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Analysis and Modeling Study of a Sea Fog Event over the Yellow and Bohai Seas 被引量:27
1
作者 FU Gang GUO Jingtian +1 位作者 Angeline Pendergrass LI Pengyu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8年第1期27-34,共8页
In this study, a sea fog event which occurred on 27 March 2005 over the Yellow and Bohai Seas was investigated observationally and numerically. Almost all available observational data were used, including satellite im... In this study, a sea fog event which occurred on 27 March 2005 over the Yellow and Bohai Seas was investigated observationally and numerically. Almost all available observational data were used, including satellite imagery of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GOES)-9, three data sets from station observations at Dandong, Dalian and Qingdao, objectively reanalyzed data of final run analysis (FNL) issued b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and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RANIS) results. Synoptic conditions and fog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he fog formed when warm, moist air was advected northwards over the cool water of the Yellow and Bohai Seas, and dissipated when a cold front brought northerly winds and cool, dry air.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g formation mechanism, a high-resolution RAMS modeling with a 6km×6km grid, initialized and validated by FNL data, was designed. A 48h modeling that started from 12 UTC 26 March 2005 reproduc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ea fog event. The simulated lower visibility area agreed reasonably well with the sea fog region identified from the satellite imagery. Advection cooling effect seemed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og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fog the Yellow and bohai seas satellite imagery numerical modeling low visibility area
下载PDF
The 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of loess mounds: Laizhou Bay plain
2
作者 Zhang Zu-lu Liu En-feng +1 位作者 Nie Xiao-hong Wang L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2期73-78,共6页
The loess mounds are a newly discovered type of landforms on the Laizhou Bay plain south of the Bohai Sea. Research shows that they were formed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when the Bohai Sea was exposed... The loess mounds are a newly discovered type of landforms on the Laizhou Bay plain south of the Bohai Sea. Research shows that they were formed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when the Bohai Sea was exposed in the period of late W黰u glacial age and changed into plain. As the exposed area is not protected by vegetation, the sediments at the sea bottom are blown and transported southward by strong north winds, and deposit on the coastal plains. As thick loess is accumulated, the loess mound landforms are formed in the direction of down w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landform Laizhou Bay plain south bohai sea late Pleistocene paleogeography desertificatoin of continental shelf
下载PDF
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渤海水位低频波动数值模拟
3
作者 李相豪 夏颖颖 宋德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0-1081,共12页
