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ve and Marriage in News from Nowhere
1
作者 黄艳群 《海外英语》 2011年第2X期164-165,共2页
News From Nowhere is one of William Morris' classic works. It describes a future ideal society through the adventure of its narrator, William Guest, who falls asleep and awakes only to find himself in a utopian so... News From Nowhere is one of William Morris' classic works. It describes a future ideal society through the adventure of its narrator, William Guest, who falls asleep and awakes only to find himself in a utopian society. This paper is a discuss of the love and marriage in News From Now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S From Nowhere love MARRIAGE utopia
下载PDF
丁玲与中国无政府主义运动:破解丁玲研究之谜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全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0-155,共6页
丁玲早期参加过无政府主义者们组织的活动,也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其早期作品对超拔于世俗生活之上的性爱乌托邦的追寻,标志着中国性爱小说走出了五四"爱情-婚姻-家庭"的世... 丁玲早期参加过无政府主义者们组织的活动,也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其早期作品对超拔于世俗生活之上的性爱乌托邦的追寻,标志着中国性爱小说走出了五四"爱情-婚姻-家庭"的世俗程序,进入到一个新的精神空间,使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无政府主义 性爱小说 乌托邦
下载PDF
东西“情圣”的合流与唯情论的乌托邦——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与“浪漫爱”的兴起 被引量:3
3
作者 耿传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0-165,共6页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情小说 唯情论 浪漫爱 乌托邦 “人神”文化
下载PDF
试论朦胧诗人的乌托邦情结 被引量:1
4
作者 林平乔 《嘉应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3-66,共4页
以怀疑与批判为表现特征的朦胧诗歌在精神废墟的重建上表现出鲜明的乌托邦情结。这种含蕴时代精神的新的乌托邦理想主要体现在对爱情的歌吟,对童心的沉醉,对自然的眷顾,和对古远的历史情境的缅怀。它承载了朦胧诗人逃避现实污浊、抚慰... 以怀疑与批判为表现特征的朦胧诗歌在精神废墟的重建上表现出鲜明的乌托邦情结。这种含蕴时代精神的新的乌托邦理想主要体现在对爱情的歌吟,对童心的沉醉,对自然的眷顾,和对古远的历史情境的缅怀。它承载了朦胧诗人逃避现实污浊、抚慰绝望心灵、恢复本真人性、重树民族信心的梦想。他们在无望的时代,以对终极价值的执着守望,肩起了整个民族的信仰大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爱情 童心 自然 历史情境
下载PDF
身体“乌托邦”与爱情“理想国”——马玉琛长篇小说《金石记》中性与爱描写的美学意义
5
作者 王荣 孙金燕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
性爱作为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不可割离的随行物,总是以其强烈而丰富的魅力诱惑着作家又吸引着读者,从而为人们观照和把握自身所不可或缺。但是现今小说中对这一主题的书写,则几乎完全由情爱理想的构筑、追寻转换到对性爱现实的认同... 性爱作为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不可割离的随行物,总是以其强烈而丰富的魅力诱惑着作家又吸引着读者,从而为人们观照和把握自身所不可或缺。但是现今小说中对这一主题的书写,则几乎完全由情爱理想的构筑、追寻转换到对性爱现实的认同与享用,理想中的爱情等待与追寻早已不知不觉化为肉体欲望的放纵与发泄。而马玉琛在其小说《金石记》中所呈现的"理想国"式的爱情,不仅是对当下身体"乌托邦"式书写的一种有力的反拨,提出在性爱欲望书写中依然可以有诗性之思的存在,在众多的欲望化书写中显示出它的独特的价值,而且为如何在小说中使灵与肉结合,让生命享受与精神超越在审美体验中熔铸提供了一个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玉琛 《金石记》 身体“乌托邦” 爱情“理想国”
下载PDF
柏拉图与墨子的思想比较研究
6
作者 李占伟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71-73,77,共4页
