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onic liquids in electrocatalysis 被引量:2
1
作者 Gui-Rong Zhang Bastian J.M.Etzold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97-205,共9页
The performance of an electrocatalyst, which is needed e.g. for key energy conversion reactions such as hydrogen evolution, oxygen reduction or CO2 reduction, is determined not only by the inherent structure of active... The performance of an electrocatalyst, which is needed e.g. for key energy conversion reactions such as hydrogen evolution, oxygen reduction or CO2 reduction, is determined not only by the inherent structure of active sites but also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interfacial structures at catalytic surfaces. Ionic liquids(ILs), as a unique class of metal salts with melting point below 100 ℃, present themselves as ideal modulators for manipulations of the interfacial structures. Due to their excellent properties such as good chemical stability,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wide electrochemical windows and tunable solvent properties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catalysts can be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rough ILs. In the current minireview, we highlight the critical role of the IL phase at the microenvironments created by the IL, the liquid electrolyte, catalytic nanoparticles and/or support materials, by detailing the promotional effect of IL in electrocatalysis as reaction media, binders, and surface modifiers. Updated exemplary applications of IL in electrocatalysis are given and moreover,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f IL modified electrocatalysts following the "Solid Catalyst with Ionic Liquid Layer(SCILL)" concept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atalysis Ionic liquid Solid catalyst with ionic liquid layer Ligand effect Mass transfer Fuel cell water electrolysis
下载PDF
An Investigation on Water Transmission Through Two-layer Knitted Fabrics
2
作者 龙海如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1998年第1期17-20,共4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water transmissionproperties of two-layer weft knitted fabrics and somerelated factors.The author prepared some experimentalfabrics with specific yarns and stitch densities,and ...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water transmissionproperties of two-layer weft knitted fabrics and somerelated factors.The author prepared some experimentalfabrics with specific yarns and stitch densities,and mea-sured water vapor permeating rate through the fabricsand liquid water transferability from inner to outerlayer.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ting rate is closelyrelated to porosity within fabric while the transferabilitydepends mainly upon the water absorbabilities of fiberson two layers and the degree or their dif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layer KNITTED FABRIC water vapor diffu-sion liquid water transfer
全文增补中
具有堵块结构的PEMFC阴极流场的传质性能
3
作者 黄锐 曾其权 蔡永华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60,共6页
