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thocholic acid induction of the FGF19 promoter in intestinal cells is mediated by PXR 被引量:5
1
作者 Wolfgang Wistuba Carsten Gnewuch +2 位作者 Gerhard Liebisch Gerd Schmitz Thomas Langman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1期4230-4235,共6页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toxic secondary bile acid lithocholic acid (LCA) on the expression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9 (FGF19) in intestinal cells and to characterize the pregnane-X-receptor (PXR) response ...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toxic secondary bile acid lithocholic acid (LCA) on the expression of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9 (FGF19) in intestinal cells and to characterize the pregnane-X-receptor (PXR) response of the FGF19 promoter region. METHODS: The intestinal cell line LS174T was stimulated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chenodeoxy-cholic acid and lithocholic acid for several time points. FGF19 mRNA levels were determined with 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 FGF19 deletion promoter constructs were generated and the LCA response was analzyed in reporter assays. Co-transfections with PXR and RXR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FGF19 regulation by these factors. RESULTS: LCA and CDCA strongly up-regulate FGF19 mRNA expression in LS174T cells in a time and dose dependent manner. Using reporter gene assays with several deletion constructs we found that the LCA responsive element in the human FGF19 promoter maps to the proximal regulatory region containing two poten-tial binding sites for PXR. Overexpression of PXR and its dimerization partner retinoid X receptor (RXR) and stimulation with LCA or the potent PXR ligand rifampicin leads to a signifi cant induction of FGF19 promoter activ-ity in intestinal cells. CONCLUSION: LCA induced feedback inhibition of bile acid synthesis in the liver is likely to be regulated by PXR inducing intestinal FGF19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烷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 解毒作用 肠细胞
下载PDF
Secondary bile acids and the biliary epithelia: The good and the bad 被引量:1
2
作者 Ilaria Lenci Martina Milana +2 位作者 Alessandro Signorello Giuseppe Grassi Leonardo Baiocch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3年第2期357-366,共10页
The biliary tract has been considered for several decades a passive system just leading the hepatic bile to the intestine.Nowadays several researches demonstrated an important role of biliary epithelia(i.e.cholangiocy... The biliary tract has been considered for several decades a passive system just leading the hepatic bile to the intestine.Nowadays several researches demonstrated an important role of biliary epithelia(i.e.cholangiocytes)in bile formation.The study of biliary processes therefore maintains a continuous interest since the possibl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regarding chronic cholestatic human diseases,such as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or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Bile acids(BAs),produced by the liver,are the most represented organic molecules in bile.The physiologic importance of BAs was initially attributed to their behavior as natural detergents but several studies now demonstrate they are also important signaling molecules.In this minireview the effect of BAs on the biliary epithelia are reported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secondary(deriving by bacterial manipulation of primary molecules)ones.This class of BAs is demonstrated to have relevant biological effects,ranging from toxic to therapeutic ones.In this family ursodeoxycholic and lithocholic acid present the most interesting features.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linking ursodeoxycholic acid to its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biliary tract are discussed in details as well as data on the processes leading to lithocholic damage.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xpansion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BAs/cholangiocytes interaction may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cholestatic diseases and should be helpful in designing more effective therapies for biliary disor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OLANGIOCYTES Biliary secretion CHOLESTASIS Bile acids Secondary bile acids Ursodeoxycholic acid lithocholic acid
