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in Inositol Phosphates in Low Phytic Acid Field Pea (<i>Pisum sativum</i>L.) Lines during Germination and in Response to Fertilization
1
作者 Dil Thavarajah Pushparajah Thavarajah +4 位作者 Darshika Amarakoon Abby Fenlason Casey R. Johnson Phil Knutson Thomas D. Warkenti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3年第2期251-256,共6页
Inositol phosphates are the main form of phosphorous (P) storage in legume seeds. Mutants low in inositol hexaphosphate (IP6), also known as phytic acid (PA),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ncrease iron (Fe) bioavailability ... Inositol phosphates are the main form of phosphorous (P) storage in legume seeds. Mutants low in inositol hexaphosphate (IP6), also known as phytic acid (PA),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ncrease iron (Fe) bioavailability and reduce P waste to the environmen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1) inositol-P form changes during germination, and 2) the effect of P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seed PA, total P, and Fe concentration of three field pea (Pisum sativum L.) cultivars and two low-PA lines grown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Low-PA field pea lines clearly had lower PA (1.3 - 1.4 mg·g-1) than cultivars (3.1 - 3.7 mg·g-1). Phytic acid concentration in both cultivars and low-PA lines decreased during germination, but tended to increase seven days after germination. Levels of inositol-3-phosphate-phosphate (IP3-P;0.6 mg·g-1) and inorganic P (1.8 - 2.0 mg·g-1) were higher in low-PA lines than in the field pea cultivars. Reduction of PA in low-PA line seeds may reduce seed Fe and total P concentrations, as levels in the low-PA lines (37 - 42 mg·kg-1 Fe;4003 - 4473 mg·kg-1 total P) were typically less than in field pea cultivars (37 - 55 mg·kg-1 Fe;3208 - 4985 mg·kg-1 total P) at different P fertilizer rates. Overall, IP3 is the major form of P present in low-PA field pea lines during germination;however IP6 is the major form of P present in field pea cultivars. Therefore, low-PA field pea lines could be a potential solution to increase Fe bioavailability, feed P utilization, and reduce P waste to th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ic acid Inositol-3-Phosphate low phytic acid MUTANTS Field PEAS Iron Phosphorus
下载PDF
空间诱变引起水稻9311的品质变异 被引量:24
2
作者 鲍正发 段智英 +2 位作者 赵海军 夏英武 吴殿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2-275,共4页
水稻品种 931 1种子经返回式卫星搭载诱变后研究表明 ,空间诱变引起的SP1生理损伤轻 ,SP2 的叶绿素缺失突变和早熟突变频率较低 ,但品质突变丰富 ,筛选鉴定了不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富含抗性淀粉以及高无机磷低植酸等突变体。
关键词 空间诱变 水稻 9311 品质变异
下载PDF
高无机磷低植酸含量玉米突变体筛选初报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雪艳 王忠华 +3 位作者 梅淑芳 洪隽 舒庆尧 吴殿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8,共4页
