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ffect of physical property change on the water flooding development in Changqing oilfield Jurassic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nan Shangguan Yongqiang Zhang Weiliang Xiong 《Petroleum》 2015年第4期300-306,共7页
Changqing old oilfield Jurassic reservoir's average calibration recovery is 24.7%,with geological reserves recovery of 16.6%,water cut of 65.2%.And most of Jurassic reservoirs a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field lif... Changqing old oilfield Jurassic reservoir's average calibration recovery is 24.7%,with geological reserves recovery of 16.6%,water cut of 65.2%.And most of Jurassic reservoirs a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field life,part of them has entered the high water cut and high recovery stage.Traditional water flooding way for improving oil recovery becomes more difficult,and new method has to be considered.Maling oilfield BS district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with high water cut of 90.8%,high recovery percent of 26.1%and low oil recovery rate of 0.25%.To explore the new way to improve oil recovery,the polymer and surfactant(SP for short)important pilot test has been developed.The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indoor core data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and inspection wel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servoir permeability,pore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re type changed greatly after long-term water flooding development.These changes bring more difficulties to the continue development,especially the high injection pressure,which can cause other problems for well pattern infilling and EOR.This paper takes the high injection pressure problem of Maling BS district Jurassic reservoir for example,analyzes the physical property change law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past,core analysis,formation sensitivity,interstitial matter,well test interpretation results,in order to help to further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important parameters for tertiary oil recovery technique for similar reservoirs and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rassic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change Water flooding core analysis EOR low permeability
原文传递
Changes in filtration and capacitance properties of highly porous reservoir i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CT-based and geomechanical modeling
2
作者 Valerii Khimulia Vladimir Karev +1 位作者 Yury Kovalenko Svyatoslav Barkov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8期2982-2995,共14页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filtration and capacitance properties of highly porous reservoir rocks of the aquifer of a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facility.The geomechanical part of the re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studies of filtration and capacitance properties of highly porous reservoir rocks of the aquifer of an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facility.The geomechanical part of the research included studying the dependence of rock permeability on the stress-strain stat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wells,and physical model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wellbore zone-the method of directional unloading of the reservoir.The digital part of the research included computed tomography(CT)-based computer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pore space characteristics,and filtration proper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s.