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5篇文章
< 1 2 1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古土壤互层对土壤水分运移及土体微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李培月 李佳慧 +2 位作者 吴健华 王远航 陈银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大多与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有关,而马兰黄土-古土壤互层结构对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显著。为揭示古土壤阻滞作用下黄土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对黄土体微结构的影响,为黄土地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以陕西省... 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大多与水在黄土中的入渗有关,而马兰黄土-古土壤互层结构对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显著。为揭示古土壤阻滞作用下黄土水分运移规律及其对黄土体微结构的影响,为黄土地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以陕西省泾阳县南塬的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模型进行水分入渗试验,研究黄土-古土壤互层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微结构测试、分形维数和概率熵等指标的计算,分析黄土-古土壤互层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对黄土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古土壤层的透水性弱,湿润锋抵达黄土与古土壤界面处产生瞬态滞水,且随着入渗强度增加滞水时间增加;古土壤层影响下黄土与古土壤界面处的滞水会导致孔隙结构相互连通,孔隙空间平均增加4.13%,孔隙方向概率熵平均减少0.029,分形维数平均减小0.076,即古土壤层的阻水作用使得界面处黄土的孔隙空间增大,孔隙排列有序,孔隙形态规则。研究结果为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土柱试验 水分入渗 微观结构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新方法
2
作者 赵敏 曹卫平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负摩阻力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桩基的承载变形性状具有重要影响,现行桩基规范及黄土规范推荐的负摩阻力计算方法不能反映黄土桩基负摩阻力的实际性状。对近30年来在黄土地区开展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现场浸水试验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黄土... 负摩阻力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桩基的承载变形性状具有重要影响,现行桩基规范及黄土规范推荐的负摩阻力计算方法不能反映黄土桩基负摩阻力的实际性状。对近30年来在黄土地区开展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现场浸水试验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黄土浸水完成后桩身中性点深度、桩身最大负摩阻力深度及负摩阻力系数与桩长径比的关系,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了中性点深度比、最大负摩阻力深度比及负摩阻力系数与桩长径比的经验表达式,提出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桩基负摩阻力计算的新方法。新方法用三角形表示负摩阻力沿深度的分布,能反映负摩阻力从桩顶向下先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值后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最终在中性点处减小为零的分布特征。将提出的方法、桩基规范及黄土规范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桩基规范预测的中性点深度比优于黄土规范,黄土规范预测的最大下拉荷载优于桩基规范,而用新方法计算的负摩阻力最接近实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钢筋混凝土桩 负摩阻力 计算方法
下载PDF
黄土地基中能量桩群桩承载变形性状模型试验
3
作者 曹卫平 李庆 +2 位作者 赵敏 李清源 罗龙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422,共8页
基于室内缩尺试验研究了含能量桩群桩在4次冷热循环过程中的桩身热力学特性及桩基承载变形特性变化规律,分析冷热循环对桩土温度、承台沉降、桩顶荷载及桩身摩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冷热循环过程中能量桩较浅位置处桩身及桩侧土温... 基于室内缩尺试验研究了含能量桩群桩在4次冷热循环过程中的桩身热力学特性及桩基承载变形特性变化规律,分析冷热循环对桩土温度、承台沉降、桩顶荷载及桩身摩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冷热循环过程中能量桩较浅位置处桩身及桩侧土温度始终高于较深处,热循环过程中能量桩的传热效率高于冷循环过程。冷热循环会使承台顶面的工作荷载及群桩中各基桩的桩顶荷载发生往复变化,相应地引起承台发生往复倾斜,热循环引起的承台倾斜稍大于冷循环。热循环引起的能量桩桩身上部摩阻力为负,下部为正,冷循环时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黄土 模型试验 承载变形性状 冷热循环 传热效率 承台
下载PDF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高质量发展:成效、问题与对策
4
作者 邓蕾 王凯博 +2 位作者 汪晓珍 李继伟 上官周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F0002,共8页
水土保持是新时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核心,在保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黄土高原地区自实施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以来,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成绩斐然.基于长期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等研究基础,分析了黄土高原水... 水土保持是新时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核心,在保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黄土高原地区自实施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以来,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成绩斐然.基于长期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等研究基础,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的成效,剖析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仍未根本改变、生态系统稳定性仍面临巨大挑战、灾害风险依然较为严重、水土保持监管水平薄弱等方面.据此,从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高质量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未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生态治理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评价
