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insufficient tunnel crown thickness on the post-tensioned concrete lining of the Yellow River Crossing Tunnel and its strengthening schemes 被引量:2
1
作者 Qin Gan Cao Shengrong +1 位作者 Lai Xu Yang Fan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8年第3期356-363,共8页
The effect of deficiency in tunnel crown thickness on the Yellow River Crossing Tunnel with post-tensioned concrete inner lining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elasto-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Changes in the deformation... The effect of deficiency in tunnel crown thickness on the Yellow River Crossing Tunnel with post-tensioned concrete inner lining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elasto-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Changes in the deformations and circumferential stresses of the post-tensioned concrete inner lining with the gradual decrease of the tunnel crown thickness were compared, and the potential bearing risk of insufficient tunnel crown thickness for the Yellow River Crossing Tunnel was revealed.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results of circumferential stresses under different defective cases, the corresponding reinforcement schemes were propos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ner lining can still maintain a satisfactory stress state when the tunnel crown thickness is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0. 28 m. When the tunnel crown thickness decreases below 0.28 m, the external surface of the crown and internal surface of the crown's adjacent areas may be under tension. The tension stresses will incrementally increase and ultimately exceed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inner lining concrete as the tunnel crown thickness further decreases gradually. Then, the Yellow River Crossing Tunnel cannot operate normally, and severe cracking, leaking or even failure may occur. When the tunnel crown thickness is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0.28 m, the reinforcement suggestions are that the void spaces between the inner lining and the outer lining should be back-filled with concrete. When the tunnel crown thickness is less than 0. 28 m, the inner lining should be reinforced by steel plates after concrete back-fi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tensioned concrete linings runnel crownthickness stress redistributi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unnelreinforcement yellow river crossing Tunnel
下载PDF
Channel change at Toudaoguai Station and its responses to the operation of upstream reservoirs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被引量:53
2
作者 RAN Lishan WANG Suiji FAN Xiaol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2期231-247,共17页
