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Aesthetic Wonder and Unity at the Peak of Literary Theory in the Six Dynasties Key
1
作者 Yang Jiyong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3年第7期290-302,共13页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lassics born during the turbulent Six Dynasties period,starting from Cao Pi’s“The Classics”to“Wen Fu”,“Wen Xin Diao Long”,“Shipin”and other classics,can all be analyzed to have a com...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lassics born during the turbulent Six Dynasties period,starting from Cao Pi’s“The Classics”to“Wen Fu”,“Wen Xin Diao Long”,“Shipin”and other classics,can all be analyzed to have a common origin.Attributes,that is,the philosophical strategy of dualistic isomorphism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is also a pattern;it can be proven that this is the philosophical key to interpreting and studying the classics of the Six Dynasties.It not only governs many aesthetic principles and aesthetic methods,but also emphasizes the need to transcend the appearance of current existence,transcend the current utilitarianism,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hidden and non-existent,just like paying attention to dark matter and antimatter in the universe.Pay attention to the origin of Shipin and expand aesthetic horizons;this philosophical secret not only exists in the classics of the Six Dynasties,it has its unity,graphics and vitality,as well as its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continuous operation.Its trajectory marks the context of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must be based on its operating trends.Only by transcending all utilitarianism can we better demonstrate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 such as nationality.Otherwise,literary theory,aesthetics,and philosophy will not be self-consis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x Dynasties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Fu” literary Mind and Diaolong” “Food” Explicit-Implicit Dual Isomorphism Philosophy Graphics
下载PDF
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概述
2
作者 汪群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强调对文体规范、篇章字句之法的掌握;唐顺之、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文学创作主体工夫论指向心性的修炼、知识的效用,主体精神的大解脱;王阳明倡导在心性本体上下工夫,至刘宗周、黄宗羲等则主张以工夫作为“存养”身心锻炼的本体。这亦势必影响其文学创作观念。充分认识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的价值,对重新建构与阐释明代文学批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 文学创作 工夫论
下载PDF
南宋怀乡词意象研究
3
作者 陈咏贤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9期196-198,共3页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北方地区被金、蒙古等外族占领,许多文人因国破家亡而背井离乡。这一历史背景,加之南宋特殊的地理环境,如江南水乡的秀丽与江北荒凉的对比,深刻影响了词人的创作情感和意象选择。文章分析了这些词人的...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北方地区被金、蒙古等外族占领,许多文人因国破家亡而背井离乡。这一历史背景,加之南宋特殊的地理环境,如江南水乡的秀丽与江北荒凉的对比,深刻影响了词人的创作情感和意象选择。文章分析了这些词人的代表作,探讨了怀乡词中的自然、乐器、动物等意象如何被用来表达情感与思想,最终揭示了南宋怀乡词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怀乡词 意向 创作 文学价值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北京西山游记研究——以晚明南方文人作品为例
4
作者 马晨燕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8-73,共6页
