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our Automatic Stations and Local Precipitation in Taihang Mountain of Linzhou
1
作者 Wang Jianxin Zhang Qishao +1 位作者 Zhao Xuedong Zhang Wenho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4年第1期24-27,35,共5页
[ Objective] The reseamh aim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our automatic stations and local precipitation in Taihang Mountain of Linzhou. [ Method] Using mesoscale detection and stati... [ Objective] The reseamh aim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four automatic stations and local precipitation in Taihang Mountain of Linzhou. [ Method] Using mesoscale detection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automatic stations in Hena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ecipitation affected by underlying surface in mountainous area of Linzhou was analyzed. [ Result] Surface mesoscale wind field convergence line formed by thermal action of inhomogeneous underlying surface and mountainous terrain and upward movement played the strengthening role to the low-level jet. They affected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mountainous area was highly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and rainfall, precipitation days and intensity in mountainous area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urrounding hills region. In particular, rainfall on the windward slop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rainfall increased as mountain height within a certain height. [ Conclusion] Hourly ground data analysis at automatic stations had very good forecast indication role in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dissipation of heavy rain in mountainous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hang Mountain of Linzhou Vertical distribution local precipitation terrain China
下载PDF
Free gait generation method for omnidirectional locomotion on abrupt terrain with multi-legged biomimetic robot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甫 赵杰 +1 位作者 臧希喆 闫继宏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11年第2期101-106,共6页
In order to achieve omnidirectional locomotion on rough terrain with multi-legged biomimetic robot,a free gait genera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based on local rules.The phase coordinates of each operation leg was estab... In order to achieve omnidirectional locomotion on rough terrain with multi-legged biomimetic robot,a free gait genera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based on local rules.The phase coordinates of each operation leg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motion task and a universal depiction of leg-end locomotion was implemented;the mathematical relation of gait pattern and walking velocity of multi-legged robot was put forward;combined polynomial curve was adopted to generate the leg-end trajectory,which was capable of accomplishing walking missions and accommodating to landform conditions;a distributed network of local rules for gait control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a set of local rules operating between adjacent legs.In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adaptive regulation of inter-leg phase sequence,omnidirectional locomotion and ground accommodation were realized.Moreover,statically stable free gait was obtained simultaneously,which provided multi-legged robot with the capability of walking on irregular terrain reliably and expedit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egged robot rough terrain walking free gait local rules inter-leg phase sequence
下载PDF
基于激光SLAM多地形机器人的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冰 曾荣耀 +2 位作者 庞文涛 王思童 张莹 《机电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45-49,共5页
为解决传统轮式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受限与腿式机器人控制策略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地形机器人。结合激光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方法和自适应式轮腿机构,将树莓派作为运算单元,搭载(ROS)机器人操作系统,应用激光SLAM技术实现环境地... 为解决传统轮式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受限与腿式机器人控制策略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地形机器人。结合激光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方法和自适应式轮腿机构,将树莓派作为运算单元,搭载(ROS)机器人操作系统,应用激光SLAM技术实现环境地图构建和机器人导航,同时结合深度模型和摄像头完成图像任务。自适应式轮腿机械结构使机器人能够根据环境需求自动切换为轮式或腿式行进模式。底层控制器采用STM32F407,机器人通过PID算法能实现精准的移动和机械臂作业。结果表明:该多地形机器人控制方法简单高效,在坡地、草地、坑地、台阶障碍物等复杂地形中展现了灵活移动的能力,最大翻越障碍高度可达250 mm,爬坡角度可达45°,在稳定性和适应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 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 多地形机器人 激光雷达 PID
下载PDF
Terrain Simplification Research in Augmented Scene Modeling
4
作者 Ming Delie You Kefei Tian Jinwen Liu Jian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Image Processing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Institute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uhan 430074 Wang Guangju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4期351-355,共5页
Augmented reality is the merging of synthetic sensory information into a user's perception of a real environmen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in augmented scene modeling, terrain simplification research has... Augmented reality is the merging of synthetic sensory information into a user's perception of a real environmen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in augmented scene modeling, terrain simplification research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we mainly focus on point selection problem in terrain simplification using 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importance measures for each input point, we put forward a new importance measure based on local entrop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ocal entropy criterion has a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any traditional methods. In addition, it can effectively conquer the 'short-sight' problem associ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gmented reality scene modeling terrain simplification 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importance measures local entropy.