The application of dams built upstream will change the input conditions, including water and sediment, of downstream fluvial system, and destroy previous dynamic quasi-equilibrium reached by channel streamflow, so ind... The application of dams built upstream will change the input conditions, including water and sediment, of downstream fluvial system, and destroy previous dynamic quasi-equilibrium reached by channel streamflow, so indispensable adjustments are necessary for downstream channel to adapt to the new water and sediment supply, leading the fluvial system to restore its previous equilibrium or reach a new equilibrium. Using about 50-year-long hydrological, sedimentary and cross-sectional data, temporal response processes of Toudaoguai cross-section located i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to the operation of reservoirs built upstream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udaoguai cross-section change was influenced strongly by upstream reservoir operation and downstream channel bed armoring thereafter occurred gradually and extended to the reach below Sanhuhekou gauging station. Besides, median diameter of suspended sediment load experienced a three-stage change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an increase at first, then a decrease and an increase again finally, which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channel bed armoring that began at Qingtongxia reservoir and then gradually developed downstream to the reach below Sanhuhekou cross-section. Since the joint operation strategy of Longyangxia, Liujiaxia and Qingtongxia reservoirs was introduced in 1986, the three-stage change trend has become less evident than that in the time period between 1969 and 1986 when only Qingtongxia and Liujiaxia reservoirs were put into operation alone. In addition, since 1987, the extent of lateral migration and thalweg elevation change at Toudaoguai cross-section has reduced dramatically, cross-sectional profile and location tended to be stabl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normal living for local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sectional profile median diameter reservoir Toudaoguai cross-section the upper yellow river
下载PDF
持续冲刷期内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璐 徐向舟 张红武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9,共7页
基于2006年10月至2018年11月黄河下游12个典型断面观测数据,通过分析断面主槽平滩形态特征参数变化率及深泓线和主槽中心线的摆动强度,探讨了持续冲刷期内下游河床的调整变化过程及特点。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断面形态调整表现出既有横向... 基于2006年10月至2018年11月黄河下游12个典型断面观测数据,通过分析断面主槽平滩形态特征参数变化率及深泓线和主槽中心线的摆动强度,探讨了持续冲刷期内下游河床的调整变化过程及特点。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断面形态调整表现出既有横向展宽又有冲深下切或淤高态势;河床平面摆动促进了断面主槽形态调整,河相系数变化率与深泓线和主槽中心线摆动强度均成正相关关系;来水来沙条件是主槽形态改变的主要驱动力,且可引起局部河段深泓线摆动强度增大。通过调整小浪底水库的运行模式及布设控导工程可进一步塑造并维持稳定的黄河下游中水河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河床冲刷 主槽断面形态 平面形态 水沙变化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污染跨部门协同治理的问题检视及法律保障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露文 史玉成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2-39,62,共9页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河流纳污能力较弱,水污染呈现复合性特征。由于流域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动态性特征,单一政府部门独立治理无法解决流域整体水污染问题。应积极探索跨部门联动、多方配合的协同治理模式。当前,协同治...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河流纳污能力较弱,水污染呈现复合性特征。由于流域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动态性特征,单一政府部门独立治理无法解决流域整体水污染问题。应积极探索跨部门联动、多方配合的协同治理模式。当前,协同治理的相关法律供给不足、部门利益冲突、数据信息共享滞缓、行政体制分割、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激励性不足等问题是实现跨部门协同治理的主要阻碍。应以“整体主义”思维完善综合性立法,明确部门职权划分的同时,健全协同治理体制和责任共担机制、统一部门治理目标、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畅通数据循环,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激发部门参与协同治理的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协同治理 跨部门 水污染