利用200GY的60COΓ射线诱变处理干种子,从主栽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双亲黄C和X178中分别筛选了4个和2个高无机磷、低植酸含量突变体。以株系计突变频率分别为8.04×10-4和10.48×10-4。与野生型相比,6个突变体HL-PA1、HL-PA2、HL... 利用200GY的60COΓ射线诱变处理干种子,从主栽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双亲黄C和X178中分别筛选了4个和2个高无机磷、低植酸含量突变体。以株系计突变频率分别为8.04×10-4和10.48×10-4。与野生型相比,6个突变体HL-PA1、HL-PA2、HL-PA3、HL-PA4、XL-PA1、XL-PA2的TP含量基本未变,PAP分别下降了79.09%,66.06%,47.58%,43.94%,70.00%,48.28%,IP分别增加了11.22,9.91,7.04,6.43,6.43,4.3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植酸含量 无机磷 诱发突变
下载PDF
低植酸、低单宁“双低”菜籽分离蛋白制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大川 周俊梅 +2 位作者 张寒俊 方永红 李晓岩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38-41,共4页
以“双低”菜籽脱皮脱脂粕为原料,用碱溶酸沉法制备菜籽分离蛋白,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得到制备菜籽分离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pH为11的条件下,用NaOH溶液浸提4次,每次浸提35 min,固液比为1:12,浸提温度为50℃。在最佳条件下,产品蛋... 以“双低”菜籽脱皮脱脂粕为原料,用碱溶酸沉法制备菜籽分离蛋白,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得到制备菜籽分离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pH为11的条件下,用NaOH溶液浸提4次,每次浸提35 min,固液比为1:12,浸提温度为50℃。在最佳条件下,产品蛋白质含量达86.12%,产品得率为24.35%。在碱溶酸沉前,用pH为5的8倍水脱植酸,用85%的乙醇、固液比1:4脱单宁,可制得低植酸、低单宁的“双低”菜籽分离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菜籽脱脂粕 菜籽分离蛋白 植酸 单宁 硫甙
下载PDF
双低菜粕中植酸和单宁的黑曲霉发酵降解及条件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晓东 麦康森 +4 位作者 张彦娇 艾庆辉 徐玮 张文兵 胡海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2,共8页
采用3株黑曲霉M-1、M-6和3.316对双低菜粕进行固态发酵,探讨不同菌种在不同发酵时间对双低菜粕中2种主要抗营养因子单宁和植酸的降解效果,同时研究环境因子及营养因子对发酵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选用的3株黑曲霉均能显著... 采用3株黑曲霉M-1、M-6和3.316对双低菜粕进行固态发酵,探讨不同菌种在不同发酵时间对双低菜粕中2种主要抗营养因子单宁和植酸的降解效果,同时研究环境因子及营养因子对发酵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选用的3株黑曲霉均能显著降解双低菜粕中的单宁和植酸(P<0.05),其中黑曲霉M-6在固态发酵1d时对双低菜粕中单宁和植酸的分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5)。为优化发酵条件,研究了不同起始发酵温度、水分含量、pH以及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对黑曲霉M-6分解双低菜粕中植酸和单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含量200%、pH=6、初始温度25℃同时加入葡萄糖、尿素、金属离子混合溶液发酵1d为黑曲霉M-6分解双低菜粕中植酸和单宁的最佳发酵条件。在此优化发酵条件下,双低菜粕中植酸含量由2.81%下降至0.63%,单宁含量由1.32%下降至0.28%。此外,双低菜粕中粗蛋白含量由37.16%提高至43.48%,粗蛋白的体外消化率由75.32%提高至79.15%。本研究为更有效的利用双低菜粕替代鱼粉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菜粕 黑曲霉发酵 单宁 植酸
下载PDF
低植酸作物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32
6
作者 任学良 舒庆尧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38-442,共5页
对植酸的含量与贮存形式及其生理功能、低植酸作物的营养功能、低植酸突变体作物的培育与研究、低植酸突变的分子遗传学特性及其可能机理进行了综述 ,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作物 植酸 培育 营养功能 突变体 贮存 生理功能 研究进展 分子遗传学 含量
下载PDF
双低油菜籽蛋白质及其他成分溶解曲线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寒俊 刘大川 +1 位作者 王兴国 李永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29,共3页
