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for limb spasm of post-stroke spasticity based on GABA and BDNF/Trkb-KCC2 signaling pathway
1
作者 Qiong-Shuai Zhang Yi Li +2 位作者 Yu Zhang Yu-Feng Wang Bai-Lin Song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2024年第7期42-48,共7页
Background: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post-stroke limb spasm model rat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Methods:A total of 50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Control group(10... Background: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post-stroke limb spasm model rats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Methods:A total of 50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Control group(10),Model group(20)and Zhishen Tiaoxing(ZSTX)acupuncture group(20).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as conducted in SD rats to establish post-stroke limb spasm rats,which were treated with ZSTX acupuncture.Behavioral assay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Narrow ally test,the limb muscle tension was detected by the BL-420S test system,and infarct volume was assessed after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by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staining.Heterogeneous neurotransmitterγ-aminobutyric acid(GABA)and its receptors GABAA and GABAB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the infarct area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The release of Trkb and K-Cl cotransporter isoform 2 was detected by an immunofluorescence double labeling study.Western Blot was utilized to measure the expression of BDNF and Trkb.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havioral assays in post-stroke limb spasm ra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treatment of ZSTX acupuncture.14 days of ZSTX acupuncture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muscle tone and decrease Infarct volume,which was measured with BL-420S biological function experiment system and 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Meanwhile,the results of Double-Label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s showed that ZSTX acupuncture improved the expression of GABA,GABAA,GABAB,BDNF,and K-Cl cotransporter isoform 2.Double-Label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s and WB results showed that 14 days ZSTX acupuncture declined the expression of Trkb.Conclusions: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14 days of ZSTX acupunctur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ost-stroke limb spasm.Meanwhile,the pathogenesis of post-stroke limb spasm and the efficacy of ZSTX acupuncture involve metabolic pathways of neurotransmitters,and electro-acupuncture can treat post-stroke limb spasm by regulating BDNF/Trkb-KCC2 signaling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scalp acupuncture limb spasm of post-stroke
下载PDF
Bibliometric and visual analysis of limb spasm after stroke based on Citespace software
2
作者 Rui Jin Bing-Quan Wang +4 位作者 Lian-Yi Hu Yi-Jun Feng Chu-Yi Zhang Yin-Tao Zhang Xin-Ju Li 《Medical Data Mining》 2022年第1期21-27,共7页
Background:To apply CiteSpace software to the hotspot,trend and cutting-edge dynamics of limb spasm after stroke in nearly 20 years.Methods:From 2000 to 2018,spasming literature i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were sea... Background:To apply CiteSpace software to the hotspot,trend and cutting-edge dynamics of limb spasm after stroke in nearly 20 years.Methods:From 2000 to 2018,spasming literature in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were searched,and cooperative analysis of authors'national institutions was conducted by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keyword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citation analysis of authors'literature journals,and visual map.Results:2005 articles were retrieved,and the number of articl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and the country with the most articles was the United States.Keyword analysis shows that mechanist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ar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is field.The most posts are Northwestern Univ and Univ Verona.Conclusion:Through the CiteSpace software analysis of spasticity literature,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focus is embodied in the nerve regener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standardized clinical study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spast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b spasm after stroke CITESPACE BIBLIOMETRY visual analysis.
下载PDF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Post-apoplectic Limb Spasm by Puncturing Acupoints of Governor Vessel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闻东 陈幸生 +3 位作者 韩为 陈浩 俞红五 周婷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5年第5期26-29,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reating post-apoplectic limb spasm by puncturing the acupoints of Governor Vessel as a main therapy. Methods: Twenty- nine patients with post-apoplectic limb 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reating post-apoplectic limb spasm by puncturing the acupoints of Governor Vessel as a main therapy. Methods: Twenty- nine patients with post-apoplectic limb spasm were treated by puncturing the acupoints of Governor Vessel plus the acupoints adjacent to joints, together with another 29 patients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acupoints for comparison of the curative effect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showorth limb tension score and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nsio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Motor function sco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h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P〈0.01), but limb motor function improved more obvious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o puncture the acupoints of Governor Vessel as a main 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apoplectic limb spasm than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Governor Vessel STROKE limb spasm