下载PDF
不平衡输沙条件下河道断面形态调整规律试验研究
5
作者 杨芬娇 韩沙沙 +1 位作者 赵连军 常奥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131,共5页
21世纪以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下游河道长期处于不平衡输沙状态,横断面形态调整剧烈,直接影响河势稳定,威胁下游防洪安全。基于2001—2021年黄河下游白鹤镇—高村河段实测断面资料... 21世纪以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下游河道长期处于不平衡输沙状态,横断面形态调整剧烈,直接影响河势稳定,威胁下游防洪安全。基于2001—2021年黄河下游白鹤镇—高村河段实测断面资料,在分析原型河道横断面形态参数演变特征的基础上,选取黑岗口—柳园口河段开展物理模型试验,以定量揭示不平衡输沙条件下横断面形态调整规律。原型实测资料分析发现,相对于黄河下游其他河段,花园口—夹河滩河段断面形态变化相对较大。选择花园口—夹河滩河段中典型河段为原型,采用水平比尺600、垂直比尺60构建物理模型,保持相同的初始河道边界条件,开展了2000、3000、4000、5000 m^(3)/s四级流量,不同进口含沙量条件下断面形态调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测验断面基本呈现进口含沙量较小时主槽冲刷、面积增大、河相系数减小,进口含沙量较大时主槽淤积、面积减小、河相系数增大的规律。对比原型资料与试验数据发现,不平衡输沙条件下,河段尺度的断面形态参数与来沙系数相关性较好,其中主槽面积与来沙系数成指数负相关,河相系数与来沙系数成二次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面 形态调整 不平衡输沙 物理模型试验 黄河下游
下载PDF
Simulating cross-sectional geometry of the main channel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water and sediment in Lower Yellow River 被引量:4
6
作者 WANG Yanjun WU Baosheng ZHONG Dey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12期2033-2052,共20页
To understand the non-equilibrium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 of a river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it is essential to(i)accurately identify how past conditions of water and sediment have impacted current morph... To understand the non-equilibrium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 of a river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it is essential to(i)accurately identify how past conditions of water and sediment have impacted current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 of the river,and(ii)establish a corresponding simulation for non-equilibrium conditions.Based on discharge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C)as well as 82 cross-sectional data items for the Huayuankou-Lijin reach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n the period 1965-2015,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of the geometry of the main channel(area,width,depth,and geomorphic coefficient),and its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discharge and SSC for different reaches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Following this,a delayed response model(DRM)of the geometry of the main channel subjected to variations in discharge and SSC is established using a multi-step analytical model,with the discharge and SSC a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width,and depth of the main channel decreased initially,then increased,decreased again,and finally increased again.These features of the geometry of the channel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4-year moving average discharge and negatively with the 4-year moving average SSC.The geomorphic coefficient for the Huayuankou-Sunkou reach exhibited a trend of decrease,whereas that of the Sunkou-Lijin reach decreased initially,then increased,decreased