主要研究了双低油菜籽中蛋白质、植酸、硫甙和单宁在不同pH值时的溶解度变化。通过对不同pH值各成分溶解度的分析和研究,确定蛋白质萃取和沉淀的最佳pH值,找到双低油菜籽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并最大限度地脱除硫甙、植酸等有害成分,以提... 主要研究了双低油菜籽中蛋白质、植酸、硫甙和单宁在不同pH值时的溶解度变化。通过对不同pH值各成分溶解度的分析和研究,确定蛋白质萃取和沉淀的最佳pH值,找到双低油菜籽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并最大限度地脱除硫甙、植酸等有害成分,以提高菜籽蛋白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籽 蛋白质 植酸 硫甙 单宁 溶解曲线
下载PDF
植酸酶在食品和医药方面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秀珍 刘同军 +1 位作者 杨平平 王燕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12,共4页
从植酸及其盐类的抗营养作用出发,简单介绍了植酸酶的分类、来源,着重阐述了植酸酶在食品和医药方面应用及所面临的困难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植酸酶 植酸 食品添加剂 低磷酸肌醇
下载PDF
双低油菜籽浓缩蛋白的制备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寒俊 刘大川 王兴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56,共6页
通过响应曲面法 ,确定以含水乙醇洗涤法制备双低菜籽浓缩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 :选用浓度为70 %的乙醇做溶剂 ,控制液固比为 8.85∶1,在 6 0℃温度搅拌下 ,洗涤次数为 6次 ,洗涤时间为 2 0min/次。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菜籽浓缩蛋白 ,其... 通过响应曲面法 ,确定以含水乙醇洗涤法制备双低菜籽浓缩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 :选用浓度为70 %的乙醇做溶剂 ,控制液固比为 8.85∶1,在 6 0℃温度搅拌下 ,洗涤次数为 6次 ,洗涤时间为 2 0min/次。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菜籽浓缩蛋白 ,其色浅味淡 ,无溶剂残留。蛋白质含量可达 6 2 .4 8% ,其中硫甙能够完全脱除 ,植酸含量下降了 6 0 %。研究并对菜籽浓缩蛋白的溶解性、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等功能特性及功能特性的改善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籽 浓缩蛋白 制备 功能特性 响应曲面法 含水乙醇洗涤法 工艺参数
下载PDF
水稻低植酸突变基因和外源铁蛋白基因的聚合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梅 郭泽健 +5 位作者 叶红霞 陆韵 包劲松 舒庆尧 吴殿星 沈圣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对所获得的2份低植酸突变系和2份铁蛋白(Fer)转基因富铁系稻米进行了无机磷、种子GUS、叶片PCR、稻米矿质元素含量检测和简单的遗传分析,表明这些材料作为低植酸突变种质和Fer富铁种质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对所配杂种F1进行了花药培养,... 对所获得的2份低植酸突变系和2份铁蛋白(Fer)转基因富铁系稻米进行了无机磷、种子GUS、叶片PCR、稻米矿质元素含量检测和简单的遗传分析,表明这些材料作为低植酸突变种质和Fer富铁种质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对所配杂种F1进行了花药培养,并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生根和花培苗倍数性、成活率、结实性等性状进行考察,认为低植酸基因和铁蛋白外源基因对花培过程影响不明显。在大量的花培后代中筛选到31份低植酸基因和外源铁蛋白基因双重表达的花培纯系,经检测,该批材料富铁效果极为显著,是难得的低植酸富铁转基因优良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植酸突变基因 铁蛋白基因(Fer) 矿质营养 花药培养
下载PDF
低植酸豆基配方粉的制备及消化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婧婷 赵忠良 +2 位作者 朱宏 王世杰 郭顺堂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75-282,共8页
为提高婴儿豆基配方粉产品的营养性,本研究从降低植酸和提高消化性角度出发,开展低植酸豆基配方粉制备技术研究。将浸泡大豆进行热烫处理(质量分数3‰ NaHCO3溶液、(85±2)℃、10 min)后打浆除渣、酸沉处理去除乳清获得的蛋白提取物... 为提高婴儿豆基配方粉产品的营养性,本研究从降低植酸和提高消化性角度出发,开展低植酸豆基配方粉制备技术研究。将浸泡大豆进行热烫处理(质量分数3‰ NaHCO3溶液、(85±2)℃、10 min)后打浆除渣、酸沉处理去除乳清获得的蛋白提取物,采用植酸酶酶解(加酶量1%、pH 5.15、温度50 ℃、酶解60 min),使植酸去除率接近90%,采用中性蛋白酶实现了7S特异性酶解(加酶量0.5%、pH 7、温度45 ℃、酶解10 min),由此获得的蛋白基料与脂肪、糖等复配成豆基粉。与豆乳粉、市售乳粉进行体外模拟消化性比较后发现,豆基配方粉在体外模拟的婴儿胃环境内几乎不形成凝块,有利于婴儿对大豆蛋白质的消化,提高婴儿食用后的舒适性;而且在小肠消化30 min后即可实现完全消化,具有良好的消化食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基配方粉 低植酸 低致敏性 消化特性