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physical modeling of deformation and filtration processes,it is found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rocks before fracture depends on the stress-strain state insignificantly,and this influence is reversible.However,when downhole pressure reaches 7-8 MPa,macrocracks in the rock begin to grow,accompanied by irreversible permeability increase.Porosity,geodesic tortuosity and permeability value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digital studies and numerical modeling.A weak degree of transversal anisotropy of the filtration properties of rocks was detect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re size distribution,pressure field and flow velocities,high homogeneity and connectivity of the rock pore space is shown.The absence of pronounced changes in pore 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pore permeability after non-uniform triaxial loading rocks was shown.On the basis of geometrical analysis of pore space,the reasons for weak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were identified.The filtration-capacitance properties obtained from the digital analysis showed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s of field and laboratory measurements.The physical modeling has confirmed the efficiency of application of the directional unloading method for the reservoir under study.The necessary parameters of its application were calculated:bottomhole geometry,stage of operation,stresses and pressure drawdown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eability anisotropy reservoir porosity Rocks computed tomography(CT) digital core analysis Filtration flow numerical modeling
下载PDF
低渗致密气藏防水锁剂配方性能评价
3
作者 曹伟佳 亓玉坤 +1 位作者 张晓芹 何欣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6-1011,共6页
基于吐哈油田低渗致密气藏,研发一种新型气藏防水锁剂GY-HE85,对其界面张力、表面张力和润湿性等基本性能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岩心渗透率恢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氟碳表面活性剂与碳氢表面活性剂复配后,碳氢表面活性剂除降低界面张力的作... 基于吐哈油田低渗致密气藏,研发一种新型气藏防水锁剂GY-HE85,对其界面张力、表面张力和润湿性等基本性能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岩心渗透率恢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氟碳表面活性剂与碳氢表面活性剂复配后,碳氢表面活性剂除降低界面张力的作用之外,由于异电性亲水基之间强烈的静电吸引作用,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更低含量即可达到饱和吸附,还可降低表面活性剂的使用量。防水锁剂GY-HE85含量为0.1%~0.5%(w)的溶液时,表面张力为20.23~47.52 mN/m,随着溶液含量减小,拟黏附功逐渐降低,降幅呈“先快后慢”趋势,防水锁剂GY-HE85溶液优选含量为0.3%(w)。防水锁剂GY-HE85溶液具有较好的抗吸附性能,岩心渗透率恢复率在86.44%~91.20%,较好地预防了致密气藏储层“水锁”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气藏 防水锁剂 表面张力 拟黏附功 岩心渗透率恢复率
下载PDF
纳米SiO_(2)微乳液对鄂南致密油藏的降压增注效果
4
作者 吴可 文守成 +1 位作者 邵伟 许明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红河油田长8油藏断裂结构复杂,属于低孔超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基质残余油饱和度高,水相渗透率低,注水压力上升速度快,已超过裂缝重启压力,水窜现象严重,注水开发效果差。结合纳米粒子与微乳液特性设计了一种纳米SiO_(2)微乳液降... 红河油田长8油藏断裂结构复杂,属于低孔超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基质残余油饱和度高,水相渗透率低,注水压力上升速度快,已超过裂缝重启压力,水窜现象严重,注水开发效果差。结合纳米粒子与微乳液特性设计了一种纳米SiO_(2)微乳液降压增注体系,系统评价了该体系耐温性、降低界面张力能力、增溶性及与地层配伍性,并开展了岩心降压增注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不仅抗温、抗盐性良好,且界面活性高,油水界面张力可降至10^(-2)mN/m左右;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的油增溶性能良好,增溶量达到6.5 mL/30 mL。岩心降压增注实验结果显示,向水测渗透率约为0.4×10^(-3)μm^(2)的岩心中注入2 PV质量分数为1%的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降压效率达到28%以上,降压增注效果明显,能满足现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南致密油藏 降压增注 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 超低渗油藏 岩心驱替