建立具有堵块结构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阴极流场模型,分析堵块的布置方式(上方、下方、上下交错)和孔隙率对流道和扩散层内气体流动特征(速度、压力和氧气摩尔浓度等)的影响,以及对流道中间和出口处堵块的前中部位垂直于流道方... 建立具有堵块结构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阴极流场模型,分析堵块的布置方式(上方、下方、上下交错)和孔隙率对流道和扩散层内气体流动特征(速度、压力和氧气摩尔浓度等)的影响,以及对流道中间和出口处堵块的前中部位垂直于流道方向的传质影响。通过可视化实验分析液态水在具有不同堵块高度流场中的运动特性。当矩形堵块布置在流道上方时,在中间和出口处堵块的前中后部位都能获得更好的垂直于流道方向的传质性能;流道上方布置矩形堵块能加速液态水的排出。当堵块高度为50%流道高时,流场大多数液滴的灰度值为40~70,已经对流道造成堵塞;当堵块高度为70%流道高时,多数液滴的灰度值为70~90,且较多液滴分布在流道出口处,液态水排出较为通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流道 堵块 传质 液态水
下载PDF
CHPPO工艺氧化液耦合除杂技术的研究与工业应用
4
作者 董霄 白志山 +3 位作者 杨晓勇 殷伟 刘宁普 于启凡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30-1641,共12页
异丙苯过氧化氢法(CHPPO)是生产环氧丙烷的绿色新工艺,然而如何从异丙苯氧化液中脱除有机酸和Na+等杂质一直是CHPPO工艺的关键问题。针对现有碱水洗单元洗涤塔设备投资高、占地面积大、传质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小试和中试实验,开发了基... 异丙苯过氧化氢法(CHPPO)是生产环氧丙烷的绿色新工艺,然而如何从异丙苯氧化液中脱除有机酸和Na+等杂质一直是CHPPO工艺的关键问题。针对现有碱水洗单元洗涤塔设备投资高、占地面积大、传质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小试和中试实验,开发了基于静态混合和聚结分离的耦合除杂技术,并研究了一系列操作条件对耦合技术分离性能的影响,实现了异丙苯氧化液高效除杂。结果表明,在NaOH溶液浓度为1.5%,碱液用量为氧化液进料量的4%~5%、纯水用量3%~5%、自循环量10%~15%的条件下,处理后的氧化液总酸含量低于10 mg/L,Na+低于0.5 mg/L。此外,耦合除杂技术在某石化工业装置上实现了首次工业应用,处理后的氧化液有机酸含量为33 mg/L、Na^(+)含量为0.4 mg/L,满足环氧化工段对前处理的技术要求,同时减少了5%的碱、水用量,显著增加了装置的绿色属性。该技术为解决氧化液深度净化问题和促进环氧丙烷合成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极具前景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苯过氧化氢法 CHP氧化液 聚结 传质 分离 碱水洗
下载PDF
泵叶片结冰后的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马飞 张永昇 《区域供热》 2024年第5期106-111,共6页
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电厂工作环境中泵叶片结冰对其特性的影响。考察了不同来流温度和液态水含量(LWC)下的结冰特性和传热系数(HT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来流温度的降低,泵叶片表面逐渐出现结冰现象,导致传热系数增加。同时,增加LW... 通过数值模拟探讨了电厂工作环境中泵叶片结冰对其特性的影响。考察了不同来流温度和液态水含量(LWC)下的结冰特性和传热系数(HT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来流温度的降低,泵叶片表面逐渐出现结冰现象,导致传热系数增加。同时,增加LWC显著提高了结冰区域的传热系数,表现为局部热传递的尖锐峰值。结合来流温度和LWC的影响,揭示了在寒冷高湿环境下结冰的复杂特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泵叶片结冰机理和设计防冰系统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叶片 结冰特性 传热系数 液态水含量 来流温度
下载PDF
非饱和土体气态水和液态水混合迁移的耦合计算 被引量:8
6
作者 贺再球 王铁行 赵树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4年第3期285-287,298,共4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饱和土体中的气态水迁移通常是比较显著的 ,综合考虑液态水和气态水两种迁移方式研究非饱和土体中的水分迁移问题 ,目前尚属疑难问题 .本文基于非饱和土体气态水迁移引起的含水量变化方程 ,结合非饱和土体液态水迁...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饱和土体中的气态水迁移通常是比较显著的 ,综合考虑液态水和气态水两种迁移方式研究非饱和土体中的水分迁移问题 ,目前尚属疑难问题 .本文基于非饱和土体气态水迁移引起的含水量变化方程 ,结合非饱和土体液态水迁移引起的含水量变化方程 ,提出了实现两者耦合计算的方法 .并以实验土样的水分迁移为例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是吻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气态水迁移 液态水迁移 含水量
下载PDF
非饱和膨胀土水分迁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翟聚云 鲁洁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29,共4页
在等温条件下,分组对不同初始干-湿段土体含水量、不同时间间隔对非饱和膨胀土的气态水迁移和气液态水混合迁移的规律及其关系进行试验研究,揭示了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土质情况、含水量水平及含水量梯度对其有重要影响,... 在等温条件下,分组对不同初始干-湿段土体含水量、不同时间间隔对非饱和膨胀土的气态水迁移和气液态水混合迁移的规律及其关系进行试验研究,揭示了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土质情况、含水量水平及含水量梯度对其有重要影响,气态水迁移量与气液混合迁移量都随含水量梯度增加而增加,与时间和位置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含水量较小时,土粒对水分的吸附能力较强,致使含水量梯度较大,含水量较大时,土粒周围自由水较多,水分分布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气态水迁移 液态水迁移 含水量
下载PDF