下载PDF
低植酸玉米及其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智英 韩学孟 +1 位作者 杨致荣 武秀荣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31,35,共3页
低植酸玉米是近年来培育的一种新型玉米,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介绍了低植酸玉米及其营养和环保功能,简要分析了其作为一种新的畜禽饲料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低植酸玉米 饲料 应用前景
下载PDF
脱皮“双低”油菜籽饼的脱毒脱油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陆艳 李云捷 张泽英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7年第3期13-16,共4页
采用乙醇醋酸体系对脱皮“双低”冷榨油菜籽饼进行脱毒脱油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醋酸∶乙醇∶水=5∶90∶5(体积比),固液比为1∶10,76℃下搅拌45min,此条件下,植酸脱除率为84.2%,硫甙含量为0.78%,残油率为2.66%,且干物质损失少... 采用乙醇醋酸体系对脱皮“双低”冷榨油菜籽饼进行脱毒脱油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醋酸∶乙醇∶水=5∶90∶5(体积比),固液比为1∶10,76℃下搅拌45min,此条件下,植酸脱除率为84.2%,硫甙含量为0.78%,残油率为2.66%,且干物质损失少,油菜籽饼的营养成分均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籽饼 植酸 脱毒
下载PDF
低植酸作物突变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忠华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3-470,共8页
植酸是玉米(Zeamays)、小麦(Triticumaestivum)、大麦(Hordeumvulgare)、水稻(Oryzasativa)和大豆(Glvcinemax)等籽粒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有机酸(6-肌醇磷酸),其与K+、Ca2+、Mg2+和Fe3+等金属离子形成的植酸盐是微量营养元素的重要贮存形... 植酸是玉米(Zeamays)、小麦(Triticumaestivum)、大麦(Hordeumvulgare)、水稻(Oryzasativa)和大豆(Glvcinemax)等籽粒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有机酸(6-肌醇磷酸),其与K+、Ca2+、Mg2+和Fe3+等金属离子形成的植酸盐是微量营养元素的重要贮存形式。植酸及植酸盐不能被人和非反刍动物所吸收利用;植酸摄入体内后还会和其他来源的微量营养元素结合形成植酸盐,造成这些营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下降,从而造成微量元素缺乏症。此外,大量的植酸及植酸盐随粪便排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土壤中缺乏分解微生物,即使畜禽粪便作有机肥还田仍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近年来,利用理化诱变与转基因技术已成功地获得了玉米、大麦、水稻和大豆等作物的低植酸突变体。本文对植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低植酸突变体的诱发与研究、低植酸突变体的遗传特征与可能机理及营养评价进行了综述,并对低植酸作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低植酸突变体 诱发 应用 植酸盐 突变体 研究进展 微量营养元素 微量元素缺乏症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T/C1003-2022《低植酸小麦籽粒中植酸含量指标和测定方法》团体标准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海霞 彭莉 +2 位作者 邓志英 胥倩 田纪春 《标准科学》 2022年第11期95-98,共4页
T/C 1003-2022《低植酸小麦籽粒中植酸含量指标和测定方法》于2022年2月发布并正式实施。本标准的发布首次提出了低植酸小麦品种(系)的植酸含量指标并规范了简便准确的测定方法,这将有利于低植酸小麦新品种开发和营养健康农业的发展。... T/C 1003-2022《低植酸小麦籽粒中植酸含量指标和测定方法》于2022年2月发布并正式实施。本标准的发布首次提出了低植酸小麦品种(系)的植酸含量指标并规范了简便准确的测定方法,这将有利于低植酸小麦新品种开发和营养健康农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使相关人员正确理解和使用该团体标准,本文对编制背景、主要内容、测定方法的优势等进行了详尽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植酸 标准解读
下载PDF