下载PDF
丙丁梭菌/酿酒酵母混合培养耦联乙酸外添强化丙酮合成─侧重LCA的ABE发酵
3
作者 陈锐 盖来兵 +4 位作者 罗洪镇 张敬书 赵艳丽 段作营 史仲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22-1229,共8页
提出梭菌/酵母混合培养耦联乙酸外添体系强化丙酮合成的ABE发酵新策略,可以同时强化丁醇特别是丙酮的合成。与对照组相比,外添化学合成乙酸时,丁醇、丙酮质量浓度和丙酮/丁醇质量比分别达到13.91、8.27 g/L和0.59,增幅分别为19.6%、41.1... 提出梭菌/酵母混合培养耦联乙酸外添体系强化丙酮合成的ABE发酵新策略,可以同时强化丁醇特别是丙酮的合成。与对照组相比,外添化学合成乙酸时,丁醇、丙酮质量浓度和丙酮/丁醇质量比分别达到13.91、8.27 g/L和0.59,增幅分别为19.6%、41.1%和18.0%;外添廉价的乙酸发酵上清液时,相应的发酵指标达到14.23、8.55 g/L和0.60,增幅分别为22.4%、46.0%和20.0%,发酵原料成本降低、丙酮发酵生产的可行性提高。结果表明,该发酵策略可刺激有利于梭菌生存和丁醇合成的4种氨基酸的分泌;可以在保证丁醇正常合成的前提下,适度抑制NADH再生、降低细胞能量周转、强化丙酮生物合成,进而显著改善了ABE发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 ABE发酵 生命周期评价(lca) 乙酸 氨基酸 NADH 生物工程
下载PDF
利胆化痰活血方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4
作者 尚浩南 阮君 +5 位作者 徐敏 张强 刘凯利 张力 肖铁刚 王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8-226,共9页
目的观察利胆化痰活血方(LHH)对代谢综合征SD大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组,n=8)和模型组(Model组,n=16),Control组大鼠予普通饲料,Model组大鼠予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12周造模,成模后,将Model... 目的观察利胆化痰活血方(LHH)对代谢综合征SD大鼠胆汁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组,n=8)和模型组(Model组,n=16),Control组大鼠予普通饲料,Model组大鼠予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12周造模,成模后,将Model组按随机原则分代谢综合征组(MS组)与利胆化痰活血方组(LHH组),每组8只。LHH组灌胃6周后,对大鼠肝脏、粪便和血清取材进行胆汁酸检测。结果LHH干预6周,与MS组比较,LHH组大鼠粪便石胆酸(LCA)含量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牛磺石胆酸(TLCA)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样本中胆酸(CA)、鹅去氧胆酸(CDCA)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LHH能够改善MS大鼠胆汁酸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胆化痰活血方 代谢综合征 胆汁酸代谢 石胆酸
下载PDF
石胆酸通过上调miR-21表达降低核受体PPARαmRNA的稳定性
5
作者 庞碧滢 黄娜娜 +4 位作者 黄晓霞 李馨 熊文婷 孔波 姚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86-2094,共9页
目的探讨石胆酸在转录后水平对PPARαmRNA稳定性的调控。方法构建PPARα3'UT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转染HepG2细胞,比较两种浓度石胆酸处理后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结合生物信息学预测,确定石胆酸诱导下差异表达的miRNAs及其在3'... 目的探讨石胆酸在转录后水平对PPARαmRNA稳定性的调控。方法构建PPARα3'UT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转染HepG2细胞,比较两种浓度石胆酸处理后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结合生物信息学预测,确定石胆酸诱导下差异表达的miRNAs及其在3'UTR上的潜在结合位点,对结合位点进行突变(Mut1、Mut2和Mut1+Mut2),比较石胆酸处理后Mut1、Mut2和Mut1+Mut2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利用Westernblot和RT-qPCR检测两种浓度石胆酸处理下信号通路的激活及其下游转录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比较不转染对照组和瞬时转染过表达转录因子的PPARα蛋白表达,确定参与石胆酸调控PPARαmRNA稳定性的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0μmol/L石胆酸诱导3'UTR1和3'UTR2片段荧光素酶活力均显著下降超过50%(P<0.01)。miRNAPCRarray筛选发现石胆酸诱导miR-21和miR-22差异表达,100μmol/L石胆酸诱导miR-21表达上调2.35倍(P<0.05)。定点突变3'UTR1中两个预测的miR-21位点,构建了Mut1、Mut2和Mut1+Mut2报告基因载体。相对于对照组,石胆酸下调3'UTR1荧光素酶活性51%,而Mut1、Mut2和Mut1+Mut2分别被下调37%、39%、13%。Westernblot显示石胆酸磷酸化ERK1/2,激活ERK1/2信号通路;100μmol/L石胆酸上调转录因子EGR1基因表达水平5.83倍(P<0.01);瞬时转染过表达EGR1显著下调PPARα蛋白水平(P<0.05)。结论石胆酸通过激活肝细胞中ERK1/2信号通路,诱导早期生长应答因子EGR1和miR-21的表达上调,使miR-21作用于3'UTR调控区,降低PPARαmRNA的稳定性,从而减少PPARα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胆酸 PPARΑ MIR-21 MRNA稳定性
下载PDF
Facially amphiphilic polyionene biocidal polymers derived from lithocholic acid 被引量:1
6
作者 Mitra S.Ganewatta Md Anisur Rahman +4 位作者 Louis Mercado Tinom Shokfai Alan W.Decho Theresa M.Reineke Chuanbing Tang 《Bioactive Materials》 SCIE 2018年第2期186-193,共8页