风松弛导致亚潮尺度的水位低频波动是渤黄海秋冬季常见的海洋动力过程,这一过程的数值模拟要求模型空间范围要覆盖整个渤黄海区域甚至是整个东部陆架海区域。对于以渤海海峡为开边界的渤海模型,则由于风区过小无法再现这一过程。针对这... 风松弛导致亚潮尺度的水位低频波动是渤黄海秋冬季常见的海洋动力过程,这一过程的数值模拟要求模型空间范围要覆盖整个渤黄海区域甚至是整个东部陆架海区域。对于以渤海海峡为开边界的渤海模型,则由于风区过小无法再现这一过程。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渤海模型上使用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进行同化,成功再现了这一现象,并进一步分析了ENKF同化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渤海的水位低频波动与输入渤海的开边界水位有关,仅使用潮汐数据和风场数据无法准确地模拟出渤海水位的变化,然而通过ENKF同化则可以再现渤海内的水位低频波动,且同化效果优于两类不同开边界输入的结果。ENKF同化的准确性与集合数目以及观测数据采样位置有关。集合数目越多同化效果越强,但超过40个集合后,同化效果改善不明显。使用的观测数据应尽量均匀分布且要远离开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波动 数据同化 集合卡尔曼滤波 渤海 开边界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5
4
作者 邓美玲 王宁 +3 位作者 李新琦 陈容涛 刘岩 徐耀辉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62,共14页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2)通过Pr/nC_(17)-Ph/nC_(18)图版、C_(24)四环萜烷/C_(26)三环萜烷(C_(24)TeT/C_(26)TT)、C_(27)/C_(29)规则甾烷、奥利烷指数等参数判断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的混源输入;(3)综合CIA,Sr/Ba,Pr/Ph,V/(V+Ni),U/Th值和伽马蜡烷指数等分析了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环境,认为沙三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体为淡水—微咸水,陆源输入较多,具有较高的初始生产力,沉积时期整体表现为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沙三下段—沙三上段沉积环境整体变化不大,古气候和古水体盐度基本保持不变,但陆源输入及水体氧化条件随沉积进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熟—成熟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陆源 沙三段 古近系 莱州湾凹陷 渤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26-6变质岩潜山大油田发现与认识创新 被引量:6
5
作者 周家雄 杨海风 +3 位作者 官大勇 石文龙 李龙 谢祥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西段历经40余年勘探,仅在浅层发现渤中26-2小型油田,潜山长期未能实现勘探突破。针对成山机制及圈闭特征、控储要素和储层预测、油藏分隔与成藏规律这三方面,通过精细构造演化、油藏分隔机制和油气富集规律等研究,... 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西段历经40余年勘探,仅在浅层发现渤中26-2小型油田,潜山长期未能实现勘探突破。针对成山机制及圈闭特征、控储要素和储层预测、油藏分隔与成藏规律这三方面,通过精细构造演化、油藏分隔机制和油气富集规律等研究,取得了新认识。研究认为:①多期次构造演化形成大规模潜山圈闭奠定了渤中26-6潜山勘探的基础;②“构造主控,差异溶蚀”控制研究区潜山优质储层发育,基于微古地貌约束的潜山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储层预测技术可以有效刻画优质储层的分布;③潜山内幕断层糜棱岩化作用有效分隔潜山油藏,太古界潜山是油气勘探有利层系。新认识指导勘探实践,2022年在渤南低凸起西段发现了渤中26-6大型整装油田,实现了渤海海域中位潜山勘探领域性突破,进一步拓宽渤海海域太古界潜山带的勘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26-6 中位潜山 成藏模式 渤南低凸起 渤海海域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QHD32地区馆陶组成藏认识与评价突破
6
作者 陈建波 周军良 +2 位作者 何康 金宝强 陈华靖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3年第3期341-349,共9页
渤海QHD32地区近年一直未有新的油气藏发现,老油田储量接替任务艰巨,馆陶组整体富砂,作为区域油气疏导层,成藏潜力研究对区域滚动评价意义重大。利用测井、录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根据陆相层序地层学、油气成藏地质学等理论,对QHD3... 渤海QHD32地区近年一直未有新的油气藏发现,老油田储量接替任务艰巨,馆陶组整体富砂,作为区域油气疏导层,成藏潜力研究对区域滚动评价意义重大。利用测井、录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根据陆相层序地层学、油气成藏地质学等理论,对QHD32地区馆陶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研究并指导滚动评价。研究表明,QHD32地区馆陶组内部不同体系域储盖组合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低幅构造背景为馆陶组不同体系域内部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同体系域内构造幅度、古潜山披覆、断砂匹配及储盖组合等的耦合关系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并基于此建立了馆陶组多因素联合控制的有利成藏模式;滚动评价实践使得QHD32地区老油田实现储量接替,获得了馆陶组内部低阻油藏和常规底水油藏的新发现,丰富了渤海海域富砂地层内部不同类型油气藏精细勘探评价的内容,相关成果可供国内外类似富砂地层内部构造及隐蔽油气藏的勘探评价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富砂地层 低幅构造 成藏模式 滚动评价 馆陶组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稠油早期非均相驱替模式研究及矿场应用
7
作者 王理荣 《化工管理》 2023年第32期149-151,164,共4页
