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体安全、国家身份与朔尔茨政府的对华政策调整
1
作者 李永成 王思懿 《区域国别学刊》 2024年第5期55-75,156,157,共23页
2024年4月,德国总理朔尔茨第二次访华,中德关系成为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积极指标。然而,朔尔茨政府的中国战略却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位一体的国家,在追求对华理性合作的同时,明确以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为基底调... 2024年4月,德国总理朔尔茨第二次访华,中德关系成为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积极指标。然而,朔尔茨政府的中国战略却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位一体的国家,在追求对华理性合作的同时,明确以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为基底调整对华政策,战略上加强德美协调,经贸上推行“去风险”政策,意识形态上突出价值观差异。如何解释朔尔茨政府对华政策的新调整?既有研究主要从德国国内政治、双边经贸关系、国际体系新态势等三个物质性维度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尽管中德之间互不构成实体安全意义上的威胁,但本体安全焦虑是德国对华政策调整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乌克兰危机、中国崛起、美国外交退化为大国竞争主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严重冲击了德国国家身份框架,使德国积累了强烈的本体安全焦虑情绪。为维护其国家身份的稳定与连续,德国采取调整身份叙事与强化德美协调等多重措施,并将之深嵌于对华政策之中,驱动德国调整对华政策。不过,尽管德国对本体安全的追求增加了双边合作关系管理的不确定性,但中德关系仍颇具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安全 国家身份 德国 战略焦虑 对华政策 中德关系
下载PDF
德国智库对“数字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评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奥林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4,共9页
[目的/意义]科学研判德国智库对“数字丝绸之路”的认知,有助于准确把握德国对“数字丝绸之路”的观念倾向和政策走向,为贯彻实施中国“数字丝绸之路”提供重要启示。[方法/过程]本文选取德国8家权威智库作为分析样本,对其发布的19份具... [目的/意义]科学研判德国智库对“数字丝绸之路”的认知,有助于准确把握德国对“数字丝绸之路”的观念倾向和政策走向,为贯彻实施中国“数字丝绸之路”提供重要启示。[方法/过程]本文选取德国8家权威智库作为分析样本,对其发布的19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不同智库专家的观点立场和价值导向。[结果/结论]德国智库对“数字丝绸之路”的认知趋于负面和消极,反映出德国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以及靠拢美国、极力维持欧盟的现实利益考量。德国智库持有的负面和消极态度,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德国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也影响欧盟成员国乃至其他国家对“数字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库 国际关系 德国 中国 数字经济 数字丝绸之路
下载PDF
德国社会民主党对华政策调整探析:基于意识形态转型的视角
3
作者 黄颖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18,158,159,共22页
德国社会民主党(社民党)作为当代德国主要政党之一,对德国政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保持理性务实对华政策的主基调发挥着关键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民党的对华政策从注重友好与合作逐渐转为强调竞争与分歧。在此期间,社民党依次经历从... 德国社会民主党(社民党)作为当代德国主要政党之一,对德国政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保持理性务实对华政策的主基调发挥着关键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民党的对华政策从注重友好与合作逐渐转为强调竞争与分歧。在此期间,社民党依次经历从工人阶级政党转为全民党、实施“新中间路线”,以及向左回调三次意识形态转型,却因此陷入传统阶级基础流失、政治空间被他党挤压、执政能力与效能衰退的困境。意识形态转型困境弱化了社民党对德国内政外交的影响力,致使其对华政策更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降低了社民党政策框架的辨识度,以致其对华政策易于被政党博弈所左右;增大了社民党内部对华政策分歧,引致党内对华友好人士受到党内派系牵制。当前,德国社民党籍总理朔尔茨的对华政策深受国际环境、国内政党博弈,以及公共舆论钳制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背离社民党对华友好政策的传统。社民党意识形态转型持续面临的困境、中德紧密的经贸合作及其突出的世界意义,以及动荡不安、战乱频生的国际形势昭示着未来社民党的对华政策将兼具合作与竞争双重属性,在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之间维持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社会民主党 对华政策 社会民主主义 意识形态转型 中德关系
下载PDF
重识中韩文学关系的一种可能——评张乃禹《中国与朝鲜半岛近现代文学关系研究(1894-1949)》
4
作者 韩晓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8-102,共5页
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交流密切,中国古典文学对朝鲜半岛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往有关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学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并侧重于单方面的影响研究。步入近现代以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互译互鉴的“双向”视角,张... 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交流密切,中国古典文学对朝鲜半岛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往有关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学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并侧重于单方面的影响研究。步入近现代以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互译互鉴的“双向”视角,张乃禹的《中国与朝鲜半岛近现代文学关系研究(1894—1949)》便是基于丰富的史料,通过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全面展现1894—1949年间中韩文学关系的专著,为构建中韩文学的对话机制进行了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朝鲜 文学关系 对话机制 书评
