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
1
作者 卢政 江珊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21,共9页
宋代理学家以一种带有生态意义的审美终极关怀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生,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由“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其实质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 宋代理学家以一种带有生态意义的审美终极关怀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生,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由“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其实质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人生圆融、社会和谐的天地境界,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理学美学 生态审美境界 天地大美 人生圆融 社会和谐
下载PDF
陶渊明生命境界论——兼论陶渊明思想之儒道归属问题
2
作者 刘伟安 《天中学刊》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陶渊明的卓异之处在于他立足于对现实中生命之忧患痛楚艰辛的深刻观照和体验,对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及理想的生命范式进行了深入的哲性思考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实践中,最终达到了自由、本真、诗化、澄明、超越的生命境界。陶渊明的拂衣... 陶渊明的卓异之处在于他立足于对现实中生命之忧患痛楚艰辛的深刻观照和体验,对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及理想的生命范式进行了深入的哲性思考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实践中,最终达到了自由、本真、诗化、澄明、超越的生命境界。陶渊明的拂衣归田、躬耕陇亩、委怀琴书、性乐酒德、纵浪大化都有一个共同的旨归,即个体生命之自然价值的充分实现。陶渊明思想之儒道归属是长久以来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如果以追求生命的社会价值还是自然价值之充分实现作为评判一位士人思想之儒道归属的最重要标准的话,那么后期陶渊明的思想归属是道家而非儒家。从陶渊明的人生实践及诗文中,无数后代士人皆汲取了如何面对得失、穷达、荣辱、生死等诸多困境的生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生命境界 自由 本真
下载PDF
从《归园田居》试探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3
作者 袁再礼 彭婧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3-48,共6页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直受“儒”和“道”的双重支配,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遇下,两种思想此消彼长罢了。归园田后的陶渊明,很多人把他称为一个真正的“隐士”,并号其“隐逸之宗...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直受“儒”和“道”的双重支配,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遇下,两种思想此消彼长罢了。归园田后的陶渊明,很多人把他称为一个真正的“隐士”,并号其“隐逸之宗”。笔者认为,他终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隐士”,他的人生境界由“仕”时的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上升到了“隐”后的天地境界,心中始终没有放下家国、百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隐逸 人生境界
下载PDF
“艺术生活”与“同情”:宗白华艺术人生观的建构中心及路径
4
作者 李祎罡 《美育学刊》 2024年第6期72-81,共10页
“艺术人生观”与“同情”是宗白华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命题与概念,随着其思想理论的推进,“同情”逐渐成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并在建构艺术人生观中具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宗白华以“同情”为中心,分别从艺术人格、人生态... “艺术人生观”与“同情”是宗白华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命题与概念,随着其思想理论的推进,“同情”逐渐成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并在建构艺术人生观中具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宗白华以“同情”为中心,分别从艺术人格、人生态度、审美境界三个层面,以艺术人生观为主旨进行建构。“同情”推动了艺术人格从“小己”到“大我”的塑造;形成了“悲剧”“幽默”两种人生态度;创构出“身入化境”的审美境界。宗白华的同情观与艺术人生观之间的张力互构关系,不仅在其美学思想理论中具有突出地位,同时作为宗白华生命践履的信念,也为中华美学精神从学理向实践的推进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同情 艺术人生观 艺术人格 人生态度 审美境界
下载PDF
负责任的管理研究之学者反思与真善美追求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静 刘军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56-1762,共7页
