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裸露与沙埋对极端干旱区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袁萍 韩欢 +1 位作者 赵红梅 李从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300,共8页
为了评估沙漠公路防护林林带裸露与沙埋处理下的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特征,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同化枝、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用凋落物分解袋法进行分解... 为了评估沙漠公路防护林林带裸露与沙埋处理下的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特征,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同化枝、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用凋落物分解袋法进行分解试验。结果表明:(1)3种凋落物的质量损失在2种处理下均存在显著差异,沙埋处理下凋落物质量损失大于裸露处理,至分解试验结束,裸露处理下梭梭、乔木状沙拐枣和多枝柽柳的失重率分别为7%、6.8%、18.1%;沙埋处理下梭梭、乔木状沙拐枣和多枝柽柳的失重率分别为23.7%、9.7%、21.9%;(2)分解过程中,2种处理下凋落物C、N、P含量变化不太一致,梭梭与乔木状沙拐枣同化枝的N与P含量均呈净富集状态,而C含量则呈现净释放状态;多枝柽柳叶的N和P含量分别呈净富集、净释放状态,C含量为富集-释放状态;(3)分解速率k值与相关因素分析表明,凋落物初始N、P、C:N与C:P含量对分解速率影响显著(P<0.01)。这些结果说明,在极端干旱区,沙埋对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凋落物分解 沙埋 质量残留率
下载PDF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fragile ecosystems:A review
2
作者 Hao Qu XueYong Zhao +5 位作者 XiaoAn Zuo ShaoKun Wang XuJun Ma Xia Tang XinYuan Wang Eduardo Medina-Roldá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2年第3期151-161,共11页
As a linkage between plants and soil,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its effect on nutrient recirculation have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as they contribute to soil structure improvement and the restoration of de... As a linkage between plants and soil,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its effect on nutrient recirculation have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as they contribute to soil structure improvement and th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ecosystems.Fragile eco‐systems in arid regions(both hot and cold)are depleted in soil organic matter,and as a result of various factors their circu‐lation of material and energy is slower.Here we discuss how litter decomposition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fragile ecosystems.We reviewed research on litter decomposition carried out in arid regions.Our objective in this review is to outline how litter decomposition,and the subsequent buildup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l,is a key process determining the stability of fragile ecosystems.Our review shows that existing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influence of single ecologi‐cal factors on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cycling,and highlights how the exploration of interactions among factors determining litter decomposition is still lacking.This interaction is a key aspect,since in the real world,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return to soil of litter products is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We propose a network setup on a cross-regional scale using standardized methods(e.g.,the tea bag method)to understand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return in frag‐ile ecosystems.Such a unique network could contribute to establish predictive models suitable for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return in these areas,and thus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ter mass loss fragile ecosystems ARID SEMI-ARID hot-deserts cold-deserts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三种典型灌丛植物凋落物混合分解效应研究
3
作者 王海霞 解婷婷 +2 位作者 米雪 肖路臣 单立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878,共10页
