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insight into the ultra-long lifetime of excitons in organic-inorganic perovskite: 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1
作者 Guanghao Meng Yantao Shi +4 位作者 Xiangyuan Wang Wei Wang Shufeng Wang Min Ji Ce Hao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496-1500,共5页
Recently, an effective exciton diffusion length L exceeding 100μm has been reported for organic- inorganic halide perovskites owing to both the high mobility and ultra-long lifetime of the excitons; however, the orig... Recently, an effective exciton diffusion length L exceeding 100μm has been reported for organic- inorganic halide perovskites owing to both the high mobility and ultra-long lifetime of the excitons; however, the origin of ultra-long L is still unclear in nature. In some photoelectric materials, 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RISC) from the triplet to the singlet state can enhance the quantum yield of pho- toluminescence greatly. In this study, our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energy difference △E_st between the singlet state and the triplet state of CH_3NH_3Pbl_3 was less than 0.1 eV, which represents one crucial prerequisite for the occurrence of RISC. Meanwhil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otoluminescence lifetim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 typical feature of RISC. Based on this study, we put forwar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ultra-long lifetime of excitons in organic-inorganic halide perovskite might be caused by the RISC process. This may provide a new insight into the important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such novel photovoltaic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organic-organic halide perovskite PHOTOPHYSICS Photoluminescence 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 Ultra-long lifetime
下载PDF
Influence of freeze tube devi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frozen wall during long cross-passage construc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JunHao Chen JianLin Wang +2 位作者 LeXiao Wang Han Li MeiLin Che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2年第4期250-257,共8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iation in freeze pipe install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ozen wall in long cross passages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with ANSYS software.The study case is from the ar...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iation in freeze pipe install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ozen wall in long cross passages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with ANSYS software.The study case is from the artificial ground freezing project along the Fuzhou Metro Line 2 between Ziyang Station and Wuliting Station.Two freezepipe configurations,i.e.,one with perfectly aligned pipes without any deviation from design and another with randomly distributed deviation,are included for comparison.The effect of the random deviation in the freeze pipes on frozen wall interconnection time,the thickness