下载PDF
化子坪长6储层长岩心CO_(2)驱替实验及数值模拟评价
5
作者 康宇龙 汪心雯 +5 位作者 李超跃 李采 郭朝斌 刘凯 姚振杰 赵永攀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1,共9页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_(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_(2)驱替试验...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_(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_(2)驱替试验,并利用TOGA(TOUGH Oil,Gas,Aqueous)软件建立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模型的识别与验证,对模型的有效性及物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出口气油比可将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划分为未见气(0~100)、极少量气(100~1 000)、气体突破(1 000~10 000)、大量气窜(>10000)四个不同阶段;2)孔隙度、渗透率及非均质性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在后续实际场地模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场地规模模型提供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二氧化碳驱油 二氧化碳封存 长岩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川南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低电阻率响应特征及主控因素
6
作者 程静 闫建平 +5 位作者 宋东江 廖茂杰 郭伟 丁明海 罗光东 刘延梅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9,共9页
以川南长宁地区NX2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为例,利用岩心矿物组分、扫描电镜、总有机碳(TOC)含量、含水饱和度测试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确立了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岩石体积物理模型,采用随机法构建了三维数字岩心模型,进而... 以川南长宁地区NX2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为例,利用岩心矿物组分、扫描电镜、总有机碳(TOC)含量、含水饱和度测试及测井曲线等资料,确立了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岩石体积物理模型,采用随机法构建了三维数字岩心模型,进而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计算各矿物组分含量、含水饱和度及有机质石墨化的电阻率响应特征,并分析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岩石体积物理模型由骨架(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白云石等)、黏土矿物、黄铁矿、未石墨化有机质以及石墨化有机质、孔隙6个部分组成。(2)三维数字岩心模型的长、宽、高分别为100×100×100像素,融入了上述物理模型中的6个部分,并采用不同的颜色对导电组分进行标识,可以显示不同方向上的切片,表征低电阻率页岩气储层的组分特性。(3)黏土矿物含量、黄铁矿含量、含水饱和度以及有机质石墨化程度等4个参数增大都会造成页岩气储层的电阻率下降,而有机质的高石墨化程度(25%)和高含水饱和度(88.0%)使页岩气储层的电阻率从正常电阻率(大于15Ω·m)降到低阻甚至超低阻(小于5Ω·m),是导致研究区页岩气储层超低阻响应的2个核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 页岩气储层 数字岩心 有限元方法 导电因素 含水饱和度 有机质石墨化程度 黏土矿物 黄铁矿含量 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 川南长宁地区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_(2)/水交替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7
作者 梁珀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6-752,共7页
苏北盆地断块特低渗透油藏具有“小、碎、深、薄、低”的典型特征,在经过短期弹性开发后如何优选合理高效的提高油藏采收率方法成为该类油藏面临的瓶颈问题。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方法能有效抑制水窜和气窜,兼具水驱... 苏北盆地断块特低渗透油藏具有“小、碎、深、薄、低”的典型特征,在经过短期弹性开发后如何优选合理高效的提高油藏采收率方法成为该类油藏面临的瓶颈问题。水气交替注入(Water Alternating Gas,WAG)方法能有效抑制水窜和气窜,兼具水驱和CO_(2)驱的优点,在特低渗透油藏取得了成功应用,但其微观驱油机理及实际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价。文中以苏北ZD油田为研究对象,基于特低渗透天然岩心的三维数字模型,应用孔隙尺度微观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CO_(2)/水交替驱油过程中气水相界面的动态演化过程,并深入阐明了特低渗油藏WAG提高采收率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水气交替驱具有更大的波及面积和更少的剩余油体积,CO_(2)驱过程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和克服黏滞力的能力,同时水驱过程中的渗吸作用和封堵作用能有效提高驱油效率。因此,CO_(2)/水交替驱可以有效启动特低渗储层,起到调剖调驱协同增益的作用,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优选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矿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CO_(2)/水交替驱 数字岩心 孔隙尺度模拟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渗流特征及注水策略
8
作者 房娜 刘宗宾 +2 位作者 岳宝林 王双龙 高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7,共7页