晚明时期,旅游风气盛极一时,文人适意而游,寄情自然。南方文人好游北京西山,西山邻近都城且自然景观酷肖江南水乡,实为寻幽览胜、抒发性灵的绝佳之处。晚明各类游记专书和文人文集中载有南方文人执笔的75篇西山游记,在这些游记中,“江... 晚明时期,旅游风气盛极一时,文人适意而游,寄情自然。南方文人好游北京西山,西山邻近都城且自然景观酷肖江南水乡,实为寻幽览胜、抒发性灵的绝佳之处。晚明各类游记专书和文人文集中载有南方文人执笔的75篇西山游记,在这些游记中,“江南”“东南”这类带有明确方向性的词汇出现40余次。南方文人游西山而生江南之慨,西山成为其传递思乡情怀的通道,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北京西山 游记 晚明 南方文人
下载PDF
文学借景在南宋盘洲园中的运用
5
作者 胡玉琦 彭依帆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6期195-198,共4页
为了探究南宋文人园林中文化与艺术的相互作用原理,更好地促进传统园林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南宋盘洲园为研究对象,用景名为切入点来分析南宋盘洲园文学借景的“借用”效果——借时间之“景”、借空间之“景”,并以此达到空间生产的目的... 为了探究南宋文人园林中文化与艺术的相互作用原理,更好地促进传统园林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南宋盘洲园为研究对象,用景名为切入点来分析南宋盘洲园文学借景的“借用”效果——借时间之“景”、借空间之“景”,并以此达到空间生产的目的。盘洲园的文学借景是南宋文人对“出仕”和“入仕”矛盾心理的反映,也是中国园林与诗词文化交融的现实体现。以盘洲园景名讨论文学借景的同时,借助诗歌这种媒介去感受南宋时期的园林风貌,思考时代背景中的社会文化问题与人文思想,对其进行再认知,整理转换形成当下中国园林文化的实践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名 南宋园林 盘洲园 文学借景 洪适
下载PDF
南宋初期诏令与文风的演变
6
作者 彭民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1,共10页
诏令不应该仅仅是研究文学历史语境的史料来源,它与文学的深层纠葛更应该受到重视。在两宋之交的历史语境下,南宋初期与文学相关的诏令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文学摆脱了北宋后期的封禁枷锁,开始恢复生气,诗赋取士重新成为国家的基本政... 诏令不应该仅仅是研究文学历史语境的史料来源,它与文学的深层纠葛更应该受到重视。在两宋之交的历史语境下,南宋初期与文学相关的诏令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文学摆脱了北宋后期的封禁枷锁,开始恢复生气,诗赋取士重新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南宋初期由于皇帝对苏轼的偏爱,全国上下掀起崇苏热潮,促使江西诗派勃兴并成为文坛主流,对南宋文学影响深远。绍兴年间,朝廷实行严厉的言禁制度,尤其是震惊朝野的多起诗文获罪案例,对全国的诗文作者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这种高压的文艺政策促使献赋颂成为一代文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初期 江西诗派 南宋文论 诏令 诗赋 苏轼
下载PDF
文学教育视野下南宋诗文选本的选录标准——南宋诗文选本与教育之关系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7
作者 方小凤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4-32,共9页
南宋社会文学教育发达,诗文选本受教育因素影响较大。选编者在编选选本时会考虑读者需要与教育所需。南宋选本的选录标准呈现鲜明的教育教学特点,这主要体现在:选本编选注重“技”与“道”的统一,选文的篇幅以中短篇为主,选文侧重选取... 南宋社会文学教育发达,诗文选本受教育因素影响较大。选编者在编选选本时会考虑读者需要与教育所需。南宋选本的选录标准呈现鲜明的教育教学特点,这主要体现在:选本编选注重“技”与“道”的统一,选文的篇幅以中短篇为主,选文侧重选取名家名篇,重视选本对写作指导的规范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诗文选本 文学教育 选录标准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鉴赏感悟法与批评文体的诗性建构
8
作者 邓心强 《唐都学刊》 2023年第2期87-98,共12页
魏晋南北朝众多文论家娴熟而密集地采用鉴赏感悟法进行文学批评,体现出批评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主要表现在三大维度: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精准的审美判断力和高超的批评传达力,对批评文体的诗性建构皆有重要影响。以曹丕、陆机、刘勰为... 魏晋南北朝众多文论家娴熟而密集地采用鉴赏感悟法进行文学批评,体现出批评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主要表现在三大维度: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精准的审美判断力和高超的批评传达力,对批评文体的诗性建构皆有重要影响。以曹丕、陆机、刘勰为代表的文论家在语言的形式与风格感受方面,在对作品结构与情思把握方面,都堪称典范;而其鉴别作品之味、判定不同风格、对艺术家成就和个性特征的评析等,都极为突出。同时,善于营造“批评意境”,话语方式的表达上具有折中性和灵活性,这些都与魏晋之后整个社会的审美转向、文论家的阅读体验和审美实践分不开,且凸显了此阶段中国文论浓郁的诗性特征,对当前文学批评方法的选用、文体品格的营造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论家 鉴赏感悟法 批评文体 批评意境 诗性建构
下载PDF
经学视域下的清代女性文学批评
9
作者 彭国忠 陈淇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34,共15页
清代经学兴盛,经学文本对文学创作的话语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清代文坛以《诗经》为理论基础,结合传统儒家的思想内旨与艺术审美,为女性文学建构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批评模式。他们从女性文学创作的合法性出发,通过言德关系... 清代经学兴盛,经学文本对文学创作的话语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清代文坛以《诗经》为理论基础,结合传统儒家的思想内旨与艺术审美,为女性文学建构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批评模式。他们从女性文学创作的合法性出发,通过言德关系、性情论的探讨综合把握女性文学中的思想旨意、情感表达以及审美精神等多方面要求,形成了以《诗》解诗论诗的批评方式。在经学传统的阐释下,清代女性文学崇尚温柔敦厚、贞静幽闲的诗教大义,喜好独抒性灵、真切自然的情感抒露,重视兼具性情之正与性情之真的文学本色。这类经学视域下的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既包括了对经学早期含义的理解认同,也容纳了经学传统背后新意义的生成,正是儒家学说在后世的经典化过程,对于女性文学主体价值与个性精神的认识与开拓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女性 文学批评 经学阐释 诗教传统 性情论 以《诗》解诗论诗