5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4 位作者 安钰 万海霞 董立国 韩新生 袁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3,共9页
【目的】开展评估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能为区域科学合理实施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5种不同植被类型(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苜蓿地,农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 【目的】开展评估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能为区域科学合理实施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5种不同植被类型(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苜蓿地,农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和干燥化指数(SDI)定量评价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下0~1 000 cm土壤水分亏缺及干燥化程度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不同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差异明显,0~1 000 cm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农地(16.29%)>山桃林(13.06%)>沙棘林(12.22%)>柠条林(9.12%)>苜蓿地(8.08%)。在垂直剖面上,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逐渐稳定的趋势。在0~1 000 cm农地基本没有水分亏缺和干层发生,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和苜蓿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现象,平均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分别为0、0.22、0.62、0.35、0.79,平均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别为185.5%、67.45%、51.55%、87.35%、36.10%,5种植被类型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其次为柠条林、沙棘林、山桃林、农地。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苜蓿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分布,分别呈现中度、轻度和严重干燥化,干层厚度(DSLT)分别为890、860、800、920 cm,DSL-SWC分别为12.42%、8.14%、11.56%、7.76%。【结论】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对深层土壤水分亏缺具有明显影响,导致不同程度土壤干层发生,其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应采取相应措施恢复土壤水分,促进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水分亏缺 宁南黄土区
下载PDF
黄土塬区果园-农田交界带土壤水分分布及农田对果园的供水特征
6
作者 韩晓阳 王亚萍 +1 位作者 朱元骏 刘文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4,215,共9页
[目的]为探明黄土高原南部塬区果园-农田镶嵌格局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协同利用特征。[方法]选取长武塬区10龄、21龄和25龄苹果园(AO10、AO21和AO25)及其邻近农田,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后果园-农田交界带有关位点的土壤含水量,定量计算农... [目的]为探明黄土高原南部塬区果园-农田镶嵌格局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协同利用特征。[方法]选取长武塬区10龄、21龄和25龄苹果园(AO10、AO21和AO25)及其邻近农田,通过测定2021年雨季后果园-农田交界带有关位点的土壤含水量,定量计算农田土壤储水对果园耗水的贡献。[结果]2021年降水量756 mm,为典型的丰水年份,农田和AO21、AO25果园降雨入渗深度在11月底分别达8.4,7.0,5.0 m。AO10果园-农田交界带以4 m深度为界,其下部土壤含水量较上部大,4-10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5.5%;AO21果园0-7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2.1%,7-10 m为15.0%;AO25果园0-5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20.9%,5-10 m土层平均含水量为13.6%,AO21和AO25果园分别在7.0,5.0 m以下仍存在土壤干层。水平方向上,AO21、AO25果园利用邻近农田土壤水分的距离分别达到5,8 m,农果交界面上农田向果园的供水量,当以干层上界划分土壤剖面,其上为表观供水量,2个果园分别为0.08,0.25 m^(3)/m^(2);其下为实际供水量,分别为0.45,0.81 m^(3)/m^(2)。[结论]黄土塬区果园和农田镶嵌布局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利用结构,在其规划管理中应考虑果树年限及其相邻农田宽度等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区域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空间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果园-农田交界带 植被格局 土壤干层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宁夏黄土区稀疏带状山杏人工林土壤湿度动态与影响因素
7
作者 韩新生 许浩 +5 位作者 蔡进军 董立国 郭永忠 王月玲 万海霞 安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0,共12页