Bacterial infections have become a global issue that requires urgent attention,particularly regarding to emergence of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We developed quaternary amine-containing antimicrobial poly(bile acid)... Bacterial infections have become a global issue that requires urgent attention,particularly regarding to emergence of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We developed quaternary amine-containing antimicrobial poly(bile acid)s that contain a hydrophobic core of lithocholic acid in the main-chain.Interestingly,by choosing appropriate monomers,these cationic polymers can form core-shell micelles.These polymers exhibited biocidal activity against both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l species.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icelles can deliver hydrophobic antibiotics that functionally have dual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Cytotoxicity assays against HeLa cells showed dosage-dependent toxicity for polymers with longer lin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microbial polymers Bile acid Quaternary ammonium lithocholic acid Polyionene Facial amphiphilicity
原文传递
经方四逆散对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国骏 王东强 +2 位作者 史丽萍 阚湘苓 马东明 《天津中医药》 CAS 2004年第6期503-504,共2页
[目的 ]观察经方四逆散对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方法 ]采用石胆酸灌胃造成肝损害 ,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谷胱甘肽 (GSH)、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MDA)水平 ,并作肝组织病理学... [目的 ]观察经方四逆散对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方法 ]采用石胆酸灌胃造成肝损害 ,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谷胱甘肽 (GSH)、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MDA)水平 ,并作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 ]经方四逆散能降低石胆酸灌胃造成肝损害小鼠血清ALT、AST、MDA升高的水平 ,能升高石胆酸灌胃造成肝损害小鼠血清SOD、GSH降低的水平 ;经方四逆散能使肝损害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明显减轻。四逆散药粉 +米汤降AST、MDA明显 ,四逆散煎剂降ALT明显。 [结论 ]经方四逆散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四逆散 肝损害 石胆酸
下载PDF
新型手性不对称脲石胆酸分子裂缝的设计合成 被引量:5
8
作者 周彩娥 赵志刚 唐晓丽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3-518,共6页
以刚性的石胆酸甲酯为骨架,手性不对称脲为侧链,通过三光气桥连,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手性分子裂缝.7个分子裂缝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1HNMR,I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并且考察了其对卤素阴离子Cl-,Br-,I-的识别性能.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 以刚性的石胆酸甲酯为骨架,手性不对称脲为侧链,通过三光气桥连,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手性分子裂缝.7个分子裂缝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1HNMR,I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并且考察了其对卤素阴离子Cl-,Br-,I-的识别性能.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类分子裂缝不仅可与所考察的卤素阴离子形成1∶1型超分子配合物,而且对卤素阴离子具有良好的识别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胆酸 分子裂缝 合成 手性不对称脲
下载PDF
硼酸制取过程的AT&T矩阵评价对比 被引量:3
9
作者 钱洪伟 薛向欣 +1 位作者 许亚宣 安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1-505,共5页
硼酸生产工艺包括硫酸法、碳铵法和二步法等.采用AT&T矩阵系统评价方法,研究这3种生产工艺在硼酸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通过对3种硼酸生产工艺的特性对比,改进并完善了AT&T矩阵系统评价方法,并勾勒出相应的环境因子和生... 硼酸生产工艺包括硫酸法、碳铵法和二步法等.采用AT&T矩阵系统评价方法,研究这3种生产工艺在硼酸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通过对3种硼酸生产工艺的特性对比,改进并完善了AT&T矩阵系统评价方法,并勾勒出相应的环境因子和生产阶段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以二步法为主,兼顾碳铵法和硫酸法的技术发展思路,符合发展硼酸工业循环经济的需要;以产品生命周期评价(PLCA)、工艺生命周期评价(TLCA)和工厂生命周期评价(FLCA)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可全方位、多层次地评估硼酸生产过程中累积环境效应,其中以工厂生命周期评价角度的评估结果更有利于硼酸工业的节能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镁矿 硼酸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熊去氧胆酸胶囊中熊去氧胆酸及有关物质的含量 被引量:6
10
作者 金玉 郑长青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8-292,共5页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熊去氧胆酸胶囊中熊去氧胆酸、胆酸、鹅去氧胆酸及胆石酸的含量。方法使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3mol·L^-1磷酸溶液(体积比为40:60),...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熊去氧胆酸胶囊中熊去氧胆酸、胆酸、鹅去氧胆酸及胆石酸的含量。方法使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3mol·L^-1磷酸溶液(体积比为40:60),流速为1.4mL·min^-1,检测波长为205nm,柱温为35℃。结果熊去氧胆酸胶囊中熊去氧胆酸、胆酸、鹅去氧胆酸及胆石酸在25min内洗脱并基线分离。熊去氧胆酸、胆酸、鹅去氧胆酸及胆石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80~200.00、0.45~110.00、0.30-70.00和0.30-80.00mg·L^-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99.3%、98.7%和99.1%,RSD分别为1.30%、1.47%、1.87%和1.95%(n=3)。结论RP-HPLC可用于同时测定熊去氧胆酸胶囊中熊去氧胆酸、胆酸、鹅去氧胆酸及胆石酸的含量,可应用于熊去氧胆酸胶囊胶囊制剂的质量控制。关键词:熊去氧胆酸胶囊;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胆酸;胆石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胶囊 熊去氧胆酸 鹅去氧胆酸 胆酸 胆石酸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用氯化法和硫酸法生产钛白粉的环境负荷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田犀 蒲灵 潘成武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3-116,118,共5页