为探究干旱荒漠区混合凋落物的分解特征,本研究以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Pall.)Maxim)、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和珍珠(Salsola passerina Bunge)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单一和混合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养分残留率的变化,揭... 为探究干旱荒漠区混合凋落物的分解特征,本研究以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Pall.)Maxim)、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和珍珠(Salsola passerina Bunge)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单一和混合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养分残留率的变化,揭示了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加性与非加性效应。结果表明:各凋落物质量损失率随分解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各凋落物C和N残留率随分解时间推移为降低趋势,说明C和N养分元素呈释放模式;混合凋落物质量损失率表现为加性效应,C残留率在分解前期为加性效应,分解末期为拮抗的非加性效应,N残留率在分解前期为拮抗和协同的非加性效应,分解末期为加性效应;凋落物混合后,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会导致养分残留率的非加性效应增强。综上,混合凋落物分解中养分变化的混合效应因分解时间而不同,混合凋落物物种丰富度会影响养分元素的混合效应,能改善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干旱荒漠区 非加性效应 拮抗效应 质量损失率
下载PDF
Decomposition of Mongolian pine litter in the presence of understory species in semi-arid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Bing Mao Rong Mao +2 位作者 Yalin Hu Yue Huang Dehui Ze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29-337,共9页
The effects of understory plant litter on domi- nant tree litter decomposition are not well documented especially in semi-arid forests.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microcosm experimen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wo under... The effects of understory plant litter on domi- nant tree litter decomposition are not well documented especially in semi-arid forests. In this study, we used a microcosm experimen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wo understory species (Artemisia scoparia and Setaria viridis) litter on the mass loss and N release of Mongolian pine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ter in Keerqin Sandy Lands, northeast China, and identified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from the chemical quality of decomposing litter. Four litter combinations were set up: one monocul- ture of Mongolian pine and three mixtures of Mongolian pine and one or two understory species in equal mass proportions of each species. Total C, total N, lignin, cel- lulose and polyphenol concentrations, and mass loss of pine litter were analyzed at days 84 and 182 of incubation.The chemistry of pine litter not only changed with the stages of decomposition, but was also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understory species during decomposition. Both understory species promoted mass loss of pine litter at 84 days, while only the simultaneous presence of two understory species promoted mass loss of pine litter at 182 days. Mass loss of pine litter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itial ratios of C/N, lignin/N and polyphenol/N of litter combinations during the entire incubation period; at 182 days i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lyphenol concentration and ratios of C/N and polyphenol/N of litter combinations at 84 days of incubation. Nitrogen release of pine litter was promoted in the presence of understory species. Nitrogen release at 84 day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itial N concentration; at 182 days i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itial polyphenol concentration of litter combinations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gnin concentration of litter com- binations at 84 days of incub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esence ofunderstory species causes substantial changes 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pine litter that can exert strong influences on subsequent decomposition of pine li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ter chemistry litter mixture mass loss Nitrogen release Understory species