【目的】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带状山杏人工林为例,揭示林带内与带间的不同深度处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素,为半干旱区林草植被科学管理及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宁夏彭阳县山杏人工林带内... 【目的】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带状山杏人工林为例,揭示林带内与带间的不同深度处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素,为半干旱区林草植被科学管理及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宁夏彭阳县山杏人工林带内和带间各布设1套200 cm测深的智墒传感器,分层逐时监测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变化,同时布设1台气象站连续监测近地面降水、气温、空气湿度等气象条件,采用相关分析探究土壤湿度对前1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2020年和2021年为平水年,降水量分别为467.4和440.8 mm;2022年为枯水年,降水量为354.8 mm;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值为平水年(2021年,17.0%)显著高于枯水年(2022年,14.3%)。土壤体积含水量随土层加深呈近线性增加,其斜率表现为林带间高于林带内,平水年高于枯水年。在0~12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为林带内(15.3%)高于林带间(14.0%),但在120~200 cm土层为林带间(17.6%)高于林带内(16.8%)。在0~6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异系数为林带间(42.9%)高于林带内(37.8%),但在60~200 cm土层为林带内(23.2%)高于林带间(19.1%)。土壤湿度变化的季节格局为:相对稳定期(3—4月)、耗损期(5—8月)、恢复期(9—11月)和衰退期(12月—次年2月),最大值多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8月(平水年)和12月(枯水年);土壤湿度变化的垂直空间格局为:速变层(0~50 cm)、活跃层(50~90 cm)、次活跃层(90~170 cm)、相对稳定层(170~200 cm)。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湿度日变化相关性最强的环境因子为正相关的前1日土壤湿度和负相关的土壤温度,月变化相关性最强的环境因子为负相关的土壤温度。【结论】宁夏黄土区稀疏带状山杏人工林林带内和林带间土壤湿度在季节和剖面上均表现出较大波动,枯水年比平水年波动的层次更深。综合分析发现前1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气象因子均是影响枯水年和平水年日及月尺度各剖面层次土壤湿度变化的要素。其中,前1日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在0~120 cm土层内的土壤湿度为林带内高于林带间。本研究结果对宁夏半干旱黄土区水平沟整地后退化植被科学恢复及土壤水分高效利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人工林 土壤湿度 土壤温度 气象因子 水平沟整地 半干旱黄土区
下载PDF
从土壤保持角度探索全国生态桑产业发展布局
8
作者 王谢 赵爱春 +1 位作者 陈冠陶 张建华 《蚕学通讯》 2024年第2期61-67,共7页
桑树具有十分强大的土壤保护功能。本文基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瞄准生态桑在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持续作用的重大科学问题,考量了桑树在各类生态重点区域的定位和价值实现途径。通过分析各生态区域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状况,确定了... 桑树具有十分强大的土壤保护功能。本文基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瞄准生态桑在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持续作用的重大科学问题,考量了桑树在各类生态重点区域的定位和价值实现途径。通过分析各生态区域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状况,确定了西南喀斯特区、川滇干热河谷区、三峡库区、黄土高原区、鲁中山区和昆仑山区等6个桑树土壤保持核心服务区。针对上述6个桑树土壤保持核心服务区的产业生态特征,分别提出了保墒增碳、护土保水、保土降污、屯水治沙、肥土增碳和防风固沙的土壤管理技术,并推荐了广西宜州、四川盐边、重庆巫溪、陕西榆林、山东烟台和新疆和田等6个技术先行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桑 土壤保持 喀斯特地区 黄土高原 干热河谷
下载PDF
Grain-size features of a Miocene loess-soil sequence at Qinan: Implications on its origin 被引量:35
9
作者 QIAO Yansong1,3, GUO Zhengtang2,1, HAO Qingzhen1, YIN Qiuzhen1, YUAN Baoyin1 & LIU Tungsheng1 1.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710075,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7期731-738,共8页
In this study, grain-size of 507 bulk samples from the QA-I Miocene loess-soil sequence at Qinan were analyzed, and the grain-size feature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ypical Quaternary loess and soil samples, represe... In this study, grain-size of 507 bulk samples from the QA-I Miocene loess-soil sequence at Qinan were analyzed, and the grain-size feature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ypical Quaternary loess and soil samples, representative lacustrine and fluvial samp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rain-siz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Miocene loess is essentially similar to that of Quaternary loess, but greatly differs from the lacustrine and fluvial sediments. Loess layers are regularly coarser than soil layers, indicating cyclical climate changes. Median grain-size along the 253.1 m sequence varies from 6 to 13 μm and the >63 μm fraction represents only 5.3% in maximum, 0.9% in average. Long-term grain-size vari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loess accumulation rate at Qinan and with the eolian mass accumulation rate in the North Pacific. These features firmly indicate an eolian origin of the studied sequence, and also reveal a coeval changes between the long-term changes of eolian grain-size and continental aridity in the dust sourc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an MIOCENE loess-soil sequence grain-size EOLIAN origin.