针对地下原油黏度大于350 mPa·s的稠油常规水驱技术采收率低、化学驱开发此类油藏尚未建立成熟模式的问题,利用渤海N油田多年非均相驱矿场实践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先连续注入后交替注入的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连... 针对地下原油黏度大于350 mPa·s的稠油常规水驱技术采收率低、化学驱开发此类油藏尚未建立成熟模式的问题,利用渤海N油田多年非均相驱矿场实践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先连续注入后交替注入的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注入后吸入剖面反转时机为0.06 PV,交替注入为0.03 PV后缓解;与连续注入相比,交替注入米视吸水指数提高24%;连续注入阶段阻力系数为2.06,交替注入为1.74,降低16%;非均相驱有效注入PV数为0.37~0.48 PV,技术采收率提高5.2%~12.0%,交替注入累增油为连续注入阶段的1.89倍。在此基础上对非均相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技术界限,为该技术在相似油田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稠油 非均相 驱替 中低含水阶段
下载PDF
环渤海微咸水区土壤盐分及盐渍化程度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31
8
作者 周在明 张光辉 +1 位作者 王金哲 严明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20,385,共7页
为了探求环渤海低平原区微咸水的农业利用潜力、缓解水资源危机,就需要掌握该区土壤盐分及其盐渍化程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通过对该平原微咸水区选取127个代表性样点,采集0~60cm深度内的8层土样进行土壤全盐量测定,并对130个水井的... 为了探求环渤海低平原区微咸水的农业利用潜力、缓解水资源危机,就需要掌握该区土壤盐分及其盐渍化程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通过对该平原微咸水区选取127个代表性样点,采集0~60cm深度内的8层土样进行土壤全盐量测定,并对130个水井的水位埋深及128个地下水样的矿化度进行了测定。采用地质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区土壤全盐量及其盐渍化程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除表层土层盐分含量属于强变异强度外,环渤海低平原区其余土层盐分含量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土层盐分的空间自相关距离从表层(0~5cm)的35.3km增加到深层(50~60cm)的59.7km。研究区各层土壤盐分含量自内陆平原向东部滨海平原逐渐增加,上下土层盐分含量呈相同的空间变化趋势。表层土层属于非盐化土、轻度盐化土和中度盐化土的比例基本相等,而重度盐化土面积较小,5~60cm土层无重度盐化土分布。总体上,环渤海低平原以轻度盐化土和非盐化土为主,0~60cm空间上盐分积聚不强,浅层微咸水灌溉存在很大利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低平原 土壤盐分 土壤盐渍化 地质统计学 空间变异性
下载PDF
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盐渍化风险的多元指示克立格评价 被引量:17
9
作者 周在明 张光辉 +1 位作者 王金哲 严明疆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44-1151,共8页
为定量评价制约环渤海低平原水土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盐渍化问题,综合运用非参数地质统计学的单元和多元指示克立格法(Indicator Kriging Method)对该区表层土壤(0~20cm)全盐量、地下水位埋深和矿化度进行空间变异性分析,并给出... 为定量评价制约环渤海低平原水土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盐渍化问题,综合运用非参数地质统计学的单元和多元指示克立格法(Indicator Kriging Method)对该区表层土壤(0~20cm)全盐量、地下水位埋深和矿化度进行空间变异性分析,并给出满足一定阈值条件的概率分布图。结果表明,采用指示克立格方法能够获得较为稳健的变异函数并可通过球状、指数模型进行拟合。环渤海低平原地下水矿化度大于2g/L、水位埋深小于3m以及土壤盐分含量大于lg/kg的概率分布呈一致性,自内陆平原廊坊-衡水-邢台-邯郸一线向东部滨海平原天津-沧州-东营-滨州一线依次增大,在东营和滨州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尤为明显。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发生概率从内陆到滨海增大,土壤盐渍化的高概率区集中在黄河三角洲和天津、德州的小部分区域,其中受地下水位埋深影响下的盐渍化与次生盐化发生概率偏大。比较分析发现,在信息描述上多元指示克立格法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低平原 空间变异性 单元指示克立格 多元指示克立格
下载PDF
环渤海低平原水土盐分与水位埋深的空间变异及协同克立格估值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在明 张光辉 +1 位作者 王金哲 严明疆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3-499,共7页
针对环渤海低平原水土盐分和水位埋深,通过选取0~20cm深度内的127个代表性土样进行土壤全盐量测定,并对130个水井的水位埋深及128个地下水样的矿化度进行测定。综合运用普通克立格(Ordinary Kriging)与协同克立格(CoKriging)方法与... 针对环渤海低平原水土盐分和水位埋深,通过选取0~20cm深度内的127个代表性土样进行土壤全盐量测定,并对130个水井的水位埋深及128个地下水样的矿化度进行测定。综合运用普通克立格(Ordinary Kriging)与协同克立格(CoKriging)方法与GIS技术研究水土盐分及水位埋深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和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91和0.87,属于中等空间变异强度,而水位埋深的变异系数为1.06,属于强变异强度。单变量空间相关程度均属于中等,交互变量的空间相关性较强,其空间自相距离(135.6~223.2km)高于单变量(40.6~144.8km)。Kriging与CoKriging分析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而与水位埋深相反。即土壤盐分和地下水矿化度自内陆平原向东部滨海平原逐渐增加,不同地面高程上存在分布差异,并随着高程的降低呈增加的趋势。盐分含量以唐山—天津—沧州—东营—滨州一线较高,矿化度以天津、沧州部分地区居高,水位在黄河三角洲较浅。通过CoKriging插值的均方根误差与Kriging相比减少了0.29%~4.78%,而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提高了2.03%~20.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低平原 土壤盐分 地下水矿化度 水位埋深 协同克立格
下载PDF
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田言亮 严明疆 +2 位作者 张光辉 王金哲 聂振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8-122,133,共6页