下载PDF
Effects of Nitrogen Addition on the Mixed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Stipa baicalensis Steppe in Inner Mongolia 被引量:1
5
作者 Wenya Li Wenchao Yu +2 位作者 Long Bai Hongmei Liu Dianlin Yang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6年第3期547-561,共15页
During the past two centuries, global changes (i.e., enhanced nitrogen deposition) have exerted profound effects on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steppe ecosystems. We used litterbag method and mixed litters of three differ... During the past two centuries, global changes (i.e., enhanced nitrogen deposition) have exerted profound effects on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steppe ecosystems. We used litterbag method and mixed litters of three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tissues (Stipa baicalensis: Sb, Leymus chinensis: Lc and Artemisia frigid: Af), endemic to Stipa baicalensis Steppe, and measured the mass loss of mixtures over 417 days under the N addition treatment.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N addition (N0: no N addition;N15: 1.5 g N/m<sup>2</sup>·a;N30: 3.0 g N/m<sup>2</sup>·a;N50: 5.0 g N/m<sup>2</sup>·a;N100: 10.0 g N/m<sup>2</sup>·a;N150: 15.0 g N/m<sup>2</sup>·a) on the rate of mixed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dynamics change. The decomposition constant (k) of leaf mixtur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oot mixtures. The k values of leaf mixed combinations were 0.880 (Sb + Lc), 1.231 (Lc + Af), 1.027 (Sb + Lc + Af), respectively. The k value of stem was 0.806 (Lc + Af) and the root mixed combinations were 0.665 (Sb + Lc), 0.979 (Lc + Af) and 1.164 (Sb + Lc + Af),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 addition had significantly effect on the mixed li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releasing. The rate of plant tissues litter decomposition had different response to N addition. In the context of N addition,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 and nutrient dynamics were changed by synthetic effect of decaying time, specie types and N addition dose. 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prairie plants may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by adjusting litter quality, thus re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steppe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SSLAND litter Decomposition Mixed Effect N Addition mass Loss Nutrient Dynamics
下载PDF
自然光照和荫蔽条件下两种荒漠植物叶片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嘉年 李向义 +2 位作者 李成道 张爱林 林丽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9-957,共9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环境条件恶劣,土壤养分含量匮乏,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较简单,不同环境要素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都存在复杂性和特殊性。为探究极端干旱区凋落物的分解特征,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优势植物种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环境条件恶劣,土壤养分含量匮乏,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较简单,不同环境要素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都存在复杂性和特殊性。