柏拉图与墨子分别是中西方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同处轴心时代的两位哲学家虽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却有着一系列惊人相似的哲学、文艺思想:政治理想的"乌托邦"性、对"爱"的颂扬、文艺追求的宗教倾向等。对这些相似... 柏拉图与墨子分别是中西方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同处轴心时代的两位哲学家虽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却有着一系列惊人相似的哲学、文艺思想:政治理想的"乌托邦"性、对"爱"的颂扬、文艺追求的宗教倾向等。对这些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中西方艺术审美与功利关系在历史维度上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墨子 乌托邦 功利
下载PDF
斩不断的“情爱”情结——女性文学情爱主题特征概述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华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54-58,共5页
论文在梳理女性文学情爱主题流变的基础上,归纳出情爱主题的四个特征:即情爱主题由理性的对应向内在化、纯粹性转变;情爱主题由模式化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主观色彩强烈的"准自叙传"形式;对建构神话和乌托邦的执着,其中包括... 论文在梳理女性文学情爱主题流变的基础上,归纳出情爱主题的四个特征:即情爱主题由理性的对应向内在化、纯粹性转变;情爱主题由模式化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主观色彩强烈的"准自叙传"形式;对建构神话和乌托邦的执着,其中包括从精神恋神话到"性唯美"神话的建构以及从寻找理想男子汉到单性爱情乌托邦的营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情爱主题 “准自叙传”形式 乌托邦
下载PDF
激荡在诗意与现实之间的存在冲突——读北村《玛卓的爱情》
8
作者 毛鸽 《宜宾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80-82,共3页
小说家北村是对当下存在困境做真实揭示的大家。小说《玛卓的爱情》恰当地表征着当下存在的真实状况和局限性。玛卓和刘仁的失败,表明了诗意的爱情在现世生存中的困境。爱情的烛光下不能照彻生命的黑暗,爱情的天梯是无力的,它是用情书... 小说家北村是对当下存在困境做真实揭示的大家。小说《玛卓的爱情》恰当地表征着当下存在的真实状况和局限性。玛卓和刘仁的失败,表明了诗意的爱情在现世生存中的困境。爱情的烛光下不能照彻生命的黑暗,爱情的天梯是无力的,它是用情书堆起来的,无力反抗现实的黑暗,更无法抵达永恒的家园。同时小说更并表现着对精神慰藉的吁求和渴望。北村的写作是一种对存在意义寻找的写作。他的小说告之了他所理解的生命选择的应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乌托邦 现实深渊 存在冲突
下载PDF
一人亦可成邦国——析格非“乌托邦三部曲”
9
作者 李丹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0-45,39,共6页
"亚成人"是格非"乌托邦三部曲"所着力塑造的人物类型,由于与现世的关系始终呈紧张状态,他们始终是失语的;"亚成人"的行为一直介乎于儿童与成年之间,其时间是停滞的;而爱情则是"亚成人"得以存... "亚成人"是格非"乌托邦三部曲"所着力塑造的人物类型,由于与现世的关系始终呈紧张状态,他们始终是失语的;"亚成人"的行为一直介乎于儿童与成年之间,其时间是停滞的;而爱情则是"亚成人"得以存在和成型的惟一动力。格非的"乌托邦三部曲"就其发展而言是灵性愈减、暮气愈深,可以看出作者处理"过去"的从容自信与面对"当下"的不知所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成人 乌托邦 失语 时间 爱情
下载PDF
男女两性对现代启蒙认识的差异——由文本对照引起的思考
10
作者 赵启鹏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23-28,共6页
本文以共时和历时为轴 ,以现代启蒙为核心 ,通过对六部作品的具体分析 ,发现不同性别的文本中 ,男女两性对自我和对异性的认识是呈悖反方向发展的两条线。结合文本小语境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大语境进行深入分析 ,看到现代人真正实现启蒙目... 本文以共时和历时为轴 ,以现代启蒙为核心 ,通过对六部作品的具体分析 ,发现不同性别的文本中 ,男女两性对自我和对异性的认识是呈悖反方向发展的两条线。结合文本小语境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大语境进行深入分析 ,看到现代人真正实现启蒙目标的艰难。而对于女性来说 ,除了外在因素的阻挠 ,更有长期的社会整体文化心理所造成的自我心理暗示。由此 ,女性在拆解男性乌托邦神话的行为 ,是伴随着浓重的感伤意绪的。启蒙目标始终未完成 ,根本原因就在于男性不肯放弃其在社会和两性模式中的绝对优势 ,这就导致了相当多的男性的启蒙者的深层心理和实质行为的反启蒙性质 ,或者说伪启蒙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受者 对象性存在 启蒙式的爱情 男性乌托邦神话 伪启蒙
下载PDF
墨家的道德乌托邦思想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11
作者 沈慧芳 《黄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6-18,共3页