of the frozen wal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is explored.For the characteristic section of the numerical model at a depth of 25 m,it is found that the frozen wall interconnection time under the random deviation case and no deviation case is 24 days and 18 days,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thinnest frozen wall segment between the random deviation and no deviation cases is the largest in the early freezing stage(up to 0.75 m),which decreases with time to 0.31 m in the late freezing stage.The effects of random deviation are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early freezing stage and diminish as the freezing time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 cross passages Artificial ground freezing Random deflec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Activation Cross Sections for Generation of Long-Lived Radionuclides
3
作者 Lu Hanlin Yu Weixiang Zhao Wenrong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P.O.Box 275-3,Beijing 102413Wang Yongchang Yuan Junqian Kong Xiangzhong Department of Modern Physic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1Shi Zhaomin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Xia Yijun Wang Chunhao Long Xianguan Institute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 《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physics》 1997年第1期35-38,共4页
A summary is given on the activation cross section measurements performed by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CIAE),Lanzhou University(LU),Peking University(PU)and Sichuan University(SU)from 1989 to 1994 for ge... A summary is given on the activation cross section measurements performed by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CIAE),Lanzhou University(LU),Peking University(PU)and Sichuan University(SU)from 1989 to 1994 for generation of long-lived radionuclides of im-portance in fusion reactor technology.The cross sections are measured for the reactions <sup>109</sup>Ag(n,2n)<sup>108</sup>Ag<sup>m</sup>,<sup>151</sup>Eu(n,2n)<sup>150</sup>Eu<sup>m</sup>,<sup>153</sup>Eu(n,2n)<sup>152</sup>Eu<sup>8</sup>,<sup>159</sup>Tb(n,2n)<sup>158</sup>Tb,<sup>179</sup>Hf(n,2n )<sup>178</sup>Hf<sup>m2</sup>,<sup>182</sup>W(n,n′α)<sup>178</sup>Hf<sup>m2</sup>,<sup>187</sup>Re(n,2n)<sup>186</sup>Re<sup>m</sup> and <sup>193</sup>Ir(n,2n)<sup>192</sup>Ir<sup>m2</sup>at 14 MeV,<sup>109</sup>Ag(n,2n)<sup>108</sup>Ag<sup>m</sup>,<sup>151</sup>Eu(n,2n)<sup>150</sup>Eu<sup>m</sup>,<sup>159</sup>Tb(n,2n)<sup>158</sup>Tb and <sup>179</sup>Hf(n,2n)<sup>178</sup>Hf<sup>m2</sup>at 9.5 and 9.9 MeV,and<sup>98</sup>Mo(n,γ)<sup>199</sup>Mo(β<sup>-</sup>)→<sup>99</sup>Tc,<sup>165</sup>Ho(n.γ)<sup>166</sup>Ho<sup>m</sup> and <sup>151</sup>Eu(n,γ)<sup>152</sup>Eu<sup>8</sup> in the energy range of20~1100 keV.Some of them were calculated by systematic and HFTT code,which was basedon the compound nucleus evaporation and the preequilibrium excit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ION cross section long-lived radionuclides Fusion REACTOR technology
下载PDF
一种长基线被动传感器数据关联方法
4
作者 白晶 《空天预警研究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57-60,64,共5页