下载PDF
Prospects of the New German Government’s China Policy
5
作者 Han Liya Li Chao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22年第2期62-80,共19页
In contrast to the Merkel era, the emphasis on ideological disputes and competition with China is evident in the new German government's Coalition Treaty and several of its new ministers' expressions about Chi... In contrast to the Merkel era, the emphasis on ideological disputes and competition with China is evident in the new German government's Coalition Treaty and several of its new ministers' expressions about China.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ing antagon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 efforts of the US to urge Europe to curb China in recent years, Germany's understanding of China tends to be negative. Besides, because of the changes in Germany's political landscape and in Sino-German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the new government is likely to reinforce its defense against and pressure upon China, reduce its strategic dependence on China,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with its European and American allies for a collective China policy, and compete for dominance in economy and tra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rules and standards. Sino-German relations may fluctuate, but because of the binding of the economy and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inside the Western Bloc, and the German tradition of diplomatic pragmatism, the new government will adjust its China policy on the basis of continuation, so that the reversal of the Sino-German relations is hardly to be trigg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rmany the Scholz government china policy Sino-German relations
下载PDF
德国首部《中国战略》与对华政策调整 被引量:2
6
作者 熊炜 赵豆豆 《边界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42-57,共16页
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文件是德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指导手册。在“时代转折”的背景下,德国的中国观已发生重大变化。该文件首次以政治地缘思维探讨中德关系,全面阐述其对华“去风险”政策的必要性。文件规划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内容并提出... 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文件是德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指导手册。在“时代转折”的背景下,德国的中国观已发生重大变化。该文件首次以政治地缘思维探讨中德关系,全面阐述其对华“去风险”政策的必要性。文件规划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内容并提出实施路径。然而,德国《中国战略》实施仍面临其国内政党偏好差异、欧盟内部分歧以及德美国际秩序观的差异等制约。中德关系未来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转折” “去风险” 德国对华政策 中德关系
下载PDF
近年来德国对华政策转型及趋势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妍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4-80,共7页
近几年来,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务实对华外交在德国愈发遭受质疑。中德经贸合作的压舱石效应不断弱化,德国亚洲战略重心逐步向其所谓“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转移的倾向愈发明显,对开展对华合作的防范心理上升。对中国“制度性对手”和“... 近几年来,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务实对华外交在德国愈发遭受质疑。中德经贸合作的压舱石效应不断弱化,德国亚洲战略重心逐步向其所谓“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转移的倾向愈发明显,对开展对华合作的防范心理上升。对中国“制度性对手”和“经济竞争者”的认知推动德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绿党及自民党入阁进一步冲击既往对华政策立场,价值观因素对德国涉华决策的影响上升,未来中德关系或面临下行风险。但是,中德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仍存在合作潜力,且德国对华友好声音及务实与平衡的外交传统仍在发挥作用,两国关系不会发生颠覆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对华政策 中德关系
