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新文学运动前二十年文学理论批评文体的演进 被引量:7
1
作者 王群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39,共11页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是文学理论批评形式特征的总和。中国古代文论文体有其鲜明的特色 ,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至近代 ,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前二十年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革的方向 ,总的来说是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文体...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是文学理论批评形式特征的总和。中国古代文论文体有其鲜明的特色 ,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至近代 ,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前二十年 ,文学理论批评文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变革的方向 ,总的来说是向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文体演进。具体来看 ,体式向多样化、大容量发展 ;篇章结构趋向完整精致 ;语言文字趋向通俗浅显 ;对西方文体从模仿趋向融会贯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文学理论批评 五四新文学运动
下载PDF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4
2
作者 袁会敏 张艳新 《宁夏党校学报》 2013年第6期53-56,共4页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其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政治秩序危机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反对儒家中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封建伦理,而"全盘西化"只不过是一种策略选择。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过...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其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政治秩序危机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反对儒家中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封建伦理,而"全盘西化"只不过是一种策略选择。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反对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倾向,坚持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传统文化 民族性 时代性
下载PDF
五四文学革命精神的疏离者——从老舍三十年代小说的女性形象分析其男权意识
3
作者 李霞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10-113,共4页
老舍20世纪30年代所创作的小说其女性形象分四类:传统旧式家庭主妇、强悍的“女强人”、被迫堕入风尘的女性、接受瓣式教育的“女强人”。这些女性形象的塑体现了作家老舍浓厚的男权意识和男性本位主义意识,而这一点恰恰正是他对当时提... 老舍20世纪30年代所创作的小说其女性形象分四类:传统旧式家庭主妇、强悍的“女强人”、被迫堕入风尘的女性、接受瓣式教育的“女强人”。这些女性形象的塑体现了作家老舍浓厚的男权意识和男性本位主义意识,而这一点恰恰正是他对当时提倡女性解放建构女性文学话语的五四文学精神的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男权意识 五四文学精神 疏离
下载PDF
五四反传统的实绩与难题 被引量:1
4
作者 洪峻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0-67,124-125,共10页
反传统是五四启蒙的手段。其实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道统的否定,即否定孔子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学统的解构,即改变传统学术以儒家经学为中心,以史学、子学、文学为附庸的基本架构;三是文统的革命,即结束言文分... 反传统是五四启蒙的手段。其实绩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道统的否定,即否定孔子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学统的解构,即改变传统学术以儒家经学为中心,以史学、子学、文学为附庸的基本架构;三是文统的革命,即结束言文分离的局面,改变文统与封建道统的内在关联。五四反传统并没有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断裂,但造成一些历史难题,尤其是民族认同的难题和文化重建的难题。在肯定五四反传统的意义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反传统 实绩 难题
下载PDF
试论“浙江潮”与“五四”文学运动
5
作者 洪晨焰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第3期66-70,共5页
20世纪初涌动的文学“浙江潮”对“五四”文学革命起了领军的作用。以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倡导的启蒙意识、人本主义与“平民文学”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深邃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浙江作家 “五四”文学 启蒙意识 人本主义 平民意识
下载PDF
基于“代际”视角谈海外华人学者对“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从“五四”传统说开去
6
作者 刘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71-77,共7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外思潮在学术界风声涌起,"五四"的历史定位及其现代性等相关问题再次成为华人学者讨论的焦点,在诸如夏氏兄弟、李欧梵、王德威等几代海外学人的共同影响之下,我们对"五四"的认识显然增添了更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外思潮在学术界风声涌起,"五四"的历史定位及其现代性等相关问题再次成为华人学者讨论的焦点,在诸如夏氏兄弟、李欧梵、王德威等几代海外学人的共同影响之下,我们对"五四"的认识显然增添了更多域外文化的参考因素。总体来看,无论是基于思想理论层面所谓"抒情传统"、"被压抑的现代性",抑或是实践方法上"同情之批评"、"创造性转化"等等,海外华人学者虽着眼于"五四",但其脉络似乎更强调了"传统"作为精神源泉的"向心力"特征。这种在"远传统"与"近传统"之间来回穿梭的"边缘性话语",恰恰反映了他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与代际观念下矛盾的个体知识建构与心理文化特征。从资源、身份、师承关系等方面比较这几代学者之间的思想差异,重点探讨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纠缠之中贯穿的一个核心理念,即对"五四"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与重建问题,以便更好地把握现代文学海外研究的脉络和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 “五四”传统 海外 现代 重建
下载PDF
回到文学的“五四”:由平民文学论争探析周作人思想的内倾性
7
作者 杨高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1-17,共7页
由周作人首倡的平民文学主张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重要收获,一度被认为是文学革命进入理论建设阶段的主要标志。但由于当时新文学家们的不同立场和倾向,引发了后续论争,周作人对于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的先后发声,也致使其经... 由周作人首倡的平民文学主张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重要收获,一度被认为是文学革命进入理论建设阶段的主要标志。但由于当时新文学家们的不同立场和倾向,引发了后续论争,周作人对于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的先后发声,也致使其经历了先褒后贬的岐境命运。通过重新探察论争的焦点问题,可以发现周作人的主张保持着前后一致的意见,既不能由此反映其思想发生改变,亦谈不上据此证为"中庸"之风的体现。而周作人与同时代人的相异观念,一方面,表现出新文学滥觞期个人方案与群体之治之间客观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背离和冲突;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周作人对文学艺术具有理想化的个人立场和坚守,这与他从传统书斋式文人内在地转变为现代学人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内倾性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文学革命 平民文学 周作人 内倾性
下载PDF
“五四传统”与闻一多的文学道路
8
作者 温雅红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文章以闻一多为例,考察其文学道路与"五四传统"的关系。从介入清华校内的文白论争到开始白话文学的尝试,闻一多从语言方式和文学观念上发生了最早的转变。1928年后,闻一多...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文章以闻一多为例,考察其文学道路与"五四传统"的关系。从介入清华校内的文白论争到开始白话文学的尝试,闻一多从语言方式和文学观念上发生了最早的转变。1928年后,闻一多"向内转"开始古典文学研究,在胡适"整理国故"影响下,以"科学"的现代方法重新整理古代文学,接续了一度被"革命"压抑的五四"文艺复兴"传统。1943年,当"中国之命运"面临危机,闻一多从书斋走向广场,带领西南联大学生纪念"五四运动",在分享"五四"话语中与青年学生"和解",投身民主事业,最终以身殉难。闻一多的文学道路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主潮形成某种同构,其诗人、学者、斗士多重身份是不同的文学实践,其内在脉络正是"五四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文学道路 “五四传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