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TUDY OF FLOW IN CONICAL DIFFUSER WITH VORTEX GENERATOR JETS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Xiaomin NISHI Michihiro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9,共5页
To develop vortex generator jet (VGJ) method for flow control, the turbulence flow in a 14° conical diffuser with and without vortex generator jets are simulated by solving Navier-Stokes equations with k-ε tur... To develop vortex generator jet (VGJ) method for flow control, the turbulence flow in a 14° conical diffuser with and without vortex generator jets are simulated by solving Navier-Stokes equations with k-ε turbulence model. The diffuser performance, based on different velocity ratio (ratio of the jet speed to the mainstream velocity), is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using computation fluid dynamics (CFD) method observed in the conical diffuser and the downstream development of the longitudinal vortices, attempt is made to correlate the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 with the behavior of vortices produced by vortex generator j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tex generator jet (VGJ) Flow control longitudinal vortex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by Vortex Generators for Compact Heat Exchanger of Automobiles
2
作者 Shigeru Ogawa Soma Usui 《Open Journal of Fluid Dynamics》 2018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gas-flow characteristics by wing-type-vortex-generators inside a rectangular gas-flow duct of a plate-fin structure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cool...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gas-flow characteristics by wing-type-vortex-generators inside a rectangular gas-flow duct of a plate-fin structure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cooler used in a cooled-EGR system. The analyses are conducted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is designed as a gas-flow rectangular duct of an EGR cooler using two fluids with high temperature gas and coolant water whose flow directions are opposite. The gas-flow duct used to separate two fluids is assembled with a stainless steel material. The inlet temperature and velocity of gas flowed inside gas-flow duct are 400°C and 30 m/s, respectively. Coolant water is flowed into two ducts on both a top and a bottom surface of the gas-flow duct, and the inlet temperature and velocity is 80°C and 0.6 m/s, respectively. Wing-type-vortex-generators are designed to achieve good cooling performance and low pressure drop and positioned at the center of the gas-flow duct with angle of inclination from 30 to 150 degrees at every 15 degrees.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and velocity vectors gained from numer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As a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the vortices guided in the proximity of heat transfer surfa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low pressure drop. The collapse of the vortices is caused by complicated flow induced in the corner constituted by two surfaces inside gas-flow du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vortex generator Thermal FLUID Analysis longitudinal vortex
下载PDF
脉动流通道内不同纵向涡发生器的颗粒污垢特性
3
作者 韩志敏 李江 +2 位作者 陈则齐 刘威 徐志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86-2496,共11页