为提高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精度,提供有效注水策略,以渤海大型裂缝性油藏锦州25-1南潜山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岩心技术,结合多相流模拟,明确半风化壳上段和下段微观孔喉特征及相渗曲线特征,结合数值模拟和矿场实践,开展采油速度化及... 为提高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精度,提供有效注水策略,以渤海大型裂缝性油藏锦州25-1南潜山油藏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岩心技术,结合多相流模拟,明确半风化壳上段和下段微观孔喉特征及相渗曲线特征,结合数值模拟和矿场实践,开展采油速度化及注水方式优化研究。研究表明:微裂缝发育程度对基质岩块相渗曲线和毛细管力曲线形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微裂缝越发育的岩心,驱油效率越高,越有利于产生基质渗吸作用;微裂缝长度和裂缝频数满足幂律分布规律,其幂律指数约为1.5;开发初期裂缝系统的产量占主导地位,开发中后期基质系统的产量贡献逐步增加,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累计产量贡献比约为2∶1;开发初期通过优化采油速度,含水上升阶段采用循环注水的方式,采收率预计提高4.5个百分点。该研究对于裂缝性油藏开发策略及注水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微裂缝 相渗曲线 毛细管力曲线 采油速度 循环注水 数字岩心
下载PDF
姬塬油田黄3区长8超低渗油层CO_(2)驱埋实验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小东 王进 +3 位作者 宋鹏 刘建 杨卫国 张宝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2-597,共6页
为明确姬塬油田超低渗油藏CO_(2)驱替及碳埋存机制,通过开展长岩心实验,对比分析气水不同组合驱替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和CO_(2)埋存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_(2)与水交替驱采收率最高,其次为CO_(2)与水交替驱,而连续CO_(2)驱采... 为明确姬塬油田超低渗油藏CO_(2)驱替及碳埋存机制,通过开展长岩心实验,对比分析气水不同组合驱替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和CO_(2)埋存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CO_(2)与水交替驱采收率最高,其次为CO_(2)与水交替驱,而连续CO_(2)驱采收率最低,CO_(2)突破是影响采收率的关键因素,交替注入可以抑制气窜;油藏中CO_(2)埋存位置以大孔隙为主,气水交替驱比纯气驱更有利于小孔隙中CO_(2)埋存,埋存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连续CO_(2)驱、CO_(2)与水交替驱、水驱后CO_(2)与水交替驱及水驱后CO_(2)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塬油田 超低渗油藏 CO_(2)驱 气水交替驱 采收率 CO_(2)埋存 岩心实验 核磁共振
下载PDF
海上低渗油田CO_(2)气水交替驱可行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继龙 赵军 陈平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3年第2期31-34,共4页
海上L油田属于特低渗透断块油藏,常规水驱开发难度大、注入压力高且储层能量亏空。为有效提高油田开发效果,以海上L油田特低渗透断块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靶区CO_(2)驱油机制、CO_(2)气水交替驱注入参数优化和CO_(2)气水交替驱效果评价研... 海上L油田属于特低渗透断块油藏,常规水驱开发难度大、注入压力高且储层能量亏空。为有效提高油田开发效果,以海上L油田特低渗透断块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靶区CO_(2)驱油机制、CO_(2)气水交替驱注入参数优化和CO_(2)气水交替驱效果评价研究,为目标油田CO_(2)驱可行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气水交替驱较水驱可提高采收率6.48%,CO_(2)气水交替驱最佳气液比为1∶1,最佳注气速度为1.0 mL/min,交替段塞大小为0.3 PV。该研究对海上L特低渗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海上低渗油藏 气水交替驱 长岩心驱替 驱油机制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岩心和孔隙网络模型的油水相渗模拟研究--以W433长6油田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龚修俊 严文德 +3 位作者 袁迎中 闫刚刚 白雪媛 汤紫琪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45-50,共6页
以W344长6油田低渗透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CT扫描技术获得低渗透岩样多尺度三维灰度图像,通过降噪、二值化、连通性检验和孔隙分割等操作建立三维孔隙网络模型。通过tNavigtor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基于数字岩心和岩心驱替实验... 以W344长6油田低渗透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CT扫描技术获得低渗透岩样多尺度三维灰度图像,通过降噪、二值化、连通性检验和孔隙分割等操作建立三维孔隙网络模型。通过tNavigtor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基于数字岩心和岩心驱替实验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对油藏拟合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数字岩心技术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更平滑,对应的残余油饱和度更低,在数值模拟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孔隙网络模型 低渗砂岩 相渗曲线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及敏感性对高速注水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鲁明晶 徐豪爽 +4 位作者 杨峰 钟安海 曹嫣镔 左家强 李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13340-13349,共10页