运用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利用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生产钛白粉的环境负荷。结果表明,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比氯化法消耗更多的原辅料(主要是新水),并产生更多的"三废"和副产品(特别是废水)。硫酸法排放的废渣经处理后可... 运用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利用攀枝花地区钒钛磁铁矿生产钛白粉的环境负荷。结果表明,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比氯化法消耗更多的原辅料(主要是新水),并产生更多的"三废"和副产品(特别是废水)。硫酸法排放的废渣经处理后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置。氯化法排放的废渣的毒性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比硫酸法废渣大,尚无好的处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钛白粉 生命周期评价 氯化法 硫酸法
下载PDF
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晗 王红梅 +1 位作者 马聪丽 徐艳 《中国环境管理》 2013年第3期39-48,共10页
铅酸蓄电池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二次电池。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评估从生产到废弃处理关键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提供科研支撑。目前,尚缺乏针对我国特... 铅酸蓄电池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二次电池。铅酸蓄电池生命周期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评估从生产到废弃处理关键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有效的管理政策提供科研支撑。目前,尚缺乏针对我国特色的铅酸蓄电池行业全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造成此行业的污染防治无据可依。因此,本研究针对铅酸蓄电池的生命周期进行评价,通过设定研究目的与范围、收集数据与分析清单、获得影响评价和解释结果,研究了铅酸蓄电池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铅酸蓄电池在生产环节的板栅浇铸过程和废弃处理环节的脱硫过程应属于管理中着重控制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铅酸蓄电池 生产环节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熊去氧胆酸中的有关物质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文霞 黄毅岚 张丹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0-592,共3页
目的:建立HPLC外标法同时测定熊去氧胆酸中4种特殊杂质及其他有关物质含量。方法:采用Luna C_(18)柱(150mm×4.6mm,5μm),以乙腈-0.001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45∶55,用磷酸调pH至2.2±0.1)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 目的:建立HPLC外标法同时测定熊去氧胆酸中4种特殊杂质及其他有关物质含量。方法:采用Luna C_(18)柱(150mm×4.6mm,5μm),以乙腈-0.001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45∶55,用磷酸调pH至2.2±0.1)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206nm。结果:熊去氧胆酸、胆酸、胆石酸、鹅去氧胆酸、7-酮基胆石酸分别在0.1~2.0,0.04~1.2,0.5~10,0.08~1.6,0.072~0.72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方法的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RSD<2%)。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快速,适用于熊去氧胆酸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鹅去氧胆酸 7-酮基胆石酸 胆石酸 胆酸 有关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手性不对称脲石胆酸分子裂缝对阴离子的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兴利 赵志刚 周彩娥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6-400,共5页
以石胆酸为spacer,手性不对称脲为侧链,通过三光气桥连,合成了新的手性不对称脲分子裂缝4 a-4d。这些新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所证实。利用紫外光谱滴定法考察了其与卤素阴离子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分子裂缝4a-4d对所... 以石胆酸为spacer,手性不对称脲为侧链,通过三光气桥连,合成了新的手性不对称脲分子裂缝4 a-4d。这些新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所证实。利用紫外光谱滴定法考察了其与卤素阴离子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分子裂缝4a-4d对所考察的卤素阴离子均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主客体之间形成1:1型超分子配合物,识别作用的主要推动力为氢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胆酸 手性不对称脲 阴离子 分子裂缝 分子识别
下载PDF
一种靶向TGR5的胆汁酸类化合物的^(18)F标记与初步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丽娜 江大卫 +1 位作者 程登峰 张岚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7-252,共6页
G-蛋白偶联受体(TGR5)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胆汁酸受体,与体内的糖代谢、能量代谢和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的分泌密切相关。相对于正常组织,TGR5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过量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相关,是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个潜在靶点。... G-蛋白偶联受体(TGR5)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胆汁酸受体,与体内的糖代谢、能量代谢和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的分泌密切相关。相对于正常组织,TGR5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过量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相关,是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个潜在靶点。因此,利用点击化学的方法简单高效的制备了一种靶向TGR5的18F-PET探针[18F]FEA-LCA。该探针具有较高的放射化学产率(66%~74%)、比活度(大于300PBq/mol)和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9%)。[18F]FEA-LCA具有其母体化合物LCA相似的亲脂性,并具有良好的体外稳定性。本工作为进一步研究[18F]FEA-LCA作为TGR5过量表达的肿瘤的PET探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酸 TGR5 ^18F 石胆酸 PET显像