下载PDF
文学潜流与风气之先——宋代理学诗人范浚的宗唐心态
10
作者 李鹏飞 《杜甫研究学刊》 2023年第4期101-113,共13页
以往对宋代南渡时期诗坛的研究多集中于历经南渡的文人群体,众多生逢其时而诗名不彰的江南本土作家及其作品则成为文学史的潜流现象。作为身处其中的理学诗人,范浚关心国事却隐逸避世,不取元祐体与江西诗派而远绍唐代名家,诗学宗尚李杜... 以往对宋代南渡时期诗坛的研究多集中于历经南渡的文人群体,众多生逢其时而诗名不彰的江南本土作家及其作品则成为文学史的潜流现象。作为身处其中的理学诗人,范浚关心国事却隐逸避世,不取元祐体与江西诗派而远绍唐代名家,诗学宗尚李杜却情近中晚唐诗人,雅好幽独之境却不内敛逼仄。此种诗学理念与创作个性之间的偏差错位,既与其取法乎上的创作理想有关,又是其历经两宋之变的人生经验暗合唐代“安史之乱”后的诗人心态所致,还反映出南渡时期诗坛不乏反拨宋调而力挺唐音的独特倾向。其中不仅存在诸多值得解读的诗学意味,而且为进一步发掘文学潜流的价值意义提供了重要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浚 理学诗人 南渡诗坛 文学潜流 宗唐
下载PDF
触类旁通:魏晋六朝文论与棋论会通考辨
11
作者 刘莉莉 孙瑞雪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4-48,共5页
汉末魏晋六朝,文论与棋论遥相呼应,共融共通。从批评方法看,二者皆以“品第”方式推出时代楷模,以供学习和模拟;从批评范畴看,文论和棋论都有尚“势”的特征,以势之定与变探讨为文与行棋之具体技巧;至于境界层面,二者的理论建构都可归... 汉末魏晋六朝,文论与棋论遥相呼应,共融共通。从批评方法看,二者皆以“品第”方式推出时代楷模,以供学习和模拟;从批评范畴看,文论和棋论都有尚“势”的特征,以势之定与变探讨为文与行棋之具体技巧;至于境界层面,二者的理论建构都可归结为易道,传达出天人合一之感,极具生命意识。此种共融共通实是因为二者的理论建构都滥觞于中华民族的儒道法及兵家思想,此种趋势在魏晋六朝之后亦有承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六朝 文论 棋论 品第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史官任用的文学因素及其意义
12
作者 郑华萍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1-74,105,共5页
文学因素在魏晋南北朝史官任用资格中占据重要作用。它是史官选用的标准,也是成为良史的要求之一。史官的文学作品及史书中对作品的选录影响了时人的文学观。史官任用重视文才是文学自觉的反映,促进了社会重文学的风气,对当时及后世的... 文学因素在魏晋南北朝史官任用资格中占据重要作用。它是史官选用的标准,也是成为良史的要求之一。史官的文学作品及史书中对作品的选录影响了时人的文学观。史官任用重视文才是文学自觉的反映,促进了社会重文学的风气,对当时及后世的文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史官 文才
下载PDF
清代论词“南北宋之争”推阐
13
作者 彭志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4-76,共13页
“南北宋之争”是古代词学批评中颇为重要的命题,清人接踵阐述对该话题的看法,或者推崇北宋词,或者尊尚南宋词,或者抱持兼容并取态度。清初,“南北宋之争”话题蔚然兴起,宋徵璧、朱彝尊、宋荦等人的观点尤具卓识。清中叶,“南北宋之争... “南北宋之争”是古代词学批评中颇为重要的命题,清人接踵阐述对该话题的看法,或者推崇北宋词,或者尊尚南宋词,或者抱持兼容并取态度。清初,“南北宋之争”话题蔚然兴起,宋徵璧、朱彝尊、宋荦等人的观点尤具卓识。清中叶,“南北宋之争”呈炽盛情势,吴衡照、王昶、蒋方增等人不断推进相关思考。清末,“南北宋之争”趋于分流与落定,陈廷焯、姚椿、谢章铤等人贡献尤多。在清代众人的不断努力下,“南北宋之争”的边界、外延等方面都逐渐得以确立,推动了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对古典词论的拓展深化亦裨益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词论 南北宋之争 词学史
下载PDF
依有所本,立有所创——评《汉代经学与文论》
14
作者 张蕊晗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2-55,共4页
承袭“依经立义”话语规则,张金梅所著《汉代经学与文论》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展开寻觅,深度探析汉代经学与文论之关系。而无论是内求经典传统的时间寻求,还是外求他国理论的空间寻求,都遵循了以“依”为前提,“立”为动力的辩证统... 承袭“依经立义”话语规则,张金梅所著《汉代经学与文论》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展开寻觅,深度探析汉代经学与文论之关系。而无论是内求经典传统的时间寻求,还是外求他国理论的空间寻求,都遵循了以“依”为前提,“立”为动力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建构规则。因此该书既能“依有所本”,还原并重塑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也能够“立有所创”,为重建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知识图谱与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经立义 依有所本 立有所创 汉代经学 中国文论
下载PDF
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 被引量:14