下载PDF
重庆酉阳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
5
作者 孙婷婷 杨琰 +2 位作者 姜修洋 罗振宇 唐越尔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6-809,共14页
为深入探究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个相邻地形区大气降水中δ^(18)O、δD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章基于两个水文年(2 020.06-2 022.05)在重庆市酉阳县龙潭槽谷(海拔333 m)和毛坝向斜(海拔1 140 m)降水δ^(18)O和δD的采... 为深入探究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个相邻地形区大气降水中δ^(18)O、δD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章基于两个水文年(2 020.06-2 022.05)在重庆市酉阳县龙潭槽谷(海拔333 m)和毛坝向斜(海拔1 140 m)降水δ^(18)O和δD的采样数据,建立了两地的大气降水线,分析两地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大气降水δ^(18)O和δD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5-10月)偏负,旱季(11月至次年4月)偏正。两地大气降水δ^(18)O表现出显著的降水量效应,温度效应的影响较弱。(2)龙潭槽谷大气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小于毛坝向斜,两地大气降水线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水汽凝结时的温度和蒸发条件。(3)龙潭槽谷大气降水中的δ^(18)O和δD的平均值较毛坝向斜偏正。d-excess的结果表明,龙潭槽谷δ^(18)O和δD存在微弱的云下二次蒸发。同次降水过程中龙潭槽谷大气降水δ^(18)O总体上较毛坝向斜降水δ^(18)O偏正,这表明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地的大气降水δ^(18)O受高程效应影响。(4)年际变化上,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地大气降水δ^(18)O的变化主要受印度洋水汽输送比例的影响。2020年夏季,印度洋水汽到达研究区的比例为76%,降水δ^(18)O偏负;2021年夏季,印度洋水汽到达研究区的比例为52%,降水δ^(18)O偏正。研究结果对增进西南岩溶槽谷区水循环过程的认识和今后展开龙潭槽谷和毛坝向斜两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局部地形 龙潭槽谷 毛坝向斜 武陵山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研究动态分析
6
作者 钟亮 张春来 +1 位作者 胡芬 曹建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6-779,809,共15页
为了解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引文索引数据库,对1997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间的573篇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频率、国家(地区)和机构分布、作者影响... 为了解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引文索引数据库,对1997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间的573篇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频率、国家(地区)和机构分布、作者影响、研究热点、共被引文献以及主题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刘再华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继承和发扬了袁道先提出的岩溶作用参与全球碳循环并具有碳汇效应的观点,并提出了偶联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模型,极大推动了岩溶碳汇的研究。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图和关键词时区图清楚地展现了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可认为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领域经历3个发展阶段:1)1997-2006年的起步阶段,粗略估算了全球碳酸盐岩风化回收大气CO_(2)的量为0.110~0.608 Gt C·a^(-1),占全球碳遗漏的15%~30%;2)2007-2014年的碳酸盐岩化学风化研究快速发展阶段,主要关注不同流域在外源酸、径流条件及植被覆盖对碳酸盐岩风化的影响;3)2015年之后以大气-生物-土壤-水-基岩为系统的岩溶关键带理论指导下的碳循环及碳汇效应研究新阶段,考虑了水生生物光合作用、气候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等条件下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碳循环 岩溶碳汇 文献计量学 研究动态
下载PDF
地形级实景三维地理场景局部快速绘制方法
7
作者 钱荣荣 赵沛冉 李杰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10期79-82,99,共5页
作为数字中国的数字底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形级实景三维通常以地形瓦片的形式进行应用服务和可视化展示,面对实际应用中对重点关注区域地形数据的高现势性要求,如何实现局部区域地形数据的快速更新和展示显得尤为重... 作为数字中国的数字底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形级实景三维通常以地形瓦片的形式进行应用服务和可视化展示,面对实际应用中对重点关注区域地形数据的高现势性要求,如何实现局部区域地形数据的快速更新和展示显得尤为重要。提出一种基于响应式配置组装地形瓦片的方法,从瓦片角度出发,根据用户响应在新旧地形数据中动态更新配置来装载和卸载地形瓦片,并通过双线程技术从数据调度和场景绘制两方面实现三维地形场景的局部更新和绘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地形瓦片间的管理可以快速有效地实现三维地形场景的局部绘制,且以图层形式实时管理历史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级实景三维 地形瓦片 局部地形更新 响应式配置 双线程