为了提高测向交叉定位系统多目标环境下的去鬼点性能,提出了一种长基线被动传感器数据关联方法.首先利用被动传感器量测的视线矢量信息进行交叉定位并计算定位误差协方差矩阵,然后基于两个定位点构造了一个卡方分布的检验统计量,将多目... 为了提高测向交叉定位系统多目标环境下的去鬼点性能,提出了一种长基线被动传感器数据关联方法.首先利用被动传感器量测的视线矢量信息进行交叉定位并计算定位误差协方差矩阵,然后基于两个定位点构造了一个卡方分布的检验统计量,将多目标条件下的去鬼点问题转换为假设检验问题.为了分析该方法的性能,定义了真实目标的正确关联概率和鬼点目标的错误关联概率,并在使用两部和三部被动雷达的情况下分别与倾斜角方法进行了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使用三部被动雷达或多目标与被动雷达共面时关联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传感器 长基线 数据关联 去鬼点 测向交叉定位 倾斜角
下载PDF
跨模态语义时空动态交互情感分析研究
5
作者 屈立成 郤丽媛 +2 位作者 刘紫君 魏思 董哲为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73,共9页
针对传统情感分析中存在的模态间交互性差、时空特征融合度低的问题,建立了一种跨模态的语义时空动态交互网络。通过引入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挖掘各模态的时间序列特征,加入自注意力机制强化模态内特征的权重赋值,将自动筛选出的特征矩... 针对传统情感分析中存在的模态间交互性差、时空特征融合度低的问题,建立了一种跨模态的语义时空动态交互网络。通过引入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挖掘各模态的时间序列特征,加入自注意力机制强化模态内特征的权重赋值,将自动筛选出的特征矩阵送入图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语义交互。然后以时间戳为基础进行特征聚合,计算聚合层的相关系数,获得融合后的联合特征,实现跨模态空间交互,最终完成情感极性的分类与预测。使用公开数据集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评估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多模态时间序列提取和跨模态语义空间交互机制可以实现模态内和模态间特征的全动态融合,有效地提升了情感分类的准确率和F1值,在CMU-MOSEI数据集上分别提高了1.7%~13.5%和2.1%~14.0%,表现出良好的健壮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模态情感分析 语义交互 时空交互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图卷积网络
下载PDF
电缆绝缘材料交联聚乙烯的老化及寿命调控
6
作者 王江琼 李维康 +2 位作者 张文业 万宝全 查俊伟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9,共12页
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绝缘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力电缆领域中,但在高压电缆的运行过程中XLPE不可避免会受到电老化、热老化和电-热联合老化的影响,使得材料的性能和寿命下降,因此需要对XLPE的老... 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绝缘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力电缆领域中,但在高压电缆的运行过程中XLPE不可避免会受到电老化、热老化和电-热联合老化的影响,使得材料的性能和寿命下降,因此需要对XLPE的老化性能和使用寿命进行调控.本文介绍了XLPE的结构特性和交联机理,系统分析了其老化过程及影响机制,并概述了接枝、共混和纳米粒子改性等调控策略,同时基于寿命评估模型探究了XLPE因老化而导致的寿命衰减问题.最后,展望了调控XLPE电缆绝缘材料使用寿命策略的未来方向,为XLPE电缆绝缘材料的进一步改进和长期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乙烯 交联机理 耐老化性能 长寿命
下载PDF
基于阅读理解的汉越跨语言新闻事件要素抽取方法
7
作者 朱恩昌 余正涛 +2 位作者 高盛祥 黄于欣 郭军军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5,共10页
新闻事件要素抽取旨在抽取新闻文本中描述主题事件的事件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和组织机构名等。传统的事件要素抽取方法在资源稀缺型语言上性能欠佳,且对长文本语义建模困难。对此,该文提出了基于阅读理解的汉越跨语言新闻事件要素... 新闻事件要素抽取旨在抽取新闻文本中描述主题事件的事件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和组织机构名等。传统的事件要素抽取方法在资源稀缺型语言上性能欠佳,且对长文本语义建模困难。对此,该文提出了基于阅读理解的汉越跨语言新闻事件要素抽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新闻长文本关键句检索模块过滤含噪声的句子。然后利用跨语言阅读理解模型将富资源语言知识迁移到越南语,提高越南语新闻事件要素抽取的性能。在自建的汉越双语新闻事件要素抽取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该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事件要素抽取 长文本语义建模 跨语言知识迁移 阅读理解
下载PDF
断层永久位移预测及断层悬索桥地震响应研究
8
作者 程维 唐清华 +3 位作者 贾宏宇 钟钰 许智 郑史雄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4-214,共11页
