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sis of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d of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Xinchang gas field,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被引量:9
1
作者 Xu Zhangyou Zhang Xiaoyu +1 位作者 Wu Shenghe Zhao Y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30-237,共8页
The genesis of a reservoir is a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deposition, diagenesis, tectonic reworking, and interaction of rock and fluid and the evolutionary environment. We discuss the genetic and evolution mec... The genesis of a reservoir is a result 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deposition, diagenesis, tectonic reworking, and interaction of rock and fluid and the evolutionary environment. We discuss the genetic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a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d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diagenesis, diagenetic reservoir facies and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sequence. 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is reservoir bed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of diagenetic reservoir facies, namely strong dissolution, chlorite-lined intergranular pores, compaction and pressure solution, carbonate cementation and secondary quartz increase. There are, however, just two diagenetic reservoir facies which provid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ds, namely strong dissolution and chlorite-lined intergranular pores. We also analyzed their diagenetic evolution sequenc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d. Besides, it wa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sandstones, type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diagenesis history as well as the tectonic reworking in later periods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d.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recas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quality reservoir b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diagenetic reservoir facies Xujiahe Formation upper Triassic Xinchang gas field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下载PDF
低渗透油层微观水驱油特征 被引量:60
2
作者 曲志浩 孔令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9-334,共6页
通过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实验 ,研究了安塞、五号桩、鄯善、科尔康 4个低渗透油田的微观水驱油特征。结果表明 :1贾敏效应是不可忽视的作用力 ;2水驱油效率低 ;3自吸驱油现象明显 ;4油层结垢损害应当预防。将 4个低渗透油田划分为成岩... 通过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实验 ,研究了安塞、五号桩、鄯善、科尔康 4个低渗透油田的微观水驱油特征。结果表明 :1贾敏效应是不可忽视的作用力 ;2水驱油效率低 ;3自吸驱油现象明显 ;4油层结垢损害应当预防。将 4个低渗透油田划分为成岩型和沉积型两种类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层 微观水驱油特征 费敏效应 驱油效率 自吸现象 油层结垢 成岩型低渗透 沉积型低渗透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苏77区块特低渗储层成岩相识别及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宫雪 沈武显 +1 位作者 李文厚 王若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1-298,共8页
苏里格气田苏77区块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沉积时期辫状河道发育,储层岩性以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储层经历了压实、压溶、自生矿物胶结以及后期溶蚀作用,大部分已进入中成岩B期,达到低孔—特低渗储层级别。根据主要的成岩... 苏里格气田苏77区块中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沉积时期辫状河道发育,储层岩性以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储层经历了压实、压溶、自生矿物胶结以及后期溶蚀作用,大部分已进入中成岩B期,达到低孔—特低渗储层级别。根据主要的成岩矿物、填隙物、成岩作用及孔隙组合,将盒8下亚段储层按照储集性能的优劣划分为石英加大溶孔相(Ⅰ)、黏土矿物充填晶间孔相(Ⅱ)、碳酸盐矿物胶结相(Ⅲ)和压实压溶致密相(Ⅳ)4类成岩相带。其中Ⅰ类成岩相为有利储集相,Ⅱ类成岩相储集性能次之,Ⅲ、Ⅳ类成岩相属于较差储集岩相。根据不同成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可以识别出成岩相的同心、侧变和互层三类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化 成岩相 特低渗储层 组合模式 苏77区块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库车坳陷迪那气田古近系裂缝发育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被引量:16
4
作者 袁静 曹宇 +5 位作者 李际 董道涛 杨蓉 李春堂 昌伦杰 杨俊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40-850,共11页