为探究极端干旱区凋落物的分解特征,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优势植物种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的叶片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在自然光照和遮光处理下两种荒漠植物叶片凋落物质量分解和碳(C)、氮(N)元素含量释放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植物叶片凋落物的质量损失过程均符合指数衰减模型。(2)经过9个月的分解,自然光照下骆驼刺和花花柴凋落物的失重率分别为39.81%和45.43%;遮光处理下两种凋落物的失重率分别为22.22%和20.06%,光照条件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显著高于遮光条件(P<0.05)。(3)在整个分解过程中,两种植物叶凋落物C含量呈释放状态,而其N含量呈现不同的释放状态,骆驼刺叶凋落物N含量呈现富集-释放-富集的状态,花花柴叶凋落物N含量呈现富集状态。综上所述,在极端干旱区,光辐射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质量损失 凋落物分解 光降解 养分释放
下载PDF
干旱与半干旱区灌丛微生境中红砂枯落物分解特征及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作用
7
作者 蒋嘉瑜 刘任涛 +1 位作者 张安宁 陈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81-1994,共14页
在干旱区(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和半干旱区(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选择柠条灌丛内外微生境为研究样地,以红砂枯落物为研究对象,利用2种规格网孔分解袋(30目和250目网孔),探索中小型节肢动物在红砂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灌丛微生... 在干旱区(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和半干旱区(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选择柠条灌丛内外微生境为研究样地,以红砂枯落物为研究对象,利用2种规格网孔分解袋(30目和250目网孔),探索中小型节肢动物在红砂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灌丛微生境中红砂枯落物质量损失变化特征及节肢动物群落的贡献。结果表明:(1)在干旱与半干旱区,红砂枯落物分解常数K均表现为灌丛内外微生境间无显著差异,且有无节肢动物参与对K的影响均较小。(2)分解至12个月时,无节肢动物参与的情况下,干旱与半干旱区红砂枯落物残留率均表现为裸地显著低于灌丛;但有节肢动物参与时,枯落物残留率则表现为灌丛内外微生境间无显著差异。分解至44个月时,无节肢动物参与的情况下,仅在干旱区枯落物残留率表现为裸地显著高于灌丛;而有节肢动物参与时,干旱与半干旱区枯落物残留率均表现为灌丛内外微生境间无显著差异。(3)节肢动物对红砂枯落物质量损失的贡献率呈现单峰值现象,且在分解至24个月时达到峰值。枯落物分解至12个月时,仅半干旱区节肢动物对红砂枯落物分解的贡献率表现为裸地显著低于灌丛;分解至44个月时,仅干旱区节肢动物对红砂枯落物分解的贡献率表现为裸地显著高于灌丛。(4)在半干旱区,节肢动物对红砂枯落物质量损失的贡献率与节肢动物类群数、土壤砂粒含量、土壤全碳和含水量密切相关;而在干旱区,节肢动物对红砂枯落物质量损失的贡献率与土壤pH值、土壤砂粒、土壤碳氮比d(C/N)和黏粉粒含量密切相关。综合表明,干旱和半干旱区灌丛微生境红砂枯落物分解特征受到节肢动物分解作用的影响较小;但在某些分解阶段,灌丛内外微生境中红砂枯落物质量损失的差异性受到节肢动物分解作用的显著影响,节肢动物的分解作用表现为弱(12个月)-强(24个月)-弱(44个月)的作用规律,而且受到气候区调节的灌丛微生境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与半干旱区 灌丛微生境 红砂枯落物 质量损失率 中小型节肢动物
下载PDF
有机组分对凋落物分解酸抑制效应的影响
8
作者 付宁 林永慧 +1 位作者 何再华 何兴兵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3-563,共11页
[目的]酸沉降极大地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而森林凋落物作为联系该系统养分物质循环的纽带,其分解速率也直接受大气酸沉降影响。以处于不同分解时期的香樟凋落叶片作为分解底物,分析香樟人工林各凋落物层对不同梯度酸沉降... [目的]酸沉降极大地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而森林凋落物作为联系该系统养分物质循环的纽带,其分解速率也直接受大气酸沉降影响。以处于不同分解时期的香樟凋落叶片作为分解底物,分析香樟人工林各凋落物层对不同梯度酸沉降的响应。[方法]选取亚热带地区生态优势树种香樟凋落叶作为分解材料,采用野外原位网袋分解法,在不同取样时期分析分解动态。[结果]与对照相比,酸处理(pH4.8、pH4.0)抑制了各层[未分解层(N)、上分解层(U)和下分解层(L)]的凋落物分解,在L层表现为随着酸度增加,抑制分解效应增强,然而在N层和U层却相反(强酸引起的分解较弱酸更快),这可能是由于强酸能够促进纤维素含量较高的叶片分解,所引起的酸解效应部分抵消酸对分解者活性的抑制;不同凋落物层之间质量损失结果为N>U>L,未分解层和上分解层中易分解成分(糖类、可溶性化合物)较多,纤维素含量相对较高,而下分解层中木质素等难分解成分比例升高,导致分解速率下降;微生物呼吸速率、纤维素木质素分解酶等指标对酸处理及凋落物各分解层的响应基本与质量损失情况表现一致。[结论]酸沉降对凋落物分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效应在凋落物各分解层表现不同,其抑制程度依赖于各分解层凋落物有机组分的成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沉降 香樟 凋落物分解 酶活性 质量残留率
下载PDF
石面及土面小生境对典型喀斯特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娜 吴鹏 +5 位作者 周汀 叶雨艳 崔迎春 赵文君 侯贻菊 周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探究小生境对典型喀斯特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为喀斯特森林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茂兰典型喀斯特森林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石面和土面两种典型小生境类型,进... 【目的】探究小生境对典型喀斯特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为喀斯特森林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茂兰典型喀斯特森林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石面和土面两种典型小生境类型,进行了为期1年的凋落物原位分解实验,并以2个月为周期监测其质量损失率(D)、分解速率(k)、养分含量及元素迁移等特征。