断层错动诱导的地表破裂永久位移对跨断层桥梁结构会造成严重破坏,准确预测断层错位的永久位移对跨断层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结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提出具有较高精度的断层错位量预测模型,然后通过低频成分叠加... 断层错动诱导的地表破裂永久位移对跨断层桥梁结构会造成严重破坏,准确预测断层错位的永久位移对跨断层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结合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提出具有较高精度的断层错位量预测模型,然后通过低频成分叠加高频成分方法人工合成断层面两侧地震动(简称跨断层地震动),最后以某主跨为538 m的跨断层大跨钢桁架悬索桥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m法)的全桥计算模型,探究断层位置和跨越角度对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BPNN提出的方法能精确预测断层位错永久位移,对比已有的回归公式具有更高的精度,为人工合成跨断层地震动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断层相对位置会显著影响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与近断层地震动作用相比,在跨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悬索桥的塔底剪力、弯矩、相对位移以及扭矩响应增加了22.79%、154.1%、139.36%和265.48%;断层跨越角度对悬索桥动力响应影响明显,其响应均以跨越角度θ=90°呈规律对称分布,塔顶纵向位移、塔底纵向弯矩、塔底纵向剪力以及塔底扭矩最大值均出现在θ=90°,分别为0.81 m、282.45 MN∙m、3.96 MN和6.14 MN∙m。研究成果可为跨断层悬索桥抗震分析提供一套简便、可靠的人工地震动合成方法,也揭示了跨越角度和断层位置对跨断层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位移 预测模型 大跨悬索桥 地震响应 跨越角度 倾滑断层
下载PDF
长距离跨海高程基准传递方法研究及广西北部湾工程验证
9
作者 钟昌海 林自乐 +1 位作者 黄昕 孔建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4,182,共5页
针对陆海基准高程传递过程中传统方法的测量精度受海岛与陆地距离、陆海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海域内的多个不连续岛屿进行测量时过程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进行高程传递的方法,研究了误差积累因素,给出了高程... 针对陆海基准高程传递过程中传统方法的测量精度受海岛与陆地距离、陆海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海域内的多个不连续岛屿进行测量时过程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进行高程传递的方法,研究了误差积累因素,给出了高程传递的理论模型及具体的技术流程。在北部湾海域,利用该方法将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陆地传递到距离北海市40 km的涠洲岛和斜阳岛上,传递后GNSS水准点间的高程差与涠洲岛二等水准测量成果的独立高程差均优于±4.1 cm,为全国范围离岛高程传递工程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 误差传播 似大地水准面 GNSS 水准测量
下载PDF
XLPE电缆绝缘片晶周期性结构演变及其对电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周士贻 门业堃 +4 位作者 刘博 及洪泉 陈道远 高建 李建英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5-1213,I0030,共10页
为了研究长期高温条件下高压直流电缆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绝缘片晶周期性结构演变对直流绝缘特性的影响,将500 kV直流XLPE电缆绝缘层的薄片试样置于135℃条件下加速热老化。采用小角X射线散射(small angle X-ray... 为了研究长期高温条件下高压直流电缆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绝缘片晶周期性结构演变对直流绝缘特性的影响,将500 kV直流XLPE电缆绝缘层的薄片试样置于135℃条件下加速热老化。采用小角X射线散射(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分析热老化对组成球晶的片晶/无定形区过渡界面、片晶和片晶长周期结构的影响。同时,分析XLPE直流电导特性和击穿强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片晶/无定形区界面厚度、片晶厚度、片晶长周期尺寸随着老化的进行先略微增大后逐渐减小,在老化336 h时出现最大值,这与电荷注入阈值场强和直流击穿强度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而与载流子迁移率变化和片晶间无定形区尺寸的变化相反。基于陷阱控制的阈值场强变化和自由体积击穿理论,分析片晶周期性结构变化对直流击穿强度的影响。综合分析可知,经过短时间热老化有助于改善XLPE的片晶周期性结构,从而提升直流击穿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乙烯 过渡界面 片晶长周期 阈值场强 直流击穿
下载PDF
高瓦斯长大公路隧道施工通风优化研究
11
作者 喻兴洪 黄才明 +2 位作者 杨智成 来显杰 石广斌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11-419,共9页
特长大断面瓦斯公路隧道风险大,施工通风是隧道建设的“生命线”。以在建贵州公路第一隧—桐梓隧道为工程背景,综合考虑瓦斯涌出量、爆破炮烟、工作最多人数、作业机械以及最小风速,分别计算压入式通风和巷道式通风需风量、风压及风机功... 特长大断面瓦斯公路隧道风险大,施工通风是隧道建设的“生命线”。以在建贵州公路第一隧—桐梓隧道为工程背景,综合考虑瓦斯涌出量、爆破炮烟、工作最多人数、作业机械以及最小风速,分别计算压入式通风和巷道式通风需风量、风压及风机功率,分析了风管直径对通风阻力的影响规律,并对2种方案瓦斯浓度和风速进行了数值分析,最后比较2种方案的经济性。结果表明:原设计压入式通风方式未考虑非煤系地层瓦斯涌出而无法满足施工通风要求;风管直径对通风阻力影响显著,结合工程实际选用1.8 m风管直径;数值分析表明,压入式通风断面最大瓦斯浓度始终高于巷道式,巷道式通风的瓦斯浓度比压入式通风提前进入稳定区随后趋向于0,巷道式通风的速度稳定区的值比压入式通风高2~2.5倍;巷道式通风方式相比压入式通风,设备投入和运营费用均较低,经济性更优。研究成果具有典型代表性,可为隧道施工通风提供理论指导和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长公路隧道 高瓦斯 大断面 施工通风 巷道式通风