原文传递
黄土固化剂及固化土养护液的配方优化研究
10
作者 郭昊炜 鞠鹏 +3 位作者 张豪 樊恒辉 高建恩 孙胜利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4年第2期171-179,213,共10页
为提高土体固化剂加固新疆伊犁州黄土的固化效果,通过正交试验及AHPCRITIC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进行黄土土体固化剂及固化土养护液配方优化试验,优化结果为:得到土体固化剂及固化土养护液的配方及各组分的优属度,在12%水泥掺量条件下,MBER... 为提高土体固化剂加固新疆伊犁州黄土的固化效果,通过正交试验及AHPCRITIC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进行黄土土体固化剂及固化土养护液配方优化试验,优化结果为:得到土体固化剂及固化土养护液的配方及各组分的优属度,在12%水泥掺量条件下,MBER土体固化剂的最优配合比为9%石灰、2%石膏、0.3%硫酸钠、0.3%硅酸钠、0.3%明矾、1.2%减水剂,其7d龄期的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23MPa,干燥无侧限抗压强度为10.23MPa,软化系数为0.32;固化土养护液的最优配合比为0.10 mol/L碳酸氢钠溶液、0.04mol/L硫酸钠溶液、2%纳米二氧化硅溶胶,其3d、7d和14d的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为1.88MPa、3.76MPa和5.22MPa,其7d无侧限抗压强度相较于标准养护及纯水养护分别提高16.43%和13.00%,具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州黄土 土体固化剂 养护液 固化土 配方优化
下载PDF
冻融条件下藻结皮覆盖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11
作者 钟志强 曹文华 +2 位作者 马波 曾建辉 张秀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目的]为研究生物结皮覆盖和冻融作用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方法]以黄土高原北部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的方法,利用田口方法分析不同冻融次数、冻融前土壤初始含水量和生物结皮(藻结皮)盖度对土壤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1)... [目的]为研究生物结皮覆盖和冻融作用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方法]以黄土高原北部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的方法,利用田口方法分析不同冻融次数、冻融前土壤初始含水量和生物结皮(藻结皮)盖度对土壤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1)通过正交试验获取的土壤结构指数(I GSS)为75.57~96.57,信噪比(S/N)为37.55~39.70 dB,通过田口方法确定的最佳因子组合为15次冻融循环、15%初始含水量、80%藻结皮覆盖度,其预测结果为I GSS=98.09,S/N=39.89 dB。(2)I GSS与冻融次数、初始含水量、藻结皮盖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各因子对土壤结构指数的主效应表现为初始含水量>冻融次数>藻结皮覆盖度;各因子对土壤结构指数变化的贡献率为初始含水量(52.17%)>冻融次数(31.95%)>藻结皮覆盖度(2.12%)。(3)土壤结构指数的变化来自于冻融过程中土壤水分的散失和孔隙扩张,藻结皮覆盖可以减缓冻融过程中水分的散失,从而减缓I GSS变化。[结论]研究使用正交试验对冻融条件下藻结皮覆盖对土壤结构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可为复杂条件下的土壤冻融过程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结构 冻融模拟 生物结皮 田口方法
下载PDF
基于PFEM法的黄土地基振杆密实过程大变形分析
12
作者 高常辉 刘松玉 +2 位作者 杜广印 郁培阳 吴燕开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9,共11页
采用粒子有限元方法(PFEM)及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对振杆密实法加固砂质黄土地基的大变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振杆贯入过程中周围土体的位移场、应力场、速度场以及塑性体应变等分布规律,揭示了砂质黄土地基深层振动密实机理.... 采用粒子有限元方法(PFEM)及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对振杆密实法加固砂质黄土地基的大变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振杆贯入过程中周围土体的位移场、应力场、速度场以及塑性体应变等分布规律,揭示了砂质黄土地基深层振动密实机理.结果表明: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获得的地面垂直振动速度峰值变化趋势较为一致,验证了粒子有限元方法的可靠性;垂直激振的振杆能够同时引起土体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位移场、应力场和速度场的变化;在距振源水平距离5R(R为振杆半径)范围内,土颗粒以半梭形向外扩展并趋于密实,同时水平应力大幅增加并产生预压效果;以塑性体应变作为加固范围的评价标准,结果表明土体径向加固范围随振杆贯入深度增加而略有增大,最大径向加固范围约为3.2R,且振杆底端以下1R~2R范围亦有密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有限元 振杆密实法 大变形 数值模拟 砂质黄土 结构性土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
13