下载PDF
欧盟产业结构变化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柯 李刚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79,共8页
近年来欧盟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这逐渐与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随之而来的是相互间的竞争性在提高。这导致欧盟加强了与中国的"系统性竞争",制定了对华"歧视性"经贸政策工具,中德经贸"... 近年来欧盟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这逐渐与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随之而来的是相互间的竞争性在提高。这导致欧盟加强了与中国的"系统性竞争",制定了对华"歧视性"经贸政策工具,中德经贸"压舱石"的作用也受到限制。欧盟以更具"对抗性"的姿态来处理中欧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这也直接推动了欧盟及其成员国新一轮的对华政策调整。欧盟是中国重要的技术来源地,中国与欧盟相互间的贸易与投资有利于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的战略价值更为突出。推动中欧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需要把握好三个"平衡":一是平衡好中欧经贸关系与中欧政治关系;二是平衡好中欧关系与中德关系;三是平衡好中欧关系与中美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产业结构 中欧关系 工业战略 系统性竞争 中德关系
下载PDF
现代中国的克莱斯特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叶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1期94-98,共5页
本文选择德国古典时代的重要作家克莱斯特在20世纪中国的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试图提供一条清晰可见的历史性轨迹,另一方面则希望能够借助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接受史研究,探讨接受史研究中,诸如本国接受史与外国接受史、影响史... 本文选择德国古典时代的重要作家克莱斯特在20世纪中国的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试图提供一条清晰可见的历史性轨迹,另一方面则希望能够借助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家接受史研究,探讨接受史研究中,诸如本国接受史与外国接受史、影响史与接受史、学术研究史与文化传播史的区分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克莱斯特 接受史 中德文学关系
下载PDF
从文学史到思想史——中日“无产阶级小说”的形象关联和思想关联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福贵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8,共7页
20世纪30年代苏联、日本、中国等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也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近年来中国"革命文学"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开始进行了一种回归性的判断。无产阶级文学绝不是单纯的艺术运动,是带有思想... 20世纪30年代苏联、日本、中国等无产阶级文学的兴盛,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也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近年来中国"革命文学"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开始进行了一种回归性的判断。无产阶级文学绝不是单纯的艺术运动,是带有思想解放和思想限制的双重性质的社会运动。这一属性就为人们从文本的思想主题出发,进行外在的批评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中日无产阶级小说是一种事实的关联,也是一种思想的关联。在苏联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各自文学的主题在一致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文学 中日文学关系 文学形象 思想变异
下载PDF
论王国维的西方文学家传记 被引量:4
11
作者 葛桂录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8-93,共6页
2 0世纪初期 ,王国维在其主编的《教育世界》杂志上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一批西方的重要文学家 ,包括莎士比亚、培根、拜伦、斯蒂文森、歌德、席勒、黑贝尔、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传记材料因其很少有人提及 ,并蕴含着王氏相当丰富... 2 0世纪初期 ,王国维在其主编的《教育世界》杂志上最早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一批西方的重要文学家 ,包括莎士比亚、培根、拜伦、斯蒂文森、歌德、席勒、黑贝尔、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传记材料因其很少有人提及 ,并蕴含着王氏相当丰富的美学思想 ,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开拓性的学术价值。本文着重把这批传记材料 ,以各个作家为单位 ,分别放在早期中外文学关系史上 ,以确立其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家 文学传记 王国维 文学关系 中国 外国 人物传记
下载PDF
早期中德教育关系探源——以《海国图志》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立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0-96,共7页
《海国图志》是晚清一部不朽的史地巨著。然而,从教育的角度,探究此书在早期中德教育关系史上的传播作用及文献价值,目前学界研究成果较少。从此缺门入手,细致考察了《海国图志》的成书脉络和对德国教育的相关文献记述,揭示了其在中德... 《海国图志》是晚清一部不朽的史地巨著。然而,从教育的角度,探究此书在早期中德教育关系史上的传播作用及文献价值,目前学界研究成果较少。从此缺门入手,细致考察了《海国图志》的成书脉络和对德国教育的相关文献记述,揭示了其在中德教育关系史上的重要学术价值以及对于历史教学的新的研究视角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国图志》 《职方外纪》 《四洲志》 《瀛寰志略》 中德教育关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的中德经贸关系述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丽宁 《惠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6-79,共4页