换热器工作时介质中往往含有细小杂质粒子,容易沉积在通道中形成颗粒污垢。将传统脉动流与纵向涡发生器相结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光滑通道、脉动流通道、纵向涡发生器通道以及脉动流结合纵向涡发生器通道的颗粒污垢特性进行对比分析,... 换热器工作时介质中往往含有细小杂质粒子,容易沉积在通道中形成颗粒污垢。将传统脉动流与纵向涡发生器相结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光滑通道、脉动流通道、纵向涡发生器通道以及脉动流结合纵向涡发生器通道的颗粒污垢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详细分析了脉动流结合纵向涡发生器通道中6种不同纵向涡发生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光滑通道,脉动流通道与纵向涡发生器通道的污垢热阻分别减小17%与22%,而脉动流结合纵向涡发生器通道能够减小45%,说明二者结合后的抑垢效果更好。对比脉动流结合6种不同纵向涡发生器发现相同类型下弯曲纵向涡发生器的抑垢效果优于未弯曲纵向涡发生器,通过与脉动流通道的污垢热阻渐近值对比发现抑垢效果由低到高为三角形12.8%、弯曲三角形14.7%、梯形22.0%、弯曲梯形23.8%、矩形29.4%、弯曲矩形33.0%,其中弯曲矩形纵向涡发生器的抑垢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流 纵向涡发生器 粒子 结垢 数值模拟 污垢热阻
下载PDF
Acid condensation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n H-type fin surface with bleeding dimples and longitudinal vortex generators 被引量:6
4
作者 Yu-Chen Wang Gui-Hua T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33期4405-4417,共13页
Acid condensation ra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denoting the acid corros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acid condensa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lieve the acid corrosive effect on the wall surface and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Acid condensation ra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denoting the acid corros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acid condensa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lieve the acid corrosive effect on the wall surface and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the equipments. In this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heat transfer and acid condensation of the finned tube in heat exchanger were numerically studied. In the numerical model, we simulated the acid condensation by considering the vapor–liquid equilibrium effect and multi-component diffusion effect. Based on the H-type finned oval tube, we proposed three novel types of fins to both enhance the heat transfer and reduce the acid condensation. The parametric effects of gas temperature, acid vapor concentration, water vapor concentration, and Reynolds number were investigated on different fin struct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ube bank with the new structured fins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n both heat transfer and acid anticondens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特性 翅片管 涡流发生器 缩合 H型 凹坑 出血 磺酸
原文传递
纵向涡旋发生元LVG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吕静 马济成 杜雅萍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3-285,共3页
对直角三角翼纵向涡旋发生元LVG(Longitudinal Vortex Generator)的强化换热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雷诺数范围内,直角三角翼纵向涡旋发生元的冲击角、翼高、翼宽及宽高比等几何参数是影响传热强化的主要因素,存在最佳冲击角,宽... 对直角三角翼纵向涡旋发生元LVG(Longitudinal Vortex Generator)的强化换热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雷诺数范围内,直角三角翼纵向涡旋发生元的冲击角、翼高、翼宽及宽高比等几何参数是影响传热强化的主要因素,存在最佳冲击角,宽高比只是一个形状因子,翼高或翼宽的变化会影响换热的效果.将LVG与扰流柱和矩形低肋换热表面的性能作了对比性实验,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LVG强化换热的效果优于扰流柱和矩形低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传热 纵向涡旋发生元 扰流柱 矩形低肋
下载PDF
单侧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的矩形窄通道内传热强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令 陈秋炀 +3 位作者 周砚耕 王秋旺 黄彦平 肖泽军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4-347,359,共5页