以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为基础,辅以扫描电镜、粘土矿物X-衍射、流体包裹体、油层物性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那气田古近系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裂缝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宏、微观裂缝主要... 以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为基础,辅以扫描电镜、粘土矿物X-衍射、流体包裹体、油层物性分析等手段,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迪那气田古近系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裂缝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宏、微观裂缝主要为构造裂缝,其余依次为溶蚀裂缝、成岩裂缝和超压裂缝。构造裂缝分为剪切裂缝、扩张裂缝和震裂缝3种主要类型(以剪切裂缝为主)和3个发育期次;其中对储集烃类最为有效的裂缝形成于晚喜马拉雅期(上新世末期,即2.6~1.81 Ma)的构造挤压作用;溶蚀裂缝、成岩裂缝与超压裂缝与油气注入引起的溶蚀作用、粘土矿物脱水收缩、强烈构造挤压、快速深埋及流体增压造成的地层超压有关,主要形成时间为库车末期至西域期(2 Ma至现今)。裂缝发育的差异性主要受岩石类型、沉积相带、单层厚度和与主控断层距离的控制。位于气田中部的水下分流河道以粉细砂岩为主,裂缝最发育,单井产能高。裂缝线密度与单层厚度呈"座椅"式负相关,随着与主控断层距离增大而减小;泥岩裂缝线密度小于0.4条/m,且与单层厚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溶蚀裂缝 成岩裂缝 超压裂缝 裂缝特征 低渗砂岩储层 迪那气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储层特低渗透成因分析与评价——以安塞油田沿25区块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高辉 宋广寿 +3 位作者 孙卫 任国富 张创 韩宗元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34-1140,共7页
应用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压汞等化验分析资料综合研究了安塞油田沿25区块长6储层的特低渗透成因和影响因素,并评价了储层储集性能。分析表明,该区块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发育粒间孔、溶蚀孔,孔隙结构类型属... 应用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压汞等化验分析资料综合研究了安塞油田沿25区块长6储层的特低渗透成因和影响因素,并评价了储层储集性能。分析表明,该区块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发育粒间孔、溶蚀孔,孔隙结构类型属小孔隙、微细喉道型。其特低渗透成因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具体表现为: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软组织含量大、粒度细和成分成熟度较低是造成储层特低渗透特征的主要原因。同时成岩压实、胶结作用使得储层的孔隙度、渗透性进一步减小、变差,而溶蚀作用和成岩缝的产生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的特低渗透特征。根据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分析,将研究区储集岩分为3类,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是主要储层分布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成因 成岩作用 储层评价 长6储层 安塞油田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特征 被引量:42
6
作者 李海燕 彭仕宓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0-104,共5页
研究了苏里格气田二叠系储集层的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微观孔隙结构,分析了成岩作用对低渗透储层储集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本区砂岩储层特低渗透率的主要原因是成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及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选用流动层... 研究了苏里格气田二叠系储集层的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微观孔隙结构,分析了成岩作用对低渗透储层储集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造成本区砂岩储层特低渗透率的主要原因是成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及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选用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孔喉半径均值和变异系数7项参数,建立了遗传神经网络的学习及预测模型。采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对苏里格气田二叠系进行了成岩储集相的识别。识别出了4类成岩储集相,即不稳定组分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碳酸盐胶结物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强压实强胶结剩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和极强压实强胶结致密成岩储集相。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并结合沉积相,确定了各成岩储集相的时空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低渗透储层 模式识别 成岩储集相 遗传神经网络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丹油田永宁探区长6储层特低渗成因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强昆生 王建民 +4 位作者 冯永春 田新文 高亚罡 杨杰 吕修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82-90,共9页
综合应用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志丹油田永宁探区长6储层的特低渗透成因和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特低渗透成因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为沉积微相对储层... 综合应用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志丹油田永宁探区长6储层的特低渗透成因和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特低渗透成因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为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水下分流河道砂层的物性好于河口坝沉积砂体,河口坝沉积砂体的物性好于分流间湾砂体沉积;成岩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得储层物性变差,成岩溶蚀及蚀变作用和成岩缝的产生对储层的特低渗物性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丹油田 永宁探区 特低渗透成因 主控因素
