位作者 宋会兴 张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7-270,共4页
采用Raunkiner生活型分类系统 ,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生活型进行统计 ,编制了生活型谱 ,并与其他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相比较 .结果表明 ,缙云山植被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达 80 %以... 采用Raunkiner生活型分类系统 ,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生活型进行统计 ,编制了生活型谱 ,并与其他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相比较 .结果表明 ,缙云山植被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达 80 %以上 ,其中小高位芽植物最多 ,中高位芽与矮高位芽植物次之 ,藤本植物较丰富 .缙云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的生活型谱不同 .随着进展演替阶段的逐渐更替 ,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呈递增趋势 ,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成分有所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缙云山 常绿阔叶林 演替阶段 生活型谱 对比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11
10
作者 程晓莉 安树青 +3 位作者 李国旗 陈兴龙 王云静 李瑾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2-239,共8页
就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特征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 ,植物群落退化的趋势为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油蒿群落→沙地以及油蒿群落→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沙地 .... 就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特征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 ,植物群落退化的趋势为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 +油蒿群落→油蒿群落→沙地以及油蒿群落→油蒿 +牛心朴子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沙地 .退化阶段植被区系组成的变化表现为物种数和密度先降后升的过程 ,本氏针茅群落→油蒿群落→牛心朴子群落密度的变化幅度为 51.98→ 31.12→ 6 2 .76 (ind .(tus.) /m2 ) ,种数为 15→ 12→ 17种 ;生活型谱变化不明显 ,说明植被的退化主要是群落中优势种的衰退造成的 ;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大 ,为 2 18.1→74 8.72→ 155.6 (g/m2 ) ;植物水分生态类型表现为中旱生植物逐渐减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组成 生活型谱 生物量 水分生态类型 鄂尔多斯草地 荒漠化 植物群落退化
下载PDF
岷江上游祁连山圆柏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陈文年 吴宁 罗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7-202,共6页
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对祁连山圆柏群落外貌和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生活型谱中以地面芽植物为主,但一年生植物也占有较大比率,具有一些温带植物群落特征.该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只有乔、灌、草3层,无层间植物及地被层.乔木层只有祁连... 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对祁连山圆柏群落外貌和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生活型谱中以地面芽植物为主,但一年生植物也占有较大比率,具有一些温带植物群落特征.该群落垂直结构简单,只有乔、灌、草3层,无层间植物及地被层.乔木层只有祁连山圆柏1种;灌木层以高山绣线菊的重要值最大,为1533;草本层以丛生苔草重要值最大,达到368.在不同坡度样地中,大坡度样地上具有相对较多的幼苗和幼树,而低坡度样地有刺灌木和适口性差的草本较多,这主要是由于坡度不同导致样地上放牧强度不同造成的.由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祁连山圆柏种群总体上为衰退种群,如果任由放牧等干扰继续下去,群落将向灌丛草甸方向演替.群落上层盖度对下层盖度影响较大,且各层盖度大小与其多样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圆柏群落 生活型谱 群落结构 林草交错区 干扰 放牧
下载PDF
东北地区蒙古栎群落生活型谱比较 被引量:19
12
作者 于顺利 陈灵芝 马克平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8-121,共4页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life\|form provided by Raunkiaer,the life\|forms of 290 vascular plants of 10 Quercus mongolica commun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mi...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life\|form provided by Raunkiaer,the life\|forms of 290 vascular plants of 10 Quercus mongolica commun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micryptophytes were the dominant life\|forms,accounted for 32.4% of all the forest vascular plants,followed by geocryptophytes,accounted for 23.1%,mesophanerophytes and nanophanerophytes were about 14.6% and 13.9% separately.Altitude and latitude could affect the ratio of geocryptophytes.With the increasing of altitude and latitude,the ratio of geocryptophytes had a trend to develop.The regression analysis among geocryptophytes,hemicryptophytes,altitude and latitude were done.The water content in soil could affect the ratio of therophytes.The ratio of mesophanerophytes,nanophanerophytes,hemicryptophytes and chamaephytes didn’t chang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altitude and lat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蒙古栎群落 维管植物 生活型谱
下载PDF