下载PDF
跨走滑断层大跨度桁架悬索桥地震响应分析
12
作者 邹作家 郑史雄 +3 位作者 丁自豪 贾宏宇 余琦 程维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100,共9页
跨越断层的长大跨度桥梁难免会受到断层错动作用,为探究跨走滑断层地震动参数对大跨度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某主跨为538 m的钢桁架悬索桥为例,利用ABAQUS建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m”法)的全桥有限元模型。通过叠加人工低频地震成分... 跨越断层的长大跨度桥梁难免会受到断层错动作用,为探究跨走滑断层地震动参数对大跨度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某主跨为538 m的钢桁架悬索桥为例,利用ABAQUS建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m”法)的全桥有限元模型。通过叠加人工低频地震成分和实际高频地震成分,合成了跨走滑断层地震动,采用非一致激励位移时程法,重点分析永久位移、脉冲周期和跨断层角度对大跨度悬索桥的动力响应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永久位移增大,桥塔动力响应呈不同幅度的增长,特别是横桥向位移、剪力,以及顺桥向弯矩增幅比较明显,分别增大97%、88%和95%,且剪力的增大加剧了桥塔发生剪切破坏的风险;随着脉冲周期减小,桥塔沿顺桥向和横桥向的动力响应增幅差距较大,当脉冲周期小于4 s时,桥塔横桥向位移、剪力,以及顺桥向弯矩相较于另一方向增幅更为明显,其增幅分别为492.5%、170%和189.2%;跨断层角度对桥塔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大,且沿顺桥向和横桥向的响应变化趋势相反,跨断层角度为90°时,桥塔横桥向位移、剪力取得最大值,而弯矩取得最小值,且桥塔动力响应均在合理范围内,为最佳跨越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悬索桥 走滑断层 地震动合成 永久位移 脉冲周期 跨断层角度 地震响应
下载PDF
高水位软弱地质条件下长输管道顶管发送沟形式探究
13
作者 袁泽浩 魏聪 +2 位作者 王俊 杜哲浩 胡兴乔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4期102-108,共7页
在长输管道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进行顶管穿越。穿越深度较大时,顶管工作井和管道发送沟的制作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如施工区域地下水位高、土质软弱,采用常规开挖加钢板桩(横撑)支护的发送沟模式存在土体侧压力过大导致支护体系变形... 在长输管道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进行顶管穿越。穿越深度较大时,顶管工作井和管道发送沟的制作受地质条件影响较大,如施工区域地下水位高、土质软弱,采用常规开挖加钢板桩(横撑)支护的发送沟模式存在土体侧压力过大导致支护体系变形垮塌的风险。通过某项目铁路顶管穿越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情况,对比分析多种管道发送方式,提出了一种灌注桩加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支护,内部冠梁、腰梁加内支撑的基坑结构体系作为管道发送及接收井,并成功完成了管道发送,同时可为类似高水位、软弱地质条件中顶管管道发送方式的选择、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输天然气管道 顶管穿越 软弱地质 深基坑 管道发送
下载PDF
融合个体偏差信息的文本情感分析模型
14
作者 陈丽安 过弋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1,共7页
目前情感分析任务经常只聚焦于评论文本本身,忽略了评论者与被评论者的个体偏差特征,会显著影响对文本的整体情感判断。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融合评论双边个体偏差信息的文本情感分析模型UP-ATL(User and Product-Attention TranLSTM)... 目前情感分析任务经常只聚焦于评论文本本身,忽略了评论者与被评论者的个体偏差特征,会显著影响对文本的整体情感判断。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融合评论双边个体偏差信息的文本情感分析模型UP-ATL(User and Product-Attention TranLSTM)。该模型使用自注意力机制、交叉注意力机制对评论文本与个体偏差信息分别进行双向融合,在融合过程中采用定制化权重的计算方式,以缓解实际应用场景中冷启动带来的数据稀疏问题,最终得到特征充分融合的评论文本和评论双边的表示信息。选取餐饮领域、电影领域的三个真实公开数据集Yelp2013、Yelp2014、IMDB进行效果验证,与UPNN(User Product Neural Network)、NSC(Neural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CMA(Cascading Multiway Attention)、HUAPA(Hierarchical User And Product multi-head Attention)等基准模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比较模型中最好的HUAPA模型,UP-ATL的准确度在三个数据集上依次分别提高了6.9、5.9和1.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情感分析 自注意力机制 交叉注意力机制 Transformer模型 长短期记忆网络
下载PDF
超大跨多塔跨海斜拉桥施工期抖振响应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15
作者 鲜荣 李沁峰 马存明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7-65,共9页