again,and finally increased again.Except for the Huayuankou-Gaocun reach in 1965-1999,the coefficien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4-year moving average discharge and positively with SSC.The simulated values of th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e main channel for all sub-reaches obtained using the DRM agreed well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RM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process of response of the cross-sectional geometry of the main channel to variations in the water and sediment.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show that the adjustment of the geometry of the main channel was affected by the discharge and the SSC at present(30%)as well as for the previous 7 years(70%).The proposed model offers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whereby past water and sediment influence the current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 of the river,and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magnitude and trend of the geometry of the main channel under different flow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yellow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changes cross-sectional geometry of the main channel delayed response model
原文传递
宿迁市黄河故道水资源跨区统一配置研究
7
作者 秦佳佳 蔡超群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4期94-96,119,共4页
黄河故道是宿迁市境内主要河道,既是行洪通道,也是沿线灌溉供水的主要河道,对宿迁市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黄河故道目前依然存在部分突出问题,如水资源供给不足、水系连通不畅及输配水分布不均等。本文对黄... 黄河故道是宿迁市境内主要河道,既是行洪通道,也是沿线灌溉供水的主要河道,对宿迁市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黄河故道目前依然存在部分突出问题,如水资源供给不足、水系连通不畅及输配水分布不均等。本文对黄河故道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根据供需平衡缺口,通过现有补水工程合理调配,实现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的配置目标,为推动宿迁市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故道 水资源 跨区统一配置 供需平衡 宿迁市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头道拐断面形态变化及其对水沙的响应 被引量:22
8
作者 冉立山 王随继 +4 位作者 范小黎 闵石头 赵建明 张瑞峰 曾国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1-540,共10页
根据黄河上游位于弯曲—顺直过渡段的头道拐断面的多年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和断面资料,分析了断面对上游一系列水利工程在时间尺度上的调整响应过程。结果发现,头道拐断面的形态变化强烈受到上游水库运行的影响,在一系列水库投入运行后,... 根据黄河上游位于弯曲—顺直过渡段的头道拐断面的多年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和断面资料,分析了断面对上游一系列水利工程在时间尺度上的调整响应过程。结果发现,头道拐断面的形态变化强烈受到上游水库运行的影响,在一系列水库投入运行后,河床粗化现象一直持续到三湖河口断面以下。头道拐断面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在水库运行后表现为先增大,然后减小,最后再增大的三阶段性特征,并且自1986年龙羊峡与青铜峡、刘家峡等水库联合运用以后,该三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幅度明显较只有青铜峡、刘家峡水库单独运行时段(1969-1986年)小。另外,自1987年以来,头道拐断面河道的横向摆动速率大幅减小,断面形态及位置趋于稳定,有利于当地百姓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值粒径 水库 头道拐断面 黄河上游
下载PDF
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胡春宏 陈建国 +1 位作者 刘大滨 董占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83-1289,共7页