环形窄缝通道内流动沸腾干涸点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吴鸽平 吴埃敏 +2 位作者 郭贇 秋穗正 卢东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86-689,697,共5页
在间隙为1 05mm和1 55mm的垂直环形窄缝通道内,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对内、外管通电加热,进行了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点的实验研究.实验压力范围主要为2~4MPa,质量流速为40~80kg·m-2·s-1.由内、外管热流密度的比值得到了出现干... 在间隙为1 05mm和1 55mm的垂直环形窄缝通道内,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对内、外管通电加热,进行了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点的实验研究.实验压力范围主要为2~4MPa,质量流速为40~80kg·m-2·s-1.由内、外管热流密度的比值得到了出现干涸点的判据.实验中还研究了压力、质量流速和进口条件对干涸点处含汽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对外管单面加热时,发现质量流速增大,临界含汽率减小;当进口含汽率增大时,临界含汽率增大;在相同的情况下,外管出现干涸时的截面含汽率大于内管出现干涸时的截面含汽率.根据实验数据对原苏联古塔杰拉奇圆管的干涸点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到了适合于计算环形管道干涸点的经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窄缝 流动沸腾 干涸点
下载PDF
人-服装-环境系统热湿舒适性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孙玉钗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61-66,共6页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试图从3个方面概要阐述对热舒适性的理论研究、热舒适性相关因素、热湿传递方式以及描述热湿传递的基础理论公式。
关键词 人-服装-环境系统 热湿舒适性相关因素 热湿传递方式 织物结构 纤维特性 服装系统 静止空气层
下载PDF
在水汽逆向流动填料塔内热质同时传递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亦飞 贺必云 +2 位作者 代正华 于广锁 于遵宏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9-544,共6页
在内径94mm,高2.1m的填料塔内进行了热、质同时传递过程的热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合适的(液/汽)质量比为7.7~13.3。当系统内液汽比在该范围附近时,床层内气相温度分布比较稳定。同时,对填料塔内热质同时传递过程建立了数学模... 在内径94mm,高2.1m的填料塔内进行了热、质同时传递过程的热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合适的(液/汽)质量比为7.7~13.3。当系统内液汽比在该范围附近时,床层内气相温度分布比较稳定。同时,对填料塔内热质同时传递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计算出在本实验系统的操作条件下,全塔平均传质和传热系数分别为:kg=0.060kg/(m2·s·MPa)和αg=2.01W/(m2·K)。本文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应用到工业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质同时传递 填料塔 水汽混合系统 传热系数 传质系数
下载PDF
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中气液传质特性及其机理 被引量:14
11
作者 赵清华 全学军 +1 位作者 程治良 白薇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652-3657,共6页
对一种新型高效的气液传质设备——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WSA)的传质机理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化学吸收法(CO2-空气-NaOH体系)和物理吸收法(CO2-空气-H2O体系)测定了不同进口气速、不同液体喷射速度下的有效相界面积a和液膜传质系数kL,... 对一种新型高效的气液传质设备——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WSA)的传质机理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化学吸收法(CO2-空气-NaOH体系)和物理吸收法(CO2-空气-H2O体系)测定了不同进口气速、不同液体喷射速度下的有效相界面积a和液膜传质系数kL,并由此得到体积传质系数kL a。结果表明,由于WSA中气液间的强交互作用,a、kL以及kL a均随进口气速和液体喷射速度增大而增大。采用量纲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归纳,拟合出了a、kL和kL a随气相Reynolds数Reg、液相Weber数WeL之间的经验公式:a=0.0024Re1.25g We0.079L,ShL=35.31Re0.2303g We0.13L,kL a=6.52×10-8 Re1.48g We0.21L,这些关联式能较好地预测WSA的传质性能。研究还表明,在WSA中的气液射-旋流传质体系中,传质过程符合双膜理论、表面更新理论和溶质渗透理论,但以表面更新机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 气-液传质 比相界面积 化学吸收法
下载PDF
水下直接排放低温液体的传热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俊 舒水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89,共3页