【结果】1)小生境类型显著影响凋落叶质量损失率(P <0.05),年质量损失率和分解速率均表现为石面(D=70.04%,k=1.13)高于土面(D=61.41%,k=0.81)。2)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两种生境下的C、K、Ca、Mg和δ^(15)N元素含量具有相同的动态变化,而N、P和δ13C的则不相同,综合来看,小生境对凋落叶分解前期(0~187 d)各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更易影响分解中后期(187~368 d)的养分含量。3)两种小生境下凋落叶的C、P、K和Mg元素迁移为直接释放模式,而N和Ca元素则为富集-释放模式;石面小生境下凋落叶C、N和P释放强度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土面下则存在一定波动;K、Ca和Mg在两种生境下均具有相同的释放动态,且K和Mg在石面的释放强度显著高于土面(P <0.05),而Ca则无显著差异性。【结论】该区域两种小生境对凋落叶的分解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石面较土面更能促进凋落叶的分解和养分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迁移模式 凋落物分解 质量损失率 茂兰喀斯特原生林 凋落叶
下载PDF
2016-2019年氮磷添加下亚热带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剩余量及养分含量动态数据集
10
作者 蒋蕾 李胜功 +3 位作者 寇亮 郑甲佳 马宁 薛亚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244-252,共9页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改变而导致的大气氮磷沉降增加,显著影响着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我国南方亚热带人工林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40%以上,已成为养分沉降集中区。因此,科学认知人工林养分循环过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生态文...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改变而导致的大气氮磷沉降增加,显著影响着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我国南方亚热带人工林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40%以上,已成为养分沉降集中区。因此,科学认知人工林养分循环过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本研究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统一规范,通过对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简称千烟洲站)野外控制固定样地的长期观测,整理了2016–2019年我国亚热带马尾松和木荷人工林叶片与吸收根在氮磷添加不同处理下(对照、低氮添加、高氮添加、磷添加、高氮磷共同添加)分解剩余量及养分含量动态数据。本数据集的建立和共享,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凋落物分解的动态研究及森林土壤碳库的变化规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推动亚热带人工林科学合理经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亚热带人工林 凋落物分解剩余量 养分含量 长期观测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山地5种森林群落的枯落物储量及水文作用 被引量:36
11
作者 刘玉国 刘长成 +3 位作者 李国庆 魏雅芬 刘永刚 郭柯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88,共7页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山地5种森林类型的4种小生境中进行枯落物储量和持水能力调查,研究枯落物持水过程和不同厚度(2,4,6,10cm4个梯度)枯落物抑制土壤蒸发的作用。结果表明:5种森林类型的枯落物层平均厚度变化在2.7~13.7cm,枯落物总储... 在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山地5种森林类型的4种小生境中进行枯落物储量和持水能力调查,研究枯落物持水过程和不同厚度(2,4,6,10cm4个梯度)枯落物抑制土壤蒸发的作用。结果表明:5种森林类型的枯落物层平均厚度变化在2.7~13.7cm,枯落物总储量在4.9~9.1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范围为1.608~3.445kg·kg-1,其排序为圆果化香-异叶鼠李林>圆果化香-小果蔷薇林和圆果化香-槲栎林>圆果化香-云南鼠刺林>窄叶石栎-云南鼠刺林。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为V=at-b;有枯落物覆盖的土壤蒸发速率远远小于无枯落物覆盖土壤,并随着枯落物厚度递增而递减。5种森林类型枯落物层的土壤蒸发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窄叶石栎-云南鼠刺林和圆果化香-异叶鼠李林较强,其次为圆果化香-小果蔷薇林,圆果化香-云南鼠刺林和圆果化香-槲栎林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小生境 枯落物储量 持水能力 生态水文作用
下载PDF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分解及主要元素变化动态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杨继松 刘景双 +2 位作者 于君宝 王金达 赵卫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7-602,共6页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的分解失重及其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小叶章枯落物的年分解速率为0.257,二次指数模型:Wt/W0=0.0399e-0.545t+0.9601e0.018t(R2=0.945)能更好地描述其分解失重动态。分解过程中,...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的分解失重及其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小叶章枯落物的年分解速率为0.257,二次指数模型:Wt/W0=0.0399e-0.545t+0.9601e0.018t(R2=0.945)能更好地描述其分解失重动态。分解过程中,C、N、P、Ca的积累系数(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释放;K、Na的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积累;Mg、Mn、Fe的NAI值与100%无显著差异(P>0.05),元素既有释放又有积累。分解16个月后,小叶章枯落物各元素总体释放率的大小顺序为:Fe>P>Ca>N>C>Mg>Mn>K>Na,而相应元素的释放量分别为:0.106、0.147、0.971、0.568、65.37、-0.017、-0.114、-0.209和-0.125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章枯落物 物质损失 元素含量 分解 三江平原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林下针阔叶凋落物分解动态 被引量:63