查明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治理土壤盐渍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文章结合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对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盐分含量普遍小于2 g/kg土,属... 查明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治理土壤盐渍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文章结合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对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盐分含量普遍小于2 g/kg土,属于非盐化土和轻度盐化土;东部环渤海滨海平原部分地区土壤含盐量大于2 g/kg土,属于中度和重度盐化土。土壤盐分含量除表层属于强变异,其他各土层在水平方向均属于中等变异。在垂向上,各土层含盐量相差较小,以氯化物和硫酸盐为主的易溶盐组构成了第一主成分,是导致土壤盐分含量高的主要因素,碱度和p H是影响土壤盐分的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是地下水位埋深和地下水总溶解性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低平原 土壤盐分 空间分布
下载PDF
环渤海低平原微咸水区土壤盐渍化与盐分剖面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周在明 张光辉 +1 位作者 王金哲 严明疆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29-934,共6页
采用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环渤海低平原微咸水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并探讨盐分剖面类型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0~5 cm表层土壤盐分属于强变异强度,5~60 cm各土层盐分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土壤盐分变量的全部... 采用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环渤海低平原微咸水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并探讨盐分剖面类型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0~5 cm表层土壤盐分属于强变异强度,5~60 cm各土层盐分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土壤盐分变量的全部信息可由盐渍化、碱化、区域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K+等5个主成分反映,其累计贡献率达87.88%。土壤盐分剖面分为表聚型、底聚型和中聚型,在环渤海低平原区的面积比例基本一致,约各占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低平原 土壤盐渍化 盐分剖面类型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山东省环渤海平原区粮食产出潜力与技术途径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武兰芳 柏林川 +1 位作者 欧阳竹 王春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2-689,共8页
为了给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布局提供依据,基于山东环渤海平原区目前耕地资源、种植制度及其生产力现状,估算了该区域内30个县(市、区)的粮食产出潜力。结果表明:通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具有新增粮食4.034 1×109 k... 为了给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布局提供依据,基于山东环渤海平原区目前耕地资源、种植制度及其生产力现状,估算了该区域内30个县(市、区)的粮食产出潜力。结果表明:通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具有新增粮食4.034 1×109 kg的潜力,具体技术途径为:①调整种植制度,通过将一年1熟种植棉花调整为小麦/玉米一年2熟种植粮食作物,可增加粮食产出2.364 7×109 kg;②开发利用耕地资源,通过改造治理盐碱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可增加粮食产出7.755 5×108 kg;③实施均衡增产措施,通过提高现有粮田单产水平可增加粮食产出8.938 5×108 kg。无论是扩大种植面积,还是提高单产,增粮增产潜力较大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核心技术措施是进行洗盐排盐抑制耕层土壤返盐,改土培肥提高中低田地力,筛选配置耐盐作物品种、优化耕作制度,实施适度规模集中连片标准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出 增长潜力 技术途径 山东省 环渤海平原区
下载PDF
环渤海平原土壤盐分不同聚型的水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光辉 刘春华 +2 位作者 严明疆 王金哲 周在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73-1879,共7页
为了解环渤海低平原微咸水灌溉的土壤容盐能力问题,对大量野外监测和采样测试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平原的土壤盐分剖面分布特征具有表聚型、中聚型和底聚型3种类型,其与蒸发、降水或灌溉入渗影响和潜水位埋深变化相关。不同聚型... 为了解环渤海低平原微咸水灌溉的土壤容盐能力问题,对大量野外监测和采样测试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平原的土壤盐分剖面分布特征具有表聚型、中聚型和底聚型3种类型,其与蒸发、降水或灌溉入渗影响和潜水位埋深变化相关。不同聚型剖面形成的水动力特征各不相同:表聚型土壤盐分剖面的水势梯度指向地表,其绝对值远大于1.0cmH2O/cm;中聚型土壤盐分剖面上部的水势梯度指向地下水面,剖面下部的水势梯度指向地表;底聚型土壤盐分剖面的水势梯度指向地下水面,水势梯度大于1.0cmH2O/cm。表聚型土壤盐分剖面不利于微咸水灌溉农田和作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低平原 地下水 土壤 盐分 土壤水势
下载PDF