浙江雪胆群落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哀建国 俞琳 +2 位作者 章丽英 钱柳钦 张腾超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6-710,共5页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雪胆Hemsleya zhejiangensis所处群落共有种子植物67种,隶属31科49属。其中热带类型16属,温带类型29属。按Raunkiaer生活型统计,高位芽植物占90.2%,地上芽植物占2.8%,地下芽植物占5.6%,1年生植物占1.4%...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雪胆Hemsleya zhejiangensis所处群落共有种子植物67种,隶属31科49属。其中热带类型16属,温带类型29属。按Raunkiaer生活型统计,高位芽植物占90.2%,地上芽植物占2.8%,地下芽植物占5.6%,1年生植物占1.4%。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占60.6%。叶型以单叶比例最大,占73.2%;叶质以草质叶为优势,占69.0%;全缘叶种类占总种数的33.8%,非全缘叶种类占66.2%。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浙江雪胆 群落结构 区系组成 群落外貌 生活型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山桂花人工纯林与混交林群落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宏伟 刘永刚 +3 位作者 冯弦 孟梦 李江 周云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61,共5页
通过样地法比较了山桂花的山地人工纯林及山桂花+西南桦混交林群落的生活型谱、叶型谱、植物种类的重要值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发现:山桂花纯林和山桂花混交林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次为地面芽植物;在高位芽植物中又都以小高位芽... 通过样地法比较了山桂花的山地人工纯林及山桂花+西南桦混交林群落的生活型谱、叶型谱、植物种类的重要值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发现:山桂花纯林和山桂花混交林都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其次为地面芽植物;在高位芽植物中又都以小高位芽植物的比例为高;山桂花纯林的中、矮高位芽植物比例比混交林高,而混交林的大高位芽植物、藤本高位芽植物比例比纯林高 山桂花纯林和混交林的叶级都以中型叶为主,大型叶次之,2种森林类型各叶级的比例分配基本一致,但两者叶级谱还是略有差异,2种林型的生活型特征符合热带植被的群落学特征 山桂花纯林的物种丰富度要比山桂花+西南桦混交林高,山桂花纯林和山桂花+西南桦混交林的Shannon Wiener指数(H′)值相差不大,而混交林的均匀度要比纯林高 根据群落中各植物重要值的大小,纯林的物种组成主要有:山桂花、鸡血树、黄毛榕、棕叶芦、山菅兰、竹叶草等;混交林的植物种有:山桂花、西南桦、苦竹、短刺栲、西南凤尾蕨、山菅兰、棕叶芦等 纯林和混交林群落层次都分为3层,其中纯林的乔木层树种单一,灌木和幼树层种类较多,多达71个植物种,占总种数的51 82%;而混交林的灌木和幼树层有44种,占总种数的32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桂花 人工纯林 混交林 群落学 物种多样性 生活型谱 叶型谱
下载PDF
神农架山地河岸带中珍稀植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魏新增 何东 +3 位作者 江明喜 黄汉东 杨敬元 喻杰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7-616,共10页
以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为优势种的珍稀植物群落是神农架山地中海拔地段河岸带中的典型群落类型。在神农架地区4大水系(沿渡河、香溪河、南河和堵河)的河岸带中共调查了48个样地,采用植物... 以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为优势种的珍稀植物群落是神农架山地中海拔地段河岸带中的典型群落类型。在神农架地区4大水系(沿渡河、香溪河、南河和堵河)的河岸带中共调查了48个样地,采用植物群落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山地河岸带中珍稀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群落中植物种类丰富,科属组成比较分散。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749种,隶属144科412属,其中每科仅记录到1个属的有72个科,每属仅记录到1个种的有256个属。(2)在科水平上,热带、亚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几乎相同,在属水平上温带成分占主导。东亚分布成分、中国特有成分所占比例较高,共记录了6个东亚特有科、50个东亚特有属,2个中国特有科、27个中国特有属。(3)中小型草质单叶的落叶阔叶高位芽和地面芽植物是决定该珍稀植物群落外貌的主要成分。(4)群落垂直结构复杂,成层现象明显。第一乔木亚层树冠层分布不连续,第一、第二乔木亚层和灌木层从高到低郁闭度逐渐增大,草本层盖度各样地差别较大,层间植物丰富。该山地河岸带中丰富的珍稀、特有和/或孑遗植物表现出该群落的古老、孑遗性。虽然该区多数珍稀植物为温带性质,但该珍稀植物群落整体上在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生活型谱、叶片性质等方面表现出亚热带亚高山垂直带谱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性特征。自上而下逐渐密集的群落垂直结构为幼苗稍耐荫、成年趋于喜光的珍稀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提供了利于其生长的光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水热条件使亚热带山地河岸带成为珍稀植物(尤其是孑遗植物)就地保护中一个关键而特殊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孑遗植物 物种组成 分布区型 群落外貌 生活型谱 叶性质 垂直结构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子午岭森林群落演替与结构特征演化 被引量:50
16
作者 李裕元 邵明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93-699,共7页
森林群落演替机制的研究对于加速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演替阶段3种演替森林群落山杨 Populusdavidiana 林、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 林... 森林群落演替机制的研究对于加速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演替阶段3种演替森林群落山杨 Populusdavidiana 林、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 林与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 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1 子午岭林区群落自然进展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植物多样性以及个体密度均呈降低趋势.该区森林群落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而高位芽植物比例较低.各演替阶段群落的空间成层现象明显,并发育有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群落各层主要优势种的水平分布均表现为均匀连续分布状态,而多数非优势种则为零星分布特征. 3 茶条槭在该地区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建议作为人工造林树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群落演替与结构特征演化 群落结构 植物多样性 生活型谱 于午岭林区
