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Futuring" Dilemma in Narrative Ident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uture Vocational Plans Among Italian Freshmen
1
作者 Luigia Simona Sica Laura Aleni Sestito 《Psychology Research》 2016年第6期361-370,共10页
关键词 职业规划 意大利 未来学 大学生活 新生 心理学 时间数据 时空模型
下载PDF
Bayesian Nonlinear Quantile Regression Approach for Longitudinal Ordinal Data
2
作者 Hang Yang Zhuojian Chen Weiping Zhang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SCIE 2019年第2期123-140,共18页
Longitudinal data with ordinal outcomes commonly arise in clinical and social studies,where the purpose of interest is usually quantile curves rather than a simple reference range.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Bayesian no... Longitudinal data with ordinal outcomes commonly arise in clinical and social studies,where the purpose of interest is usually quantile curves rather than a simple reference range.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Bayesian nonlinear quantile regression for longitudinal ordinal data through a latent variable.An efficient Metropolis–Hastings within Gibbs algorithm was developed for model fitting.Simulation studies and a real data example a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perform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inal longitudinal data Bayesian approach Quantile regression MCMC Metropolis-Hastings algorithm
原文传递
A multidisciplinary,integrated approach for the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a longitudinal study in a historically hyperendemic reg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China from 2005 to 2014 被引量:10
3
作者 Le-Ping Sun Wei Wang +7 位作者 Yin-Ping Zuo Qing-Biao Hong Guang-Lin Du Yu-Cai Ma Jian Wang Guo-Jing Yang Dao-Jian Zhu You-Sheng Liang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7年第1期484-494,共11页
Background:Although great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schistosomiasis remains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in China,and the remaining core endemic regions are concentrated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 Background:Although great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schistosomiasis remains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in China,and the remaining core endemic regions are concentrated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In this longitudinal study,we evalu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multidisciplinary,integrated approach for schistosomiasis elimination in a historically hyper-endemic reg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China over the 10-year period from 2005 through 2014.Methods:A three-step roadmap for schistosomiasis elimination was designed in the study site,and multidisciplinary,integrated interventions were implemented by the health,agriculture,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land and resources,and forestry sectors from 2005 to 2014,including chemotherapy for infected individuals,health education,management of the source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fection,and intermediate host snail control.The annual number of schistosomiasis patients,S.japonicum infection in humans,bovines and Oncomelania hupensis snails,and water infectivity were observe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integrated approach for the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Results:There was a tendency towards a gradual decline in both the number of schistosomiasis cases and the prevalence of S.japonicum human infection across the study period from 2005 through 2014.No S.japonicum human infection was detected since 2012,and no acute infection was seen since 2006.During the study period,no infection was found in bovines,and a 0.03%overall infection rate was observed in O.hupensis snails.Since 2009,no infected snails were identified,and the area of both snail habitats and infected snail habitats appeared a reduction over the study period.Following the 3-year multidisciplinary,integrated control,infection control was achieved,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was achieved after 6-year implementation,with all infected snails and water infectivity eliminated;in addition,the 10-year implementation resulted in interruption of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 in the study site in 2014.Conclusions: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demonstrate that the multidisciplinary,integrated approach is effective for the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 as a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STOSOMIASIS ELIMINATIO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tegrated control Yangtze River longitudinal study China
原文传递
基于全局快速积分终端滑模的智能车队有限时间纵向控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殷春芳 谢永权 +2 位作者 施德华 汪少华 李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0-61,共12页
针对智能车辆队列纵向协同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终端滑模和非光滑趋近律的有限时间控制算法以提高车队系统车间距的收敛性能和强队列稳定性。首先,为加快车辆队列车间距误差的收敛速度,实现目标车速的快速跟踪,构建包含车间距误差积分... 针对智能车辆队列纵向协同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终端滑模和非光滑趋近律的有限时间控制算法以提高车队系统车间距的收敛性能和强队列稳定性。首先,为加快车辆队列车间距误差的收敛速度,实现目标车速的快速跟踪,构建包含车间距误差积分项的全局快速积分终端滑模面(GFITSMS)。其次,针对由外部干扰作用造成的车间距稳态收敛误差,提出连续但不可导的非光滑趋近律(NSRL),并基于提出的GFITSMS和NSRL构建全局快速积分终端滑模控制器(GFITSMC),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分析车队系统的队列有限时间稳定性和车间距误差的快速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首车-跟随(LF)通信拓扑结构下,相较于普通滑模控制器(SMC)和双幂次滑模控制器(DPSMC),所提有限时间控制器使车间距误差收敛时间分别减少了56.3%和50%,误差峰值分别降低了72%和58%。在前车-跟随(PF)通信拓扑结构下,车间距误差收敛时间分别减少了51.4%和48.6%。这表明所提有限时间控制算法在两种不同通信拓扑结构下均能有效地提高车间距误差的快速收敛性能和鲁棒性能,并显著改善由控制器产生抖振导致的车辆频繁加减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车辆队列 纵向协同驾驶 有限时间控制 终端滑模 非光滑趋近律