在换热表面上周期性地安装粗糙元可以使流动区域产生漩涡从而增强换热。对单侧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的矩形窄通道内的强化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Re在3×103~2×104的范围内不同流动方向(顺流、逆流)条件下纵向涡发... 在换热表面上周期性地安装粗糙元可以使流动区域产生漩涡从而增强换热。对单侧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的矩形窄通道内的强化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Re在3×103~2×104的范围内不同流动方向(顺流、逆流)条件下纵向涡发生器对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纵向涡发生器对换热有较好的强化作用,同时通道的阻力略有增加。在3种不同比较准则(相同泵功率、相同压降及相同流量)条件下,顺流强化效果均略好于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周期性 强化换热
下载PDF
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的场协同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泽亮 宋卓睿 宋耀祖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3-35,共3页
通过在流道内安装三角形涡发生器可以产生纵向涡旋 .本文以场协同理论为指导讨论了在较低壁温 (小于 12 0℃ )条件下、Re在 80 0~ 70 0 0范围内 ,空气介质在强迫对流的情况下 。
关键词 纵向涡 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场协同
下载PDF
纵向涡发生器对矩形窄通道内对流换热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秋炀 曾敏 +4 位作者 王令 王秋旺 周砚耕 黄彦平 肖泽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10-1013,共4页
针对反应堆堆芯板状燃料元件冷却通道内的强化传热问题,对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I.VGs)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雷诺数在3×10^3~2×10^4的范围内LVGs安装形式(一侧带LVGs或两侧带I.... 针对反应堆堆芯板状燃料元件冷却通道内的强化传热问题,对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I.VGs)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雷诺数在3×10^3~2×10^4的范围内LVGs安装形式(一侧带LVGs或两侧带I.VGs)对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有周期性分布LVGs通道的平均努谢尔数比光通道的高25%~35%,但阻力系数也比光通道的高.在3种不同比较准则(相同质量流量、相同压降及相同泵功)下,两侧带同向I.VGs通道的综合性能好于单侧带有LVGs通道的综合性能.I.VGs能够破坏热边界层,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降低板状燃料元件的温度和堆芯的烧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矩形窄通道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矩形窄通道内带纵向涡发生器的传热强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令 陈秋炀 +4 位作者 曾敏 周砚耕 王秋旺 黄彦平 肖泽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549-2553,共5页
对带有纵向涡发生器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水的强化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Re在3000~20000(过渡区和湍流区)范围内纵向涡发生器不同安装形式对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纵向涡发生器(LVGs)的通道比... 对带有纵向涡发生器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水的强化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Re在3000~20000(过渡区和湍流区)范围内纵向涡发生器不同安装形式对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纵向涡发生器(LVGs)的通道比光通道的传热因子j提高了25%~55%,同时阻力有所增加.在3种不同比较准则(相同泵功、相同压降及相同质量流量)条件下,两侧安装有交叉方向LVGs的通道换热效果较好,顺流方向换热效果略好于逆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矩形窄通道 周期性 安装方式
下载PDF
纵向涡发生器传热强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黄军 王令 +1 位作者 王秋旺 黄彦平 《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1-217,共7页
通过对纵向涡发生器研究进展的回顾,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纵向涡发生器对气体介质的传热强化上,而对液体介质的传热强化作用的研究较少。运用场协同原理对纵向涡的产生和传热强化作用机理作出了初步解释。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首先... 通过对纵向涡发生器研究进展的回顾,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纵向涡发生器对气体介质的传热强化上,而对液体介质的传热强化作用的研究较少。运用场协同原理对纵向涡的产生和传热强化作用机理作出了初步解释。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首先应对纵向涡发生器的几何尺寸进一步优化,其次针对矩形窄通道内液体的强化传热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以水为介质时,针对纵向涡发生器对窄间隙矩形通道内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纵向涡发生器 传热强化 矩形窄通道
下载PDF
水平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泽亮 姚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0-33,共4页