研究了低温液体的水下直接排放问题 .分析了低温液体与水之间的传热过程及其特性 .给出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建立了超临界液 液传热模型、动态液 (气 )液传热模型 .不同的传热模型适用于不同的排放环境压力 (即水压 ) .根据动态液 ... 研究了低温液体的水下直接排放问题 .分析了低温液体与水之间的传热过程及其特性 .给出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建立了超临界液 液传热模型、动态液 (气 )液传热模型 .不同的传热模型适用于不同的排放环境压力 (即水压 ) .根据动态液 (气 )液传热模型进行了初步的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在一定水压下 ,选择适当的低温液体初始状态及排放口尺寸 ,完全可以维持一段低温液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液体 排放 传热模型
下载PDF
液态水含量对防冰表面水膜流动换热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梅 朱剑鋆 董威 《航空发动机》 2016年第1期59-64,共6页
为了研究液态水含量对防冰表面水膜流动换热的影响,基于机翼防冰表面水膜及空气相互作用机理,并考虑水膜表面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水膜与空气的流动换热模型,得到溢流水膜及空气边界层流动换热的积分控制方程,通过对比文献试验结果验证... 为了研究液态水含量对防冰表面水膜流动换热的影响,基于机翼防冰表面水膜及空气相互作用机理,并考虑水膜表面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水膜与空气的流动换热模型,得到溢流水膜及空气边界层流动换热的积分控制方程,通过对比文献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不同液态水含量条件下防冰表面水膜厚度及主要热流量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液态水含量对水膜沿表面厚度分布有明显影响,而对换热过程中各项热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滴撞击区域,加热热流与散热热流随液态水含量的增加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膜 防冰 流动换热 液态水含量 飞机
下载PDF
星载微波辐射计反演洋面非降水云区云水总量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松涛 严卫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1-306,共6页
云水总量(也可称为液水路径)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雾物理参数。星载微波辐射计是目前监测全球范围内云水总量分布和变化的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但由于云水总量的实测资料太少,给反演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本工作中,根据微波辐射传输... 云水总量(也可称为液水路径)是一个重要的气象学和云雾物理参数。星载微波辐射计是目前监测全球范围内云水总量分布和变化的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但由于云水总量的实测资料太少,给反演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本工作中,根据微波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人工”资料样本,建立了AMSR-E 18.7 GHz^36.5 GHz六个极化通道云天-晴天亮温差与云水总量的线性回归关系,初步对云水总量的反演作了定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水总量 微波辐射传输模式 AMSR-E
下载PDF
降水云中液水含量的空基遥感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锦丽 吕达仁 +1 位作者 张凌 段树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7-232,共6页
在建立不同降水云垂直结构模式的基础上 ,利用矢量微波辐射传输模式进行空基云雨遥感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星载微波辐射计 6 9GHz通道对降水云的冰层很不敏感 ,而对降水云柱总液水含量 (LWC)非常敏感 ;辐射亮温 (Tb)随LWC呈单调变化关... 在建立不同降水云垂直结构模式的基础上 ,利用矢量微波辐射传输模式进行空基云雨遥感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星载微波辐射计 6 9GHz通道对降水云的冰层很不敏感 ,而对降水云柱总液水含量 (LWC)非常敏感 ;辐射亮温 (Tb)随LWC呈单调变化关系 ;进一步考查这个频率下Tb 的两个极化分量差ΔTb( =Tbv -Tbh)和LWC的关系发现 ,不同云结构 (对流云和层状云 )对ΔTb LWC关系影响较小。研究分析表明 ,6 9GHz的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云 垂直结构模式 液水含量 辐射传输模式 星载微波辐射计 层状云 对流云
下载PDF
南水北调北京段输水系统水力瞬变的控制 被引量:30
16
作者 杨开林 石维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76-1182,共7页
根据北京段输水系统工程布置的特点,研究了事故断电条件下水力瞬变引起的液柱分离现象及其防止措施.提出了求解空气阀瞬变过程的新模型.计算研究表明,可以采用沿线布置空气阀和单向调压井防止瞬变液柱分离破坏.通过对沿管线间隔500~10... 根据北京段输水系统工程布置的特点,研究了事故断电条件下水力瞬变引起的液柱分离现象及其防止措施.提出了求解空气阀瞬变过程的新模型.计算研究表明,可以采用沿线布置空气阀和单向调压井防止瞬变液柱分离破坏.通过对沿管线间隔500~1000m布置空气阀的水力瞬变计算研究发现,过大或者过小的空气阀孔径都是不利的,存在一个抑制液柱分离冲击压力或者高度真空的最优的空气阀孔径.对采用单向调压井防止液柱分离的研究表明,南水北调北京段沿线需要布置5座,并提出了合理的设置位置和经济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北京段输水系统 水力瞬变 空气阀 单向调压井
下载PDF
气泡细化过程中气含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燕 张廷安 +4 位作者 赵秋月 王淑婵 任晓东 豆志河 赫冀成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97-101,共5页