作者 薄景山 万卫 +2 位作者 彭达 段玉石 李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8,共17页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分布。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发,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有其特殊性,总结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成果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抗震研究有重要意义。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学者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基岩和土层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反应谱衰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和讨论在黄土覆盖地区地震动衰减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的研究工作对从事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地震烈度 地震动 衰减关系 基岩 土层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黄土高原宁南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14
作者 廖娇娇 窦艳星 +2 位作者 刘良旭 王宝荣 安韶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7,共7页
[目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是陆地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因素,因此分析土壤养分及其空间特征对该区域的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方法]在半干旱的宁南山区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是陆地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因素,因此分析土壤养分及其空间特征对该区域的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方法]在半干旱的宁南山区选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空间插值分析了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黄土丘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量养分均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表层0—20 cm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表聚效应”明显。整体上,土壤养分含量基本表现为天然草地>柠条>山杏>裸地>梯田>退耕草地,其中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中部低、南北高的状态;土壤速效磷含量呈中部高,南北低的状态;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趋势则是从南到北逐渐递增。[结论]人工种植柠条和山杏有利于改善该地区土壤综合质量水平;因此,退耕还林(草)的生态恢复措施能够持续、有效改善当地的土壤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土地利用 土壤养分 空间分布
下载PDF
黄土黏附特性评价-室内试验和微观响应机制研究
15
作者 周志伟 郑文杰 +1 位作者 白雪冬 武斌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9-220,共12页
隧道在黏土地层中开挖经常会发生堵塞,以往的工程证明黄土作为一种低塑性的黏性材料容易黏附刀盘后形成堵塞,造成盾构机向前推进,严重者导致大幅增加工期。为探究西北黄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的黏附机理,通过搅拌黏附试验和流动度试验,研... 隧道在黏土地层中开挖经常会发生堵塞,以往的工程证明黄土作为一种低塑性的黏性材料容易黏附刀盘后形成堵塞,造成盾构机向前推进,严重者导致大幅增加工期。为探究西北黄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的黏附机理,通过搅拌黏附试验和流动度试验,研究以砂、高岭土、膨润土为添加剂对粉土的黏附性、流动性和稠度的影响。此外采用微观原子力显微镜测试探究不同黏性材料的形貌和黏附特性,得到不同黏性材料的微观高度曲线和土样表面与金属探针的黏附力曲线,从而建立以宏观试验参数特征与微观试验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粉土高差最大(22nm),在土壤黏附的内在影响机制中分子间作用力占据主导地位。高差极小(小于3nm)的高岭土和膨润土则创造了水膜产生初始条件,对于这些细颗粒则由水膜张力主导黏附行为。砂对低塑性粉土有很好的降黏效果,添加砂会显著降低黏附特性,增加流动性。粉土中加入高岭石和膨润土有不同的减黏效果,由于水分难以侵入高岭石的细观结构,降低了黏附特性,然而膨润土的掺入增加了混合土的液塑性极限,增大了水膜厚度,也导致黏附特性降低。稠度指数曲线表明粉土占比更多的低稠度混合土难以结块卡住刀盘但容易黏附于刀盘上,而膨润土占比更多的混合土不仅在高稠度容易引起黏附问题,在低稠度更容易吸水团聚后黏附刀盘,影响刀盘掘进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土黏附 黄土 AFM 搅拌试验 流动度 黏附力
下载PDF
黄土高原表层土壤湿度与降水关系的分析
16
作者 廖慧仁 黄倩 +4 位作者 王梦圆 王瑞 张君霞 张永鹏 郭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9-560,共12页