下载PDF
基于局部最优点的GNSS分布式压制干扰源部署算法
8
作者 刘志衡 刘伟平 焦博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240-3252,共13页
为实现对特定区域卫星导航信号进行有效管制,通常可以使用压制干扰源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实施导航干扰,而GNSS干扰源的部署方案将直接决定能否取得理想干扰效果。以单GNSS干扰源可视域分析方... 为实现对特定区域卫星导航信号进行有效管制,通常可以使用压制干扰源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实施导航干扰,而GNSS干扰源的部署方案将直接决定能否取得理想干扰效果。以单GNSS干扰源可视域分析方法为基础,研究GNSS干扰源分布式部署算法,在对传统排列组合算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计算效率更高的全局搜索算法。当任务区域增大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算法效率,在全局搜索算法的基础上又引入局部最优点的概念,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最优点的优化搜索算法,且当局部最优点等级为0阶时,全局搜索算法与基于局部最优点的优化搜索算法互为等价,从而保证两种算法的数学统一。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当任务区域较小时,与传统排列组合算法相比,采用全局搜索算法能够在结果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将计算效率提升99%以上;当任务区域较大时,与全局搜索算法相比,采用不同等级局部最优点的优化搜索算法,能够进一步将计算效率提升6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导航 局部最优点 分布式压制干扰 地形遮挡 可视域分析
下载PDF
输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估中的复杂地形地区模型 被引量:43
9
作者 耿屹楠 曾嵘 +3 位作者 李雨 余占清 何金良 李志钊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01-1505,共5页
山区地形复杂,土壤电阻率高,输电线路防雷形势尤为严峻。传统的评估方法没有深入考察局部地形的影响,仅仅区分山区与平原,往往导致评估与运行结果出入较大,为此,提出输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估应该充分考虑局部地形对防雷性能的影响。基于大... 山区地形复杂,土壤电阻率高,输电线路防雷形势尤为严峻。传统的评估方法没有深入考察局部地形的影响,仅仅区分山区与平原,往往导致评估与运行结果出入较大,为此,提出输电线路防雷性能评估应该充分考虑局部地形对防雷性能的影响。基于大量现场调研的结果,结合输电线路的高程图及导线与地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山区架设的输电线路的局部地形进行分析,总结出8种山区局部地形,通过分析地形对雷击过程的影响,归纳出3种雷击跳闸严重的基本地形,其他的局部地形可以根据这3种基本地形得到。提出采用加权法计算山区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率,评估其防雷性能。采取基本地形与局部地形的两次加权的方法计算绕击跳闸率。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在计算地形复杂地区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方面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跳闸率 绕击 局部地形 上行先导 地面倾角 跨谷深度 加权平均
下载PDF
局部地形对北京“7.21”特大暴雨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王宁 张立凤 +2 位作者 彭军 关吉平 匡帅帅 《暴雨灾害》 2014年第1期10-18,共9页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成功模拟出本次暴雨过程,特别是对100 mm以上的大暴雨也有较强的模拟能力。基于控制试验,针对北京地区复杂的地形,...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成功模拟出本次暴雨过程,特别是对100 mm以上的大暴雨也有较强的模拟能力。基于控制试验,针对北京地区复杂的地形,设计了4组地形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局部地形的改变对暴雨落区的模拟影响不大,但对暴雨中心的分布和强度有影响,特别是西南部的局部地形对于本次暴雨过程中降水中心的落区具有很大影响,而北部和东北部的局部地形则作用不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北京地区西南部的局部地形主要是通过影响低层偏南风急流的流场结构,改变强辐合区和垂直运动的分布和强度,进而引起降水中心位置和强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暴雨 数值模拟 局部地形 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场地地震动局部地形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明珠 赵芳 赵凤仙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3期311-318,共8页
本文对地震动地形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主要对局部地形几何形状,入射波的入射角度、频率,震源相对位置及震源深度等因素对地形效应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地震数值模拟在地震动地形效应研究... 本文对地震动地形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主要对局部地形几何形状,入射波的入射角度、频率,震源相对位置及震源深度等因素对地形效应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地震数值模拟在地震动地形效应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效应 局部地形几何形状 震源特性 地震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分块Morton压缩和混合生成准则的地形简化方法 被引量:6
12
作者 韩敏 陈鸿博 郑丹晨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301,共9页