低渗透油藏具有孔隙度小、非均质级差大、敏感性强等特征,注水开采效果差异较大。通过开展室内长岩心高速注水实验,探究不同储层物性及敏感性对采出程度和压力传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越低,高速注水效果越明显,低渗岩心注入端... 低渗透油藏具有孔隙度小、非均质级差大、敏感性强等特征,注水开采效果差异较大。通过开展室内长岩心高速注水实验,探究不同储层物性及敏感性对采出程度和压力传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越低,高速注水效果越明显,低渗岩心注入端压差是高渗岩心的8.5倍,采出程度是其1.04倍;裂缝的存在会导致蓄能效果下降,裂缝长度占比从12.5%上升到37.5%,最终采出程度降低4.5%,蓄能效果降低26%;水敏越强的岩心在低矿化度注入水的注入能力变低,使驱替压差大幅提高,但采出程度相比无水敏时降低21.5%;注水速度越高对岩心的采出程度和采油速率提高的越显著,高速注入压力为低速注入的2.5倍,注采压差为低速注入的6倍以上,注水速度存在最佳值为1.5 mL/min。该研究结果对低渗油藏注水开发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长岩心 储层物性 敏感性 压力传导
下载PDF
临兴低阻气藏高不动水饱和度成因及其对气层电阻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再振 李洋冰 +4 位作者 胡维强 冷捷 蔡瑞豪 谢岚 柳雪青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7-223,共7页
临兴气藏盒4段气层为具有工业产能的低阻气层,低阻气层的成因多样,气、水关系复杂,识别难度大。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结合低阻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从微观和宏观2方面入手,探讨盒4段低阻气层高不动水饱... 临兴气藏盒4段气层为具有工业产能的低阻气层,低阻气层的成因多样,气、水关系复杂,识别难度大。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结合低阻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从微观和宏观2方面入手,探讨盒4段低阻气层高不动水饱和度成因及其对气层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赋存在绿泥石薄膜内部的微孔水为盒4段低阻气层高不动水饱和度的主要来源,绿泥石薄膜内部连通性强、含量高的不动水可使气层电阻率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兴气藏 低阻气层 不动水饱和度 气层电阻率 绿泥石薄膜 微孔水 数字岩心 连通性
下载PDF
利用三维数字岩心技术评价低渗透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贺斌 吴伟 杨满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3期15-21,共7页
为更直观、准确地分析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低渗透砂砾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利用CT扫描成像技术对砂砾岩样品开展岩心三维空间的孔洞、裂缝和高密度填隙物发育特征评价,从图像灰度、均质性和孔喉连通性的角度分析岩石孔隙... 为更直观、准确地分析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低渗透砂砾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利用CT扫描成像技术对砂砾岩样品开展岩心三维空间的孔洞、裂缝和高密度填隙物发育特征评价,从图像灰度、均质性和孔喉连通性的角度分析岩石孔隙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最大球算法提取并建立了储层数字岩心孔隙网络模型,研究了不同岩样的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孔喉比以及岩心孔喉配位数等概率分布特征。研究认为:1)研究区样品的储集空间以溶蚀孔和微裂缝为主,孔隙半径为0.1~10.0μm,喉道半径为0.1~7.0μm,孔喉比为0~4,配位数为0~7,岩石总体孔喉比和喉道半径小、喉道连通差,是导致研究区岩心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2)常规渗透率为0.330×10^(-3)μm^(2)样品的孔隙半径主要为2.5μm,喉道半径主要为1~3μm,孔喉比多为2,配位数为0~3;常规渗透率为0.441×10^(-3)μm^(2)样品的孔隙半径主要为5.5μm,喉道半径主要为1~5μm,孔喉比大部分为2.5,配位数为1~6。渗透率越高,三维数字岩心技术计算的孔隙结构参数越好,这与常规试验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低渗透储层 孔隙结构 乌尔禾组 二叠系
下载PDF
低渗油藏CO_(2)驱提高采收率阶段划分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俊 黄琴 +2 位作者 孟宪伟 郑举 李彪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8期9-12,共4页
CO_(2)驱油已成为最有效的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的方法之一,认清CO_(2)驱替过程中原油的驱替规律,是开发好低渗油藏的关键。以低渗油藏CO_(2)驱替长岩心实验为基础,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CO_(2)驱替过程中原油产出规律。结果表明,原... CO_(2)驱油已成为最有效的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的方法之一,认清CO_(2)驱替过程中原油的驱替规律,是开发好低渗油藏的关键。以低渗油藏CO_(2)驱替长岩心实验为基础,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CO_(2)驱替过程中原油产出规律。结果表明,原油产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纯油生产阶段、CO_(2)与油混合生产阶段和CO_(2)携带的轻质组分原油生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CO_(2)驱替 长岩心实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MDT压降流度的低渗气藏有效渗透率计算方法研究
16
作者 宋帅钰 王梦琳 +1 位作者 李慧敏 李剑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8期63-67,共5页
海上低渗气藏受到钻杆地层测试(DST)费用高、难度大以及测井渗透率精度不够的影响,故针对基于电缆地层测试(MDT)压降流度计算低渗气藏有效渗透率的方法展开研究。实际储层中多为气水两相渗流,因此在分析低渗气藏钻井滤液侵入机理和不同... 海上低渗气藏受到钻杆地层测试(DST)费用高、难度大以及测井渗透率精度不够的影响,故针对基于电缆地层测试(MDT)压降流度计算低渗气藏有效渗透率的方法展开研究。实际储层中多为气水两相渗流,因此在分析低渗气藏钻井滤液侵入机理和不同渗透率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分为单相纯气储层与气水两相储层,提出基于MDT压降流度结合岩心相渗实验驱替规律计算地层有效渗透率的方法。将该方法获取的有效渗透率与测井渗透率和DST测试渗透率分别建立转换关系式,即可将测井渗透率对标到DST渗透率,用于产能预测。通过实例对比分析,相对于DST测试渗透率,该方法得到的有效渗透率误差,单相纯气储层为3.1%、3.7%,气水两相储层为9.1%,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低渗气藏有效渗透率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建立X区域渗透率关系图,相关系数较高,验证了可将该方法获得的地层有效渗透率作为渗透率转换值,从而降低了低渗储层有效渗透率获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渗透率 MDT测试 压降流度 岩心相渗 渗透率转换 低渗气藏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储层分级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87