应用压差法测定局部气含率,用膨胀法测定平均气含率.分别讨论了中心和偏心搅拌模式下气体流量、搅拌转速等因素对局部气含率和平均气含率的影响,以及局部气含率沿径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心双向搅拌和偏心单向搅拌均可显著提高气含率... 应用压差法测定局部气含率,用膨胀法测定平均气含率.分别讨论了中心和偏心搅拌模式下气体流量、搅拌转速等因素对局部气含率和平均气含率的影响,以及局部气含率沿径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心双向搅拌和偏心单向搅拌均可显著提高气含率,且后者更有效;在筒内壁附近的气含率无论何种搅拌方式均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中心搅拌下的气含率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而下降,但偏心搅拌则在不同的位置气含率沿径向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平均气含率无论中心和偏心搅拌均随流量增加,但随转速的增加中心搅拌模式下气含率变小而偏心搅拌模式下的则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微细化 气液传质 气含率 机械搅拌 水模型 气液两相流
下载PDF
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用于湿法烟气脱硫及其传质机理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清华 全学军 +1 位作者 程治良 晏云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993-4000,共8页
在一种新型高效的气液传质设备——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WSA)中,以Ca(OH)2料浆为吸收剂进行了模拟烟气湿法脱硫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脱硫率随进口气速增加而增加;随液体喷射速度增加先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几乎不变;随烟气中SO2... 在一种新型高效的气液传质设备——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WSA)中,以Ca(OH)2料浆为吸收剂进行了模拟烟气湿法脱硫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脱硫率随进口气速增加而增加;随液体喷射速度增加先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几乎不变;随烟气中SO2的进口浓度增加而减小,存在一适宜的Ca(OH)2浓度和回流比。在气体流量24~72 m3·h-1、循环液体量0.4~0.8 m3·h-1、料浆中Ca(OH)2浓度7500 g·m-3时,对SO2浓度为1891~6373 mg·m-3的烟气进行湿法脱硫,脱硫率达88.9%~97.7%,且WSA的旋流气体和喷射液体在湿法脱硫中具有自清洁能力,未发现内部结垢和喷孔堵塞现象。总体积传质系数KGa、有效相界面积a均随进口气速uG增大而增大,而总传质系数KG随uG增加变化较小;当液体喷射速度 uL≤0.26 m·s-1时,KGa和KG随uL增加快速增大,之后增加缓慢,而a随uL几乎线性增加,KGa和KG随吸收剂中Ca(OH)2浓度cL增加有一最大值。结合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相关的经验公式,这些关联式能较好地预测WSA的湿法脱硫传质性能。气体旋流场强度对总体积传质系数KGa和有效相界面积a起支配作用,脱硫传质过程同时受气膜和液膜阻力控制,但以液膜控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 湿法脱硫 气-液传质 有效相界面积
下载PDF
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中微粒强化气液传质及其机理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清华 徐飞 +2 位作者 全学军 邱发成 代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866-3873,共8页
在一种新型高效的气液传质设备——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WSA)中,研究了第三相固体粒子对气液传质的影响。分别采用化学吸收法(CO2-空气-Na OH体系)和物理吸收法(CO2-空气-H2O体系)测定了不同固含率cs、进口气速ug、液体喷射速度uL下的... 在一种新型高效的气液传质设备——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WSA)中,研究了第三相固体粒子对气液传质的影响。分别采用化学吸收法(CO2-空气-Na OH体系)和物理吸收法(CO2-空气-H2O体系)测定了不同固含率cs、进口气速ug、液体喷射速度uL下的有效相界面积a和液膜传质系数kL,并由此得到总体积传质系数kLa和增强因子E。结果表明,随着粒子固含率增大,kL、a、kLa和E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适宜固含率。在不同进口气速和液体喷射速度下,加入微粒后,kL、a、kLa均增大,但E随进口气速和液体喷射速度增加而减小。微粒加入后,主要从a、kL和表面更新频率S这3方面强化了气液传质,但主要是通过增强表面更新频率S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喷射-空气旋流器 微粒 气液传质强化
下载PDF
流射沸腾冷却强化机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邦文 李谋渭 +4 位作者 吴宗健 刘国勇 李生勇 崔乃忠 靳哲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9-173,共5页
流射沸腾冷却强化的核心是利用常压水形成的水柱,以一定的速度贯穿水层,与钢板表面直接接触,产生核沸腾区,引起了强烈沸腾,通过对射流出口速度、高度、直径及水柱间距的优化的实验研究,达到了在整个钢板横截面上获得极强冷却区的效果,对... 流射沸腾冷却强化的核心是利用常压水形成的水柱,以一定的速度贯穿水层,与钢板表面直接接触,产生核沸腾区,引起了强烈沸腾,通过对射流出口速度、高度、直径及水柱间距的优化的实验研究,达到了在整个钢板横截面上获得极强冷却区的效果,对于20mm厚的钢板,冷却速度可达45.2℃/s,板形精度可达3m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射沸腾 冷却强化 淬火控冷 板形精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