下载PDF
模糊PID控制下的CSPRs配对进近纵向碰撞风险
5
作者 卢飞 陈昊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7-104,共8页
为控制近距离平行跑道(CSPRs)配对进近的纵向碰撞风险,提高该程序的运行安全,首先,基于快速存取记录器(QAR)数据分析航空器在进近过程中的速度变化特征,拟合其在进近阶段的定位误差分布;其次,考虑前机的尾流影响,建立基于位置误差的配... 为控制近距离平行跑道(CSPRs)配对进近的纵向碰撞风险,提高该程序的运行安全,首先,基于快速存取记录器(QAR)数据分析航空器在进近过程中的速度变化特征,拟合其在进近阶段的定位误差分布;其次,考虑前机的尾流影响,建立基于位置误差的配对进近纵向碰撞风险模型,计算得到前后机的最优纵向间隔;然后,使用Matlab的System Identification工具箱,拟合辨识发动机推力手柄角度和飞机速度变化的相关数据,得到其对应关系的传递函数,根据该函数设计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前后机间的纵向间隔使碰撞风险维持在最低值;最后,使用Simulink仿真验证该控制系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系统在响应时间、超调量、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皆优于传统的PID控制系统,该模糊PID系统能在50 s内将前后机的纵向碰撞风险控制在最低值(1.72×10-38次事故/飞行小时),并且在整个配对程序的实施过程中维持该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 近距离平行跑道(CSPRs) 配对进近 纵向碰撞风险 定位误差
下载PDF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入路选择对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疗效的影响
6
作者 吴东朝 孙先泽 +1 位作者 顾振芳 孟德静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939-943,共5页
目的:分析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入路选择对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120例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局部不稳OPLL患者分为A组(n=68)与B组(n=52)。A组经肌间... 目的:分析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入路选择对局部不稳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120例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局部不稳OPLL患者分为A组(n=68)与B组(n=52)。A组经肌间隙入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B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1年、2年颈椎功能状态、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矢状面C_(2)-C_(7) 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ROM),计算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后伸肌群萎缩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P<0.05)。时间对JOA有影响(F_(时间)=533.741,P_(时间)<0.05),组别对JOA有影响(F_(组别)=17.137,P_(组别)<0.05),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F_(组间×时间)=7.206,P_(组间×时间)<0.05)。两组术前JO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JOA均降低,于术后两年达到最低值;且A组术后3个月、1年、2年的JOA均低于B组(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A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术后2年A组C_(2)-C_(7) Cobb角高于B组。术后3个月、1年、2年A组C_(2)-C_(7) ROM均高于B组(P<0.05);颈后伸肌总萎缩率、颈后伸肌开门侧萎缩率和颈后伸肌门轴侧萎缩率均低于B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显著改善局部不稳的OPLL患者颈椎功能状态、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减轻疼痛症状,但其手术时间长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经肌间隙入路 传统后正中入路 颈椎功能状态
下载PDF
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波 俞霆钧 +1 位作者 徐婷 刘双来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江西嘉佑曙光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以传统横向固定治疗,观察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运动及感觉评分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位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开感染、骨盆环不稳定、骨折不愈合及术后慢性疼痛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腰骶髂钉棒系统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骨盆后环纵向不稳定骶骨骨折,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维持骨盆后环纵向稳定性,降低致残率,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 骨盆后环纵向骨折 不稳定骶骨骨折 腰骶髂钉棒系统
下载PDF
桥头引道设计要点及桥头跳车量化指标探讨
8
作者 袁卫锁 李建军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第19期73-75,共3页
剖析了桥头跳车的发生机理,总结了桥头引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桥头原地基处理方案、处理长度、路堤防护、台背回填、桥头搭板长度及厚度参数的选取、搭板头接茬处详细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总结,探讨了桥头跳车量化判断的目标值,从桥头变... 剖析了桥头跳车的发生机理,总结了桥头引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桥头原地基处理方案、处理长度、路堤防护、台背回填、桥头搭板长度及厚度参数的选取、搭板头接茬处详细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总结,探讨了桥头跳车量化判断的目标值,从桥头变化值和容许最大台阶高度,提出量化桥头跳车判别指标,拟作为桥头引道设计的容许纵坡和台阶高度的控制性指标,虽然建设成本略增加,但能根治桥头跳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头跳车 引道 搭板 容许纵坡
下载PDF
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与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9
作者 谢美元 张双平 陈发英 《当代医学》 2023年第1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究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与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60例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切口入路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A组采用膝... 目的探究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与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60例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切口入路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A组采用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B组采用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膝关节恢复情况、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膝关节屈曲及膝关节伸直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与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但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且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 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 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的探讨 被引量:20
10
作者 蒋振松 张佐伦 +1 位作者 刘立成 袁泽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4月行后纵韧带切除的50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为...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后纵韧带切除的指征、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4月行后纵韧带切除的50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为70.5%,优14例,良16例,中9例,差3例。结论:后纵韧带退变肥厚、后纵韧带骨化或硬膜外型颈椎间盘脱出压迫颈髓时,行颈椎前路手术时应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 切除 颈椎 前路