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日本是亲密无间的法西斯盟友,而中日两国在七·七事变前已处于事实上的交战敌国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中德两国却关系友好,甚至一度达到"蜜月"般程度。为了研究民国中外关系史上的这一"奇特"... 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日本是亲密无间的法西斯盟友,而中日两国在七·七事变前已处于事实上的交战敌国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中德两国却关系友好,甚至一度达到"蜜月"般程度。为了研究民国中外关系史上的这一"奇特"现象,文章从经济关系的角度,对中德经贸关系30年代前期的复苏、中期的整合与发展及后期的逆转过程作了考察和分析,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同发达的德国乃至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特别发展经贸关系提供史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年代 中国 德国 经贸关系
下载PDF
一战后德国与中国重建外交关系政策研究
14
作者 王扬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2-86,共5页
一战后,受自身地位限制,且担心战胜国尤其是日本的阻扰,德国在寻求与中国重建外交关系过程中态度谨慎。但是,与中国恢复关系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德国最终在平等、友好、互惠的基础上,与中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一战后,受自身地位限制,且担心战胜国尤其是日本的阻扰,德国在寻求与中国重建外交关系过程中态度谨慎。但是,与中国恢复关系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德国最终在平等、友好、互惠的基础上,与中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为20世纪20-30年代中德关系的广泛发展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对华政策 重建关系
下载PDF
《德国留学指导书》(1937)之研究
15
作者 李雪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41-64,共24页
1933年建立的“中德学会”,其组织结构中有“总务组”的设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向中国学生介绍德国大学留学事宜。1937年“中德学会”出版了由当时担任学会中文秘书的张天麟编译的《德国留学指导书》,详细地介绍了当时德国高等... 1933年建立的“中德学会”,其组织结构中有“总务组”的设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向中国学生介绍德国大学留学事宜。1937年“中德学会”出版了由当时担任学会中文秘书的张天麟编译的《德国留学指导书》,详细地介绍了当时德国高等教育的状况,并为中国留德学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信息。“中德学会”毕竟是德国外交部直接资助的机构,从中德关系史的角度来看,《指导书》自然也受到民社主义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影响。由于南京政府对民社主义有着正面的评价,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纳粹的教育思想一直受到一些中国知识界精英人士的吹捧。《指导书》中所提到的HfL(Hochschule für Lehrerbildung)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高等师范学校”,这是纳粹政府对魏玛共和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师范学院”纳粹化改造的结果,是进行民社主义思想改造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史 德国史 中德学会 中德关系史 民社主义
下载PDF
1939-1941年间蒋介石对德态度之演变
16
作者 张智丹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104-107,共4页
欧洲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实现其建立远东反侵略联合阵线的外交战略,有意疏远乃至切断了同作为欧洲战争策源地德国的外交关系。在此期间,欧洲战局发生于德国有利变化之际,蒋介石曾一度主动加强对德联络,但此举主要是出于阻止日本进占法... 欧洲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实现其建立远东反侵略联合阵线的外交战略,有意疏远乃至切断了同作为欧洲战争策源地德国的外交关系。在此期间,欧洲战局发生于德国有利变化之际,蒋介石曾一度主动加强对德联络,但此举主要是出于阻止日本进占法属越南,维护中国西南安全的策略考虑,并不意味着其推进国际反侵略合作的战略发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抗战外交 中德关系
下载PDF
“京派”文学活动在美国的延展:以华美协进社为纽带
17
作者 陈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92-98,共7页
“京派”的不少成员曾留学英美,在海外的文学活动成为他们文学主张、创作风格和审美趣味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往相关研究常以单个作家为对象,考察异域体验对其创作之影响。如果将他们在海外的经历关联起来,放置到某个共同的... “京派”的不少成员曾留学英美,在海外的文学活动成为他们文学主张、创作风格和审美趣味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往相关研究常以单个作家为对象,考察异域体验对其创作之影响。如果将他们在海外的经历关联起来,放置到某个共同的场域中,似乎更能清晰地呈现出各种事件的因果联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在海外的延展。纽约华美协进社正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纽带和场域,它为“新月派”和“京派”的留美学子提供了与西方世界沟通的窗口,也为他们形成并践行相近的文艺观搭建了舞台。这个维度或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相关社团、流派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复杂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美协进社 京派 新月派 文学场域 中外文化关系