研究了在较低壁温 (小于 12 0℃ )、Re =80 0~ 70 0 0以及空气介质强迫对流的情况下 ,水平加热片上安装三角形涡发生器的强化换热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 :纵向涡发生器是强化平板紧凑换热器气侧换热的有效形式 ,发生器布置的方式、排数以... 研究了在较低壁温 (小于 12 0℃ )、Re =80 0~ 70 0 0以及空气介质强迫对流的情况下 ,水平加热片上安装三角形涡发生器的强化换热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 :纵向涡发生器是强化平板紧凑换热器气侧换热的有效形式 ,发生器布置的方式、排数以及攻角都会影响强化换热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 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换热器 水平矩形通道 传热
下载PDF
纵向涡发生器在管翅式换热器中的应用及优化 被引量:41
12
作者 何雅玲 楚攀 谢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6-760,共15页
纵向涡发生器能够在较大幅度提升换热器换热能力的同时,较小幅度地增加其流动阻力。利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分析和研究了纵向涡发生器对管翅式换热器传热流动的影响;并对纵向涡发生器的关键参数(攻角,数目,摆放位置)进行了优化。... 纵向涡发生器能够在较大幅度提升换热器换热能力的同时,较小幅度地增加其流动阻力。利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分析和研究了纵向涡发生器对管翅式换热器传热流动的影响;并对纵向涡发生器的关键参数(攻角,数目,摆放位置)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纵向涡发生器的攻角为15°,采用3对矩形小翼时,管翅式换热器的空气侧换热能力的提升幅度超过了其流动阻力增加的幅度,与未采用强化措施的换热器相比,其空气侧传热系数提升了71.3%~87.6%,相应的流动阻力增加了54.4%~72%;空气侧的换热能力随着纵向涡发生器数目的增加而逐渐变大,但空气侧的局部换热能力在第5根换热管之后几乎不受涡发生器数目的影响;与纵向涡发生器的顺排布置相比,纵向涡发生器以交错叉排的方式布置时,可以在保证强化换热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减小换热器流道内的流动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翅式换热器 纵向涡 强化换热 数值模拟 优化
下载PDF
内插梯形扰流片的矩形通道内涡流和传热特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新宜 朱冬生 陈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83,共13页
利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带缺口的梯形扰流片进行流动和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梯形扰流片的缺口位置及流动方式对矩形通道内流场以及传热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涡量、流线、流速分布、压力变化、湍流强度等的分析,揭示了扰流片强... 利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带缺口的梯形扰流片进行流动和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梯形扰流片的缺口位置及流动方式对矩形通道内流场以及传热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涡量、流线、流速分布、压力变化、湍流强度等的分析,揭示了扰流片强化传热的机理。结果表明,逆流时Nusselt数比顺流时提高了21.7%,同时摩擦因子也提高了25%。顺流时内侧缺口绕流片提高了传热系数的同时也增加了摩擦阻力,而外侧缺口的绕流片降低了传热系数同时也降低了形状阻力。研究发现较低Reynolds数下(10000<Re<14000),逆流体现了较好的综合性能,但较高Reynolds数下(14000<Re<20000),带缺口的绕流片则表现更好的综合性能。由于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导致了绕流片顶端后缘产生自由剪切层并诱发了发夹涡;绕流片的前后压差导致了流场内流体的旋流运动,形成了两个纵向涡;扰流片背面的逆压梯度产生了回流并形成回流涡。纵向涡强化了壁面与流动中心的对流传递过程,发夹涡则强化了主流区的流动混合,两种涡的共同作用加速了壁面的热量交换,实现了强化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片 涡流发生器 发夹涡 纵向涡 强化传热
下载PDF
纵向涡强化换热特性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田丽亭 雷勇刚 何雅玲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28-2130,共3页
本文在Re=190~1125范围内对两种不同形状纵向涡发生器(矩形、三角形)以两种不同方式(渐缩式、渐扩式)布置于平行通道内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并利用场协同原理对其换热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涡使通道换热得到... 本文在Re=190~1125范围内对两种不同形状纵向涡发生器(矩形、三角形)以两种不同方式(渐缩式、渐扩式)布置于平行通道内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并利用场协同原理对其换热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涡使通道换热得到很大提高,通道平均Nu_m数最大可提高46%。比较了通道性能评价指标(Nu_m/Nu_(m0))/(f/f_0),综合性能三角翼优于矩形翼,对于三角翼布置方式不同对综合性能影响不大,对于矩形翼渐扩方式布置优于渐缩方式。纵向涡使速度与温度梯度的平均夹角减小,通道中流场和温度场协同程度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场协同
下载PDF
小尺度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5
作者 汪健生 张金凤 刘志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48-1654,共7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布置有不同高度小尺度涡流发生器的矩形槽道,在Re=4000~10000的范围内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小尺度涡流发生器由于其高度的不同引起对流换热和压差的变化,分析了小尺度涡流发生器所诱导的流向涡和展向涡对强化...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布置有不同高度小尺度涡流发生器的矩形槽道,在Re=4000~10000的范围内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小尺度涡流发生器由于其高度的不同引起对流换热和压差的变化,分析了小尺度涡流发生器所诱导的流向涡和展向涡对强化传热影响的内在机理,并对所产生的涡旋对槽道中压力分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一种综合考虑对流换热和流动阻力的评价标准对不同高度小尺度涡流发生器的传热和流阻特性进行对比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发生器 流向涡 展向涡 强化传热
