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客家人忧国忧民、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加洪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5-129,共5页
客家人"忧国忧民、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来源河洛,是在不断迁徙、不断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客家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传承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使客家人从小就养成爱国爱乡情操。每当民族危难、国家危亡之时,客... 客家人"忧国忧民、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来源河洛,是在不断迁徙、不断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客家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传承和发展这一优良传统,使客家人从小就养成爱国爱乡情操。每当民族危难、国家危亡之时,客家人总是忧国忧民,率先挺身而出,揭竿而起;为了抵御外侮,客家人总是奋勇抵抗,冲锋在最前列,义无反顾,甚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人 忧国忧民 爱国爱乡 优良传统
下载PDF
论刘冯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颜昌廉 《钦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2-15,共4页
刘永福、冯子材两位英雄都出自钦州。刘冯精神表现为保国与援外相成,睦邻与安边同在,辅民与济世统一,兴乡与强国共进。在今天大好机遇与严峻挑战面前,探讨和把握刘冯精神的真谛,丰富钦州精神的内涵,振奋爱国兴乡的奋斗精神和培养开放辅... 刘永福、冯子材两位英雄都出自钦州。刘冯精神表现为保国与援外相成,睦邻与安边同在,辅民与济世统一,兴乡与强国共进。在今天大好机遇与严峻挑战面前,探讨和把握刘冯精神的真谛,丰富钦州精神的内涵,振奋爱国兴乡的奋斗精神和培养开放辅民的和谐精神,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冯精神 爱国兴乡 睦邻辅民 现代价值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乡土教材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和义 李富荣 刘叙华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编写了五种乡土教材,具有种类多、坚持时间长、编写逐渐规范、地方特色突出、强调爱乡爱国等特点,也存在版次混乱、内容更新迟缓、整体质量不高等不足。爱国始于爱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 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编写了五种乡土教材,具有种类多、坚持时间长、编写逐渐规范、地方特色突出、强调爱乡爱国等特点,也存在版次混乱、内容更新迟缓、整体质量不高等不足。爱国始于爱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要注重时效性、可读性与趣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 宜春市 乡土教材 爱乡爱国
下载PDF
乡土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关于《潮汕文化读本》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平原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9,共9页
回顾和分析晚清及民国时期乡土教材编写和乡土文化教育的历史,当时从朝廷到民间一致认定,强化乡土教育乃提振国人爱国精神的最佳途径,所以时人积极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并将其引入学校和课堂,尤其是潮汕地区文人学者更是热心地编写了多种乡... 回顾和分析晚清及民国时期乡土教材编写和乡土文化教育的历史,当时从朝廷到民间一致认定,强化乡土教育乃提振国人爱国精神的最佳途径,所以时人积极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并将其引入学校和课堂,尤其是潮汕地区文人学者更是热心地编写了多种乡土文化教材,在其时的乡土教材编写和乡土文化教育中独占鳌头。这种做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认真借鉴。以主编《潮汕文化读本》的经验,乡土文化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做到重建"乡土记忆",进而达成因"爱乡"而"爱国"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乡土文化教材编写就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有独特性,乡土气息要浓;二是有趣味性,适合少年儿童学习;三是有可读性,必须是好诗文,有文章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教材 编写与教学 文化传承 爱乡爱国 《潮汕文化读本》
下载PDF
而今识遍愁滋味——漫谈辛弃疾言愁词的愁意象
5
作者 沈有珠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9-33,共5页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弃疾 国愁 乡愁 人生之愁 闲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