原文传递
踝关节智能牵伸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痉挛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4
作者 高明明 恽晓萍 +3 位作者 赵舒羽 辛然 宋桂芸 赵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7-1192,共6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智能柔性牵伸在下肢痉挛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手法牵伸治疗,试验组给予踝... 目的观察踝关节智能柔性牵伸在下肢痉挛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1年6月至2024年5月,北京博爱医院脊髓损伤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手法牵伸治疗,试验组给予踝关节智能牵伸系统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踝关节背屈角、临床痉挛指数、腓肠肌内侧头表面肌电最大均方根值和足大趾振动觉阈值(VP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MAS分级(χ^(2)=10.378,P=0.035)、踝关节背屈角(Z=-3.306,P<0.001)、临床痉挛指数(t=4.101,P=0.001)和腓肠肌内侧头被动背屈时的最大均方根值(Z=-3.296,P<0.001)均改善,试验组MAS分级(χ^(2)=11.418,P=0.022)、踝关节背屈角(Z=-1.986,P=0.047)、腓肠肌内侧头被动背屈时的最大均方根值(Z=-2.297,P=0.021)均优于对照组。足大趾VPT虽有所改善,但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踝关节智能柔性牵伸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改善足部本体感觉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肢康复机器人 痉挛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的临床体会
5
作者 陈翔 胡万春 刘星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
本文立足于《标幽赋》“中风环跳而宜刺”理论,并结合下肢伸肌痉挛病位在经筋,脏腑归于肝肾,病性属本虚标实及阳急阴缓的病机特点,阐述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医案,总结临床体会,为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 本文立足于《标幽赋》“中风环跳而宜刺”理论,并结合下肢伸肌痉挛病位在经筋,脏腑归于肝肾,病性属本虚标实及阳急阴缓的病机特点,阐述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医案,总结临床体会,为环跳穴治疗卒中后下肢伸肌痉挛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临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跳穴 卒中 下肢伸肌痉挛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甘艺红 汪婷 +4 位作者 陈陪能 陈苗 张艺羡 黄雪娟 张秀霞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7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究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95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观... 目的:探究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95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观察组行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康复训练干预,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患肢各关节主动活动度、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TREAM)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MAS评分、患肢各关节主动活动度、STREA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侧上肢肌肉痉挛、下肢肌肉痉挛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屈、手掌指关节屈曲、髋关节内外旋、膝关节屈伸主动活动度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基本活动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其肌肉痉挛情况,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系统 脑卒中 肢体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 肌肉痉挛 关节活动度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选穴规律
7
作者 丛珊 张军风 +4 位作者 李虹 王猛 闫隆 钱玉林 于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522-1529,共8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6、IBM SPSS Statistics 21、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共纳入68条针刺处方,涉及腧穴100个,总使用频次536次;(2)腧穴使用频次排前5位的分别是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丘墟、三阴交;(3)核心腧穴配伍为阳陵泉-悬钟,并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分别为申脉-照海、委中-昆仑、血海-环跳-丰隆-足三里、太溪-阴陵泉-三阴交、解溪-太冲-悬钟-丘墟-阳陵泉。【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多以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丘墟、悬钟为核心,优先考虑足三阳经、五输穴的应用,辨证论治、随证加减,可为临床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脑卒中 下肢痉挛 足三阳经 五输穴 选穴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超微针刀联合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胡万春 张畅畅 +2 位作者 赵曼曼 张俊杰 刘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2259-2265,共7页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联合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与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高低频rTMS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超微针刀联合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与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高低频rTM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超微针刀治疗。2组均治疗4周。治疗2、4周后,分别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13%(43/53),对照组为62.26%(33/5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7%(48/53),对照组为73.58%(39/5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2、4周后,观察组MAS评分与上肢Fugl-Meyer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MAS评分与上肢Fugl-Meyer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2、4周后,观察组BBS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BBS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针刀联合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上肢的肌力状态,提高上肢运动与平衡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针刀 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上肢痉挛 运动功能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深层肌肉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及对皮质血氧的影响
9
作者 雷俊芳 范晓华 +2 位作者 臧姝琦 张承栋 汤继芹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3期231-238,247,共9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经颅磁刺激(rTMS)与深层肌肉刺激(DMS)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痉挛状态及皮质血氧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rTMS组、DMS组、联合组各20例...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经颅磁刺激(rTMS)与深层肌肉刺激(DMS)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痉挛状态及皮质血氧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rTMS组、DMS组、联合组各20例,四组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rTMS组在针刺组的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DMS组在针刺组的基础上给予DMS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的基础上联合rTMS与DMS治疗,四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四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评分、大脑氧合血红蛋白(O2Hb)水平。结果:治疗后四组患者的MBI、FMA-UE、MAS评分及O2Hb水平变化的S积分与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联合组MBI、FMA-UE、M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1);rTMS组、DMS组、联合组大脑O2Hb水平变化S积分均优于针刺组(P<0.05),且联合组优于rTMS组(P<0.01);rTMS组、DMS组、联合组大脑O2Hb水平变化均值均优于针刺组(P<0.01),且联合组优于rTMS组、DMS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rTMS与D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可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痉挛状态,提高大脑皮质血氧水平可能为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 针刺 重复经颅磁刺激 深层肌肉刺激 皮质血氧