使用黄土高原气象台站的土壤湿度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GLDAS和CMFD再分析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通过回归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研究土壤湿度与降水... 使用黄土高原气象台站的土壤湿度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GLDAS和CMFD再分析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通过回归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研究土壤湿度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初始土壤湿度影响随后降水的时间尺度与空间范围。结果显示:黄土高原的土壤湿度与随后1~2个月降水回归分析的解释方差相对较高,较大值在夏秋季节(7-10月),黄土高原不同区域(Ⅰ区、Ⅱ区和Ⅲ区)的土壤湿度与随后21天降水相关的时间较全区域的多,时间较集中,说明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分布不均匀,不同区域差别较大,较大的滞后降水时间尺度适用于较大空间范围的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黄土高原全区域秋季(10月、11月)的初始土壤湿度对随后1个月或2个月的降水有显著影响,在Ⅲ区8月土壤湿度对10月的降水也有显著影响,这与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再分析资料的SVD分解的结果显示,1979-2014年7月黄土高原中部、北部和东部土壤较湿润时,8月西部和北部边缘的降水偏多;9月东部的土壤偏湿润,则10月黄土高原西部以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降水偏多。土壤湿度与降水的显著相关区域重叠部分较少,说明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不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湿度 降水 相关分析 奇异值分解(SVD)
下载PDF
黄土高原退耕方式与年限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17
作者 严婉莹 扈晓碟 +2 位作者 黄金权 肖银屏 肖海兵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3,共8页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过程,明确退耕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是提升土壤碳汇能力的重要前提。以黄土高原20 a耕地、退耕3、6、10 a的苹果园与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样地2018年7-12月的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过程,明确退耕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是提升土壤碳汇能力的重要前提。以黄土高原20 a耕地、退耕3、6、10 a的苹果园与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样地2018年7-12月的土壤呼吸速率,估算其温度敏感性,并应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明确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随退耕年限的增加,撂荒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苹果园则与之相反。监测期间撂荒地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2.73~4.65μmol·m^(-2)·s^(-1),苹果园为1.07~3.13μmol·m^(-2)·s^(-1),退耕3 a和6 a撂荒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苹果园(P<0.05)。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变化范围为1.477~4.055,不同退耕方式间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并无显著差异。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共解释了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34.4%的变化;相比于化学和生物因子,土壤水分与温度等物理因子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表明,退耕后短期内(0~6 a),苹果园的固碳潜力更大,但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6 a),撂荒地更有利于土壤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 土壤呼吸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边坡防护原位测试及改进策略
18
作者 徐志平 贾卓龙 +1 位作者 晏长根 王逸凡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6,共6页