17
作者 张仲宏 杨正明 +2 位作者 刘先贵 熊伟 王学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7-441,共5页
低渗透石油探明储量逐年增加,低渗透油藏未动用储量占未动用总储量的比例较高。笔者在长庆、大庆外围、吉林和华北等油区2 200块岩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几个低渗透油区的开发现状,提出了用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拟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透石油探明储量逐年增加,低渗透油藏未动用储量占未动用总储量的比例较高。笔者在长庆、大庆外围、吉林和华北等油区2 200块岩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几个低渗透油区的开发现状,提出了用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拟启动压力梯度、原油黏度和黏土矿物含量作为评价参数,确定了各表征参数的分类界限,对比了几个低渗透油区储层表征参数数据的差异,深化了对低渗透储层的认识,提出了低渗透油区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储层分类系数与区块单井产能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长庆、大庆、吉林油田3大低渗透油区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确定了各油区不同分类级别所对应的渗透率范围。该项研究将对优选产能建设区块和确定投资具有指导意义,并为确定下步低渗透油藏攻关目标、技术对策及动用界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微观孔隙结构 储层分级评价 评价参数 岩心分析
下载PDF
润湿性对油水渗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8
作者 宋新旺 张立娟 +2 位作者 曹绪龙 侯吉瑞 岳湘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5-308,共4页
用亲水露头砂制备水测渗透率分别为0.030、0.197、0.508μm2的3组人造柱状岩心,每组岩心分为表面亲水(不处理)、中性润湿(经甲基硅油处理)、亲油(经胜利原油煤油混合油处理)3类,其表面润湿性经切片测定动态接触角确认。分别用矿化度19.4... 用亲水露头砂制备水测渗透率分别为0.030、0.197、0.508μm2的3组人造柱状岩心,每组岩心分为表面亲水(不处理)、中性润湿(经甲基硅油处理)、亲油(经胜利原油煤油混合油处理)3类,其表面润湿性经切片测定动态接触角确认。分别用矿化度19.4 g/L的模拟胜利地层水和模拟油测定岩心渗透率。相同渗透率岩心的水测渗透率,岩心表面亲水时最高,中性润湿时次之,亲油时最低,变化幅度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最大达600倍;油测渗透率则在表面中性润湿时为最高,亲油时次之,亲水时最低。岩心的水驱采收率,以岩心表面中性润湿时为最高,表面亲水时大幅下降,表面亲油时最低,但与表面亲水时相比,降幅不大。认为油润湿是低渗透油藏注水压力高的原因之一,将油藏润湿性转为中性,可提高水(及化学驱油剂)的注入能力。表3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岩心 润湿性 水相渗透率 油相渗透率 水驱 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大港油田张东地区低渗储层黏土矿物分析及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景海权 张烈辉 +2 位作者 赵连水 林伶 徐冰青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0-112,141,共3页
针对大港油田张东地区沙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目前注水压力高、产量低的问题,采用岩心分析技术和岩心驱替实验,对该区块的黏土矿物进行了矿物分析和敏感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区块黏土矿物类型主要有高岭石、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 针对大港油田张东地区沙二段低渗透砂岩储层目前注水压力高、产量低的问题,采用岩心分析技术和岩心驱替实验,对该区块的黏土矿物进行了矿物分析和敏感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区块黏土矿物类型主要有高岭石、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和绿泥石4种;产状主要为架桥状和薄膜状,且储层属于中等黏土矿物储层;在开发过程中,储层表现出中等偏弱速敏、强水敏、强酸敏和强碱敏的特点。对张东地区以后的开发过程提出了一些生产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 张东地区 低渗透油藏 岩心分析技术 黏土矿物 敏感性评价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气水交替注入能力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杜建芬 刘伟 +1 位作者 郭平 陈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117,198,共4页
气水交替注入技术不仅能提高注气驱过程的体积波及系数,还能改善高流度气体在流经低流度油藏流体时的流动效率,但是与连续注气或注水相比,气水交替驱注入能力发生异常的可能性明显增加。通过长岩芯驱替实验,研究了低渗油藏水驱后进行气... 气水交替注入技术不仅能提高注气驱过程的体积波及系数,还能改善高流度气体在流经低流度油藏流体时的流动效率,但是与连续注气或注水相比,气水交替驱注入能力发生异常的可能性明显增加。通过长岩芯驱替实验,研究了低渗油藏水驱后进行气水交替驱(气水比为1:1,1:2,2:1)时注入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气水交替驱会出现注入能力下降的问题,但当交替注入一定量后,注入能力不会持续下降,而是维持在一定水平;同时增大气段塞可以降低注入压力,增大注入能力,但对采收率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能力 气水交替驱 低渗油藏 实验研究 长岩芯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