下载PDF
双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切除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 被引量:14
11
作者 许益民 漆松涛 +2 位作者 潘军 陆云涛 樊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88-1690,共3页
目的总结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例鞍区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的手术要点和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者5... 目的总结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例鞍区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的手术要点和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者5例,其余均Ⅱ级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改善9例,视力无变化1例,视力恶化1例;术后短暂性轻度尿崩5例。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均为术前双侧视力显著下降且病程超过3年者。结论鞍结节脑膜瘤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对鞍背和三脑室下部、海绵窦均有良好暴露。术中严格遵循先断肿瘤基底或离断基底大部后再在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之间的潜在蛛网膜间隙、蛛网膜束带分离切除肿瘤是提高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结节 鞍隔 脑膜瘤 双额底前纵裂入路
下载PDF
K线用于选择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策略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超 王岩 +5 位作者 张雪松 肖嵩华 张永刚 刘郑生 王征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36-839,共4页
目的:验证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管中点的连线(K线)用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手术方式选择的作用。方法:2000年5月至2008年4月,我科通过后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OPLL引起的脊髓病患... 目的:验证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管中点的连线(K线)用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手术方式选择的作用。方法:2000年5月至2008年4月,我科通过后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OPLL引起的脊髓病患者35例,男25例,女10例,手术时平均年龄为54.6岁(35~73岁)。根据OPLL范围相对于K线的位置,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OPLL范围未超过K线者为K线阳性组,超过K线者为K线阴性组。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算出恢复率。结果:K线阳性组24例,K线阴性组11例。K线阳性组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分提高到术后1年时的13.8分,平均提高5.2分;K线阴性组由术前的6.6分提高到术后1年时的9.8分,平均提高3.2分;K线阳性组的平均恢复率为64.2%,K线阴性组为30.8%,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术前利用K线这一简单实用的指标能有效预测OPLL后路减压手术的疗效,从而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脊髓病 K线 手术方式
下载PDF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体入路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兴宝 詹东 +3 位作者 国震 陈国龙 陆地 范泉水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272-274,共3页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将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暴露并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结果经大脑纵...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将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暴露并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结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结构显示清楚,图像逼真。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能够完成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显微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视频显微镜 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入路 经胼胝体入路
下载PDF
前后路手术与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马雷 申勇 +5 位作者 杨大龙 曹俊明 张迪 王林峰 徐佳欣 孙亚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4-888,共5页
目的:比较前、后路及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69例诊断为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四肢肌力降低,双... 目的:比较前、后路及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69例诊断为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四肢肌力降低,双下肢行走不稳,双上肢精细动作功能减退,双下肢肌张力高,膝腱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s征阳性等锥体束受损的症状及体征,且颈椎CT及MRI检查均显示为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成3组:Ⅰ组25例,行单纯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术中从前路减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Ⅱ组22例,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Ⅲ组22例,行一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硬脊膜破损发生率及双下肢无力的发生率,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3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结果:Ⅰ、Ⅱ、Ⅲ组的术中硬脊膜破损率分别为32%、0、4.5%,术后双下肢无力的发生率分别为24%、0、0,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所有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的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3个月。术后3个月时,Ⅰ、Ⅱ、Ⅲ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40.0±3.4)%、(32.3±4.5)%和(44.6±5.4)%;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0.8±7.7)%、(52.6±12.1)%和(66.2±8.9)%,Ⅲ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均明显高于Ⅰ组及Ⅱ组(P<0.05)。结论:治疗颈椎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疗效优于单纯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手术入路 JOA改善率 并发症
下载PDF
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15