超大跨多塔跨海斜拉桥悬臂施工阶段,相对于成桥状态具有刚度小、自振频率小和阻尼比低的特点,在沿海高设计风速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抖振响应。准确地计算桥梁施工期抖振响应有利于提高桥梁建设的安全性。为了实现桥梁抖振响应的精细化... 超大跨多塔跨海斜拉桥悬臂施工阶段,相对于成桥状态具有刚度小、自振频率小和阻尼比低的特点,在沿海高设计风速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抖振响应。准确地计算桥梁施工期抖振响应有利于提高桥梁建设的安全性。为了实现桥梁抖振响应的精细化计算,以黄茅海大桥为工程背景,将分离式双箱梁的三维导纳考虑进抖振频域计算方法,通过最大双臂状态气弹模型风洞试验验证该计算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定常假设和Sears函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然后基于该计算方法探寻了超大跨度多塔跨海斜拉桥施工期抖振响应的发展规律:在0~200 m悬臂范围内悬臂端的抖振竖向和横向位移极值对施工悬臂端长度不敏感,而悬臂长度一旦超过200 m后抖振竖向和横向位移极值则对悬臂端长度非常敏感,呈现指数增长,最大抖振竖向位移极值可以达到4.9 m;悬臂端抖振扭转位移极值与悬臂端长度基本呈线性关系。分析抖振响应频响函数,提出了利用模态分析进行临时墩布置位置初步设计的理念,通过抖振精细化计算方法计算9种临时墩布置位置下的桥梁抖振响应,并进行了其中推荐方案的风洞试验验证了该理念的可行性。结果显示:临时墩的布置最多可以降低75%的悬臂端抖振竖向位移极值;需要综合考虑在悬臂施工过程中悬臂端的抖振位移极值随着跨度的增长而增长,临时墩布置在离桥塔2/3最大悬臂长度处最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抖振频域计算 风洞试验 超大跨跨海斜拉桥 施工期 临时墩
下载PDF
山区高速铁路跨江河大桥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一凡 《铁道运营技术》 2024年第1期35-38,共4页
山区高速铁路地势起伏,选线控制因素多,铁路跨江河大桥需在已定线路大方向前提下结合桥位情况,采用地质、水文、孔跨条件最优的桥位。以南宁至深圳铁路容县北流河特大桥为例,研究分析了跨江河处孔跨选择思路与桥式设计方案的情况,通过... 山区高速铁路地势起伏,选线控制因素多,铁路跨江河大桥需在已定线路大方向前提下结合桥位情况,采用地质、水文、孔跨条件最优的桥位。以南宁至深圳铁路容县北流河特大桥为例,研究分析了跨江河处孔跨选择思路与桥式设计方案的情况,通过研究得出,设计方案时应根据地面起伏、河流形态、通航条件、地质特点、工程预算等各方面全面比选确定,方能得到最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高速铁路 跨江河大桥 桥址选位
下载PDF
基于北斗的超长距离跨河高程测量技术研究与实践
17
作者 梁永 刘朝松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55,178,共6页
目前常用的跨河高程测量方法有水准测量、测距三角高程测量、GNSS测量。常规水准测量视距较短,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对场地条件要求非常高,要求测点间相互通视并同步对向观测,测量精度受风力、大气折光、距离远近影响较大,随着测量距离的增... 目前常用的跨河高程测量方法有水准测量、测距三角高程测量、GNSS测量。常规水准测量视距较短,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对场地条件要求非常高,要求测点间相互通视并同步对向观测,测量精度受风力、大气折光、距离远近影响较大,随着测量距离的增加,垂线偏差的影响也随之增大,导致精度降低。当跨距超过3500 m时,没有相关标准规范可以遵循,对于跨度10 km以上的超长距离跨河高程传递测量,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本文研究对超长距离跨江工程进行高程测量的方法。首先介绍基于北斗跨河水准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然后以沪渝蓉高铁崇太过江隧道跨长江高程传递为例,阐述在跨河水准测量实施过程中水准控制网的布设方法、外业测量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及精度分析等。实践结果表明,在地势较平坦、高程异常变化率相对平缓的测区,通过布设强制观测墩、优化设计控制网网形、采用双测线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内外符合精度指标均可满足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本文成功实现了10.2 km超长距离跨河水准测量技术在沪渝蓉高铁崇太过江隧道二等水准传递应用,对类似工程项目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距离 跨河水准 高程异常变化率 二等水准测量
下载PDF
一种长巷道形变监测中轴线提取及断面构建方法
18
作者 陈晓伟 陈雷 +3 位作者 李猛 胡成军 宋磊 袁鹏喆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1,共7页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被广泛用于长巷道形变监测技术的研究中,但目前的研究存在多次扫描采集到的点云数据基准点移位现象;采集到的相邻点云数据公共特征不明显,多站点云拼接后会导致累计误差增大;超前巷道形变受超前支架的影响。针对上述问...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被广泛用于长巷道形变监测技术的研究中,但目前的研究存在多次扫描采集到的点云数据基准点移位现象;采集到的相邻点云数据公共特征不明显,多站点云拼接后会导致累计误差增大;超前巷道形变受超前支架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以传统十字点法中顶底板中点与两帮重点交叉的方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巷道中轴线提取方法。巷道定义的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位于激光束发射处,z轴位于激光扫描器的竖向扫描面内;x、y轴均位于仪器的横向扫描面内,中轴线反映了巷道整体的走向和姿态。在巷道掘进完成未受采动影响时,整条巷道进行第一遍扫描,通过最小二乘法确定整条巷道的中心点,将各中心点连接并拟合出一条完整的中轴线。在后续的巷道变形监测中,每监测一次均通过第一次的中点位置进行点云数据叠加,准确获得巷道断面内各个点云的变化情况,进而获得巷道的形变。基于拟合的中轴线构建巷道断面。采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在塔山煤矿30507工作面回风巷对巷道形变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①巷道形变随着测点距工作面距离的增大而变小,且30507工作面回风巷的超前影响范围为150 m,巷道形变的最大点位于底板临近采空区一侧。②三维激光扫描和微震监测系统确定的超前范围接近,说明在进入150 m时支护煤体已经开始受力,且巷道形变的最大点位于底板临近采空区一侧,而不是十字点观测法观测的底板,证明三维激光扫描结果更为精确,且极大地降低了作业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巷道形变监测 中轴线提取 断面构建 三维激光扫描 最小二乘法 十字点观测法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异地就医研究现状与展望