针对利用Morton编码规则压缩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存在的只适用于较平缓地形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地表粗糙度的Morton分块压缩方法.在地形分块时采用二级划分方法,只对地表粗糙度比较小的地形块编码压缩,减少数据读取及编码数量,提高压缩... 针对利用Morton编码规则压缩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存在的只适用于较平缓地形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地表粗糙度的Morton分块压缩方法.在地形分块时采用二级划分方法,只对地表粗糙度比较小的地形块编码压缩,减少数据读取及编码数量,提高压缩速率;在建模部分,首先对基于地形局部熵的生成准则进行改进,形成一种视相关局部熵生成准则,利用此准则对近处地形进行简化,然后将此准则与Phong光照模型相结合形成一种混合生成准则,用Phong光照模型对远处地形简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方法可以在有效地减少绘制三角形的同时保留地形局部细节,提高了地形可视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粗糙度 Morton编码 地形局部熵 PHONG光照模型
下载PDF
局部地形变化检测与移动机器人的行为决策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宏岩 付宜利 王树国 《控制与决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51-954,共4页
针对非结构化、未知工作环境下机器人避障/越障等运动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红外传感器的局部地形变化检测方法.分析了局部地形变化的21种基本情况,提出并比较了基于机构和基于传感器的两种检测方法,推导了地形坡度变化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实... 针对非结构化、未知工作环境下机器人避障/越障等运动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红外传感器的局部地形变化检测方法.分析了局部地形变化的21种基本情况,提出并比较了基于机构和基于传感器的两种检测方法,推导了地形坡度变化的计算公式,给出了实际地形组合变化时机器人的具体行为策略.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红外传感器的局部地形变化实验,为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安全可靠的运动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未知环境 局部地形变化 红外传感器
下载PDF
近年长江口北支涌潮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静怡 胡震云 黄志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4-729,共6页
长江口北支的围垦使北支上、中段形成了河宽沿程变率较小的弯曲河槽,沿北支北岸的深槽水深条件得到改善,减弱了涌潮发生的条件,导致青龙港涌潮自2003年以来大为减弱。通过引进局部地形指数,建立了局部地形指数与青龙港平均涨率之间的良... 长江口北支的围垦使北支上、中段形成了河宽沿程变率较小的弯曲河槽,沿北支北岸的深槽水深条件得到改善,减弱了涌潮发生的条件,导致青龙港涌潮自2003年以来大为减弱。通过引进局部地形指数,建立了局部地形指数与青龙港平均涨率之间的良好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青龙港平均涨率的年际变化与人类活动(围垦)在北支的进程以及青龙港附近的局部地形变化相应,并认为对于复式断面,采用全断面水力指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局部地形对涌潮的影响。由于长江口北支涌潮的近年变化将对长江南、北支分流点水域的河床演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研究对北支的航道整治和岸线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支 涌潮 围垦 局部地形
下载PDF
山地中医医院建筑设计的在地性策略——以屏南县中医医院建设项目为例
15
作者 李旺 《福建建设科技》 2024年第6期19-22,共4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日益重视,全国各地的中医医院进入新一轮建设周期。与此同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新区各类型建筑的标准化和趋同化也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如何避免中医医院建筑陷入模式化的趋同设计,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日益重视,全国各地的中医医院进入新一轮建设周期。与此同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新区各类型建筑的标准化和趋同化也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如何避免中医医院建筑陷入模式化的趋同设计,成为建筑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屏南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高海拔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木拱廊桥之乡。其独特的山地自然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这为地域建筑的在地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本文以屏南县中医医院建筑创作为例,立足当地自然地形、气候条件及地域建筑文化等在地性因素,重点从总体布局、建筑平面及立面造型展开论述,阐述中医医院建筑设计的在地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形 气候条件 地域建筑文化 中医医院建筑 在地性策略
下载PDF
基于局部熵和四叉树结构的地形简化算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尤克非 明德烈 +2 位作者 王广君 田金文 柳健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083-1088,共6页