负责任的管理研究这一问题日益被学术界重视,以往研究更多聚焦在管理研究本身的技术与方法层面,有必要从学者视角对该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鉴于此,采用跨学科的分析视角,借用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提出学者自我反思的3条路径:... 负责任的管理研究这一问题日益被学术界重视,以往研究更多聚焦在管理研究本身的技术与方法层面,有必要从学者视角对该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鉴于此,采用跨学科的分析视角,借用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提出学者自我反思的3条路径:学术身份反思,即自己的学术“标签”是什么?学术动机反思,即是什么引领自己走上学术道路?学术目标反思,即对学术道路的终极追求是什么?进而,基于负责任管理研究的特定要求,呼吁管理学者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核心,坚持“求真以至诚”“求善以明道”和“求美至和合”,承担负责任的管理研究的神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责任的管理研究 可靠性 有用性 真善美 人生境界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功能 被引量:6
6
作者 卞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8,共6页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服务时代,指导实践。然而,哲学智慧有寻根究底、追本溯源、反思批判的性质,哲学功能有超越时代、把握未来、终极关怀的特征。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开拓、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发挥其...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服务时代,指导实践。然而,哲学智慧有寻根究底、追本溯源、反思批判的性质,哲学功能有超越时代、把握未来、终极关怀的特征。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开拓、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发挥其本体论承诺的价值目标、提升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关怀 本体论 人生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探求死亡伦理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怀承 姚站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1,共4页
死亡伦理研究刚刚兴起,相对而言环境伦理已较成熟,我们可以受后者的研究思路启发来探求前者,立足存在的人类在自然之思的深层价值面上便产生了环境伦理,立足在世的人类在死亡之思的深层价值面上对应有了死亡伦理。在从出生到临终的人生... 死亡伦理研究刚刚兴起,相对而言环境伦理已较成熟,我们可以受后者的研究思路启发来探求前者,立足存在的人类在自然之思的深层价值面上便产生了环境伦理,立足在世的人类在死亡之思的深层价值面上对应有了死亡伦理。在从出生到临终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无时不能缺少对生命的伦理关怀,甚至生命的终止(死亡)之时或死亡之后,这种伦理的关怀仍在我们关注的视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伦理 生命拓展 生命超越 生命境界
下载PDF
再释中国画论中的“气韵生动” 被引量:6
8
作者 吴冬梅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3-116,共4页
绘画作品有无“气韵”是艺术作品有无生命的关键,也是品评绘画作品优劣的依据。“气韵”虽源于具体形象,但它是画家对客观形象进行观察、体验、理解和提炼的结果,它不是画家肉眼所见的表面现象,而是身有所感、心有所会的属于精神方面的... 绘画作品有无“气韵”是艺术作品有无生命的关键,也是品评绘画作品优劣的依据。“气韵”虽源于具体形象,但它是画家对客观形象进行观察、体验、理解和提炼的结果,它不是画家肉眼所见的表面现象,而是身有所感、心有所会的属于精神方面的东西。它除了浓缩物象本身的自然特点外,还凝聚着画家的悉心体验和睿智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 生动 生命 艺术境界
下载PDF
论苏轼岭海山水诗与“天地境界” 被引量:4
9
作者 程磊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95-100,共6页
苏轼岭海山水诗是其晚年生命实践与人生哲思的艺术外化:首先是超越世俗功利而体认自我本体性之孤独存在,然后是融入无穷宇宙以成就自我无待之自由生命,兼能执著现实承当士道文心,最后是以和陶范式开掘内在心性境界,由诗艺风格之平淡发... 苏轼岭海山水诗是其晚年生命实践与人生哲思的艺术外化:首先是超越世俗功利而体认自我本体性之孤独存在,然后是融入无穷宇宙以成就自我无待之自由生命,兼能执著现实承当士道文心,最后是以和陶范式开掘内在心性境界,由诗艺风格之平淡发溢为生命精神之平淡,完成诗、人、道之圆满统一。它标志着苏轼经由山水审美而追求内在超越,肯定个体感性生命又调谐社会理性要求,尽性以至命,塑建全新理想人格而达到"天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岭海山水诗 生命实践 人格塑建 天地境界
下载PDF
论当代美育的超越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海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2-15,共4页
中国当代美育的超越性是追求自由的审美精神品格,实现人及其教育的自由。美育超越的现实缘由在于社会转型与边际人格、日常生活审美化、学校美育“三化”(边缘化、狭窄化、技术化)的现实语境。中国当代美育应超越现实人格,构建审美人格... 中国当代美育的超越性是追求自由的审美精神品格,实现人及其教育的自由。美育超越的现实缘由在于社会转型与边际人格、日常生活审美化、学校美育“三化”(边缘化、狭窄化、技术化)的现实语境。中国当代美育应超越现实人格,构建审美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走向审美人生,并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实现学校美育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育 超越性 审美人格 人生境界 美育广度 美育深度
