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四家作品中的文人情结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彩霞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49-51,共3页
文人画自唐代王维创立以来,经历宋元两朝的发展,到明代时,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许多门派,这些门派中对中国画坛极具影响力的是"明四家",也就是中国画史上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四家... 文人画自唐代王维创立以来,经历宋元两朝的发展,到明代时,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许多门派,这些门派中对中国画坛极具影响力的是"明四家",也就是中国画史上的"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四家的绘画,虽然师承及风格不尽相同,然而却都表现出浓郁的文人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四家 文人画 文人情结
下载PDF
古典诗词中剑文化特质之管窥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馨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6,12,共4页
剑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与剑有关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剑修长光洁的优雅气质,使文人们发现了堪与自身相媲美的一种理想客体,因而自古就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睐,使之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或表现出诗人对... 剑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与剑有关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剑修长光洁的优雅气质,使文人们发现了堪与自身相媲美的一种理想客体,因而自古就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睐,使之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或表现出诗人对自已品高才隽的展示;或表达了诗人对功名进取的追求;或洋溢着诗人的豪侠气概;或表现出诗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对自身沦落沉埋的忧愤泄泻等,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剑文化情结,从而赋予了剑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文化 文人情结 典诗词 剑意象
下载PDF
跨越时空的眷念——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研究述评 被引量:1
3
作者 贺根民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62-68,共7页
魏晋风度的现代盘活,端赖于民国学人的集体建构。魏晋文人的自由人格、玄学境界、艺术精神因为民国文人的取尚和传承而得以创造性转化,形成民国时期独具风貌的魏晋情结。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不仅强化了中国文人情结的纵向脉络,也凸显了... 魏晋风度的现代盘活,端赖于民国学人的集体建构。魏晋文人的自由人格、玄学境界、艺术精神因为民国文人的取尚和传承而得以创造性转化,形成民国时期独具风貌的魏晋情结。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不仅强化了中国文人情结的纵向脉络,也凸显了传统学术转型的文化场域,有利于勾勒中国文学和学术古今演变的文化谱系。对民国文人魏晋情结研究是一种文化——心理层面的动态把握,藉以文人情结这扇门窗可把捉到民国时期学术传承的复杂脉络,反观民国特定的社会生态和时代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情结 民国文人 文化生态
下载PDF
传统与经世:梁鼎芬与丰湖书院
4
作者 冀满红 吕霞 《惠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丰湖书院是晚近岭南名儒梁鼎芬书院掌教生涯的开始,也是他毕生从事藏书事业的起点。由于梁鼎芬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广东学林的支持,丰湖书藏以比较完备的图书制度、丰富的文集和地方志、开放式借阅以及公众式管理模式在广东书院中独树一帜... 丰湖书院是晚近岭南名儒梁鼎芬书院掌教生涯的开始,也是他毕生从事藏书事业的起点。由于梁鼎芬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广东学林的支持,丰湖书藏以比较完备的图书制度、丰富的文集和地方志、开放式借阅以及公众式管理模式在广东书院中独树一帜。丰湖书藏不仅对惠州地方文风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也成为研究近代中国图书馆史的重要文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鼎芬 丰湖书院 丰湖书藏 文人情结
下载PDF
商州情结 长安气质——贾平凹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2
5
作者 程华 《商洛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9-13,共5页