墨家的道德乌托邦思想包括"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道德理想、"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和"非攻"的天下和平理想。这种基于"兼爱"理论而构建起来的道德理想,在封建等级社会和专... 墨家的道德乌托邦思想包括"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道德理想、"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和"非攻"的天下和平理想。这种基于"兼爱"理论而构建起来的道德理想,在封建等级社会和专制体制下,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在战国时期动荡无序的社会里,广大人民向往平等、民主与和平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乌托邦 兼爱 尚同
下载PDF
爱与美的乌托邦原罪:丁一与顾城的互文解读
12
作者 张细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1期32-36,共5页
《我的丁一之旅》中建构爱情与戏剧乌托邦的诗人丁一与现实中执迷于爱情与诗歌童话的诗人顾城存在互文性的精神关联。顾城之死喻示极致即绝境,这是所有乌托邦实有化的原罪,包括爱与美的乌托邦。史铁生则通过丁一失败的爱情实验与最后的... 《我的丁一之旅》中建构爱情与戏剧乌托邦的诗人丁一与现实中执迷于爱情与诗歌童话的诗人顾城存在互文性的精神关联。顾城之死喻示极致即绝境,这是所有乌托邦实有化的原罪,包括爱与美的乌托邦。史铁生则通过丁一失败的爱情实验与最后的死亡,表达对理想乌托邦化的警醒,并反思欲望、想象、自由的边界。顾城与丁一爱与美的乌托邦冲动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与创伤记忆有关,折射了诗人潜意识里借爱情与艺术疗救"文革"恐惧与伤痛的隐秘欲望。二者的悲剧在于将爱与美推向极致的同时,艺术与爱情乌托邦的"毒",就难免走向美与善的背离,这实则涉及理想与乌托邦的界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与美 乌托邦原罪 丁一 顾城 互文
下载PDF
梦的破灭与作为代价的孤独——浅析《山河入梦》的乌托邦理想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中驰 刘伟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6-108,共3页
通过对小说《山河入梦》文本的分析及人物形象的解读,阐述了谭功达心理、性格特点以及对他与姚佩佩人生理想的异同,找出了横亘在二人之间的隔阂——爱情与理想、理想与现实、现实与乌托邦之间的矛盾,从而解释了两个人作为人生归宿的孤独。
关键词 《山河入梦》 爱情 理想 乌托邦 孤独
下载PDF
爱情乌托邦的毁灭——对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读解
14
作者 张燕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102-103,共2页
犹太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喜欢探索谜一般的心理,他擅长剖析偏执的灵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刻画了一位一生都沉湎于爱情乌托邦里的陌生女人,激情的单恋,幻想的爱情以及她降低自尊,成为他人的客体,注定她的爱情乌托邦不可避... 犹太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喜欢探索谜一般的心理,他擅长剖析偏执的灵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刻画了一位一生都沉湎于爱情乌托邦里的陌生女人,激情的单恋,幻想的爱情以及她降低自尊,成为他人的客体,注定她的爱情乌托邦不可避免地毁灭,表达了作者失去家园的绝望,也预示着作者精神世界的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茨威格 陌生女人 爱情乌托邦 毁灭
下载PDF
真纯依旧——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都市小说创作一种
15
作者 张宁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91-93,共3页
 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建构,九十年代的都市出现了“情感沙漠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张欣和张抗抗等 —部分女作家,用真纯的情爱乌托邦演绎她们拯救城市情感和精神的努力。 《城市爱情》和《情爱画廊》是女作家 们纯情写作的典范,以其...  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建构,九十年代的都市出现了“情感沙漠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张欣和张抗抗等 —部分女作家,用真纯的情爱乌托邦演绎她们拯救城市情感和精神的努力。 《城市爱情》和《情爱画廊》是女作家 们纯情写作的典范,以其为例具体分析这种写作倾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情感特质,无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乌托邦 浪漫 忧郁
下载PDF