下载PDF
特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的成岩相及其差异性研究--以苏里格气田苏东41-33区盒8段储层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高辉 李天太 +2 位作者 徐自强 杨玲 李达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1,28,共8页
以物性、铸体薄片、电镜扫描、阴极发光、高压压汞、X衍射等测试结果为基础,对苏东41-33区盒8段储层的成岩相及其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储层岩性为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和细-中粒岩屑砂岩,填隙物质量分数较高,磨圆度为次棱角状... 以物性、铸体薄片、电镜扫描、阴极发光、高压压汞、X衍射等测试结果为基础,对苏东41-33区盒8段储层的成岩相及其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盒8段储层岩性为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和细-中粒岩屑砂岩,填隙物质量分数较高,磨圆度为次棱角状-次圆,分选中等.成岩序列划分指标分析表明:成岩演化阶段为中成岩B期,压实压溶作用使原生粒间孔隙大量损失,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进一步变差,优质储层的形成与溶解作用所产生的次生溶蚀孔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综合考虑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孔隙发育程度的影响,划分出五种成岩相;绿泥石胶结-溶蚀孔相孔隙结构好,排驱压力小,大孔喉质量分数高,渗透率大,为最有利的成岩相带.成岩相分布的差异性在宏观上主要源于物源距离和沉积微相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成岩作用 特低渗透气藏 盒8储层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大牛地气田低孔低渗气藏合采时机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闫长辉 李正健 +2 位作者 郑军 王辛 张俊杰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9-112,168,共4页
低孔低渗气藏多采用合采的方式开采,但合采会降低气藏采收率。为了确定最佳合采时机,提高合采时的采收率,针对大牛地气田各气层原始地层压力接近、低孔、低渗的特点,进行了长岩心并联试验,模拟气藏合层开采时的产气特征,通过绘制流压与... 低孔低渗气藏多采用合采的方式开采,但合采会降低气藏采收率。为了确定最佳合采时机,提高合采时的采收率,针对大牛地气田各气层原始地层压力接近、低孔、低渗的特点,进行了长岩心并联试验,模拟气藏合层开采时的产气特征,通过绘制流压与采收率的关系曲线,对比了在不同合采时机下层间压力差和物性差异对最终采收率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此类特点的气藏的最佳合采时机为生产初期,在此时期能够取得较高的采收率;当存在层间压力差后再合采,高压层的物性越差,对采收率的影响越小,反之,高压层的物性越好或是与低压层的物性越接近,其对采收率的影响越严重。作者结合实际生产数据分析,证明了结论符合现场生产情况,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于指导现场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牛地气田 低孔 低渗气藏 原始地层压力 合采时机 长岩心并联试验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定量表征与成岩储集相——以吉林新立油田泉头组三、四段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思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0-105,共6页
作者采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手段,统计了新立油田泉头组三、四段储层的视压实率和视胶结率,对成岩作用强度进行了定量表征。引入了成岩系数和成岩储集相的概念,并按照成岩系数大小,将储层划分为4种成岩储集相,即强溶蚀次生... 作者采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手段,统计了新立油田泉头组三、四段储层的视压实率和视胶结率,对成岩作用强度进行了定量表征。引入了成岩系数和成岩储集相的概念,并按照成岩系数大小,将储层划分为4种成岩储集相,即强溶蚀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A相),中等压实-弱、中胶结混合孔隙成岩储集相(B相),强压实-弱、中胶结混合孔隙成岩储集相(C相)和碳酸盐强胶结成岩储集相(D相)。其中以A相最有利于油气聚集,B相次之,C相较差,D相最差。分析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特征和演化,认为晚成岩A亚期的酸性水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立油田 下白垩统 低渗透储层 成岩定量表征 成岩储集相 松辽盆地
下载PDF
高尚堡油田深层沙三2亚段沉积微相及成岩储集相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海燕 吴胜和 岳大力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3-61,共9页
为了明确高尚堡油田深层沙三2Es23亚段沉积微相、成岩储集相特征及各类成岩储集相的成因机制,利用区域地质、测井、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 为了明确高尚堡油田深层沙三2Es23亚段沉积微相、成岩储集相特征及各类成岩储集相的成因机制,利用区域地质、测井、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岩储集相划分,探讨各类成岩储集相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该区Es23亚段为一套扇三角洲沉积体,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广泛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分析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得出造成本区储层砂岩渗透率较低的主要机制是成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及各种自生矿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结合成岩作用和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将本区成岩储集相划分为稳定组分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中强压实强胶结残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强压实强胶结剩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极强压实强胶结致密成岩储集相4类,阐述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的特征。选用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排驱压力、孔喉半径均值和变异系数等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对目的层进行了成岩储集相识别,并结合沉积相,实现了成岩储集相的时空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沉积微相 成岩储集相 高尚堡油田 遗传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