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过程。早期的商州生活,是其艺术禀赋、个人性格的生成之地,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命情愫,源自少年生活经历的无意识的情感经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 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过程。早期的商州生活,是其艺术禀赋、个人性格的生成之地,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命情愫,源自少年生活经历的无意识的情感经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乡。贾氏艺术经验的获得、艺术意识的形成,生活和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人生的判断和认识,都是在四十年的西安生活经验中完成的。贾氏借助"商州"的故事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越了"商州"的更为普遍和更为博大的文学版图,而这样的超越,基于他四十年的长安生活,他的文学艺术观念、精神追求和他的文人气质与他在古城西安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吸纳长安文化的风度和精神,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愈益开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商州情结 农民经历 长安气质 文人生活
下载PDF
论唐末西蜀文人的“崇杜”情结与感事写实的创作审美倾向
6
作者 孙振涛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2-65,共4页
唐末季世,蜀中流寓文人的"崇杜"情结,主要表现在对杜甫其人其事的推重和对杜甫诗歌作品的格外珍视上。推崇杜甫的品格、操守和情怀,搜集、整理和学习杜甫的诗歌作品,在唐末的蜀中文坛成为颇具时代特色的社会文化风气。西蜀流... 唐末季世,蜀中流寓文人的"崇杜"情结,主要表现在对杜甫其人其事的推重和对杜甫诗歌作品的格外珍视上。推崇杜甫的品格、操守和情怀,搜集、整理和学习杜甫的诗歌作品,在唐末的蜀中文坛成为颇具时代特色的社会文化风气。西蜀流寓文人历经丧乱劫后余生,对杜甫所创作的大量"感时念乱"的不朽作品感同身受,对杜甫写实抒愤、长歌当哭的诗题取向倾心认可,从而积极效仿杜工部不断创作出了大量颇具"诗史"性质的诗歌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蜀文人 “崇杜”情结 创作精神
下载PDF
“琴德最优”论探析——兼论汉魏文人的琴结
7
作者 陈功文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59-62,共4页
东汉桓谭与魏晋嵇康先后提出"琴德最优"论,借琴来宣扬各自的操守,二人所论有着不同的审美背景与审美取向。汉魏文人善鼓琴,并拥有高深的琴技。他们特别重视琴,且形成了各自特殊的琴结。汉魏文人的琴结,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东汉桓谭与魏晋嵇康先后提出"琴德最优"论,借琴来宣扬各自的操守,二人所论有着不同的审美背景与审美取向。汉魏文人善鼓琴,并拥有高深的琴技。他们特别重视琴,且形成了各自特殊的琴结。汉魏文人的琴结,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代表的是汉魏阶段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琴德最优 桓谭 嵇康 汉魏文人 琴结
下载PDF
李清照诗词中的自我形象 被引量:1
8
作者 杜新燕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04年第6期54-56,共3页
在中国词体发展史上,李清照的词有着极高的地位,历来被誉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究其原因,在于李清照的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她的词抒写了一个独具个性的自我形象。本文拟从李清照对自然的态度,李清照对爱情... 在中国词体发展史上,李清照的词有着极高的地位,历来被誉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究其原因,在于李清照的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她的词抒写了一个独具个性的自我形象。本文拟从李清照对自然的态度,李清照对爱情的体验,以及李清照的理想追求三个方面,剖析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特点,揭示李清照词中自我形象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词 自我形象 李易安 词体 诗词 艺术成就 揭示 体验 个性 地位
下载PDF
论《儒林外史》中文人群体的科举情结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秀红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1年第12期112-114,共3页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前后历经一个朝代的文化兴衰,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作家在小说中通过人物经历科举一事前后的变化,展现了文人群体被封建科举腐蚀的现状,不禁令人侧目。基于此,以王冕、杜少卿、周进...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前后历经一个朝代的文化兴衰,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作家在小说中通过人物经历科举一事前后的变化,展现了文人群体被封建科举腐蚀的现状,不禁令人侧目。基于此,以王冕、杜少卿、周进、范进、匡超人、牛布衣为代表的一批文人为例,深刻阐述当时文人群体的科举情结,以期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败,弘扬作家不重才学重品德的理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文人群体 科举情结
下载PDF
摭谈“钓鳌”故事的流变及其文学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丽丽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2-74,共3页