13
作者 沈海龙 丁宝永 +1 位作者 沈国舫 陈爱民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93-402,共10页
实验在位于张广才岭西坡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进行。结果如下,樟子松枯叶在凋落后第1年和第3年的失重率分别34.67%和63.75%,樟子松枯落球果、树皮和树枝在凋落后第1年的失重率仅为枯叶的36... 实验在位于张广才岭西坡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进行。结果如下,樟子松枯叶在凋落后第1年和第3年的失重率分别34.67%和63.75%,樟子松枯落球果、树皮和树枝在凋落后第1年的失重率仅为枯叶的36.69%、33.66%和30.12%;红松、柞树、榆树和水曲柳枯叶在凋落后第1年和第3年的干物质失重率分别为樟子松枯叶的58.70%和84.71%、81.6%和80.55%、134.94%和156.55%及124.26%和147.71%。凋落后第1年的干物质失重量达总凋落量的26.61%,其中占总凋落量的11.85%阔叶树枯叶的失重量达总失重量的20.51%;占总凋落量43.64%的樟子松枯叶的失重易达总失重量的58.29%;而占总凋落量24.28%、13.10%和6.89%的樟子松柏树皮、枯树皮和枯球果分别仅提供10.92%、5.28%和3.37%的失重量、不同枯落物的营养元素净释放率和释放量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凋叶树枯叶在林地地力维持中起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干物质 分解动态 失重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枯落物储量、厚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14
作者 赵鸣飞 薛峰 +5 位作者 吕烨 左婉怡 王国义 邢开雄 王宇航 康慕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364-7373,共10页
森林枯落物的储量(LM)和厚度(LD)等物理属性,能够表征森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水源涵养、物质循环等生态功能,然而目前对枯落物储量和厚度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较少。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通过系统取样获得该区主要森林群落枯... 森林枯落物的储量(LM)和厚度(LD)等物理属性,能够表征森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水源涵养、物质循环等生态功能,然而目前对枯落物储量和厚度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较少。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通过系统取样获得该区主要森林群落枯落物的储量与厚度数据,利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等统计方法,分别对不同林型枯落物储量和厚度的差异、储量和厚度的影响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枯落物储量和厚度差异不显著,但二者都显著大于阔叶林的储量和厚度。2)在纬度方向上,除南部个别点外,枯落物储量和厚度存在单峰格局,如储量在35°—36°N之间存在峰值,而厚度峰值则出现在36°—37°N之间。3)在海拔方向上,储量分布规律并不明显,厚度除了高海拔(3000 m以上)个别点外总体呈现递减格局;LME模型显示,枯落物储量与气温年较差、非生长季降水、总干面积和立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乔木层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枯落物厚度与最冷月均温、生长季降水、总干面积和立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乔木层丰富度、非生长季降水和坡度呈显著负相关;枯落物储量与厚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中,而对于针阔混交林来说二者并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评估和水土保持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枯落物厚度(LD) 枯落物储量(LM)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对几种典型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文君 杨万勤 +2 位作者 谭波 刘瑞龙 吴福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88-1495,共8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对植物生长不同关键时期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可能具有显著差异,但一直缺乏必要关注。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次生林树种香樟(Cinnamomum...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对植物生长不同关键时期凋落物分解的贡献可能具有显著差异,但一直缺乏必要关注。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次生林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试验,根据植物叶片物候规律在非生长季节(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和展叶期)和生长季节(叶片成熟期、盛叶期和叶衰期)不同关键时期动态研究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失重率的影响。土壤动物对4种典型物种凋落物分解均表现出明显贡献,其作用的凋落物失重率分别为:17.78%(麻栎)>14.23%(柳杉)>9.61%(香樟)>8.21%(马尾松)。相对于其他时期,四个树种的土壤动物贡献率均在秋末落叶期最小,除马尾松在叶衰期土壤动物贡献率最大以外,其余3个物种均在盛叶期土壤动物的贡献率最大,且土壤动物对阔叶分解的贡献率大于针叶。相关分析表明,除温度显著影响各关键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的贡献外,整个第一年土壤动物作用的凋落物失重率及贡献率与纤维素含量和C/N显著相关,但在非生长季节主要与N含量、C/N和木质素/纤维素密切相关,而生长季节主要相关于木质素/N。这些结果为深入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质循环及其与植物生长过程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凋落叶 失重率 植物物候期 土壤动物