下载PDF
管内纵向涡强化换热的阻力特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泽亮 罗福生 +1 位作者 栗艳 杨承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19,共4页
为探讨管内纵向涡强化换热的阻力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分析了管内雷诺数以及涡发生器的安放位置、间距、高度等参数对管内阻力的影响,得到了管内阻力的拟合公式.并列出图表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到了管内纵向涡发生器强化传热的... 为探讨管内纵向涡强化换热的阻力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分析了管内雷诺数以及涡发生器的安放位置、间距、高度等参数对管内阻力的影响,得到了管内阻力的拟合公式.并列出图表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到了管内纵向涡发生器强化传热的规律和阻力特性.结果表明:在同一雷诺数下,阻力系数随间距的变化呈一次线性关系;间距相同时,较高的发生器高度对雷诺数较大时的传热有更显著的强化效果;小于纵向涡影响区域的间距设置对于强化换热是不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阻力特性
下载PDF
流线型涡发生器与螺旋片强化换热器壳侧传热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丽 尚勃均 +4 位作者 李雅侠 王翠华 孟辉波 龚斌 吴剑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49-1357,共9页
为降低翅翼型纵向涡发生器与螺旋片复合强化的套管式换热器壳侧传热阻力,提出一种新型翅翼型纵向涡发生器,即流线型涡发生器。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流线型涡发生器与螺旋片复合强化的换热器壳侧的传热和阻力特性并与三角翼型涡... 为降低翅翼型纵向涡发生器与螺旋片复合强化的套管式换热器壳侧传热阻力,提出一种新型翅翼型纵向涡发生器,即流线型涡发生器。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流线型涡发生器与螺旋片复合强化的换热器壳侧的传热和阻力特性并与三角翼型涡发生器(DWP)的强化效果进行比较,考察了流线型涡发生器common-flow-down(CFD)和common-flow-up(CFU)两种安装方式的强化效果,分析了流线型涡发生器的减阻机理。结果表明,在涡发生器面积和迎流角相同的情况下,流线型涡发生器可以取得与三角翼型涡发生器相同(Re<8000)或略低(Re>8000)的传热系数,但其产生的流动阻力比三角翼型涡发生器低21%;在相同压降条件下,common-flow-up安装方式的综合传热效果优于common-flow-down;流线型涡发生器减阻机理在于提高了速度场与压力场的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流体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流线型 纵向涡发生器 套管式换热器
下载PDF
利用纵向涡旋发生元强化传热 被引量:5
18
作者 吕静 王中铮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48,共2页
介绍了翼型纵向涡旋发生元强化传热技术。对比实验中 ,应用此技术的换热器的对流换热系数比装有扰流柱的换热器提高 2 .
关键词 纵向涡旋发生元 强化传热 换热器 空调 供热 采暖
下载PDF
涡量强度强化传热机理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春节 闵春华 +3 位作者 齐承英 王丹 田丽亭 王进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68,共4页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矩形通道布置矩形翼纵向涡发生器后二次流强度和涡量强度在流动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涡量强度对强化换热和阻力增加的贡献.结果表明:涡量强度ABS在整个通道内的变化规律与局部Nu相同,即通道入口的局部Nu较...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矩形通道布置矩形翼纵向涡发生器后二次流强度和涡量强度在流动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涡量强度对强化换热和阻力增加的贡献.结果表明:涡量强度ABS在整个通道内的变化规律与局部Nu相同,即通道入口的局部Nu较大.受纵向涡发生器的影响,局部Nu出现一极值后逐渐减小;与二次流强度ABS相比,涡量强度ABS更能反映流动与换热之间的关系;得到了Nu和f的增加量与无量纲涡量强度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涡量强度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型矩形翼纵向涡发生器流动与换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闵春华 齐承英 +1 位作者 谢尚群 孔祥飞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6,共4页
在矩形翼的侧面粘贴一个小矩形辅翼,构成一种新型矩形翼纵向涡发生器,称为组合翼。在压力损失相等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比较了矩形通道内组合翼与原始矩形翼纵向涡发生器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对于原始矩形翼,其最佳攻角为45°;... 在矩形翼的侧面粘贴一个小矩形辅翼,构成一种新型矩形翼纵向涡发生器,称为组合翼。在压力损失相等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比较了矩形通道内组合翼与原始矩形翼纵向涡发生器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对于原始矩形翼,其最佳攻角为45°;与矩形翼相比,组合翼的换热明显增强,且阻力系数减小,尤其当辅翼布置在矩形翼的上游时换热增强与阻力系数减小效果更加明显;研究范围内,辅翼攻角为30°时的流动与传热综合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矩形通道 强化传热 压力损失 组合翼 矩形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