"钓鳌"这一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在探求"钓鳌"本事的起源的基础上,进而阐释"钓鳌"作为一种意象和情结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它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借以安慰自己,... "钓鳌"这一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在探求"钓鳌"本事的起源的基础上,进而阐释"钓鳌"作为一种意象和情结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它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借以安慰自己,从而尝试窥探出古人隐于"钓鳌"情结中一种传统的文人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鳌” 意象 情结 传统的文人价值观
下载PDF
阐释探春的男性气质和文人情结 被引量:1
11
作者 解晓红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第12期189-190,共2页
"刺玫瑰"探春在《红楼梦》众姐妹中个性鲜明,品性刚直,胸怀廓达,具有浓郁的男性气质,并且内心深蕴着浓浓的文人情结,这从她房间的挂饰和平时诗作中可以一一解读出来。佩饰的意义和作用在《红楼梦》中屡见不鲜,往往一件佩饰充... "刺玫瑰"探春在《红楼梦》众姐妹中个性鲜明,品性刚直,胸怀廓达,具有浓郁的男性气质,并且内心深蕴着浓浓的文人情结,这从她房间的挂饰和平时诗作中可以一一解读出来。佩饰的意义和作用在《红楼梦》中屡见不鲜,往往一件佩饰充当人物命运转折的暗示道具,或者成为人物间关联的纽带,如果说挂饰是探春个性气质的隐含体现,那么诗作就是她真性情的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春 挂饰 文人情结 男性气质
下载PDF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谈唐宋文人的“嫖”情结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锋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6-89,共4页
嫖"作为唐宋文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文人的创作激情,丰富了唐诗宋词的内容,而且也成为了文人失意后最惬意的选择。
关键词 唐宋文人 青楼 情结
下载PDF
论明代滁州文人的醉翁情结——以《南滁会景编》为例
13
作者 裘新江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3-100,共8页
欧阳修在滁州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流风余韵影响着后来无数的滁州为官者或驻足文人,陶冶着他们的情操,激发着他们的文人性情,并留下诸多佳篇美文,表达着他们对醉翁风范的仰慕,在徜徉琅琊山水中怀有一种独特的醉翁心态。通过明代《... 欧阳修在滁州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流风余韵影响着后来无数的滁州为官者或驻足文人,陶冶着他们的情操,激发着他们的文人性情,并留下诸多佳篇美文,表达着他们对醉翁风范的仰慕,在徜徉琅琊山水中怀有一种独特的醉翁心态。通过明代《南滁会景编》编纂动机以及景欧主题作品分析,由此透视明代滁州文人胸中挥之不去的醉翁情结,从中体会出一代文宗欧阳修对后世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与精神浸染作用,对于一个地方文化昌盛所发挥的文化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滁会景编 明代 滁州文人 醉翁情结 心态
下载PDF
论《儒林外史》中文人群体的自卑情结
14
作者 许德坤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13-115,共3页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的文人士子形象,他们有的为科举考试痴狂,有的淡泊名利,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人生之态。运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结合文本分析自卑情结在文人身上的具体展现,并从科举制度本身和文人的社会地位两个方面,探究处...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的文人士子形象,他们有的为科举考试痴狂,有的淡泊名利,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人生之态。运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结合文本分析自卑情结在文人身上的具体展现,并从科举制度本身和文人的社会地位两个方面,探究处在相同自卑情结之下造成文人群体各自不同结局的原因,进一步就自卑作为读书人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和作者自我的人生遭遇,阐释自卑情结的现实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文人群体 自卑情结
下载PDF
“有情”与“事功”——沈从文家书(1966—1976)再解读
15
作者 黄明海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04-110,132,共8页
沈从文一生几经沉浮,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中的某种遭遇和走向。1966—1976年间,沈从文一家颠沛流离,他为此频繁写作家书。从“有情”和“事功”两个视角读解沈从文这一时期的家书,挖掘其潜藏在文本之下的话语蕴涵—... 沈从文一生几经沉浮,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中的某种遭遇和走向。1966—1976年间,沈从文一家颠沛流离,他为此频繁写作家书。从“有情”和“事功”两个视角读解沈从文这一时期的家书,挖掘其潜藏在文本之下的话语蕴涵——乡土情结的重新阐释、家国忧思的深沉表达、生命意义的多重演绎,可以据此深入探析社会变动与文人心态之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家书 乡土情结 家国忧思 生命意义 文人心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