下载PDF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枯落物储量的空间变异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莫菲 王彦辉 +4 位作者 熊伟 于澎涛 潘伟 王晶 徐丽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5,共5页
在六盘山南侧设置2个20m×20m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研究枯落物储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枯落物储量空间差异明显,2个样地的枯落物储量平均值为1.80和1.68kg.m-2,最大值为2.96和2.71kg.m-2,最小值为0.35和0.34kg.m-2,最大和最小... 在六盘山南侧设置2个20m×20m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研究枯落物储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枯落物储量空间差异明显,2个样地的枯落物储量平均值为1.80和1.68kg.m-2,最大值为2.96和2.71kg.m-2,最小值为0.35和0.34kg.m-2,最大和最小值的比值变化在8~9之间;在不考虑测点空间位置及取样间距的情况下,2个样地枯落物储量的变异系数为0.41和0.56;枯落物储量的空间分布受空间结构性和随机性的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林地微地形能解释枯落物储量空间变异的56%,局部洼地利于更多枯落物堆积;2个样地枯落物储量的空间分布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均符合球状模型,且空间自相关程度较大;当以95%的置信区间准确估计华北落叶松林样地的枯落物储量时,最小取样数量为9个1m×1m的样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枯落物储量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方法 六盘山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个常见树种凋落叶在不同降雨期的分解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马志良 高顺 +3 位作者 杨万勤 吴福忠 谭波 张玺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553-7561,共9页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典型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季节性干湿交替可能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但迄今缺乏相应的报道。因此,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常绿阔叶林区最具代表性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柳杉(Cryptome... 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典型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季节性干湿交替可能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但迄今缺乏相应的报道。因此,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常绿阔叶林区最具代表性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椿(Toona ciliat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等6种凋落叶在第1年不同雨热季节的分解特征。结果表明,经历1a的分解,6种凋落叶质量残留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红椿(27.90%)<柳杉(41.39%)<杉木(48.93%)<麻栎(49.62%)<马尾松(68.82%)<香樟(72.23%),6种凋落叶在不同干湿季节质量损失差异显著(P<0.05)。阔叶树种在旱季(MRS、SRS和WRS)的质量损失显著高于针叶树种。雨季(ERS和LRS)对6种凋落叶质量损失的贡献率(69.73%—89.68%)均明显大于旱季(10.32%—30.27%)。6种凋落叶在不同时期中质量损失速率差异显著(P<0.05),且6种凋落叶在雨季的质量损失速率明显高于旱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凋落叶质量损失及其速率均与降雨量和温度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凋落叶质量损失与初始C、木质素含量及C/N、木质素/N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N含量极显著(P<0.01)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亚热带地区森林凋落物分解的质量损失主要发生在雨季,雨季温湿度的改变可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季 亚热带 凋落物分解 质量损失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间土壤动物对高山草甸两种凋落叶失重的贡献 被引量:5
18
作者 彭艳 杨万勤 +4 位作者 薛樵 李俊 王滨 谭波 吴福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149-6158,共10页