下载PDF
太行山南麓栓皮栎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万猛 田大伦 樊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9-144,150,共7页
对太行山南麓的23个栓皮栎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土壤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南麓栓皮栎林群落中共有维管束植物89种,分属37科78属.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最多.群落空间结构特征表明,该地区栓皮栎... 对太行山南麓的23个栓皮栎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土壤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南麓栓皮栎林群落中共有维管束植物89种,分属37科78属.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最多.群落空间结构特征表明,该地区栓皮栎群落成层现象非常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不高,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主要受灌木层和草本层影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出基本一致的趋势,不同层次的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和S impson多样性指数的趋势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群落土壤呈弱碱性,土壤中速效氮、速效钾及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质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皮栎 群落特征 太行山 生活型谱
下载PDF
神农架南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 被引量:114
18
作者 沈泽昊 胡会峰 +1 位作者 周宇 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9-107,共9页
神农架南坡在我国植被区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神农架南坡沿海拔梯度设置 5 0个样方进行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 ,通过对样方的数量分类和DCA排序 ,结合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强度、区系成分和生活型构成等方面的分析 ,研究神农架南坡... 神农架南坡在我国植被区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神农架南坡沿海拔梯度设置 5 0个样方进行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 ,通过对样方的数量分类和DCA排序 ,结合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强度、区系成分和生活型构成等方面的分析 ,研究神农架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格局。结果表明 :(1)神农架南坡的植被垂直带谱为 :海拔 90 0- 10 0 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 ;10 0 0 - 170 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16 0 0 - 2 10 0m为落叶阔叶林 ;海拔 2 0 0 0 -2 4 0 0m为针阔叶混交林 ;海拔 2 30 0m以上为暗针叶林。 (2 )植被基带群落中 ,在物种数量、区系成分和重要值方面 ,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所占的比例都相差无几。 (3)植物多样性的垂直格局基本符合“单峰”模式。峰值出现在海拔 14 0 0 - 15 0 0m ;但混交林类型的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较高。 (4 )在植物区系中 ,温带成分处于主导地位 ;世界广布属的比例随海拔上升而增加 ;而中国特有属仅见于海拔 2 0 0 0m以下。亚热带成分和东亚区域性区系成分都随海拔上升而减少 ,峰值都位于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5 )蕨类植物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而减小 ;草本植物丰富度与海拔高度之间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 ;木本植物丰富度总体沿海拔梯度减少 ,但峰椎处于常绿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垂直 植被带谱 多样性 区系成分 生活型
下载PDF
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 被引量:127
19
作者 高贤明 陈灵芝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6期553-559,共7页
根据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习性,修订了Raunkiea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通过对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的分析,证明暖温带森林群落植物生活型谱以地面芽为主,其次是地下芽。受水、热不足和人为活动频繁等条件的限制,暖温带地区缺... 根据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习性,修订了Raunkiea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通过对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的分析,证明暖温带森林群落植物生活型谱以地面芽为主,其次是地下芽。受水、热不足和人为活动频繁等条件的限制,暖温带地区缺乏或极少有高于25m的大高位芽植物;中高位芽、小高位芽和矮高位芽植物所占的比重与地面芽植物近似,其中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由上述生活型所构成的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基本反映了我国暖温带森林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旱的中纬度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暖温带 植物生活型 生活型谱 修订
下载PDF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忠义 闫东锋 +4 位作者 段绍光 朱学凌 马顺兴 马天晓 李国勇 《河南科学》 2005年第3期367-370,共4页
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生活型谱、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由此进一步推测:该地区植物群落垂直分布较明显;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最多,占61.6%;栓皮栎和锐齿栎在群落中正处于优势地位.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生活型谱 天然次生林 宝天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