19
作者 刘畅 王宇菲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25-1532,共8页
背景在医疗保险碎片化及人口流动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为异地就医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结算服务日益成为实践界和理论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的分析我国异地就医问题研究现状、热点及演化趋势,为异地就医研究提供借鉴。方法在... 背景在医疗保险碎片化及人口流动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为异地就医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结算服务日益成为实践界和理论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的分析我国异地就医问题研究现状、热点及演化趋势,为异地就医研究提供借鉴。方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3-06-10以我国异地就医问题为主题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定量分析异地就医领域文献数据,对发文时间、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特征开展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有效文献590篇。我国异地就医领域研究的文献2009年突破个位数(16篇),此后年发文量呈波浪形变化趋势。核心作者(发文量≥3篇)57位,合计发文量为238篇(40.34%);作者合作网络密度值为0.051。研究机构以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地方医保管理部门为主;发文量排名第一位的研究机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22篇),其次为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9篇)、华北理工大学(8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6篇)、江西中医药大学(6篇);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16。关键词词频分析:关键词网络图谱中共有424个节点和1188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32。“异地就医”“医疗保险”“跨省就医”“异地结算”在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分析:除“异地就医”外,共形成了“医疗保险”“直接结算”“管理”“新农合”“跨省就医”“满意度”“长三角”“分级诊疗”九大聚类主题。结论我国异地就医领域研究质量与深度在不断提升,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合作网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聚焦异地就医难点/热点问题,创新研究方法,不断强化研究者跨机构交流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室就医 异地就医 保险 长期医疗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下载PDF
GNSS等多技术融合的超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
20
作者 胡正伟 王星星 +3 位作者 沈正中 张富强 冯杨民 王攀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5,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升测绘基准在海岛自然资源开发建设中的支撑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一种多技术融合的超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方法: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等多种跨海高程传递技术方法,建立陆岛统一的高精度高程基准;并针对不同距离的高程传递... 为了进一步提升测绘基准在海岛自然资源开发建设中的支撑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一种多技术融合的超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方法: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等多种跨海高程传递技术方法,建立陆岛统一的高精度高程基准;并针对不同距离的高程传递需求,基于GNSS技术精准测定跨海基线长度和大地高差,改进跨海观测装置,选用不同的觇灯组合,在大陈岛海域完成2处超长跨段(10 km以上)和1处短距离跨段的连续高程传递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本次高程传递的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环闭合差精度均能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高精度GNSS测量+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可以适用于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 天文测量 似大地水准面 同步验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