下载PDF
电针对正常家兔胆汁中胆汁酸和总胆红素等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有贵 陈明忠 +2 位作者 胡生发 武新友 靳建中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9-40,共2页
本实验观察了电针对正常家兔胆汁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电针组和对照组相比较胆汁中胆汁酸含量增加(P<0.05),总胆红素和葡萄糖含量显著减少(P<0.01),而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含... 本实验观察了电针对正常家兔胆汁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电针组和对照组相比较胆汁中胆汁酸含量增加(P<0.05),总胆红素和葡萄糖含量显著减少(P<0.01),而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 胆酸 胆红素 电针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血清石胆酸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晓璐 邵勇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石胆酸(LCA)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ICP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对照组、ICP轻度组、ICP重度组孕妇各20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孕妇血清中包括LCA在内的7种胆酸水平。结果:①对... 目的:探讨石胆酸(LCA)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ICP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对照组、ICP轻度组、ICP重度组孕妇各20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孕妇血清中包括LCA在内的7种胆酸水平。结果:①对照组孕妇血LCA与轻度ICP组和重度IC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孕妇血LCA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孕妇血LCA与ALT、AST、DBIL、TBA无相关性(P>0.05);轻度ICP组和重度ICP组孕妇血LCA与ALT、AST、DBIL、TBA有相关性(P<0.05)。结论:LCA水平在不同程度ICP孕妇血清中有差异,并且与ICP病情程度存在相关性,可能是引起ICP胎儿不良结局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胆汁酸 石胆酸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下载PDF
胆汁酸膜受体TGR5在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相关功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尤征瑞 卞兆连 +2 位作者 王绮夏 邱德凯 马雄 《肝脏》 2012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通过TGR5天然激动剂石胆酸(LCA)刺激小鼠树突状细胞(DC),探讨TGR5受体在DC成熟活化及吞噬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形成DC,LCA 30μmol/L预处理2 h后,用CFSE标记的胸腺凋亡细胞测试其吞噬功能;加入脂多糖(LPS)1μg... 目的通过TGR5天然激动剂石胆酸(LCA)刺激小鼠树突状细胞(DC),探讨TGR5受体在DC成熟活化及吞噬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形成DC,LCA 30μmol/L预处理2 h后,用CFSE标记的胸腺凋亡细胞测试其吞噬功能;加入脂多糖(LPS)1μg/mL诱导其成熟,6 h后提取细胞总RNA,PCR法检测IL-12、TNF-α和IL-10等细胞因子;48 h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MHCⅡ、CD80、CD86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LCA可以上调DC表达TGR5,并增强DC吞噬凋亡细胞功能(P<0.05);(2)LCA可以降低LPS引起的DC表面MHCⅡ、CD80和CD86表达水平(均P<0.05),提示LCA可抑制DC成熟;(3)LCA可抑制LPS诱导的DC促炎性细胞因子IL-12、IL-6、TNF-αmRNA表达,而IL-10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 TGR5受体激动剂可抑制DC成熟并增强DC吞噬功能,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R5 石胆酸 树突状细胞 成熟 吞噬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单手性臂石胆酸分子裂缝的微波合成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志刚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04-307,共4页
在微波辐射下,以石胆酸为隔离基,通过三光气桥连各种L-氨基酸甲酯,以较好的产率合成了一系列新的手性分子裂缝,其结构经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确证。
关键词 石胆酸 分子裂缝 分子识别 微波合成
下载PDF
石胆酸诱发豚鼠胆囊炎动物模型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树军 孔小明 徐彬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1998年第9期17-19,共3页
以酶病理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胆汁生化分析,研究了石胆酸(LCA)诱发豚鼠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肝胆系统内源性β葡萄糖苷酸酶(βGCD)、酸性粘多糖及多种胆汁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LCA能造成肝损伤,引起豚鼠增生... 以酶病理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胆汁生化分析,研究了石胆酸(LCA)诱发豚鼠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肝胆系统内源性β葡萄糖苷酸酶(βGCD)、酸性粘多糖及多种胆汁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LCA能造成肝损伤,引起豚鼠增生性胆囊炎病变;肝和胆囊中内源性βGCD活性明显升高;胆汁βGCD含量显著升高,且与UCB/TB比值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炎 石胆酸 豚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