作者 徐勇 李锋 +2 位作者 熊伟 方忠 廖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7-233,共7页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共计32例,其中14例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A组),年龄42~70岁(56.9±9.8岁);18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B组),年龄40~73岁(56.7±9.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受压累及节段及开门节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SF-36评分,评估其手术效果。术前和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矢状面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横断面MRI上测量颈后伸肌群肌肉面积,计算术后颈后伸肌群肌肉萎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为52~66个月(59.4±4.2个月),B组为56~68个月(61.4±3.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中出血量较B组大(339.0±183.1ml vs 277.0±171.4ml)、手术时间较B组长(197.0±28.9min vs 14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14.3%,2/14)明显低于B组(38.9%,7/18)(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VAS、NDI及SF-36评分组内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1年、2年JOA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2年有所降低,且B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术前JOA评分、VAS评分、NDI及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A组NDI、SF-36评分均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时两组间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B组JOA评分较A组差(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C2-7 Cobb角较术前降低;且在术后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较A组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2-7 RO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在术后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B组颈椎C2-7 ROM均较A组差(P<0.05)。末次随访时A组颈后伸肌总萎缩率为(28.3±4.8)%,B组为(4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神经功能改善结果一致。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经肌间隙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对轴性症状的减少、生活质量的改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的维持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肌间隙入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两种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8
16
作者 龚立 王延鹤 +2 位作者 孔令超 吕飞飞 成金磊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4期575-579,共5页
目的比较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与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切口入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31例)和对照组(采用膝关节后... 目的比较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与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切口入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31例)和对照组(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4个月。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组短(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术后3 d、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后外侧暴露充分、易复位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但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涉及干骺端以远及后内侧髁时,建议选择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纵直形切口入路 倒L形切口入路
下载PDF
纵裂入路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解剖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玉海 蔡学见 +5 位作者 王春莉 张建东 董吉荣 时忠华 刘斌 朱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方法在10具(20侧)尸头上检查大脑前动脉远段区域的显微解剖,并模拟外科入路至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回顾性分析5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纵裂入路手术夹闭。结果胼周-胼... 目的探讨处理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外科策略。方法在10具(20侧)尸头上检查大脑前动脉远段区域的显微解剖,并模拟外科入路至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回顾性分析5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纵裂入路手术夹闭。结果胼周-胼缘动脉结合部位于A3段的胼上段和胼下段分别为11侧和9侧。胼缘动脉起始处近端胼周动脉长轴与额底长轴间平均夹角是19.5°,从鼻根部到胼缘动脉起始处近端胼周动脉长轴的延长线与额部交点(PC点)平均距离是31.52 mm。本组5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病人,按GOS评定治疗结果:术后良好4例,死亡1例。随访3例,时间1~5年,无复发、出血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当采用PC点上方入路时,夹闭动脉瘤前,需切开胼胝体前端,建立有效的近端控制。PC点是制定胼下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外科策略的重要外科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纵裂入路 尸体解剖
下载PDF
新旧混凝土梁横向拼接的收缩徐变效应 被引量:20
18
作者 温庆杰 叶见曙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57,共5页
为分析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新旧桥梁拼接的影响,在不考虑梁自重的情况下,采用弹性力学求解法分析了新旧梁横向拼接后新梁的收缩徐变效应,推导了拼接后新梁上的纵向拉应力及拼接处的剪力计算公式。以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的拼接为例,比较... 为分析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新旧桥梁拼接的影响,在不考虑梁自重的情况下,采用弹性力学求解法分析了新旧梁横向拼接后新梁的收缩徐变效应,推导了拼接后新梁上的纵向拉应力及拼接处的剪力计算公式。以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的拼接为例,比较了新梁在不同混凝土龄期时与旧梁拼接所产生的纵向拉应力和剪应力,同时还对比了不同环境年平均相对湿度对新梁上纵向拉应力和剪应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拼接时新梁混凝土龄期和不同环境年平均相对湿度对拼接结构的受力影响较大,新旧梁拼接设计时须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混凝土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桥梁拼接 弹性力学求解法 收缩 徐变 纵向应力 剪力流
下载PDF
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及巨大型垂体瘤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安潮 薛乃照 +3 位作者 阎青云 郝解贺 梁建涛 孙之洞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1029-1030,共2页
目的探索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根治性切除的手术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 22例大型及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小骨瓣经纵裂显微外科手术,大型者肿瘤最大径3.5~4 cm,巨大型侵袭性肿瘤最大径4.2~5.7 cm.结果大型8例全切7例,近全切1例;巨... 目的探索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根治性切除的手术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 22例大型及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小骨瓣经纵裂显微外科手术,大型者肿瘤最大径3.5~4 cm,巨大型侵袭性肿瘤最大径4.2~5.7 cm.结果大型8例全切7例,近全切1例;巨大型肿瘤全切11例,3例大部切除.全部病例术后无脑脊液漏,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是对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全切率高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腺瘤 小骨瓣 纵裂入路
下载PDF
翼点与纵裂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刚 李俊 +6 位作者 徐国政 秦尚振 龚杰 杨铭 潘力 余泽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5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翼点联合纵裂入路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行翼点联合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天。无术中动脉瘤破裂,无手... 目的探讨翼点联合纵裂入路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行翼点联合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天。无术中动脉瘤破裂,无手术死亡,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出院时GOS预后评分均为良好。结论应用翼点联合纵裂入路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胼周动脉 翼点入路 纵裂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