通过对黄河下游各水文站1950~2003年实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过去50多年间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形态变化过程及其与来水量的响应关系。分析得出,过去50多年间,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发生了明显的淤积萎缩,游荡性河段的萎缩程度大于弯曲性... 通过对黄河下游各水文站1950~2003年实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过去50多年间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形态变化过程及其与来水量的响应关系。分析得出,过去50多年间,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发生了明显的淤积萎缩,游荡性河段的萎缩程度大于弯曲性河段,平滩面积呈明显减小的趋势,宽深比有增大的趋势,但各河段河型没有发生转化;平滩面积随年来水量和当年最大洪峰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宽深比随来沙系数的增加而增大。由黄河下游排沙比与来水来沙的关系分析表明,黄河下游花园口-利津河段不淤积的花园口临界年均来沙系数约为0.012,临界年平均流量约为1850m^3/s。综合分析认为,在目前下游河道来水偏枯的条件下,下游河道的平滩流量不宜也不可能太大,从维持中水河槽和满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考虑,在花园口年米水量为200—250亿m^3时,花园口控制洪峰流量在4000m^3/s左右、年均来沙系数不大于0.012的来水来沙过程比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横断面 排沙比 响应关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径流量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相关 被引量:53
10
作者 孙卫国 程炳岩 李荣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实测径流量与区域降水量、蒸发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之间的时频域统计特征,讨论了黄河源区径流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径流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结构,两者... 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实测径流量与区域降水量、蒸发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之间的时频域统计特征,讨论了黄河源区径流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径流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结构,两者都存在准2a、4a、6~8a、12~14a和20a以上尺度的显著变化周期,不同尺度周期振荡能量的强弱和时域分布的位相差异是两者相关不稳定和存在时延相关的重要原因。径流与区域降水量之间正相关振荡的凝聚性最强,区域降水量对径流变化起主控作用,前期降水异常对后期径流变化具有持续性影响。径流变化与区域蒸发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振荡,年际尺度相关存在不稳定和时延现象。年代际尺度上径流与最高气温的负相关比其与最低气温的正相关凝聚性更强,最高气温升高对增大流域蒸发量导致径流补给的减少作用大于最低气温升高引起冰雪融水补给的增大作用;两者年际尺度相关不稳定,径流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时间不同。分析认为,区域降水量是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主导因子,最高气温是重要因子;在区域降水量逐年减小的背景下,气温升高进一步加剧了径流量的减小。区域蒸发量和最低气温变化对径流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是黄河源区径流变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河川径流 气候变化 交叉小波
下载PDF
黄河下游断面法与沙量法冲淤计算成果比较及输沙率资料修正 被引量:33
11
作者 申冠卿 姜乃迁 +1 位作者 张原锋 尚红霞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7,共6页
由于黄河下游各站实测输沙率资料普遍存在漏测现象及部分测次单断沙关系代表性差等原因,造成断面法与沙量平衡法计算冲淤量在一些河段存在着定量甚至定性上的差别,以花园口以上和高村至艾山两河段表现最为突出。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断面... 由于黄河下游各站实测输沙率资料普遍存在漏测现象及部分测次单断沙关系代表性差等原因,造成断面法与沙量平衡法计算冲淤量在一些河段存在着定量甚至定性上的差别,以花园口以上和高村至艾山两河段表现最为突出。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断面法冲淤量不存在累积性误差,它可以真实反映不同阶段泥沙在河道纵横向的沉积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而沙量平衡法计算冲淤时在一些河段则存在明显的失真现象。野外观测的输沙率资料是研究洪水期泥沙调整与水沙间关系、深化河床演变基本规律的基础,为此有必要对输沙率资料进行修正。输沙率修正的主要是在爱因斯坦全沙计算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输沙率修正系数与实测含沙量间的关系,修正后的输沙率资料基本能反映黄河下游各河段的实际冲淤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断面法 沙量平衡法 冲淤量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及邻区的风暴潮沉积 被引量:17
12
作者 丁东 任于灿 +1 位作者 李绍全 周永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34,共10页
黄河三角洲及邻区具有形成风暴潮灾的环境和条件。风暴潮作用在河口淤积区、蚀退型海岸和相对稳定型海岸会形成不同的地貌现象,其沉积物也会因不同的岸段而有差别。本区风暴潮沉积有别于其它的沉积物。
关键词 黄河 三角洲 风暴潮 沉积 贝壳堤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三大基本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尹学良 陈金荣 刘峡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1-5,共5页