地形实时简化在三维地形可视化和虚拟现实的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局部熵的实时地形简化算法 .该算法采用四叉树结构进行地形简化 ,并使用局部熵作为误差测度来提高简化结果的质量 .在四叉树结构“裂缝”的消除方... 地形实时简化在三维地形可视化和虚拟现实的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局部熵的实时地形简化算法 .该算法采用四叉树结构进行地形简化 ,并使用局部熵作为误差测度来提高简化结果的质量 .在四叉树结构“裂缝”的消除方面 ,采用更加合理的数据结构来提高算法的效率 .实验结果表明 ,该算法具有实时、高效的特点 ,可以满足三维地形可视化和虚拟显示应用中地形实时简化与显示的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简化 局部熵 四叉树 LOD 视点相关 三维地形可视化 虚拟现实
下载PDF
考虑河谷地形影响的多层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博 廖凯龙 +1 位作者 赵宇 蒋建群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2-701,723,共11页
针对杭嘉湖地区冲淤河谷地形分布广泛的特殊情况,结合当地土体工程特性和抗震设防区划设置现状,基于动力时程分析以及概率统计方法,给出适用于杭嘉湖地区多层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不考虑地基、均质地基和河谷地基条件下多层框... 针对杭嘉湖地区冲淤河谷地形分布广泛的特殊情况,结合当地土体工程特性和抗震设防区划设置现状,基于动力时程分析以及概率统计方法,给出适用于杭嘉湖地区多层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不考虑地基、均质地基和河谷地基条件下多层框架结构的动力分析结果.研究土-结动力相互作用以及局部河谷地形对结构动力响应和易损性的影响,考察房屋结构位于河谷不同位置处的差异.结果表明,土-结动力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动力分析结果有显著影响,不考虑土-结动力相互作用将低估房屋结构变形,易损性性能水平超越概率偏低,偏差可达7.9%,结果偏于危险;局部河谷地形对地震波独特的聚焦效应会增大结构变形,地震易损性超越概率与均质地基相比增幅可达12.1%,且河谷不同位置处的聚焦效果不同,在选取的地震波输入下表现为房屋结构距河谷中心越近,结构变形越大、地震易损性超越概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易损性 多层框架结构 土-结动力相互作用 局部河谷地形 聚焦效应
下载PDF
基于分形与形状模型的月面局部区域地形生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卜彦龙 盛庆轩 +1 位作者 唐歌实 周建亮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38-2643,共6页
构建了一种分形布朗运动模型和参数化形状模型相结合的月面局部区域地形生成算法。将月面地形生成过程分解为基本地形生成和撞击地形生成两个子过程,在整体范围内基于Haar小波构建原理和分形布朗运动模型理论实现月面基本地形的生成,在... 构建了一种分形布朗运动模型和参数化形状模型相结合的月面局部区域地形生成算法。将月面地形生成过程分解为基本地形生成和撞击地形生成两个子过程,在整体范围内基于Haar小波构建原理和分形布朗运动模型理论实现月面基本地形的生成,在局部范围内通过对石块和撞击坑等典型障碍物的形状建模实现了撞击地形的生成。仿真实验表明,算法所生成的撞击地形中撞击坑等障碍物的形状和分布特点与月面实拍图相符,同时二维基本地形的计算复杂度较中点移位法及随机分形函数法计算复杂度更小。生成的月面局部区域地形能够反映丘陵、平原和碰撞痕迹等多种月面特征,地形生成结果可以作为进一步月面任务规划技术研究的仿真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面局部区域 基本地形 撞击地形 分形布朗运动模型 障碍物模型 HAAR小波
下载PDF
基于地理坐标框架下的地物与地形匹配解决方案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辉 唐新明 吴侃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0-91,137,共3页
本文在介绍了一般三维场景建模中地物与地形匹配处理方式的一些欠缺,在此基础上,对地物存在类型进行分类描述,根据地物分类特征,针对此问题提出在地理坐标框架下的地物与地形匹配的解决方案,并与其他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其优缺点,最后... 本文在介绍了一般三维场景建模中地物与地形匹配处理方式的一些欠缺,在此基础上,对地物存在类型进行分类描述,根据地物分类特征,针对此问题提出在地理坐标框架下的地物与地形匹配的解决方案,并与其他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其优缺点,最后根据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实例验证其可行性与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物 地形 匹配 局部约束
下载PDF
DEM坡度计算的适宜窗口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刘学军 张平 朱莹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4-271,共8页
局部分析窗口大小是DEM坡度计算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建立不同分析窗口下的坡度精度模型,讨论拟合曲面和DEM地形曲面匹配程度的分析方法,然后以分布在不同地貌类型和地形特征部位的样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窗口大小对坡度计算的影响规律... 局部分析窗口大小是DEM坡度计算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建立不同分析窗口下的坡度精度模型,讨论拟合曲面和DEM地形曲面匹配程度的分析方法,然后以分布在不同地貌类型和地形特征部位的样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窗口大小对坡度计算的影响规律;通过χ2检验法,研究不同分析窗口下拟合曲面和DEM曲面的匹配程度,最后综合考虑两个方面的影响,探讨基于DEM坡度计算的适宜窗口。研究主要结论为:①坡度计算精度随着分析窗口的增大而提高;②随着分析窗口的增大,拟合曲面与DEM地形曲面之间匹配性逐步减弱;③坡度计算的精度应该在拟合曲面和DEM地形曲面相匹配的前提下,通过适当扩大局部窗口来获得,推荐5×5局部分析窗口为DEM坡度计算的适宜窗口;④DEM地形参数计算中,不应过分的追求计算精度而忽视形态的相似性,否则尽管地形参数的精度很高,但只具备数学意义而没有地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地形参数 局部移动窗口 误差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