为了给加筋黄土边坡防护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防护边坡的土壤含水率及边坡形态进行了持续6个月的原位测试,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具有良好的边坡防护效果,加筋黄土防护边坡土壤含水率总体趋... 为了给加筋黄土边坡防护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防护边坡的土壤含水率及边坡形态进行了持续6个月的原位测试,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具有良好的边坡防护效果,加筋黄土防护边坡土壤含水率总体趋于稳定,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平均变异系数比原状边坡降低10.89%,这得益于加筋黄土防护层形态总体维持完整,能够长期抵抗降雨、干湿循环、冻融循环等不利外部环境的持续影响;然而,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防护边坡上植被生长缓慢,且防护层与原状土体易分异脱离。提出了对加筋黄土进行保水改良、采用快速植生的多功能层设计和可操作性强的材料物理防脱技术等加筋黄土防护边坡的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防护 聚丙烯纤维 加筋黄土 原位测试 土壤含水率 改进策略
下载PDF
黄土陡坡人工植被下土壤表层的水文效应
19
作者 刘万智 赵锦梅 +3 位作者 张露韡 朱恭 毛光锐 崔海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7,186,共10页
[目的]探讨栽植坡度、坡向对绿化陡坡土壤表层水文效应的影响,为黄土陡坡植被恢复过程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干旱半干旱区选择46°~55°和56°~65°两个陡坡级的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4种坡向... [目的]探讨栽植坡度、坡向对绿化陡坡土壤表层水文效应的影响,为黄土陡坡植被恢复过程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干旱半干旱区选择46°~55°和56°~65°两个陡坡级的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4种坡向绿化8 a的乔灌木陡坡,测定0—40 cm土层的土壤基本性状、持水量和渗透性能,分析各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①坡度和坡向立地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对0—40 cm土层土壤容重、质量含水量、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0—2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有显著影响(p<0.05),其他因子影响均不显著(p>0.05)。②不同坡度间,最大持水量表现为:46°~55°>56°~65°陡坡;平均渗透速率则表现为:56°~65°>46°~55°陡坡;同时不同坡向间,最大持水量表现为:阳坡(522.42 t/hm^(2))>半阳坡(505.03 t/hm^(2))>阴坡(502.27 t/hm^(2))>半阴坡(496.15 t/hm^(2));土壤平均渗透速率表现为阳坡(0.79 mm/min)>半阳坡(0.59 mm/min)>阴坡(0.42 mm/min)>半阴坡(0.30 mm/min)。③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坡度级和坡向的双因素交互作用对陡坡的水文特征影响最大。[结论]46°~55°陡坡的土壤基本性状优于56°~65°陡坡,而阳坡和半阳坡的水源涵养能力高于阴坡和半阴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水文特征 黄土陡坡 坡度和坡向
下载PDF
黄土高原高速公路边坡草本群落植被特征及其与土壤的关系
20
作者 毛光锐 赵锦梅 +2 位作者 朱恭 崔海明 刘万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796,共9页
研究黄土高原高速公路边坡不同年限喷播混合草种草本群落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探讨草本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黄土高原高速公路边坡草本群落分别恢复15 a、12 a、8 a、4 a和2 a... 研究黄土高原高速公路边坡不同年限喷播混合草种草本群落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探讨草本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黄土高原高速公路边坡草本群落分别恢复15 a、12 a、8 a、4 a和2 a草本群落特征、α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Mantel检验相关性。边坡恢复15 a共调查到8科13属13种,恢复12 a共调查到7科10属10种,恢复8 a共调查到3科5属5种,恢复4 a共调查到3科5属5种,恢复2 a共调查到4科6属6种;Patric物种丰富度恢复15 a>12 a>8 a>2 a>4 a,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恢复15 a>12 a>2 a>8 a>4 a,Pielou均匀度指数恢复15 a>2 a>8 a>12 a>4 a;Patric物种丰富度与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Shannon-Wiener指数与有机质、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边坡不同年限喷洒混合草种后,草本群落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但群落物种组成、数量上存在差异;Patric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Simpson指数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等是Patric物种丰富度与Shannon-Wiener指数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高速公路边坡 草本群落 植被特征 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