下载PDF
化痰通络方联合穴位推拿按摩对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倩莹 李志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化瘀通络方联合穴位推拿按摩对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SH)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后S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加用化... 目的:探讨化瘀通络方联合穴位推拿按摩对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SH)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后S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加用化痰通络方联合穴位推拿按摩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肢体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中医症状积分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较对照组低,Barthel指数(B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手足拘急、肢体麻木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痰通络方联合穴位推拿按摩应用于脑梗死后SH患者中疗效确切,能减轻肢体痉挛,改善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后痉挛性偏瘫 化痰通络方 穴位推拿按摩 肢体痉挛程度
下载PDF
徐而和砭法联合抗痉挛模式护理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樊雅玲 尤敏 +1 位作者 刘艺 王婷 《老年医学研究》 2024年第4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徐而和砭法联合抗痉挛模式护理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徐而和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并采用抗痉挛护... 目的探讨徐而和砭法联合抗痉挛模式护理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徐而和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并采用抗痉挛护理;徐而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徐而和手法的铜砭刮痧进行干预,两组均干预2周。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肌张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中文版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徐而和组FMA得分较常规组高,下肢痉挛改善程度较常规组优,Barthel指数评分较常规组高,SS-QOL量表各维度评分较常规组高(P均<0.05)。结论徐而和砭法联合抗痉挛模式护理可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增强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肢体痉挛 徐而和手法 铜砭刮痧疗法 抗痉挛模式
下载PDF
六字诀与抗痉挛手法对比作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
12
作者 单园菲 陈碧华 +4 位作者 周鹏 唐征泳 卫静怡 崔蓉 张颖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33-36,42,共5页
目的:评价健身功法“六字诀”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有效性,综合评价对患者整体功能的受益程度。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两组都进行常规康... 目的:评价健身功法“六字诀”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有效性,综合评价对患者整体功能的受益程度。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两组都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采用六字诀,对照组用常规抗痉挛技术。两组疗程均为4周,5次/周,1次/d,40 min/次。研究以反应痉挛的改良Tardieu量表(modifiled Tardieu scale,MTS)作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改良Ashworth评价法(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躯干损伤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The barthel index,BI)作为次要指标。入组0 d、4周进行主要和次要指标评估。结果:两组患者MTS的R1角度值(快速)和R2角度值(慢速)及BB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MTS的R1角度值(快速)及BBS评分改善情况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六字诀可以更好地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屈肌痉挛,并改善平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字诀 脑卒中 上肢屈肌痉挛 抗痉挛手法 常规康复训练
下载PDF
整体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导致偏瘫肢体肌痉挛恢复程度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蓓蓓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7期82-85,共4页
目的:分析整体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导致偏瘫肢体痉挛恢复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58例脑卒中导致偏瘫肢体痉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比组,各29例。试验组接受整体康复护理... 目的:分析整体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导致偏瘫肢体痉挛恢复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58例脑卒中导致偏瘫肢体痉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比组,各29例。试验组接受整体康复护理,对比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睡眠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vett6级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比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低于对比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导致偏瘫肢体痉挛患者,有助于其恢复程度的改善,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肢体肌痉挛 整体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凌燕 陈丽雪 +3 位作者 曾清平 祝丽松 罗小军 钟伟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4期29-33,共5页
目的 分析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在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2仅行常规治疗,对照组1于对照组2... 目的 分析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在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赣州市南康区中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2仅行常规治疗,对照组1于对照组2基础上加以热敏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1基础上加以针刀治疗,均持续治疗1个月。对比三组临床疗效、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肌张力改善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上肢简化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第28天、治疗结束后1个月,研究组上肢FMA评分、MBI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敏灸联合针刀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肌张力,加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屈肌痉挛 热敏灸 针刀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局部注射臭氧水联合利多卡因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柴德君 胡斌 +2 位作者 庞志娟 王海鹏 杨番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8期188-191,共4页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臭氧水联合利多卡因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100例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患侧肱二头肌牵伸,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臭氧水联合利多卡因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100例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患侧肱二头肌牵伸,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患侧肱二头肌肌腹进行臭氧水联合利多卡因的注射,两组均接受常规上肢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针灸干预。对比两的组偏瘫症状缓解速度、干预前后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干预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及疗效。结果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MAS分级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肢痉挛症状缓解时间为(6.25±1.58)个月,短于对照组的(7.24±2.0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8.00%,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臭氧水联合利多卡因能够在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程度的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总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上肢痉挛 臭氧水 利多卡因