15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南宋至元代创立并蓬勃发展的文章学,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冷落。这时期的文章学著作甚多,内容极为丰富,学者们解析文章作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可以预言,与诗学、词学、赋学等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一样,文章学应该也必然... 南宋至元代创立并蓬勃发展的文章学,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冷落。这时期的文章学著作甚多,内容极为丰富,学者们解析文章作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可以预言,与诗学、词学、赋学等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一样,文章学应该也必然会成为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元代 文章学 古文评点 文法 科举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及文学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阳清 吴冬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4,共9页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了作为文学文本的内涵、价值以及张力。其文学意义则集中表现为:彰显叙事文学成就并拓展了传统传记空间,丰富山水游记创作并开阔了眼界和视野,作为民族文学文本而呈现出了某种价值功能,对后来僧人行记和相关叙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僧人行记 文学表征 文学意义
下载PDF
明代的选学与赋论 被引量:12
17
作者 许结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明代选学兴盛,其选赋之作则有"广、续《文选》"系、"赋集"系与"文总集"系三大类,汇总前人,推崇赋体,充分表现出因辨体而复古的倾向。明人选赋,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由尊"《选》"与辨"选&qu... 明代选学兴盛,其选赋之作则有"广、续《文选》"系、"赋集"系与"文总集"系三大类,汇总前人,推崇赋体,充分表现出因辨体而复古的倾向。明人选赋,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由尊"《选》"与辨"选"到辨"体"而宗"汉",多数赋选均以汉赋为鹄的,构建赋学历史观,并树立起辞赋创作之经典。而明人复兴"选学"以及选赋之风的炽盛,是伴随明中叶弘治、嘉靖以后文学复古思潮而来,其对汉赋特别是司马相如赋的推崇、评点汉赋功用与气象所包含的当世精神、以及对赋体脱离科举文战而表现的艺术鉴赏,均体现了当代文人化复古于赋论思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选学 赋论 辨体 复古思潮
下载PDF
南朝诗学声律论之创建、深化及批判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建民 黄春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2-116,共5页
沈约提出的"声律论"标志着我国古代诗学"声律论"的正式创建,其内涵是将汉语的四声运用于诗歌,强调诗歌音律之和谐及丰富多变的声韵美。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多篇文章论及诗歌的声律问题,从更高的理论层次论述了音... 沈约提出的"声律论"标志着我国古代诗学"声律论"的正式创建,其内涵是将汉语的四声运用于诗歌,强调诗歌音律之和谐及丰富多变的声韵美。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多篇文章论及诗歌的声律问题,从更高的理论层次论述了音律之生成本源、创作中声律运用不合之原因与解决办法及声律与作品审美韵味之关系等,从而深化了声律论。钟嵘对声律论展开了猛烈批判,指出了声律论对诗歌创作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以自然声韵为本的诗歌声律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声律论 创建 深化 批判 南朝
下载PDF
儒道融合与宋代文论的理论自觉 被引量:2
19
作者 温婷婷 张恩普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7,共6页
宋代儒、道融合的基本思想形态是儒强道弱。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而是兼容儒、道、释思想的伦理本体论思想体系,因此,其呈现出明显的儒强道弱的倾向。这种儒强道弱的思想形... 宋代儒、道融合的基本思想形态是儒强道弱。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而是兼容儒、道、释思想的伦理本体论思想体系,因此,其呈现出明显的儒强道弱的倾向。这种儒强道弱的思想形态对宋代士人,包括文论家的个体独立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地影响到宋代文论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融合 宋代文论 理论自觉
下载PDF
论文人画从北宋到南宋之变 被引量:6
20
作者 邓乔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5期112-118,共7页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影响了绘画,“破体”为文而至绘事,颇多诗画相通之论。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出了系统的画家修养论;(2)倡导绘画的传神论;(3)确立了“书画当观韵”的标准。在创作上大致可分三类,其中,苏轼...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影响了绘画,“破体”为文而至绘事,颇多诗画相通之论。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提出了系统的画家修养论;(2)倡导绘画的传神论;(3)确立了“书画当观韵”的标准。在创作上大致可分三类,其中,苏轼、文同、米芾等被视作典型的文人画。南宋文人画的逐渐退潮,除了院画兴盛的外部因素外,更出于自身的原因。其变化与转型体现在五个方面:(1)文人画几可看作是画院以外绘画的代称;(2)有借鉴院画之长并与院画结合之势;(3)创作主力转移到水墨竹石花卉;(4)开绘画与诗、书、印结合之先河;(5)僧道作品形成了狂逸的创作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画 北宋 理论与创作 南宋 变化与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