季节性冻融期间高山草甸凋落叶的分解可为生长季节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分解是否具有明显的贡献仍然缺乏一致认识。因此,以高山草甸代表性植物黄花亚菊(Ajani... 季节性冻融期间高山草甸凋落叶的分解可为生长季节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分解是否具有明显的贡献仍然缺乏一致认识。因此,以高山草甸代表性植物黄花亚菊(Ajania nubigena)和黑褐苔草(Carex atrofusca)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孔径凋落叶袋排除土壤动物的方法,研究冬季不同冻融时期(冻结前期、冻结期和融化期)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失重的贡献。整个季节性冻融期间土壤动物对黄花亚菊和黑褐苔草两种凋落叶失重率的作用分别为12.07%和4.03%,总贡献率分别为46.39%和24.14%。土壤动物对两种凋落叶失重率的作用均在融化期最大,而土壤动物对黄花亚菊凋落叶失重率的作用在冻结初期最小,土壤动物对黑褐苔草凋落叶失重率的作用在冻结期最小。整个季节性冻融期,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失重率的作用和贡献率与正积温和凋落叶初始C、N浓度和C/N比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季节性冻融期间土壤动物对高山草甸凋落叶分解具有明显的贡献,但这些过程受冻融格局和凋落叶初始质量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草甸 凋落叶质量损失 季节性冻融时期 土壤动物
下载PDF
不同密度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基质质量的变化 被引量:12
19
作者 向元彬 黄从德 +4 位作者 胡庭兴 涂利华 杨利林 张志 徐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2,共8页
【目的】研究林分密度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凋落物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及基质质量组成的影响。【方法】收集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叶和直径3~5mm的枝),部分凋落物在65℃烘干至恒质量并测定含水量、纤维素、木质素、C、N、P;部分... 【目的】研究林分密度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凋落物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及基质质量组成的影响。【方法】收集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叶和直径3~5mm的枝),部分凋落物在65℃烘干至恒质量并测定含水量、纤维素、木质素、C、N、P;部分自然风干后装入尼龙分解袋中,将分解袋置于稀疏(833株/hm2,株距×行距=1.5m×8m)、中密(1 333株/hm2,株距×行距=1.5m×5m)和高密(2 222株/hm2,株距×行距=1.5m×3m)巨桉林中自然分解,凋落叶于分解第60,120,180,210,240,300,360天取样,凋落枝于第90,180,270,360天取样,测定凋落物中养分、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计算碳/氮、木质素/氮、纤维素/氮、碳/磷、木质素/磷、纤维素/磷值,并采用Olson负指数衰减模型对木质素和纤维素残留率进行拟合。【结果】经过360d的分解,同一密度巨桉人工林凋落物中木质素的降解率小于纤维素的降解率。其中稀疏林凋落叶中木质素、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82.41%和93.77%,而凋落枝中木质素、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39.12%和65.65%。木质素、纤维素残留率拟合结果表明,分解系数k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稀疏林凋落物中木质素和纤维素质量损失50%和95%所需时间均短于高密林和中密林。随着巨桉林密度的减小,凋落物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率增大,凋落物C/N减小,其中稀疏林的凋落叶、枝中C/N较初始值分别下降了12.73%和47.24%。凋落叶中木质素/N、C/P、木质素/P和凋落枝中纤维素/N、纤维素/P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减小。【结论】四川华西雨屏区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不同林分密度对巨桉林凋落物基质质量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桉人工林 凋落物基质质量 木质素 纤维素
下载PDF
高山森林林窗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吴庆贵 吴福忠 +3 位作者 谭波 杨万勤 何伟 倪祥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37-3545,共9页
林窗对降水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再分配以及分解者群落的影响可能深刻作用于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但有关高山森林林窗大小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尚无研究报道。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川西高山森林不同大小林窗对非生长季节和生长季节红桦(... 林窗对降水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再分配以及分解者群落的影响可能深刻作用于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但有关高山森林林窗大小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尚无研究报道。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川西高山森林不同大小林窗对非生长季节和生长季节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凋落叶质量损失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1a的分解,不同生境下红桦和岷江冷杉凋落叶分别分解了27.25%—30.12%和27.04%—27.96%,其中非生长季节占53.83%—60.18%和50.23%—59.09%。林窗对红桦和岷江冷杉凋落叶质量损失的影响因物种不同而呈现季节差异。总体上,林窗加快了岷江冷杉凋落叶的分解而延缓了红桦凋落叶的分解。与郁闭林下相比,林窗显著增加了2种凋落叶非生长季节的质量损失速率,显著降低了生长季节2种凋落叶的质量损失速率;2种凋落叶质量损失速率在非生长季节随林窗面积增大而加快,在生长季节随林窗面积增大而减慢。林窗显著影响了初冻期、深冻期和融化期岷江冷杉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但对红桦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影响不显著。可见,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受到林窗的显著影响,并且阔叶和针叶凋落叶在非生长季节和生长季节对林窗的响应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凋落物分解 质量损失 非生长季节 针叶林 高寒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