断面极为宽浅,纵比降的塑造,以致河道严重淤积,是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三大基本问题.黄河下游的主要特征是强烈游荡、严重淤积.这也是黄河一切灾难的主要原因.前者是断面太宽浅以及比降偏陡而直接引起的问题.河道形态由来水来沙搭... 断面极为宽浅,纵比降的塑造,以致河道严重淤积,是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三大基本问题.黄河下游的主要特征是强烈游荡、严重淤积.这也是黄河一切灾难的主要原因.前者是断面太宽浅以及比降偏陡而直接引起的问题.河道形态由来水来沙搭配关系决定.水沙关系Qs=KQm的m值小于25的,属于大水来沙偏少而小水来沙偏多,滩地不易淤高而河槽易于淤浅,要形成多汊宽浅游荡性河流.反之,m大于25的则形成单股窄深蠕动性河流.黄河下游m约为2,故成为强烈游荡的宽浅河道.后者则是河道输沙能力的形成问题,是由纵、横断面的配合决定的.泥沙输移的沿程淤积分选,大量细颗粒长远输送而于几千年前就造成了偏小的纵比降,与宽浅的断面配合而成的输沙能力远小于流域来沙量,是黄河严重淤积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 淤积 水沙搭配 河床演变 黄河下游
下载PDF
黄河源区径流波动变化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谢昌卫 丁永建 +1 位作者 韩海东 王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1,共5页
黄河源区径流属典型的寒区径流,降水、冰雪冻土融水等共同成为径流量的补给来源,径流量的变化同时受到区域内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影响。采用互谱分析方法研究表明,黄河源区降水与径流周期波动间的关系明显好于气温与径流之间的关系,降水... 黄河源区径流属典型的寒区径流,降水、冰雪冻土融水等共同成为径流量的补给来源,径流量的变化同时受到区域内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影响。采用互谱分析方法研究表明,黄河源区降水与径流周期波动间的关系明显好于气温与径流之间的关系,降水对径流量的主要周期波动变化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气温虽然对径流量的部分周期波动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明显不如降水的影响。黄河源区径流量的波动变化对区域内生态环境有显著的影响,1980年代后期以来径流大幅下降使与河流水体相连并进行水量交换的湖泊、沼泽湿地疏干退化,生态环境明显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波动变化 互谱分析 黄河源区
下载PDF
不同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沉积与纵横断面调整 被引量:12
15
作者 申冠卿 张原锋 +1 位作者 尚红霞 李小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34,共5页
黄河以水少沙多而著称于世。泥沙沉积受制于水沙条件的变化和河道边界的约束。堤防的约束在防御洪水泛滥的同时,使得河道沉积速率明显加大。纵、横断面随水沙条件的变化而调整,河道边界的约束使得主流趋于稳定的同时,带来主槽沉积速率... 黄河以水少沙多而著称于世。泥沙沉积受制于水沙条件的变化和河道边界的约束。堤防的约束在防御洪水泛滥的同时,使得河道沉积速率明显加大。纵、横断面随水沙条件的变化而调整,河道边界的约束使得主流趋于稳定的同时,带来主槽沉积速率大于滩地,局部河段“二级悬河”发展严重。目前下游河道萎缩是一定水沙条件下的产物,遇到有利水沙,断面仍会发生相应调整,主槽萎缩的局面会得到改善,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会逐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泥沙沉积 断面调整 纵剖面
下载PDF
近期黄河下游河床调整过程及特点 被引量:31
16
作者 夏军强 吴保生 王艳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1-308,共8页
利用黄河下游1999-2005年的实测水沙及断面资料,分析了近期下游(铁谢至利津河段)河床调整过程及特点,具体表现为: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河道出现持续冲刷。其中,游荡型河段的冲刷量占下游总冲刷量的77%,单位河长的冲刷量在高村以上... 利用黄河下游1999-2005年的实测水沙及断面资料,分析了近期下游(铁谢至利津河段)河床调整过程及特点,具体表现为: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河道出现持续冲刷。其中,游荡型河段的冲刷量占下游总冲刷量的77%,单位河长的冲刷量在高村以上河段最大,孙口以下河段次之,高村至孙口河段最小;各河段主槽横断面形态调整均表现为向窄深方向发展;河床在冲刷过程中,主槽纵比降变化不大,其纵剖面形态自1855年以来均为下凹曲线,其凹度值随河床冲刷而略有增大;汛期深泓摆动幅度在游荡段最大,在弯曲段较小;随河床冲刷,下游平滩流量增加,但断面平滩流量与河段平滩流量的增加程度不同;因床沙显著粗化,不同河型河段的河床纵向稳定程度随冲刷均增加,而河床横向稳定程度在游荡段变化不大,在过渡段及弯曲段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河床调整 断面形态 平滩流量 河床稳定性
下载PDF
黄河“揭河底”冲刷期河道形态调整规律 被引量:5
17
作者 江恩慧 曹永涛 +3 位作者 张清 李军华 袁敏洁 刘月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9-516,共8页
为准确预测和有效应对"揭河底"冲刷险情,通过大量挖掘相关水文站1950年以来的原始测验资料,结合概化模型试验,对"揭河底"冲刷期河道断面形态调整过程及洪水位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揭河底"... 为准确预测和有效应对"揭河底"冲刷险情,通过大量挖掘相关水文站1950年以来的原始测验资料,结合概化模型试验,对"揭河底"冲刷期河道断面形态调整过程及洪水位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揭河底"冲刷期河道形态调整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过程看,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即"揭河底"前的一般冲刷阶段、河底高程基本不变阶段、胶泥块揭起河床快速下降阶段和"揭河底"后期持续冲刷阶段及回淤阶段。"揭河底"洪水与非"揭河底"洪水在水位表现上差别较大,非"揭河底"洪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较为平缓,洪水前后水位变化过程呈明显的逆时针绳套;"揭河底"洪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较为陡峭,水位变化过程呈明显的顺时针绳套,"揭河底"发生的瞬时,水位有一个明显的升高和快速下降过程。从流态看,水面紊动剧烈的地方位于发生"揭河底"位置的下游,这也是本次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揭河底”冲刷 断面形态 洪水位 流态 黄河