下载PDF
德国对华政策中的美国因素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恪勤 侯冠华 《国际展望》 CSSCI 2020年第5期23-45,157,158,共25页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德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执政后将中国确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要求盟国配合其对华战略,德国对华政策中来自美国的负面因素陡然上升,不得不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调整对华关系。但德国并...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德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特朗普执政后将中国确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要求盟国配合其对华战略,德国对华政策中来自美国的负面因素陡然上升,不得不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调整对华关系。但德国并未完全妥协,而是分领域采取配合、部分配合、不配合的政策,德国对华政策呈现对美一定的独立性和对华两面性的特点。在美、中两大国竞争中寻求自身定位的主要原因来自德国对自身利益和力量的评估,来自德美和德中两组关系的双重特征及其限定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较量。德国虽认可自己是西方的一部分,认可美国在跨大西洋联盟中的领导作用,但也表示世界分裂为中美对抗的两极不符合德国利益,不愿按照美国要求选边站队。建设独立而强大的欧洲,在中美角逐中捍卫欧洲利益,推动形成欧盟统一的对华立场成为德国的战略选择。德国是欧盟具有领导力的国家之一,其对华政策选择不仅对中德双边关系,而且对中欧关系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鉴于美国对华政策已发生重大战略性变化,从中长期看,美国因素将持续成为影响德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中国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德外交政策是缓解美国因素压力、保障中德关系行稳致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对华政策 美国因素 中德关系 中欧关系
下载PDF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德经贸依赖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寇蔻 史世伟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9-68,156,157,共22页
中国和德国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核心国家,并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但新冠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重构冲击,两国经贸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加。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后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快速提升,成为仅次于德国的... 中国和德国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核心国家,并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但新冠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重构冲击,两国经贸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加。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后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快速提升,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增加值来源地。中国价值链的独立性持续增强,而德国在上游和下游对中国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出于经济安全考量,德国企业尝试分散供应链布局,或将在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其他经济体,但这并未改变两国以互补性为主导的经贸关系,由于核心制造业产业链高度融合,中德经济无法"脱钩"。当前非经济因素干扰经济议题,德国强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视中国为"制度性竞争者",经贸关系作为中德关系"压舱石"作用受到限制,但鉴于两国趋于平衡的经济依赖关系,德国对华政策转向并不会对中德经贸合作的基本面产生根本影响。随着两国相互依赖关系深度和广度的提升,中德共同经济利益网络不断扩大,经贸合作依然是中德关系的重要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德经贸关系 全球价值链 出口增加值 国际贸易 中德关系
下载PDF
1928-1938年的德中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钱娥芬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4期111-115,共5页
1928- 1938 年期间,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基于相互需要,建立了与其他列强无法比拟的外交关系。两国经济、军事往来频繁,德国对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然而,令双方感到满意的辉煌时刻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究其原因... 1928- 1938 年期间,德国与南京国民政府基于相互需要,建立了与其他列强无法比拟的外交关系。两国经济、军事往来频繁,德国对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然而,令双方感到满意的辉煌时刻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希特勒在远东长期推行一种实利主义的外交政策。在这种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短期的机会主义和长期的以扩张为目的的一贯性之间的交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8-1938年 德中关系 德国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