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郝明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10-115,共6页
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呈现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陪都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山城意象,共同扩大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中国文化与... 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呈现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陪都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山城意象,共同扩大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都重庆 文化与文学 地理性
下载PDF
陪都重庆抗战文学的文学史阅读与考察——对七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病象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冯肖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48,共5页
自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与出版已有诸多成熟的文本,在这些史著中,对于抗战文学内容的秉笔直书及相应篇幅的编排都存在着近似的"同一律"病象,即重墨于解放区文学,轻疏于国统区文学,尤其淡化陪都重庆抗战文学的书... 自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与出版已有诸多成熟的文本,在这些史著中,对于抗战文学内容的秉笔直书及相应篇幅的编排都存在着近似的"同一律"病象,即重墨于解放区文学,轻疏于国统区文学,尤其淡化陪都重庆抗战文学的书写,反映出文学史家们在这一问题上后著复前著,一路步尘沿袭的顺延、回避修史理念,使得陪都重庆抗战文学史实长期处于遮蔽状态。如何重新认知陪都重庆抗战文学史实的双重意义,进一步去反思、寻找造成这些问题的症结,厘清和重新修正史家的修史理念,是本世纪文学史家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都重庆 抗战文学史实 病象思考
下载PDF
陪都文学的书写意向与文化蕴涵 被引量:1
3
作者 郝明工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1期110-115,共6页
陪都文学是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其区域文学构成具有从陪都气象到山城意象这一由表及里的双重文化蕴涵,并且在从抗战前期到抗战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在文化导向转换之中文本书写的史诗建构这一趋向。
关键词 陪都文学 重庆文学 抗战文化
下载PDF
重庆陪都文学及其话语空间 被引量:1
4
作者 苏光文 《重庆社会科学》 2009年第4期91-93,共3页
重庆陪都文学是抗日战争时期,驻足于重庆陪都的作家对当时国家求独立、求解放的种种思考,也是他们对于战争、社会、人生的认知方式与评价、参与方式;是这些作家在血与火的特殊岁月里创造出的文学奇迹与文学辉煌,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 重庆陪都文学是抗日战争时期,驻足于重庆陪都的作家对当时国家求独立、求解放的种种思考,也是他们对于战争、社会、人生的认知方式与评价、参与方式;是这些作家在血与火的特殊岁月里创造出的文学奇迹与文学辉煌,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有利的一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陪都文学 抗战 自省
下载PDF
学人荟萃 共襄盛举——试述陪都时期重庆的比较文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向天渊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5-99,共5页
陪都时期的重庆曾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呈现出高校林立、报刊云集、学人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尽管抗战时期的中心工作是抗日救亡,但这并未妨碍众多深受中西文化洗礼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们以跨文化的眼光探讨文学与艺术的各种问题... 陪都时期的重庆曾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呈现出高校林立、报刊云集、学人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尽管抗战时期的中心工作是抗日救亡,但这并未妨碍众多深受中西文化洗礼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们以跨文化的眼光探讨文学与艺术的各种问题。一时间,大量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以及文艺研究的著述,发表于重庆的各大报刊或出版于重庆的各个出版社,使得陪都时期的重庆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日重庆的比较文学界留下了一批丰厚的学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陪都 比较文学研究 跨文化视野
下载PDF
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战时性论略 被引量:1
6
作者 郝明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8-42,共5页
随着重庆在抗战时期成为战时首都,“陪都”一词所蕴涵着的“副都”与“临时首都”的语义得到了统一,确立了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战时性特征。
关键词 陪都 重庆文化与文学 战时性
下载PDF
重庆文学发展与中国抗日战争——陪都文学运动形态解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郝明工 《涪陵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18-24,共7页