下载PDF
王颖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经验
16
作者 杨文鑫 王颖 +3 位作者 计海生 段冕 何洋 韩为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73-77,共5页
总结王颖主任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证经验。王颖主任认为卒中后上肢痉挛发病之根本在于阴阳失衡,神机失用;所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失和,经筋失养为其基本病机。治疗上当以通调阳气,舒筋解痉为原则,基于“形神一体观... 总结王颖主任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证经验。王颖主任认为卒中后上肢痉挛发病之根本在于阴阳失衡,神机失用;所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失和,经筋失养为其基本病机。治疗上当以通调阳气,舒筋解痉为原则,基于“形神一体观”及“通督调神”理论提出针刺督脉穴结合夹脊穴,振奋周身阳气,恢复神机功能,以求形神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上肢痉挛 针刺 督脉 夹脊穴
下载PDF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17
作者 蒋惠瑜 刘海潮 +2 位作者 陈燕青 李菊惠 王兆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8期901-905,共5页
目的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 目的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比2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以及改良Bae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析2组表面肌电图(sEMG)并对比不同康复时间段下肢股直肌、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分析RMS值变化与下肢痉挛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康复治疗后,2组MAS得分及CSI均较康复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2组FMA-LE评分和MBI均改善。观察组得分显著提升(P<0.05)。2组下肢肌RMS值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于康复后第2周即有明显下肢肌RMS值差异,观察组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第4周及第6周,观察组股直肌、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RM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肌RMS值变化与MAS评分及CSI呈负相关(P<0.05),与FMA-LE评分及MBI呈正相关(P<0.05)。结论肌筋膜松解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张力,提高下肢功能,且功能性改变与下肢肌肌电信号的增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松解手法 脑卒中 下肢痉挛 电生理机制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桐 李继安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5期175-179,共5页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困扰卒中患者最主要的后遗症之一。目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措施有很多,包括现代康复训练、器械矫正、物理治疗及西药治疗等。中医治疗脑卒中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中医学的各家学派从不同的角度辨证施治,因人制宜,...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困扰卒中患者最主要的后遗症之一。目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措施有很多,包括现代康复训练、器械矫正、物理治疗及西药治疗等。中医治疗脑卒中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中医学的各家学派从不同的角度辨证施治,因人制宜,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针刺治疗是应用最广、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治疗手段。但每种学说和治疗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故今后在临床施治时应当注意取长补短,联合应用多种治疗方法,特别是要借鉴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治疗方法,与时俱进,才能取得最优的治疗效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肢体痉挛 康复 针刺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
19
作者 刘星雨 胡旻 +3 位作者 瞿燕萍 赵尚 房杉 沈洁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1683-1687,共5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上肢运动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均开展康复锻炼,并基于是否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心理护理治疗均分为对照组45例与干预组45例,...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上肢运动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均开展康复锻炼,并基于是否采取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心理护理治疗均分为对照组45例与干预组45例,比较2组患者上肢痉挛评定评分、上肢运动能力量表评分、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项目评分及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上肢痉挛评定评分、上肢运动能力量表评分、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项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痉挛评定评分、神经功能评分、上肢运动能力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中各项目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且干预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脑卒中后患者在使用基本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有益于缓解上肢痉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上肢痉挛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在ISCI患者中的应用
20
作者 李超 张楠楠 +2 位作者 范晓艳 季迎新 雷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6期2738-2742,共5页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陕西省康复医院运动疗法科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ISCI患者104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ISCI)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陕西省康复医院运动疗法科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ISCI患者104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实施常规步态康复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和联合组(52例,实施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周期12周。对照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41.29±9.19)岁,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4例、D级28例;联合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42.40±8.29)岁,ASIA分级:C级26例、D级26例。比较两组患者步态参数(跨步长、步频、舒适步速)、步行功能[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下肢肌力(股四头肌、臀大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下肢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下肢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下肢肌功能(ASIA-Lower Extremity Muscle Function Scale,ASIA-LEMS)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步长[(0.49±0.13)m比(0.43±0.11)m]、步速[(0.37±0.07)m/s比(0.29±0.06)m/s]、步频[(1.04±0.34)步/s比(0.86±0.22)步/s],股四头肌[(3.05±0.75)分比(2.44±0.59)分]、臀大肌[(3.09±0.81)分比(2.64±0.58)分]、腘绳肌[(1.79±0.48)分比(1.41±0.34)分]、胫前肌[(1.37±0.24)分比(1.26±0.22)分]、腓肠肌肌力评分[(0.42±0.07)分比(0.38±0.07)分],FAC[(3.78±0.48)分比(2.42±0.51)分]、ASIA-LEMS[(37.95±9.22)分比(29.13±8.90)分]、BBS[(35.22±5.46)分比(28.43±7.08)分]、BI评分[(88.20±2.65)分比(74.34±5.48)分]均高于对照组,MAS评分[(1.49±0.52)分比(1.97±0.73)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夹脊电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内效贴能有效改善ISCI患者的步态参数、下肢肌力、步行与平衡功能,减少肌肉痉挛,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夹脊电针 下肢康复机器人 肌内效贴 下肢痉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