下载PDF
山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 被引量:30
18
作者 张红武 张罗号 +2 位作者 景唤 蔡蓉蓉 苗润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共21页
黄河河口自然状况特殊,仅黄河口治理及其三角洲湿地保护这方面,即可说明山东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表明:(1)应在竭力维持清水沟流路稳定前提下,将刁口河流路作为防洪与生态补水的辅助流路,使黄河三角洲... 黄河河口自然状况特殊,仅黄河口治理及其三角洲湿地保护这方面,即可说明山东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表明:(1)应在竭力维持清水沟流路稳定前提下,将刁口河流路作为防洪与生态补水的辅助流路,使黄河三角洲成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典范。(2)宽河段应采用“两道防线”布局与河道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即采用板桩组合坝技术将防护堤高标准修建,作为保障“二滩”“嫩滩”区域相对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将“高滩”作为移民安置区;“二滩”可作为超标准洪水行洪空间;“嫩滩”可修复湿地生态,与河槽一起承担大中洪水流量下的行洪功能,通过对传统工程升级改造,以“平顺护弯、以弯导流”达到中水河势稳定控制、输沙能力提升的目的,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3)根据分析与当时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三门峡河段1843年洪水洪峰流量应取30000 m^(3)/s,采用热释光法对淤沙层之下两组瓦片样品测定年代,认为该洪峰流量重现期应为1200 a。取实测洪水还原资料而不计历史调查洪水点据,给出设计洪水成果与预估的1843年洪水三门峡站洪峰流量与重现期较为接近。(4)选取花园口站“58·7”洪水资料为典型洪水过程,通过水库调洪计算,得到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花园口站设计洪峰流量。再采用下游各站洪峰流量相关图,同时根据黄河动床模型试验结果,综合得出其他站设计洪水成果。(5)艾山卡口扩宽改造直接决定黄河下游防洪减灾治理体系的完善运行,应在大幅提升窄河段防洪能力的同时,增加窄河段高效输沙降河机会。根据艾山站1958年过洪峰流量12600m^(3)/s而并未使窄河段决口的实际分析,黄河下游“82·8”洪水不应向东平湖分洪,且经过1958年之后长期堤防大规模建设,即使13000 m^(3)/s的洪峰流量不启用东平湖,也能保证窄河段防洪安全。(6)按照现行运用原则和本文设计洪水成果,加上山东窄河段改造扩展能将排洪能力增加,东平湖与北金堤滞洪区均可“解放”。(7)鉴于黄河目前具有较大调控能力的大型骨干水库只有相距数千公里的龙羊峡、小浪底水库,实际对黄河下游的水资源调节作用有限,故需利用东平湖和沿黄蓄水设施,发挥调蓄生态用水与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功能。(8)为使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可将路那里断面上游280 m的穿黄位置作为推荐线位,北岸线路与金堤河平交,之后顺势与运粮河及京杭运河相连;提出“隧道+玻璃观景平台”穿黄方案,即隧道净高11.5 m,底部高程25.3 m,双向驶船宽55 m,高程37 m的隧道顶采用高强度微拱形钢板;为便于航船过往和观景,同时不影响超标准洪水行洪,将生产堤提升改造为高标准防护堤后,在高程45 m处铺设特种玻璃成为“玻璃观景平台”。(9)将梁济运河改造为北流之河,能充分发挥南四湖、东平湖、金堤河及梁济运河对运河北段的配水和引黄补水作用,通航水源颇为可靠,并可产生巨大的减灾与生态效益。最后,对建设涉及的前期论证、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运行管理等工作提出了建议,给出“精心准备,先引后围,先右后左,水库调配”的穿黄工程施工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治理 河口三角洲 艾山卡口 京杭运河通航 穿黄工程 东平湖 泥沙
下载PDF
1977~1996年黄河下游水文断面反映的河床演变 被引量:4
19
作者 牛占 田水利 +1 位作者 王丙轩 拓自亮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29,共9页
依据 1 977~ 1 996年的水文断面实测资料 ,描述了断面形态特征与泥沙传输冲淤波 ,建立了汛前主槽断面面积与花园口前期径流物理量的关系 ,分析了洪水水位流量关系 。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河道断面 黄河下游 水文断面反映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槽横断面调整规律及治理方式探讨 被引量:9
20
作者 师长兴 许炯心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7-64,共8页
通过对影响河槽挟沙能力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目前黄河下游只有河槽形态是一个人为可调节的控制河道淤积的要素。分析黄河下游河道横剖面形态的特征及其调整规律,考虑来沙组成变化、河槽综合阻力变化,计算得到黄河下游典型断面的实... 通过对影响河槽挟沙能力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目前黄河下游只有河槽形态是一个人为可调节的控制河道淤积的要素。分析黄河下游河道横剖面形态的特征及其调整规律,考虑来沙组成变化、河槽综合阻力变化,计算得到黄河下游典型断面的实际挟沙能力及平均水沙条件下河槽平衡输沙横剖面,经与实际断面形态对比,得出必须以多级河槽方式缩窄7000m3/s流量以下即中、小水期的河槽,方能显著减少黄河下游河槽中的淤积的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的治黄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横断面调整 河道整治 河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