诗人之死——读《玛卓的爱情》
16
作者 张秀娟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11期53-55,共3页
现实的日常生活使人的个人独特性被逐渐消磨,而作为诗人的玛卓用其一生来追求她本真的存在。玛卓诗人身份的自我认同让她对诗意栖居的追求愈演愈烈;爱情理想与诗歌艺术的精神向往,却在现实生活中止步不前。诗人的"镜子领域"... 现实的日常生活使人的个人独特性被逐渐消磨,而作为诗人的玛卓用其一生来追求她本真的存在。玛卓诗人身份的自我认同让她对诗意栖居的追求愈演愈烈;爱情理想与诗歌艺术的精神向往,却在现实生活中止步不前。诗人的"镜子领域"①遭到破坏,自我认同感变得虚无,诗人玛卓最终也只能以死来求得到灵魂的安慰与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鸟托邦 自我认同 死亡救赎
下载PDF
人性、教育爱、教育理想国——由《林哈德和葛笃德》切入
17
作者 王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85-88,共4页
《林哈德和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教育小说和启蒙人类的经典之作。在精致化的教育叙事脉境中,全景展示了一幅教育隐喻图景。作为其逻辑起点,始于人性的探究并通过小说中不同隐喻形象的博弈使人的更高属性战胜了人的动物属性。继而,形塑... 《林哈德和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教育小说和启蒙人类的经典之作。在精致化的教育叙事脉境中,全景展示了一幅教育隐喻图景。作为其逻辑起点,始于人性的探究并通过小说中不同隐喻形象的博弈使人的更高属性战胜了人的动物属性。继而,形塑了“母慈——父道——神爱”三位一体的教育爱系统。最终,构建了贫困与教育爱共同编织的教育理想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哈德和葛笃德 人性 教育爱 教育理想国
下载PDF
“女性向”与“网络女性主义”——近年热映都市青春爱情片新观察 被引量:10
18
作者 付筱茵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73,共6页
近几年电影市场一系列都市青春爱情片都改编自女性作者的热门网络小说,都采用了女性视角,都比较注重女性的细腻体验与情感感受,据此笔者提出了"女性向"电影这一概念,对其外延、内涵进行了阐释和厘清,并对其创作的叙事机理、... 近几年电影市场一系列都市青春爱情片都改编自女性作者的热门网络小说,都采用了女性视角,都比较注重女性的细腻体验与情感感受,据此笔者提出了"女性向"电影这一概念,对其外延、内涵进行了阐释和厘清,并对其创作的叙事机理、叙事类型及文化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向 纯爱乌托邦 独生女一代 网络女性主义
原文传递
当代电影中爱情叙事的功能和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林侠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萨特考问爱情所留下的三重困境 ,严重质疑了艺术所热衷的爱情叙事。这种质疑使得爱情叙事遭受哲学思维的理性破坏 ,苦苦挣扎于感性与理性对抗的尴尬之中。以爱情为核心的影视经受着潜在而宏大的社会叙事的消解。影视媒介企图以性爱叙事... 萨特考问爱情所留下的三重困境 ,严重质疑了艺术所热衷的爱情叙事。这种质疑使得爱情叙事遭受哲学思维的理性破坏 ,苦苦挣扎于感性与理性对抗的尴尬之中。以爱情为核心的影视经受着潜在而宏大的社会叙事的消解。影视媒介企图以性爱叙事对哲学的理性疆域进行突围。但是 ,近年来 ,无论国际上的大小电影节怎样肯定这种叙事 ,在众多获奖影片中却鲜有佳作 ;亚洲电影则利用本民族传统的爱情叙事进行人性寓言化的处理 ,在记忆中或某个不知名的角落 ,营建一个乌托邦世界 ,有意无意地回避了爱情的哲学困境。也正如此 ,颇具风格的东方式的爱情影像常常以清新但又边缘的面貌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性思维 爱情叙事 性爱叙事 精神乌托邦
原文传递
阿库宁小说中的宗教乌托邦意识
20
作者 武玉明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7-71,共5页
当代俄罗斯作家阿库宁在其系列小说中刻画了一幅人性危机的末世图景,同时他又以宗教式思维引入并强化了爱之救赎的主题。这一主题与白银时代象征主义诗派的索菲亚理念、东正教圣爱观念以及俄罗斯宗教哲学传统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寄... 当代俄罗斯作家阿库宁在其系列小说中刻画了一幅人性危机的末世图景,同时他又以宗教式思维引入并强化了爱之救赎的主题。这一主题与白银时代象征主义诗派的索菲亚理念、东正教圣爱观念以及俄罗斯宗教哲学传统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寄托着作者"爱将拯救世界"的创作理想。这既是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有益补充,也是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传统中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宗教乌托邦意识的继承。阿库宁所塑造的"爱的乌托邦"以俄罗斯大众读者所熟稔的宗教文化形式提出了一个超越人性危机、平复存在焦虑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里斯·阿库宁 宗教 乌托邦 爱之主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