下载PDF
论方东美的“生生美学”思想 被引量:4
11
作者 曾繁仁 庄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方东美的“生生美学”以中国文化为本体,贯之以“生生之道”,言及体现普遍生命创造的生生之美、融贯之美、无言之美,融通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与中国大乘佛学,对中国人的艺术理想进行了精妙阐释,其目的在于生命境界的提升。对方东美“生... 方东美的“生生美学”以中国文化为本体,贯之以“生生之道”,言及体现普遍生命创造的生生之美、融贯之美、无言之美,融通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与中国大乘佛学,对中国人的艺术理想进行了精妙阐释,其目的在于生命境界的提升。对方东美“生生美学”思想的探索,为我们建立体现民族精神、融贯古今中西的“生生美学”体系,推动中国美学走向世界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美 生生美学 生命创造 艺术理想 生命境界
下载PDF
论陶渊明的价值选择和生命境界——以《形影神》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磊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78,共4页
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和人生价值的选取是紧密相联的,《形影神》组诗就是陶渊明在玄学、佛教盛行的时代对生死的探寻,他提出了迥别于他人的"委运乘化"的生死观,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在儒道兼容的思想体系内找到自我的价值归宿——... 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和人生价值的选取是紧密相联的,《形影神》组诗就是陶渊明在玄学、佛教盛行的时代对生死的探寻,他提出了迥别于他人的"委运乘化"的生死观,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在儒道兼容的思想体系内找到自我的价值归宿——既躬耕田园又自砺道德,既安时处顺又任情自适,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影神》 陶渊明 价值选择 生命境界
下载PDF
做事求真 做人求善 人生求美——真善美教育论纲 被引量:24
13
作者 张正江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7-51,共5页
真善美教育属于第二个层次的关于精神、灵魂、生命的教育,是中外教育理想家们的追求。美是事物展现出来的生命力。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 真善美教育属于第二个层次的关于精神、灵魂、生命的教育,是中外教育理想家们的追求。美是事物展现出来的生命力。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真善美教育的含义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真善美教育的实施有两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层次 美的本质 真善美教育 人生境界
下载PDF
儒家仁学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志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84-88,共5页
儒家仁学是一种人生哲学 ,以个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它既是一种伦理精神 ,又表达了一种审美趣味。儒家仁学不仅要在道德生活中寻求普遍的和谐 ,而且坚持从这种和谐中去寻找美 ,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从精... 儒家仁学是一种人生哲学 ,以个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它既是一种伦理精神 ,又表达了一种审美趣味。儒家仁学不仅要在道德生活中寻求普遍的和谐 ,而且坚持从这种和谐中去寻找美 ,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 ,进入审美境界、实现艺术人生就成为其人生哲学的目标与归宿。儒学仁学的道德审美理想不仅对于人的完善具有重要价值 ,而且能够为当代人树立合理的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学 审美特征 和谐 道德价值 超道德价值 艺术人生 审美境界
下载PDF
墨子“贵生”的伦理境界与当代执政伦理转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智勇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2-35,共4页
墨子"贵生"的道德追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或者寻求一种对生命应当如何的"生"之规范,他还试图在诸侯相战不已的非常态社会状态下,努力确证"利生"的功利意识在道德意义上所具有的"善"。从目的论... 墨子"贵生"的道德追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或者寻求一种对生命应当如何的"生"之规范,他还试图在诸侯相战不已的非常态社会状态下,努力确证"利生"的功利意识在道德意义上所具有的"善"。从目的论意义上来看,"利生"之善既要符合"兼相爱"的天下之"义",又要利于"生生之道","利生"的功利指向既是"生"之规范,又是何以"善生"的具体行为。对"贵生"在道德实践意义上的推崇,突显了墨子"义利统一"的社会伦理精神的世俗特色,此于身处社会变革与转型过程中的芸芸众生而言,确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命关怀。解读墨子生之和谐的伦理观照,对反思时下执政功利化取向,当有补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贵生 伦理境界 执政伦理 转型
下载PDF
意象美学:当下中国电影美学重建的理论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林侠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149,共11页