低植酸作物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怡璠 杨淑萍 +4 位作者 张宏纪 刘文林 孙岩 刘东军 耿宏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158-161,共4页
植酸广泛存在于作物种子中,由于植酸中的磷不能被非反刍动物有效吸收利用,而从粪便排出造成了磷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利用理化诱变与转基因技术已成功地获得了玉米、大麦、水稻和大豆等作物的低植酸突变体。为进一步研究... 植酸广泛存在于作物种子中,由于植酸中的磷不能被非反刍动物有效吸收利用,而从粪便排出造成了磷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利用理化诱变与转基因技术已成功地获得了玉米、大麦、水稻和大豆等作物的低植酸突变体。为进一步研究低植酸作物育种的现状,对植酸的简史、生物合成过程、低植酸突变体的培育及遗传特征、低植酸突变体农艺性状进行了综述,并对低植酸作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低植酸 突变体
下载PDF
低酸度淋洗离子色谱法测定大豆中的植酸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慧 《大连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42-44,共3页
本文以含Ca2+、Mg2+的溶液为淋洗液,以Fe(Ⅱ)-磺基水杨酸为柱后衍生体系,在国产分离柱上分离了磷酸与植酸.利用Ca2+、Mg2+与植酸的络合作用缩短了植酸的保留时间,使植酸可在低酸度(pH=4)下被洗脱,实现了植酸的快速离子色谱分析.利用此法... 本文以含Ca2+、Mg2+的溶液为淋洗液,以Fe(Ⅱ)-磺基水杨酸为柱后衍生体系,在国产分离柱上分离了磷酸与植酸.利用Ca2+、Mg2+与植酸的络合作用缩短了植酸的保留时间,使植酸可在低酸度(pH=4)下被洗脱,实现了植酸的快速离子色谱分析.利用此法,测定大豆样品中植酸的含量,得到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酸度淋洗 离子色谱法 测定 大豆 植酸 IC法测定
下载PDF
^(60)Co-γ辐照高产低植酸小麦新品系的鉴定筛选 被引量:2
18
作者 郎淑平 马燕欣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年第2期20-24,共5页
通过辐射诱变手段获得种子低植酸(low phytic acid)突变系,进而选育低植酸作物品系,是可行的技术路径。本研究利用60Co-γ辐照小麦种子,从其后代中筛选到熟期与辐射亲本相仿或早熟、高产且籽粒植酸含量明显低于辐射亲本的小麦新品系10份... 通过辐射诱变手段获得种子低植酸(low phytic acid)突变系,进而选育低植酸作物品系,是可行的技术路径。本研究利用60Co-γ辐照小麦种子,从其后代中筛选到熟期与辐射亲本相仿或早熟、高产且籽粒植酸含量明显低于辐射亲本的小麦新品系10份,为小麦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C-7辐照 高产 低植酸 小麦新品系
下载PDF
脱皮双低菜籽饼中植酸脱除的研究
19
作者 陆艳 李云捷 +1 位作者 胡阳 张泽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7-60,共4页
探索了用醋酸-乙醇体系对脱皮双低冷榨菜籽饼进行脱植酸脱油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工艺参数为:醋酸∶乙醇∶水为5∶90∶5(V/V/V),固液比为1∶10于76℃下搅拌45 min。醋酸-乙醇体系对菜籽饼的脱植酸脱油效果较好,植酸脱除率为84.2%,... 探索了用醋酸-乙醇体系对脱皮双低冷榨菜籽饼进行脱植酸脱油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工艺参数为:醋酸∶乙醇∶水为5∶90∶5(V/V/V),固液比为1∶10于76℃下搅拌45 min。醋酸-乙醇体系对菜籽饼的脱植酸脱油效果较好,植酸脱除率为84.2%,硫甙含量为0.78%,残油率为2.66%,且干物质损失少,其营养(如总蛋白含量、赖氨酸、色氨酸含量)价值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菜籽 冷榨菜籽饼 植酸
下载PDF
NaCl胁迫对低植酸小麦突变体材料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郎淑平 马燕欣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年第1期8-12,共5页
植酸广泛存在于禾谷类和豆类等作物种子中,近年来利用诱变技术选育低植酸作物新品种已成研究热点。本研究在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对前期通过60Co-γ辐射获得的9份低植酸小麦突变体材料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0.5%NaCl能促进种子萌发,而1... 植酸广泛存在于禾谷类和豆类等作物种子中,近年来利用诱变技术选育低植酸作物新品种已成研究热点。本研究在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对前期通过60Co-γ辐射获得的9份低植酸小麦突变体材料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0.5%NaCl能促进种子萌发,而1.0%、1.5%NaCl明显抑制种子萌发,在其胁迫下,种子幼苗和主根生长受到抑制。初步筛选到耐盐性较好的低植酸小麦突变体材料4份,分别为lp14、lp49、lp55、lp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突变体 低植酸 耐盐 萌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