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安全容盐潜力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金哲 严明疆 +2 位作者 张光辉 聂振龙 周在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8-143,共6页
该文通过环渤海低平原区的土壤安全临界容盐潜力和最大容盐潜力分析,为保障土壤安全和粮食作物安全下的咸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验室数据和整合所搜集资料,查明了环渤海低平原区的0~40cm土壤含盐量现状,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盐分情... 该文通过环渤海低平原区的土壤安全临界容盐潜力和最大容盐潜力分析,为保障土壤安全和粮食作物安全下的咸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实验室数据和整合所搜集资料,查明了环渤海低平原区的0~40cm土壤含盐量现状,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盐分情况下的土壤安全容盐值、土壤化学类型和作物布局结构为参考指标,对研究区的土壤安全容盐潜力进行了评价。总的来看,环渤海低平原区的土壤安全临界容盐潜力变化区间为1.0~3.0g/kg,其中以2.0~2.5g/kg的潜力区为主,占总面积的81.3%,整体容盐潜力较大;其他等级1.5~2.0、2.5~3.0和1.0~1.5g/kg的潜力区,分别占10.0%、5.4%和3.1%。土壤安全最大容盐潜力区的变化区间为1.5~5.5g/kg,其中以2.5~3.5g/kg的潜力区为主,占总面积的68.7%,整体容盐潜力较小;其他等级3.5~4.5、1.5~2.5和4.5~5.5g/kg的潜力区,分别占25.2%、5.1%和1.0%。土壤安全临界容盐潜力区和最大容盐潜力区在空间格局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临界容盐潜力大的地区,最大容盐潜力也大;反之,依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盐分 数据 环渤海低平原 临界容盐潜力 最大容盐潜力
下载PDF
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化特征及基于DEM的Co-Kriging插值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在明 张光辉 +1 位作者 王金哲 严明疆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0年第6期70-73,90,共5页
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化特征,通过选取0~20cm深度内的127个代表性土样进行土壤全盐量测定,结合DEM,综合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与GIS技术研究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强度属于中等,土壤盐分单变量和交互变量... 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化特征,通过选取0~20cm深度内的127个代表性土样进行土壤全盐量测定,结合DEM,综合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与GIS技术研究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强度属于中等,土壤盐分单变量和交互变量的空间相关程度均属于中等,空间自相关距离分别为40.60km和135.60km。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分含量在不同高程上存在分布差异,并随着高程的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自内陆平原向东部滨海平原土壤盐分含量逐渐增加,盐分含量较高的地区出现在唐山-天津-沧州-东营-滨州一线。非盐化土以内陆平原为主,分布在保定-衡水-邢台-邯郸一线。通过协同克立格插值的均方根误差与普通克立格插值相比减少了0.29%,而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提高了20.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低平原 土壤盐分 DEM 协同克立格
下载PDF
MIS3阶段以来黄骅北部地区潮坪地层中的微体生物群(英文)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强 袁桂邦 +2 位作者 胡云壮 张玉发 柴靖婧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8,共18页
依据渤海湾湾顶南侧、古黄河三角洲河北省黄骅市北部地区13个钻孔岩芯材料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以及地球化学背景、沉积构造分析,本文确定了自相当海洋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中潮坪、高潮坪、淡水注入的潮坪、潮汐通道、分支河道及边滩、牛... 依据渤海湾湾顶南侧、古黄河三角洲河北省黄骅市北部地区13个钻孔岩芯材料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以及地球化学背景、沉积构造分析,本文确定了自相当海洋氧同位素MIS3阶段以来中潮坪、高潮坪、淡水注入的潮坪、潮汐通道、分支河道及边滩、牛轭湖、贫营养湖、滨海湿地与富营养湖、泛滥平原-泛滥盆地等不同沉积地层中的微体生物(有孔虫、海相与非海相介形类)分布特征。在MIS3阶段高潮坪-低地沉积之后,河口与相邻低地依然持续或断续出现海相微体生物,个别钻孔中其分布甚至延续到末次盛冰期低海面地层中,但是基本都是广盐种和低盐种。这一现象与沿海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长期向陆迁移,微体生物随短暂的强潮及突发的风暴潮搬运、甚至与风、水和鸟的搬运作用有关;远离古河道地点则无此现象。这些海侵事件与全球海面变化和古海面高度无关。与渤海湾顶北侧天津沿海相比,黄骅北部未见天津沿海确定的全新世早期潮下带砂质沉积单元,以及相应的微体生物群,应与当时天津沿海构造沉降速率较高有关。在三角洲与潮坪研究中,微体古生物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仅是记述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潮坪沉积 海洋氧同位素3阶段 海面变化 黄河三角洲平原 河北省黄骅地区 渤海湾西岸
下载PDF
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容重与含水量空间结构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2 位作者 严明疆 周在明 聂振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7期4233-4237,共5页