如果说西方电影从蒙太奇到景深-长镜头美学,完成了如何拍摄意象、呈现事象的理论概括,那么,中国意象理论以“象”与道、意、情的关系,解释了电影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性。就意象创构的方式来说,“物象”对列组合就是爱森斯坦的理性蒙... 如果说西方电影从蒙太奇到景深-长镜头美学,完成了如何拍摄意象、呈现事象的理论概括,那么,中国意象理论以“象”与道、意、情的关系,解释了电影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性。就意象创构的方式来说,“物象”对列组合就是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以“境”创构意象,对应于巴赞的景深-长镜头美学。在儒释道文化,尤其是中观思想及其肯定与否定并存的言说方式的影响下,意象在有无、真幻、似非之间,形成空灵兼充实的生命之美,又为当下中国电影在力量美学之外提供了另一种美学理想。概言之,中国意象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电影的本质,促成新的电影观念与形式风格,理应成为中国电影美学重要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理论 对列组合 以境造象 空灵 影像本体论
下载PDF
玄学和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期政 《殷都学刊》 2002年第3期78-82,共5页
陶渊明面对世事、荣利、祸福、生死得失等困扰 ,都能以豁达的胸襟泰然处之。道家玄学委运任化的态度是他化解矛盾 ,达到平静的主要方法。平静的心态 ,使他体悟到了“道”的玄远 ,领悟了自然的真美 ,创造出了物我泯一的艺术境界。他的平... 陶渊明面对世事、荣利、祸福、生死得失等困扰 ,都能以豁达的胸襟泰然处之。道家玄学委运任化的态度是他化解矛盾 ,达到平静的主要方法。平静的心态 ,使他体悟到了“道”的玄远 ,领悟了自然的真美 ,创造出了物我泯一的艺术境界。他的平静得力于道家玄学 ,然而又超出一般的玄学士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陶渊明 人生境界
下载PDF
论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的理论宗趣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168,共7页
在20世纪以重建文化中国为理想的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家援西入儒建构了从宇宙本体论、人性论到境界论联贯如一的儒家人文主义人生境界论体系,并以此为拓展和挺立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新型理论形态。从最具代表性的冯友兰"人生觉... 在20世纪以重建文化中国为理想的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家援西入儒建构了从宇宙本体论、人性论到境界论联贯如一的儒家人文主义人生境界论体系,并以此为拓展和挺立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新型理论形态。从最具代表性的冯友兰"人生觉解四境说"、方东美"二层六境说"和唐君毅"心通九境论"之通性来看,扬厉儒家人文主义、开显生命的精神空间、实现精神的内在超越、勾绘超越的生命层级和恪守道德中心主义,是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的总体性特征和理论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 方东美 唐君毅
下载PDF
与道进退,淡乃其至:张栻的人生境界与诗歌书写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维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1,共9页
张栻开创南轩学派,为南宋中兴时期著名学者,也是一位个性突出的作家。他一生与道进退,矢志致君泽民的事业,其诗歌即有深入表现,渗透着以道自任、忧患民瘼的精神情怀。与社会政治中“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内在相通,赋性冲和、钟情自... 张栻开创南轩学派,为南宋中兴时期著名学者,也是一位个性突出的作家。他一生与道进退,矢志致君泽民的事业,其诗歌即有深入表现,渗透着以道自任、忧患民瘼的精神情怀。与社会政治中“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内在相通,赋性冲和、钟情自然是其个性品格的另一面,并对其创作产生影响,自然山水在其诗中表现充分。他主张学者不汩利禄,不眩文采,“淡乃其至”成为其人生境界与诗学追求,他往往以冲和的语言、平淡的意象营造出淡雅诗境。明道义而抒性情,以思理慧性见长,是宋代诗学乃至宋学的特色,张栻与道进退、淡乃其至的人生境界与诗歌书写可谓典型,对南宋中兴时期学术发展与多元诗学风貌的建构具有特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栻 与道进退 自然性情 人生境界 诗歌书写 南宋中兴 湖湘学派
下载PDF
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论庄子、屈原人生境界的同异及对后代士人之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蔡觉敏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0-63,共4页
庄子和屈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二者对士人的影响又统一于一体,这是因为庄子和屈原有着相似的人生超越。他们超越世俗人生后所进入的人生境界是对立互补的,这种对立互补使得他们的影响能够统一于后代士人身上。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在... 庄子和屈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二者对士人的影响又统一于一体,这是因为庄子和屈原有着相似的人生超越。他们超越世俗人生后所进入的人生境界是对立互补的,这种对立互补使得他们的影响能够统一于后代士人身上。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庄子、屈原行为间的折衷、在不同的时候引屈原或庄子为知己、以旷达的心态积极入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屈原 人生境界 士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