中国抗日战争为区域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出了特定的战时文化环境,而重庆文学发展正是以陪都文学运动这一具体样态来走向中国文学运动的中心,并且通过主流化与现实化的动态交互过程,最终成为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区域文学运动。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陪教文学运动 运动形态 重庆文学
下载PDF
简论区域文学的全国代表性——以陪都重庆戏剧运动为证 被引量:1
8
作者 郝明工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14,共4页
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区域发展为基点,以陪都重庆戏剧运动为例,通过主导性影响与主流性地位这两个向度的探讨,确证陪都重庆文学运动在抗战时期体现了区域文学的全国代表性。
关键词 区域文学 全国代表性 陪都重庆戏剧运动
下载PDF
试析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主导性
9
作者 郝明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55-59,共5页
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与文学版图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只有在陪都重庆从区域文化中心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事实时,才有可能使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主流与代表。
关键词 陪都 重庆文化与文学 主导性
下载PDF
毛泽东与重庆陪都文学
10
作者 苏光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8-31,共4页
毛泽东的人格精神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不仅对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社会人生和工农兵文学运动具有支撑的价值,也对同一时期重庆陪都社会人生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导着重庆陪都文学运动驶向民主、团结、进步的胜利彼岸。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陪都文学 毛泽东 人格精神与文艺思想
下载PDF
国家空间体验与抗战时期陪都戏剧文学中文学地理景观的建构
11
作者 马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2-16,共5页
抗战时期,旅渝剧作家对国家空间体验深刻。这种空间体验表现为对国土完整性的关注;对生活在土地上的人的关注;对国家沦亡的伤痛体验。这种国家空间体验通过在渝创作的大量剧本体现出来,尤其表现在文学地理景观的建构上。全国各地地理景... 抗战时期,旅渝剧作家对国家空间体验深刻。这种空间体验表现为对国土完整性的关注;对生活在土地上的人的关注;对国家沦亡的伤痛体验。这种国家空间体验通过在渝创作的大量剧本体现出来,尤其表现在文学地理景观的建构上。全国各地地理景观的集中出现凸显出旅渝剧作家心目中的国家概念;对国家空间残缺的伤痛之感和空间统一感自然融入到了文学地理景观的塑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空间体验 抗战时期 陪都 戏剧文学 文学地理景观
下载PDF
重庆抗战时期书法发展的文化背景与原因
12
作者 姜贤俊 《艺术探索》 2010年第4期14-15,共2页
在"抗战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下,陪都重庆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当时政界要人和学界名流的共同提倡,尤其是到抗战后期,书法的发展形成高涨的局面。文章从重庆抗战时期的文化环境和人文因素角度着眼,解读书法艺术在陪都重庆逐步摆脱在... 在"抗战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下,陪都重庆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当时政界要人和学界名流的共同提倡,尤其是到抗战后期,书法的发展形成高涨的局面。文章从重庆抗战时期的文化环境和人文因素角度着眼,解读书法艺术在陪都重庆逐步摆脱在民国前期所处的困境而得以不断发展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重庆 书法艺术 文化背景 发展原因
下载PDF
试论构建陪都文学主流化的两难维度
13
作者 王利彬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4-47,共4页
如果要确立陪都文学主流化,"陪都文学"这一概念的合法性是"陪都文学主流化"话题的关键,而"重庆文学"又是"陪都(重庆)文学"获得合法性的关键。本文认为基于战时性、政治意识形态和地域性的因素... 如果要确立陪都文学主流化,"陪都文学"这一概念的合法性是"陪都文学主流化"话题的关键,而"重庆文学"又是"陪都(重庆)文学"获得合法性的关键。本文认为基于战时性、政治意识形态和地域性的因素,不管是以"陪都文学"还是"重庆文学"概念作为代表20世纪中国"40年代文学"的"主流",在获得合法性上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陪都文学 重庆文学 主流化 合法性
下载PDF
看不见的城市:作为观念建构的战时国都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凯芯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4-160,共7页
看得见的城市和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研究的两个维度。作为城市的精神内核,看不见的城市还有待挖掘。城市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可以成为研究看不见的城市的三个维度。作为战时国都,重庆不仅应该有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更应该生成完整的... 看得见的城市和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研究的两个维度。作为城市的精神内核,看不见的城市还有待挖掘。城市意识、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可以成为研究看不见的城市的三个维度。作为战时国都,重庆不仅应该有现代化的城市景观,更应该生成完整的都城文化。但由于都城文化认同感的匮乏,以及社会秩序尚不稳固,重庆的都城文化始终处于未发育成熟的状态。因此,战时重庆是一个灰色的社会空间,其中充满了中间性。通过挖掘文学想象所包含的心理和精神维度,作为观念建构的战时国都将展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文学想象 都城文化 城市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