[目的]查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特征,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农田合理灌溉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深县、南皮和海兴3个典型区,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空间规律。[结果]在垂直方... [目的]查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特征,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和农田合理灌溉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深县、南皮和海兴3个典型区,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空间规律。[结果]在垂直方向上,研究区各层土壤容重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深县、南皮和海兴为1.51、1.53和1.53 g/cm3,且3个地区的土壤容重均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在山前平原至滨海平原的水平方向,0~20、20~60和0~60 cm3层位的土壤容重均表现逐渐增大的趋势。3个典型区的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都表现为逐渐增加态势,且都属于中等变异强度。[结论]整个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变异大于容重变异,容重在垂直方向上的离散性和变异性都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低平原 空间变异性 容重 含水量
下载PDF
盐碱地水盐调控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孙宏勇 刘小京 张喜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28-1536,共9页
高效安全利用咸水资源是提高环渤海低平原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该区淡水缺乏、咸水充沛和土壤盐碱贫瘠等因素制约农业生产的问题,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为典型代表站点的黄淮海... 高效安全利用咸水资源是提高环渤海低平原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该区淡水缺乏、咸水充沛和土壤盐碱贫瘠等因素制约农业生产的问题,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为典型代表站点的黄淮海缺水盐渍区开展的以盐碱地治理和农田生产力提升为目标的农田水盐运移过程及调控研究成果。20世纪50—60年代,该区域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建立排水系统减少区域洪涝灾害发生。20世纪80年代,通过研究提出了控制盐碱的合理浅层地下水水位阈值,形成了以浅层地下水优化治理盐碱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微咸水资源安全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冬小麦咸水灌溉阈值从3 g·L^(-1)提升到5 g·L^(-1),并阐述了微咸水灌溉阈值提升的理论基础;近10年来研究并阐明了农田生态系统水盐运移过程及主要限制因子调控机理,研发了以集蓄雨水、咸水利用、合理引水和节约淡水为核心的农田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了农田多水源综合利用模式。根据多年的研究积累,以突破水土资源限制农业生产的问题为导向,实施了国家区域战略性增粮工程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农田水盐研究方面,未来将以提高综合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开展基于生态平衡的作物产量、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研究,适应区域水土资源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微咸水高效安全利用的机理过程、技术研发及示范工作,为该区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低平原区 水盐运移 农田生态系统 农业生产 咸水灌溉 水盐调控 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
下载PDF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壤盐分平衡情势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金哲 张光辉 +2 位作者 严明疆 聂振龙 刘中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39-944,共6页
了解土壤盐分平衡情势对于预警土壤盐渍化和指导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具有实际意义。从地下水、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初始盐源状况四方面考虑,构建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壤盐分平衡情势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以环渤海低平原区... 了解土壤盐分平衡情势对于预警土壤盐渍化和指导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具有实际意义。从地下水、气候、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初始盐源状况四方面考虑,构建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壤盐分平衡情势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以环渤海低平原区为典型区进行了评价应用。评价结果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土壤盐分平衡情势"良"级区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0.8%,"中"级区26.8%,"差"级区58.9%,"劣"级区13.5%,总体维持土壤盐分平衡的能力较弱。通过效验,评级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证明了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土壤理化性质 盐分平衡 评价体系 环渤海低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